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8:30
导语:在辩论知识和技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辩论赛;高校;学风建设;作用
一、前言
辩论赛是一种考验学生反应能力、思考能力、答辩能力的有益活动,通过辩论赛,学生可以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高校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辩论赛的方式来建立优良的学风着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辩论赛主题
2003年以来,长江大学学生会以“掘英育才,打造长大学子的辩论盛会”为主题,以“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为理念,十年如一日的开展“清晓杯”辩论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辩论赛主要目的和做法
1、甄辩题,精选辩论话题,引导同学思考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辩题、院系推荐辩题、资深辩论专家命题、各兄弟高校辩论队交流辩题等形式,组建“清晓杯”辩论赛辩题题库,精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话题、当下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以及一些经典哲学辩题等等,如第九届“清晓杯”辩论赛的辩题主题即是“大学、实践、社会”,从辩题上吸引同学们对辩题积极思考和讨论,积极参与辩论赛当中,从而更深入的渗透辩论文化。
2、选辩才,笃定辩论精神,明确选拔标准
(一)广泛宣传扬辩论文化。通过活动宣传板、官方网站、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弘扬辩论的文化和历史,大力宣传最佳辩手、优秀辩手、口才明星成功事迹,增强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意识,在长江大学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辩论氛围。
(二)严格选拔甄辩论队员。通过设立严格但不刻板的选拔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辩论赛要求辩手首先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其次,要对辩论有高度的热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最后,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完成自己辩位要求之外,配合其他队员顺利完成比赛。
(三)模拟比赛验辩论人才。通过设立常规性友谊赛、交流赛等模拟辩论赛与各院系辩论队的队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熟悉,互相磨合,在实战中成长,同时也通过实战演练,检验所选的辩论人才,根据比赛情况适当调整选拔标准和培养方案。
3、练辩能,夯实辩论才能,树立言行榜样
(一)强化辩手个人能力水平,了解辩论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浏览网络资料,请教资深前辈等方法,学习和继承传统与现代辩论文化,博采众家之长,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深入院系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辩手培训措施
(1)文化素养培训:由指导老师选定古诗词,辩论队成员诵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思辩能力培训:辩论队成员可选即兴话题辩论,或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提高思辩能力。
(3)辩论技巧培训:观看往届比赛精彩视频,分析选手台风、辩风及辩论技巧,同时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实战能力培训:不定期举行模拟赛,提高实战能力,并请专业评委点评,总结分析实战中出现的问题。
4、践辩神,深化辩论精神,展现语言魅力
(一)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完善辩手管理系统的组织建设。通过“清晓杯”辩论赛以及各院系辩论赛系列活动,以个人报名、院系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辩论人才,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辩手培训和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辩论队组织结构梯队化、选拔模式制度化、培训机制科学化。不断完善鼓励制度,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二)以辩论赛为契机,加强校、院间交流。组织辩手积极研究辩论技巧、探讨辩论发展、推广辩论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辩论赛事,通过辩论与各地高校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将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探寻辩论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
(三)整合全校资源,搭建辩手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在全校各项辩论赛事中,为“清晓杯”辩论赛中产生的优秀辩手、最佳辩手、优秀主席提供机会,如指导“星火杯”新生辩论赛,对所有的参赛选手、主席、计时员、监时员进行一轮系统的培训,详细讲解辩论赛的赛制、规则、参赛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以友谊赛的形式积极的与院系进行交流,让其在发扬辩论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真正的实现成长成才。
四、辩论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1、扩大了辩论的校园影响,引导了同学思考与学习
伴随着“清晓杯”辩论赛的成功举办,长大学子的辩论热情在校园内明显高涨。从各院系辩论赛的开展,到“清晓杯”小组赛、半决赛的激烈角逐,再到总决赛比赛现场的座无虚席,观众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全程参与,而且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多数观众对于贴近大学生活、深入社会热点的辩题比较感兴趣,部分同学建议辩论应该让经典更经典,辩题的选择应该走高雅文艺路线。与此同时,同学们对于辩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对大学生活、教育科学、社会热点的思考更加深入。辩论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提高了同学的思辨能力,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
通过“掘英育才”系列辩论活动的开展,长大学子中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2012年,长江大学代表队赴许昌大学参加“三国杯”电视辩论赛,摘得冠军,杜森林荣获全场最佳辩手;首届长江大学辩论队队员、经济学院代表队最佳辩手李晓宇率队蝉联“清晓杯”辩论赛三连冠,并在第七届“万人创百星”活动中荣获“口才明星”称号;优秀辩手李欣、万楷荣获“学干明星”称号,杨丹、张程荣获“口才明星”称号,颜娇、王格格、韩等多位同学也在其他领域分获校园明星称号。经过了“清晓杯”辩论赛的培养与锻炼,这些同学的思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仅拥有了伶牙俐齿,而且拥有了开阔的思维与视野。因而这些同学在其他领域也能够脱颖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3、升华了校园的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十年来,“清晓杯”辩论赛不断完善 “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甄辩题、选辩才,练辩能,践辩神”的系列活动,将辩论队的建设细化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实战演练”三个部分,做到对辩论队员“文化素养、思辩能力、辩论技巧、实战能力”四级培训,将辩论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培养了同学们勤学善思、能言善辩的能力,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学员在写好毕业论文后,对还要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不很理解,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态度也不那么积极。因此,有必要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先作一讨论。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毕业论文答辩虽然以回答问题为主,但答辩,除了“答”以外,也会有“辩”。因此,论文答辩并不等于宣读论文,而是要抓住自己论文的要点予以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生动的说明,对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作出全面正确地回答,当自己的观点与主答辩老师观点相左时,既要尊重答辩老师,又要让答辩老师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得学会运用各类辩论的技巧。如果在论文答辩中学习运用论辩技巧获得成功,就会提高自己参与各类辩论的自信心,就会把它运用到寻找职业或工作的实践中去,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学习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创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着眼点就是要改变那种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1]。
所谓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以特定的、具体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意义
“法理越辩越清,是非越辩越明”,这是中央电视台《以案说法》栏目中的一句压台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往往具有群体性,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不仅需要正面的意见和主张,而且要有反面的质疑和思考,这样更能使问题毕现,矛盾突出,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问题的辩论,我们可借鉴国际大专华语辩论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利益出发来对同一问题阐述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无论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还是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无论是在问题的决策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上,都应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一切都应围绕、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实践,大胆创新[3]。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为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经过精心准备,政治组与化学组联合主办了一场以“关注环境――鱼死谁之过”为主题的法庭辩论。以环境污染的危害为内容、以法庭辩论为形式,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使化学知识生活化,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和实践能力。
这场辩论从构思、酝酿、准备到“开庭”经历半个多月的时间。高一年级同学纷纷报名,经过师生推荐,确定了十一位同学。角色确定后,参加原告方、被告方、审判团的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上到图书馆查资料、找依据。他们找来了《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水的分析》以及有关法庭实录、演讲技巧的书。学生们查找资料、向老师咨询、观看有关民事审判的录像,弄清了法庭审判的程序,熟悉了法庭辩论的一些术语。短短几天,每个人都准备了厚厚一沓讲稿。
学生的辩论从单纯的环境问题延伸到了经济发展与治理环境的关系,并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对每一个环节、每句话都仔细推敲。几位老师分别从化学专业知识的角度、法庭辩论程序与技巧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与学生商讨,老师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完全扮演了辅导者的角色,真正的实现了师生互动。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体会
这次活动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法庭辩论在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同学说:这样的形式他们喜欢,欣赏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更有的同学说:时间太短不过瘾;还有些同学对辩论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而台上的是一位同学感触更加深刻,尹万中说:“当了一次法官,真过瘾,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法庭审判的程序了。”刘坤说:“有机会他真想成为环保大使。”其他几个同学也都说:法庭不那么神秘了,化学更贴近生活了。这次以研究性学习为初衷的活动取得了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各学科的融合
把握素质教育的精髓,不拘一格,既落实了基础教育,又跳出了课本,特别是政治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为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
活动的方式新颖独特,它以化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一些现实的问题为焦点,以法庭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有效的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3、极具开放性的内容
活动的内容极具开放性,这也是这次活动区别于以前各种活动的显著特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彻一个思想: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课本知识;只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而不进行包办,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每次排练,都会有一些新的内容是老师们没有想到而又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的,在辩论结尾所加的一段“关注环境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的尖端点评更使这场活动受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引起在场每个人的深思。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改变了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同学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会合作,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密切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张魏.研究性学习如何改变和凸显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学科价值.政治研究性学习,2008-12-07.
[2] 朱佩群.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初探,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12.
[3] 李波.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普通高中2005/10-11合刊(总第13-14期)思想政治专辑(五).
【作者简介】
胡荣亭(1971-)男,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上接第152页)
[8] 龚沛曾,杨志强等.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9] 樊新华,孟铂.“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
关键词:理论教学 实践课 辩论 言意之辩
古代文论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特别是文学类的课程相比,内容显得艰涩抽象,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心力尽心研习,而仅以理论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常常阻碍着学生对古代文论学习的兴趣和投入。面对艰涩的理论,学习者缺乏研读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就很难达到使他们准确地把握原理,进而深入地研究理论这一教学效果。
为此,必须大胆地做出在当代教学语境下重构高等院校古代文论课程新体系的尝试――在古代文论的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知识体系。本文就此做了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和经验性的总结,以求教于理论教学的各位专家学者。
1 理论探讨
我们所要做的新体系的尝试并不是也不可能平地起高楼,而是基于基本科学和教育历史发展及现实基础之上的。
首先,这符合实践与真知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理论,无论它处于理论体系的哪一个层次,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实践。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和引导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泛的,不回到或是根本脱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空头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都源于人的实践,不可能没有什么过程和媒介,古代文论也是如此。我们研究和教授古代文论的根本目的,是要研究和教授审美和文学创作的根本性规律,以此来指导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实践,创作出更多更美好的作品,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二,当前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理论教学从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转向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助互促的方式。从教育历史上来说,在西方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有先秦的孔子师生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后世一直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近代科学兴起,以往博学式的学者时代向各学科专门性的专家时代过渡。各学科向纵深发展,演绎出一整套一整套的理论。各学科的积累也日益丰厚,要进入各学科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基本知识积累越来越不对等,教育就开始转向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理论教学也渐渐向“独白式”过渡。这种“独白式”传授方式,是传授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以及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理解平台的评估建立起来的。这种传授以高密度、体系式的范式使得学生很快能够鸟瞰整个理论体系的全貌。由于理论的抽象、体系逻辑的紧密、教师掌握的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平台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现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面临的学生厌烦理论学习,而只重视一些实用性强的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的短视性学习倾向,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理论教学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古代文论课进行改革,吸收“苏格拉底对话式”和孔子式教育的特点,建立一种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范式,把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体系构建推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问题,都是教师所欢迎的,当然理论问题的提出更是我们所期待的。同时,实践中的周边性、发散性能力的着力引导和培养,也是我们实践课的一大目标,力求实现“一课多赢”的成效。
其三,受教育者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通过一定的实践。教育基本理念的最终目的不仅仅要的是受教育者知识在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课堂实践方式把一些理论知识加以深化,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乃至达到运用的程度,进一步达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这里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在正确的古代文论体系指导下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刻透彻地体会古代文论的概念和体系,思考这些概念和体系的指向和回答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问题等等。
最后,从知识到实践,再回到知识,关键是注意对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力争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新知识,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双向促进。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创造,这也是我们整个理论教学的目的之一。
总之,古代文论课程理论实践的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性体验性知识和技能,通过深刻体验和领会古代文论的知识概念和体系,达到一种常识与理论的对话,而不是老师个人经验传授中的独白,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和体系的同时,在技能上得到深入锻炼,加强他们对生活性体验性知识理论化、体系化的总结水平。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激发作用,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知识体系层次,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提出、研究、解决理论问题,达到创造更多新知识和建构新体系的可能,推进整个知识体系的更新和进步。
2 实践探索
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本课程组经过精心研究,确定了课程实践能力训练的一系列活动,并安排了教师主持各项活动。笔者的任务是组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深入体验和把握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首先,作为研读性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我选了“言不尽意”和“言能尽意”这样一对辩题作为活动内容。一则这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论题之一;二则该论题古往今来一直颇受关注,就理论和实例材料的搜集来说并不难;三则这个问题与学生个人的认知体验紧密相连,容易将学生亲身经验激活,借助于这些经验实现新知和旧识的对接,容易将新知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其次,确定在本科三年级安排辩论。古代文学理论辩题的展开,是在学生有较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进行的。我系的古代文论课设置于本科学生已经完成了古代文学史从先秦至唐代文学的学习,宋元文学史正在同期开设,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一部分文学现象的认识和文学作品的研读积累,同时基本理论的学习也需要做一定的铺垫。所以,我们把辩论活动设计在三年级学期中段,以传统的教学――相应的基础理论学习,给学生打下专业发展相应的古代文论的原理和知识基础作为前提。这样辩论才不会流于肤浅而毫无学术含量。另外,辩论这一形式受到高师院校的普遍欢迎,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我系该年级进校之初,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成立了一个“铁齿铜牙”辩论社,参加了辩论社的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历练,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那些从未参与过辩论的同学,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也跃跃欲试,很有一些与之一较高下的激情。所以该辩论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这一形式受到普遍欢迎的情况下的。
其三,设计、组织、实施辩论。在程序设计上,笔者安排了四个步骤:选择立场,完成书面作业;小组辩论;推荐辩手,进行班级辩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点和总结。
为扩大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让这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积极思考,我们把选好的文论辩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言不尽意”和“言能尽意”任选一题完成。学生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收集、研读,选择自己认可的立场完成作业。在“选择立场,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以个体的形式独立进行,教师没有参与。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发现,虽然两种文论观点在古代文论史上均有论述,但如今的学术热点更多地集中在“言不尽意”的介绍与评价中,加上学生的思辨性和辩论激情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更多地局限在对别人言论的接受上,作业呈现一边倒的情状,80%的人都站在了“言不尽意”一方。这仅是对知识理论浅表层次的认识,无法通过对话的形式互相启发,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组辩论”过程中,持反方意见“言能尽意”的同学显得底气不足,不敢正面破题,甚至采用诡辩的技巧将“尽”字的含义阐释为“尽可能地”“尽量地”。很明显,这样的阐释方法,只能论证“言”可以表达事物的一般道理,而非所有道理。辩论会结束,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反方学生破题,从“言能尽意”中“言”的含义分析入手,指出“言”的丰富性、包容性。特别是文学作品角度所说之“言”――诗歌,它从《诗经》、“楚辞”深于取象、深于比兴的文学传统一路走来,并以和谐的语音、语象作为语言形式本身,具有普通之“言”所没有的独特的形式表现力。只要充分重视“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的统一,只要创造出有巨大情感表现力的语象、语音形式,诗歌就会超越“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有了指导教师很小的一点理论点拨,更重要的是有了辩论形式的第一次交锋,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脑筋开始动起来,思维开始活跃,真正开始以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投入的精神展开了资料的再收集和理论的再学习。更有甚者,同学们开始主动地在课后通过互相交流的方法提高自己: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借阅其他同学的作业研读;有的自愿参加其他小组的辩论活动,对每一个新见解都加以关注,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和求胜心理。很快地,我们发现,后进行的小组辩论出现反方获胜的情况,渐渐地又出现正反双方各有胜负、势均力敌的情况。每一个辩论小组是一批不同的同学参加,即每一个同学都只参加了一次小组辩论,但我们却发现,在辩论的推进过程中,越往后发展,同学们对辩题的把握就显得越为成熟;越往后发展,就越多关于论题的精妙见解;越往后发展,就越多对相关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的挖掘和分析。这些都是同学积极思辨、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的表现。
在“推荐辩手,进行班级辩论”阶段,大家把能够代表小组意见和实力的同学推荐出来参加班级辩论,这些同学都积极准备、全力以赴,并以持同样观点的小组成员的大力支持作为后盾,因为在形式上,他们获胜与否直接决定着这些小组成员的期中考核成绩。我们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引导同学们学会协作与互助。而事实上,同学们在辩论准备过程中,的确通过协作形成了交流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在“评点和总结”阶段,采取师生共同评点,先后总结的方法。评点和总结的主题放在整个辩论的技能、技巧和辩题含义的理解与升华两个方面。通过对辩论技能、技巧的评点,同学们认为辩论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普通常识对辩题的看法,对辩题内涵的深入挖掘,引君入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辩论技巧的充分运用,辩论中的急智和流利、明白、晓畅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影响着听众和评委对辩题的理解和手中赞成票的投向。无论多么难以割舍,辩论总应该有胜利的一方。在决出胜负之后,总结胜负双方对辩题理解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将其连珠成串,相映生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古代文学理论古时、现代乃至将来的永恒价值。
关于“言意之辩”的辩论实践课,经过充分酝酿和预备,最后参加比赛的辩手在理论储备、论题的挖掘、论点与论证过程的呼应及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论题的挖掘上,正方紧紧扣住“言不尽意”中“尽”的含义做文章,指出“尽”的意思是:“淋漓尽致”“完全的”“所有的”。分析了意内言外,意里言表,不可能一一对应。反方则对言的丰富性、包容性加以阐述,并通过实例给我们展示了“言已尽意”“言能尽意”的许多优秀篇章。学生通过辩论来学习和把握理论的过程告诉我们:从经典写作来立论,是可以“寄言出意”的。攻辩和结论,双方都做到了与理论紧紧相扣。通过旁听同学的阵阵掌声和活动末尾的点评,我们感觉达到了这个实践课的目的――对这一文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把握。
3 经验总结
在坚实的理论指导、师生的互动交流努力下,辩论实践课获得了成功,基本达到了“一课多赢”的效果。对于这次初步的成功,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3.1 教师在设计实践课时要充分了解到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有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性体验性知识和技能、兴趣导向、能力所在,学校现有硬件条件、经费、场地、可能投入的时间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譬如,是不是有现有的活动本身可以利用,演讲比赛、读书会、戏剧社等。就这次的辩论赛,笔者对这些实际情况都事先给予了充分考虑。
3.2 不是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可以用实践形式来演化再现的,而且不同的理论所寄居的实践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当选取合适的实践方式来引导不同的理论焦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以达到目的,这才有助于对抽象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理解。在本课程组编著的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所列举的辩论题之外,辩论赛方式的实践课我们可资运用的辩题还有如下种种:例一:应当继承古代文论的合理内核;应当以西方文论代替古代文论。例二:“言志”与“缘情”名二实一;“言志”与“缘情”不相等同。例三:作家品德无关创作宏旨;作家品德决定创作成就。例四:“遗貌取神”胜于“情事如画”;“情事如画”胜于“遗貌取神”。例五:“文”重于“质”;“质”重于“文”。例六:意境为诗词独有;意境是文学的共性。例七:古代文论没有典型理论;古代文论典型理论突出。例八:小说戏曲的虚构重于写实;小说戏曲的写实重于虚构。例九:唯小说戏曲家须“阅世”;“阅世”为文学家之必须。例十:“文人相轻”对文学批评有促进作用?“文人相轻”只能使文学批评陷入误区。例十一:文学鉴赏不需要理性;文学鉴赏离不开理性。例十二:“知音”无须“博观”;“知音”务必“博观”。例十三:知人论世;论世知人。例十四: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代衰;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代兴等等。用合适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不同的理论焦点,我们的《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给出了不少尝试性的经验。
3.3 要注意实践课中,学生在理论理解上受生活体验性知识(感性知识)左右而产生的对理论体系的一些误会
学生对理论和体系的理解与体验性知识的接轨,有助于他们对理论概念和体系的领会,做到心有灵犀,但也要注意,学生平时的生活性体验知识对理论概念和体系有时会产生误导。概念和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自洽的系统,是各个学科中长期积累和认可的抽象知识群,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局限,会对一些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产生“误会”,或因观察的不够全面而对整个体系产生“误会”。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任课老师运用所学帮助学生解惑的最良好时机。“言意之辩”辩论赛中,起初学生对“言可尽意”的反方辩题,因现有的研究和个人对问题的常识性认知的影响,有些不太能够领会,没有人愿意选择反方,经过指导老师的破题点拨,他们若有所悟,许多人开始对反方辩题进行探究。在最后的对决中,以学生为主的评委队伍,还勇敢地把多数票投给了反方。
3.4 要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时时引导学生对知识概念和体系的正见,而不是随着兴趣和性子,把实践课变成了娱乐课
实践课寓教于乐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这种娱乐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希望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形式使得学生触摸到古代文论概念和理论体系的瑰丽美感。但是,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并不只专注于这种娱乐性的形式,而是要关注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容,不能使理论实践课演绎成“买椟还珠”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不要让学生仅仅满足于实践中一点点外在能力的获得,这不是我们的基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整个丰富的体系的体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从理论出发引导我们的实践课,后来最终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理论构建上来。
3.5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理论问题提出的见解,要注意从体系中和体系外的知识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得出具有自身特征的正见
在“言意之辩”,对“言”和“意”的常识性理解和文学性解释的区别中,我们就可以略见一斑。譬如,在“言不尽意”一文中,学生在识见之初仅是从字典中去查找文字的一对一解释,将“言”解释为:话、言论;说;汉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等。阐释问题时往往从言语、言辞的角度入手;“意”也运用同样的方法,释之为“意思”“事物流露的情态”。这让我们感到学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古代文论体系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这里引导他们关注古代文论的相关论述,通过研读《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知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徐铉《萧庶子诗序》:“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尽言者,则发为诗。”刘熙载《诗概》“文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的论述,帮助学生认识这里的“言”应该是文学语言而不是其他;对于“意”也应该认识到,尽管由于古代文论概念的复杂演化,同一术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解释,但如果从文学审美本质认识这个角度看,“意”指文学表现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功能,它具备意、味、韵、趣等审美价值。通过点拨,学生很快进入到古代文论体系中,展开了文学的继承问题、文学的价值问题、文学的审美问题等方面的讨论,最终得出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正见。
3.6 在整个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存在主要是在后台,但其影响力应当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主导和核心
让学生不知不觉、如沐春风式地进入理论体系理解和创造的殿堂中来,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但又是在一种有条不紊的过程中实现。
理论教学实践课的诸般好处,我们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但要吃到这个丰硕的果子,教师需要付出的太多,一方面是理论本身实践化的困难,一方面是时间上的有限性。所以,我们主张把几个基本核心性的概念,加以仔细研究,探索它的合适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钻研和思索,从而得到自己的心得。以此为基础,整个理论大厦的瑰丽体系就将渐渐展现在学生的眼中,种植在他们的心灵中。
当然,我们人文学科的一个核心是铸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是,鉴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宏大,我们不可能一一借助实践来演绎,使得学生们能够理解其深意,而仍然还是要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整个学科的基本构架和理论重点教授给学生。这当然主要只能依赖老师高密度、体系化“周公吐哺”式的辛劳传授,这一直是我们历代学人知识和经验的结晶,现在乃至将来,也一直是我们传授知识体系的主要手段。
我们的理论教学实践课还处在一个探索尝试的阶段,但这些初步的尝试,在激活旧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上,还是达到了我们预计中“一课多赢”的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辨文化;独立学院;行动研究
思辨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潮,在希腊文明中发展和传承了两千年。思辨从纯哲学的思考以衍生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同一问题正反两面的辩证分析,能极大地锻炼人们对问题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和反驳能力。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日三省”即使强调反思,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而墨子在《小取》中也强调“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在社会中辩证地看待事物。思辨能力能提高大学生课外的活动的层次,以辨促思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且在思辨中提高自己判断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思辨文化在大学生能力中不可或缺。
我院2005年9月,学院成立了辩论协会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首届“新生杯辩论赛”开始,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2006年12月荣获陕西省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得到了省内兄弟高校和媒体的普遍关注;2007年7月受邀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亚太华语辩论公开赛,首战就遇到华语辩坛强队——澳门大学辩论队,经激烈角逐胜出,最终取得8强;近几年学院辩论队也曾参加两届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两届IDEA-SUFE中国公开辩论赛、首届独立学院辩论公开赛等等。实践证明,独立学院辩论队和辩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国内、国际高校进行同台竞争的潜力。然而,思辨文化却没有持续得到的发展和推广,各独立学院的思辨文化却不甚活跃。本文将对思辨文化的萧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管理模式落后是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在低位主要原因
笔者在带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中,对同级院校的辩论活动进行了了解和调查。独立学院的校园思辨文化活动不能得以发展和推广,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自制不足。学生整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的不足,不能够满足涉及面广的辩题的需求;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缺乏个人见解;部分学生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带有功利思想,大局意识不强。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人主义意识较强,也导致了团队打比赛中集体意识薄弱,不利于协调和统一。
第二,社团运作方面:专业的辩论队和大学生辩论社团没有区分,导致辩论的精英化专业训练被降格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辩论队队员现大都是辩协成员,辩协过于繁重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拖累着辩手对辩论的热情追求、能力提升和精神投入,辩协与辩论队的“合二为一”发展模式成为大学校园辩论近年来一直处在低位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辩论队员人员不固定、更替过于频繁,辩论队管理较为松散,造成思辨文化和辩论技能传承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社团管理的单一模式使团队不稳定,使思辨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
第三,学院指导方面:独立学院成立较晚,文化积累比较薄弱,依附于母校的管理模式使院校对思辨文化的关注薄弱,造成对辩论活动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活动单一、脱离常规管理规范等问题。另外,团委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对辩论的理解和认识差异较大,造成对辩论的重视和组织常会出现忽冷忽热,制度执行断断续续,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总之,学生辩论队管理松散,思辨社团建设缺乏文化传承,学院的指导和关注较少,是导致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于低位的综合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地打破恶性循环,积极建设思辨文化,并在校内外进行推广,需要在学生队伍管理,社团机制管理和学院导向管理上的整体配合。
二、“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为了加强思辨文化的推广,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提高思辨团队的竞争和协作精神,配合建设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笔者基于思辨文化的特点,对兄弟院校的调查和建设学院辩论社团和取得佳绩的经验,提出如下“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一)辩论队去行政化
近几年,辩协学生负责人和辩手多次反映学院思辨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辩论队的指导老师也觉得有些被动运作。学生反映,学院辩论队有被“忽略或异化”的感觉,很多时间被一些与辩论无关的事情所干扰,队员激情减退。将辩手从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解脱出来,使辩论队和辩协错位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将辩论队建成一个“博学、多闻、慎思、明辩”学术型、交流型和竞技型学生团队,让辩手在一种开放、自由、活泼和激情的氛围中,扩展知识层次,交流辩论技巧,提升思辨素养,坚决避免有辩论潜质和热情的辩手因不喜欢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社团内部的“官僚”作风过早地离开辩论队,造成辩手结构和层次上的断层现象。辩论队应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学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方式有抵触,我们提出“大学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哪个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辩题,让学生在正反思辨后更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而不只随波逐流简单抱怨。
(二)区分辩论队与思辨社团的职能
辩论队的主要职能:引领学院的思辨文化发展方向;普及辩协会员的思辨知识和技能;指导、担当学院 “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的技术指导和评审;代表学院与校外辩论团体进行学习与交流,参加各类辩论比赛;完成学院在思辨文化建设方面的其他事宜。思辨社团的主要职责:聚集有辩论爱好的学生;“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两大赛事组织工作;给学院辩论队培育和输送有辩论潜质的新鲜血液。辩论队和辩协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合作与共赢的关系,互相制约、互为促进的关系。辩论队伍的成立需要提高层次,并加大本院与兄弟院校的参赛、交流和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拓展交流视野。
(三)积极构建“以赛促建”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校外竞赛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开辟校内竞赛平台。基本模式:第一学期的新生杯辩论赛以发掘具有辩论潜质的新生力量;第二学期:的辩论群英会以锻炼新生代,充实辩论队,完善辩手结构。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逐步成立系级学生辩论队,不定期组织系级辩论队学习与交流,拓宽我院学生在思辨文化的继承和延伸,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不断提升全院学生的口才技能和思辨素养,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在院内选拔完毕后,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各类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实践类选修课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演讲与口才已经成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作用越来越大。演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是求职成功的桥梁;是树立自我形象的渠道。该课程主要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实用知识,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辩论、求职等通用口才的技巧和职业口才的技能。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突出人文性、交互性、参与性、操作性。利用公选课这一平台,普及广大学生的写作、思维、演讲、辩论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辨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
总之,“一言之辩,重于九鼑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思辩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一所学校来讲,可以有效地将辩论与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与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个体来讲,也是一个提升个人素质、锻炼个人能力的有效载体。学校层面可以适度加以组织与引导,让思辨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起到活跃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强化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oy Wood.Strategic Debate\[M\].Illinois USA: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5.
\[2\]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郑晓燕.论校园辩论活动的优化\[J\].江西教育科研,2006.
\[4\]陆楚真.开展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5\]钱激扬.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4.
\[6\]韩献芬.谈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
一、活动简介
1、活动主题:赛博高中辩论赛
2、活动目的:通过举办此次辩论赛,提高学生思辩意识和善辩本领,增加其对辩论赛的兴趣及重视程度,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希望通过此次辩论赛,增强学院同学的**,加强学院人文气息,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3、活动时间:2009年10月 26日——11月19日
4、活动地点:五楼会议室
5、参赛对象:全校各班同学
二、 辩论赛前期准备工作
1. 2009年 10月10日召开政教处工作人员及班主任会议,共同讨论商议辩论赛事宜。
2. 筛选并确定辩题。
从网上和历年的全国大专辩论赛中选题,形成初步的百条辩题,分类形成备稿,最终确定辩题。
3. 在学习部召开的会议上同时决定通过宣传部以张贴海报的形式进一步宣传辩论赛。
三、比赛流程
1、开场白
2、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
3、介绍参赛队员
4、介绍评委及点评嘉宾
5、比赛开始
6、评判团递交评分表,离席评**果
7、嘉宾点评
8、公布结果
9、比赛结束
四、取得成效
1) 参赛选手能力得到提高。
2) 学生整体辨别能力增强和学院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3) 班级凝聚力增强。
4) 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的认识。
五、出现问题
此次辩论赛虽然在规模上有了一定提高,也加强了与10各兄弟班的交流,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赛初期宣传力度不够。
2.针对决赛现场突发事件的准备不足。如:在决赛中出现了嘉宾介绍的错误问题,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另外辩论赛主席的着装不正式;参赛选手对于辩论规则与技巧也需要很大的提高等等,辩手紧张情绪体现得挺严重,很多细节的问题值得我们总结与解决。
综合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辩论队的位置,以及辩论队体制的变化造成部内与辩论队内的工作不协调,但是我们认为这恰恰给了我们进步与提高的空间,我们认真总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更明确的工作方向,相信我们的活动会越来越好。
六、 工作方向
根据此次辩论赛的经验和教训,在辩论队的管理与协调方面制定以下工作方向:
1.班内与辩论队明确体制,协调好工作,增强沟通,达成共识, 从而更有利于辩论队的发展。
我认为要突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顺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使空泛的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在的德育素养,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总结为“五步教学法”,试述如下:
一、读一读
新课开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所讲授的内容,强调平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做到“三到”、“三遍”。所谓“三到”,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问题,手到就是通过划关键词句,加深理解。所谓“三遍”,就是要读三遍:粗读了解全貌,细读把握重点,精读探索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教师要巡回查看,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精读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个别性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板书留待后面讨论讲评。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要准、巧、新,即语言的表述要准确,设问的方式要巧妙,提问的角度要新颖。此外要注意难易搭配,数量适中。
二、议一议
“议”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它不仅可以缓和课堂紧张气氛,减轻听课疲劳,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增长知识,共同提高,通过辩论碰撞出思想火花,形成共识,有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三到”、“三遍”,学生对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视情况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一般为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轮流或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代表可以补充或进行辩论。对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比较准确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既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冷静思考别人的意见。这个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对比由教师被动灌输的效果可想而知。议得越具体越深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就越牢,教学效果就越好。
三、辩一辩
课堂辩论这一教学方式己经常被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激烈的课堂辩论,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1.选择辩题。辩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辩题的选择必须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应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是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通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2.组织辩论。成立辩论小组,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3.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
四、讲一讲
作为教师主导环节,要起到释疑解惑、拓展提升的作用。这一环节时间宜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体现精讲。要做到精讲,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讲授技巧,精心备课,随机应变。那么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①教材中的难点,比较抽象的概念。②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补充最新时政热点。③归纳知识要点,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练一练
练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反馈,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本课教学效果,进行查缺补漏。练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训练的形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2.训练的内容:用好单元练习题,教材中的“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及其他小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的问题,知识迁移性问题等。具体操作方法:①课前训练。课前预习侧重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实践,为提高新课学习效益做好准备,一般不布置书面完成的预习题,对学生完成情况的检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②课中训练。主要抓住教材中已安排的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情感、思维、行为的训练,也可根据需要精选其他训练内容。
(1)内容要破题立论
确立突出自己的优势空间。拥有自己的套路,紧围辩题。
(2)辩位安排
一辩求稳、语言有震撼力。对辩论赛观点的把握能力强。二、三辩要求现场应变能力,对整场、语言的及时组织能力以及对观点的把握能力强;四辩则是为整场辩论赛画上圆满句号的关键。要求有思想、有高度、有热情,能够在情感上带动评委、观众。
(3)注意场上的整体配合
辩论赛的输赢不仅仅要看个人表现的优劣,也是对辩手之间默契的考验。
(4)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辩论赛的辩题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谁的语言更有说服力。而恰当又丰富的肢体语言正是能增加你的说服力。
(5)自由辩论阶段经典常用语的使用
自由辩论是整场辩论赛的。每个辩手的语言简短精练而又具有针对性。同时,给观众和评委的思考时间也相对减少,常用语如:“对方辩友显然已经跑题了。对方辩友为什么故意逃避我方问题呢?是不是已经同意我方观点了呢?”等。
(6)注意抓重点抓内容
辩论赛毕竟不是表演,赢得比赛的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语言是否具有说服力而不是你的声势有多大。
(7)避免硬伤
①注意礼貌问题:辩论不是吵架,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控制,以及自己的风度问题。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②注意规则。
③辩论是神圣的,能够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能力。学理固然重要,但语言技巧也同样重要.
2、辩论赛的辩论方法
(1)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①在辩论中,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
②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自己观点时必须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真实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知道了双方在观点上的逻辑关系也就确定对方观点的要害之处。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讲究逻辑层次。辩论时应层次分明,第一点讲什么,第二点讲什么,第三点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③在辩论中还应擅长进行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不要一说就是一大套并且不得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是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样地,要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归纳对方的见解,否则往往会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
④在辩论中需要使用归谬法。所谓归谬法就是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观点予以根本否定。对方的本来不明显或者小的逻辑错误,使用归谬法后就会使其错误被放大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归谬法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如果运用不当,会给人以强词夺理的感觉。
(2)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①如果辩论过于生硬,缺乏活力和幽默,大家就没有听下去的欲望,所以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整场辩论才会充满活力。
②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③多多使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
④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避免使用可能、大概、好像、应该、你想之类的不准确的词句。在辩论中,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能用数字说明的地方要尽可能用数字,因为数字只要有据可查,不管准确与否,对方往往无法反驳,也无法否定。
(3)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①辩论犹如战斗,进攻和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在辩论中辩护是防守,反驳就是进攻。
②在辩论中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只讲防守,结果辩来辩去,战斗都在自己一方进行,对对方的观点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这样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二是只讲进攻,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和问题,不敢正面回答和辩论,在心理首先已经胆怯,这样往往是自己还没有攻破对方的堡垒,自己却已经失去阵营。
③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④防守是基础。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或者证据提出一些枝节质疑的时候,可以不予以回答,但当对方对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时,则必须简明扼要地回复,并进行辩护和解释。只有澄清自己的基本观点,才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攻击对方,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辩护,进攻就会显得强词夺理,理屈词穷。因而,防守就是最有效的进攻。
⑤进攻是关键,电影《南征北战》中有句话说的好,飞机大炮先上,解决问题最后还是要靠步兵。反驳所以关键就是因为它是进攻对方的炮弹和刺刀,是辩论取胜的根本。只有反驳和进攻,才有可能把置对方于死地,在这个意义上说,反驳是最有效的辩护,防守也是最有效的进攻。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把自己单纯看作传递信息的源泉,而应是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大量参与使用语言的学习活动的,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创造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辩论这种教学手段,对促进学生听说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很有作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个人表现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参与,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自身紧张等诸多因素,真正提供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就选择了沉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辩论赛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通过比赛,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参赛学生受益匪浅。但是真正能够辩论这种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的老师并不多。
在教学中用辩论进行英语教学有很多优点,因为辩论不单纯是语言的表达,它还是对学生逻辑思辩、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整体知识水平的考察。传统课本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往往几届学生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与时代难免有些脱节。而辩论自然就会有辩题,它的题目往往是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克隆的合法性”、“出国留学”、“广告利弊”、“勤工俭学”、“网络安全”、“恋爱观”、“黄金周问题”、“假冒伪劣”等等。由于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很多参加了英语辩论准备的同学都感叹平日对政治时事关注太少,一上阵才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严重失衡。
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须要了解辩题所要讨论的实事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辩论内容资料的查找,以及辩论素材的分析,辩论小组的共同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辩题自然有正反方组成,辩手不但要了解自己一方,更要了解对方。在准备辩题的过程中,通常要做一些文字上的准备,内容都是关于辩题所讨论的要点。整理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加上互动的语言环境,学生自然会由被动变主动。摆脱了学生在普通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要么不会,要么不知道要说什么的尴尬。只剩下被动单倾听,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辩论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有效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辩题的选择对于课程的能否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辩题太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太难不利于辩论的展开。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选取合适的辩题,尽量将辩论题目有效地和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订出教学计划并提前将任务布置到分配好的辩论小组。学生在正式辩论课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就会有备而来,再加上教师耐心引导,必定能够建立起一个更轻松,更积极的语言环境,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他的观点、例证必然受到另一方学生强有力的攻击。如果是普通的课堂,学生可能会由于胆怯和惊慌,采取躲避和拒绝问题的态度。但是如果是以辩论的形式,为了自己所在的团队,参与同学必须鼓起自信和勇气,控制自己,把精力集中到问题上,并组织思路,进行反驳。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会很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时紧张、害羞、怕出错的想法都会随之消失。英语辩论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生要想取得辩论的优胜,首先就要认真地倾听,找错,快速搜寻有用信息,合理组织语言,做出有力反驳。学生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相互照应,取长补短,取得胜利,团队合作精神便在此演练中培养而成,学生学习英语学习能力,创造英语学习机会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就辩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指导,并将正反方的观点进行比较,总结出精华,这样有利于学生借鉴。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比如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适当调整辩论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另外对于辩题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观念上的偏差,学生思维上混乱,甚至可能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倒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总结讲评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透过现象本质,分清是非。教师应对辩论技巧、英语口语运用能力、思维逻辑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评判,并向学生阐明辩论的胜方只代表他们辩论技术和能力的优胜,而不代表真理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辩论的形式也可以不断变化,比如“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所采取的议会制辩论形式,即模拟实行议会制国家政府讨论议案的方式,由正反方进行辩论。采用这种“议会制”的辩论形式,不仅能使赛事评判更具科学性,对参赛选手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思维敏锐度等综合素质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考核,还能通过比赛形式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