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8:29
导语:在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创新;联想思维;历史
要想感悟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并分享万物表象间无穷的美妙与纷呈,联想是最佳的彩桥。所谓的联想思维就是由此想到彼,并在同时发现它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既有联想的特点又有思维属性的思维方式。初中历史课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具体历史事件的知识点丰富、复杂、繁多,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学生在知识点的识记上需要下很大工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费劲不少,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考试中总是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参加工作几十年来的感悟和教训,以及近几年在教学方式上的探究,并经过认真地思考、细心地研究,认为把联想思维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识记,效果良好,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
联想思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即能从一定的学习对象出发,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联想到其他事物,以扩大或加强对学习对象某一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或解决某些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有许多题目也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命题的,要求把几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比较,并归纳出其中的本质性的东西来。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在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等检测中去强化,让学生在反复地训练中逐步形成一种能力,即一见到某历史事件,就会立即联想到与它相关联的其他历史事件来。
联想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其一是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联想方式。这种相似可以是事物的事件、性质、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相似,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跨朝代、跨国界进行联系,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最重要的考点,内容较多,更需要条理清晰,才能识记有方。如导致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次列强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常考点,、第二次、、等,《》《》《》《》《》等,学生单个去记,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找到这些事件的相似点,把他们联系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都是列强,战争的结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都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一步一步改变着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样无论怎样测验,学生都能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找到解题的思路。联想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比联想,即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况进行联想,从而引发某种新设想的方式。例如,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俄国1861年改革、中国的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学生总结三次变革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性质和结果,以及对所在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识记,而且能够从本质上把握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在特征,“区分事物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联系事物是认识事物的深化”。通过长时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联想思维还有诸如接近思维、连锁思维等几种思维形式,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当前,微课与网络课件的开发逐渐引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信息化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补充和辅助功能。本文就如何让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运用进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
微课;初中;历史教学;高效
如今,微课程走进校园后,已经代替了多媒体课件,成为了当前最热关注点,微课只讲授少数几个知识点,看似碎片化,但是微课的目标人群的特定性和传递知识内容的特定性,将教师对课程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使用数字化手段呈现给学生。这些记录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使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处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借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课改之后,每个单元就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人教版八奶奶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组1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组2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组3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找出5个。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二、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住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才可以在历史知识海洋中,以不变应万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三、通过微课专题,实现复习聚沙成塔之效
初中历史微课是一项短小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利用微课来讲解专题知识点,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之效。学生通过微课的引导下学习,对历史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连点成线、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历史微课在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更能体现出其短时高效的特点,强化理解归纳所学,并可以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地反复观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习时,创新使用了微课教学方法: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二战的爆发与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双方:轴心国(德、意、日)与反法西斯联盟(英、美、苏、中);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标志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
3.反法西斯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进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4.二战中的两大重要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二战的主要进程、时间线索、主要战役等内容系统高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通过简单的微课技术,融合了清晰的表达,加上充实的内容的微课运用在历史教学的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张智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
[2]魏爱玲,党军红.浅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高考(综合版).2015(0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1.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天生就有爱玩的天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抽出一小部分上课时间来给学生讲一个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通过听故事进入历史学习的最佳状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将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2.通过引入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将历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世界性历史,另一部分是中国历史,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将抽象的内容化为具体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教师在讲经济危机这一知识的时候,可以讲一些美国大萧条时的故事,让学生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了解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让他们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学会珍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故事相关问题的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听历史故事的时候边听边思考,让他们了解历史故事要真正传授给人们的知识,从而不断地去努力。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一定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激励性作用的题材,并且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掌握好讲故事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1.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深入了解学生真正喜欢哪方面的历史故事,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感悟,并且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内容生动有趣并且积极向上的历史故事,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主题明确,围绕大纲
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不能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历史故事,并且最好能够通过故事将教学重难点凸显出来,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选择历史故事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根据主题将历史故事层次清晰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学习。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1.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的思维方式一味地注重求同,从而忽视了求异,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一味地讲解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归纳和吸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能力,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好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水平,进而很好地进行教学,除此以外,学校也要提高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力度,要定期组织培训,真正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
3.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历史认知结构 编写 能力培养
“历史认知结构把大量的、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反映了历史知识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归纳、整理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对历史进行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不断深化知识的过程。”从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培养学生掌握认知结构的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编写历史认知结构的能力,既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是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历史认知结构,是指历史知识框架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自编历史认知结构,就是帮助学生在理解了历史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用一定的符号按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将其有序的联结起来,形成简明的、直观的知识框架。学生自编历史认知结构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理解掌握历史认知结构的几个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任何一则好的认知结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学目的认知结构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进行认知结构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按照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
2、简洁性。认知结构的语言应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语言合金,符号与图像也应是精当节省的,既是概括精练的,又是准确适当的,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这里的少,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以“少”代“多”,以“少”胜“多”,重点突出,少而精是一个效率和质量的概念,是一个互相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直观性。认知结构以文字、符号、图表等具体形象性手段将教学内容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丰富了人的感知表象,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信息。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认知结构足以发挥眼睛的这一绝对优势。实践证明,视觉不仅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又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印象也较为深刻。
4、启发性。认知结构不能照搬教学内容,而是应该做到语精字妙、富于启迪,让人能够在其中品出一些“味儿”来。认知结构的启发性往往来自提纲本身的含蓄蕴藉,富有弹性和张力,不作一览无余的交待,而是注意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才能充分调动人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师授课要坚持进行认知结构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述或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时,教师应尽量把那些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去。在宏观上,注意讲清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讲到世界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时,教师须向学生讲明这些革命都属于世界近代史上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这几课当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美国的诞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讲清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分别所处的历史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编写宏观认知结构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微观上,教师应注意讲清历史概念,引导学生理清具体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编写认知结构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讲到革命事件,一般是从革命的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而分析革命的背景,可以从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方面入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宏观到微观学习历史、掌握提纲的规律性方法。
教师要采用简明的认知结构形式板书教材提纲,并要求学生仿照教师板书进行自编历史认知结构的尝试。提纲式板书是在理清历史知识层次关系的基础上,以大小括号将有关内容的归属、并列关系连结起来,它是以直观方式培养学生编写认知结构能力的好方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提高编写认知结构的能力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认知结构,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历史认知结构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弄清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材包含哪些大方面,每个大方面包含哪些小方面,每个小方面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个知识点应处在提纲的什么位置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序地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学生在整理编写认知结构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并按其内在联系进行组合和排列,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一种历史现象认知结构的方法之后,可以仿照这种办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这些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历史现象又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历史现象的不同点,显然这对于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课中整理编写历史认知结构,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避免把握不住自己的复习重点而浪费时间的现象发生。
总之,认知结构的编写,尤其是编写出好的,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概括性、实用性的历史认知结构,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作用,更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不断总结与实践。
编写认知结构,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历史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技术优势误区有效性兴趣
历史教材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组成的,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不是主科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动和有趣,是初中历史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它通过形象直观的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和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历史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将归纳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优势和容易走入的误区,以帮助更多的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科学性强,实效性高
初中历史教材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为主,更侧重于教学的趣味性,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要求不高,新教材的编写更符合初中生注重直观感受、逻辑分析能力不够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符合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更加符合人脑的科学使用,多信息的处理使人的左右半球同时工作,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少考虑将历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节奏、知识的呈现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主动探究,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开始思索人生、思考未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历史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直观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图片、资料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现象以动画或者纪录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些原本远离学生的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祖国统一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播放了和的录像资料,通过视频的播放,缩短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优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
(三)多媒体技术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把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殿堂,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可以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将直观的历史形象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播放了有关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更为真实地体味当时的中国所遭受的一切。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被这些惨烈的场面刺激,爱国主义情绪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继而,我又引导学生发表对当今中日关系的见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礼,进一步理解了历史知识。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板书虽然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可是教师的书写、时间的限制和黑板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演示教学所呈现出的板书是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的,字体的颜色、大小都可以进行设置,这样的板书更为合理、醒目和美感,学生在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中穿插的一些图片和音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也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容易走入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照用,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美感,忽略历史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画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白,再好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历史知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是不能替代教师的。
(二)向学生罗列太多的历史知识,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严肃的社会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45分钟要效率,但是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限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大量知识,但是盲目地加大知识的容量,会让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反而会使学生一无所获。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独特的优势,也容易让我们走入一些误区,我们要扬长避短,使历史学科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加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技术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李建平.会诊课程改革新课堂[J].中国教育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