时间:2023-08-28 16:54:44
导语:在科技精细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科技计划 廉政风险 构建要素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F2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76-02
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因素存在于科研规划、科研立项、项目执行、项目验收和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科研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不良行为和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保障科技计划管理中的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国内文献简述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渐渐增多。葛平(2010)分析认为,项目审批是廉政风险的关键环节,存在着人员风险、程序风险以及体制机制风险,应该从排查确定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推进制度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责任落实等方面加以防控。张臻(2011)认为,虽然系统内部评估对于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有积极意义,但是透明度和监督力度不够,难以达到外部监督的效果。王江(2012)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时间节点风险、项目过程管理风险、经费的预算和管理风险等四个方面,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管理中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分析。张东(2013)提出,要加强科技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实行科技计划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模式。逐步加强中期检查,从执行质量、进度、财务支出等方面跟踪控制,尽可能地降低财政风险。孔庆深(2013)提出,要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预警管理制度建设。以提升抗风险能力为基础,强化廉政思想教育的制度;以甄别廉政风险等级为重点,强化廉政风险区域的制度;以规范风险监控为关键,强化从严从实的制度;以考核修正廉政风险等级为手段,强化等级转化的制度。
二、国外经验借鉴
1.健全的制度和法规保障。美国从科技计划的管理程序到相关机构,都有法律法规或制度约束,保证了科技计划实施管理的规范性。科技预算、科技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估、知识产权管理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德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项目审批制度,由政府提出研究框架,经过申报、审查、评估等环节,政府组织专家委员会研究审批,期间大量的工作由中介组织负责。
2.美国重视科技评估工作。美国科技评估机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会科技评估机构,二是州政府科技评估机构,三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美国的科技评估工作中,对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都很受重视,但不同评估机构的职能不同、评估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评估结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评估的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承担人的评价结果不好将影响所在单位日后申报项目的机会。
3.欧盟注重监控、评估与审计。欧盟从1984年开始实行科技框架计划,从项目立项生效开始,项目委员会就启动对项目的监控,整个监控覆盖了项目团队的分工、变更到项目进程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善的监控机制。欧盟已形成较完善的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评估机制,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予以规范化。欧盟主要是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完成科技计划的审计管理工作,第三方机构的行为受到法律约束,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4.发达国家重视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政府如果是资助或出资者,则不直接组织验收工作,一般由社会咨询评估机构(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实施。在验收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研究内容,其评价目的及方法有所不同,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结题评价科学、严谨、可靠。
三、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作者认为,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是由防控主体、防控运行体系、防控机制建设、防控结点四大要素构成的(见下表)。
1.防控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为代表的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和人员等。政府是资金下达和监管部门,涉及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和科技管理人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科研最重要的主体,涉及到直接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间接为科研服务的管理人员、监督和管理科研经费的财务、监查人员等;中介机构是指由中介组织进行的科技计划的立项、监管、评估的科技中介机构。
2.防控运行体系。即五个子体系:第一,查找识别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科技管理人员发生腐败行为的各种可能性的一种分析和推理。第二,分权防范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关键,建立分权制权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权力规范、安全运行。第三,监督控制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内部制衡。第四,预警处置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重点环节,通过对腐败迹象的及时提醒、严肃处置,把腐败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五,保护激励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重要工作。是保护和激励科研及管理人员勤政廉政,规范权力行使,树立正确导向。
3.防控机制建设。即加强与完善五个机制建设:包括监督管理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纠错整改机制、责任追究机制、预防教育机制。这五个机制与五个运行体系相互作用与配合,以其达到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最终目的。
4.防控结点,即建立“三道防线”:前期制定预防措施、中期加强监督管理、后期处置风险等。采用阶段性的防控理念及思路,将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降到最低。
四、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制度建设在科技计划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科技腐败风险的查找、防范和预警处置等都要通过制度来实现和促进,离开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就不可能建立起科学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包括对科技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系列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如科研人员和单位信誉制度,科学家信誉制度等。在建立制度时要注意:一是要增强制度的完备性,使各项规定形成完整的体系,使之无隙可乘,真正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二是要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设计时要对可能出现的违背制度的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约束办法;三是要增强制度的实效性。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令不止的,及时严肃查处,维护制度的权威。
2.健全网络平台,规范工作流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工作流程。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运用网络平台技术、规范操作。具体包括:一是严格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管理。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专家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把关、行风监督员和纪检组双重监督的管理机制。二是严格项目立项管理。除了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外,还需要签订项目廉政合同书。三是严格项目经费管理。利用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平台,对所有在研项目的进展进行跟踪、查询和全程监控。四是严格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对科技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实行进展评估;在项目验收过程中,由高校院所的专家,以及科技、财政、纪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验收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组织验收评审会,对项目进行验收。
3.开展诚信教育,严守职业操守。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信誉管理,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督促他们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对于那些不遵守科研伦理道德、违背科研诚信的单位和人员,通过严格的惩处措施和舆论监督,使其难以在学术界立足。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无论是科研人员、科技管理者,还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都要加强法制观念,加强诚信教育,严守职业操守。
4.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积累经验。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没有以往经验可循、没有固定模式可依,这就要求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所以,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来破解难题。一是在工作载体上创新。在把握廉政风险防控的总体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工作载体,形成各自特色。二是在方式方法上创新。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防控腐败风险,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实现网络监督、快速预警、流程监控、刚性约束。三是在落实措施上创新。按照内部防范与外部监控、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专防专控与社会参与、科研主体统一管理与部门垂直管理、纪委组织协调与部门具体实施相结合的要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因素存在各个科研主体和科研环节之中。需要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基于系统角度从制度、技术、方法等多层面加强防控运行体系、防控机制建设,建立“三道防线”,有效遏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各种腐败行为,进而提高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沈阳市事业经费项目“沈阳市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葛平.项目审批环节廉政风险分析及治理[J].中国监察,2010(4):44-45
[2] 张臻.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 王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J].中国基础科学,2012(01):33-36
[4] 张东.辽宁省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思路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7):34
[5] 孔庆深.浅谈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3(4):40
[6] 潘慧.部分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科技,2011(11):91-93
[7] 黄宝中,李莲靖等.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36-138
[8] 陈启杰,吴治富.欧盟重大科技项目的监控机制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5):78-80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推进,使得全球一体化不仅覆盖经济领域,更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具体体现在资源配置、生产、消费等方面。经济全球化通过促使全球资源相互弥补、相互流动,进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此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投资、通信、运输、服务等领域逐步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融入了全球市场运行体系之中,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既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又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在近几年里,国外经济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致使一些重工业产业的经济很难像以往一样高速增长。为此,认真分析经济下滑的原因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都是依靠投资来支撑,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使得国家最近几年出现了资金不足的情况,并且外资方面也相对比较缺乏,国民的经济情况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级分化,经济条件富足的人,将很多资金用于购买奢侈品,普通的消费品很难引起他们的购买兴趣,而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百姓,却连基本的消费品也没能力购买,从而制约了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消费品的需求实质上就是用于有购买力的需求,经济与管理就是要解决这种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在加强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同时,还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扩大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知识内容,使经济与管理学科能够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
二、中国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本土化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学术研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虽然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日趋本土化,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在研究过程中以及相关研究内容上不需要涉及国外的一些理论与实践。国内的管理者通过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能够与从中获取到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并以国外成熟和完善的方法来解决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性问题。就我国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人士而言,他们在对国外先进的管理实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了解从国外学者如何从相关的管理实践当中提炼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之上构建相关的管理理论,进而发展出相应的分支学科。在对国外的研究实践进行关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理论导向,要尽可能熟悉经济与管理学科现有的分支学科,并了解这些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总之,对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应当立足于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并将其引为己用,借此来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管理学科持续发展。
(二)建构均衡化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
经济与管理学科包含多个分支学科以及边缘分支学科,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我国应当建构起均衡化发展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首先,树立“大学科”意识,将所有涉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研究对象的学科都纳入到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视域,使经济和管理学科涉及公共、教育、科学技术、军事等方方面面。经济与管理学科作为一门结构复杂的学科门类,必须建立起联系各分支和各边缘学科的交汇点,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者应从工商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公共经济与管理等角度向普通经济与管理学这个交汇点聚焦,力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其次,合理创建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缺位”学科。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者既要促进哲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同经济与管理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又要根据研究成果积极创建管理思维学、管理美学、管理教育学等“缺位”学科。再次,加强经济与管理分支学科的相互交融,如可利用管理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的边缘杂交优势,促进这些学科与公共经济与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等分支学科相互交融。
(三)培育精锐化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队伍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想要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的经济与管理学科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培育出一支精锐的研究队伍,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人才的培育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营造这个环境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才规划、人才管理制度以及人才政策等。其中人才规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该方面,不但要对实践类的经济与管理人才进行合理规划,而且还要做好理论类人才的规划,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该专业学科教师的培养,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从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教师都来源于该学科的专业教育,尽管如此,学院也不能忽视其他专业来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也才能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人士来源的多元化,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渗透,这对于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更强调一种精神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可以说,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大众的,它不像传统园林面向少数贵族王族。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二、艺术与科学
科学以抽象的语言概括并表现广袤宇宙的客观规律,艺术则用形象语言描绘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的情感体悟。二者虽同以揭示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为目的,但又存在不同的特质,科学揭示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艺术则揭示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
(一)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艺术与科学的和谐
艺术与科学自古以来便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而且有着互动的独特功能。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李政道看来,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根本对立的,但它们都是人类研究活动的成果,都要深入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追求对人类生活的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和创新性的描述,它们在本质上又存在统一的可能。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与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大量史前文化遗迹的发现,人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科学与艺术具有同源性,在人类出现以后并且在相当的一段时期,科学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与科学都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在描述的语言上经常使用类似的词汇,诸如体积、空间、力、光、色、张力、关系等。譬如乔托的绘画之于牛顿的古典力学,库尔贝、马奈的绘画之于德国数学家黎曼的非欧几里得几何,莫奈、塞尚的绘画之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难看出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图形与寓意,与科学家们的研究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很难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先知先觉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跨越了时空和学科领域的界限,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倾向。
(二)景观规划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关键词:绿色财政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以追求经济迅猛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工业文明,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排放大量的废弃物,消耗全球自然资源,使得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对人们的发展和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同样也为高度增长的经济付出了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当前,城市空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重要的湖泊和河流受到严重的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危险废物数量增加,并且噪声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此类状况下,如何有效及合理的使用资源,将污染排放与资源消耗减缓,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便成为现代化及工业化进程需要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绿色财政观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对于微观企业运营来说,还是对宏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绿色财政观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树立绿色财政观是至关重要的。
1.有助于绿色化的农业生产
与绿色工业一样,绿色农业需要密切关注的课题也是保护环境以及节约资源。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对较为滞后,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的不良现象,这便造成了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土地资源不同程度的流失,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政府机关应当从融资、财政、技术和价格等诸多角度管理农业,进而充分的保证绿色化农业的实现。
2.有助于运输业及建筑业的绿色化
对于建筑行业来讲,绿色财政观的树立可以有效的确保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及安全的社交环境、居住环境,进而将绿色城市构建起来;对于绿色交通来说,绿色财政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污染物的降低,实现环境的优化,而这将以铁路建设和新能源战略为突破口。
3.有助于工业生产的绿色化
现代化的工业绿色化明确的要求工业制造把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理念与工业生产有机的融合起来。就现实国情来说,工业产值尽管在生产总值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且许多工业生产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工业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的加大,极大的危害着自然环境,无法称之为绿色工业。实际上,绿色工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高度重视的一大发展方向,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大力的倡导与支持绿色工业,进而充分的保证工业企业的转型,带动绿色经济发展,保障绿色产品生产。
二、树立绿色财政观的有效措施
1.明确绿色财政体系的开展路线
我国当前的绿色税收所选取的路线为独立型税收和融入型税收两大类型,其中融入型税收是把现有的税收框架和绿色财政所涉及的税收相互分离,也就是设计新的税种;而独立型税收指的是在现有的税收框架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及环保的理念。事实上,不管所采用的税收方式如何,均难以避免的要面对制度层面所存在的冲突,同时这也是政府机关参与绿色创业的一种行为,需要对多方的利益关系加以充分的考虑。
2.构建绿色预算体系
就当前我国的预算体系来看,各级政府预算均是由社会保障预算、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所构成的。由于绿色问题的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因此,应当将其从四类职能当中加以分离开来,使绿色问题的管理成为第五职能,同时国家绿色预算也应当成为第五类预算。根据“以特定预算收入来源确保特定预算支出,使二者具备稳定的对应关系”的基本原则,使国家绿色预算成为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编制的预算。所以,但凡涉及到绿色生态建设开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国家预算支出、国家预算收入,都应当纳入到国家预算收支的范畴中。怎样从当前的四种国家预算中把绿色预算剥离开来,进而将国家绿色预算体制形成,尚且有待于研究,但是在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应当对绿色预算技能型先行试编,以此为编制国家绿色预算作出有效的探究。
3.构建绿色转移支付体系
目前我国现行的绿色转移支付尚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漏洞,应当尽快的创新和改革。创新的主要目标应当为探索建立绿色的横向和纵向有机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所谓横向绿色转移支付具体指的是有着紧密结合生态关系的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必要的财政资金。同时,要对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加以借鉴,建议在生态关系和经济关系密切的政府之间,将地方绿色转移支付基金构建起来,通过辖区政府间的互相协作,将某一区域内的生态交换实现,进而形成生态服务的消费及生产良性循环。基金由区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和生态受益区的财政拨付资金构成,资金拨付的比例应当对当地的生态效益外溢程度、财力状况和经济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三、结语
总之,在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当中,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因此,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的树立绿色财政观,对绿色财政建设提起高度的重视,在财政管理中融入全新的绿色财政理念,以便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纪发.构建我国绿色财政体系的战略思考[J].西部财会,2011(01).
论文摘 要:概述了科技人才和科技人才管理的内涵及特征,然后对科技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针对科技全球化趋势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人才管理的对策措施。
当前,在科技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渐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但是,面对这种全球化趋势,我国科技人才的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应对,就成为了科技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因而,我们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的管理,这是适应科技全球化这一趋势的政策性选择。
一、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概述
从普遍意义来说,科技人才指有品德有科技才能的人,有某种特殊科技特长的人,是掌握知识或生产工艺技能并有较大社会贡献的人[1]。科技人才是知识型人才,是具有自我驱动能力与独创性的个体,一般表现为如下特征:第一,探索性与创造性;第二,个体性与协作性;第三,社会性与时代性。
科技人才管理,一般意义上就是指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评价、激励等。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同一般管理理论的相同处,又有其自身特点;既要遵循人才管理的一般方法原则,又要顾及到其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2]。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能动化,即根据科技人才从事社会劳动的条件和要求,通过引导、激励、合作等方式,促使其发挥内在管理机制,实现自我控制和调节。(2) 柔性化,即以尊重人才为核心,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为理论基础,依据科技人才群体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运用非强制性的方式方法,引导、保护、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3) 动态化,即科技人才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他们在广泛的范围内流动,而且不同的科技人才处于不同能级的岗位,以实现科技人才的优势增长效应,从而发挥最佳管理效能。
二、当代科技全球化及其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影响
科技全球化指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科技活动已不局限于一国之内,科技人才与资源、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影响和作用都带上了国际性色彩,各国(地区)科技共同体协调与融合的发展过程[3]。经过20世纪科技知识的膨胀式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全球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第一,科研问题选择的全球化;第二,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第三,科技要素流动的全球化;第四,科技体制的全球化。
人才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特征,当代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也带来了各种新要求。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人才管理的思维要开放化。科技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对科技人才的争夺。当前,世界各国都深知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济,提高国力,非依靠拔尖人才不可,因而每个国家都把培养人才定为国策,努力培养本国精英人才,并竭尽全力引进海外人才。同时,科技全球化也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动,如规模巨大的科技人员留学和移民。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在美获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有30%为非美国公民,这些留学人员中有相当多毕业后都选择了留在美国[4]。另外,科技人员之间的国际合作交流也在迅速发展。如科技人员到国外参加合作研究或邀请国外合作方来本国进行研究;科技人员参加国际科技会议进行全球性合作与交流等。因此,在人才管理思维上必须要有开放性。要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和聘请;要真正确立人才流动、培养、吸纳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配置观念;要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思考;要确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人才观。
其次,科技人才管理的模式要人性化。现代社会只凭科技自身发展经济已远远不够,更要重视科技的主体——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怎样激发并运用人的潜力,是现代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能力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等。但这些能力都属于人的内在因素,如果人不愿意把它们发挥出来,那么再强调能力都是徒劳。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其重要组成元素——人也是不断发展的。要想跟上发展潮流,符合趋势,就要抓住基本元素的变化。为此,科技人才管理模式要具有人性化。首先要从以物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其次,要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培养一批高学历、对高新技术新产业开发能力强、具有一批拥有原创性知识产权、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注重培养一批国际化程度高、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能够参与解决国际经营争端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人才队伍。总之,科技全球化要求科技人才的管理建立在对人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并旨在通过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式对人进行柔性管理。
再次,科技人才管理的机制要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已冲破国界的束缚重新进行优化配置,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科技人才构成国际化、流动国际化、素质国际化,种种现象都表明科技人才国际化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相应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也必须国际化。譬如,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加大教育向全球开放的力度,还要加大人才国际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又如,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要采取定向引进,进一步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汇集国际智力,加快引进外国高层次专家;出台国际通行的投资、技术移民政策,建立和完善海外高级人才信息库,以便了解和掌握国际人才动态。另外,还需建立和完善国际普遍采用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通行的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机制等。
三、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科技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拥有人才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着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我国也不例外。
首先,我国科技人才管理观念在不断更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为科技人才管理方式和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念指导。但不可否认,传统人才管理思维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譬如,偏重人才微观管理,如我国高校人才管理理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很深,人才资本的行政性配置、人才人事管理的行政性垄断在高校管理中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意识[5]。这种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慢性自杀式”的社会管理理念。再如,人才刚性管理意识浓厚,这种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上的管理,很容易陷入“一刀切”的简单化、不灵活,而且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管理中的刚性决策容易忽视科技人才自身的个性和自尊,由此阻碍其创新积极性的发挥。
其次,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在不断优化。目前,我国在人才管理制度建设上,始终坚持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架构。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1) 传统人才管理体制具有许多缺陷。如人才标准单一,仅仅以文凭、学历、职称来确定人才,不同身份、资历、类型的人才之间不能享受平等的晋升、就业权。在人才体制归属上,中央、地方分割,各系统领域相对独立,人才积压严重,造成很大浪费。同时,对人才管理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和使用相互脱节,导致宏观上人才利用效率低下。(2) 科技人才任用选拔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内的用人机制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机制尚未确定,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仍不具备。许多企业或组织在选聘人才时无目的性,缺乏正确的选聘理念,缺少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且,许多组织在科技人才的使用上坚持“四唯”标准,论资排辈,条条框框太多,人才流动性差。(3) 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我国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教育供给的短缺、教学设施的紧张、设备的陈旧老化、教育普及率低下,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对科技人才的培训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如许多企业对改善科研工作环境的投入不多,没有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激发其创新力。转贴于 多数企业只是满足于近期目标的完成,没有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对科研进行投资,这是严重的短视现象。(4) 科技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受传统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依然存在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力度不强的问题。其次,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在人才评价方面,标准不够明晰具体,程序不够透明公开,指标确定过于刚性,难以全面准确评价人才的贡献。另外,对科技人才的考评有时没有将人才的绩效与薪酬待遇挂钩,平均主义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再次,我国科技人才管理政策在逐步完善,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集成度在不断提高,人才生态环境正在在逐步有序形成,但也存在管理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如“学历规格化”管理、“平均主义”管理、“形式至上”管理等。我国人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大部分是依照蓝领工人来设计的,可能对于科技人才有些不适应。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由科技部门主管,而科技人才由人事部门主管,人才的职称、工资、生活待遇无不受人事政策圈定。若人事部门始终沿用传统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官本位”、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等弊端的人才管理模式,又不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就会导致科技人才被束缚,出现人才规格逐年上升,而创新水准徘徊不前的现象。
四、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对策思考
面对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及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关键对策就在于要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管理创新,是指人才管理理念、模式、体制、机制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树立全新的科技人才管理理念。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而驾御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主体是人,管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也是人,因此我们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依靠员工自我指导、自我控制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得人本主义思想重现光芒,成为了一种人们认可并得到重视的社会基本价值观。人本理念适应了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顺应了科技活动的特点,也是科技效应评判的价值中轴。
其次,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模式。随着科技人才管理理念的转变,科技人才管理模式也须相应发生变化。从由西方开始的“以物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到行为主义学派倡导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再到现代科技全球化趋势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模式,人才管理模式正逐渐走向完善。人本管理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是目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手段。人本管理的激励方式更加人性化,它注重依据个体的需要而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个体的动机,开发个体的潜能,使个体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人本管理提倡组织成员参与和民主管理,组织可以通过鼓励成员参与决策工作,从而发挥成员的所有能力,并求得成员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人本管理以构建文化价值观为要旨,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激发人的自觉行为,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形成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通过实施软管理,构建组织文化价值观。
再次,营造全球化的科技人才管理环境。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营造全球化的科技人才管理环境,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1) 创新体制环境。现代人才市场体制是与动态开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为目的的人才管理构架体系,它至少应由宏观性的人才调控管理体系、社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市场化的人才中介经营体系和法制化的人才市场管理体系构成[6]。在这一体制下,人才市场借助于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实现人才产业化发展;政府则重在搞好人才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防止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促进人才事业发展。(2) 优化机制环境。人才机制是指在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的有机构造和工作原理,人才机制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人才机制得到优化,人才队伍才能得到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创新科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才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3) 完善人才成长环境。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一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文环境等。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吸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保证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竞争、科技人才的开发等都能规范有序进行;良好的信用环境,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和流动也非常必要。加快人才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了推进人才环境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鼓励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实际上就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创造的人文环境。只有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才能让海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海外人才释放其激情和活力。另外,也要健全服务环境,对柔性流动的国际人才,要研究建立一套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适应人才国际化的人事服务。
总之,进行人才管理创新,实行人本管理,不仅符合人性的需要,也是适应科技全球化趋势的正确选择。人才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管理拓宽了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新方向,也加快了我国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7-141.
[2] 张守庆,秦兆为.论科技人才管理的特点及其规律[J].理论探讨,1985(6):25-29.
[3] 李锡炎.人才柔性管理理论[J].决策与信息,2004(8):25.
[4] 周倩.当代科技全球化的特点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1):7.
关键词:校园,景观,规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改革发展,高等院校市场化是一种必然,大学的办学理念也从纯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目前,一大批新的校园与校区正处于规划或建设之中,新建、扩建、改建的校园以及“大学城”不断涌现,掀起了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校园景观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和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园,必须对现代大学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制定明确的规划理念,并在规划、设计、建设中自始至终都贯彻这个理念。下面从一个实例来讨论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在实施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景观设计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位于南二环东端,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路南段,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学院占地面积六百多亩,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本部三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功能齐全、风格别具。学校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公寓楼、图书馆、餐饮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室内外运动场、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实训基地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是典型的旧工业区改造的成功实践,该规划是尊重原有自然条件及产业历史,结合新的功能进行开发设计的。其改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既保留了原厂区有价值部分,又注入新的活力,使传统意义上的厂区改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和实用的大学校园。它用旧车间改造成了教学综合楼、教务楼、学生食堂等特色建筑,校园建筑的主要色调为灰、红、橙、蓝,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相协调相融入,不仅保留了陕钢的工业现状和文化还使建大东校区成为别具一格的大学校园。
2.1特色景观节点
校园依据原有的陕钢工厂现状,在综合考虑了功能布局、道路结构、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设计手法,创建一个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1.1西入口和中轴景观
从西入口进入,场地的北部是一片1公顷见方的开敞绿地,大片的绿地可以起到清新空气,增加空气湿度、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作用。它营造了学校的氛围的同时,配以小品和绿化,也增加了学校的文化气氛。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锻炼和休闲的场所。师生可在弯曲的园路上散步,在草地上晨读娱乐交谈等,绿地中的各种植物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的极好条件。绿地进行了微地形的处理,形成了活跃的地形变化,丰富了造园要素和景观层次,增添了趣味性。
正对入口的主干道延伸向远方,在保留的原始高大行道树的烘托下,增加了学校的历史感,远处改造过的旧厂房也可以隐约显现,使人产生浓厚的时间质感,同时伸向远方的林荫道和建筑给整个校园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文化感,沿着林荫道两侧,景观、建筑序列逐级抬升,寓意着学校师生踏踏实实,逐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2.1.2主教学楼庭院景观
位于两座教学楼中间的这块狭长的地带,功能作用就是连接宿舍楼、教学楼和公共服务设施(图书馆、食堂)的交通纽带,该庭园景观的平面展现出了几何的拼接美感,结合主教学楼出入口的位置,用不同级别的道路与之结合,有效的解决了交通、交流和观赏的问题。同时具有动感的造型成为了校园精神的象征。几条横穿于草坪的石板路方便一二号教学楼间的通行,同时又防止草坪被践踏。该区域植被种植较少,使得视线通透,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到景观全貌,还在主要的分叉路口处设置了景观视点角度,使整体景观效果佳。但是由于管理问题,庭院内的景观设施受破坏比较严重,这将严重影响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2.1.3宿舍楼中庭景观
宿舍楼中庭景观是建大东校区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是4号教学楼和11号宿舍楼以及12号宿舍楼所维和的综合空间,即师生们常提到的“天井”。这里是联系几个宿舍楼与教学楼的交通要道,并且兼具休闲娱乐作用,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较频繁的外部空间。该处景观是以多种几何图形拼接划分,并形成各种不同的的功能区。“天井”中的植物分别以单独、排列、阵列的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小景观,丰富了观赏性。该处铺装又是一大亮点,通过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铺地材料划分了空间界限,在人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暗示,达到空间分割及功能变化的效果。
2.2绿化及人工景观
2.2.1 绿化设计
本校区的绿化设计是在保留原有厂区的植物、高大乔木等的基础上添加了校园应具备的学习交流、宿舍楼及教学楼间的空间绿化植物设计。校园中的绿化设计应发挥它的生态性和功能性,使之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和考虑到校园特殊环境的需求。种植群落应注意层次搭配,上层大乔木应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以保证夏天的树荫。中层乔灌木应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应是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2.2.1 硬质铺装及景观小品
该处景观绿地内部运用了卵石、石板等作为道路的铺装。卵石在草坪间铺成的小路活泼轻松,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规则的石板铺装融合在自然状的草坪中,缝隙也伸出小草,配合周围的各色植被,使人精神愉悦放松。但石板铺装的弊端就是石板间的缝隙,人在上面行走,脚很容易陷入石板间的凹陷处产生摔倒的危险。
景观石和自然木头座椅是此处的别具一格的景观小品,它们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人赏心悦目。还有用陕钢特有的零部件作为小品放置在草坪中,延续了陕钢厂特殊的文化精神。
三.总结
在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责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在校师生一种奋斗的感染力。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大学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系部管理 职业学校 文化课 教研组建设
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事业发展的需求,本着科学、高效的管理原则,各职业学校开始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系部管理对于降低管理重心、简化管理环节、加强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校于2005年起实施系部管理,首先将专业课教师划分到相应的系部,2010年起系部管理模式继续深入推进,文化课教师也被划分到各个系部。系部管理给文化课教研组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造成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使文化课教研组建设更好地契合系部管理的新模式?我们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以“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为主题设计了问卷,面向我校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教研组开展调查,共分发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统计和科学分析,以准确把握新背景下我校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背景下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现状
(一)划分系部标准单一,造成师资力量分布不均
我校现有电信、文经、机电三个系部,各有班级27、43、42个,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授课工作的需要将文化课教师划分到各个系部,这种单向的选择方式、单一的划分标准带来了一些弊端。在调查中,关于“文化课教师划分到系部的依据”,75%的教师表示是由学校划分,21%的教师选择不清楚,只有6%的教师表示是双向选择。而对划分结果,30%的人表示满意,39%的人表示还可以,11%觉得不满意,还有20%的教师表示无所谓。由于专业设置不同,各系部的学情各具特点:文经部女生多,而机电部很多班级几乎全是男生。这不仅给学科教学带来影响,也使学生管理呈现不同特点,形成了工作难度的差异。学校出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单向分配,较少考虑教师年龄、性别、学历、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对缺乏自主选择权的划分结果自然不能满意。而单一的划分标准也造成了各系部师资配备的不均衡状况。以语文组为例,统计数据显示,电信部、文经部、机电部三个系部的语文教师在教龄、工作量方面大体相当,而在性别比例、学历、学术类称号等指标上则存在明显差异,系部之间师资力量不均衡。系部管理还造成了教师课务量的增加,跨头教学的教师占76%,调查中有31%的教师认为划分系部导致了课务加重。
(二)划分系部促进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将文化课教师划分到系部,有利于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由于教学对象群相对固定,文化课教师就能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服务。文化课教师自觉认识到了分属系部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的变化,在“划分系部对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影响”的调查中,56.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42.7%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37.6%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渗透专业方面的内容”,60%的教师选择了“有时会”,只有3%的教师从不这样做。
(三)划分系部给文化课教研活动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划分到系部后,系部内的教研活动有所加强,为了使文化课教师更多地了解专业,各系部组织了专业建设负责人讲座、企业参观,还利用暑期开展技能培训,要求文化课教师每人都要获得相应专业的中级工证书。由于文化课教师分散在各系部,不便集中,学科教研组活动则有所削减,备课组活动也难以正常开展。以2011学年春学期为例,以教研组为单位有效开展的教研活动仅为3次。
那么文化课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研活动?在调查中,对于“教研活动的成员”,各有46%的教师选择了“相同学科的教师”和“相同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只有8%的教师选择了“同一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至关重要。
二、新背景下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更合理的教研组织结构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在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系部管理则打破了这种结构,教研活动开始在同一系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开展。以上两种结构都属于扁平式组织结构,要么只重学科教研,要么偏重专业建设,各有利弊。在系部管理的新形势下,构建一种立体化、交叉式的教研组织结构(如图1),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落实。
以上组织结构除教研组人员结构固定之外,备课组成员每年根据课务安排做相应调整,尽量减少跨备课组现象,专业组成员也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意愿进行动态调整,使系部之间的师资力量相对均衡,也使教师的工作强度大体相当。
(二)探索更科学的教研活动内容
为与前述教研组织结构相适应,在系部管理的新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内容也应涉及更广阔的领域,容纳更多的内容,形成科学、完整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
1.学科教研内容
如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地位、培养目标,学科教学方法,教育学基本原理,学习心理学,学科前沿知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
2.专业建设内容
所属专业部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要求,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要求等等。
唯有在教研活动中关注以上内容,文化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双重功能,系部管理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
(三)打造更高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系部管理造成的教师分散、集中不便,以及课务增加等问题,给教研活动带来了压力,传统教研组会议、座谈等活动形式已显陈旧,且不便操作。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更先进、更高效的活动形式,如设计教研组网页,建立备课组QQ群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实现跨空间的即时沟通和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学术的交流、信息的更新、资源的共享都非常方便快捷。新的活动形式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空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系部管理这一新模式给文化课教研组活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唯有深入探讨、积极应对,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模式,打开教研组建设的新思路,提升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促进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剑杰.中小学教研组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杨向谊,陆葆谦.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董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中等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50%
+
终结性考试×50%
形考任务1:客观测验题(10分)
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目1
管理案例写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案例撰写的时间。(
)
选择一项:
错
题目2
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把握住4个关键环节,即分析形势、提出方案、预测结果和做出决策。(
)
选择一项:
错
题目3
案例的结构安排通常可以遵循两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二是内容顺序。(
)
选择一项:
错
题目4
案例写作原则的中立原则要求案例作者在对案例进行描述时,尽量使用中立性的语言,不进行评论或者使用带有倾向性的观点。(
)
选择一项:
对
题目5
案例有其特定的文体和书写规范,是为特殊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而实例以写实为主,一般是对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的介绍和描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书写规范。(
)
选择一项:
对
题目6
案例写作原则中的前瞻原则是指案例作者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事件,推断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启发人们思考。(
)
选择一项:
错
题目7
案例写作原则中的仿真原则是指案例作者根据企业实际自己杜撰案例中的人物和内容,设计案例作者关心的问题。(
)
选择一项:
错
题目8
在案例学习中,谈判法是指定学生分别扮演谈判各方,设立谈判规则,陈述须要交涉的内容,确定谈判的结果。(
)
选择一项:
对
题目9
管理案例就是围绕着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作的文字描述。不包括声像等其他媒介采编撰写方式。(
)
选择一项:
错
题目10
案例内容的表述涉及很多方面,第一个就是写好案例的开头和结尾,即指案例的开头必须要和结尾相呼应。(
)
选择一项:
错
形考任务2:案例补充(20分)
请自选(或由本课程辅导教师指定)文字教材中案例篇第五章-第十三章中的任意一章的【示范案例】中的案例,对案例正文进行资料补充。
答:所谓平台型组织,是一种由用户需求“拉动”的组织,企业的动力是接触用户的前台项目。从状态上讲,应该是“创客听用户的”。而科层制组织,是一种由领导者“推动”的组织,企业的动力是在不接触用户的后台职能部门。从状态上讲,应该是“员工听领导的”。
在平台型组织里,前台是最接近用户的
,它们负责交互用户并理解用户的刚需;而后组织企业内部的资源,形成对应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后台是提供资源和机制保障的,要确保平台具备“资源洼地”和“共享机制”,即要有质优价廉的资源和公平分配的政策,能够吸引创客过来。说简单点,人家到你的平台上来创业,一是图你这里资源好,自己更容易成功;二是图你这里政策好,自己更容易致富。当然,后台也需要对整个平台进行“兜底”
,设置一些产品品质、法律风险、内控风险的底线,并进行监督。毕竟,项目由于追求短期收益,长期看有可能带来一些对于平台的系统风险。
按理说,前台因为接近用户而能够洞察市场需求,后台又能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应该会不断有创客前赴后继地充当项目负责人,让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冒出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天真的想象,后台的资源只是在理论上可以做到随需调用,但现实中还需要中台作为连接器。
中台,既是后台的代言人,又是前台的业务伙伴,其本身的利益也应该与前台绑定在一起(相当于项目“强制跟投”)——负责甄选出好的项目注入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投后管理。
形考任务3:案例分析(30分)
请分析产品品质问题对SH精工公司发展的影响。
请结合案例,提炼该企业产品出现品质问题的具体原因。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品保部经理,你会怎样做?
答:请分析产品品质问题对SH精工公司发展的影响。
1、造成许多客户撤单
2、丢失许多客户
3、造成巨大金额损失
4、对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增加了黑点
请结合案例,提炼该企业产品出现品质问题的具体原因:
1、员工产品质量意识放松
2、项目部没有给予重视
3、生产部培训考核过于放松
4、品保部工作过于放松。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品保部经理,你会怎样做:
1、调整员工工作心态
2、增加员工培训和考核
形考任务4:案例撰写(40分)
海尔洗衣机
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1984年海尔只生产单一的电冰箱,而目前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海尔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排在第95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2003年12月,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了2002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序,海尔以3.79%的市场分额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2004年8月号《财富》中文版评出最新“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海尔集团紧随IBM中国有限公司之后,排名第二位。
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属于白色家电。作为在白色家电领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海尔有许多令人感慨和感动的营销故事。
1996年,一位四川成都的一位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发现,这位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南方又称红薯),泥土大,当然容易堵塞。服务人员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帮顾客加粗了排水管。顾客感激之余,埋怨自己给海尔人添了麻烦,还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不用烦劳海尔人了。农民兄弟的一句话,被海尔人记在了心上。海尔营销人员调查四川农民使用洗衣机的状况时发现,在盛产红薯的成都平原,每当红薯大丰收的时节,许多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新鲜红薯,还要将大量的红薯洗净后加工成薯条。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费时费力,于是农民就动用了洗衣机。更深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四川农村有不少洗衣机用过一段时间后,电机转速减弱、电机壳体发烫。向农民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冬天用洗衣机洗红薯,夏天用它来洗衣服。这令张瑞敏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发明一种洗红薯的洗衣机。1997年海尔为该洗衣机立项,成立以工程师李崇正为组长的4人课题组,1998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洗衣机型号为XPB40-DS,不仅具有一般双桶洗衣机的全部功能,还可以洗地瓜、水果甚至蛤蜊,价格仅为848元。首次生产了1万台投放农村,立刻被一抢而空。
一般来讲,每年的6至8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每到这段时间,很多厂家就把促销员从商场里撤回去了。张瑞敏纳闷儿:难道天气越热,出汗越多,老百姓越不洗衣裳?调查发现,不是老百姓不洗衣裳,而是夏天里5公斤的洗衣机不实用,既浪费水又浪费电。于是,海尔的科研人员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小小神童投产后先在上海试销,因为张瑞敏认为上海人消费水平高又爱挑剔。结果,上海人马上认可了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该产品在上海热销之后,很快又风靡全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海尔的小小神童在全国卖了100多万台,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张瑞敏告诫员工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在西藏,海尔洗衣机甚至可以合格地打酥油。2000年7月,海尔集团研制开发的一种既可洗衣又可打酥油的高原型“小小神童”洗衣机在西藏市场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欢迎,从而开辟出自己独有的市场。这种洗衣机3个小时打制的酥油,相当于一名藏族妇女三天的工作量。藏族同胞购买这种洗衣机后,从此可以告别手工打酥油的繁重家务劳动。
在2002年举办的第一届合肥“龙虾节”上,海尔推出的一款“洗虾机”引发了难得一见的抢购热潮,上百台“洗虾机”不到一天就被当地消费者抢购一空,更有许多龙虾店经营者纷纷交定金预约购买。这款海尔“洗虾机”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被安徽卫视评为“市场前景奖”。5月的安徽,是当地特产龙虾上市的季节,龙虾是许多消费者喜爱的美味。每到这个季节,各龙虾店大小排挡生意异常火爆,仅合肥大小龙虾店就有上千家,每天要消费龙虾近5万斤。但龙虾好吃清洗难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当地龙虾店的经营者。因为龙虾生长在泥湾里,捕捞时浑身是泥,清洗异常麻烦,一般的龙虾店一天要用2-3人专门手工刷洗龙虾,但常常一天洗的虾,不及几个小时卖的多,并且,人工洗刷费时又费力,还增加了人工成本。针对这一潜在的市场需求,海尔洗衣机事业部利用自己拥有的“大地瓜洗衣机”技术,迅速推出了一款采用全塑一体桶、宽电压设计的可以洗龙虾的“洗虾机”,不但省时省力、洗涤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定位也较合理,极大地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过去洗2公斤龙虾一个人需要10-15分钟,现在用“龙虾机”只需三分钟就可以搞掂。
“听说你们的洗衣机能为牧民打酥油,还给合肥的饭店洗过龙虾,真是神了!能洗荞麦皮吗?”2003年的一天,一个来自北方某枕头厂的电话打进了海尔总部。海尔洗衣机公司在接到用户需求后,仅用了24小时,就在已有的洗衣机模块技术上,创新地推出了一款可洗荞麦皮枕头的洗衣机,受到用户的极力称赞,更成为继海尔洗地瓜机、打酥油机、洗龙虾机之后,在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上的又一经典之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则“明目枕”的记载:“荞麦皮、绿豆皮……同作枕,至老明目。”在我国,人们历来把荞麦皮枕芯视为枕中上品。荞麦皮属生谷类,具有油性,而且硬度较高,如果不常洗或者晒不干又容易滋生细菌,但荞麦皮的清洗与干燥特别费劲,因为“荞麦皮”自身体积微小,重量极轻,很难晾晒,如果在户外晾晒更容易被风刮走。“荞麦皮”的清洗和晾晒问题就成了“荞麦皮”枕头厂家及消费者的一大难题。海尔开发的这款既可以家庭洗衣,又可以用来洗荞麦皮枕头的“爽神童”洗衣机,除了洗涤、脱水等基本功能外,还独有高效的PTC转动烘干、自然风晾干两种干燥技术,同时专门设计了荞麦皮包装洗涤袋,加上海尔独有的“抗菌”技术,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荞麦皮枕头的清洗、干燥难题。
关键词 系统健康管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97-02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 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要运用系统健康管理原理,采取系统管理技术措施,以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理论与系统运行规律,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确保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系统管理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化的过程,即促进PCDS循环,对系统施加人为干扰,使得系统持续保持健康状态并持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管理的目标是系统在保持健康的基础上和谐化,重点是健康管理。目前,哲学、数学、系统学、承载力分析、健康评价、规划、生态学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系统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撑,并将成为管理科学的主干体系。系统管理关键内容包括管理主体的生态化,管理效益的生态化,生产生态化。系统管理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复杂性原理、时空关联原理、人的作用原理、系统的精确管理原理、GCSP管理原理、PDCS管理原理和发展原理等。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系统管理方式。复杂系统事件的发生是难以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依赖于人们对于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明确的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收集适当的数据,提出合理的系统模型,分析并检测系统的动态行为;明确被管理系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边界;分析和整合系统相关信息,制定合理的系统管理规则;确定管理的时间尺度并制定年度和长期的管理计划;履行系统适应性管理责任分工,注意协调管理部门与系统管理者、公众的合作关系;发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组织实施作用,及时对系统管理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并提出系统管理的修正意见。
系统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需要尊重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系统地分析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系统管理措施一般包括系统监测、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分布式管理、云管理、网格化管理、系统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
2 系统健康管理
2.1 系统健康
系统健康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显然,“系统健康”不只是一个度量指标,更重要的是描述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健康状态。
2.2 系统承载力分析
系统承载力(系统容量)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做功的最大能力。系统承载力包括3层基本含义:第1层涵义是指系统的自我维持正常运转与自我调节能力,为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2层涵义是指系统发展能力,为承载力的拓展部分;第3层涵义是系统做功能力,为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系统的弹性大小,系统发展能力是指系统增长、进化、增殖、再生能力的大小,系统做功能力是指系统输出能力或服务能力的大小。
Malthus理论是生态系统承载力分析理论,开创了承载力的历史,同样是承载力研究的基石。Malthus理论强调的承载边界的概念成为现在所有承载力研究的基本点,而其他各种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从系统过程和机制的角度对承载体的需求和承载边界进行的不断扩充。系统承载力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系统的发展而间断地截取某一时间断面,对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从某一具体时间截面来看,承载力分析是静态的,而从整个系统活动过程来看,它又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系统承载力分析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5个阶段。
2.3 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评价是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结构和属性,用有效的标准测定系统的性质和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描述系统的状态或方案的效果,即在系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对各种系统方案占用或消耗资源进行评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系统安全、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的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健康的系统评价,就是采用系统分析与评价技术,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客观评估。
系统健康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中系统承载力分析,不仅是系统分析的一部分,还是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系统健康评价除了最基础的系统承载力法之外,还有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2.4 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 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系统健康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具体系统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行动计划),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系统管理活动的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认真研究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详细分析系统的能流,增加系统自由焓,以培育系统活力和恢复力为主,及早发现并减轻危害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的健康管理原则。系统健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健康、增进健康、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并清除危险性因子、防止发生系统灾害、灾后康复等。
2.5 人造系统健康管理
人造系统(man-made system,artificial systems)也称人工系统,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构成的系统。为了保障人造系统健康地运行,人造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管理,应该遵从适当冗余原理、清洁原理、节约原理、生态位原理、竞争共生原理、反馈原理、补偿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多样性与主导性原理、生态发育原理等“人造系统健康十项原理”[1-3]。
3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管理,以期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的过程。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图1)。
3.1 技术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是以众多先进技术跨学科相互融合为基础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来说,技术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具有很高的知识容量,是所有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的核心,其技术管理工作应由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带领其管理的团队,通过技术分配、技术指向、技术监察等不断提高团队技术能力、技术效率和目标水平,来完成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计划、研发、技术实现以及运营目标。
3.2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的基础,通过选、育、用、留,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加强员工的招募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流动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以及员工安全健康管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3.3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财务活动资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重点是成本管理,围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对其所有费用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以降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成本,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效率。
3.4 物资管理
物资管理属于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的物资采购、保管、供应、分配进行管理,做到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3.5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以有效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3.6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及其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并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其管理工作达到质量目标。
3.7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指具体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单位对其工作进行管理,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手段,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其重点是预报预警的流程管理,使其依法按照技术规程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并达到预定工作目标和技术目标。
3.8 计划管理
计算管理是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实现其总体目标。
3.9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10 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属于技术管理范畴,其过程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监测与评价,通过PDCS循环,不断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4-11]。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科学网,(2013-03-27)[2014-08-10].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 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2]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韩林.从PDCS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5] 吴海兵.基于PDCS理论的我国当前林业灾害管理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69-170.
[6] 操龙权.基于法经济学与系统法学理论的林业法治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193-195.
[7] 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0-192.
[8] 桂方兴.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4-196.
[9] 仰韵阳.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