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8:20
导语:在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因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
2.2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2.2.1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很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2.2.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2.2.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2.2.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农村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小,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2.2.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发挥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
2.2.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2.3.1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系统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的现象严重。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农村各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行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而提供能直观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经济统计资料,为各级政府机关制定农村经济政策、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1]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农村经济工作考评的主要依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与分析,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农村当前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县乡(镇)村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绩效考评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并且这些依据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呈现,为不同地区干部间的工作成果与绩效比较提供了可能,进而通过比较找出差距,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
(二)农村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了农村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乡镇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依据,避免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管理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农村经济计划编制的可靠依据
经济计划的制定需要真实可靠的经济数据为支撑,脱离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经济计划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农村经济计划的制定需要以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并制定出符合农村当前经济环境和发展规律的中短期经济计划,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地域广阔而分散,乡镇、村落的数量极为庞大,致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面临繁重的任务量,而目前农村统计机构普遍人员不足、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农业生产活动周期长,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鲜明,农户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生产资料使用、收入分配等方面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2]因此,农业经济统计工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就必须对经营分散的广大农户的生产、收入、消费及累计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的统计,期间涉及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多样的统计方法,工作难度较大,而目前乡镇机构统计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应对繁重的统计任务,导致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
(二)农村统计工作经费不足
农村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目前统计项目还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支持,导致农村统计工作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统计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支出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严重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经费不足,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难以开展,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统计人员技能水平有限,不利于统计结果的质量提升。
(三)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
农民人均收入是农村经济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地方行政干部政绩情况的重要体现,与行政干部的晋升相挂钩。[3]因此,很多行政干部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市场变动影响下农民收入的真实情况,随意篡改、虚报业绩,这种片面化的绩效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四)统计制度混乱,统计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干部并没有真正认识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相应的统计制度也没有切实落实执行,导致统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明晰,在具体的统计工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此外,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致使统计项目不断增加,而当前落后的统计方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经济形势,很多项目的统计方式和评测体系都存在问题,不能真实反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4]
三、改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农村经济统计制度
完善的农村经济统计制度是统计工作规范开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统计部门应该严格依照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统计制度规范统计行为,不断完善并落实农村经济统计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经济统计系统,同时加强对数据的考核和评估,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此外,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伪造、虚报行为要予以严肃地处罚,坚决杜绝这种不良之风的滋生。
(二)改革农村经济统计方法
农村经济统计的项目多样,内容庞杂,需要对统计内容进行系统地归类与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统计标准和相关指标,并对其具体的含义和统计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抽样调查体制,在具体的调查工作中综合考虑调查对象特点和调查方法适用条件,选择最佳的调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结果的质量。
(三)提高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考核,加强统计人员的统计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树立职业道德优秀典型,强化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养高、作风优良、结构优化的复合型统计人员,促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考虑把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村经济统计队伍中,让他们挑大梁、负重担,以提高整体的业务素质。
(四)加快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统计网络对提高统计数据准确度的作用,把农村经济统计网络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建立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为大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便利,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统计指标的分析与运算,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青年人朝气蓬勃,是耀眼的骄阳。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青年占国家青年的大部分。农村青年作为我国青年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青年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掌握广西省农村青年发展状况,为农村青年学习提供重要依据,在南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活动。总共条调查人数为100人。
一、农村青年学习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为了提高青年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技能,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培训。如较早的单项生产技能培训、阶段性实用技术培训,其后的绿色证书培训,以及各类党团知识、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知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训。这些培训在几十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培训虽各有优势却也存在明显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从这次调查中发现南宁农村存在着青年对技术的渴求和技能培训偏少的矛盾。农村青年认为“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所选最多的三项是实用技能28%,农业科技知识26%,法律知识26%。“最想从事的职业”选择最多的是经商41%,其次是从事挣钱多的特色农业25%,而想要规规矩矩务农的只占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的农村青年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农村学生大部分初中毕业即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素质状况显然与产业发展、城市化的目标有相当距离。即使到城市打工,由于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大多也是从事最脏、最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都刺激着农村青年对知识、对技术的需求。他们自愿接受多方面的培训。在“最希望参加哪种培训”中选的最多的是电子机械技术45%和种养加工技术28%。有79%的青年认为技能培训会有助于增强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二、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传统思想锢禁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三)青年农村青年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思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村青年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指标;地区差距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南京财经大学课题(C0706)资助。
作者简介:刘敏楼(1974-),男,江苏泗阳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研究;宗颖(1976-),女,江台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流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9;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095-04 收稿日期:2008-03-02
一、引言
国内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其中对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更是多有力作(谢平,2001;张杰,2004;周立,2007)。但是,关于农村金融的具体发展状况却缺少系统总结的文献。姚耀军(2006)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衡量,并从总体上总结了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四个特点:其一,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同时,农村货币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其二,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其三,农村信贷市场已属于极高寡占型,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其四,金融的储蓄运用的中介功能微弱,并且正规金融体系在中介功能上正逐渐被非正规金融所替代。且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种替代更加明显。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极不平衡的大国,经济、金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周立、胡鞍钢(2002)认为,由于金融问题的外部性很强,其发展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关系密切,从关注经济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甚至政治问题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当关注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从省际层面上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别进行衡量和比较,以提供一个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
麦金农(1973)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时,提出用货币化指标来衡量一国的金融增长。他认为“货币负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向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银行资金的镜子――看来是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和‘实际规模’的最简单标尺”。一般地,它被简化为M2与GDP之比,以衡量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由于金融发展首先是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并且经济货币化是金融深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因此,金融发展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性的衡量指标应该是货币化程度(彭兴韵,2002)。对于中国的农村经济来说,货币化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同时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商品化比率。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农村M2的数据难以收集,也难以较为精确地衡量。
另一个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是金融相关比率。戈德史密斯(1969)在研究金融发展和结构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一般地,它被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以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
在作金融地区差距的比较时,由于中国缺乏各地农村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使用戈氏和麦氏指标。因此,本文利用存贷款的数据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去揭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因为我们知道,在农村地区,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金融中介的资产,其他工具并不多,所以利用存贷款的数据,基本可以揭示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
对于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我们参考周立、胡鞍钢(2002)的方法,通过收入比指标(IR)来揭示一个农村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具体的比值,以该地区的存款占GDP的比率,反映单位国民收入形成的存款额数量,来考察该区域的储蓄动员力以及经济剩余。
第二个指标是存贷差(DLS),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农村地区内的存款额与贷款额的差额。它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信贷资金的净流出与流入情况。如果DLS为正,称之为存差;如果为负,称之为贷差。它反映该区域使用外来银行贷款或向外输出银行贷款的绝对数额。
第三个指标是存贷比(DLR)。存贷比是一个农村地区一定时期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率。它反映该区域信贷资金的自给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信贷资金完全来自于内部的积累,并且有余,可能对外输出资金;如果比值大于1,表示本地资金自给不足,需要来自外部的补给;如果正好等于1,说明本地的信贷正好等于本地的资金积累。
三、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以各地区农村存贷款为替代指标的1998年~2004年农村金融发展总体状况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为0.6972,1999年大幅增加到1.0012,其后直到2004年,基本稳定在1左右。如果按照Goldsmith(1969)以金融相关率为标准,把金融结构划分为三类的方法,即FIR在20%到50%之间的金融结构属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金融结构其FIR约在1左右,那么从1998年至2004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已经越过初级阶段,接近或达到高级阶段。
1998年,最高的北京的FIR高达2.81,比最低的内蒙古的0.23高出10倍多;除了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之外,还有广东和山西的比值超过1;在全国均值与1之间的省区有河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6个;而低于全国水平的则多达20个省区,其中,内蒙古、福建、湖北、湖南低于0.4。到2004年,全国平均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FIR达到0.9955,比1998年增长了143%;其中最高的北京的FIR为2.9273,最低的为0.3616,相差8倍,比1998年缩小了不少。如果不考虑的话,则北京的FIR与福建的差距仅为6倍多,不到1998年的一半。超过1的除了开始的3个直辖市、山西和广东外,加上了重庆和西部4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而新疆也达到了0.9921。低于0.6的有内蒙古、辽宁、江苏、福建、湖北、等6省区。
(二)结构指标
1.收入比(IR)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全国农村的收入比从1998年
的0.40上升到2004年的0.54,增加了14个百分点,经济剩余的动员能力有很大增加。其中超过0.5的仍然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5省区。2004年,河北、黑龙江、重庆、云南以及西部5省区都超过了0.5,说明金融机构在组织和动员经济剩余的能力方面有所增强;同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剩余,资本的来源增加。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收入比在地区之间的对比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例如,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FIR一样,并没有表现出比较高的或与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比。这里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私营与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居民的资金并不一定会存入金融机构,他们可能有更好的投资去向。因此,衡量机构角度的农村金融发展,还需要看下面的指标。
2.存贷差与存贷比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地区除了1999年至2001年表现贷差外,其他年份都是存差,农村资金仍然是净流出,不过在有些年份也表现为流入,波动比较大的原因在于农业银行农贷的变化比较剧烈。其中,历年中,河北、江苏、广东等,即使在全国净流入的年份,也表现为资金的净流出,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农村经济发达,经济的剩余比较多。从全国范围看,农村资金的自给率在1998、2002、2003、2004年在70%至80%之间,其余3年表现为超贷,但是与全国存贷比比较,并不严重,刚刚超过1。地区之间,1998年,存贷比的地区差距不明显,最高的海南为0.94,最低的北京为0.52,不超过1倍。1999年这种差距扩大,最高的青海3.49,比北京的0.73高出近5倍。其后,地区差距比较稳定,高值和低值之差保持在3倍多。
四、农村金融发展差距的地区比较分析
(一)农村金融发展差距的地区比较特征
1.金融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代表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指标FIR从1998年的0.69到其后几年中稳定在1左右,虽然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已经越过初级阶段,正在达到高级阶段,但从1999年之后,就没有多大的提升,与全国FIR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周立(2004)的计算,1998年,我国的FIR已经达到了1.70,东部的北京、深圳、海南、上海、广东5省市是全国金融相关比率最高的地区,1999年都高于300%。中部省区的金融相关比率最低,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南5省区1999年金融相关比率还不足200%,西部省区多在200%~300%之间。
从地区差距指标看,FIR从1998年的0.6567变化到2004年的0.506,说明地区间的农村金融发展差距在缩小,与农村人均GDP的差距呈不同的变化。农村人均GDP的差异系数从1998年的0.64上升到2004年的0.88,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与全国金融发展显著不平衡,金融差距要大于经济差距和财政差距相比(周立等,2004),这是农村金融发展好的方面。同时,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的差异系数略有上升。
2.金融发展与农村地区人均GDP的关系。为了评价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以农村人均GDP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各年的金融发展指标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
可以看出,在所有各年中,人均存款和人均贷款都与人均GDP高度相关(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经济理论相符合,即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带来较多的经济剩余存款和较高的资金需求贷款。而金融发展相关比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在我们研究的区间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余年份为正相关关系;但是无论相关程度的正负,在统计意义上都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这与理论不符。因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应该引起金融的增长,因为金融的发展首先要有经济的剩余,从而推进商品化的发展,才可能有金融供给和需求的产生。
而金融结构的指标存贷差与农村人均GDP的系数历年都比较稳定,处于0.01至0.02之间,并且统计上在5%以上的程度上显著,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存贷差会逐渐增加,但数值比较小,在经济意义上不太显著。存贷比的数据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即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存贷差有缩小的趋势。 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的另一个特点:非效率的配置原则。公认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江苏、浙江和福建地区,无论是FIR指标、收入比指标,还是存贷比指标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尽人意的西北5省区。相关的指标却比较高,尤其是近年,如2004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FIR和存贷比的指标分别为1.0948和0.9654、1.3564和0.8313、1.0861和1.1594、1.4943和1.8725、2.08194和1.1426、0.9921和0.7944,基本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资金在这些地区的配置从宏观上看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
(二)可能的原因解释
1.从农村金融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特征。上海、北京、天津、重庆以及广东等直辖市和地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直辖市由于行政区位特征,农村经济更容易受到城市的辐射。比如现在处于城市郊区的农村,一大批由快速的公共交通和市中心联系在一起的新农村正在崛起。许多居民白天在城市上班,晚上和休息日就在这种新农村中居住。随着更多大城市郊区捷运系统的出现,这种主要为大城市居民提供居住地服务的新农村会越来越多。这些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还有可能吸引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进来,利用这里的低成本和接近自然的环境,雇佣本地劳动力,组建电讯服务中心、动漫游戏制作中心、网络公司等高科技企业。而珠江三角洲等地较早出现的工业新村,则以某几家企业或一个工业开发区为中心,为他们的企业和员工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服务。这些工业新村一般都靠近沿海港口和工业区,在交通、劳动力成本和工业配套方面,都能获得竞争优势(黄朝翰等,2006),这使得金融发展与之相配。
2.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区,如江、浙、闽等地,农村金融发展指标比较低的问题,也可以认为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有关。因为当地的民间金融比较活跃,资金的融通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的。同时,农村工业化特征比较明显和加快发展的情况下,金融的结构也比较合理,规模较大和发展较好的乡镇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例如,截止2007年底,江苏和浙江分别有29家和30家乡镇企业(以注册地址作为乡镇企业的标准)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这不仅可以募集到资金,对于企业治理水平也是一种推进。
3.金融的发展(FIR)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统计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尤其是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却比较高。这是因为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处于抑制状态,正规金融的资金主要是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配置。另外,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2000年之后,西部各省区的金融发展指标增速比较明显,是因为受政府控制的正规金融加大了对西部的政策支持。
4・我们同时注意到,山西作为一个特别的地区,历年的金融发展指标都比较高。1998年至2004年分别为1.1150、1.3650、1.4725、1.6395、1.5257、1.5872、1.4644,比全国水平平均高50%以上。山西并不是西部开发列定的地区,而长期有着比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这提醒我们,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意志,传统的习俗、社会资本等可能也对其有相当的解释能力,因为山西在历史上有比较浓厚的商业和金融文化传统。
五、基本结论
我们在文章中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收入比、存贷差和存贷比等金融发展变量对我国各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衡量和分析,基本的结论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自1998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总体处于越过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水平,但在1999年有比较大的增长后,总体水平在其后的几年中就没有大的变化。
第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虽然显著,但从几个金融发展指标的地区相对差异系数可以看出,与全国总体金融发展相比,地区差距要小得多。
第三,农村金融在资源配置上没有体现出效率的原则,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抑制状态,体现了政府的意志。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引导农民更好地走向致富之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举措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将农村经济引入正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一股新农村建设热潮也随之拉开。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性,片面的将目光放在如何提高农村经济上,忽略了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我国农村经济有着许多优势,如地方特色资源,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盲目的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劣,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得片面性,一味的搞经济建设,认为扩大农村建设规模,让农民有新房子住就是推行新农村建设,忽略了“三农”问题,以至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
3.2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从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够,大多是以零散的种养为主,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缺少项目资金扶持,许多优势的产业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民依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渠道较少。
3.3生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农村一些优势产业、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如农家乐。然而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使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出,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不到位,使得基础设施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例如,道路,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道路破坏较严重,经久不修,由于道路不顺畅,制约了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
4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新举措
4.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要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要坚决落实和贯彻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要将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下去,并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宣传,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宣传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机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从而活跃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4.3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向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农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政府必须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成立专业的小组,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4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部门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来督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而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避免问题的遗留。
4.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农村经济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道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要定期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从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涝防旱工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6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特色资源,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合理开发农村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农村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7加强农民的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农民的教育,培养一直有管理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可在农村中举办成年班,对农村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5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经济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有着重大作用。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立足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保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吉林农业,2012(04).
[2]冯立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
[3]寸永洪.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措施研究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经过国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完成了用7%的世界农耕用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数量的壮举,还使得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经济,有效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减少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也开始了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然而,当年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如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农村人口结构失调、农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的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等,这些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1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协调
农产品的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基础民生,但是经过多年的经济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受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市场过于关注特定经济从产品的供给,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结构单一并使之产能过剩或是不足,使得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波动,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另外,近些年我国因为农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与农产品自身的供需关系、农产品生产技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该主动的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优胜劣汰来淘汰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有效措施加速净化农产品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1.2农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经过多年的市场分析调查,农产品供需问题需要国家减少对其宏观调控的干涉程度,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则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干预力度。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有农业经济发展所占有的人口比例以及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受限。另外,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低下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长久影响下产生的问题,单一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困农民收入问题,所以国家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
1.3农村经济呈现区域不均衡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城市之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制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东部沿海周边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得到省市内一定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极大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而我国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广大东村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想要进行农业发展和农业转型难上加难,再比如山区地区散落的小村镇,想要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更是无望。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硬伤,国家应该重视其现有的实际情况,研究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生活设施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其设施是否完备也间接的显示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其中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失衡,基础设施的经济和公共效益低下,缺少有效的资金注入,使得基础设施的质量不过关。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后续的维护和保养,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相关的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实施,而缺少人员的正常维护,农村的基础建设自然显得破旧和落后。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后期的使用和运维比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损耗和浪费。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2.1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应该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重视对农产品的供应调控,注重把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但是在上文中提到过我国农业供给存在过剩和不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过剩的产能直接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造成农业资源极大的浪费,还使得那些真生需要的地区不能得到充足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则需要通过市场自由竞争,逐渐淘汰不合格的农产品,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国家应该通过物资的调度平衡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让更多的贫困地区人民受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2重视经济宏观调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中国家应该重视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的积极性。首先,良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活力的人口结构,现有经济发展环境让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遇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农业补贴,引用各项优惠的经济项目来吸引农村人口的回流,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基础,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限制。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还是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和现代化,让农民专心生产,减少农民思想负担,更高效的集中进行产能调控,促使农民可以更容易使用到农业高科技产品,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现代农业技术的发挥空间,增加地区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3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合理转型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受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挤压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将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政府将退耕还林与扶贫旅游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原本滞后的农业经济向旅游产业转型,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回流速度,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且良性的发展起来。
2.4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应该做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为将来农业农村经济转型打下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加强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农民的基础生活质量,给当地农民经济发展提供信心和支持。
首先是要做好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应当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监管机制,在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审计职能;另一方面要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进行革新,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始电算化试点工作,同时要重点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保证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其次应当尽可能的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达成这一工作目标需要对农民群众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做好监管工作,现阶段农民群众减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避免负担反弹。在监管工作中,主要是做好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管理,做好农民群众负担检测、负担和负担事件的归责探讨,另外还应当组织专门的管理队伍对农民群众负担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最后必须确保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应当紧密结合现阶段农村地区服务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根据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开展好专业合作示范与试点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本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总结过去经验做好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另外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确保工作机制的创新以及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制度,探索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2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确保国家政府方针对农村地区相关优惠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保证优惠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执行,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农经管理对于激发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收入和处理农村矛盾等方面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强化思想认识,积极做好指导领导工作,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来落实,各级乡镇政府也应当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首先应当推进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和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构建产权明确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度,支持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转等模式;其次必须要积极树立农村经济发展新理念,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树立现代化发展理念,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说可以推广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在农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支持和帮助农民群众和农村生产企业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后应当健全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法律法规,比如说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来制定出相应的法规。
(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必须要依靠管理工作人员来实施,所以我们要做好农经管理,其根本在于加强农经管理队伍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较高管理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第一应对目前在职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现代经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第二应当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培训学习;第三应当进一步普及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利用他们的知识能力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应当保证农经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科学的定编、定岗、定员,保证各个乡镇都配备有专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
(四)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突出,我们必须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外资,才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发挥出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32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完善。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负责调节农村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只有将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做好,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农村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我国法律规定,政务财务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大众的质疑和监督,目的是加强民主,使干部民众一条心,更重要的也是为了强化监管机制,使资金管理更加安全,使民众的资金得到更好的保障;第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对目前的资金有良好的管理并对未来发展有正确的预算,从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经济管理工作的职位,使干部素质得到保证,同时,由于不断涌现出新的政策和制度,还要定期的组织干部人员去学习,不断对自己充电,积极学习先进单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农业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新形势下,大多数人思想观念很难转变。对于财政透明,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以及农业土地承包责任制等重要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农村的经济管理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不仅与农村的财务资金有关联,对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土地的基本情况的监督等都分不开,所以,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管理,但是,就农村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很好的制度去支持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使得管理工作一直止步不前,甚至还经常出现问题。
2.2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报账人员素质不高,数据信息不准确,这样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统计信息,无法进行资金管理以及预算工作的正常运行。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通常都是一些村干部担任的,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能,同时,城里的高素质人才一般都不愿到农村去工作,这就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缺失,更容易出现财务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年轻人都到城里去寻求发展,农村只剩下一些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即使有技术也无法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业的发展无法与科技发展相同步,导致农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这是经济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2.3 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般的会计人员都是同时多个村子的账,只负责最后的核算工作,对前期工作并没有很多的了解,如果前面统计出了问题,后面的核算也就没有意义。同时,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许多职位都空缺,甚至是没有设立,缺乏必要的部门,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管理工作难免出现漏洞。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农村管理团队都缺乏必要的监管部门,对于工作过程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出了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堆积到最后出现财务问题,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 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健全法律法规机制
农村的经济管理与农民的个人利益关系重大,党和政府必须要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要积极考察,不断提出新的建议和要求,要不断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在农村,农民最重视的是土地问题,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保障下,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必要的制度,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3.2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经济管理工作相当重要,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转,经管工作任务相对繁重,所以管理队伍必须能够胜任管理工作,如果不协调,极易出现问题;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和道德素质,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方可建设一支高能力的管理队伍。
3.3 完善监管体系
任何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农村经济建设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更要公平、公正、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建设一支监督队伍,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收入和支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发生财务混乱现象;对于财务工作的审计和监督工作要随时抽查,如果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严惩。
4 结语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民生大计,必须要及时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加大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最后,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全力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糯.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6):14-15.
[2]刘新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