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3-08-29 16:38:26

导语:在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1篇

[关键词]儿童视野;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将语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进行统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语文教学成效。

简单地说,德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意志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并将之外化为实际的行动,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德育教育的实效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说教、纯理性、脱离儿童生活等现象,那些好的道德品行也并没能真正内化为儿童良好的个人素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即我们的德育还缺乏儿童的视野。因此,小学语文德育应基于儿童的视野。那么,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德育,究竟该怎么进行?如何才能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依据儿童实际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并富有实效呢?

一、从儿童成长需求出发确定德育训练点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生,更不同于成人,这一时期,这一阶段要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爱党爱国、团结协作、诚信守纪等基本道德品质、情操及道德规范,让他们去认同和接纳社会制度价值,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哪些值得敬佩和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此外,还要培养他们作为社会个体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接纳、对他人的接纳和包容力等等。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就应从这些儿童成长所需的内容上去挖掘,同时还要考虑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避免概念化、标签式教育。当然,小学语文文本中的德育内容不可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德育训练点也要落到语言文字上,要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寓教于形,以形象感染代替理性说教

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验、想象和联想,体味形象的内涵,通过熏陶感染实现德育目标。特别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正面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并激励学生去效仿。如《海伦凯勒》一文,如果不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形象,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海伦凯勒可贵的品质。只有抓住描写海伦凯勒学习时动作、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走入海伦凯勒的内心,去体验她经历的内心痛苦和挣扎,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鲜活的形象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屈不挠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融德于情,注重情感熏陶,潜移默化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驱动者。由于思维能力并未充分发展,儿童对事物的接受、判断及道德行为很多源于情感,且儿童情感非常容易被激发起来,并表现得相当丰富。因此情感熏陶是小学语文德育的主要途径,只有动了情,那些品德及规范才会真正植根于儿童心中。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以情唤德,要善于把课文中的“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教学时要倾情投入,并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在与文本情感共鸣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和道德的熏陶,达到德育效果。如《丰碑》一课的教学,读读课文学生就知道军需处长是一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但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理性上还远远不够。只有让学生细读相关段落,抓住“冻僵、镇定、安详及老战士、军需处长”等字眼,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一个最需要帮助的老战士,一个掌管军队物资供应,最容易得到补给的军需处长,在这样严寒的冬天,在一件棉衣决定生死的时刻,毅然把棉衣让给了别人……体会到这一点,学生被深深打动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产生向他学习的冲动,课堂上有学生谈到,现在我们可能很少有为别人献出生命的时候,但我们可以学习军需处长,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可见,学生的情感被唤起了,就能很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发挥儿童主体作用,注重自我教育

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德育,还不能忘了发挥儿童主体作用,要特别注重儿童自我教育作用。因为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是靠学生不断领悟、内化而来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认同,德育便难真正取得成效。小学语文中的德育必须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德育内容不能脱离儿童实际。同时,儿童是好奇好动的,主观参与意识比较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这样,那些德育内容也只有通过参与、体验才能真正走入儿童心底。教师应借助于语文实践,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中进行德育渗透,把探究发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去思考,自主地获得真知、真情、真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收到德育效果。总之,德育是一项心灵塑造工程,它需着眼于人的内心,小学语文中的德育也不能忽视儿童这个对象。要基于儿童的视野,真正P注儿童,才能产生好的德育功效。

第2篇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在其著作《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中对新时期的历史课程曾这样定位。1.历史课程理应着眼健全的公民养成。2.历史课程理应着眼公民的行动能力。3.历史课程理应对公民的历史文化素养提供具有创建性的帮助。以此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素养的培养成为关键。首先通过现实社会中中日网民的言论表现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场地震带来的思考: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以现实中中日对历史的非理为例,回顾时期中日两国的战争之殇,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以史为鉴,引导学生理国,形成科学、健全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抗战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

教学难点辩证看待战争双方的灾难,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过程

“培养健康的公民意识情感与健全的公民能力,培养既具有国家与民族意识,又具有世界眼光与生态观念的现代公民人格”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的危害,认识战争对人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等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引子历史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1.“回顾国殇”。

播放歌手金海滨的爱国歌曲视频《1937年》,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日本侵华的罪恶。

2.“走近国殇”。

此部分又细分为“走近国殇――追问殇之凶”“走近国殇――谁在抗日”“走近国殇――谁打败了日本”等三个部分。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和分析。

在“走近国殇――追问殇之凶”部分,展示侵华前后日本军人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前后日本国民性格“蜕变”的原因,认识军国主义教育的危害,认识战争对人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战争的危害。

在“走近国殇――谁在抗日”部分,围绕抗战时期的争议性言论,通过对抗战史实的分阶层梳理,让学生对“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全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战”的史实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3.“反思国殇”。

此部分是本节课实施公民教育重要著力点。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和教材内容,概括的影响,通过对比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实,认识和理解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其次,引导学生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对中国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今现实中中日社会对过往历史的态度,通过《抗战回望》等抗战史著作的经典言论,思考分析该怎样对待和记忆这段历史,客观评价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客观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第3篇

【关键词】人物教学历史教学

近些年来,央视的“百家讲坛”颇受人们欢迎。我常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受众对其乐此不疲呢?我的结论是:“百家讲坛”给了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那么,人物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该如何发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人物教学是历史课堂自身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说:“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和延续者。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太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堂学习中只有事,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使实现了预设,却很难生成。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运用,而其关键是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学中有“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史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道出了历史的真谛――历史人物是历史的灵魂。脱离人物的历史将使历史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脱离人物的历史教学有沦为道德说教的危险。

二、人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时常抱怨如今的历史课堂非常乏味,常希望老师上课能讲讲故事。我想,讲故事其实主要就是讲历史人物,不讲故事主要是拒绝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也是有性格有智慧的,正是因此,我们就要将其血肉感情与性格、智慧充分挖掘出来,放在历史环境里,让他们鲜活起来。这样,历史就会成为一部活的历史,历史课堂也就成了有生命力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

学生喜欢读历史剧、读历史小说,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读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历史人物实现情感相通,从而对历史生成一种终身难忘的认识。因为这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产物,是自己主动生成的,绝不是对他人思想认识的被动接受,也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没有人物命运的历史课堂,就只有预设的历史结论,学生可以记住,却未必能记得长久。

比如在人民版《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作如下设计:“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分子,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你会选择加入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假设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你将采纳谁的思想?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同学们以儒道法墨四家分为四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已见,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价和补充。要注意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在这里,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缩短了与古人的时空距离,体验了春秋战国乱世中先哲们的睿智与情感。尽管并没有排演,但因为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过程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故事情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让他们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人物教学也是实现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充分发挥,就必须将历史人物生动地融入课堂。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诸葛亮、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造;以及无数革命先辈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应该继承与发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杰出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们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因此,以杰出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对喜欢崇拜英雄伟人的学生来说,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起到其它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对人物的教学,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演绎,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我们很难让学生去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即神入历史法),通过想象力让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变得感性起来,变得亲切自然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塑造一个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当然,历史人物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决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而哗众取宠。

四、结语

历史本身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正如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所说:“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

如何让活生生的历史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对历史老师是一次很大挑战。当然一节既受学生欢迎又效果突出的历史课,绝不仅局限于人物方面,笔者只是主张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人物方面多下功夫,实质上也就是提倡生动形象地进行历史教学,将历史课上出历史味,实现历史教学的感性回归,克服抽象化、公式化的偏见,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思想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祥,《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M]华师大出版社 2005.01.05

第4篇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不同,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也不同。德育渗透则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在讲述中的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二百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进而树立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理想。

2.教学方法的再现。

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展现。直观教学法,即是通过教具的使用,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再现出来的教学方法。使用直观教学法,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必将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教师情感的熏陶。

情感教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感教学,可引起学生的兴趣,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的联想。这种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讲“”时,教师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暴行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进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德育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也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开展以下历史课外活动:

1.排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感人的历史事件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心仪的角色,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

2.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3.开展“身边的抗日故事”收集活动。鼓励同学们整理自己身边的抗战小故事,编制成册,在学生中传阅,让同学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4.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几年来我校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明清瓷器、汴绣精品、民间剪纸等,另外还有志愿军抗美援朝时使用过的物品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可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5.在节日和纪念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注意重温历史,加深对历史的感悟,使学生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5篇

一、讲有趣的故事

在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后,再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注意:故事不可以太长)。

我在给八年级某班学生上“第5课”时,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过程中,不管是介绍的发展过程,还是讲述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学生均反映浮躁,可以说我在讲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学生也不太爱听。但在讲述《》时,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学生听完后哈哈大笑,我稍停顿后整顿了秩序(学生很快停止了大笑),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的内容合作讨论《》的危害(前后桌面对面讨论),学生们活跃的讨论了十分钟,我要学生们每一大组出一代表发言,阐述《》的危害,几个代表在对《》的危害进行发言阐述时,落落大方,语言流畅,阐述的比较具体、全面。我又顺势表扬了几位代表,对其他学生也予以了肯定,并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教育。因此,讲述《》的危害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讲述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在组织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不失为一个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建议历史教师们多看些故事书,为历史教学积累故事素材。当然,历史教学也有其他方法。

二、结合国际时事

分析讲述有趣国际时事,或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根据课堂情形开一些适可而止的玩笑,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时,顺势讲述一些历史知识。这种方法可用于教学内容难讲又确实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内容。我曾经听一位教师上九年级的一节历史课“英特纳雄尔就要来到”(北师大版历史关于“巴黎公社”的一课)。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也难以挖掘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但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了一些近期的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世界大事,在吸引学生兴趣后,趁势讲述书上的一些知识,并要求学生在相关知识处用笔划线做标记;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该教师又利用某一学生的古怪表情开了一个小玩笑,惹得学生么开怀大笑,接着该教师又组织学生看书本上的内容。在这节课上,有个别学生出现违纪现象,该教师让学生站起来,该学生站起来了,该教师在短时间内和蔼地对该学生进行了教育,要求该学生站一会儿,该学生很愿意也无怨言,他也再未出现违纪现象,直到另外一个学生违纪站起来才让他坐下。在总结这节课时,该教师也要求学生课下看书,并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渗透教育。当然,该教师因教学过程中语言诙谐幽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多带给学生快乐而深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利用学生受表扬后自觉约束自己行为的心理,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课堂。我在承担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爱说话,不好管理。后来学校安排了另一位教师带这个班的历史课,一段时间后,我同这位教师聊天,在聊到这部分学生时,这位教师说她经常表扬这些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这一亮点,这部分学生现在表现的比较好,作业写得认真,交作业的学生也比较多;对这部分学生要多表扬,哄着他们学习,再找准时机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可见,多表扬、赞赏学生,对于促进历史教学也是比较有成效的。

四、多用多媒体课件上历史课

多媒体课件可以省去教师不少时间,提前打好历史材料、事迹和答案,将历史材料、事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边看历史材料、事迹,边思考,可以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历史课堂的时间,在学生充分发言后再向学生展示相关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精美的图片和一些轻音乐,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教师在总结以后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历史教学中讲究教学技巧、方法,更能促进历史教学的成功开展,更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有些历史教师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遇到挫折,他们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因此,要顺利实现历史教学及其德育功能,与掌握相关的历史教学技巧是分不开的。

从前面可以看出,在当今时代,学生不爱学习,尤其是开卷考试的历史,在教学中,掌握技巧十分重要,管理中学生能力差的历史教师,要多看一些故事书,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讲述有趣故事;要多学习幽默语言,在历史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场景;要多学习表扬赞赏他人,在历史教学中肯定学生的努力、进步;要多用多用多媒体课件上历史课,在历史教学中对罗列相关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掌握了这些历史教学技巧以后,历史教学就会变得顺利,真正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学历史的学习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6篇

关键词:历史课教育创新自主课堂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不仅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历史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历史课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思想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历史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已成为目前思想历史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面临困境的历史教师若不改革课堂教学,历史课的实效将难以落实,历史教师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要使历史课真正受学生欢迎,历史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历史课课堂教学改革。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一)以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依据这一理论,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二)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由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课堂合作,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举办第二课堂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我的一九一九》《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厌学历史为乐学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自觉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愿望来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织卿.浅谈如何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3).

[2]卡先措.略谈课堂教学应重视的若干要素[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3]高云.“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开启新课程教学的金钥匙――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13).

[4]沈苏苏.浅析当前初中历史创新教育[J].成才之路,2011,(07).

[5]崔永生,赵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1,(08).

[6]王志强.渗透德育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J].新课程(教研),2011,(04).

第7篇

山西省怀仁县五中038300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学科教学 渗透德育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授《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中,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史及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素材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使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中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受到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讲““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

第8篇

一、创造教学条件 培养学生历史情感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教好历史,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有很好的感情,愿意去学历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世界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因而对客观事物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内心体验就是情感。既然情感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充满愉快乐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得轻松愉快。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看一段录像,观察历史遗物、模型图表或听一段录音,学生从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他们便会忘我地投入学习。

二、实施教学互动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倡教学互动,通过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授业解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现在,新课标的理念对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图片、史料、视频等材料,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尝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历史,思维历史的本质,要有思考历史的技能。甚至要突破历史,以历史联系现实讲历史,做到学以致用。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在发生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在课堂上学生能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

三、实施德育教学 树立正确历史观

历史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树立正确历史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学习中,教材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需在备课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无形中将德育内容渗透,使学生对德育意识不由自主地吸收。我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任何国家不曾有的资本,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如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故事,精忠报国始终激励着后人的爱国主义情操,运动中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林则徐的,同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胸襟,等等,都是良好的德育教材。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宝贵的教材,首先要自己正确全面地掌握,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自己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独特见解。往往历史教师在教材传授中都是照本宣科,一是让学生背题,二是让学生死记板书。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兴趣低下的不良后果。对于一些历史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也仅仅限于教材。新课改以后,在教育部强调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的新课题下,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德育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德育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出来,能够深刻理解掌握教材,将教材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9篇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其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有德。

即历史教师必须先学会做人,国爱党的人,做严于律己、治学严谨的人,做胸怀坦荡、诚实正直的人,做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言行举止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因此,人们有理由发出这样的疑问:教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教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教师治学不严谨,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只有心灵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教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德高为范,教师修养不高,不仅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使学生从心理上疏远老师,在行动上排斥老师,教师的说教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只有具有高尚灵魂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有识。

“有识”即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业务精.学高为师。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史料繁杂。评述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不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也不能只凭某些教学经验处理教材内容,而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也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很难收到印象深刻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惟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的心智。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再次,历史教师必须有能。

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能够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不善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教书育人任务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