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时间:2023-08-29 16:38:10

导语:在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第1篇

通过研究发现,由于科技创新平台各方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平台参与各方虽然都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合作,但是毕竟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因此在合作动态演化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1.1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初期资源知识共享、协助以及互信问题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一个政产学研集成创新资源,共同建设的组织或机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政产学研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在各方合作共建的初期难免会出现信任问题。例如,在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初期,由于互相不信任,导致科研院所、大学不会将自身的先进技术以及创新经验等交给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不会为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此来缩短产业化进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它们将有保留地进行资源交换,这样将严重影响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的效率,进而会影响到科技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整体以及各方实力的快速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初期,并未建立平台的知识信息库,而且各方也只是进行试探性知识交流,保留自身大量的核心知识,这样让知识无法在平台之间以及各方之间形成良性创新循环,同时会导致显性知识无法存储和隐性知识的外显化过程受到影响。

1.2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期的知识流失、知识健忘问题

科技创新平台就是汇集资源,进行科技研发,然后将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一种组织或机构。但是研发项目存在独特性,而且每个项目的研发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很多时候由于时间限制,组织会忽略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这样会严重影响到科技创新平台的知识化管理。其次,在很多情况下,平台各方的管理者认为项目的不可重复性,或某个研发项目对其没有借鉴意义,从而忽视了知识管理,因此,在下一次面临类似项目时会导致时间和资源的再次浪费,进而导致新的研究思路在时间以及价值上的延迟。不论是人还是一个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知识健忘,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有各个机构和个人组成,因此出现知识健忘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处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时期,不论是平台内部还是外部知识都会呈现暴涨趋势,大量信息会在创新平台内外部传递和分享,难以避免的是创新平台内部组织以及个人的知识健忘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地知识管理系统或机制,会导致大量的资源以及人员的浪费。

1.3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成熟期知识创新以及发展思路问题

随着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以及创新平台内部知识的不断积累,基础知识的集成趋于饱和,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被应用到不同产品研发、制造以及推广的产业化当中,经验型知识得到多次重复使用,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在不断的知识循环使用的情况下,往往对科技创新平台内部知识管理的发展产生惯性影响,惯性发展成为惰性成为平台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科技创新平台的成熟时期,也是其发展的瓶颈时期,进行相应的转型或知识创新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如何突破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瓶颈,让知识进行创新成为困扰科技创性平台发展的一大桎梏。若想驱动平台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知识创新。

2科技创新平台动态演化阶段性建议

2.1培养共享合作意识,搭建知识管理平台

通过研究了解到,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初期会存在知识共享、协助以及互信问题。创新平台的成员来自官产学研不同方面,因此首先在意识层面就有很多差异,在合作上可能就存在不同的意见,要想进行顺利地合作必须先从不同成员的意识着手,让不同的成员意识集中到知识、资源共享,合力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做好各个方面的协同工作;其中,在开展合作之前,来自不同方面的成员领导必须要树立知识管理的合作意识,高层协商共同传达进行知识管理的决心;通过宣传会、理论学习内部讨论会等方式将知识管理的意识传播到官产学研各个成员以及各个层面,定期举行知识管理的类似活动,将知识管理的思想融入到每一个成员的脑海里,充分营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初步建立起进行知识、资源交流的平台和制度体系。

2.2完善知识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充分流通共享

根据以往的研究,进行知识管理的企业大多都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库和知识地图,以便更加顺利地进行不同时期的知识提取和交流。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一个集官产学研为一体进行共建创新优势的长期性组织,因此,建立起平台的知识地图和知识库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构建知识库和知识地图来借鉴以往不同成员的研发经验和知识,将整个研发团队的内部知识进行共享;集合不同成员的专家,将专家的隐性知识在本平台上显性转化,通过不同成员的知识共享,从而为知识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协同知识创造,发展知识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知识获取与知识共享,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管理体系,在不断的长期发展中,知识管理体系逐渐趋于成熟,要想让知识管理体系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进行知识的创新,达到发展知识体系的成效。首先,初期的知识创新主要是让来自不同方向的成员进行冲突碰撞和沟通,使得问题的解决形成创新性知识。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使得来自官产学研不同方向的成员获得长足收益,但是仅仅局限于此总会产生知识管理发展的桎梏,因此,在此阶段有必要进行国内外知识管理经验学习,进行取长补短,通过不同平台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进而产生平台层面的知识创造,从而促进本平台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创造更高的价值,实现科技创新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3展望

第2篇

晨光院秉承“ 以人为本、科技兴院 ”的治院方针,积极开拓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先后建成了国内装置能力第二、技术水平最高的四氟乙烯单体和聚合物装置,国内装置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全氟丙烯和氟橡胶装置,以及无水氢氟酸、高纯四氟丙醇、六氟化硫等生产装置,实现了有机氟产业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十一五”以来,根据“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我院加快了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步伐,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硬、软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总结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我院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我院化工新材料应用面广、工程化技术瓶颈难度大等特点,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所、分析测试中心、计控中心、工程建设部、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和科技图书馆等,专门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近两年先后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较好效果。

1 (1)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完善各项研究开发及实验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具备较好的氟、硅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性能测试的技术服务条件,主要有:

—— 专用配套试验装置、应用研究设施等。工程技术中心配置有5L-500L-2000L的多套聚合装置、400L-8000L透明搅拌传质及搅拌捣碎、研磨冷模设备、专用精馏装置、-35℃冷冻系统、蒸汽供热系统等,可开展不同聚合、后处理试验、以及精细化工品的研制。同时,工程中心还具有完善的氟树脂、氟橡胶应用研究设施,如大异型制件成型加工烧结试验、填充试验、电气击穿试验、加工性能测试、耐老化试验、树脂流动性试验、生料带拉带试验、挤出成型试验、推压管成型试验、分散浓缩液浸渍试验、喷涂试验、DSC树脂分子量测试、电子显微镜粒子形态观察试验、氟橡胶加工性能试验、耐低温性能试验、低温脆化性能测试、分子量分布测试、氟橡胶挤出、模压试验等。

——质检中心设施完善,拥有进口色质联机、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电子显微镜、门尼粘度计、流变仪、激光粒径仪等先进大型检测设备,可满足产品性能测试和试验控制的要求。

——设计所全部采用CAD等工具进行工程设计。

——图书馆具有十万余册图书、文献馆藏,并订阅几十种期刊,建有现代化的宽带网电子阅览室、较完善的网络情报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注册用户和中国专利咨询会的金牌会员,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科院成都情报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计控中心建有完善的计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008年,我院投入2000万元,建立了技术中心中试实验基地,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注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工作坚持课题目标国际化、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的原则,为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地位,我院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形成了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为首,公开选聘主任工程师和责任工程师的技术职务体系,其待遇等同或优于同级别行政职务干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工作的热情。同时,我院注重对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以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的作用,科技创新项目人员结构实施优化组合,激励他们主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并对他们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和评定。

我院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来院、送外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近年来先后选送了6人参加了EMBA工商管理硕士,25人到四川大学参加了项目管理、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专业工程硕士的进修学习;与四川理工学院合作开办了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和过程装备与控制成人本科班,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

1 2 3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硬、软环境,我院已初步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技术创新团队,有机氟、硅领域的专家涉及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应用验证和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以及多个专业。

3、承担的国家、省、市及我院自行安排的各类项目进展情况

2006年-2008年,我院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科技部项目5项、国防科工委科研项目6项,国家新产品研发项目3项,四川省专利实施项目2项,自立项目14项。

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瞄准国际氟聚合物的发展前沿或目前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聚合物。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如 F46/F40、PVDF等国内长期空白的聚合物已完成小试技术开发,高纯四氟丙醇、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第二代改性悬浮树脂、高压缩比分散树脂、高涂敷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等已进入市场开拓期,经济效益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共完成10项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其中完成了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3项科技成果鉴定,3项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的验收,3项科技部项目验收,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验收。详见附表二。

制定各类企业产品标准30余份,并参与4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以及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情况

主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对我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下:

①1500t/a氟橡胶生产技术②挤管用中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CGF2381 2 3 4 5 同时该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我院《温室气体三氟甲烷减排》CDM项目,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利用国产技术、装备,实现三氟甲烷减排的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所从事氟、硅材料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我院主导产品氟橡胶、氟树脂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我院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总体经济规模偏小,转制科研院所可供抵押贷款的资产有限,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筹措力度还需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今后的工作设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成果转化。

⑴ 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开发氟、硅聚合物高端产品

开发国内空白的高端含氟聚合物,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改善国内氟聚合物领域聚四氟乙烯树脂一枝独秀的局面,高端氟聚合物比重逐步调整到50%以上。氟橡胶重点开发耐低温氟橡胶、高含氟耐含醇燃料氟橡胶、F23型氟橡胶等特种氟橡胶;氟树脂实现聚全氟乙丙烯树脂(F46)、聚偏氟乙烯树脂(PVDF)、可熔性四氟乙烯树脂(PFA)、膜用改性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40)、全氟磺酸质子膜树脂等高端氟树脂的产业化,成为国内品种最齐、综合实力最强的氟树脂生产企业。

有机硅方面,充分发挥我院在有机硅领域几十年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加强特种有机硅产品的开发,以苯基类特种有机硅产品为突破口,实现有机硅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⑵ 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开发F40膜材料、全氟磺酸离子膜材料、四氟纤维加工技术,形成配套生产能力,满足建筑行业膜结构建筑、氯碱行业电解膜、工业过滤膜等目前国内急需,完全依赖进口满足的高端氟材料制品;配套氟橡胶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氟预混胶、氟混练胶新品种,逐步改善国内以生胶为主的氟橡胶供应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⑶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环保先行”管理方针,贯彻执行中国化工集团“零排放”的治企理念,强化安全责任制,按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做起,从改革生产工艺着手,加大对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量,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⑷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搭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积极筹建国家级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研究试验平台,努力承担国家级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水平并拓宽其应用领域,延伸企业产业链。

继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即能符合院情,又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把技术创新工作与群众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量化合理化建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的奖励幅度。号召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合理化建议,使职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在其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总结

1、专利申请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2006年10月,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我院委托专业律师事务所对现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突出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进步与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并使之得到有效执行。切实有效地把专利工作纳入我院的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我院制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暂行办法》等。

3、建立商标管理体系,规范商标管理

我院注册了 “晨光”商品商标和“晨光”服务商标。“晨光”商标近几年来被四川省商标局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4、坚持“以名牌促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品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市场知名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加强和规范“晨光”商标管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晨光”商标的国内、外商标注册与保护。积极开展“晨光”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和“晨光”牌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作。

整合质量、军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计量管理体系,建立“五标合一”管理体系。

5、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第3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第4篇

薪酬的水平,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市场条件之下,和其他竞争对手之间,所表现出的薪酬差异性。企业在针对薪酬水平加以合理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现代人才作为水平确定的一大核心,同时要确保现代人才与普通员工之前所表现出的薪酬平衡性。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才能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科学合理的流动、配置,充分的调动起企业员工工作期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企业的市场战略目标更进一步。在企业中,科技创新人才是企业的关键人力资源。他们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意味着他们为获取人力资本进行了相比其他员工更大的投资,而且很多是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企业有必要对科技创新人才采取领先型薪酬战略。因为支付给他们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一则可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使企业的薪酬能够弥补或者超过他们获取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成本,尤其是专用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二则对于企业自身已经拥有的、市场上稀缺的并且需要通过大量人力资源投资才能形成的科技创新人才,只有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在防止员工流失的同时,形成一种促进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学习机制,从而保持本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比较优势程度。

2.推行以技能为导向、高弹性的薪酬结构。

科学合理薪酬制度,首先是依靠员工本身所表现出的薪酬公平性来决定的,依据大量的研究数据来看,只有当企业针对员工薪酬管理过程中,采取公平坚持的原则,那么员工才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也就是说,薪酬制度在实际进行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薪酬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才是薪酬管理体系中所涉及到的重点、核心。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其特征是坚持以能为本,突出科技创新人才自身的素质特点,即根据他们掌握的、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尤其是能够创造企业核心价值的个人能力来确定其薪酬结构。相比工作导向的薪酬结构强调工作方面的特性,技能导向的薪酬结构更强调科技创新人才本身的特性,这显然更为适用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知识和技术是企业赢得战略优势的关键,施行技能导向的薪酬结构可以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自身技能,以获得更高的薪酬;从工作形式来看,企业中,尤其是科技创新的工作形式主要是以团队为单位,技能导向的薪酬结构能够在激发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知识互补的同时,有效地弥补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难以量化的特点,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企业的薪酬体系要符合这个特点,就需要员工的薪酬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变化,使企业的薪酬成本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分享经济理论,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分担企业的风险,使自身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利润挂钩。企业在经营利润好的情况下支付给科技创新人才较高的薪酬奖励员工,在利润较低时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的薪酬水平以减少企业的薪酬成本。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有必要推行轻固定薪酬重浮动薪酬、轻短期激励重长期激励的横向薪酬结构,从而在科技创新人才中推行企业利润分享制。

3.提高薪酬支付的民主性。

第5篇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莉,庞红卫. 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05)

第6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地区、国家之间已经开始逐渐转变关系和合作方式,从最开始的资本竞争转变为科技力量的竞争,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这也就看出科技工作对全局、现代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科技管理的体制同时也能影响到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学管理体制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再科技政策实施方面是否可以获得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也是否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科技规划和计划是否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内容,并且能否顺利实现等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确定好基本经济制度之后,也需要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系。我国在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科技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最后以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还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法律条款和社会约束力,同时还有政府同市场的关系、科技管理的基本结构、社会所发挥的力量等等,这些原因共同约束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细致的方面分析,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正常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科学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相符,所以,这导致所有的科技资源投资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第二,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而市场调节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所在,这样就会导致科技的官僚化严重。在科技管理中,高层的监督不够完善,使科技总体设计、战略重点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完善,对市场发展没有指导作用;第三,在科技创新主体选择上,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科研院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多样化的支持,存在内部管理僵化,没有办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这样也会导致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分析出我国现在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情况和问题,才能找到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也能为我国科技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稳定的环境发展。

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做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这主要涉及的整合体系包括企业、科研机关以及与科技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自己体系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同其它体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发挥自己在其它体系中的优势,保证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科技价值的创新。第二,就是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调节还是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市场的调节,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然后,满足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一定要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科技正常发展,然后在法律、经济的管理之下健全宏观管理制度。第三,要完善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我国已经存在的关于科技研究学院和机构应该承担起科技发展的重任,首先要在自己内部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科学项目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同时,还需要健全对科研学院的内部评估制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监督,有效促进科技的长久和谐发展。这时候社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投资力度,然后促进我国在科技项目上的不断创新。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思考

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目标。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标的创新,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然后保证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科技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制度的创新技术还需要市场经济的检验,尤其是在对科技管理上,必须要符合市场对科技的要求,还要满足我国国情发展。在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还需要把商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进行发展和创新,让科研活动创新更有动力,推动着制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科技院校以及需要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整个市场的资源,才能把每个层次所需要的结合起来,然后充分调动起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起创新科学管理方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创新信息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对人才的管理才是科学管理的根本保障。2.创新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科学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然后制定出创新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以对创新进行法律保障,通过进行科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然后把科学资源运用到经济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科学制度领域的技术创新。而科学管理的政府领域还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的建设,然后通过制度的规范约束,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管理和评估机制,规范整个科学市场。而最后,还需要加强对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使科学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3.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的时代模式还需要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发展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体系,使科学技术有效管理;第二,就是要用创新体制的管理,保证创新管理体制可以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安全。科技管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一趋势还需要管理的效率,这需要加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在进行信息管理中,还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技术,在这个时候要掌握信息量还需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以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是掌握到以后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也就是能够提高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之,本文主要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中必须要做到的几点是: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再就是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就是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找到各自的地位,这样才能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找到最佳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提升,这样才能获得科技的创新,让我国在科技管理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为我国科技管理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淼.关于面向联合的科技管理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1(4).

第7篇

近几年,营口青花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以自主研发的优质镁钙砂为主要材料,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耐火材料产品――镁钙碳砖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耐火材料产品种类的空白。产品从投入市场至今已经创造产值3亿多元,在宝钢、武钢等国内外十余家钢厂使用。

营口青花集团始创于1984年,地处“中国镁都”大石桥市。经过20多年的求实创新,伴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青花”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海内外闻名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现有员工7000多人,占地400万平方米,资产50亿元,是国内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碱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

集团下辖15个公司,拥有矿山10座,装备有轻烧镁砂反射窑86座、重烧镁砂竖窑16座、高纯镁砂燃油竖窑6座、电熔镁砂及电熔镁铬砂电炉22台;不定形生产线1条、不烧砖生产线3条、最高烧成温度达1850℃的超高温隧道窑23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2000~3600吨液压机12台,同时配备了德国爱立许混砂机、机器人等先进设备。青花集团以碱性耐火材料为主导产品,年生产能力200万吨,深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耐火材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青花集团意识到技术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早在2001年,“青花”就投资数千万元,建成青花耐火材料研究设计院,打造了一支由国家级科技专家领衔的近300人的全职研究队伍。研究院被确定为“辽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青花集团还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进行项目的合作研发。依托科技创新推动,青花集团正在从单纯的生产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先后推出了大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

集团研制的“烧成浸渍镁白云石砖”获国家专利,优质镁铬砖、铝碳锆滑板砖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高级含碳砖、优质镁铬砖、浸渍镁白云石砖被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镁碳砖被定为国家免检产品。产品除满足国内钢铁、有色、建材、轻工等行业需求外,还远销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及国际区域市场处于主导地位,被客户誉为首选产品,并与很多大型国内外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8篇

在农林牧渔行业调研公司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对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比较,我们认为,兼具前端资源或研发优势和后端营销优势的“哑铃型”公司有望成为未来胜出者,而大北农正是具有成为这类哑铃型公司潜质的农业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 立身之本

大北农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立身之本,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形成了国内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核心竞争力。公司近3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过3亿元,约占总收入的5%,技术创新产品年平均销售收入占比达到了公司总销售收入的66.4%。目前已经形成了“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与企业公益相结合”的“2+2”大北农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公司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北京市科委等多家权威部门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近年来,公司的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137项,已授权27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3项,已授权17项,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审作物新品种9项。公司的“简易纯度检测、高效排假型杂交稻不育系及超级组合选育”研发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承担“863”计划农作物育种重大专项的民营种业企业。

品质品种 立命之本

大北农视产品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公司是全国第一个同时拥有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饲料企业,公司自创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标准操作流程(SOP),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20多个企业标准,确保了产品品质,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核心是品种的竞争,经过多年发展,公司饲料产品和种子产品均已建立丰富的产品线,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对公司产品的选择空间,并提高了公司产品的适应范围。在饲料产品方面,公司已经开发出30余种预混料品种,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为齐全的预混料生产企业。在种子产品方面,公司以水稻种和玉米种为核心,培育出了一大批产量高、适应力强的优质种子品种,推广区域遍布于华北、西北、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近20个省(区、市)的主要水稻、玉米种植区。

推广服务 立足之本

第9篇

,生产风电机组36台,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800万元;

,生产风电机组152台,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3800万元;

,生产风电机组313台,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利润8400万元。

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创业中促腾飞。这是一串跨越跳动的数字,制造这个奇迹的是网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电)的全体员工。网风电,成立于12月,由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风电研究所改制组建而成。一个在初期还侧重于风电机组的开发研制的科研院所,何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实现了风电设备的产业化、市场化,并以连年翻番的业绩领先于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对此,除了得益于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利好政策外,人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创业,勇于改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作为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网公司正是依靠不断的创新才创造了连年翻番的经营佳绩,并荣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等荣誉称号。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将创新的思想贯穿到公司的整体管理工作中,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公司在风电产业化过程中高速发展,并跻身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骨干企业。被评为先进集体事迹光荣称号。

一、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满足了市场化的要求,为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网的前身是一个科研院所,一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先后完成了18kw、30kw、40kw、120kw、250kw等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这为网风电的厚积薄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成立后,创新团队并不满足于250kw机组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公司在国内率先引进750kw机组技术,并针对机组的控制系统、传动系统等主要部件,提出国产化方案并解决了其中的关键技术,使机组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这次成功的引进使750kw机组成为网以后几年的主导产品,机组迅速实现大批量生产,产品供不应求,销售收入连年递增,750kw机组的产业化生产也成为我国风电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公司启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mw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机组下线并网,同年,世界上第一款竹桨叶风机--800kw风电机组在河北张北成功发电。该两款机组已进入批量化生产,首批将用于我国第一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单晶河200mw国家特许权风电项目。为在新一轮的风电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公司又启动了更大容量风电机组——2.5mw机组的研制。目前,公司又将眼光瞄向了海上风机的研发,并已开展实质性的洽谈与调研,预计近期将正式开展海上风机的研制工作。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不仅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预计公司销售收入将突破15亿,利润达到1亿。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网的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在750kw机组技术引进中,创新团队通过进一步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机组的全部技术,能灵活运用核心技术对机组开展改进和优化工作,并能满足不同风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机组运行需要;尽管自主研发的周期很长,但为掌握核心技术,公司在1.5mw机组和2.5mw机组的研发过程中采用的是技术咨询的形式,所有技术、图纸均由研发人员自行完成,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自主研发,公司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控制技术、载荷计算、结构强度分析等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不断的推陈出新使公司始终站在中国风电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风电机组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凭借良好的技术优势,公司承担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科技支撑、863)计划中的风力发电课题,迄今共承担各类攻关项目达17项,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完成风电机组塔架等国家标准的拟订工作。获得各类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已处实审状态专利2项,今年新申请专利4项。

二、以机制创新推动企业的日常管理,增强企业活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环境

近年,从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自身的素质和机制能否跟上形势的变化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一个研究院所改制组建的国有企业,网风电自成立之日起就意识到,企业必须摒弃旧的管理模式,只有从机制上创新,从根本上转变,才能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

经营机制创新。自成立至今,网风电成功完成了两次增资扩股,特别是6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成功引进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战略投资网风电,公司注册资本由2500多万元人民币增加到1亿元人民币,企业规模和实力有了质的飞跃。经过改制,公司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但企业光有注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此,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 规定,建立了规范的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制度,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公司的日常管理,诸如贷款担保、重大合同签订、重要规章制度等重大事项均能按程序要求由集体讨论通过,从制度上避免了个人说了算。公司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了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的独立运作与有效制衡。

人才机制创新。企业是一艘船,领导是掌舵人,员工则是划船人。作为一家知识型、科技型企业,网风电的经营班子深谙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公司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推行一套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实施,建立起了一套目标明确、有效激励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司还积极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氛围。公司现已建成一支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在人员构成中,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3%,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50.72%,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三、以管理创新夯实企业发展基础,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公司效益

管理创新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宝。近年来,网风电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同时,大力推动管理创新,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效益,促进了企业发展。

公司大力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合一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三个管理体系的宣贯,通过三合一体系的有效运行、审核和管理评审等科学管理工具,促进公司管理创新再上台阶。同时从基础管理、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生产采购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行对标管理,客观公正与国内一流同业进行对标,寻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措施,探索创新手段,使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在日常管理中,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增效新路。公司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建立健全财务核算系统,实现了计划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的转变。通过测定基数、分解指标、加强预算外管理等手段,将可控成本细化到每一个岗位;通过在生产现场实行“5s”管理,抓好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损失,间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健全全过程管理程序,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环节,形成堵漏、挖潜、节支环环紧扣、相互促进的精细化经营管理模式。

四、在创新创业中实现社会、公司与员工三赢

“得人则兴,失人则毁。”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把人的价值开发和经济技术的创新列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突出以人为本,把人才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追求企业发展和扩张的同时,始终将企业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员工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举措,构筑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不断刷新销售业绩和利润水平,使企业循着良性发展的轨迹日益发展壮大。

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公司的经营效益快速提升,也使员工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创业带来的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的节节攀高,员工的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待遇。除了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外,公司还为每位员工缴纳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地员工解决住宿问题,提供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建立起职工帮扶基金等等。除了物质上的政策外,公司还积极采用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推进民主管理,引导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尊重和关心员工,切实解决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些做法,既调动了职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目前,员工队伍越来越稳定,忠诚度也越来越高,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