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8:29
导语:在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管理 人力资源
职业健康问题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影响,还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影响,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职业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对其进行调整与创新,对职业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加强。笔者根据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得出提高企业员工健康水平的措施,使企业发展得到有力的推动。
一、职业健康领域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健康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取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在职业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其他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较,较为落后,还在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理念,然而,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使得职业健康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多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也会随之落后,企业应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会使其与其他领域的先进管理模式相脱节,导致企业中职业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与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发展,要想将这种状况改变,就要从管理理念的创新入手。
(二)交通运输行业缺乏职业健康管理理念
地铁和高铁是我国交通行业的重点发展对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地铁和高铁行业在职业健康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并没有将每一部门的职责规定出来,使得工作人员对职业健康不够重视,如:项目工程师的督导职责、技术负责人的职业健康技术职责、施工人员的检查职责等。
(三)培训工作不到位
根据目前职业健康领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应该提高,有关职业健康的专业知识应该加强,但是,现在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对本部门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即使培训了,培训的力度也不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职业健康创新策略
(一)引入健康管理理念
在职业发展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理念,而就目前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将盟约关系、人文心理管理的职业健康理念引入进来,推动职业健康建设。
盟约关系理念是:个人和组织之间利用合约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靠纸张合约来维持,还需要依靠二者之间的信任来维持。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依存感和归属感。同时,人文心理管理理念被广泛应用,其特点在于能够将心理管理视为重点,为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圈,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要想促使职业健康建设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研究员工的心理,结合发展计划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重视,迎来健康的职业路程。
(二)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目前,一些企业的员工安全意识不足,由于职业的原因,不仅身体不健康,心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铁行业。地铁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职业健康领域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健康防范技术,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并对职业病的病例进行统计,为员工讲解职业病的预防知识。要定期为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为了避免员工因为害羞错过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期,有必要开设心理辅导部门,如:心灵驿站、热线电话等,为员工的心理以及身体健康做保障。
(三)提升职业健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推动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的有效运行,其中职业健康领域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员工的心理素质,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职业健康的发展。因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事管理,应兼顾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要从根本上发挥管理的作用,职业健康首先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任何员工都需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不遗余力地在工作中发光发热,为职业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不但能够提高企业凝聚力,强化员工归属感,还可提升管理水平。所以,提升职业健康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可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变为战略管理部门。
(四)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要在职业健康领域中得到创新性发展,需要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能力。新时期的职业健康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具备人事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兼具职业健康管理战略的规划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健康知识,还应在日常通过培训和进修了解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针对不同员工的心理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职业规划。
【关键词】 预算管理; 理论创新; 实证检验
2003年以来,面对气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气田生产的因素趋于复杂、安全生产压力增大、气田稳产的难度逐年增加等实际情况,通过对长庆油田采气一厂这一实例的认真分析研究,立足“按需供气”的被动生产模式以及气田生产建设的基本规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更有其必要性。
一、气田生产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季节性矛盾
(一)天然气生产的季节特征
天然气生产具有连续性,在稳产和高产气田,这种连续性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意味着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天然气生产难以跟随需求变化而发生改变,因为关井、开井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或者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一旦在输送或需求环节出现问题,对于正在生产的气井,能采取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为压井,二为放空,都会造成很大浪费。
天然气生产具有季节性差异,由于气温的影响,呈现出夏季产能大,冬季产能小的特点。即使在稳产期内的气田,虽然冬夏产气量较为稳定,但也呈现出夏季产能略高于冬季的特点。对于处于衰减期的老气田,其冬夏产气量的差距就更大了,其冬季日均生产量仅能达到夏季的50%~70%。
(二)消费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仍将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各地区普遍要求加快天然气发展步伐,走城市气化道路和改变工业燃料、原料,天然气消费领域正在逐步扩大。2000-200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3%,同期天然气生产量年均增长13.8%。2006年生产量较2005年增长17.21%。
消费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仍将突出。根据我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我国天然气能源人均占有量较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1%。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天然气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从目前全球、全国天然气供需状况来看,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全国未来十年天然气供需情况如表2所示。
总体供需增长的矛盾可能影响到未来几年全国天然气消费的增长速度,而季节性需求不平衡则成为上下游企业共同面临的大难题。因此,季节性需求不平衡已成为现天然气产销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三)制定合理的生产经营预算,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
根据天然气供需不平衡的特点,制定了细致的生产预算,努力做到“以销定产”。长期以来,采气一厂结合本厂天然气供需的不平衡性,制定的分月生产计划都有很大的差异,以反映不同季节的要求。冬季努力提高产气量,以满足市场的较大需求;而夏季减少产气量,以适应较少的市场需求,同时进行大规模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为冬季提高产量创造条件。表3和图1列示了采气一厂2005-2007年各月天然气销售量。
从2005年至2007年采气一厂天然气的各月销售量,我们可以看出每月的销售量呈明显差异性,尤其2005年差异性更为明显。这与气田生产的季节性差异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供需矛盾,气田企业应逐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克服气田生产的各种不利因素,达到气田稳产的目的,建立立体式、分层次、全方位的计划管理体系,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每月产量的差异性明显减少,可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运行效果的实证检验
(一)样本的选择
为了检验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通过对采气一厂A、B、C三类专项计划项目的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随机抽样,每组各得到十组数据。其中,A类项目:影响到安全、制约生产的项目;B类项目:通过实施可提高完善工艺技术水平的项目;C类项目:辅助维修维护性质的项目。
(二)检验方法及其选择
1.Shapiro-Wilk检验方法介绍
Shapiro-Wilk检验适合于小样本的正态分布检验,一般要求样本数量n,有8≤n≤50。由于该样本的容量为n=10,故选择该种检验方法。
2.Shapiro-Wilk检验原理:
Shapiro-Wilk检验是建立在次序观测值的基础上的。将n个独立观测值按非降次序排列为X (1 )≤X (2 )≤…≤X (n )。如果有一些观测值相等,排序的数列是按原数列中出现的次数将相等的观测值重复列出。
然后计算S:
S=∑ak[X (n+1-k )-X (k )]
这里下标k的取值根据n的奇偶性分别取1-n/2(n为偶数)或1-(n-1)/2(n为奇数),系数ak在样本容量为n时有特定的值,检验统计量
按n查得W(n,α),α是检验前指定的检验水准,若W>W(n,α)则在α①水准上接受h0,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或服从正态分布;若W≤W(n,α),则在α水准上拒绝h0,接受h1,样本非正态。
(三)正态性检验
1.对A类随机抽样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见表4和图2)。
2.对B类随机抽样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见表5和图3)。
W=0.013082/(9.489888-9.474638)=0.85784
按n查得W(10,0.05)=0.842,因为W>W(n,α)则在α水准上接受h0,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故B样本呈正态。
3.对C类随机抽样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见表6和图4)。
W=0.022407/(9.438511-9.414706)=0.94128
按n查得W(10,0.05)=0.842,因为W>W(n,α)则在α水准上接受h0,C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故C样本呈正态。
(四)检验结果分析
根据W检验结果,并结合P-P图和Q-Q图,可以得出,A类项目和C类项目的差异率呈高度正态性,而B类项目的差异率略呈正态性。由此可见,“三个全面”管理体系在A类项目和C类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在B类项目中成本的预算数与实际数偏差较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预算管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三、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采气一厂在三个全面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复杂性,无论管理多么完善的企业,其全面计划管理都有许多问题存在,这里分析的采气一厂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内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施的难度较大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和全过程参与”。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来看,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核算单位及其人员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来看,需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互相协调、综合平衡;从全面预算管理环节来看,需要各个管理环节的紧密相扣、层层落实。整个体系的实施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仍然薄弱
虽然采气一厂的管理层经常强调要加强本厂管理的基础工作,但我认为该厂全面预算管理的某些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如计量工作、定额管理、规章制度等。就计量而言,不少装置缺乏计量器具,或计量不准确,无法准确核算消耗支出,造成成本核算不实,量化考核无依据。由于基础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改进的过程,目前某些方面的基础工作还不尽如人意。这样,生产耗费水平没有真实、准确地记录,全面管理考核无依据,最终考核只能走过场,失去了严肃性,也不利于全员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高。
(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认识仍然不到位
长期以来,气田企业由于受垄断经营、计划体制等思想的影响,公司领导只重生产,不重经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全面管理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受短期经营行为以及局部利益的驱使,往往把编制预算演变成了如何向总公司争取资金,难以起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尽管近几年公司一直在强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一直在推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但从几年的运行结果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预算管理水平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超越预算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扁平化的网状管理组织结构
针对传统金字塔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扁平化的网状管理结构来进行改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架构下的动态组织结构,通过对管理组织体系的重构让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从而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通过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信息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效率绩效。这一新型的组织结构改变了传统预算管理体系中信息传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精简层次,使结构富有弹性,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组织中的信息传递级别,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
(二)正确选择预算编制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为此,在初次编制预算时,可采用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既要参考历史数据,又要使采用的数据符合未来实际。编制预算时,要对所有项目重新审视其开支的合理性,对不同预算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方式。对新增设的、重要的和金额较大的项目采用零基预算,对于成本费用预算可以采用零基预算,也可以采用滚动预算、弹性预算,对其他不太重要的项目如某些期间费用可采用增量预算并在预期未来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测算调整。
采用滚动预算方法通过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也要经过不断地对预算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原因、对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将其付诸行动,然后再观察结果的一个过程,这个流程应按一个固定期间进行重复循环,并滚动预测未来一个预算期间的经营情况。
(三)考核和评价机制上的改良
对于经营业绩的考核和评价,则应该另外建立一套以相对业绩指标为主的考评体系。在这套考评体系中,绩效考核指标不应仅仅是反映最终完成情况的数字指标,还应包括对过程进行描述的指标;不仅仅是财务指标,还应该包含其他难以用财务数字表示的经营指标,如产品质量水平。同时,运用标杆法(Benchmarking),通过与企业内部相同或类似业务部门的比较和与企业外部同业竞争对手的比较,来达到绩效考评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国际流动的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气田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使企业进行超越预算管理成为必然。企业超越预算管理不仅使企业快速制定财务决策,适时确定企业战略,而且能随时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环境做出快速的应变策略。因此,实现企业超越预算管理对全面预算理论进行了有效地拓展,在实践中更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Shane Johnson.Beyond Budgeting.ACCA,23 Mar 2005.
[2] Abandoning traditional budgeting.By Oldman.A.;Mills,R.Management Accounting;Magazine for Chartered Management Ac-countants,Nov99,Vol.77 Issue 10,26.
[3]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意向书.2008.
[4] 陈瑞峰.兰州石化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07.
[5] 钱伯章,朱建芳.世界天然气供应和需求预测[J].天然气与石油,2006(4).
[6] 孙佐.浅析天然气需求季节性不平衡[J].油气世界,2007(1).
[7] 钟良燕.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选择的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8] 周京.对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探讨[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方向毕业设计(论文)比重大,是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可见,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基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毕业设计改革的设想并付诸于实践,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供参考,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主要问题
目前,科研论文抄袭、剽窃的风气比较盛行,学生毕业论文“四处借鉴”、“论文”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的论文数量多、抄袭与现象严重、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题目和内容重复率高、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是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环节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小球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阐释
2.1毕业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深化学生对毕业设计和已有课题认识的主要源泉,是学生亲自感受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探究新知的过程性、实践性环节。从学生的选题、确定方向、文献综述、确定选题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和资料收集等多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选题内容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毕业设计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从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由此,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释义。 创新主要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等,革新旧内容、创造新事物,发现、创造新质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院小球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文献与实践选题、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完成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集中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自完成的实践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收集整理等各种创新品质。可以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材施教,应该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为基础,不应奢求学生创造新鲜事物为目标,以免“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能将人类的未知或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领域定为学生探索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选题形式就成为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基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毕业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与措施,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毕业设计所处的困境,提高小球方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为顺利、高质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3.1切合学生实际,开发“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 首先,多元的毕业设计符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减少抄袭的来源。如训练计划、教学计划、创业设计、赛事策划、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健身指导计划等诸多形式,可以作为目前毕业论文的有益补充。各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均以论述与实证的形式进行,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规定,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多元的设计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球教师的各种特长与资源。教师的多种经历为多元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了较好的师资基础。这样,一部分科研意识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可见,“多元”的选题与毕业设计形式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经验,是消解目前学生“非实践”的困境,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向实践转变,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供了可能。
3.2提早互选,加强对学生文献评述,提高设计质量
3.2.1将师生互选工作纳入教研室工作范畴,提高互选效率。 目前,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来自教研室“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上课接触,既方便又快捷。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调配,然后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上报,进行其它教师的分配。这样就为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互选,尽快进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抢出了宝贵时间。
3.2.2将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化”,提高文献评述的质量。 文献综述是进一步明确选题与内容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是毕业设计的整体构思、设计计划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文献评述能力就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形成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
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要基础。通过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践,完善自己,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自为政,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主体多元化,缺乏统一组织领导等原因所致。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明确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与权力范围,积极转变管理职能,下放管理权限,重视对高校的管理服务,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制度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可见,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可以有效破解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自为政这个难题。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校的重要指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要把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高认识,形成制度,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列人政府财政统筹规划,给予具体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力。
二、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
目前,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比较分散,主体多元,具体有学校宣传部、组织部、武装部、学工处、后勤处、校团委、各系部党团委、社科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它们是平行的行政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因而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或社科部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没有支配权,因此,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就很难准确把握和掌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别需要进一步理顺校内各部门的权力,明确各部门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党委权力的关系,处理好决策、行政和监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校院系三级管理者的责、权、利等关系,要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和管理体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高校各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和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科部个人和部门的事,也不是学校某个部门能做好的。因此,通过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可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其次,明确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责、权、利;最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三、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兼顾,促进教育规模、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在高校内部正确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要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道路,走质量数量兼顾、质量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现代大学,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一所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是否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规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可见,高校树立和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首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和满足学生的呼声和需求,才能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改变“一言堂”式的讲授式教学,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互动。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第三,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教学依然是高校生存的命运线,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整个大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提高本科教学,引导教师注重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师生为根本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的态度,以学科为核心的思想,教学与学术并重的管理方法,健全科学研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对教学工作评价要以学生评价为主,定期对教学工作搞得好的老师给予表扬和嘉奖,在评优、评先和评定职称优先考虑,充分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弘扬和传承大学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氛围
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大学精神”的展现,“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其大学使命时全面人才教育。首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让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离建立创新型国家还很遥远,虽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意识。其次,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大学批判精神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大学是知识和文明产生的摇篮,这里会产生新的思想和理念。组建各种学术社团,定期开展学术探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学校电台、校园网、辩论赛等平台对社会现实的不正当和丑恶现象等问题进行批判,使学生明辨是非,弘扬正义和正气,为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社会关怀精神。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高校要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既服务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又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切实增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对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19-03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十分注重创新技能和精神的培养,一方面继承了英国大学重教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德国大学重研究的传统,同时又超越了英德的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提出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认为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积累和传播文化的机构;大学作为研究中心,就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在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具体化,我们说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将创新运用于企业价值创造实践中的人才。而最能体现这一风格的典型模式就是原斯坦福大学教授、堪称“硅谷之父”的特曼所主张并成功实践的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这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借助实践,要培养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跳出书本求知,从被动适应到真正学以致用,进而通过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创业发展。为此,研究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创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推开:自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创新竞赛的成功举办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掀起了创新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现行运行的情况,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归纳开三种形式:一是侧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人素质教育中。二是侧重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教授创新创业,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提资金和咨询。其主要代表是北航。三是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类型主要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只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精髓
第二课堂是一个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概念。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实验室;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社会等。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式就是把第二课堂的教育纳人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来,逐步建设,加强管理,设定必要的教学大纲,规范第二课堂设置的随意性。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良好状态,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通过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保障、有落实、有监督地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使其优势互补,整合成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围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等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精髓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习应该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这其中主要包括开放图书资料室、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立健全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健全网络模拟实验室;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或是与专业实践基地统筹建设,资源共享等,扩大学生实践机会,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应急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和社会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原有以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把教学过程中孤立的、单一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面向课程的设计过程提升为以面向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为目标的工程项目实训过程;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并把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整合现有各种资源,解决大众化培养状态下大多数学生需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如此以后,经过2―3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把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和以
“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成独特的可持续创新机制,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并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能力的形成,形成学生主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挑战未来的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管理精
系统过程管理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重要的环节。将IS09000的管理模式导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管理,使其在管理中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要求明确;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在实践过程管理中强化实践监控和管理节点:强调过程教学效果,为评价体系提供过程记录;质量监控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控、监测和分析,及时反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
1 系统融合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优势,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由浅人深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使学生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打好扎实的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
3 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会解决工程实际、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4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发挥三方面结合的优势,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体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动态管理,能够真正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5 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研究,进行体系的设计思路、实施的方法、制度保障、过程的监控、系统的完善等研究,进行理论创新。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广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目标
实践创新活动多样化。将科技竞赛、科研助手、创新实践专题训练、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创办公司、创业训练、新产品开发、企业合作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自拟课题训练、创造发明、课程竞赛、科技作品制作等纳入实践创新培养计划,形成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经过规定程序的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可免修相关的课程,相关的教学环节或课程可记为优良。提供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电子设计协会、数学建模协会、机械设计协会、航模设计协会、计算机软件开发社团、外语能力训练协会、演讲口才协会、文学社团。利用学校现有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对学生常年开放相关的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聘请专业教师常年担任科技竞赛指导教师,面向学生开设相应的竞赛训练班。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课程竞赛、科技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环境,学校常年组织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以竞赛为抓手带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系统考虑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评价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体系。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可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包括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产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创新创业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指导教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并加以系统的研究、理论的探究、制度的保障,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与联系,把创新创业思想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发展的社团,自由、能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鼓励新异与卓越,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探索,注重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个性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晚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唐 晋,论 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杜,2008:88
[3]黄林楠,丁 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创业;研究
本成果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校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WYYB150102)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5日
一、研究背景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5年5月13日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于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批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型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增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有重大意义,但同时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二、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的界定
(一)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其旨在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思维并锻炼学生创业实操能力,培育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具备各种创业质素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其掌握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且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捕获机遇成功创业。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目前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而兴起的新式课程,其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课程与活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培育应国家市场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劳动需求减少,而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却持续增加,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了目前社会中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因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目前的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仅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地找到心仪的工作,顺利实现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成功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准在社会中的位置是极难的。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良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可以显著地缓解目前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都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有助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家最有力的软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国家的重点任务之一。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国家的发展倚靠人民,因此各高校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技能,还让学生增强对市场商机的悟性,让学生在思维最活跃的阶段,自由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负担起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任。创新型青年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而应显示所需应运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其对我国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育有巨大意义。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工作。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下,80%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概念,从未考虑过要去创业,只有11%的学生有创业的激情。而毕业生中真正创业的只有1%。且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新式改革,学生自身缺少创新创业目标,对市场信息接收滞后,对创新创业规划不足,实际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不高,以至于学生对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薄弱。
(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毅力。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新颖的创业思维、较强的创业能力。要有面对困难不失望、不气馁,勇于解决问题,将创业坚持到底的毅力。同时,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创业技能等作为倚靠。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在辨识机会、市场研究、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在实践实操能力培养教育方面十分缺乏,且大学生长期仅限于接触校园,对社会上的变迁了解甚少,眼界不够开阔,由此大学生对于市场契机的敏锐度不强,不能准确地在第一时间把握住创业机遇。并且未能对创业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盲目的选择创业产品。对创业的看法不够理性,不能正确的看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磨难。一旦创业遇到困难就备受打击,丧失信心,导致了创业最终的失败。
(三)学生创新创业资源缺乏
1、学生创新创业缺乏平台。大学生有了创业想法后寻找一个适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极大的难题。一个好的创业想法需要在一个适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上才能慢慢成就一个成功的创业结果。而目前大学生需要一个风险小、成本低且方便操作的实践平台来实施创业计划。而目前各高校这种类型的平台缺乏。
2、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资金。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资金是支撑学生创新创业的最重要的一根支柱,是继续创新创业项目的根本动力。在创业初期资金到位困难,创业过程中资金周转不良等问题都是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通过向他人借用资金,有着较大的风险隐患。相对于冒着大风险创业,大学生更倾向于无风险的就业,由此很多大学生迫于经济资金方面的压力,最终创业失败。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理念是引导高校教学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针。高校必须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能力。培育出在管理、操作、交际、执行等方面都优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致力于培养不仅是能够完成自身就业,还能够为更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创新型青年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足。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各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大多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直接口头授课将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却缺乏教育学生学习实际创业所需的技巧和能力的课程内容,这使得学生无法直接地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际实现有效对接,这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关卡。
(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仅仅通过教师理论课程授课、校内外专家的理论讲座等理论式教学进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但学生依旧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所需的实用技能和创业能力。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程度的评定标准,也只是延续传统教学考评方式中根据理论学习的优良程度测评学生,而这种传统的教学考评方式并不适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不仅限于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并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考评方式。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的教学科目,各高校适用于该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现有的教师也大多倾向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而依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阶段。除此之外,各高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匮乏,难以满足实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
五、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高校辅导员应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目标,积极摸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向学生传递新的教育思想,通过年级大会、学生干部等加大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积极宣传,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鼓励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以成功创业的例子作为引导,让成功创业的学生给在校大学生举办讲座或演讲等活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定位,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他们的创业热情。开展创新创业主题班会,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影响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二)强化创新创业指导。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参加高校设立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包括创新创业思维、管理学、经济学、营销指导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丰富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少走一些弯路。在不同的创业阶段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指导。建设更加完善的师资力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内课程适时地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邀请校外名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培训。
(三)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活动是目前各高校鼓励学生推行自己创新创业想法的一个主要途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并增强学生解决创业进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为各高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过渡平台,实现大学生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让学生发现创业计划中的不足或不当,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而后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即自主创业。由政府、学校提供初期创业资金、场地和硬件设施等,解决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弥补学生创新创业时期资源的不足。通过政府和学校的支持,鼓励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四)建立综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很好的接受,但在实践技巧和能力方面,各大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经由实训课程学生才能将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中学生学习和获取创新创业的有效方法与真实经历。
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评标准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评,而采用综合考评方式,可通过除理论知识测试外,实际模拟、撰写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分析调研、小组合作市场调研等方式和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活动的综合情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果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学习成果且避免传统考评方式中单一知识的考评而缺乏实践能力考评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1.1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概念来确定的,创业教育加上创新,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那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进行新的创业形式和创业内容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新思想出发,把创业概念融入教学中,从而营造出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的自主能力。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的内涵,并懂得如何创业。把握的要点不是让学生毕业就去“练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打好基础;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与其他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雷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更突出其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创业素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学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创业能力不仅是自主创业能力,更是岗位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的培养来完成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创新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第一大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各个行业的认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第二大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提升自我创业的能动性,从而支配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第三大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品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创业,还能够通过创业品种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大功能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题教育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能力,在实践基地提升岗位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实践创业能力。
2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1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里精神培养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要给学生大量的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资料信息,通过这里宣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聘请成功人士、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培训师等进行创业讲座,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做创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自我评价练习”、“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创意的概念真实起来,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2.2注重实践提升岗位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业培训平台,建立起以院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与设计工程单位、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些单位的专业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做创业实践讲座,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岗位实际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这些单位献计献策,这些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工作奖励,通过实践能够为学生排除创业中缺乏经验的障碍,更快地提升创业能力。而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单位的现有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实践岗位,实现岗位创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3高职建筑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以实践带动理论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必须首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新的思路是先实践后传授理论知识,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探索。在实践的工作岗位,学生积累经验体验岗位创业的感觉,然后再运用实践知识来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自我创业与岗位创业相结合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进行自我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先就业在就业岗位进行岗位创业,然后再在岗位创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业。岗位创业是自我创业的基础,自我创业是岗位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4结束语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软件人才;师资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深化髙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鼓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在国家倡导大众创新创业以及“互联网+”的政策下,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软件产业不仅仅是一个新兴行业,更是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的行业,创新和创造性是软件产业的动力。社会亟需大量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能的软件人才。这一形势要求高等院校要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软件人才,实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功能。
1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经验很丰富,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对其吸收和借鉴。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最早开创这类教育课程。从1947年至今,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已相当完备,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涵盖国内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有的甚至延伸到研究生教育阶段[1]。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很成功。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约77%的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创业类课程[2]。澳大利亚的很多高校教师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在全国的高校积极开展。国外的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力量也广泛参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重视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1.2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0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的探索,最先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搭建大学生创业园让师生参与,完成商业化运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把创新教育视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创业的相关知识传授中,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3]。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的经验,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广泛的普及,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高校要深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
2国内软件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多数高校针对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清晰,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理解不到位。虽然多数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视,但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管理方面的重视不足。同时,高校已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多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够,不能从根本上增强软件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诸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使得软件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不是高校教育目标和改革的核心。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课程体系设置。国内多数高校没有确立创新创业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多数高校没有把软件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相关的课程开设少,且实践少。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过程性,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国内高校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就要进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的完善。
2.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其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多数软件专业教师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不足。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或兼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说教为主,出现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临时性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2.4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效果不理想,成功率很低。据调查,国内每年仅有约1%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创新创业之路,而美国约有30%,日本约有18%[4]。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目前,国内的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的实践活动多以活动本身开展,实践的效果得不到保证。一些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如创新创业竞赛和报告、创办创业园等,也由于资金、条件、设备等限制,仅能使少部分学生参与受益。同时,实践环节不足也表现在没有配套的实践类课程和相对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
3软件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3.1明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高校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常规目标是为了培养软件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设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奠定牢固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还应根据软件专业的特点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3.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完善与推进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软件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与软件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理论课程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在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到软件企业的参观实践,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
3.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软件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局限在课堂上。高校应主动建立所需的支持条件,多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发挥指导和管理服务的作用,推进体验式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锻炼。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软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一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国内高校可以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入手。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软件企业挂职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实际创业创新能力的教师。同时,可聘请软件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或讲座,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4结语
软件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的召唤,目前国内高校整体发展水平还处在较薄弱阶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国内软件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希望对高校软件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朗妮,黄静怡,赵军,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1):47-49.
[2]乔明哲,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92-95.
[3]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期。而在此背景下,也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本身及国家、社会意义重大,这种人才正是我国建设创新、昌盛强国所急需的人才,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迫在眉睫。
一、我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理解,定位不明确
就目前平面设计教学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较为落后,对平面设计学生在大学时期创新创业的行为仍不认同,觉得学生认真学习与接受专业知识就圆满了。有的认为,虽然就业难,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只是极小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没有必要。这种思想在很多学校与学校的校长、教学管理部门、就业管理部门以及教师观念中根深蒂固,正是这种错误的理解和认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低下。
(二)创新创业教育当前现状
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理论与应试教育,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则几乎全部忽视,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导好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单板落后,对课文实践活动不能涉猎,使得教学效果不佳。而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既要组织好学生,又要担任实践者和研究人员。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与拓展能力,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且不可照本宣科。但是,就当下而言,许多教师不但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而且对企业运营程序也不熟悉,俨然是除了理论再不懂其他。因此而导致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只会纸上谈兵,所讲述的跑市觥⑻敢滴瘛⒃擞与资金管理等,都是按照课本夸夸而谈,但却与实际不符,不能与实践相连。
(三)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与相关制度
目前看来,创新教育刚刚起步,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不足,还不能完全的接受。而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与之相关的资源与制度保障也不仅完善。在一些较为贫穷区域的高校,因经费严重不足,活动经费匮乏,从而无法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影响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果没有充足的校内与社会资源,将会失去教学设置与社会的鼎力帮助,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因此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以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阐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要平面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对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不但是学校的任务,全社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创新文化普及到社会上的每个角落,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一片优越的沃土。创业精神应当具有独立性、自信心、使命感以及开拓创新的上进心。用创业精神做支撑,让大学生充满勇往直前的动力和胆量,积极的进行自主创业。应当引导、激励大学生勇敢的前往新兴行业或领域进行艰难创业,帮助大学生勇敢的自由发展与自主创业,让学生都有一个勇敢的心,积极的进行创新创业。作为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一些成功的创业故事与成功人士,提出平面设计工作室的概念,并将该概念引入到学生教学内,列举运用平面设计工作室成功创业的例子,借此鼓舞着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勇敢前往。
(二)创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各大高校应当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并尽快完成转型,创建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以达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各大高校应适当的增添合理的创业教育内容,教学应选择新鲜、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熟悉与中小企业创业和管理相关的技巧和技能。教学案例应尽可能采用学生熟悉的创业案例。
教师可以对创业教育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多举办有实践效果的创业设计比赛、创业讲谈、创新比赛等等,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活跃了教学氛围,同时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业的激情。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部分以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创业成功的创业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近距离交谈,将创业的成功秘诀与造成失败的因素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创业加深认识和理解。
(三)强化专业创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经过课外实践的转化,尤其是社会实践,才能让大学生快速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并融入到社会中,开阔视野、放飞思想,才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将社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支撑点、立足之地,并创建齐全的创业基地,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以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人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快速的发展,提高经济生活条件。近年来各大高校平面设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培养一批精明强干、有能力、有魄力的创新人才,为我国平面设计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翟三琴.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