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的特点和地位

时间:2023-08-29 16:38:08

导语:在德育的特点和地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的特点和地位

第1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方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一、小学德育概念简介

小学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以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和适合小学生发展实际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系统的奠基工程,如果把整个德育体系比作一幢大楼,那么小学德育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小学德育主要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小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及年龄特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方法,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小学生德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德育方法与内容单一。我们现在的许多学校的德育内容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被抽去了德育的基础,反而是变成了陈旧的语言文字和空洞外在形式。有的学校在课程实施上为德育教师所创造的德育空间远远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给学生自身以足够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德育方法与内容的探究,学校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吸收、补充新的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道德现象和新的道德问题,在老师的德育课中并没有具体涉及,比如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相关的网络伦理等。

(二)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德育评价是德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校德育效果评估的主要标准,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被人们称为是“世界性难题”,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学校德育实效难以发挥以及学生个体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前,我国小学德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德育评价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往往只有单纯的好坏、优劣之分,只重视量化考核,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等。另外,学校德育评价标准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新时期社会大发展、大变迁,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在变化,成长中的品德和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而学校德育测评标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小学生成长变化,不能真实、客观、正确的反映小学生的状况。

(三)教育教学中,缺乏师生生命和情感的整体投入。老师和学生往往都是置身于学习情境之外,以观察者、评论者的姿态出现,教师教学激情和热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教师也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和意义,对课程的认识模糊或存在偏差,要么照本宣科,不能与学生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相联系,缺乏针对学生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教材情景设定和活动意义的解释,难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旦遭遇新的道德问题时学生就不知如何应对;要么弃而不用,老师全凭个人经验、兴趣、情绪决定用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又由于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的把握,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取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内化,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寻求小学生特点和需要。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青少年儿童普遍的特点和新时期小学生具有的新的特点和心理需要。这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小学生特点和需要,并以其为出发点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德育工作,以确保小学德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还必须重视和关注小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采用信息技术,寻求小学德育新途径。在新形势下,为迎接信息技术变革给小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应该努力利用和开发校园网络资源,搭建合理的网络环境,认真分析信息时代下学生实际情况的特点。学校可根据小学生喜欢新事物、好奇心强,通过网络学习、在线指导、视频学习、论坛交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完善的网络德育体系,积极在网络环境中去探索,构建网络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网络给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教育途径,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整合德育资源,建立吸引学生的网站,开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之路,发挥德育自主阵地的作用。

(三)树立现代德育目标,培养创新人格。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德育目标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个体充分发展的需要。由于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所以学校德育教学在尊重学生本身的同时,也应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们必须要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创造意识,必须改变以往无人之道德教育,切实确立起人在学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创造志向,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策略已经大刀阔斧地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在带来社会大踏步前进、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少年儿童勾勒了一幅更美、更宽的画卷。社会进步、科技创新要求我们进行改革、坚持开放,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得他们视野更宽广,思维更开阔,学得多,看得多,也就敢说敢做、更加自信。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范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一、转变教师观念,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德育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旧观念,要在“育智”的基础上“育德”。初中学生正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趋向成熟的分化阶段。因此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启迪学生,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意志、兴趣、品质等多方面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渗透德育,必将收到很好的渗透效果。在农村从初中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模式进行交流,巧妙运用师生互动,会使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这样一些方法:

(1)抓住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课堂常规要求,这些良好的课堂常规教育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不无裨益。

(2)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母语的无穷魅力,以成功前辈的事例为案例,使学生既体会到学习到了知识的喜悦,又感受到要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韧不拔、能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3)选择合理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德育。而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在小学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主要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一、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度原则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适度原则,进而使激励策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度原则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激励策略既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对应的激励策略进行奖惩,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的作用。例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处于贪玩的阶段,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仍然在教室楼道里嬉戏打闹,这时教师进行德育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能不分对错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激励,也不能惩罚过度,而是既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2.及时原则

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坚持及时原则主要是强调激励策略的时机性,要根据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或者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激励,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策略在德育中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的德育课上,学生上课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表扬,或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全面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所以在德育中要坚持全面原则,激励策略要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平时表现就很好的学生,要给他们设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可以完成的更高目标,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对于平时表现较差,自律能力低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过激励策略就可以完成的目标,这样也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要因人而异,坚持全面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德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二、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

1.转变德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德育观念,要由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所以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德育激励策略。同时班主任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班级里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德育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运用激励策略

在小学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在德育中老师可以对不乱扔垃圾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其行为进行肯定;或者是对主动帮助同学,尊老爱幼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通过多种激励策略来进行德育。

3.注重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只有将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或者将路边的垃圾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老师都要对其进行表扬,或者是在综合素质的考评中进行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丰富激励策略;其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

第4篇

一、高校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主题班会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各高校对主题班会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在实际组织和开展过程中,主题班会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主题班会德育功能弱化,重视不足

由于大学的德育日益边缘化,德育地位逐渐下降,虽然关于加强高校德育的文件不断,但德育得不到学生重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对德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而作为高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主题班会在德育地位下降的背景下,其德育功能日益弱化。一方面,辅导员疲于应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主题班会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主题班会存在“无用心理”,并不重视,导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主题班会成为了随意性的教育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或被事务性班会代替。

(二)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的规划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关键,决定着班会活动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但当前高校主题班会存在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当前,班会主题大多为学校指定,选题多为固定主题或机械的联系当前时事热点,内容空泛,没有考虑到当前大学生整体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范围,也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具体特点;另外,高校对于主题班会所需达到的教育目标并不明确,对于大学期间所需召开的主题班会也缺乏系统总体的规划。对于主题的选择,并没有站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上,导致班会主题重点不清,目标不明,严重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规划性。

(三)角色不明,学生参与度低

好的主题班会应该是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干部策划、组织和实施,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在主题班会中,学生是主体,辅导员扮演的是引导或监督的角色。但在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角色不明,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指导角色认识不清,对主题班会实行一人包办,从主题的选定到过程的实施,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这样的主题班会更像辅导员的个人表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主题班会,常常将主题班会全权交给学生干部,对班会流程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主题班会常常只有学生干部在参与,难以吸引其他学生参与其中。

(四)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主题班会形式是实现班会主题,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主题相适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班会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却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主题班会常采用的形式是“说教式”和“传达信息式”,这些形式对学生吸引力有限,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尝试改变班会形式以增强吸引力,采用“讨论式”、“表演式”等形式。但这些形式由于准备更复杂,采用的机会较少。或过于追求形式,使主题班会充斥各种文艺表演,没有有效的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主题班会的实施和效果。因此,应该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便更好的开展主题班会。

(一)加强重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

主题班会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德育活动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加强对主题班会的重视,充分认识主题班会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发挥主题发挥的德育功能。为此,不仅应将主题班会的开展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工作目标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主题班会的重要地位。还应树立主题班会的课程地位,纳入课程化建设,使学生认识到主题班会课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强辅导员对主题班会的重视,通过培训、观摩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提高主题班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效果。

(二)优化主题,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中心。主题的确定要体现教育目标,符合德育要求,要站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对班会主题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规划。班会的主题要有针对性,是指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班级、心理特点,发展需求及当前面临的困惑等特点,确立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的主题要有系统性,是指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索要召开的主题班会要有总体系统的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相应的规划主题班会的重点。如大一的适应性教育,大二的专业性教育,大三的规划性教育,大四的就业指导性教育。同时根据当前时事热点以及班级出现的问题适时的增加班会主题内容,系统而灵活的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三)明确角色,吸引学生参与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主题班会从策划到实施,学生应该始终是主体。这一点首先应该体现在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参与班会主题确定,流程设计以及组织实施的主体。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班会的组织实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还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养成良好的班风,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人成长。而在这些过程中,辅导员承担着主导的角色,不仅要指导学生对班会进行设计实施,将班会打造成学生施展才华和能力提升的平台,还要融入班会,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和兴趣特长,为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辐射功能 人才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仅仅只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概念,而是需要政治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联系技工院校学生的现实思想,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在全新价值理念荡涤下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重视和挖掘政治教学的辐射功能急需得到同行更为广泛的认同,并使该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在校园德育教学环节中多方位凸显“中国梦”,激发全体学生成为“中国梦”的追梦人。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成为技工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探索技工院校政治教学的方式上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笔者通过考察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实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政治课教学辐射功能的挖掘和强化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政治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专业)一样偏重于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科目的脉络和框架,却忽视其内涵价值的挖掘――即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这就造成了政治课教学功能的弱化甚至消失,不仅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也于当下提倡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主旨背道而驰。

1.新时期政治课教学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现阶段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的主导方向。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张耀灿教授曾经这样指出:“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在现阶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践行一体化教学的新时期,政治课不仅只是一门基础公共课,更应该凸显其与学校德育建设紧密联系、宣扬精神文明建设并在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阵地作用。

2.传统政治课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尤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消化众多的经济、政治和哲学观点,而这些观点与现阶段学生的价值观追求尚存在不小的距离,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以技工院校现阶段的政治教学实际为例,无论是中级工段选用的浙江省技工院校规划教材《德育》第一册《当代技校生》、第二册《社会与人生》,还是高级工段选用的《基本原理概论》,虽然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逐年进行了修改和变动,其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实用性、生动性等特点较为明显,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吸引广大学生的眼球,陷入了一种令众多政治教学工作者无法摆脱的尴尬:一方面,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发展角度来看,政治课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处地位不仅不能取消,反而要加强。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用“备受煎熬”一词来形容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3.政治课教学德育功能的价值体现

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来,技工院校大力倡导技能优先、理论够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政治课也受到了冲击,课时量不够饱满,学生厌学情绪较大;个别政治课教师对教学兴趣不浓,忽略了政治课肩负的隐形功能,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背离,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丧失殆尽。

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应将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为重要的地位,重视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尤其是其在实施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摆脱了将思想政治课独立于其他德育活动的消极方式,遵循德育规律,探索思想政治课与德育教育在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中逐渐形成有机整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政治课教学的功能升级与创新

鉴于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地位,要求全体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全新的眼光来认识新世纪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把德育环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也能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技能人才。

1.创新教材,丰富政治课的教学手段

目前,技工院校选用的教材普遍存在着政治课的某些弊端:概念多、主旨多、条条多、框框多,如果教学组织不合理,势必造成消极后果。主动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掌握结构,合理解析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热点问题,将书本中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基本原理概论》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章节内容时,学生们对于“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个概念理解困难,一些学生抨击“资本”而痛斥它的“血和肮脏”,而更多的则是因向往“资本”而对“血和肮脏”也见怪不怪了;甚至个别学生议论起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时提出:“原始积累时期嘛,免不了的。”在这里“原始积累”俨然成了褒义词。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从未把“原始积累”视为早期资本主义,他甚至没有用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词。目前举国上下都在横扫的“老虎”和“苍蝇”,本质上与当时诸如强迫劳动、圈地运动、猎奴与海盗行为、凭权势强占公产、抢劫黄金等无异。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2.两条腿走路,增强校园德育工作实效性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不断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建设,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来加强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创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设德育新平台,完善了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等多位一体教育网络。为此,笔者坚持紧贴技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政治教学重点,做到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在完成规定内容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明确不同的目标,区分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一些随机教育,开展一些自选内容,解答学生的热点、疑点、焦点、盲点问题,避免出现内容上的“一锅煮”,方法上的“一刀切”,要求上的“一律化”。

注重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倡导全员育人,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章节,提倡“生活就是德育,活动也是德育”,使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阵地都会育人”,利用校园网络、广播、黑板报、橱窗和学生自编刊物《秋蕙》《学生会简报》等多种宣传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安全、纪律等教育,使德育思想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在《经济与政治常识》环节,通过教材中在陈述货币的产生过程时,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困难,而“解决困难的办法总是伴随困难的产生而产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内心深处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倡导“成功教育”“我行,我可以”“我是光荣的技校生”“今朝我以学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傲”等激昂的字眼在校园内流传,激发学生自信、积极、乐观、向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正能量。

“思想走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一股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兴力量,他们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积极探索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有效方法,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使技校德育工作坚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课教学的辐射,真正把教学看做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是全体政治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在新时代新的形势下,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只有我们勇于探索教学改革,反复进行教学实践总结,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1]刘翠英.谈德育课教学中的心育功能[J].漫迷・素质教育,2011(10).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08-01

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关键在于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立,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德育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学校根据职校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建了一年级“严”,二年级“转”,三年级“宽的德育管理模式。

一、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严”字为先的对策

高一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在中下游水平。长期处于被冷淡和受歧视的环境。往往行为习惯不规范,自理能力较差,组织活动能力较弱,所以对于职校的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相对特殊的管理模式。

(一)以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作为一个刚踏入职校大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职业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学生一日常规”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三是严格监督,扎实严格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步骤。晚自习根据值班表每天晚上由两名行政干部和三名教师值班监控,整个晚自习期间在校园主要楼道、重要路口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设立流动岗哨或固定岗哨;晚自习结束时班主任带领本班住读学生到教室门前集合、由班长清点人数、向班主任报告人数、然后将学生两路纵队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将同学带到宿舍门前,向生活老师无缝交接。然后检查休息情况,直到每个宿舍都安静下来,熄灯号响起为止。聘请年轻退伍军人担任门卫工作,严禁随便出入。做到“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通过必要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形成严谨规范的管理模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二)开展爱的教育

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于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是对祖国的热爱呢?要强调爱国必须从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爱宿舍做起。再引导学生扩大到整个国家。这样由近而远,易为学生接受;开展“为国学本领”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刻苦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都是具体的爱国表现。爱人民首先要从爱身边的人做起,首先要爱父母和家人,和周围的人建立互相信任、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觉到爱的温暖。还要建立融洽友爱的同学关系,使班集体成为温馨幸福、团结向上的大“家”。让所有学生都爱家、恋家、离不开家。

二、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现“转”字的管理思路

经过一年的管理,学生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所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就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采取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教师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

这种多种管理模式并存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交给学生。应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纪律管理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改革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革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革班级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模式,把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三、 高三阶段 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以“导”为

主的主动管理模式

三年的职校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过于严格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要求。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尊重学生个性,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不是对学生撒手不管,而是要在健全的制度和机制约束下,让学生有目标、有条件的自主发展,教育者要及时指点学生,修正学生前进的方向,鼓舞学生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形成较强的求职应聘技能;能用健康的心态认识自主择业与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择业观;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折的能力,懂得自强不息。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质量,逐步使学生具有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以上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职校德育管理模式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三个阶段实质上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顺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二、德育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而高一学生,进入青年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学生刚踏入高中大门,特别我校又是重高,他们倍感兴奋和自豪,个个都雄心勃勃,考虑如何有意义的渡过高中阶段,将来于一番事业。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开始思索人生价值,人生与未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们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总想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政治上要求进步。但由于他涉世浅,知识和生活范围局限,心理上的独立要求和实际上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考虑问题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片面性。他们爱好、兴趣迁移性大,意志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差,情绪易波动,不少学生自认为自己初中是学校的尖子,为升学考试累了一场,到了高中该“松一口气”;还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自认为有希望,出钱上高中的,本来他们基础就差,试图领张高中毕业证,如不抓紧教育,上述这些人就会掉队,丧失信心,甚至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上好绪言课:根据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重点摆在“迈好高中第一步”;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开一个好头。于是我在新课前安排了一节“绪言”。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多方面内容:

2.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处理好德育途径和方法。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思想教育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使之服从教学,加强教学,又指导教学。既防止抛开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

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德育,又要防止只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要避免空洞说教,呆板单调。而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的特点,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定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制定长期具体规划,相对稳定教育内容,不断挖掘德育与化学结合点,使知识性与教育性统一,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的魅力,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水融式的,从而长久地发挥化学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不仅要掌握教材中教学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双基”应达到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和领会蕴含于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既要以典型材料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又要注意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与化学“双基”教学融为一体,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因素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通过化学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在氧化―还原(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的教学中进行对立统一思想的教育。在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资料,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不就会在教学中空泛其辞,元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教师个人品德修养,治学精神,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最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人格力量,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思想教育寓化学教学中,只要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必然会获得效果。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益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

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更看重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点,而不是学生是否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没有素质和能力培养,就难以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目标。

一、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迫切性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们最容易掌握和控制的方法,所以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或很少有师生间的互动,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么可能有兴趣去学习呢?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上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这种做法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没有看到中职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思想和心理状态方面与普高学生存在的巨大差异。抓不住学生的心理,课堂的内容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学生当然没有兴趣学。这种课堂教学不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特点。

二、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方法

1.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育智慧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从天而降,只能从学习中来,从不断的实践积累中来。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用新理念武装思想,用新方法迎接挑战。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在德育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首先,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和强化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发挥集体研究力量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能力和教学效率。德育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德育教材不应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

2.课堂教学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要想向课堂要效益,就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更适合中职生的特点。

为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和推进教师教学的教学评价目标夯实基础,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总体而论,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的评价流程,使全员评价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职生虽然具有高中生的共同年龄特征,却又与他们有相当大的心理差异。由于初中阶段学校升学率的需要,这些学生很多经历过被教师忽视的失落、家长的责骂、初中毕业考试的失败,进入高中之后来自社会的不认同感,这些都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反应,久而久之,便形成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第9篇

关键词:前提和基础;关键;重点以及途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中职学生普遍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缺乏兴趣,同时中职学校依然存在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厌学心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能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三贴近”

原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切实以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贴近实际”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就是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贴近”原则,把“三贴近”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要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把握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上,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通过中考,他们以相对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上,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层次较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心态较为消极,缺少学习方法与策略,缺乏恒心与毅力,往往浅尝辄止,稍遇挫折即丧失学习信心。中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既要看到他们在整体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手操作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长处,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设计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德育活动主题,课堂上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点

现代教育崇尚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人角色,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组织、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术、发展能力的主体;是体验、感悟、觉醒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主体;是运用知识和技术、自主实践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到底,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自愿、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传统的“演员”角色成为“导演”,当好“导演”,把学生变成角色,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成引人入胜的“剧情”。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去质疑、去体验、去探究。凡是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凡是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反之,若教不得法、学无章法,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另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德育课目标的重要手段。德育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校园显性及隐形文化资源、社会德育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