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学设计的问题

时间:2023-08-29 16:38:11

导语:在教学设计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设计的问题

第1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的观念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拟定要简明、切实

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地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安排要新颖、务实

首先,教学理念要新。理念指导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反映了一定的理念。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内化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进行学习、生活。

其次,教学设计思路要新颖。要体现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教学设计手段要更新。既要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又不能抛弃传统高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要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要在关键时候展现,使其用得恰如其分,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三、教学内容预设要简洁、厚实

教学预设的内容要简洁、厚实,不摆花架子。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要为学生提供有思维价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机会,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向渗透情感“延伸”,向发展智能“延伸”,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从生活中挖掘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兴趣。

其次,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要有激情,要赋予感染力,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有想好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

最后,巩固练习时提高兴趣,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研究性方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要加强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运用要简单、扎实

教学方法的改善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巧妙地将静态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自然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去亲身操作、体验、感悟,体会求知的艰辛,享受探索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刻意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的精雕细刻,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法指导,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学习。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倾听,既要对好的回答做肯定,又要对错误的回答做引导,要发挥兵教兵的优势,问题让学生提,疑点让学生辨,过程让学生探,结论让学生得。既要重视预设方案,更要十分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用足用好。

五、开放活动设计要适度、真实

教学过程中的“放”必须把握好“度”,放得过度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学生注意力分散;放得不够,则训练目的达不到,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把握知识难点,重点。教学中对涉及到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的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给学生提供展开充分思考与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对那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探索得出的结论以直接引导得出,千万不可因贪多求全致使学无成效。

其次,教师在安排“放”的环节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如果目标设计得过高,学生几乎望尘莫及,结果是冥思苦想,收效甚微。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不能取其外形舍其精神、取其形式舍其实质,课堂热热闹闹,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第2篇

“问题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的安排出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组,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的目的。

1. 问题组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好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把问题设计成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的思考具有连续性,还能避免课堂上的 “口头禅式的提问”、“提问频率过高”、“应答评价太简单”等低效教学行为。如何更有效的设计问题组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目标导向性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数学教学评价赖以进行的基础;所以问题组教学设计应在全面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对复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各个教学组,制订复习计划、课时。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直至目标的实现。

1.2 连贯性原则:现在的很多学生,他们就是为了做题而解题,不会运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把各个问题孤立起来,这种思维很可怕。因此所设置的问题组要有一定的连贯性,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连续的提升。

1.3 专题性原则:问题组设置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如“解析几何”大组,可以细分为:轨迹组、定点组、最值组、基本运算组;而“导数及其应用”组,则可以以导数的三大作用为主线划分,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导数的视角,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以及曲线的切线,建立起正确的“变化观”。

1.4 针对性原则:数学高考坚持以“两个有利”为指导思想,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规定,内容上不超纲,能力上不超规定层次。这种情况下,随着问题组教学设计要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的实情。不断调整组内容、课时计划等。

2. 问题组教学设计的具体范例

高三的复习课除了巩固高一、高二所学知识,弥补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同时通过对典型例题的探索、领悟、总结,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高三复习内容多、题型变换多、节奏快、时间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过问题组教学设计则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2.1 问题组教学设计突破解题教学中的难点。

解题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认为:“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会解题的有效途径.至少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之前,这是一个无以替代的好主意。”

教“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通过问题组,教学生学会思考,突破难点,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联想能力,养成顽强攻坚、积极进取、求异创新的品格。

2.2 问题组教学设计培养解题中的辨别能力。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通过问题组设计出具有对比性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激起他们思维,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于解题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

通过题组训练,辨别数学知识之间的差异,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即这样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也增强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2.3 问题组教学设计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解题学都是从模仿开始,他们学习仿照老师传授的解法,原本无可厚非,但若仅限于描红式的模仿,是学不好高中数学的,,更不要说高考能考出好成绩来。通过问题组设计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在模仿做题的同时,能主动探索未知,能举一反三。从而对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复杂的表现形式中把握住本质及规律,将已有事实进行变更、转化。只有深刻灵活地理解知识,,才能在思考和解题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4 问题组教学设计落实巩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反映各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理解、弄通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高考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问题组教学设计不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且能使其开扩充知识面,有利其进行学科内综合。概念教学方法多样,我们要依据具体情况善加利用,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3. 问题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组教学设计,一方面所设计的各个问题要自然流畅,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或“拉郎配”。否则可能达不到预定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下足功夫,要有梯度地设置问题组。另一方面要弄清问题组设计与专题复习设计的区别。问题组复习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建立起知识的基本框架,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重点知识的强化、解题方法的提升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等。

第3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关注身边的问题》是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责任”中的第六课。本课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的目标来设计安排的。内容有“我眼中的问题”和“我给政府提建议”两部分。

二、学情分析:

1、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发现身边的问题可能容易,但让学生用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从不同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中的问题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善于引导。

2、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把建议提给谁哪个单位不是很清楚,需要教师详细指导。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能力与技能。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知识。引导学生乐于、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并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一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组织引导点拨、播放课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感受、发表见解、,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

六、教学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方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情况、公共场所及公共设施、学校周边环境、校园环境等情况进行观察、认识、分析。)

2、准备建议书的范例。

3、教师通过调查、询问了解县政府有哪些部门,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成了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虽然我们还是一个小公民,但是我们同样有责任关注社会的问题和发展。

设计意图:这段谈话让明确学生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同样有责任关注社会的问题和发展。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播放“马路挖沟的场景图”和“山村缺水场景图”。教师旁白:每年我们都能在大街上发现马路挖沟这样的情境,现在还有很多山村缺水的情况,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做适当的小评(城市经常挖沟的现象,政府部门不能很好地协调合作,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个问题是人为造成的。乡村缺水,饮水困难的问题是环境造成的。)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以这种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启示,以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多问题。教师小评,让学生注意到有些社会问题是人为造成的,有些社会问题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3、导言过渡,展开话题。我们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你的眼里,都有哪些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第34页和35页的内容,然后说一说所交代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引导分析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课前通过观察所了解到的社会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简练、准确地表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是为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够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获得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3、归纳总结,提高认识。完成教材第35页留白,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归纳一下写出来,也可以写同学们所说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对问题会的认识分析有所提高。

4、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1)引言:我们相互交流了所发现的社会问题,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你准备把什么问题向哪些部门反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2)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简单介绍县政府分管的一些部门及主要功能。(预设交通局、建设局、城管局、旅游局等)

(3)引导学生说说想反映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4)小组展开讨论: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

(5)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并引导肯定写建议书是反映情况的最好办法。(预设提出建议的方式:拨打热线电话、写信、写建议书等)

设计意图:教师引言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教师介绍县政府部门目的是引导学生清楚把建议提给哪些部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自主获得提出建议的一些方式方法,并在教师是引导下了解写建议书是反映情况最好的办法。

5、写建议书,课后延伸。

(1)学生拿出准备的建议书范例,交流一下建议书的书写格式。

(2)按照建议书的格式把以上讨论交流的问题及建议写成建议书寄出去。(根据时间建议书可在课后完成,鼓励学生修改后要寄出去)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22-03

上公开课,是每个教师几乎无法回避的任务。无论是转正、晋级,还是评优、评先,或是教学研讨,都离不开它。公开课不仅是展示教师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公开课的类型和课型多种多样,但不论哪一种类型、哪一种课型的公开课,要想获得成功,执教者都需有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精确到位的课堂把握以及和谐恰当的教态等因素的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读语文的阅读课教学,是中职语文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大多数教师通常选用的公开教学形式。笔者认为,作为尽量追求完美,并带有表演和展示性质的阅读课公开教学,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充分体现课程的语文属性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早已有稳定、成熟的学科规范和特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没有必要也不应抛弃这些传统和规范,过分强调语文与职业或专业的对应。将《荷塘月色》上成模拟导游训练,在《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挖掘职业素养,从《我国古代的服装及其他》引申到汽车文化的讨论和展示,把中职语文上成“钢铁语文”、“纺织语文”、“汽车语文”……,这无疑是对《大纲》中教学目标的曲解,也是对语文的异化。一句话,中职语文应当着重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不是机械地服务于某一专业。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方向偏离了语文,那么不管教学有多么精彩,课堂有多么活跃,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是个问题。既然是语文的公开课,它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目标就都要落在语文上,不能偏离语文而变成非语文或泛语文课。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教学设计只着眼于内容的掌握,也不算是语文课。言语形式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因此,应把握的一个原则是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中职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那种为了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生硬地去安排思想教育环节,甚至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刻意体现为专业服务,而脱离文本,围绕社会现象、专业话题去设计组织大讨论,则往往容易使语文课的属性变了味。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三原则

通常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有较大的课堂容量,所以时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恨不得把所有涉及的目标内容都塞进一节课中的情形。而违背文本特性,把原本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一课时,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便于教学评价,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超大容量、超多环节乃至因此而导致的课堂教学超时,成了教学公开课的普遍现象。

课堂容量指的是课堂所负荷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这些信息消化理解程度的高低。然而,衡定课堂容量的大小,不应以简单的数学或物理方法来计算;而应以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所得到的训练与提高的情况作为标准。公开课容量太少,课堂就会显得单薄,形成鸡肋,寡淡无味;容量太多,有限的时间很难完成太多的任务;教师常常会像救火队员一样争先恐后地赶任务,结果所有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忽略了语言涵咏、文本解读,降低了实际效率。笔者认为,中职语文公开教学对于目标预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的原则

“合理”是指就理论课因地制宜,紧扣文本。阅读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中职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由几类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类型的文章组成。以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为例,其“阅读与欣赏”的课文大致可分为三类:励志类现代文(散文、小说)、科技职场类实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类经典作品(古今诗词等)。在教学设计时,对科技职场类宜采用实用取向,侧重于信息获取的方法;励志类、文学类宜采用文学欣赏取向,侧重于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就理论课还应当关注各自的选文目的,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励志类重在主题理解、德育,科技职场类可结合科学精神弘扬和职业道德培养,文学类则关注审美熏陶等等。

(二)落实的原则

“落实”是指目标设定一定要切实可行能够落实到位,落实到文本上来。学生通过一节课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必定是在其原有能力建构基础上的提升,因此,只有基于学情分析基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最近发展区理论)原理的目标,才是可行的、有效的。任意地拔高,看上去很美,却无益于目标的达成。

阅读课离不开文本阅读,所以有些文章,比如科技职场类课文,虽然语言文字往往比较平实、普通,但课堂的重点应该落实到文本阅读理解能力上来。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职场素养教育的拓展目标设计,都不能绕开语文能力培养这一主体。

(三)简单的原则

考虑到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弱的现实,目标不在多而在精,把教学目标定得简单些,内容环节少一些,更可以为执教者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并在交流碰撞、反复训练中巩固基础,提高认识,拓展思路。余映潮先生的每课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以此牵起全文的做法,就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围绕“对话”设计活动

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线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次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加之中职生课堂注意力差,课堂注意力仅能持续集中25分钟以内者高达53.4%。可见如何做好以学生“对话”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公开课教学设计的重心。

(一)着意“生本对话”,安排好学生读的活动

为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效的对话,我们可以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听范读、看画面想象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阅读和思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与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求,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安排学生读的活动,是阅读课公开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此外,课堂练习(含学案)则是检验生本对话成效乃至落实课堂所得的好形式。

(二)把握“师生对话”,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师生对话,是阅读课教学最主要的环节之一。一类是“教学相长”的双方共同探寻真理的交流式对话,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等形式;另一类则是“拨开云雾”的引领式对话,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但无论哪一类都不应该变成“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的明知故问,或教师自问自答的“满堂灌”。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设问语言通俗化、问题阶梯式呈现和有针对性地设问,都是提问设计时应当考虑到的因素。提问设计时也不要忘了渗透教师“教”的专业角色身份,“传授”、“分析”应该穿插其中。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88-02

数学教学除了能够让小学生获得基本的数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架沟通具体事务和抽象概念的桥梁,因此,教师在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问题情境概述

问题情境是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一定困难,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在解题过程中来克服困难。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应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要求下,采用问题情境的办法来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问题情境设立,应该采取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数学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教师在设立问题情境时,在备课中要注意自己想让学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立问题情境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第二,有趣性原则。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因此,在数学设立问题情境时,老师应该对于问题的描述要生动有趣又不失活泼,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被激发出学习欲望。第三,可参与性原则。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必须融入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目的,保障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四,挑战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尤其是儿童阶段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内引入一些问题情境,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一些。第五,层次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解决一层又一层的问题,让学生把数学问题想象为闯关游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第六,创造性原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获得主体学习地位。第七,生活化原则。小学生的人生尚属于一张白纸,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更加贴合日常生活,从而将数学的应用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加体会数学的应用。

2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策略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的情景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达到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故事化问题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如果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入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动脑筋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二,活动化问题情境。动态化的记忆能够持久和生动,通过活动化问题情境,使学生把外部的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的治理知识。并且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生活化问题情境。把数学问题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小学生们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有用性,学生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例如可以在讲授几何问题中,让学生用手中的几何图形来布满家中的地砖,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自己家庭的地砖来考虑这个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第四,悬念化问题情境。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通过科学、新颖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假发学习中,教师可以直接给一个数字,让学生自我思考,几加几能够等于最终数字,能够给最多正确答案的同学可以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操作化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某项操作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讲角的相关概念、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拿起自己的三角板等工具自行制造角,在操作过程中让他们自我找寻特点,在愉快的氛围内回答了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第六,适当的开始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时,学生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答案,这种方式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指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诸环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描述、计划与规定,即为课堂教学活动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与程序,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优化的效果。

现代教育观念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认识到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决策能力等是社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现代教育观念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作用,强调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实验能力等。

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设计

有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教师如何把教学内容讲清楚,教师如何组织好教学,如何减轻教师教的负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学的问题,不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仅仅放在教的方面。

2.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停留在认知性和技能性目标方面,对媒体的使用目标常考虑如何运用这种媒体去传授知识。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气质……)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能注意到发挥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的作用,但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性还不很明确,缺乏明确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意识。

3.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及现代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与空间六个方面。上述六个要素对于教学活动而言缺一不可。没有教学工具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就没有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空间,教学活动就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

4.教学设计者应具有的素质

为了确保教学设计的成功,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应具有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学习心理、传播、媒体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分析复杂问题并辨别关键因素。

5.要灵活运用模式

由于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教学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如环境、学生、教师、媒体、信息等各种因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因而要在掌握要素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思考重点解决哪些环节问题,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模式。

学习内容可分为认知类、动作技能类以及态度类三种。认知类学习内容又可分为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能力(观察、推理)两方面。动作技能类学习内容可分为实验操作、自制标本、绘图、乐器演奏、唱歌跳舞等。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如学习电脑打字,除学习打字动作外,还必须了解有关汉语拼音、标点、文件格式、移动规则等知识,没有这些知识结构,动作技能是学不好的。因而分析动作技能学习内容时,不仅要分析有哪些方面的动作技能,还要考虑学习这些动作技能所需掌握的相应知识;情感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是一种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分析情感类学习内容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形成或改变态度后,应能做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培养这种态度。

二、小结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目标是检验教学活动效果的尺度之一,也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有规定制约的功能。编写教学目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编写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学科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掌握,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清晰的概念,有利于帮助教师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节教学活动过程,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问题化;教学设计;思考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创新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因此设计优良的问题集进行教学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当今的课堂上,许多时候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如今信息技术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工具,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问题化教学设计能力非常有必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新的教学形态。迄今为止,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主流,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

一方面,教育创新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的根本出发点正是问题。因此,采用问题化教学理念,通过设计优良的教学引导问题来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必备的技能。

另一方面,大量的实践探索表明,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最终体现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基石,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程教学中,促进学习者的高效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将问题化教学的思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相融合,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丰富和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其实践价值是借助信息技术,教师采用问题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情境问题,提升其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态度的转变。

二、教师问题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问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对问题化学习的理解与意识程度,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结合教学内容梳理问题层次的能力,为解决问题提供合适支架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能力,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实现问题化教学设计,教师应首先强化问题意识,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化教学更加深入课堂教学;教师设计时要以解决教学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并通过提供真实的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支架来实现教学效果;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来设计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等学习支持服务。

1.提升教师的问题化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继承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之余更要学会摒弃和变革。据此,教师应该提升问题化意识,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中组织知识结构,鼓励学生探究真实的情景问题,促使学生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师参加问题化专题报告培训和观摩优质问题教学课堂,是提升教师的问题化意识比较好的方式。

2.提升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

教师设计问题化教学时应该熟悉以下内容:①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②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梳理,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③为解决问题提供合适的支架,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④从教师设问过渡到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等。相关培训部门应开展各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教学应用,从以上方面提升教师的能力。

3.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的能力

Jonassen(1998)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主要由问题、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学习共同体和社会情境支持等六要素构成。Oliver & Hannafin(1999)认为,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构成部分:情境、资源、工具和支架。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信息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架,优化学习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4.提升教师问题化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问题驱动;直线与圆;创新课堂

问题驱动策略是指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问题驱动策略要立足于师生发展的需要,其实施者可以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即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问题来相互驱动,其中的问题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内驱动力的增强,提高元认知能力,实现由“他驱动”向“自驱动”的转化.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后学习的又一种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它是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巩固与深化;另一方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P系的基础,在其研究过程中涉及归纳、类比以及数形结合等诸多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启发与类比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以为高中解析几何中进一步运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直观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的学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其他学科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见,学好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劳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而且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能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及“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运用切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索方法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中感受类比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3.在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感受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关概念、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等,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有掌握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内涵(定义)与外延――相交、相切、相离,并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会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画出已知圆的切线;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主要采取与上一节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相交、相切、相离这三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探索需要用到归纳思想方法,而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发现又要从“形”与“数”两方面来进行,因此确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经历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过程,从“形”与“数”两方面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从中感受归纳、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涉及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容易操作,而且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为在经历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感受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形”的方面来看,主要是看它与圆的交点个数,由于其比较直观,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大困难,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应将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数”的方面来看,主要是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一点并不像判断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那么直观,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才能发现,因此,通过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我们又是如何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将向学生呈现下面的表格,并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上节课刚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先行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在带领学生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半径作比较,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为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

在复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欣赏下面的动画:

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它穿过海平面,越升越高,直到最后完全升到海平面以上.

在看完视频以后,教师立即提问学生:刚才看到的动画漂亮吗?你们能看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吗?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英语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14-02

新课程的开展使得教师的自身教育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接受新课程带来的众多改变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需要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工作。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学科,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应该根据新课程的设定,采用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1.问题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学生的设问,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逐渐的提高学习主动性,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解题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解答与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解题的合作,最终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教育历史当中,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可以追塑到古代学者的辩论,问题教学法早已经出现在教育历史当中。问题教学法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改进,是注重对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方式中,机械与模仿的特点进行了改进,并且对于当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也逐渐的关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并且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但是,我国目前教育工作中,对于问题教学这种方式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教育工作者未能将问题教学法当作正式的课堂教学发生,教师关注程度不足。尤其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中,问题教学法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应用于改革。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直接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并且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主动的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对以往传统单向讲授的教学进行了改进。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课堂中对于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还处于一个很单一的水平,难以体现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意义。在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仅限于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作答,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依然是教师。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的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提问仅仅是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的插曲,是教师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或者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式。问题教学法则应该将问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并且通过自身的分析与思考,完成知识的学习。传统课堂提问中,问题答案的分析上,学生的答案只有对错两种结果。而问题教学法以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入手,学生的解答是通过合作探讨完成的,学生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特点,在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合理的引导。因此,问题教学法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的形成思考能力与交流能力。

2.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问题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第一,问题教学法进行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对学生思维活跃度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以问题为出发点,在学习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疑惑,在通过对疑惑的思考产生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对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主动性。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形成英语能力的重要阶段,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情况、特点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明确,并且为学生设计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英语阅读内容。在进行阅读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并且保证主体的学习地位。只有以学生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转变以往被动的思考与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第三,问题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课堂交流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问题教学方式的核心是问题的交流,学生针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并且进行自由的争论,相互进行思想交流与信息的传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只有保证自身的思路清晰,表达合理,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第四,课堂交流讨论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学生在相互合作中,相互协助,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集体精神。

3.问题教学法的启示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法进行的关键。初中英语基础中,英语范文的题材丰富,是问题教学应用的良好基础。良好的范文题材是问题教学法中问题提出的基础,保证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对于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提出,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保证问题具有合适的难度,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讨基础。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分析,从而独立的获得认知水平,提高学习能力。问题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逐步影响学生的认识。问题设计需要具有良好的启发性与多样性,从而保证学生学习过程得到充分的支撑。课堂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设计,例如回忆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回忆性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思维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利于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分析性问题则是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察与培养,使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区分不同的观点。理解性问题则要求学生对知识、材料等进行良好的理解,并且有阐述与概括的能力。评价性问题是要求学生对讨论问题进行评价,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与判断。

4.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设计

第一,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习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且明确自身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兴趣与状态。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讲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需要学习英语,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意义所在,并且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初中学生年龄较低,学习中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中,可以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灵活的课程设计。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可以结合趣味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和谐的气氛,并且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绪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主动学习。从辩证角度来讲,教与学是一种矛盾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与教学目标完成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关系较近,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以朋友的身份可以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在批评时,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与人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用心,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改正错误,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中产生乏味、枯燥等负面的情趣,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教学工作的特点,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科目。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三,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是对日后学习的重要保证。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在初一课程开始之际,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纠正,保证学习的规范性。有的学生在教学阶段的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指导,学习方法不够规范,学习习惯不良,在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效果下降,学习时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另外,不好的学习习惯也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交流,对于英语这样一门语言学科有着很不利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应该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与检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积极的纠正。初中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中做好记录与听讲,并积极大胆的进行英语交流,课外积极的参与不同的活动,做好复习工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日后的学习效果,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第四,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初中阶段,不同年级中英语学习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来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度过初中英语学习的阶段。在初一阶段,很多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英语,对于英语有一定的好奇心理,英语中与汉语截然不同的发音方式,也会吸引学生进行模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初一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对学生语感与基本拼读能力进行培养。初一阶段要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拼读,带领学生入门。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突破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引入英语思维方式。在初二与初三的教学过程中,英语学习的内容与难点都不断增加,知识量与词汇量的增长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的压力。另外,其他学科的引入也需要学生投入精力,从而会对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指正,帮助学生适应英语学科的变化。

第五,实行因材施教。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难免会存在学生学习水平不同的情况。课堂上的学生表现的机会不多,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全面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照顾。与此同时,距离与时间的限制,都导致了教师工作中难免会存在遗漏,忽略部分学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对学生的观察,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英语知识的传授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准备,提高备课质量,认真的研究教学方法,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分析。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是初中阶段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

5.结束语

我国教育形式与外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发问,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教学法对于很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都有很好的效果,将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挥英语学习的特点,综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