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时间:2023-08-29 16:38:18

导语:在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1抓住专业特点,精心选用教材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因此,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阅读心理,全面系统地运用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编者的教学经验。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对比了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中药学》教材,最终选择了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中药》,此教材有以下特点:①2009年6月出版发行,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②以中药的功能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介绍中药生产、经营人员必备的中药知识,密切结合专业实际和岗位实际,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中医药的行业特点。③各章均先列出学习目标,正文后附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方法及检测学习效果;部分药物增加课堂互动、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模块,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④书末附有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供教学参考。

2围绕岗位需要,制定课程标准

我们围绕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就业面向以及主要岗位群制定《中药学》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根据中药生产岗位和中药营销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及中药购销员、中药药剂员的考核内容制定了课程标准,突出中药制药的职业性,强调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课程标准详实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及复习思考题等。课程标准是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授课计划的主要参照依据,不仅规范了教师教学,而且做到不同班级同一课程的教学水平差别不大,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性。

3精心设计课程,突出重点难点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药制药公司、连锁药店、医院药房及医药公司等单位就业,从事的工作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有了新要求,我们根据中药制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够用,能说会干”的原则,对《中药学》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复,因此对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定等内容只作为简单了解或自学,重点阐述每一味中药功用分类的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尤其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鉴别与主治应用,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课堂互动、拓展知识、目标检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由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校的后续课程不开设临床各科,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这样设计《中药学》课程的优点在于:内容更符合高职高专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4温习中医基础,帮助理解掌握

《中药学》理论知识干涩枯燥,但它上联中医基础,下联中医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可以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中药学》总论包含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中药学》课程的精华所在,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在讲授时更要重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知识讲清、讲透,并结合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专业意识教育。在讲授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时,也要联系中医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会药物性味与归经的结合,避免死记硬背。

5善于归纳小结,不忘目标检测

《中药学》理论知识多,实用性强,药材种类繁多,且同一章节讲授的中药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教师讲起来感觉繁琐,学生听起来感觉混淆难记。中药学的各论章节按功用分类,应对每个章节中药的共性加以归纳,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祛风湿散寒药这一章节共有十几种中药,其共性为味多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性温(能散寒)、主入肝脾经(肝主筋、脾主肉),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用于风寒湿痺证的治疗。先讲清本章节中药的共性,然后列出每一种具体中药的特点和其它功效,这样本章节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祛风湿药,除基本共性外,独活性善下行,尤宜于下半身的肌肉关节疼痛,且能解表;川乌辛热散寒力强,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痺证且能散寒止痛;蕲蛇性善走窜,尤宜于风湿顽痹且能止痒止痉等。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目标检测,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

6采用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拓展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应适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中药实物和饮片标本,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形并俱,学生可直观了解中药的性状、颜色、表面特征、断面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我校有占地13亩的药苑和1000平方米的中药标本馆,有各类药用植物700余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本2000余种,占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收载品种的80%。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在中药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等处仔细观察和辨认,对常用中药的形态和饮片有一个初步了解。我们还将中医基础学和中药学的技能要求融为一体,适当进行病案分析训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进行辨证用药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中药学;创新性人才;教材

《中药学》作为中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等[1]。《中药学》教材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整思路,创新《中药学》教材。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中药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自己关于建设《中药学》新型教材的思路,以利于培养中药及中医行业的创新性人才。

1 中药学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

1.1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

中药是由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成分群[2],在中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中药品种多,而每一种中药的性能、功效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大部分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甚至在同一个机体里面,因为炮制方法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用药效果。例如在炮制中药荆芥时,生荆芥性温,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而经炮制得到的焦荆芥,性平,具有止血的功效。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是学生学习中药学课程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如何掌握如此多的信息,除了靠学生本身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外,在中药学教材编写和排版上也应该独具创新。

1.2教材缺乏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单一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课外实践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主要集中在本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上,除了教学所要求掌握的典型性中药以外,对于其他非代表性的中药,学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3]。另外,目前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职院校生源主要集中在城镇,而来源于农村地区的学生逐渐减少,来源于城镇的学生对中药植物的识别能力低,这就要求在中药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图片和视频内容,并且利用网络资源以弥补学生对中药材认识的不足,从而避免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过于单一。

1.3 教材学习目的与实际工作需求不一致

《中药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毕业后会进入不同的行业,踏上不同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得学生对《中药学》学习需求的差异变得十分明显。对于从事药剂行业的学生而言,学生更希望学到更多关于中药材炮制、功效相关的知识。而对于从事销售行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却更希望学习到更多关于中药产地、来源、价格、品种差异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中药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

1.4 用人单位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学生

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中药行业而言,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这都需要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让学生进入实训室、药房、医院、中药GAP基地、药企、户外等学习,将中药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同时注重教材建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导向,让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2《中药学》教材建设的意见

2.1 创新教材形式

由于传统教材编写水平低,出版周期长,内容更新慢,同一课程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因此创新教材形势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仅应有纸质形式,还应配套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4]。《中药学》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基本的常见中药,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插入更多的彩色图片和理化鉴别视频。而传统的纸质教材难以满足此需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学生对中药材认识的不足。将纸质教材、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则可以使原来纸质课本内容得到扩充,并且将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从而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加强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药学》教材的编委,首先除了考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加入以外,还应该纳入优秀的年轻教师以及相关的科研人员。年轻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同老教师有一定的差异,在彼此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更多的创新点,而科研人员掌握有本行业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有他们的加入能让《中药学》教材的编写立足于科技前沿。另外,具有实际生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教材的编写也是尤为重要的。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立足于生产岗位第一线,他们了解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制备等中药材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专业知识,以及需要面临和克服哪些技术难题,有他们的加入,必然能使教材编写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3.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就业需求

《中药学》所含知识面广,信息量大,除了学科本身包含的知识点外,学科还包含了中药鉴定学、中医药基础理论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单纯的课本学习会使本门课程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5]。这就要求在《中药学》教材编写时,应以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前提,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动手能力,同时深化课程内涵,以适应市场对毕业生的新需求。另外,《中药学》教材编写应该考虑与本地产业需求相接轨,革新教学内容,以形成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新实践考核标准,从而增加学生工作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小结

随着时代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中药学》教材编写提出更多新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应该站在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将课程知识点、实践和就业导向有机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能从不同方向间接了解中药行业。为了中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世纪对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需要,编委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创《中药学》教材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姬水英,牛菲,周玉丽等.职业院校《中药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2(44):17-18.

[2]杨瑶B,闫永红,张媛.提高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1):33-34.

[3]喻斌,卢金福,许惠琴.中医药院校 《 中药药理学》教学体会和策略[J].2013,10(11):71-72.

第3篇

中药学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作用及用药知识为核心内容。中药学课程内容具有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单味药物多需单独记忆、药物数量多容易混淆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横向对比教学法,可以使同一章节内相似药物、不同章节间相似或有局部共性药物较好地区别开来。

同一章节内的药物,具有许多共性特征(如发散风寒药多具辛温之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等共性特征),药物间功用经常容易混淆,易导致张冠李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横向对比方法,在分析药物间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其差异。如同为发散风寒药的麻黄和香薷,教师在授课时应用横向对比教学法,应在指出二者共同功用(发汗解表主风寒表证、利水消肿主水肿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差异(麻黄发汗力强于香薷,常用于感冒重症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而香薷由于同时具有化湿和中的功效而善主外感于寒、内伤湿滞的阴暑证;麻黄尚具宣肺平喘善主咳喘实证等)。同一章节内需要纵向横向对比的药物很多,仅就发散风寒药而言就有如麻黄与桂枝,紫苏与生姜、荆芥与防风、麻黄与香薷、麻黄与羌活、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与藁本、麻黄与细辛等。

不同章节间相似或有局部共性的药物,由于章节跨度、前后学习时间差及对比意识淡薄等因素,增大了对这类药物学习掌握的难度。不同章节间相似的,如羌活与独活,尽管功用接近(均有祛风湿主风湿痹证、解表主风寒挟湿表证、止痛主头痛),但羌活祛风湿善主上半身风湿痹证、止痛善主足太阳膀胱经头痛,而独活祛风湿善主下半身风湿痹证、止痛善主足少阴肾经头痛。不同章节间有局部共性的,如黄芩与白术均有安胎共性,但黄芩偏于清热安胎,白术偏于补气健脾安胎;再如同为利水药,然黄芪善主气虚水肿,麻黄善主风水水肿,益母草善主水瘀互阻等。

2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纵横贯通是必要途径

如前所述,纵向分析是对药物全面掌握的重要途径,横向对比是区别相似药物及有局部共性药物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纵横贯通,是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必要途径。具体地讲,如在学习某麻黄时,对于麻黄基本知识的全面学习是纵,而由其利水消肿联想到其他共性药物如香薷、茯苓、泽兰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如此一来便是纵中有横;随着一个药物被横向对比的环节越来越多,就对该药纵向基本知识掌握的越深刻越全面,正所谓以横带纵;随着纵中有横、以横带纵的反复多次循环,纵横不断交融贯通,最终实现了对所掌握知识的融会贯通。

3结语

当前,教学方法优化改革已成为教育部以及高校各专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就高等医药院校而言,教学方法优化改革探索已渗透到妇科、内科、儿科、诊断、方剂、护理、药剂、中药化学等医药各科课程中。中药是中医用以治病的工具,也是从事中药生产、检验、研发等药学相关工作者的材料来源。因此教师教好中药学使学生学好中药知识,是高校培养优秀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前提。中药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已成为从事中药学教学的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

第4篇

关键词: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70-01

1、中药学的教学特点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主要表现在总论部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各论部分药物种类繁多,性能、功用各自有别,又相互交叉。因此,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往往感到本门课程知识零散、逻辑性较差,内容难以把握,记忆起来相当困难,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欠佳。

2、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

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中药学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并适当延续教学时间和空间,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调动主动求知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本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贯通理法方药,通过生动、启发性的训练,深化学生的中药知识水平,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观念。

2.2归纳比较教学法

本法强调以主要功效为主线,在求同比较中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基本功用;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或以共有的功效、共同的主治、相同的来源、相同的病证(症状)……为脉络择要而比,把零乱繁杂的中药学知识连珠成串,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网络。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把归纳比较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前后纵横、多角度、多方位比较,使原本枯燥内容,看似重复的中药学教学变得鲜活,有了生机。开阔学生的思路,改变某些同学“死读书、读死书”的格局。把课本读薄、读透,抓住精髓所在,使之系统化。

2.3实践教学法

本法能有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具体方案比如:(1)对中药药材辨认,除通过PPT课件第一感官初认外,增加标本馆药材饮片、蜡叶标本的辨认,集中时间亲临药材市场实物考查和上山野外药材实物采集;(2)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课堂教学,穿插相关中药药效学验证实验及中药调剂学实验。如90学时教学课时中,增加12学时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变动为72学时,3学时中药调剂、3学时中药炮制、6学时中药药理等实验教学,拓宽了学生对中药科学研究的学科知识面的认识,并进一步培训了学生科研技能的基本功,使之兴趣黯然,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爱。

2.4趣味教学法

本法需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张弛有度的贯穿安排。在讲清概念、重点的基础上,为强化知识,将临床病案、药名来历、药史趣话、典故、谚语中医药优秀文化、中药现代研究知识引入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本法,可显著活跃课堂气氛,不但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以使他们从中体味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此类趣事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或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讲述,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应用该法需把握一定尺度,它只能是适时、适式,作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用,应点到即止,而且是在讲透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时起辅助作用。在总论和各论有关章节中适当增加此实验教学法。

2.5现代化综合多媒体教学法

本法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各类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PPT、CAI、Flas课件等用于教学;

(2)创制式教学: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性的制作一个有关中药知识方面的小幻灯课件,在课堂上若讲到相关知识点时,把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此法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很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利益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将中药学各章节的各种练习题编辑成手机题库,分章节适时,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课外主动下载练习,通过软件自动判分,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法通过对教学内容多样化的信息表达,把每一味中药,从活生生的植物(动物)到饮片,从枯燥生僻的功用文字表述到生动有趣的临床应用阐释,以直观灵活的方式、鲜艳形象的动画、优美悦耳的音乐……深受学生喜爱。课件内容既要精心设计规划,又要忠实教材,避免冗长文字显示及过多的屏幕阅读。使教学内容的构架合理、完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学始终中增加此实验教学法。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学“五位一体”教学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的新型、立体化教学方法,其在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上的作用优势突出。该法能使教学过程中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师生互动有机融合,形成保证和提高中药学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立体融会贯通教学方式。这样能有效改变传统中药学教学长期沿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媒介、板书或PPT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注入式”教学法。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5篇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关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加之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体验,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做到贯通基础与诊断,联络临床诊疗模式,体会药物个体与配伍差异具有一定的困难,较难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因此,基于中药学基础知识特点探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推理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中药性能与其功效、主治、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性能是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应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即性能是对中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功效是中药性能存在的基础,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主治和应用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症及在适应病症运用中的代表性配伍关系,这四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这种关联性构建中药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身的中医思维。因此,应基于中医基本理论,使学生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的联系纽带,使中药学知识结构趋于整体化。另外,基于这种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某些模糊问题。如吴茱萸“助阳止泻”,究其性能无“甘”而助阳之意,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进一步分析则发现其味“苦”而燥湿,故其“助阳止泻”实质应为“燥湿止泻”。而“助阳止泻”实则源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之四神丸,方中补骨脂乃助阳之用,这是错误地将经典方剂的功效置于单味药吴茱萸上的缘故。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整体认知的意识。

2基于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特点阐析相似功效间的差异,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的功效是性能的具体体现,又是明确主治、指导临床应用的依据,是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及学术流派及思想认知的原因,中药功效的表述现存有较为混乱的现象,缺乏规范性,这给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单味药间相似功效的内涵加以阐述说明,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同时,通过这种辨析使学生深入体会中药功效的基本内涵,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如中药学解表发散风寒药,关于其“解表”的功效有诸多表述,中药学的六版教材中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发散风寒”、“发表散风”“、散寒祛风”、“祛风散寒”、“散风除湿”等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2],使得学生学习时产生诸多困惑与不解,产生中医学知识含糊、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误区,严重影响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比较鉴别式方法,有效结合单味药的药性特点及主治、应用差异,阐明其功效的具体内涵。如麻黄其性温,开腠理之力大而发汗,用以治疗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故言其“发汗解表”;防风其性微温,重在祛风而非散寒,用以治疗风邪为患之表证或风湿痹证,故言其“发表散风”;羌活性温明显,重在散寒邪,又“寒主痛”,用以治疗寒邪偏重之风寒表证而头身疼痛者,故言其“散寒祛风”。以此,学生学会了运用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的特点来理解相似功效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形成中医思维。

3阐析中药“多功效性”对其临床主治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第6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第7篇

【关键词】药学,中药,专业,技能,建设

药学专业在我院是一个建立时间不长,比较年轻的专业。教研组由三名老师组成,均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一名为专业骨干教师。授课班级包括中职和高职的药剂与药学专业班。课程涵盖基础临床医学,基础化学,专业药学课程以及与药学相关的医院和销售课程等。为了把我院药学专业建设得更加完整、先进而成熟,我们在不断地摸索方法,积累经验。这次参加长沙市中药技能竞赛便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历练,我们从中汲取的收获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专业的建设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首先,我院开设的是药学专业,中药专业还相对薄弱,经验不足,参加这次以中药专业为主的市级竞赛,对我院来说难度不小。竞赛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中药饮片的盲认,以及中药处方的审核与调剂。考虑到这是中药传统的技能操作,所以我们从在校的药学专业学生和刚下到临床实习的学生中挑选理论知识学习较好,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参加这次的比赛。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很多,我们通过相关的考试进行筛选,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对中药知识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

然后,对挑选出来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培训。针对中药盲认部分,先由老师讲授每味中药的理论知识,详细讲解每味中药饮片的性状特点,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再结合临床应用讲解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这样,学生就充分地掌握了相关中药的理论知识。随后,购买了大批的中药饮片,让学生根据之前的理论知识,辨认记住每一味中药饮片,并且反复地练习,从饮片的形状,气味,横切面特征等方面进行辨认,进而达到盲认的阶段。学生通过反复地练习,对这近50种的中药饮片十分熟悉,掌握中药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针对处方审核与调剂部分,也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处方的审核时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此我们专门请来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药师,重点讲授中药中的配伍禁忌,临床适应症等,为处方的审核打下理论基础。再编写一些错误的处方,让学生反复地练习辨认,找出错误之处。处方审核完之后,就是处方的调剂了,这是比赛中占得分值比较大的中药部分,我们请来医院中药房的中药药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具体的操作,尽量准确无误地规范地完成操作。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艰苦练习,终于,在长沙市的比赛中,我院获得了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以及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8篇

关键词:中药饮片辨识;教学模式;考核方法

G642

《中药学》是中医临床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该学科涉及到对中药基本理论与各种各类中药的性能、作用、采制、来源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研究[1]。《中药学》还能够使中药的临床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紧密地结合,该学科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中药饮片辨识是《中药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必须充分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在中药饮片实物的制作过程中,资金消耗巨大、药品储藏困难、损耗严重、制作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而中药饮片现有的图片资源库缺乏交互性与真实感,导致诸多中医药教学工作受到限制。因此,为提高学生的中药饮片辨识能力与效率,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探讨。

一、将教师队伍及其教学水平进行建设与提高

将中药饮片辨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进行改进,第一步应先将教师队伍及其教学水平进行建设与提高。中药饮片辨识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相应的临床工作经验,因此授课教师应多深入临床工作,其授课的主要内容应侧重于中药饮片的性能与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药饮片辨识课程的大部分教师均没有对《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进行系统地学习;然而在授课过程中,中药饮片辨识具有一定难度,这样会使教师不能将知识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传授[2]。因此,学校应邀请药用植物学与中药鉴定学的专家与教授,对中药饮片辨识的授课教师进行定期地培训,或多提供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使教师不仅能够将中药饮片辨识的正确方法进行熟练地掌握,而且也充分地了解了各种中药的辨识方法、生长习性与采收时间。这样教师就能将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将新教学模式进行建立

中医的治疗疾病过程为“理、法、方、药”,即为使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辩证分析,然后将治疗方法进行确定,再遣药组方,整个过程也充分地说明了中医治疗是“医药不可分割”的[3]。然而,目前我国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地受到“医药分家”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导致其对中药饮片辨识的掌握程度较为低下,并对其中药应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中药饮片辨识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第一,将讲授教学的比重进行降低。饮片特征、理论讲授是讲授教学的两个部分[4],教师应对饮片特征讲授进行改革,将讲授教学比重降低至总学时的55%,并让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注意将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突出。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进入新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讨论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以及安排学生进行自学等。案例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选择在生活中常见且学生能够理解的病症(如水肿、失眠、腹泻、感冒等)作为案例,并结合已学过的医药知识,将合适的治疗药物从中药饮片中进行选择,再组织学生对所选药物的饮片特征、用法注意、主治功效等进行讨论,最后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开放式教学法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室、中药材市场或到医院中药房实习,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视野进行开阔,而且能够将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从而对其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帮的作用。

三、将多元考核方式进行建立

在中药饮片辨识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中,闭卷考试的成绩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是,传统考核方式的形式较为单一,而且由于经费限制、工作量较大、学生数量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考试内容只限于单一的卷面考核,这样无法在考核中将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地反映[5]。教师可以在中药饮片辨识课程中设立多元的考核方式,比如课程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成绩组成该门课程总考核成绩,两项考核项目分数各占总成绩分数的50%。而平时作业成绩可以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参与小组讨论与自学作业的成绩,并涉及到60味以上的饮片。这样可以使考试成绩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真实、充分、全面地反映。

四、结语

面对现阶段中药饮片辨识教学现状,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其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中药饮片辨识的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将学生的实践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拓展,将学生对常用中药饮片进行辨识的积极性进行激发,从而使其辨识能力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与掌握各种中药特点、性能与临床应用效果。在中药饮片辨识教学活动中引进多元的考核模式,能够将学生对辨识中药饮片的掌握程度进行更为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依娜,李耿.实训教学在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2013,11(22):103-104.

[2]陈芳,杨卫平,汪毅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4(02):130-131.

[3]袁晓红,尹跃兵.中药饮片数字化3D标本资源开发的探索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0):2541-2542.

第9篇

1 在代表方剂的分析讲解中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对方剂的讲解和方论的分析就不能以方论方,必须把具体方剂放在具体的病证中去层层解析,以便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治则治法,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中药学中药物药性、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在重复回顾的基础上深化和延伸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打牢学生的基本功,为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尤其突出体现在对中医基础中的有关治法的细化和具体化、中药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治则、治法的表述比较抽象,而在方剂学中就比较具体。如“热者寒之”的治法,根据病位的不同,对这个治法的应用会有所区别:外感风热,热在卫分,应以辛凉清热透表法,如银翘散;热在气分,热甚伤津,应以甘寒清热生津法,如白虎汤;热在营分,则宜清营透热法,如清营汤;热在血分,只须凉血散瘀法,如犀角地黄汤。在讲解完清热剂章节后,就可结合辛凉解表的内容,对“热者寒之”治法的具体应用作一个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治法应该根据病位的不同、驱除热邪的方式和途径的不同、热邪致病的病机不同而选择以辛凉、甘寒、苦寒药物为主的不同清法,并从具体的方剂中理解清热剂的基本配伍思路。由此,加深了学生对中医基础中抽象治法表述的理解,并可将治法灵活应用于临床,创制新方。同样,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还可以加深对单味中药药性、功效等的记忆。在我们与同学的交流中,多反映对中药的药效、药性的记忆比较困难,经常混淆。在方剂中对中药的选择是基于辨证立法的前提,用其药味或药效之所长。因而我们在讲解到所选择药味时,常常会对同种功效的药味之所长作出比较,由此来加深学生对所选择药味的性味、功用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会对诸如桂枝、麻黄、黄芪等一些常用药在不同方剂中应用侧重点作出总结,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病证中中药所发挥的不同效力。通过这样的讲解,中药不再是一个个枯燥、孤立的个体,更容易联想记忆,加深印象。

2 在方剂学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理论就成了空头理论。因而,作为桥梁课的中医方剂学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方剂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会应用所学的方剂,还应通过学习掌握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治法、遣方用药的原则、药物之间配伍的规律等,从而为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奠定基础,指导临床灵活化裁运用方剂。

2.1 重视对临证思维模式的训练中医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临床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病人的症状、体征,运用八纲、脏腑辨证等知识,综合分析出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机,做出诊断,明确病证,依据治疗原则,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君、臣、佐、使的立方原则组成方剂,酌定剂量、剂型、用法等,这就是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即临床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1]。在教学中我们突破教材中的编写体例,采用以先表述方名及主治的病证列举出病证的主症及兼症运用辨证知识分析病位、病性总结病证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即教材中的功效)选择作为君、臣、佐、使的药物总结方剂配伍特点,强调所体现的治法总结此方的应用。这样的讲解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接诊辨证论治的整体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着思路来训练临证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养成良好的理法方药的思辨模式。

2.2重视对同病异方的比较后期临床课的教学多是以疾病为主体展开概念、病因病机、分型治疗等系统内容,而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大多针对的是证而非病。在临床上,处方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辨证立法是否准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道理。因此,在学生尚未接触具体的疾病时,在教学中就应该强调病证之间的关系,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同病异方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从中加深对病证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为临床课教学打下基础,并可有效地指导临床处方。比如在方剂学教材中有数首治疗喘证的方剂,在理气剂一章有关降气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与前面的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同为治疗咳喘的方剂放在一起比较,重点比较咳喘的病因、病机、特点、兼症、立法选药等方面,从而对咳喘造成的病因和分证论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2.3 加强对病案的讨论、分析及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病案讨论对于提高学生辨证组方的能力、强化理论联系临床具有重要作用[2]。对于临床医疗专业的方剂学教学,一要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加强对病案的讨论、分析的训练。在教学前半段可以选择与教材症状表现相似的病案进行分析,让学生立法组方,然后与原方比较,教师点评。侧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对所学方剂知识点的学习。在方剂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积累的教学后半段,可选择兼病、兼症较多的不典型病案,将班级编为小组进行病案讨论和分析,立法处方,然后组间点评,教师总结。侧重在于了解学生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改进教学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自学能力,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减应用方剂,提高其辨证选方、辨证组方、辨证用方的能力。二要在考核时加重对病案分析和处方分析的分值。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在临床上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考促学。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注重在教学中深化和拓宽中基、中诊、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切实发挥好方剂学的桥梁作用,对培养临床应用型中医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