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8:24
导语:在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内部审计,是指由企业内部自身成立的机构,在企业内部活动,依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担负着企业审计评估、监督指导的任务,其根本目标是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遵循企业章程、企业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一、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恢复的时间不长,不论是企业领导、普通管理层还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这种认识极大地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能够发挥的作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有限。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既要监督管理层,又要听命于管理层,容易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这一模式在现阶段下,容易使内部审计部门起到的作用很小,只能监督一些小的项目,地位比内部审计部门低的部门部门;在应对大的项目上却无能为力,毕竟内部审计部门还要从属于企业高层管理层。
2.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够科学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机构的级别越高,独立性越强,效果就越明显,而我国的内部审计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其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了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管理不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表面上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不强,甚至有的企业的内审部门的领导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来兼任,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3.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
在我国,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4. 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法》等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规政策,对内部审计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但是从总体上讲,仍然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应有的法律支持,而且大多是政策性或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内部审计工作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让内部审计人员无章可循,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等。
二、 完善和促进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1. 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升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应完善监事会和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均应由监事会监督,企业的董事会或总经理在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时应接受监事会的监督,让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人员头脑中始终都有被监督的意识,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不但要为其自身负责,而且要为企业的财产所有者负责,要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要接受企业财产所有者的监督,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悖于企业的利益,他们将有被解雇或被的危险。当他意识到这种危险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监督和被监督的愿望,客观上也就产生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从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以加强。应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从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将对内审工作的态度、支持力度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内部审计撑腰打气。
2.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可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3. 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是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约束内部审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只有具备规定学历,并有一定专业年限,经过考试合格者,才准予进入内部审计机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善目前内审人员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推动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应该注重造就、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审人员,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人才。首先 ,要在任用、培训、提高、定岗、升迁等问题上作相应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其次,要重视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审人员吸收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和维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在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4. 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关键词:内部审计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内部审计也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经营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企业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部审计的内含
我国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这些定义表明:一、独立性重要性。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对独立性的定义是:“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一系列内部审计准则及实施指引中也可以看出独立性始终是其重要特征。独立性应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二、增值性的目的。内部审计由过去合规性审计转向增值性审计。合规性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合法合规,而增值性审计的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使内部审计工作更靠近企业的价值链,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企业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来从而达到增值企业价值的目的。
二、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已得到了企业认同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内部审计实施的时间不长,加上企业自身的局限以及所面临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问题,内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大中型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占60%左右。广大中小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不到50%。说明现阶段企业特别是小规模企业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即使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很多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合规性审计上,以查错防弊为主,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中。虽然有的民营企业对管理、经济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审计,但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远达不到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查找企业经营漏洞和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内部审计参与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但其内部审计一开始就有双重身份,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来源都隶属于企业本部,从而使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利益上是一致性,影响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中型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的分离。内部审计机构往往由董事会或下设审计委员会主管,也可由公司总经理主管。不同领导模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程度不同,内部审计部门所发挥的职能也不同。其中前者的内审机构独立性较强,但其并非常设机构,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不能做到实时、及时了解,无法有效发挥对内审部门的指导作用。总经理主管下的内审机构更有利于经营层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但其内审机构独立性仍然较差,尤其是对总经理监督的独立性受到威胁。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中,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离,审计权利高度集中于所有者手上,其独立性更差,更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内审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起步较晚,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人中较少,学历和教育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的内审人员培养机构和部门,后续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规范。一方面,很多内部人员是从企业财会部门或非相关专业抽调过来的,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的比重较少,获得CIA国际资格认证的更少,这都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职能单一、方法滞后。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其目的仍停留在查错防弊上。而内部审计已由财务导向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阶段。现代内部审计已经将其作用的范围从内部控制的层次提升到治理的层次,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监控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整个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对策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认识和理解内部审计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步。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可持续中具有积极作用。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服务活动,其职能是查错防弊、对经营现状、经营效率及经营风险进行审计,根本目的在于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为此,内部审计协会及政府相关职业部门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内部审计学术研讨、先进经验推广等活动,促进广大企业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当进行审计工作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或内部宣传栏等手段广泛宣传内,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提升内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能职,达到改善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IIA《内审实务标准》中建议公司的内审部门实行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和行政上向首席执行官报告的双向汇报机制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包括董事会、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和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领导。”因此,企业应当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置于产权主体领导之下,以保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增强内审的权威性。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内审工作对审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单一财会知识背景的内审人员已不能满足内审工作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内审工作的发展,企业需要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根据《2010年全球内部审计调查:知识共体研究的要素》显示:各级内部审计人员包括首席审计执行官,更新知识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报告《当今内部审计人员核心能力》研究成果表明,内部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沟通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能力。为此企业优先聘用具有审计专业背景和审计资格的从业人员,同时为审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以便其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企业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转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应该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经营效率。为此,应将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将传统的事后审计转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将传统审计方法转为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在信息化技术高度普及的环境下,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进行高效的监控与评价,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此外,改变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单纯依靠内审人员的现状,可以适当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优势互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一起.既有利于缓解内部审计人员的压力.又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凌云,卫娟.独立性与上市公司内审组织模式的选择性[J].会计之友,2010,(10)
[2]. 张建军. 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1,(01)
有效沟通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师的要求,它贯穿于内审工作的全过程。有效沟通能为内审工作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一、有效沟通在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中起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从制度层面强调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出对内部审计师沟通能力的要求。有效沟通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面、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具重要意义。内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它能使内审工作赢得领导的充分支持和理解,能获得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能使内部审计师之间信息共享,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二、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有效沟通
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有效沟通主要存在与本单位领导层、上级主管部门、本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外部机构之间。
1.建立并保持与本单位领导层、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有效沟通。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本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进行审计的,开展内审工作首先要取得领导的授权和支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与领导层的沟通渠道,同各级领导进行及时、有效沟通,使其增加对内审工作的了解和信任,重视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建立并保持与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和本部门之间的良好有效沟通。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是内部审计的合作者,是共同的目标把双方联系在一起。开展内审工作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建立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为单位的整体利益共同配合达成共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良好有效沟通能促使内部审计师之间信息共享,转变和改善思维方式,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有效的内部审计建议,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3.建立并保持与外部机构的良好有效沟通。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外部各方的支持:审计机关、协会对内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社会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与其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等。因此良好有效的沟通能为内审工作搭建桥梁,起到必要的衔接作用。
三、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需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的通畅。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并被充分理解。有效的沟通使双方都能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内部审计师若能全面掌握沟通技巧并运用于内审工作中,将大大提高内部审计沟通的效果、效率,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1.确立并坚持服务观念,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的工作导向是协助本单位其他部门完成任务,服务于管理层。因此,内部审计师应通过沟通及时、妥善地解决分歧和误会,化解人际冲突,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效果。良好有效的沟通应注意三个方面:一、了解管理需求,充分准备明确目的,制订妥善的交流计划,以接受者的个性特征,心理情绪、知识水平等,区别对待。二、注意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场所,尽量选择舒适宽松的环境,把沟通的目的和预计从受访者得到的合作水平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并控制沟通时间。三、坚持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沟通中扮演“参谋和师爷”的角色,避免先入为主,注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2.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
领导重视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前提,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汇报工作,主动向领导提出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及时予以指导。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能为内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逐步形成上下配合协调共同把关的好局面,使内部审计师坚定做好审计工作的决心和信念。
3.不断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不断完善审计制度,依法审计、按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取得理解和信任。一方面,依据法律规范解释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容易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审计行为规范、执行审计程序等,是一种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容易赢得对审计结果的信任。
4.加强内部审计师自身能力要求,提高沟通能力
内部审计师应针对审计工作需求,系统地参加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培训等后续教育,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足够的职业敏感性。
5.善于倾听并保持耐心,充分了解对方需求
在内审工作中,应根据个体不同的情感表现形式、处事态度、反应速度和个性喜好等沟通特点,表明真诚配合对方,善于倾听并保持耐心,创造相互信任的气氛,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帮助确认了解到的信息,提高化解问题的工作能力。
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各项基本职能都应是价值增值活动,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是否为企业增加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文章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增值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内部控制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权威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目标已经由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增加价值”,审计从业人员必须站在企业管理层的角度,着眼于发展战略和治理结构,持续为管理者、审计委员会等利益相关者提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内部审计的特点的基础上,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资源协调、组织机构等方面不断创新。
(一)聚焦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传统内部审计以事后评价为主,更多倾向于纠错纠偏,没有将价值增值作为目标。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将“增加价值”作为主要目标,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这样,内部审计将更好地融入企业价值链,其高质量的服务将越来越受到肯定。
(二)关注发现并解决问题查找出影响组织健康发展的问题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传统内部审计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审计报告,汇报给管理者并告知被审计对象,审计工作就此结束。相对于传统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不但关注问题的发现,而且更加重视如何帮助被审计对象科学、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策略1.以风险为导向。增值型内部审计强调与被审计对象共同识别和评价薄弱环节,坚持审计活动的风险为导向。一方面可以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目标,避免因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而被突发事件搞得措手不及。2.以程序为基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最终成果是管理程序的改进规范,不断提高程序的效率、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管理程序得到完善,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3.推行“参与式”审计。参与式审计是指让被审计人员参与审计过程,共同查找和解决存在问题,以调动被审计对象的积极性,争取理解和支持。此外,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共同提出的改善意见和建议,更易执行落地。
(四)审计业务内容和范围发生转变1.符合性审计比重降低。传统的内部审计以符合性审计工作为主,这种基础性审计工作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增值型审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抽样审计、增强参与式审计等举措,提高符合性审计的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增强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上。2.由发现型向预防型转变。传统内部审计对财务控制注重较多,多在事后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增值型内部审计倾向于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它侧重于对未来情况的预测,如预测环境风险,判断组织是否采取了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否具有足够的适应变化的能力等。3.审计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内部审计重点关注财务领域的审查和评价,对业务领域的审计较为浅显。随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其审计范围也逐步扩展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关键领域。
(五)强调与管理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下,往往造成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处于敌对状态,造成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建议的落实。增值型内部审计将“客观性”和“独立性”同时作为内部审计师的属性,在坚持客观审计的基础上,强调与管理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期更好地组织目标。
二、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这一目标的有效达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内部审计的增值理念未取得广泛认同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内部审计理念有待更新,与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更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尤其是董事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在重点业务领域所发挥的增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制约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企业上下普遍对内部审计存在一定抵触心理,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够。
(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价值增值的作用,就应确保内审机构拥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和履职所必需的职权。企业内审机构应受董事会或下属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为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组织基础。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有相当部分企业的内审机构在管理关系未能保持足够的独立性,甚至还存在与财务、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况,制约了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为企业各业务领域提供风险评价和专业咨询。这样的职能定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具备会计、税务、外汇、金融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熟识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技术、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等多学科知识,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相比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要求,我国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还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增值功能,就要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做支撑。由于传统审计较少运用风险评估技术、内部控制评审、计算机辅助审计、分析性测试等技术方法,导致内部审计未能准确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此外,传统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和事中审计较少开展,不利于企业从生产经营活动的前端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五)内审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如果内部审计建议不能被采用,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就无从谈起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科学认识,未能合理采纳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使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被束之高阁。
三、加强我国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策略建议
针对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我国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纵观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当前内部审计整体水平不高、增值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内部审计法》,及时修订相关规定和准则,为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规范。
(二)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内部审计要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价值贡献,就需要进一步科学调整内部审计定位,尽快由过去的查错防弊转变为企业发展提供增值服务的咨询顾问,以获取企业管理层及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就难以发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要科学认识内部审计的价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健全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保障机制1.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科学的管理关系应隶属于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在业务上,内部审计机构接受董事会的指导监督;在行政上,接受企业管理层领导。这种管理关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做好工作;同时,能够与企业高层直接接触,有助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2.促进内审人员素质提升。要保证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高效率、高质量,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人员。要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把好“入口关”,通过外部招聘、内部选拔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内部审计人员;二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培训,促进内审从业人员素质持续提高。3.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加快由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就应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增值目标。改进传统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二是改进审计方法,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三是创新审计策略,推广参与式审计。
(四)拓展内部审计业务领域要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审计的局限,拓宽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为企业提供高增值的内部审计。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探索出很多的成功实践,如杜邦公司开发的过程审计、专项调查、系统实施审查、改善经营过程、内部控制教育、内部控制评价、咨询和自我评价八个增值型内部审计产品;朗讯公司的经营程序审计、COSO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等,均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内部审计的良好实践,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产品。
参考文献
[1]毕秀玲,杨舒怡.增值型内部审计对我国内审人员素质的要求[J].会计之友,2015,(5).
[2]宗建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与目标实现[J].财会研究,2014,(8).
关键词:内部审计 软环境 审计沟通
随着我国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自身审查的机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实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不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一个良好、协调的环境才能实现。而在内部审计的建设过程中,软环境的建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如果软环境建设不当,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失效或者无法开展。
内部审计软环境包括企业组织内部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审计冲突的化解和建立各种亲和力。这些因素是保证内审人员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内审人员充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可靠保障。根据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60条在关于“人际关系和交流”中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与人打交道和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技能,第01款同时指出“内部审计师应懂得人际关系并与被审计者保持令人满意的关系”,02款又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和有效地转达诸如审计目标、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因此,内部审计软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与管理层的沟通与协调、与被审部门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等方面。
一、与管理层的沟通与协调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在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对内部审计权威的认可主要来自内审人员所在的组织,要由企业管理当局授予才能实现。
1、向管理层推进内部审计的“顾问”形象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一直是其职业化的弱点所在,其原因大部分在于内部审计的“带察”形象,若能改变这一形象,在管理当局和公众眼里树立起组织“顾问”的形象,则独立性问题将会弱化,至少可以削弱由于认证服务所带来的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疑虑,扩大其社会认可。但这并不是抛弃“警察”这一角色,毕竟认证服务是内部审计服务的基础。这里所要求的是要在管理当局与公众眼中树立起对内审的第一印象―“咨询专家”,从而减弱“警察”这一职业形象给内部审计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针对这个问题,IIA对于内审的新定义和准则框架所做的修正,充分体现了这一改变,将咨询的功能明确地表述出来并融入到准则结构中。企业的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应在加强职业内部对新的职业形象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业中的各级管理层,尤其是最高管理当局推广这种职业形象,以增进他们对内审“顾问”职业形象的认识。
2、积极化解与管理层的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的一项管理控制职能存在并发挥作用,内审机构和人员是组织内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内审人员应当在守法、诚信的前提下,以其所服务的组织的意志和利益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也就是说,内审人员忠诚于组织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不违法和不欺骗,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之下,内审人员的忠诚才能全部献给组织。如果出现管理人员要求内审人员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而从事非法、虚假行为的情况,那么,内审人员应通过种种方式化解与管理者之间的分歧,设法纠正其错误行为,必要时可通过审计委员会反映到董事会、股东大会,使不法行为得到制止。因为从长远来看,内部审计职业的利益和其所服务的组织利益是一致的,内审人员只有坚守其职业道德,才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对内部审计职业和企业来说,才能真正地实现双赢。
3、减少传递误差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他们不是内审专业人员,对于内审部门提交的报告,会出现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没感知到有用的信息数据,或是对感知到的信息做出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的情况。对此,内审部门应加强与管理者的沟通,向其详细介绍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并突出重点问题以引起其重视。内审部门应与管理层建立交流与反馈机制,及时将管理层需了解的情况以及企业内部发生的有关事项,与管理者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误差的可能。
二、与被审人员的沟通与协调
由于信息不对称,被审人员肯定要比内审人员更了解所要审查的内容,因此,审计人员要使其工作有效率和效果,并保证纠正行动得到切实实施,就要获得被审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被审人员视内审人员为警察而非顾问,因此审计常招致抵制或不合作。内审人员在组织内部完成各项审计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冲突。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内审人员对此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法。因此,为避免职能冲突,内审人员应改变其行为态度,与被审者建立一种合作态度,用积极的、谦虚的、平易近人的姿态开展审计工作,并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与被审计者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此外,还可以利用审计会议方式进行沟通,利用学习及咨询机会沟通,选择面谈方式进行沟通,利用会见方式进行沟通等。
三、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之间应加强理解,做好内部审计职务的分工,深化内审人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对于分歧应协商解决,部门领导要充分发挥作用,掌握解决工作冲突的技巧,以及下属人员的分工,避免重复工作,借鉴内部控制分工原则,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学会倾听,及时为下级人员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及时总结以前的冲突经验,防止或预先计划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良好合作是实施有效审计的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软环境,使内部审计各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是内部审计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外包 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历了古代内部审计、近代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审计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内部审计则始于美国,1941 年被认为是现代内部审计的开始。
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由定义看出,独立、客观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增加企业价值,进而改进组织的经营活动,这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是有区别的,正是这一最新的对于内审的定义,使得内部审计成为组织的一个重要部门,一个能为组织带来价值增长的部门,同时也使得内部审计具有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内部审计局限于对组织进行监督或评价等,针对的也是组织中的某个部分,而从最新的定义来看,内部审计不再局限在某个部分或者个人,关注的是整个组织的活动,也许其对某个部分做评价,但肯定是从组织整体的角度去评价,着眼于大局,力争帮助组织达到自己的长远目标,这种层次和高度的提升,对内部审计部门而言是有利的,能促使内审部门从一个非增值的部门转向增值部门,从另一方面而言,也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观念的转变等。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近20年来发展迅速, 但是,我国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问题,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下,内审直接受负责人领导,使得内审工作不可能触及管理层这一最高层次的活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内审部门职责范围定位模糊,服务和治理方面的职能弱化,内部审计工作中有经营审计方面的内容,但是开展的并不理想,不少组织没有把内部审计工作置于该有的位置,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价值方面的真正作用。
二、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思考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组织行为日益受到严重冲击,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重整组织和改造流程,逐渐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例如公司清洁、设备维修、电子数据处理、行政后勤事务、员工福利事务、邮件收发、流通业的物品配送等。而内部审计外包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便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Pelfrey & Peacock (1995) 的调查显示,16%的公司开展了内部审计外包,Kusel 等(1997)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有21%的公司,加拿大有31%的公司均将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外包,。就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实践来看,主要的外包模式有以下几种。(1)补充,即使将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职能赋予胜任的第三方完成,如短期内需大量时间或者技术要求超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工作;(2)审计管理咨询,帮助组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包括人员的数量、配备,以及审计计划的形成等;(3)全外包,即将组织的全部内部审计的工作全部交由胜任的第三方完成,组织内部不再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内审职能全部外包时, 企业可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4)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 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 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和其他的外包业务一样,均需要考虑成本和适用性等问题,那么从资产专用性和费用的角度来思考,是否内部审计外包和其他的外包业务一样具有非专属性,即一个具备资格的第三方,其提供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适用于不同组织的,根据Williamson (1991) 对于专用性和交易费用的观点认为,专用性是交易的一个重要特征,包括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如果没有巨大的附加成本,具有高度专用性的产品或服务将不能用在其他交易中,而具有较低专有性的物品则可通过资源外包进行控制,从这个层面来理解,那么内部审计是否适合外包则主要看,内部审计对于企业而言是否具有资产的专用性,是否具有巨大的附加成本,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外包则是有意义的。而内部审计资产的专用性取决于内部审计业务的性质,甚至是组织规模的不同,如对于小企业而言日常的财务审计,仅涉及财务核算的合规性时,其专用性较低,但是绩效审计和风险审计,需要结合特定的环境时,其专用性则较高,因此,内部审计是否适合外包并不能一概而论。
1.内部审计外包能降低成本吗。从短期来看,外包能为组织节约审计成本,但是应该看到,成本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进行外包后组织要承担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因为外包后第三方提供的信息是阶段性的,不及时的,这是一种机会成本,就像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外包后,受托人也不可能像内部审计部门那样时刻常驻组织,及时的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适时的反馈出信息,受托人对组织的依存度会变得很低。因此,是否能为组织节约成本并不能统而论之。
2.内部审计外包一定能提高审计质量吗。第三方具有更强的技术实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规模效应,如果对于一个不具有专用性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和第三方提供的信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可能由于规模效应,外包还会带来成本的降低,但是内部审计的专用性不能一概而论;从另一方面而言,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包含了对组织的深入了解,外部机构进行内部审计,无论从空间范围还是时间范围而言都不可能深入,只能在业务约定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一点来讲,内部审计部门的优势是明显的,其本身是组织的一个部分,有时间经历组织的任何变革活动,其命运和组织息息相关,他们更关心组织的经营活动,因此内部审计外包也不一定能提高审计的质量。
3.关于独立性。正如内部审计所定义的一样,内部审计要开展独立、客观的服务。然而就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在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下,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企业内部,并且直接对企业负责人即经营者负责,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依附于企业,从企业获得生活所需的资金,从实质上而言,其独立性也是受影响的,因其经营者及各管理层有权评判他们的工作业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就这一点而言,内部审计外包具有较大的优势,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如果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强制性的政策去规定,而是由管理层自由的决定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外包,那么外包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保证的,管理层自是希望其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再去控制信息生成的过程只能说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就独立性而言,外包更好。
4.内部审计成为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基地。不可否认,内部审计人员更熟悉本组织的业务和经营活动,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和风险等特点,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本身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作为组织的一员,本身也具有为组织贡献价值的意愿, 对组织的忠诚度是外部审计依靠单纯的利益刺激所不具备的,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内审已经成为成员学习管理能力、全方位了解组织的基地,事实上很多大的公司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
因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简单的好或者不好的问题,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它,内部审计发展到现在,应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去要求内部审计,内审不仅仅是监督和评价,更重要的能为组织增加价值,我们结合前文所论述的有关内部审计的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职能对于组织而言专用性较低,我们可以进行外包,效果会更好,而那些如风险评价等专用性较高的业务,我们可以选择不外包,正如TQM、Z 理论所言“不要外包了你的判断力”。
三、结论及启示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外包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专家开展合作内审是发展的趋势,纯粹的外包在我国并不会成为主流。
1.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审工作的意义。对于组织而言应该重新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定义,认同并支持其为组织增值的职能,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使内审部门有机会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内审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更好的为组织创造价值。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常规审计方面是完全可行的,那么对于风险控制等不适合外包的内审工作实际上需要更强的技术实力,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利用好熟悉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同时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业务、合适的方式进行外包。组织要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个系统,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来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小规模企业在各项资源都不甚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开展外包业务;而大型的企业,在对企业整体方向有战略规划的情况下,应有选择的开展内审外包,更多的可以采用合作内审的方式,一方面便于培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优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05
[2] 冯永梅: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分析.财会月刊.2007.09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认识不到位、轻管理重经营;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缺乏预先性、系统性、可行性,偏重于事后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效果欠佳,流于形式、有章不循、管理越权、甚至谋取私利的情况突出;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不够、考核奖惩乏力,有些企业尚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一些企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松驰、管理弱化的问题,除要求有关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高认识,搞好宣传教育,完善控制环境,加强制度构建,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以外;按照《会计法》第二十七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与程序应该明确”的有关规定,企业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制度作用,强化内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单位组织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由于在很多方面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一致性,所以往往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完善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的重要手段。
以下谈谈在具体业务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作用:
第一,掌握恰当的审计测试方法,运用合适的审计测试技术,搞好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调查工作,为审计评价、监督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内部审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真实性测试。健全性测试,主要是指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目的是比较与评价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恰当、措施是否有效、方法是否科学、过程是否规范;符合性测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测试后,根据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实际的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活动进行检查,以确定这些控制环节是否确实存在,控制措施是否贯彻执行,是否始终一致,有无失控之处,目的在于检查现行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并确定该制度的可信赖程度;真实性测试又称实质性测试,包括检查、取证、判断、评价四个环节,目的是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进行分析,找出重大缺陷与低效率问题存在原因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
第二,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评价工作,以便发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弱点与缺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依据。
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与评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构成要素与存在的薄弱环节上分为: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等构成要素的评价;②对可能发生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的薄弱控制环节的评价;二是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主要包括:①合理性评价;②健全性的评价;③有效性的评价。
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测试、分析评价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对所发现的内控制度的缺陷进行记录、归类、汇总,并说明制度的缺陷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对内控制度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了解后,便可以进行恰当的分析评价,一般有三种不同类别的评价结果:可信赖度较高、可信赖度一般、可信赖度较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帮助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实行审计监控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中的监控作用,督促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防止减少差错舞弊等现象,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控制内容,一般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环节、会计核算的内容来分类的,主要包括: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审计控制、购买与付款环节的内部审计控制,成本费用的内部审计控制、实物资产的内部审计控制、货币资金的内部审计控制、筹资与投资的内部审计控制等。
内部审计自提出以来,其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其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为了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建立起来的。西方企业现代内部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以管理审计为主导。而我国许多企业仍将内部审计定位为一种监督手段,工作内容仍以财务审计为重点,这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此外,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作用,方法等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为了促使内部审计的健康转变和发展,正确认识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审计制度概述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根据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包含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和内部管理准则。
内部审计基础准则是整个准则的总纲领,也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审计时需要遵照的基本守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制定的基本依据。具体准则的制定则是在参考内部审计基础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它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的具体行为守则,实务指南则是在企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修订的,它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审计活动提供了具体和详尽的操作指导规范意见。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充分认知
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都还比较模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职能性
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评价,从而发现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并加以预防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过程往往片面地强调服务过程的外向型和基础的审计职能,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于日常的审计活动中难以得到有效遏制,长此以往将使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的理论与实务发展受到制约。
2.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工作中,随意精简内审人员,肆意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甚至将企业内部闲散人员安排到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持完全不重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力量不能得以充分提升。
(二)内部审计机制不完善,设置欠合理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隶属于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其地位也与企业内部其他行政部门处于平级状态。甚至有些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不会对企业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设计,因为不具备相关的权限,因此,企业内审部门仅能实现对企业二级部门的审计,无法实现充分的审计效果,有些企业允许内部审计部门对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审计,但往往设置多重限制,因此导致相关的审计活动流于形式主义,实际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三、现代企业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革新工作观念是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突破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应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定位:
1.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权的外延。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就是管理权的外在延伸,它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企业的规模得以不断壮大,企业内部管理层次逐渐分明,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和广阔的经营区域使得内部审计在客观上实现了对企业日常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因此,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制度的辅助。
2.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过内部审计活动逐渐完善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内部审计对企业各层次的管理工作、责任履行和业绩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日常评价活动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体现在能够给予企业管理者充足的审计建议和经营管理建议等方面,使得管理者能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
1.内部审计机构应成为企业内部单独的机构。企业的日常审计活动应独立于其他内部生产活动进行,避免引起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也应得到保障,企业管理者不能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变更。
2.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应得到充足的保证,不能因为外在因素使得企业的审计活动受到影响。
3.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后续审计制度,后续审计制度应围绕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建立。
(三)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手段
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误差和弊端都会在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减少。然而,不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会使企业经济活动中误差和弊端的出现比例大大提升,审计人员也很难通过有效的模式发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误差和弊端,从而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难度。此外,要想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企业的领导对其有高度的重视,并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由被动审计转变为主动审计,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主动配合企业审计部门的日常监督,并加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地位。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提升体系
要想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得以有效实施,培养一批合格的审计人员显得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完善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培训、定岗、升职等体系都应有具体的政策,应选用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岗位的人选。
2.强化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再培训。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进修,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如:信息技术、法律常识、企业管理知识等,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五)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使其适应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能使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不断优化。如果企业内部建立了“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勇于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那么企业内部从管理领导到普通员工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不会出现给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制造难题的情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会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得到顺利推进。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加强内部管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还没有实现体系化构建,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因此,我国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内部审计制度的认识,加强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水林.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2]杜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研究[J].海南金融,2010(03).
[摘要]本文从国际内审协会通过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对内审人员角色的转变,以及李金华审计长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强化出发,指出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强化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并从“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发展”等几个方面对“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进行了全面阐述。[关键词]内部审计定位服务导向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通过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洞察企业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新定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要求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人员是一种监督者的身份,而更多地强调他们要帮助管理者和员工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起到服务企业的作用。李金华审计长也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我们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进行事前控制,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实现组织目标。在这种环境和要求下,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也就势在必行了。一、什么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指审计工作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为企业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更趋于和谐,其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查账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拓展,突破财务领域,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为重点,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为核心,这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一种更符合内部审计产生发展内在要求的审计理念和模式。关于这一点,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确定的目标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协助本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实现组织目标。为此目的,内部审计为他们提供有关被查活动的分析性、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和信息”。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咨询活动扩展的趋势,并强调内部审计应采取“咨询”这种“诊断”性的服务方式。即虽然监督纠错仍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但监督纠错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解决和改善问题,类似“看病”性质,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提供服务。二、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力系统的内部审计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种“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一方面不具备独立性,其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审计监督,强调查错防弊,总是事后算账,将自己凌驾于企业之外,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的财务稽核实际就具有财务审计的功能,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主席安东尼.瑞德里曾指出的:“我们(内部审计)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否则“下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找准定位,将内部审计做为一种对被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建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三、“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在强调“服务”职能时,并未否定其“监督”职能。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监督”一词在审计领域里有其广泛的含义和不同的形式。“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监督包括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的检查督促,但更多的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对本组织、成员是否遵循企业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的监督,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为本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经营效益,实现组织最高目标服务。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并不是削弱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只是对监督的出发点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而如上所述,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就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总言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就是一种辩证统一体的关系。四、如何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能否发挥其职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被审单位的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转变思想观念。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两方面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本单位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而且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个层次上来,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俨然以国家监督员的姿态来开展工作,而应将自己视为本单位管理职能部门的一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非审计人员中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尤为重要,领导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现代内部审计是促进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那种内部审计是国家的要求,是一种例行公事的错误认识,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被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内部审计仅仅看作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因而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方面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不具强制性,所以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改进审计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要有效地发挥服务职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就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和经营不善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措施,而这就需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因此,在审计策略上,我们要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在审计开始时,要对被审单位抱着信任的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内容、计划及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审计过程中要多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在提出审计报告时多采用建设性的语言,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上;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被审单位的角度看问题,促使被审单位主动接受审计意见。在“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下,内审人员应鼓励被审单位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只向被审单位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管理建议书。其中反映重大问题的报告和审计总结报告呈送最高管理当局,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协调和授权;而详细性的管理建议书则直接送给部门负责人或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予以改进。内部审计部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既可改善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实现和谐审计,又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最终必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继而受到公司管理当局的赞赏。从而使内审人员成为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的热心顾问和助手。
在工作方法上,一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方位审计转变;二是从审计部门和少数职能部门分散的、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和调查,向由审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审计资源、发动全员参与的审计方式转变;三是内部审计必须丰富审计手段,比如采取计算机辅助进行非现场审计等,减少被审单位的麻烦;四是应围绕企业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事后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参与决策的全过程,保证决策科学合理和有效实施,为本单位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做出贡献。(三)转变内审工作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和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内审人员应深入了解各所属单位的经营现状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项目,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除了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项目:1、内部控制审计。这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并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堵塞制度漏洞,为完善内控制度服务,防患于未然。内部控制审计大多时候并非是以独立的审计项目进行的,它更多的应是贯穿于各类审计项目的工作当中,作为一个审计侧重内容,这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2、绩效审计。主要指在对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在履行职责时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花钱的效果”,扩展来讲就是对经营行为全方位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从“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来理解,效益审计也应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3、决策评价审计。主要是以监督经济决策权、评价决策效益性为主线,加大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的审计,追踪决策执行结果,分析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结果是否正确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执政。4、经济合同审计。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和终结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的活动,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可以完善合同条款,避免经济纠纷,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预防经营风险,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针对以上四类审计项目,具体到我们电力企业来说一是要以电网建设和基建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面为重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包括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年度预算的安排、资金的筹措和分解、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设备的采购和供应、小型基建的工程审计等,力求决策合理、降低造价、节约投资。这就涉及到决策评价审计和经济合同审计的内容;二是在绩效审计方面则要以当前公司改组改制为重点,如多经企业的民营化改制,专业化经营等,深入调查分析多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质量;三是要以经营目标为重点,开展以防范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如电力营销方面的风险分析和控制、电费回收方面的潜在风险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内控程序测评等,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四)丰富内审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审计成果质量。“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要求针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相比简单的查错纠弊,这显然要困难的多。内部审计要想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归根结底还是要丰富内审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这样才能洞悉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和问题,并就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审计意见,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1、内审人员结构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不仅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各种专家。要解决内审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就是要丰富内审部门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其次就是设立内审人员专家库。把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都纳入审计部门是不可能的,内部审计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专业人员的力量。可以考虑将各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纳入内审专家库,将其确定为兼职审计员,颁发正式的聘书,遇到特定审计项目时可以抽调借用,相应的时间和资金方面的协调问题应得到领导的支持。
2、内部审计人员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就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具备放大思维。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和测试,应了解影响本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总结与发展思维模式,能够以小见大,帮助企业识别各类风险。3、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交流技巧。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技巧,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措施和可行性。这种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4、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面对企业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内容日趋扩大的业务范围,要想获取对称的信息量,不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仅仅了解财务信息系统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比如进行电力营销审计调查,如果审计人员不熟悉营销信息系统,就无法评价该系统的流程控制合理性和数据安全性,也就无法得出切实的审计结论。(五)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强化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在“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下,监督到位就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以服务为导向也离不开监督。因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效果也是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要求之一。如前所述,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而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体系无法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其权威性也就无从谈起,这大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也影响了其服务职能的发挥,这对强化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样也是十分不利的。要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可考虑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体系进行改革。在现行体制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高,反之越弱。对于类似电力企业这种上下级隶属关系复杂的中央级企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上可考虑采取下级内审机构直属于上级内审部门,按派出机构设置,与本级单位在管理权上脱钩,下级内审机构发挥监督职能的审计业务工作向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发挥评价、咨询、服务职能的业务工作向本级单位经营管理层负责。这样就能在更好地对同级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也能保证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服务职能的发挥,消除了传统的内部审计强调和侧重于监督但却无法实施有效监督的体制瓶颈。同时,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审计资源在全系统内的有效调配。最后援引内部审计大师劳伦斯?索耶的一句话来给当前的内部审计做一个定位:“内部审计师是内部咨询师,是家中的宾客,而不是街上的警察;他不仅要寻找那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而且要为改善业务活动提供指南;他不是处分众人的事后诸葛,而是鞭策人们励精图治的改革者;他不仅关心该做的事是否做了,而且关心事情是否做得恰当。”这句话深入浅出地概括了“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本质,内部审计人员只有成为内部咨询师、家中的宾客、改革的推动者,才可说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才真正找准了内部审计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