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管理新方法

时间:2023-08-29 16:38:23

导语:在公共管理新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管理新方法

第1篇

1.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

首先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入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要和实践相结合。其次,注重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结果,对于课堂教学结果进行考核和检查,评估实际教学结果是否真的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以及知识学习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等。

2.教学方法整体优化理念

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整体,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无数教学系统要素所组成,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公共行政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的整体思想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对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各个具体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种具有特色的和优势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组合,促使它们发挥综合性优势。

二、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实践过程的改进和优化

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为此,笔者结合公共行政管理实践需要,总结出以下几种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

1.个案教学法

在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对以往公共行政的实践案例进行汇编、分析和总结,用具体的案例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实际事务中学习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运用。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中提供典型的公共行政案例,并且针对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公共行政教学情境,学生和教师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学生分别担任公民和官员,教师担任法官等,模拟实际公共行政事件,让学生在实际经历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

3.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方法主要是将公共行政管理的知识分成不同的专题,比如公共行政主体、公共行政财政等,分别对每一个专题,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集中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按照几个专题来讲。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讨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掌握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

4.多媒体技术运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公共行政的理论知识、视频讲座和图片等集合于一体,丰富公共行政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创新方法

引言

以往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其关注点主要是针对单个的施工技术或者是单项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但是,这种方式应用范围比较小,对于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系统性与协调性方面而言十分不利,并且容易出现失误和隐患,对后期的管理,技术与质量等来说十分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进行创新研究,找到利于建筑工程发展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内容与意义概述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内容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在随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建筑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建筑工程相关的管理工作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十分强大的系统性特征,与建筑工程施工运行的进度,成本,资源配置等环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图纸的审核,施工技术的勘察与分析,施工组织的设计、申报开工、技术交底、施工现场的勘测、现场施工技术指导、设计变更、相关技术资料的管理、工程竣工后的施工技术总结、编制相关的施工文件等。

1.2工程建设施工中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整个建设工程的基础部分,这部分的项目管理水平很大程度的决定着整个项目施工管理的水平。当下时代,很多的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都引进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以此来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这也使得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的地位对于该行业的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可以很好的提升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使工程施工的整体结构达到设计的需求。通过创新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之后,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系统性,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2.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缺乏完善

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本前提。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有些建筑公司缺乏良好的管理,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混乱,一些管理人员不是很了解自己的管理内容,导致出现问题没有负责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管理的内容不明确,有些地方出现重复管理,导致下面的施工人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效果差,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整个工程施工不能够有序进行,为建筑质量埋下隐患。很多时候相关的管理人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问题被忽视,然后无限被放大,最终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有效防治建筑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是每一个建筑行业从业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2.2施工技术管理的认识不够

在建筑行业市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仍有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意识到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市场竞争不断加大的今天,要想提升建筑工程建筑综合实力,第一步需要做里的就是,加大对施工技术管理方法的创新研究,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对这一问题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一味关注建筑工程建筑的经济效益,甚至没有在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创新,或者是为施工基础创新提供应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终不仅阻碍到来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而且不能为建筑质量与效率提供可靠保障。

2.3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工作量十分大,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方面,因此也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撑,而很多进入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他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农民工,对于一些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并不熟悉,导致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水平,并且还会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安全隐患,而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人得因素所导致的。比如施工的人员技术专业性不够,实施项目管理的人员,没有充分的管理经验,这些行为的存在都会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创新策略

3.1完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想使自身的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首先一个就是要完善施工管理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同的施工企业有着不同的优势特点,在制定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图纸的了解,分析与审核制度、施工组织计划的与施工总体规划图的制定与绘制、施工图纸的技术交底制度、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制度的建立等。其次,还要对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施工方案进行检查,确保施工方案运行的有效性。

3.2建立责任管理体系

通过明确相关负责人能够有效地实现施工的具体内容和施工技术管理完美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项目脱节的现象出现,促使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在施工过程中,明确项目负责人需要负责的基本内容,制定相关的施工计划以及施工条例,建立完善施工的基本步骤,确保能够安全施工。保证出现问题有据可循,有相关的人员对其负责。工程项目部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并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和施工条件,合理的布置人力和物力,保证每一个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在施工建设最后那个需要保证建设人员的基本安全情况。

3.3强化对施工技术的创新

建立相应的施工技术创新研究讨论小组,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找到创新发展的途径,使施工技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其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比如在施工过程中,会涉及使用钢结构、混凝土施工等,除此之外还要深基坑支护技术,预应力技术等,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应该注重对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减小环境对施工的干扰。

3.4采取必要措施,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行业首先要从自身发展出发,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质量监管机制,对各项施工技术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筑工程相关的施工企业单位,加强对施工人员方面的管理,对参与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更多的施工技术人员加入到施工技术创新讨论的队伍中,踊跃发言。

第3篇

关键词:综采面顶板管理;顶板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D3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坚硬顶板控制

坚硬顶板控制的重点是:在有目的有控制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强制放顶。强制放顶的主要技术措施有“爆破法”、“软化压裂法”两种。

(一)爆破法控制顶板

1、超前深孔松动爆破:一般适用于直接顶坚硬但厚度较小,将其垮落下来不足以充满采空区,而基本顶又为整体性较强、较厚岩层。钻孔平行工作面布置,有单侧和双侧布置两种形式。单侧布置适用于煤层倾角大、长度较小的工作面,钻孔由下平巷向上钻进。双侧布置适用于煤层倾角较小、长度较大的工作面。钻孔超前工作面钻进,其超前距离以不影响综采工作面正常生产为原则。根据工作面具体条件,分回采巷道设置钻场和专门硐室设置钻场两种方式。实施爆破是爆破放顶的关键,必须根据钻孔布置情况及基本顶岩层的结构和坚固性,合理确定爆破参数,如装药量、装药方式、封孔方法与封孔长度等。必须进行专门的爆破设计。实旋爆破,要加强顶板控制,保证生产安全。

2、挑落式深孔爆破:这种方式适用于直接顶坚硬且层厚较大的顶板。放顶步距一般为25~30 m,初次放顶步距可适当减小。钻孔布置在工作面推进后,在其后方按垂直工作面方向向采空区顶板打深孔,一般工作面两端头钻3排孔,中部钻2排孔,排间孔呈交错布置。钻孔垂深关系到采高碎胀系数等,但原则上要求爆破后碎落的矸石能基本充满采空空间,一般为5~10 m。钻孔间距7~8 m,钻孔排距1.2~1.8 m,钻孔仰角60°~65°,钻孔直径60~70 mm。实施爆破时,必须依顶板岩层的结构组合和钻孔参数合理确定爆破参数,使崩落岩石的碎胀系数尽量大些。爆破时,先起爆第一排,使第二排在扩大自由面的条件下爆破,两次爆破后,在顶板上切割一道深槽以利老顶来压时沿此槽切断垮落,从而减小来压强度,保证安全。

3、浅孔式爆破:浅孔式爆破适用于直接顶坚硬、较硬的顶板。放顶步距每日处理一次。钻孔设备一般岩石电钻。钻孔布置在工作面后方按垂直方向向采空区钻出一排浅孔。钻孔深度1.8 m左右,钻孔间距3~4.5 m,钻孔仰角70°~75°。

放顶方式有三种方式:①一刀齐放顶:钻孔沿工作面呈一直线布置,放顶时使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岩层呈一条直线切断。②台阶式放顶:第一天分段打工作面前半部钻孔爆破,第二天打工作面后半部钻孔爆破(二台阶);或将工作面分成头、中、尾三部分,分三天打钻孔爆破(三台阶)。依实际情况选用。③零星放顶:在生产过程中,对局部出现悬顶较大的地方可采用浅孔爆理,进行零星放顶。

二、液压支架的选型

液压支架式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重要设备。实践证明,正确选择液压支架,可以充分发挥综采设备的效能。

1、吨位选择:支架的吨位选择包括选择液压支架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

(1)支架工作阻力:目前我国确定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即吨位)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岩重法。它是以周期来压时工作面跨落袋内岩石重量和周期性断裂岩层所产生的冲击载荷来确定支架的吨位。二是荷重法。它是根据本地区相近条件的工作面在使用单体支柱时实测的工作阻力来确定液压支架的吨位。三是实测法。它是根据本地区相近条件工作面试验液压支架样机或使用液压支架时实测的数值来确定液压支架吨位的。由于实测的结果可能有大有小,所以确定新选支架的吨位时应适当加以修正。这种方法花费较大,但确定的吨位比较合理。在实际选择支架吨位时,还应考虑到顶板的下沉量。因为支架的工作阻力是有效地控制顶板下沉的主要参数。当阻力过小时,顶板下沉量就大。当阻力过大时,既不利于顶板管理,又会造成浪费。

(2)支架初撑力:如果工作面支架不能及时有效地支撑住顶板,直接顶板就会弯曲下沉,而与上覆岩层脱离,这就是离层现象。直接顶离层后,本身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其上覆岩也要下沉。要想控制这种离层现象,必须使用新暴露的顶板得到及时有效地支撑。所以选择支架时应保证支架对顶板有足够的初撑力。

2、高度选择:液压支架高度要根据工作面的实际采高及其变化幅度,以及工作面在整个控顶距内的顶板下沉量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当煤层超过3.5米时应考虑分层开采。如果支架最大高度小于煤层厚度,在煤层粘顶时,就必须在顶板下留煤皮,但增加了煤炭损失;在煤层不粘顶时,不能留煤皮,就需要在支架与顶板之间垫木梁,但这样既加大了坑木消耗,又增加了开采难度,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除选择支架最大和最小高度外,在掩护式支架和支撑掩护式支架选择时,还应考虑到支架的工作高度。

3、结构选择:支架的架型、吨位和高度是选择支架的关键因素。而为尽可能适应煤层的赋存条件和设备配套要求,还要考虑到支架的一些具体结构。

(1)通风断面。高瓦斯矿井要考虑支架通风断面能否通过足够的风量,若围岩条件不允许调整架型,会在使用中降低采煤机割煤速度。

(2)底座压强。选择支架要使底座压强小于底板比压,保证液压支架在使用中不陷入煤层底板。有的支架底座面积小,在松软底板环境下使用时一般会出现底座下陷,为改变这种状况,要在使用时加大底座面积。

(3)防倒防滑。液压支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保证支架的正常使用。煤层倾角较大、地质构造复杂或沿倾斜采煤的时,要研究支架的倾倒与下滑问题,要选择有防滑、防倒装置的液压支架

(4)防矸护壁。采高较大或节理发育的煤层,煤壁片帮较为严重,对人身和设备安全威胁较大。要选择可避免片帮的护壁装置的支架,要注意护壁装置对采煤机的正常割煤有没有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协同

2016年7月18日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实践创新能力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标准,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其构成要素包含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前两者依赖于实践创新环境,实践创新环境的主要提供者是学校和企业,而如何将学校和企业进行协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课题组选取了我国各地几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在调查之前,课题组首先征求了高校师生、企业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对问卷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为了使调查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样本具有代表性,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课题组对调查的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对部分高校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占98%。通过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大致如下。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待突破

据调查,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培养模式一般为:提出理论进行模拟学科竞赛得出结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大都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有: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提出理论、进行模拟和学科竞赛、得到结论”这一传统步骤,尚未能结合校企协同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时代,大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没有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并管理相关数据,高校教育闭门造车,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偏低,视野不开阔,这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大部分学校没有结合学校特色、专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规划,从而使毕业生专业特色不鲜明,层次性不明,针对性不强;另外,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单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性质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如果仅仅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将高校和企业协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课题组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满意度一般,占比47%,部分学生不是很满意,只有5%的学生对现有实践教学设施条件感到很满意。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第一,我国高校在招生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实践教学设施未能成比例增长,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创新的需求;第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例如基础科技活动中心、实训基地的设备和实训环境,导致在校大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接受实习的机会。上述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社会性,应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锻炼、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3、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湖南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成果转化率情况如图3所示,据调查,湖南省某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每年完成创新成果50项,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约34%,形成产业规模的仅6%。这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在国内其他的高校也是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产生,由于缺乏有效动力,很多成果束之高阁。第二,越是原创和创新点的成果越难以转化,或者转化周期越长,而且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理论偏多,大多重“研”不重“用”,重“学”不重“术”。第三,高校科技成果“试验”条件不如企业,资金短缺,经验缺乏。既是知识精英又是经营精英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果转化。第四,高校科技人员不是从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而是从自身兴趣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或者只是为了发论研究,这些都会导致创新成果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目前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大部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技术产品缺乏相应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如果实施校企协同,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提供反馈信息支持和资金等加强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情况就会有所转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另一方面,应该跟企业进行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并进行创新成果转化。而如何进行校企联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大学教育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校企协同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脱节,学校“真实环境”不完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连贯,知识碎片化,学生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应结合校企协同理念,对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校企协同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有关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协同理论[6],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整体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相互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现根据校企协同的理念,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如下。

1、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学校既要讲授专业知识以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潜力,更要传授技能以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例如:当前会计方向的在校学生存在较多的短板,由于受到硬件方面、专业师资的限制,目前的师资队伍大多是专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大多不具备财会和计算机的复合知识,尤其缺乏实际研发的经验,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然而如今,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采用了他们自己开发的审计软件,国内的一些大事务所也在自己开发审计软件。这些都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软件方面的知识,能够操作不同类型的财务软件,提高审计效率服务。学校应将课程实验、技能实训、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等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跟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

2、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有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保持专业能力的持久生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要求,必须坚持宽口径培养,将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学习交叉学科知识,以便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因此,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还应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挖掘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做到能力训练与智力开发相统一,学校应该与企业协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社会各方资源,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双向融合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校企协同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教学模式

社会需要实用型的复合人才,高校除了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应建立“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要有提升实践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争取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锻炼和成长机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弥补课堂上专业基础知识获取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加强和推广实践教学的氛围,根据培养目标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意识,尽早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社会,了解未来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对此,高校可以对学校实践课程的实施做到随时监督和检查,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的不定时检查制度,督促和监管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

2、构建“开放办学+合作竞争”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8],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因此,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协作,构建“开放办学+合作竞争”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在校学习+在企实习”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营造开放、交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为人才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化发展。第二,建立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互联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辅的“双师型”高水平工商管理教育师资队伍,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设计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突破僵化、刚性的教学管理形式,针对企业信息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3、完善“强化实践+需求导向”的工商管理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学校应以“多元化”与“专业交叉”为视角,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卓越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高校与相关行业主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行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量身定做适用人才,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要按方案完成相关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校企协同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在校学习+在企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高校跟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与交流,可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需求。学校为企业提供研究与智力支持,而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实践培训、实践教育的机会。以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管理为主,实施双导师制,进行管理实习、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高校和企业分别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监督和考核,采取等级(A、B、C、D)平时考核机制,可设立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互联网软件设计、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等项目教学环节,采用“实操答辩”考核方式,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测试和提升。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共同搭建虚拟云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模拟空间,共同建设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等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促进不同类型不同来源数据的整合,同时学校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基础课程设置,并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要深化校企协同理念,在实际操作时,不应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加强校企协同,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在校企共同育人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校企双方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培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怀宇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9(10).

[3]常维亚、邢鹏、赵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4]王强、孙慧: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5).

[5]季诚钧:关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卡尔米切姆:科学、技术、医学文化导论[M].纽约:自由出版社,1980.

[7]赵斌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

[8]巴素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及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9]翔、盛发强:三极产品的魅力[J].创业家,2012(12).

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99-02

引言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方法类课程,该课程将公共管理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将SPSS和Excel等软件与公共管理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将内容安排与公共管理定量思维逻辑有机结合、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有机结合,较为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教学体系,重点解决《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借助例题解答克服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

1.梳理理论教学体系,重点着墨于“实际应用”环节。《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中容易出现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学生通常认为“很难”、“不易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课程通过对取材于实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例题的解答,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测量与调查方法,定量分析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初步,统计推断方法,假设检验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等模块。理论教学内容将巧妙地避开各种方法的数理推导,介绍基本理论后,通过70多个例题,逐渐展开《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这门看似深奥的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近年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却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人才状况令人担忧。面对行政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2009年开始,笔者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占学时一半以上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2010年,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在设计专项实验的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大多数学校的专项实验主要是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开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实验模块。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三个突出的“短板”,一是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独立模拟和训练;二是实验数据由教师定制,学生缺乏数据收集能力;三是忽视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及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希望通过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设计性实验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增加综合模块以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二是增加社会调查模块以增强数据收集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整理调查数据以备实验之用。三是增加研究设计模块,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现象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制定探索特定问题的研究方案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选定时间框架等一系列训练。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十个实验项目: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描述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设计与评价。最后三个实验项目是针对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三个短板设计的。

二、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和主要措施

1.建设框架。《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主要措施。首先,不断提高理论精讲水平。通过大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例题分析,促进学生对于理论问题的消化吸收,增强学生的形象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课堂及课后讨论,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机制。其次,不断改革教学内容结构,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方面,授课时数与实验时数比为1∶1,也就是说,课程总时数的一半是安排学生在实验室,由老师辅导、学生实验完成的,提高学生对调查资料的处理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除了在课上融入大量的调查案例和例题以外,在讲授完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后,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总方案;让学生对已选课题自己设计问卷;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亲自调查和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报告。老师在每个环节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上指出、分析和纠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中重“数理推导”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同时重点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短板,即忽视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重点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融合“实际应用”环节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增强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能力;通过构建启发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新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数理推导”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仅有的两门数据分析方法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达到学习知识、验证知识、激发创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袁政.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并保证施工工程质量,也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逐步改变施工单位的管理面貌,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进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选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工种和施工方法,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技术条件和装备,然后由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来实施。

有利于达到预期质量要求、功能要求和降低成本的目标。建筑类型和规模要求不尽相同,施工容易受天气影响,复杂的工种工序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能够正常的进行。建筑施工有效的技术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1、建筑工程投标单位存有倾向性

第一,招标前,一些单位默认设备的供货单位必须是某某厂家或公司,使在确定投标单位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异性。第二,主管部门确定投标单位时不合理、欠公平。第三,没有合理公正的竞争态度,使竞标变成了议标。第四,招标文件不规范,各厂家所报品牌不同、配置不同,价格相差很大,质量相差很远。第五,对招投标中询标、评标欠公正,采用提前打招呼、搞暗示,意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使评标工作不严肃、不公正,不公平。第六,串标、陪标现象时有发生,轮流中标或暗中抬高标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第七,存在泄露标底、报价问题,不能真正体现招标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2、完备的施工技术管理系统的缺乏

这种问题存在于一些比较小的建筑施工单位。目前建筑行业所实行总分包制,在工程的施工中,总包方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各分包方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协同,同时还应在承包单位之间进行必要的衔接和沟通。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会存在施工单位总分包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这是各个单位之间经常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缺乏完备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就会存在材料的堆放不合理、原材料存储和原材料入库合格率低等问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不但增加了工程成本,而且还会使工程质量和工程整体进度都遭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

3、技术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技术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无人负责和责任不清。因为没有对各种技术进行规范和标准,对文件要求没有及时完善并落实,导致无法建立健全的技术责任制度和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最常见和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混乱的安全措施管理,主要是安全责任人的责任落实不到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浅薄,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为了一时方便而采取违章的操作。同时组织管理人员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安全教育,也没有定期的对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因为施工本身存在一定弊端,再加上管理人员在水平上十分有限,这都需要制定一些制度来不断完善施工技术管理。

4、恰当的监督管理的缺乏

缺乏有效的监督工作就是重建而不重管。在所有的建筑施工现场中,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不能正确地根据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对于规范和规章的认识程度仅存在于墙上的标语。规范也只是走形式,不能对已经定下的标准和规则进行认真的执行。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会导致管理人员不能恪尽职守,施工人员经常存在违章操作,最后频繁的出现事故,而且缺乏细节的有效监督措施,也会使工程质量的不断下降。同时因为不同施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必备的理论知识,再加上管理人员的监督不到位,使工程的返工率增高、原材料浪费、工人安全问题以及施工进度慢等问题出现。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创新方法

1、全面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对也其他的公司企业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具有非常的工程阶段性、相对流动性以及一定的工程季节性,此外建筑工程的生产能力负荷有着非常大的不均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建筑工程企业必须从整个建筑企业自身的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一定要吸收国际外的一些先进的、科学的、规范管理模式,同时经过调整适应逐步的提建筑企业自身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模式,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采取整个施工组织要科学合理并且与市场相靠拢,充分的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的弹性,以及整个企业生产的刚性,此外对于施工的管理职能和施工作业职能要逐步的是两者实现分离,最终达到两者各司其职,相互促进。

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各单位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各单位间的竞争,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就可以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工作。

在施工前,首先要审查承包单位的技术资格,看它们是否能完成一个完整并且合格的项目工程。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民工都到建筑队干起了工程建筑,但是他们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比较差,导致了整个施工队伍的素质水平偏低。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本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麻烦。

然后,在施工现场要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要监理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要明确施工现场的责任,对于施工现场的所有问题要统一处理,这要求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3、建筑施工技术的组织管理体系要优化

在对不同层次总包商、分包商的实际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建筑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体系,并确保体系能够有效贯彻到每个分包商中,而不是简单的依据分包合同来对组织管理体系加以约束,应通过建筑施工技术的专人管理,在工程分包过程中将技术管理责任加以转化,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在工程开工以前、工程的运行中以及工程后期都应注重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和人员的调度,注重人员的管理以及储备,确保责任能够落实到人。

4、建筑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加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生产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然而随着竞争的出现,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已经是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我们应该创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管理制度明朗化,积极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员工看到管理制度完善的好处。其次,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机制意识,使广大的企业员工学习先进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的运行体系,全新的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建筑企业降低风险,加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

5、建筑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

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思想的创新和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从思想上更新管理意识,现在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是企业核心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加强管理经费的投入。加强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的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意识,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建筑企业进行管理,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总结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技术上,立足于实际技术工作,抓住当前良好的环境,不断探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方向,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新发展,以技术管理提升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在社会发展和竞争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国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分析[J].门窗,2014,06:103.

[2]张建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研究[J].门窗,2014,05:106.

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建筑施工施工管理质量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每个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够对施工材料、人员、机械设备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还能够促进施工顺利进行,预防质量和安全事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效益。然而在实际工作,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再加上新形势下工程建设面临更为激烈的挑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为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

2.新形势下建筑施工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施工管理工作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影响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管理体系不完善。建筑工程施工中忽视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等没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目标要求不明确,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影响管理水平提高。

2.2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没有定期开展现场巡视,对存在的隐患未能及时排除和处理。另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遵循施工流程,引发安全事故。

2.3质量管理被忽视。对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不重视,不合格材料被用于施工中。或者进行材料试验检测和抽检时,未能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往往出于形式,为整个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高带来负面影响。

2.4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人员未能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施工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够,现场巡视工作不被重视,影响管理水平提高。

3.新形势下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为了应对施工管理存在的不足,促进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提高,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完善方法。

3.1建立施工管理体系。要想促进管理水平提高,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根据建筑施工需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处理和应对。注重对施工的动态管理,对施工及时跟踪,发现存在的不足,尽快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3.2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现场,要加强防火、防雷、防电击工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具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施工安全管理的每项工作。配置安全管理人员,加强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工作,确保他们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施工,避免出现违规违章操作,进而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3.3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质量是建筑施工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加强施工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必须根据建筑施工需要,考虑新形势、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工程施工需要,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工作要求,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使施工质量控制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施工中也要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要求,严格按照质量要求开展施工。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职责,确保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在竣工阶段发现质量问题时,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避免出现质量事故,确保施工顺利完成。其次,要确保施工材料质量。做好材料采购工作,保证材料质量合格,重视对材料的试验和抽样检测,保障施工材料满足建筑施工要求,不合格材料不能用于建筑施工,从而杜绝因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质量问题出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最后,最好竣工验收工作。建筑施工完成后,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加强监督管理。注重对施工每个环节的验收工作,确保施工工艺流程符合要求,质量合格,从而保证建筑质量合格。

3.4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施工单位要注重引进技术水平强,业务熟练的管理人员,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管理、培训工作。采用课堂授课、讲座、现场学习等形式,促进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提高,使他们更加熟悉各项操作,严格遵循流程开展施工管理。另外,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做好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他们更好开展管理工作。

3.5加强成本和进度管理。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建筑施工中不能忽视。首先,应该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开展建筑施工时,应根据市场价格具体情况,编制施工定额,促进施工成本最低化。当市场价格出现变化,定额也应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实际情况,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坚持全面成本管理原则。对建筑施工成本的管理,应该全员、全过程参与,调动所有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落实责任制,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确保成本管理得以落实,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再次,重视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从建筑施工开始,直到施工任务完成,都应该加强每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建筑施工完成后,要对成本进行核算,促进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最后,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坚持目标成本管理原则,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促进成本管理目标顺利实现。施工完成后,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运用单独核算形式,全面核算和控制施工成本,实现资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当编制成本预算时,要根据建筑工程具体情况,全面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高预算水平,对建筑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并做好核算工作,实现对各项成本的有效控制。另外,要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根据工期目标要求和施工任务,编制完善的进度计划,严格遵循工艺流程。根据合同要求,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每个阶段施工任务按时完成,进而促进工期目标顺利实现。

3.6推动施工管理创新发展。除了采取上述措施之外,由于新情况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推动施工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要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结构设置,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管理制度,重视管理人员配置,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及时应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为施工顺利进行,工程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4.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施工管理,以更好应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另外,还要重视施工管理创新,更新管理观念,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职责。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提高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严康,付源.浅析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及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 224

[2]吴超.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理念及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4(3),443-444

[3]刘洁.当前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华民居,2014(4),371

第8篇

企业无论大小,在管理上都要有章可循,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企业同样要讲惯例,甚至要比大企业做得更好,在每个细节上下苦功,这样才有机会,否则,拿什么和大企业去争?

在大多数私企,很多管理人员是老板“亲信”,但本身并不具备管理素质,管理混乱埋下劳动争议及纠纷种子。管理人员不熟悉业务,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比较差,责任心也差,这就导致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劳动争议及纠纷的发生。

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管理者不依法管理,被管理者不信守合约,一旦利益冲突,便各行其是。例如有的单位为留住人才,不顾人事政策的规定,对人事流动也多方阻挠;有的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订立显失公平的条款来约束人才。

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只有很少的几项,一旦发生争议,就无所依据。有的单位的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使得这些规章制度不能落到实处,该奖的没奖,该罚的不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导致劳动争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所讲的只是一些很明显的具有大众化的原因,而实际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具体的分析。

第一,依法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合法,只有合法才能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如果所定的规章制度不合法,那么在劳动仲裁中将不能作为有效证据得到支持,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案例:某企业老总从报纸上看到机关改革中的“末位淘汰”制度很受启发,也想在企业中实行这种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法。在征得企业其他主要领导的同意后,便在本企业推出了企业版的“末位淘汰”制度。但在该项制度实施不久后,便有一位职工因被“末位淘汰”而不服,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企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那么,企业的做法是否合法,而该职工的要求是否会被支持呢?

评析:老总认为推行“末位淘汰”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但他的做法却恰恰违反了劳动法中的有关规定。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解除或终止必须是在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情况出现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本案例中的企业并未就劳动合同中的相关内容根据“末位淘汰”制度做相应的修改,所以企业制定“末位淘汰”制度来解除与职工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根据的。

其次,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不仅对职工起作用,同时也约束到企业的行为。

案例:某公司的《员工守则》中的第十条中对上班时间员工私自外出的情况的处罚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次发现,给予书面通报;第二次发现,解除劳动合同。”

刘女士是该公司办公室职员,有一天她私自外出到公司附近的商场给儿子买学习用品,结果被人事经理发现。人事经理通报了办公室主管,办公室主管找到刘女士,严厉批评。可过了几天,刘女士又一次上班时间私自外出去买水果,这次不巧被公司行政副总抓个正着。公司鉴于两次私自外出的事实,根据《员工守则》,向刘女士下发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刘女士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

评析:公司对刘女士的处罚结果并没有问题,因为刘女士确实两次在上班时间私自外出而违反了纪律,而且违反公司劳动纪律的结果在公司的制定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公司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并没有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做。公司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员工的同时也约束着公司本身的行为。所以,该案例中的公司在仲裁中败诉,不得不品尝因没有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而酿下的苦果。

第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经常是劳动争议仲裁中一项重要的证据,不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内容要合法、规范、完整。任何一种合同,内容合法都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而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往往也是劳动争议发生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就要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劳动政策、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订出一份合法的劳动合同。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续订等工作应及时履行必要的文字程序。

订立规范、完整、合法的劳动合同,只是合同管理的一个基础和前提而已,更重要的是履行合同,只有严格、认真地履行劳动合同,才能真正地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及纠纷的发生。

第三,加强宣传,使员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劳动纠纷发生。

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员工行为、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的重要依据,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把宣传和组织员工学习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义务来对待。要有意识地组织员工学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尽皆知。只有知道并掌握了这些规章知道,才能去贯彻和实施。

第四,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作用。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创新方法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发展宣传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是用来记录高校发展历史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档案,是对高校建设发展、思想发展的一种直接记录,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进行科学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更长久地保存一些档案资料,还能够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证据为高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促进高校进一步的发展。

1.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陈旧,管理意识不强。现在有许多高校仍然没有意识到高校档案的重要性,把高校发展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校园建设、人才招收、教育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而基本忽视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将档案存放起来,有的高校甚至只有一个档案管理员。许多高校管理者没有看到高校档案的重要价值,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导致许多重要的高校档案资料因为管理不当而遭到损坏。这种传统老旧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必须得到改变。

1.2管理方法落后。高校档案通常信息量较大,资料繁多,管理工作很辛苦,只是依靠人工整理档案的话非常消耗管理员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许多高校至今仍然主要采用纸质档案形式进行管理,电脑管理也仅限于查询、记录等简单的管理功能,主要的档案分类、记录、存放等工作都需要依靠管理员人工操作。这些落后的管理方法导致了管理工作效率低,并且极容易出现管理失误,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情况。

1.3管理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都没有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薪酬等普遍都较低,人员素质也较差,而高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薪酬制度、奖金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标准,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缺乏活力、缺少激励和竞争机制,这也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就不能更好地约束和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造成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低效、落后。

2.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

2.1提高管理意识,建立管理体系。高校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发挥档案作用,首先就应该提高对高校档案的重视度。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府就对高校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处处有体现。其次还要提高管理意识,即如何加强高校档案的保存、发挥档案的价值。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然后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划出专门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改善档案存放条件,制定档案分类、存放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措施。通过规范的管理措施的制定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严格执行并进行细化,就能首先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根本上的改变。

2.2创新人员管理办法。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首先,要为档案管理工作职位制定合适的薪酬标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管理人员合适的报酬,同时可以建立具有具体标准的奖金制度;其次,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经验的管理者可以优先选用,对于缺少经验的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适当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意识;最后,要建立合适的工作审查机制,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工作进行考核来对管理人员做出合适的奖励或者处罚,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审查工作适当激励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比较良好的竞争氛围。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挖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潜力,才能够帮助高校进行更加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

2.3结合计算机技术管理高校档案。我国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管理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也应该顺应时展趋势,利用更加先进的管理设备和系统简化管理流程,减少人工消耗,用更简便、更科学、更有效、更安全的管理方式来进行高校档案的管理。高校可以自主开发或者购买比较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资料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管理。这种管理系统除了具有基本的查询、录入、修改等功能以外,还能够实时监控档案流入流出的全部信息,并且能够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立体化地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备份,在查看时可以直接使用电子档案从而避免对纸质档案造成损坏。运用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档案的管理效率。

2.4加强信息资源共享。高校档案想要发挥作用不能只是进行保存管理工作,更需要进行交流共享。档案信息的交流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种的。例如,可以在校内举办档案展示活动,全校的师生都可以参加,这样能够很好地加强校内师生对于本校历史发展的了解,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此外,还可以进行和其他高校的信息共享,这种共享可以通过举办交流会或者进行网上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这样的高校档案信息公开和共享,能有效地起到宣传交流的作用,发挥高校档案的价值。

结束语:档案是一种文化,高校档案也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是高校历史发展的一种记录和见证,蕴含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既是为了更好地保持档案资料,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出高校档案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校的发展历程,加强宣传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去掉传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结合新思想、新技术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通过创新的管理办法发挥出高校档案的价值,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本身的对外宣传工作,可以帮助高校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促进高校整体的发展。高校档案的管理也是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记录,档案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是宝贵的文献资料,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才能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