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绿色金融分析

时间:2023-08-29 16:38:12

导语:在绿色金融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绿色金融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联合分析法;绿色金融;影响因素

近两年,我国雾霾天气越发严重,在许多城市中都有着明显的破坏性。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2013年,京津冀等地区的大多数城市PM2.5超标倍数在3倍左右,珠三角区域城市PM2.5超标倍数在1倍左右。对此,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绿色经济显得非常重要。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或部门在投资、融资决策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看待。对此,利用联合分析法探讨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显得格外重要。

一、绿色金融的外部性

绿色金融的外部性就是在金融企业在决定某个投资、融资项目时,考虑除企业经济效益以外的外部因素[1]。在1776年古典经济学派对于绿色金融就有所研究,每一个人在想要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都会在潜意识的推动之下为利益目标发展。但是因为市场竞争以及相关的理想化特点,金融企业的运行仍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金融机构借助绿色金融,可以有效的降低非绿色金融行为的发生,从而促使金融机构所资助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环保性,具备非常强的整体发展推动作用。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之下,绿色金融正处于环境影响因素较少的情况。

按照我国银行协会在2013年提供的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直到2013年初,大多数银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约为67万亿,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15%,绿色信贷的整体余额约为6.1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约为16%,从增长率来看,绿色信贷的增长略微快鱼整体贷款的余额增长率,这也显示近两年对于绿色信贷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是,从信贷余额整体来看,在绿色信贷方面所投入的贷款额度仅占比总额度的9%,整体占比仍然较少,这也说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二、绿色金融的微观经济政策

在绿色金融的外部性较为缺失的情况,金融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绿色金融的特质。对此,政府应当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纠正,借助税收的方式,来推动金融机构向绿色金融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2]。对此,从理论上而言,应当在绿色金融方面实行相应的税收制度,“碳税”便是针对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税收方式。

碳税主要是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环境影响而针对项目收取的税额。欧盟最早在2011年就开始执行碳税的税务收取。虽然我国并没有执行碳税的收取,但是越发恶劣的环境污染必然会推动国家执行类似于碳税的税收方式。碳税的实施主要是根据绿色金融的方式来进行资金和税收补贴,进而纠正绿色金融在外部性方面的缺陷。但是,目前我国在于碳税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实施,所以相应的监管部门需要对商业银行实行绿色金融仍然具备一定的困难,在监管方面较为困难,外部监管部门主要是对监管部门不执行绿色金融与绿色金融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从而赋予相应的责任与出发,并落实相应的奖惩制度。由此可见,外部的监管从本质上就是在补贴和税收方面的帮助。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之间的协调

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被理解成理论、实践的争论问题[3]。理论派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的,任何企业都应当是以利润最为主要的决策目标,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尽最大可能创造最大利润。实践派认为,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尽可能承担最大的社会责任。例如,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企业除了获得相应的利润之外,还需要承担其他的社会责任,进而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以及环境的保护者。

但是,在现实中,我国许多企业忽略法律法规的要求,单方面的追求最大经济效益,采用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超标的资源和生产方式,形成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银行如果对这些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银行便成为了“帮凶”。对此,商业银行在执行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也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监督义务。但是,商业银行仍然需要以应力作为主要的目的和运行支撑,所以对企业的信用度仍然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对此,商业银行在放款之前,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绿色性,从而在不影响经济效益和低风险的基础上,执行绿色金融。

四、总结

综上所述,按照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整体层面上讲,绿色金融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的经济效益并不多,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金融的执行主动性与积极性。债务偿还能力仍然是金融行为的首要考虑因素,并且只能够在低风险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行绿色金融。外部监管是实现绿色金融的关键性因素,应当提高外部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陈联明,朱先明.中国人民银行马鞍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金融纵横,2016,13(7):4140-4141.

[2]麦均洪,徐枫.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21(5):23-37.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一、生态文明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金融对促进生态文明的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要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文明目标,需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但现实中开发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且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的企业就需要寻求金融部门的支持,运用金融手段确保新技术的成功开发。金融部门往往自企业技术创新前期就介入予以支持,待企业依靠新技术产生利润时再逐步退出该企业,这个过程相当于金融在先进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孵化作用,增强了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动力。金融对先进技术开发的支持,使得新技术的开发得以顺利完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由此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风险的降低,最终推动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二)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市场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进行风险再分配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低的节能环保型绿色企业和项目,以及企业新技术开发优先给以贷款支持或提供优惠利率;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又不愿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或项目则不予贷款支持。通过资金导向机制作用,高污染、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因难以获得资金注入而逐渐萎缩,低能耗、低污染、高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则在信贷扶持下获快速发展,而这又加快了资金和资源流向的调整,使得落后污染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被逐步淘汰。同时,绿色金融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也发挥着风险再分配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兴绿色产业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产业,而大部分资金都是风险规避型和利润导向型的,如果没有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再分配机制,则大部分资金极易流向风险小可见收益高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市场正是通过其风险再分配功能为绿色产业创造了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机会。

(三)绿色金融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资金支持。国内161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不到10%,达标城市数量仅有16个;我国高达75%的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超标,超过19%的耕种面积遭到土壤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仅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GDP的3.8%。要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环保部测算,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仅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所需的投资额就约需1.7万亿元,但财政能够投入的资金仅为500亿~800亿元,还存在85%以上的绿色投资缺口。对此,绿色金融可通过资金杠杆及资金导向作用,撬动数倍于自身的民间资本以PPP等模式投向这些项目或领域,通过民间绿色资本达到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相关规范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如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兴业银行是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经过10年实践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也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实践。三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迅速发展,除普通绿色信贷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拓展至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碳金融、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文明生态的理财产品等。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情况总部位于福建省的兴业银行在其总行一级设立环境金融部,开展环境效益测算,对环境效益进行量化统计且并入台账。从宁德市情况看,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以水电项目为主,同时也涉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等行业,业务品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同时也在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些新突破:

1.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2015年12月16日,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以其购买的排污权设定抵押从兴业银行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该笔排污权抵押贷款总金额为23万元,这是宁德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2.发放绿色并购贷款。作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及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的控股企业,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为满足CATL及ATL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是迄今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整体工程”获得环保部认可“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同时其工程应用核心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目录”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此兴业银行对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购贷款1.9亿元,期限5年。

3.发行绿色债券。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发行2016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周转及水电站维修等。该期短融券发行面额1亿元,期限为365天,其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此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

4.引入境外绿色融资。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是是一家以氯酸盐和双氧水为主打产品,年产值7亿元左右的化工企业。其主要产品氯酸钠、双氧水被称为“21世纪绿色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处理、纸浆漂白、纺织印染、食品消毒等行业领域。该企业在2013年开始的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厂的升级和扩容改造中,需要筹集一笔长期资金,其集团公司耀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5日,向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借入一笔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借款总额2200万美元,期限7年。

三、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一是内部化环境外部性的挑战。企业生产伴有外部性已为大众所周知,实现环境外部性向内部化有效转化的难度很大,如部分制造企业污染环境,导致区域内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向污染企业索赔,其负外部性未能充分内部化,客观上助长了污染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又如污水处理或土壤修复等环保项目可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住宅物业的市场价值,但若不及时借助适当的机制将这些正外部性货币化,则此类项目可能因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二是来自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挑战。具体实践中,相对长期的项目融资时常面临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这一期限错配问题在绿色金融领域更为突出,且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三是来自金融业分析能力的挑战。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金融业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及分析也处于早期阶段,这种分析能力包括对绿色金融重要性的认识、对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项目分析中的发展思维以及基层机构的执行力等方面。四是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的挑战。受地方政绩观的驱使,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往往具有强烈的干预欲望,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这种干预多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形式。

(二)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当前福建绿色金融发展已迎来政策鼓励、允许试错的契机,有利于区域绿色金融创新及发展。二是业务基础。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先行者,目前兴业银行正逐步从绿色银行向绿色金融集团迈进,并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商。截至2016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目前绿色融资余额逾470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核心品牌业务、优势业务。此外,福建已成立碳排放交易机构。2016年7月29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福州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九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全国性市场启动后,福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碳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中区域绿色金融要实现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积极作为,勇于创新,探索出台能够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契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的政策措施。同时,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避免绿色金融的发展偏离预期目标。

(一)完善相关配套

以对接中央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重要议程。近年来,国内出台了多项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并且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区域而言,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对接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在本区域的执行效率,应是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通知形式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着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由此,福建应根据本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滩涂、海域、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拟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于现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属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企业,要通过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其完成厂址迁移。

2.争取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政策。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第一批试点机构及试点地区名单,福建未被列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但鉴于绿色金融业务与科创企业融资有许多相同点,甚至一些绿色生产企业同时就是科创型企业,福建可借助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创新平台,会同福建银监局、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等相关机构,向中央争取在福建开展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有效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3.完善碳市场建设。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非试点碳交易平台之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以对接全国碳市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摸排减排潜力,探索适应福建需求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同时支持各市、县(市、区)推出减排项目,参与碳汇交易;二是以林业碳汇为重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碳交易管理和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完善碳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迎接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

4.先行探索银行体系绿色化。在全国推动银行体系绿色化的框架下,可在省内先行探索,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支行,通过绿色金融事业部和专营支行,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治理机制和内部制度,完善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简化审批流程、前移审批关口,为绿色项目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实务运营的专业人才,与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培养专业人才,并及早组建专门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机构,打造高水平专业团队。

5.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由于绿色信贷;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所筹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二)同步展开区域绿色金融整体框架布局

1.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竞争往往造成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如宁德福鼎的皮革产业布局于龙安与文渡两个工业园区,需要政府集中实施皮革产业污染治理项目,而地方政府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兼顾两个园区的污染处理。因此,亟需省市级政府统一规划此类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将零星分散的污染行业企业往同类行业工业园区聚集。

2.建立绿色金融政府增信机制。许多绿色项目存在前期投资大、缺乏可抵押资产、项目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对增信与担保服务具有强烈需求,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的绿色金融担保基金、成立国有背景的绿色金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分散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消除绿色金融的担保瓶颈。

3.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可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绿色发展基金要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服务于节能减排战略,支持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项目评估专家库。建议省政府建立省级专家库,引入全国其他地区专家,各地大型项目在立项之初,应由上级环保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此举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地方干预。

5.培育和引入绿色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培育本地绿色机构投资者、引导本地机构投资者绿色化或者引入区外甚至国外绿色机构投资者,有效拓宽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具体做法是通过向市场释放明确的绿色产业战略政策信号,提振机构投资者信心;积极与国内外有相关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区域使用的环境成本/收益量化分析工具等,将环境因素纳入信用评级,辅助投资机构对绿色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在市场发展初期,尽量将吸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放在开发其最感兴趣的、有较好流动性的债券和股票类产品。

(三)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突破口

1.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要从当前的浅层次信贷产品为主,向多层次多维度方向拓展,为绿色企业或项目提供从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区情、能够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的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信贷质押物范围,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允许绿色企业设定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在此基础上,开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适合项目长期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期权、期货、股票指数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2.以PPP模式开展绿色项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十三大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鼓励将节能减排降碳、污染治理等环保绿色项目与各种相关高收益项目打包捆绑,提高绿色项目收益,吸引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并推动完善绿色项目PPP相关法规规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总结现有PPP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

3.培育典型绿色企业,梳理绿色项目清单。鼓励商业银行对所有客户进行分类,掌握客户的环保情况,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一批标杆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将绿色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等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体现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

(四)绿色金融热潮下的“冷”思考

1.关注可能的产能过剩。在绿色金融热潮下,区域内财税、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倾斜,应警惕过度资源聚集可能造成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所投入金融资源的安全。因此,在区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防范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针对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赢利能力来灵活施策,并对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在绿色行业自身可以实现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可降低或取消政策扶持力度。

2.关注“政策套利”。在现有绿色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同时考量货币收益与环境效益两个维度,但金融市场现有信息披露体系往往难以识别环境效益的优劣。因此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将自身包装成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以套取优惠政策及绿色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收益不确定、不可量化的绿色效益项目,财税补贴这类金融资源仍更倾向于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政策套利行为。

3.关注地方保护主义。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将关注点放在“正外部性”的绿色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则通过课征高额税收及加大相关财政处罚的方式进行干预。但如果这类企业是地方政府主要税收与GDP增长来源,则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滋生,上述这种“负向激励”难以见效。

4.关注利益驱动下金融主体的行为。尽管绿色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技术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短期内可获得的利润远低于目前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这明显与金融资本追逐高收益与规避风险的本性产生冲突。因此,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下,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行为有可能基于利益驱动而偏离政策目标,此前融资担保行业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2]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

[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马骏.宏观经济、人口结构与绿色金融[J].金融纵横,2015,(6).

[5]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2.左雪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与选择[J].商业时代,2012(28)

第4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产业结构优化;灰色关联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粗放式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引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配置到绿色环保、低碳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核心工具,对“两高一剩”行业实行惩罚性贷款或不予贷款的政策,引导资金从高能耗产业流向节能环保、循环行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日渐增强。研究黑龙江省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统筹经济发展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2017年相较2008年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了12%,截至2017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83%。借鉴何雄浪的测算方法,测算出2007~2011年我国资源丰裕度平均水平为0.86,黑龙江省的资源丰裕度水平为1.17,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裕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得以发展壮大,且第二产业中以资源型工业国有企业为主,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阻力,原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无法显现。探究绿色信贷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绿色信贷在国际社会学术研究中更多是使用“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等术语。Salazar(1998)提出绿色金融是环保工具的一种创新,连接金融产业和环境产业,将资金引入绿色产业;赤道原则于2003年正式实施,成为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绿色信贷准则。BertScholtens(2007)通过比较绿色信贷实施银行是否采取赤道原则,发现遵循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能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声誉,并认为赤道原则可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King和Levine(1993)利用均衡模型发现金融发展影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内,周逢民(2008)指出应该打造绿色信贷通道助力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战明华(2015)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具有信贷获取优势,黑龙江长期以来存在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连莉(2015)认为绿色信贷政策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整社会资本存量和流量的金融工具,为环保节能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正面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限制两高企业的贷款,产生倒逼机制进而引导企业转型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反向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张云辉;白敏宙(2018)发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要素缺乏,绿色信贷对二三产业推动作用较小,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政府扶持。

三、绿色信贷作用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

(一)资本形成

绿色信贷以储蓄的方式将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聚集形成大规模的绿色资本,扩大绿色资本规模,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在市场获取资金的途径多样化,但银行信贷仍是我国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方式。绿色信贷将储蓄与投资相连接,通过资本形成作用于不同产业的内部资本形成,调节金融资本投资方向从高能耗产业转向绿色产业。推动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资本导向

绿色信贷引导金融资本流向节能环保产业,同时释放绿色信贷政策信号,刺激被实施惩罚性利率的这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排放标准,或将发展方向转向节能环保类;而环保企业则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保障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绿色信贷向绿色农业、绿色林业等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加大了黑龙江省对传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绿色改造,促使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同时绿色信贷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可以提高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规模。大量金融资本聚集在节能环保类产业,实现规模报酬递增,联动绿色产业的上下游同步发展,促进金融资本实现绿色配置,优化产业结构。

(三)信用催化

绿色信贷的信用催化机制通过货币的创造功能让资本快速聚集,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使其增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较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在互联网下融资渠道方式日趋多样,企业资金获取效率明显提升,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收益最大化的资金投向原则在信用催化机制下往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投资方向过渡,资金投向具有超前性以及扩散效应的项目和产业,绿色环保可持续项目将会吸引和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而催化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使之往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产业结构体系方向发展。

(四)产业整合

绿色信贷产业整合机制以企业为整合对象,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对生产要素进行资源配置,助力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成长为大规模的核心主导产业,使其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国家倡导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产业,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而绿色环保可持续产业具有发展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资金获取难度大的特点,金融市场可将聚集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保障绿色产业整合的资金需求,同时绿色信贷可以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完善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调整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对两个系统间进行因素的关联度测量的方法,适用于样本量较少的动态数据研究,分析各个因素的样本数据,根据关联度大小判断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关联度越大时则表示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越高,两个系统的速度、方向、大小变化越接近。本文以绿色信贷占比为参考序列,以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值作为比较序列,以此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黑龙江省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一)变量设定和数据来源

目前学界对绿色信贷指标的衡量主要采取正向指标即主要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里的绿色信贷余额,以及逆向指标六大高耗能产业利息支出占比来表示。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逆向指标来表示绿色信贷。用黑龙江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产业结构方面的变量(见表1)。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选取黑龙江省2008~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见表2)。

(二)灰色关联法分析步骤

1.确定模型当中的参考序列绿色信贷占比为{Y1},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比较序列为{Y0i}。2.对序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Yi′(j)=Yi(j)Yi(1)(1)Y0i′(j)=Y0i(j)Y0i(1)(2)得到归一化后的参考序列分别为{Yi′}和{Y0i′}。3.计算差序列,公式如下:Δi(j)=|Yi′(j)-Y0i′(j)|(3)确定差序列中的两级最大差为:maximaxjΔi(j)=maximaxj|Yi′(j)-Y0i′(j)|(4)确定差序列中的两级最小差为:miniminjΔi(j)=miniminj|Yi′(j)-Y0i′(j)|(5)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r0i(j)=miniminj|Yi′(j)-Y0i′(j)|+θmaximaxj|Yi′(j)-Y0i′(j)||Yi′(j)-Y0i′(j)|+θmaximaxj|Yi′(j)-Y0i′(j)|(6)式(6)中的θ为分辨系数,θ∈(0,1),一般取0.5。r0i为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第j个元素之间的关联系数。5.求解灰色关联度,公式如下:ri=∑nj=1r0i(j)n(7)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与绿色信贷的灰色关联系数以及灰色关联度。通过计算得出2008~2016年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与绿色信贷比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r1=0.8971,r2=0.6668,r3=0.7583。即r1>r3>r2,黑龙江省三次产业与绿色信贷比的灰色关联度从强到弱依次排序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绿色信贷投放,提高绿色信贷比均可以促进三次产业产值占比得到提升。而关联度的不同则反映出,三次产业产值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最小。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其丰富的生产资源为农林畜牧业及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农业发展投入的大量化学有机物,畜牧养殖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第一产业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对象多,黑龙江省积极推出农机租赁融资与信贷担保,将农业补贴数据纳入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等政策,助力黑龙江农林畜牧业等往集约化发展,推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第一产业行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因此第一产业发展效果最明显,绿色信贷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也反映出黑龙江省绿色信贷对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作用明显。黑龙江省第三产业近年不断发展,成为黑龙江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第三产业多为信息技术类、服务类产业,符合绿色信贷发放标准的对象较多,绿色信贷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力大于第二产业。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丰裕省份,同时也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第二产业中占有大量依赖资源来发展的高耗能企业,经济增长的实现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绿色信贷对第二产业优化升级作用力最小,这也侧面反映出绿色信贷对第二产业的作用缺乏深度,整体上绿色信贷对黑龙江省第二产业优化升级仍有正向推动作用,符合黑龙江目前的产业结构发展形态。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绿色信贷政策对第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影响力仍有待创新突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绿色信贷的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

五、对策建议

本文对绿色信贷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灰色关联法测算了黑龙江省绿色信贷比率与产业结构间的关联度,从实证结果出发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优化信息披露机制

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项目的发放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环保部门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环保部门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滞后性,信息的不及时会妨碍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发放决策,可能会存在一些高能耗企业经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实现了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升级,而金融机构从环保部门获取的信息与企业现下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进而导致绿色信贷业务发放决策失败。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相关部门应加快构建企业环保信息数据库,制定合适的企业环保信息考核的标准,对企业绿色项目开展进行监督考核,将有关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同时金融机构可定期披露绿色信贷项目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政府机构的有关部门提高监督能力,提供及时更新的有效信息降低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放贷风险,从而更好的推动绿色信贷发展。

(二)健全绿色信贷发展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

现实生活中,金融机构自身的角色更多的是获取最大利益,而发行绿色信贷要求金融机构要扮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角色,这在商业银行的角色承担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矛盾,且绿色信贷投放对象大多是投资周期长,获取收益较慢的行业,所以金融机构在推行绿色信贷上自身就会缺乏内生动力。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发展激励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机构的能动作用,对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政策给予补贴,采取激励措施降低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推广的抵触情绪,弱化对金融机构的强制性压力。其次要完善绿色信贷实施的过程控制和事后监督,推动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培养绿色信贷专业人才

第5篇

【关键词】

绿色信贷;环保信息披露;新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当前,我国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而绿色信贷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力量。所谓绿色信贷,主要是指银行将贷款用于国家政策所支持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使其产生效益的同时,不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前提。

自提出以来,绿色信贷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引导资金流向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绿色信贷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在我国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外绿色信贷实施中的成功的经验,找出我国绿色信贷实施中的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文献综述

对绿色信贷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但是研究的方面与角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侧重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我国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绿色信贷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银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苏宝梅(2009)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指出绿色信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的研究。陈光伟,胡当(2011)研究绿色信贷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和资金催化三大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高级化发展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的研究。陈伟光和卢丽红(2011)环境的恶化使商业银行面对更大的经营风险,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银行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系统。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完善我国的绿色信贷。张秀生和李子明(2009)通过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博弈模型,提出了能够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主张。

绿色信贷制度的研究。李建勋(2011)提出在丰富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应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创新绿色信贷监管体系,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完善农村信贷制度等对策建议来推动武汉城市圈绿色信贷制度的建立。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对绿色信贷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方面与角度是不同的。从制度的角度对绿色信贷实施的过程中的问题的进行分析无疑是站在一个比较独特并且比较高的角度,这样有利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原因,更加有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使绿色信贷在我国更好的发展下去。现在站在制度的层面分析的人较少,并且研究也不构成体系。因此本文将从绿色信贷的制度方面,通过国内外绿色信贷实施中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并且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三、国内外绿色信贷制度现状的比较

(一)产生背景的不同

1.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的压力与政府的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经过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和宣传,加大推行的力度,绿色信贷被一步步地在我国推动发展,积极创新试点,并逐步的被大家所认知,得到重视。

2.国外市场与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

节能环保法律政策为银行业带来压力与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及财政金融激励政策,通过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并鼓励资金投入到节能环保的业务当中。

(二)实施中手段的不同

1.以行政手段为主,约束性与激励性机制均不足是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的特点

在绿色信贷具体的实施中,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以政府、银监会、发改委这种国家部门一些限制性的或者是约束性的政策。并且很多都是原则性的规定,根本就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2.国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约束性与激励性机制兼备

为实施绿色信贷制度,国外综合运用了法律、经济、技术和市场等手段,有约束性的、激励性的措施。在法律上,有较好的法律保证环保措施的实行。同时,国外的市场机制也很健全,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有较好的约束性。

(三)环境信息机制的不同

1.我国环境信息的收集、披露、共享、处理机制存在缺陷

尽管目前已有原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在2008年签订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以及环境保护部与人民银行在2009年下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但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下列问题:

(1)银行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不足。

(2)国家并没有统一要求和规范银行业披露“两高”行业的贷款数据,导致银行目前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处于自愿状态。

(3)体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环保部门执法不严,导致大部分的企业环境违法没有披露查处,更没有报送至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

2.国外发展基础好,环境信息的收集披露沟通机制较好

(1)金融机构重视环境金融人才、信息技术的完善。

(2)金融机构重视环境信息的披露。有些出口信贷机构受国家信息自由法律的规定约束,必须披露更多的信息。除了对公司的贷款,为政府和国企所提供的贷款的细节也应公布。

(3)由于法律责任的明确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都有压力和动力对环境信息进行较好地收集、披露和沟通。

四、我国绿色信贷制度中的问题

(一)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1.对企业和银行的约束机制都不完善

当前我国环保政策主要是落实到产业政策上,在没有硬约束的情况下,这些高污染企业并不会花费高成本治理污染。在监管部门未对商业银行采取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向高污染企业放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甚至是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外部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和银行都没有外在的约束去落实绿色信贷。

2.对企业和银行的激励都几乎没有

对于“两高”企业来说,在没有足够激励的前提下,无论是污染治理还是产能转换,从短期来看都是高成本、低收益投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人才和技术不足困境。在没有相关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当前推行绿色信贷的动机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

(二)环保信息披露沟通机制不健全

1.环保信息披露不足

当前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信息披露制度,现在并没有要求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行披露。同时,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使用环境信息后的反馈机制,以及环保部门间没有真正做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2.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在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本身银行去进行环保的测评是不现实的,也是高成本的。但是由于信息沟通的不健全,银行在了解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时就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成本与低效率,这显然是对银行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主要是指包含政策、技术、人员在内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在政策方面,因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有些方面规定的过于粗范,甚至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在技术的层面上,由于评估环境信息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对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绿色信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高知识的人才来适应政策的发展,积极了解国外先进的做法并且吸收加以借鉴,但是我国确实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这些大的方面体系的不健全,成为了绿色信贷的推行的瓶颈。

五、可行性建议

(一)健全绿色信贷法律保障机制

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不仅包括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和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也包括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立法,对金融机构的环保义务提出更为严厉的要求与相应的监控惩罚措施,真正做到法律应有的约束的效力。

(二)强化激励,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对绿色信贷的推行,不能够只强调法律的约束,而应该约束与激励并存。因此,必须首先明确银行、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各自的职责。对于在绿色信贷推行中旅行职责好的部门应该积极的鼓励。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鼓励。而更加应该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通过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加大正向的激励程度,在动态均衡过程中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

(三)建立有效的环保信息传导机制

由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环保信息数据仓库,明确地方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环保直属系统和商业银行各自在数据库建设、维护和使用中的职责。

(四)建立“绿色人才”储备与培训机制

无论是进行政策与技术分析的研究型人才,还是承担环境风险评估的复合型人才,都是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必需储备的人才。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才储备。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外绿色信贷制度层面上产生的背景、实施中的手段和环保信息机制的对比,发现我国绿色信贷在约束激励机制,环保信息的披露共享以及绿色信贷支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由此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我国法律的约束机制,提高环保信息的共享程度等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实施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宝梅.绿色信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济南大学学报,2009(2):12-14

[2]陈雁.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调控环保行为的新篇章[J],环境保护,2008(8):20-22

[3].浅谈“绿色信贷”与环境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8(9):73-76

[4]陈伟光、胡当.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2-20

[5]王建华.“绿色信贷”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37-42

[6]杨劬,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节能减排机理分析[J],学术论坛,2011(10):126-130

[7]陈伟光、卢丽红.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外部障碍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3):66-76

[8]胡乃武、曹大伟.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3):103-107

[9]董利.绿色信贷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2,(10):64-65

[10]张秀生、李子明.“绿色信贷”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2009(3):87-90

[11]李庶泳.金融支持节髓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2009(1):38-40

[12]曹洪军、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17-22

[13]李建勋.试析武汉城市圈绿色信贷制度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8):71-74

[14]古小东.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7):19-21

[15]张静、高鑫.关于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制度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1,(11):77-79

[16]樊志刚,李卢霞.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政策环境分析及业务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改革,2012,(9):11-16

[17]卢瑾.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分析[J],商业银行,2012,(10):62-64

[18]燕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J],中国金融,2012,(10):70-72

第6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在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绿色金融对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并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概述

绿色金融也叫可持续金融,是指企业在开展金融活动时要增强环保意识,注重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从而保证经济增长与环保产业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纷纷响应联合国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绿色金融的概念也由此被提出,开创性地将环保因素引入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来保护环境,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要处理好经济、生态和自然资源等的基本关系,确保可持续性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风潮。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提出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定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文明,推行绿色消费,明确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性,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1994年7月,国务院《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呼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世界银行在2001年11月《做出可持续的承诺一世界银行环境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将减少贫困、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和减少贫困的战略路径。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与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与西德意志银行等私人银行采用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联合制定了“赤道原则(EPs)”,该原则第一次把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使整个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得到了基本统一,也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并通过发挥金融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正式对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会上,报告编写领导小组副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杜鹰介绍了该报告总体情况。

综合来看,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绿色金融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和要求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一)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环保意识不够强烈,各种污染事故的预防机制和善后机制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使这些企业陷入贷款困境,通过控制他们的资金来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绿色金融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保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危害十分巨大。绿色证券制度的实施将环保审查纳入拟上市公司的审查要求里,以此来引导其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也通过影响公众的投资行为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得到有效配置,减少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金的浪费,促进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为绿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健康的增长方式。

(二)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升经营绩效。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经济和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为金融业务活动提供了绿色商机,也为金融机构提高业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其次,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拐点,绿色证券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和绿色保险制度等的实施有效控制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保证了其日常运营的健康和平稳,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虽然发展绿色金融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使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政府为了治理这些破坏和污染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污染过多、资金有限,不少环保项目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绿色金融为环保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各种绿色政策的激励机制使社会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注重环保的企业,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政府虽然了不少环保政策,但金融机构的实际实施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07年,国家加大了环境整顿力度,并颁布绿色信贷政策,我国的绿色金融才快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相继了多项通知和公告。2007年以后的重要意见和通知有:《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节能减排授信丁,作指导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环保指南》、《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里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上作的意见》、《“十二五”能减排综合性下作方案》、《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等。

为了发展绿色金融,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各项政策法规的同时,我国各大金融机构也积极签署各项协议、意见和声明,为发展绿色金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的《开放性金融合作协议》和《太阳能发电开发评审制定意见》,进出口银行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兴业银行签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招商银行颁布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营销指引》和《绿色金融信贷政策》,中国建设银行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建设银行减排授信管理工作的方案》,浦发银行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和《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等。

四、发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建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针对发展我国绿色金融,提出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完善绿色金融机构的内部建设。具体叙述如下: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

政策法规的支持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并确保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将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展绿色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将绿色GDP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标准,通过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不断发展和健全绿色信贷制度、绿色保险制度和绿色证券制度等,引导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

(二)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环保的政策号召,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内部宣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环境保护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每个员工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应该处理好追求利润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将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经营目标,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抓住发展绿色金融的契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从长远来看,发展绿色金融符合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顺应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第7篇

近年来,兴业银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环境、社会、经济、企业和银行的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在绿色金融领域努力实践,不断前行。

2005年,兴业银行创造性地引入国际金融公司(IFC)损失分担机制,首推能效项目融资,试水绿色金融,之后在绿色金融这一领域愈走愈远,道路越走越宽。2007年国内首家提供碳金融综合服务,2008年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唯一一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10年陆续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排污权抵押授信、低碳信用卡等创新金融产品,2011年推动国内首笔自愿适用赤道原则项目成功落地。经过近七年努力,兴业银行已逐渐成为可持续金融理念的倡导者、绿色金融业务的先行者,开启了具有兴业特色的“绿色银行”发展之路。

2005年,兴业银行创造性地引入国际金融公司(IFC)损失分担机制,首推能效项目融资,试水绿色金融,之后在绿色金融这一领域愈走愈远,道路越走越宽。2007年国内首家提供碳金融综合服务,2008年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唯一一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10年陆续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排污权抵押授信、低碳信用卡等创新金融产品,2011年推动国内首笔自愿适用赤道原则项目成功落地。经过近七年努力,兴业银行已逐渐成为可持续金融理念的倡导者、绿色金融业务的先行者,开启了具有兴业特色的“绿色银行”发展之路。

绿色金融蕴育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蕴育发展机遇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注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注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危机过后,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涉及的产业多、关联度大,越来越成为引领世界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融危机过后,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涉及的产业多、关联度大,越来越成为引领世界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集中体现为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融合,而绿色经济决定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必将服务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集中体现为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融合,而绿色经济决定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必将服务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国际、国内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绿色金融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商业银行在传统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绿色金融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新的业务增长,又是以商业化的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和品牌,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作为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角色的商业银行,敏锐地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际、国内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绿色金融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商业银行在传统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绿色金融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新的业务增长,又是以商业化的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和品牌,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作为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角色的商业银行,敏锐地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兴业银行顺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紧紧把握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建立可持续金融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通过提供卓越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展绿色金融、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确立了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对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间关系的认识,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由此,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银行”,成为兴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兴业银行顺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紧紧把握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建立可持续金融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通过提供卓越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展绿色金融、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确立了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对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间关系的认识,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由此,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银行”,成为兴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兴业银行一方面重新审视市场和客户,主动调整目标客户和业务结构,大力支持能够顺应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支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商业经营同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负责任的企业客户;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绿色经济中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领域,通过不断创新提供绿色金融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绿色金融战略的指导下,兴业银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和体系,全方位打造“绿色银行”。

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兴业银行一方面重新审视市场和客户,主动调整目标客户和业务结构,大力支持能够顺应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支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商业经营同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负责任的企业客户;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绿色经济中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领域,通过不断创新提供绿色金融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绿色金融战略的指导下,兴业银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和体系,全方位打造“绿色银行”。

以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行为准则为指导

以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行为准则为指导

兴业银行2007年10月签署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次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赤道银行”,并参照赤道原则为绿色金融提供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和工具,建立兴业银行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体系,有效地增强了企业关注项目自身所可能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意识,并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风险、建立和改进管理能力、降低和节省运营成本、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兴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商业模式可持续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兴业银行2007年10月签署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次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赤道银行”,并参照赤道原则为绿色金融提供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和工具,建立兴业银行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体系,有效地增强了企业关注项目自身所可能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意识,并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风险、建立和改进管理能力、降低和节省运营成本、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兴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商业模式可持续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积极构建绿色金融的组织框架

积极构建绿色金融的组织框架

成立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成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推动。成立国内银行业第一家绿色金融业务的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后升级为可持续金融部,作为兴业银行总行一级部门,拟订全行可持续金融业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分析可持续金融业务目标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建立可持续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并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广。

成立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成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推动。成立国内银行业第一家绿色金融业务的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后升级为可持续金融部,作为兴业银行总行一级部门,拟订全行可持续金融业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分析可持续金融业务目标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建立可持续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并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广。

目前,兴业银行已经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五个专业团队,致力于打造产品创设、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六个平台。同时,在兴业银行所有分行设置环境与社会风险统筹管理及绿色金融业务推动部门,并设置绿色金融专职产品经理,总分行协同经营团队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目前,兴业银行已经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五个专业团队,致力于打造产品创设、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六个平台。同时,在兴业银行所有分行设置环境与社会风险统筹管理及绿色金融业务推动部门,并设置绿色金融专职产品经理,总分行协同经营团队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开发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开发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从2007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绿色金融融资、碳金融、排放权金融服务领域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兴业银行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提供绿色金融融资服务安排,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创新性地推出差异化的“8+1”融资模式;兴业银行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开展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目前兴业银行碳金融的产品已经包括碳资产开发咨询、购碳、CDM项目融资、账户监管、碳资产质押、碳交易结算、碳交付保函等产品和服务;兴业银行针对全国的排污权市场的发展,推出排污权抵押授信产品,并为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提供排污权金融服务。

从2007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绿色金融融资、碳金融、排放权金融服务领域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兴业银行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提供绿色金融融资服务安排,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创新性地推出差异化的“8+1”融资模式;兴业银行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开展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目前兴业银行碳金融的产品已经包括碳资产开发咨询、购碳、CDM项目融资、账户监管、碳资产质押、碳交易结算、碳交付保函等产品和服务;兴业银行针对全国的排污权市场的发展,推出排污权抵押授信产品,并为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提供排污权金融服务。

建立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建立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兴业银行在前期营销、尽职调查、风险审查、放款审核以及贷后监测等全流程中,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制度,将绿色金融业务纳进银行的授信指引,明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及项目类型,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并按照细分领域,制定技术准入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行业理解和业务知识提炼、升华,逐一标准化,构建总、分行两级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对项目进行逐笔认证,并开展“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环境效益测算;完善信贷系统,每笔经过绿色金融认证的节能减排贷款,均在信贷系统中标有绿色金融标识,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兴业银行在前期营销、尽职调查、风险审查、放款审核以及贷后监测等全流程中,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制度,将绿色金融业务纳进银行的授信指引,明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及项目类型,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并按照细分领域,制定技术准入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行业理解和业务知识提炼、升华,逐一标准化,构建总、分行两级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对项目进行逐笔认证,并开展“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环境效益测算;完善信贷系统,每笔经过绿色金融认证的节能减排贷款,均在信贷系统中标有绿色金融标识,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所取得的成就

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所取得的成就

经过6年多绿色金融的探索和实践,兴业银行已经在本土化的绿色金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打造“绿色银行”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末,兴业银行共对646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8898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12笔,项目总投资额约1506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745.45亿元,较期初新增336.10亿元,增长82.11%,其中信贷余额601.27亿元,非信贷融资余额144.18亿元,非信贷融资方式成为支持绿色金融项目的新增长点。

经过6年多绿色金融的探索和实践,兴业银行已经在本土化的绿色金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打造“绿色银行”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末,兴业银行共对646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8898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12笔,项目总投资额约1506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745.45亿元,较期初新增336.10亿元,增长82.11%,其中信贷余额601.27亿元,非信贷融资余额144.18亿元,非信贷融资方式成为支持绿色金融项目的新增长点。

存入我的阅览室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的限制或逐步缩减以及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信贷支持,更重要的是银行顺应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在制度、政策、风险管理等整个经营活动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促进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总经理)

(作者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总经理)

存入我的阅览室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的限制或逐步缩减以及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信贷支持,更重要的是银行顺应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在制度、政策、风险管理等整个经营活动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促进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的限制或逐步缩减以及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信贷支持,更重要的是银行顺应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在制度、政策、风险管理等整个经营活动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促进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总经理)

第8篇

关键字: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项目决策

绿色发展其实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是同时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现代化企业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最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让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主要体现就是绿色发展。而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现在能源消耗量增加速度最快的一个行业,所以要让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采用绿色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材料、能源、采用绿色设备、工艺流程,从而制造出资源利用效率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电子产品。

一、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前景和实施策略

(一)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前景

电子信息制造业实施绿色发展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群,在整个领域中树立起绿色形象,让企业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实施绿色发展对于企业的中期和长期受益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也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实施策略

1.优势-机会策略。我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的竞争开始变得更加激烈,对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来说将具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想保持长期的竞争力优势,就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制造、产品以及回收。我国政府部门现在已经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角度来支持电子产业的绿色发展,在研发技术以及外部刺激下,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施绿色发展已经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

2.劣势-机会策略。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很多比较关键的零部件技术主要还依靠国外,在实施电子行业绿色发展时的相关环保法规也是借鉴发达国家制定的。所以我国在实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时能够得到和国际合作的机会,可以提升我国电子绿色产业技术。

3.优势-威胁策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实施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在短期内增加投资成本,为了对国际市场进行拓展,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对我国国内的绿色环保电子产品的销售和研发进行鼓励,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和处罚力度。

4.劣势-威胁策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绿色发展起步时间不长,绿色环保意识也不强,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绿色法律法规才能够去更好的应对欧盟比较严格的入口条件。

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投资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分析

(一)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投资的环境成本和管理

环境成本其实就是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预防性的环保支出,所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实施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考虑环境成本的构成。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绿色发展项目情况来看,环境成本的主要特点就是:全程性、增长性、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及风险性和潜在性。根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环境成本的特点,如果从生产者追究责任的方式来对环境成本管理模式进行划分的话,就可以分成事前控制和事后追踪等管理模式。电子信息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办法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法、作业成本法以及完全成本发等。

(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投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经济效益主要就表现在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这两个方面。直接效益主要就有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耗的减少等;而间接效益就是处理费用降低之后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环境效益。如果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环境效益就可以分成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的环境效益主体是企业,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能耗减少和废品减少所带来的财务成本效益、市场增加的收入等。而宏观环境效益的主体则是国家层面,比如说碳排放量减少所带来的正负效应。

3.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主要包括了塑造企业的环保形象、让企业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消除绿色贸易的堡垒,让行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得到提高。

三、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项目决策方法分析

(一)传统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传统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回收期法以及平均报酬率法等。

(二)实物期权法

实物期权法主要来源于金融期权,但是和金融期权相比它由具有自身的特点。金融期权主要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资产或者衍生物买卖的资产交易,它是一种金融的衍生工具。而实物期权就是对具有不确定性投资结果的投资项目进行处理的一种投资决策方式,主要是对非金融资产进行处理。实物期权和金融期权的特性不一样,使得在计算实物期权价值时比较麻烦,受到外界选择因素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绿色项目投资方在对实物期权的价值进行计算时,要对当前的市场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推理和预测市场的前景,最终才能够在比较合适的时间内让实物期权的价值最大化。实物期权法其实是对传统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补充和修正,对净现值法的适应性进行了更好的完善。

(三)采用实物期权法进行项目绿色投资决策的要点

首先要重视实物期权理论和净现值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绿色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进行计算时,如果只对实物期权价值进行计算的话就显得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当计算出了净现值之后实物期权的价值才有参考价值,投资者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或者选择正确的投资时间决策。所以实物期权法和净现值法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次对实物期权的价值不能够过分的夸大,现在对实物期权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都普遍存在过分夸大实物期权价值的情况,其实不是全部的实物期权都是有用的,也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是值得用时间去等的。最后要对实物期权的成本重视,通过计算实物期权可以让项目投资的选择机会增加,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成本主要就包括实施期权的机会成本以及取得成本。只有当实施实物期权带来的收益超过成本投入时,实物期权的实施才具有可能。

四、结束语

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应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而绿色发展则是目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趋势,而只有做好项目的投资决策才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第9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产业升级;绿色信贷功能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4-0012-09

自2007年7月绿色信贷政策正式出台以来,关于绿色信贷的理论效应和实施效率的问题,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对绿色信贷的应用前景预期乐观,认为它阻断了污染企业的资金供应渠道,从而迫使污染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进行绿色转型。但从微观实施层面来看,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由于配套政策不足、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绿色信贷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作为与政府的产业政策配套措施的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却鲜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意在从宏观上探讨绿色信贷政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绿色信贷是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何在?(2)绿色信贷实施以来,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是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

一、绿色信贷服务于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王良健,钟春平(2001)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的发展能促进结构优化。同样地,金融抑制会阻碍结构的变迁与优化,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王佳菲(2006)指出优化资源配置是金融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的本质功能。顾海峰(2009)则从金融发展视角,提出了基于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协调作用的产业选择金融支持架构。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简要描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这一传递过程就越明显。金融运作主要通过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和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两种渠道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金融运作主要通过何种渠道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结构和企业的融资结构。就中国目前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而言,企业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且,间接融资的比重近年有增加的趋势(表1)。因此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资金支持方式更多地还必须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来完成。

对于“绿色信贷”,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总的来说,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它要求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于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如新能源、节能改造等绿色产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在金融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另一方面,对属于产业政策中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加以信贷约束;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且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升级的,可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在我国当前信贷主导型的金融模式之下,金融主要通过信贷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信贷作为金融业全新的理念和实现绿色经济的基础,对于基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产业结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信贷主要通过如下机制作用于产业升级:

(1)资金形成机制。产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数量的多少,是影响企业规模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占据企业融资来源80%的银行贷款对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影响。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对污染产业的限制,往往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的资金集中,加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资金导向机制。绿色信贷政策的资金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机制。一方面,银行通过对信贷投放总量和方向的把控,迫使污染产业结构发生松动、淘汰、改组与发展,为结构调整创造先决条件。同时,通过“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利率机制,调整资金的运用成本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外部性的存在,如环保产业,单凭市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投资激励。因而政府通过对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以政策性绿色贷款的方式向私人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绿色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

(3)信用催化机制。绿色信贷的信用催化机制实质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大,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总量增长。在信用催化机制作用下,资金投向不限于已存在明显效益的产业或项目,往往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选择具有超前性以及有广泛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扩散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催化绿色产业、主导产业及其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

此外,从银行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看,绿色信贷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良性程度也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在良性的产业结构下,银行对产业的支持可以降低摩擦成本和风险系数,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资源有效配置又促进产业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形成螺旋式上升态势。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二、绿色信贷服务于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

绿色信贷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的促进作用,是否达到了理论预期的效果?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贫乏,以及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完全,我们在数据收集方面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受制于此,在此仅能以宏观数据对绿色信贷实施的效果做简单评估。

有资料表明,由于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使银行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授信有较大额度减少。在银行整体的信贷结构中,银行对主要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贷款占信贷总额的比例已经很低,2007年底银行对我国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贷款存量综合仅占总贷款余额的7,23%,并且仍在收缩之中(表2)。仅在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在此类行业的授信额度就分别减少了162亿元和64.4亿元。

表3表明,近年来银行对环保节能项目的贷款逐年上升,从2007年绿色信贷正式实施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2009年增速达到130%,大大超过了我国信贷投放总量30%的平均增速。截至2009年底,工商银行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贷款余额1149亿元,对新能源开发项目贷款余额1029亿元;农业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2090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其中,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贷款1345亿元,水利、环境管理贷款406亿元;中国银行绿色信贷及低碳金融业务贷款余额1661亿元,较年初增加483亿元,其中清洁能源项目贷款1156亿元;建设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

额2270亿元,比年初增加360亿元,其中支持清洁能源的项目近千个,装机规模达1.2亿千瓦,贷款余额1130亿元。

表2和表3的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绿色信贷的实施强度和广度正逐年增强,其资金导向机制在实施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银行正逐步将信贷资金从高污染行业抽离,转而注入高科技、环保产业。然而,就信贷绝对量而言,处在高污染行业的贷款绝对数额仍然远远高于环保项目投入的贷款总量。并且,环保项目涉及的企业数目仅4099个,这说明环保贷款的覆盖面尚未铺开,投放力度并不尽如人意。

绿色信贷对环保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2007年绿色信贷正式实施开始,我国的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见图2)。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2007年之前逐年快速上升,在2005年增长速度甚至达到14%。但是从2007年开始,二氧化硫的排放开始稳步下降,年均下降速度平均达到5%。其他的主要工业污染物如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也自2007年开始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

对绿色信贷支持我国各类产业减排的效果,我们分别选取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排名前四的高污染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排放强度指数作为分析参数。排放强度指某行业或地区污染物排放量与相同范围内统计工业总产值(现价)的比值,表示单位产值的污染强度,可作为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标之一。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来,所有样本范围内的高污染行业的单位产值排放强度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列在第一的造纸业和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强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削减速度相当快。这表明这些行业近年来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在转变发展方式,走环保集约型发展道路方面有较大的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图示大部分行业中,下降趋势开始于比2007年更早的年份,而在2006-2007年这一节点上,只有部分行业出现了污染排放强度加速下降的趋势(斜率变化),且变化并不明显。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排放强度在2008年甚至出现了轻微的增长。

在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我们选取经济贡献率作为指标。经济贡献率指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现价)与统计行业总产值(现价)的比值;污染贡献率指某行业某种污染物排放与统计行业此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值;贡献率效应指数是某行业经济贡献率与其污染贡献率的比值,表示该行业的正负效应的差距,可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之一。2008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纺织业。这4个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0.6万吨,经济贡献率为17.1%,污染贡献率却为66.3%。与2007年相比,2008年造纸业出现了经济贡献率提高但污染贡献率下降的良性变化趋势。但其他三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均低于2007年,污染贡献率却不降反升。相似的,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排行前四名行业共排放二氧化硫1388.7万吨,占统计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8%,然而四个行业累计经济贡献率仅占30%。

表4和表5的所列出七大重污染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业之外,其他行业的贡献率效应指数都小于1,尤其是污染排名第一的造纸和电力行业的贡献率效应在10%以下。从变化趋势来看,除了造纸行业的贡献率效应有微小的上升之外,其他七个高能耗行业的贡献率效应均有所下降。数据表明,这些高污染行业产生的正的经济效应远低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效应,低产值、高污染的情况较为突出。虽然从排放强度来看,这些产业的环保改造水平均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的产业结构而言,这些产业仍然属于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急需产业升级发展或者行业收缩。

三、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功能发挥不力的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绿色信贷实施以来,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的资金导向力度逐年增强,资金加速从两高行业流向环保行业。并且随着绿色信贷实施力度加大,我国总体环境状况好转,产业的污染程度降低,绿色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采用。然而,绿色信贷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效果还很难令人满意。一是在信贷总体结构中,银行对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二是几大主要污染行业的污染净化技术水平虽有所提升,但在绿色信贷政策引入前后,技术水平提升速度并未出现显著的趋势变化;三是从污染企业的贡献率效应来看,高污染、低产值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甚至有逐年恶化的趋势,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未能显现。绿色信贷的产业升级作用效果的不尽人意,根源在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中的制度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绿色信贷实施力度过小,无法达到从整体上把控资金流向的作用。虽然绿色信贷政策出台已经三年有余,仍有一些省份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实行实质性的绿色信贷政策。有的即使实行了,也只停留在表面上。2009年1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就绿色信贷政策推出以来的实施效果进行的阶段性总结评价是:“绿色信贷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银行不能严格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意味着“两高”行业仍然能够在维持其原有粗放型生产模式的情况下低成本获取资金,自然缺乏产业升级的激励和动机。

2、企业环保信息获取难度大,绿色信贷政策难以落实。对于银行在授信前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成本,缺乏具体可得的数据。但是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评估范围的广泛性以及风险评估的动态持续性,有理由认为,企业环境风险动态评估是一件难度高且成本不菲的任务。曾先,要进行企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估,银行必须获得关于各个企业或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加上环保专业性强,银行信息搜集成本非常高。其次,由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强,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并没有特别储备,因而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势必提高银行运营的人力资源成本。或者,银行可以选择聘用专业第三方机构,对贷款项目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评估,但由此同样也会产生不菲的咨询测评费用。在获取环保信息代价如此高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全面落实对企业的环境评估和审查。

3、政府对企业污染的监管力度过小,企业缺乏进行绿色改造的激励。在理想情况下,由于政府环境管制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如果贷款企业不遵守环保政策,就会面临罚款、支付治理成本、暂时或永久停业。高额的罚款必将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造成银行贷款风险。这一方面迫使企业进行绿色改造,另一方面使银行在投放贷款时不得不对自身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做详尽评估,切实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然而,在我国环境违法的成本太低,违法比守法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从司法角度来看,曹飞和潘燕平(2007)指出,涉及公共性的环境案件,存在环境的搭便车和巨大的交易成本,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独立的干扰使得本来处罚轻的立法在司法的环节进一步“缩水”,以至于使得环境违法犯

罪成为一种“盈利”的产业。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缺乏进行绿色改造的激励。企业环境风险损失得不到应有的承担,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激励便会大打折扣。

4、民众监督缺位,银行疏于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主要理论依据。Mc Williams,Siegel和Wright(2006)通过构建模型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的。Scholtens和Dam(2006)通过对接受赤道原则和未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大多是处于社会公众关注之下的声名显著的国际性银行。对于这些银行而言,虽然接受赤道原则后,银行发放贷款的各项操作成本有所上升,但是声誉给他们带来的正面收益大于成本。我们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运行由政府、市场和民间(民众意识、NGO、媒体等)三方互相作用而形成制衡。在民间力量强大的情况下,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才有较大的现实经济意义。在中国现有的民众意识缺位,民间组织力量薄弱的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社会道德标准无法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有效性便会扭曲。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受环境瓶颈和产业水平偏低的制约,绿色信贷政策有一石二鸟的功能。绿色信贷通过资金的形成、资金导向和资金催化三大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高级化发展。然而分析表明,绿色信贷的实施以来,我国产业升级效应并不显著,个别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甚至出现了轻微的恶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信息不对称、企业环境风险成本不合理以及民众监督缺位,从而导致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建立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是提升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作用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在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此,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优惠政策,提高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潜在收益,促使银行加大对环保节能贷款的投放力度,严格收紧“两高”信贷,从根本上切断两高行业的信贷资金来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积极进行绿色金融创新,增加银行“绿色收益”。除了政策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外,应当积极鼓励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进行大力创新,创造“绿色收益”。例如,银行可以尝试以碳排放、减排额作为抵押物,为环保产业融资,从而提高绿色企业的信用支持力度。而且可以通过将绿色信贷和碳金融市场相联系,为银行拓展市场,创造更好的效益。

3、完善环保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信贷。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排污情况的监管,建立完善的环保信息库,并与金融部门形成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共享企业环保信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建立银行自身的社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减少环境信息的不对称程度。

4、加强对企业环境监控,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查处力度。环境处罚力度过小,是企业持续走高污染、粗放发展老路的帮凶。环境部门把好企业环境关,对污染超标的企业采取高额的罚款、强制停止生产等措施,才能给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迫使企业加快实施环境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约化、高级化发展。

5、改革价格、税收、环保体制,为绿色信贷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通过加大税收力度、提高赋税水平,提高“两高”行业的生产成本,以补偿他们对环境的污染成本;限制“两高”行业的产品价格,压缩其利润空间。通过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两高”行业商品价格高、环境污染成本低的局面,从而限制地方政府对这些行业保护的积极性,降低银行向“两高”行业投放贷款的激励,减少“两高”行业对于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