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常用社会调查方法

时间:2023-08-29 16:38:31

导语:在常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常用社会调查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社会调查法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调查方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逐渐被各国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语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世界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汉语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国家汉办的成立,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设立,各国孔子学院的开办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中的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2社会调查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调查法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社会调查内容与意义。下文将简单阐述,根据对外汉语的学科独特性,社会调查法在该学科的运用以及产生的影响:

2.1对教学对象的调查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其独特性的,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一种教学。相比于将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内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者而言,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更具复杂性,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跨越各个年龄段,汉语的基础以及学习汉语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对象团体,势必不能将其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混为一谈。因此,运用社会调查法对其进行实际调查,划类分析则变得十分必要。

教学对象的调查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编订有着重大的意义。任何教材的编写都不是凭空而论,而要根据实际需求科学地编订。教材的划分、内容的选定、版面的设计等多方面都需要严密的思考。而对教学对象的调查,正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随着国家的兴起带动语言的发展,以及语言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日益增多,但是她们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却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以后从事汉语有关的工作,有些是为了以汉语为媒介,在中国学习其他专业,有些则纯粹是为中华文化所吸引,将汉语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并通过汉语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那么针对不同的目的,编写的教材也应当是有所区别的。例如针对以后想要从事汉语有关工作的留学生,调查他们主要想要从事的行业,统计出大的方向,再针对该行业的实际需要编写教材,这个教材当中,应当更多收录该行业是专业术语或常用语。再比如针对纯粹将汉语作为兴趣爱好的学习者,这类教材应当是更多注重日常用语的教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教学对象的调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重大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语言习惯是不一样的,以语法为例: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以“主+谓+宾”为主,母语是英语等西方语言的留学生对此结构就会比较熟悉,因为在英文当中,也是“S+V+O”的结构为主;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例如韩国和日本的留学生对此则会相对陌生,因为在日语和韩语当中,句子的语序是以“主+宾+谓”为主。因此可以说,不同地域的留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不一样的,再以语音为例:欧洲国家的留学生学习拼音的发音时,“j、q、x”三个拼音字母的发音对他们而言比较困难,而印尼学生可能对“z、c、zh、ch”的发音很难区分,韩国学生发“f”会比较吃力,因为在韩语当中,并没有这个音。除此之外,来华留学生的年龄段层次不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重点讲授不同的知识点,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内容,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2.2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

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一项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理论的完善,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文已经提到,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不同的问题。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或者问卷等方式,对留学生易犯的错误以及教学阶段效果进行记录汇总,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量化统计,系统地进行分析,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更有效地解决不同国家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学科理论,切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 语料库的建立渐渐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料库中存放的是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订以及教学实践的实施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语料库的建立,需要搜集庞大的语言实际使用信息,然后将其量化,以便于分析使用。对外汉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得外国留学生能够切实地在(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实际生活中熟练地使用汉语,因此教学的内容应当是具有实际效用和言语交际价值的,而非一些仅凭经验和猜测所拟就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对此的选择便需要依靠语料库的搜集整理和运用。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留学生所存在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并且量化也很必要,整理出错误出现的位置和频率有助于对教材以及课堂教授过程的修正和完善。语料库的建立为对外汉语学科的多方面理论以及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数据基础,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体现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极大贡献,广泛地搜集语言材料,进行量化,通过信息统计,数据分析以及科学的整理归纳正是体现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

2.3对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上文说到,随着国力的增强,汉语学习在世界范围内的热度越来越高,发展良好,形势颇佳。国家对此也颇为重视,1987年国家汉办成立,初衷是希望以语言作为桥梁,以民间的文化语言交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达到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目的。2004年由国家汉办设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至今全球已有四百多所孔子学院和六百多所孔子课堂分布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除了国家汉办组办以外,还有许多民间筹办的汉语教学机构正在蓬勃发展。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产业。

一项产业的发展,需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和发展前景的预计。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的规模和现状不同,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经费的投入还有教师的培养都有所差异。必须对此有所了解,通过社会调查研究,采取问卷形式或者抽样调查,搜集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的数据资料,宏观地把握各国汉语发展的潜在市场以及各国对于汉语学习的政策立场,从而对自身产业的推广以及政策的推行进行合理地安排和修订。

3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出社会调查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切合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需要,能够有效地丰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建设,积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科学发展,社会调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长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应加强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1998(4).

第2篇

一、结合趣味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游戏是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游戏,创设游戏化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品尝到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消化和吸收”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关于消化系统的拼图,课中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已学知识拼出消化系统,看谁先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没几分钟就有学生拼出来了。然后,我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人体的某个器官,进行自我介绍。由于创设的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兴趣很高,不仅课上听得认真,学得踏实,而且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环节当中,教师不需要对学生做的任何事情都作指导,而是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惊人,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给游戏更增添了几分乐趣。比如,在进行消化器官拼图结束时,有的学生用笔在这些器官上添加了表情,让人觉得生动可爱。我并没有责怪学生在拼图上乱画,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创新潜力和科学素养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结合社会热点,创设生活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物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如转基因食品、艾滋病、生物芯片、非典、航空育种等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非常关注的社会现象。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并不满足于从书本和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他们还会从社会活动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与这些问题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内容时,以社会焦点问题为素材,经过合理的衔接、加工和设疑,创设生活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神舟五号”航天飞船载人飞行成功,同行的还有航天员杨利伟及河南省一百余克作物种子(“彩色小麦”)。 “彩色小麦”是我国著名育种专

家周中普和李航利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三结合,经过数十年潜心钻研才培育成功的。这种小麦中钙、铁以及蛋白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普通小麦,同时还含有普通小麦中所没有的微量元素――碘和硒。据李航介绍,这种三结合的育种方法采用的是单一射线,进入太空后,种子就会受到综合射线,甚至于人类未知的射线,这就给种子提供了物理诱变的几率,产生的二代种子可以选择无数的育种材料,为优质保健的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育种基因资源。但是,这种“彩色小麦”回到地球后,是否都可以产生有益的变异?如果将植物带回地球种植后,发现该植物的隐形形状变成了显性形状,那么这种显性形状的种子是否能大面积推广种植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

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实践表明,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调查,探究这些河流究竟有多少是被污染的,而调查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撼:原来学校周边的河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被污染了。上课时,我又和学生探讨了水被污染的严重性和对人类的危害性。说到这里,学生的内心似乎都充满了忧虑,自然会对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言而喻了。

需要注意的是,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有的放矢,不能任意为之,否则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妨多考虑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残疾人;实践教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19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残疾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教育体系的资源对于残疾人而言显得很遥远。为充分了解残疾学员在接受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难点,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重点选取一部分残疾学员开展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以期找出一条适合残疾人的开放教育实践教学之路,为今后大量招收残疾学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残疾人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选取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指出: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教学环境方面出发,实践教学“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多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通常在实验室、实习场所等一定的职业活动情境下进行,作业是按专业或工种的需要设计的。”通过对残疾类型、性别、年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本研究选取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7名残疾学员,指导其开展社会调查实践。这7名学员中男生4名,女生3名;多重重度残疾(必须借助轮椅出行)2名,男女各1名;重度视力障碍3名,男生2名,女生1名;听力障碍1名,为男生;肢体残疾1名,为女生。除了2名多重重度残疾学员待业在家,其余5名学员均在各街道镇担任助残员工作。

(二)开展残疾人实践教学的尝试

1.研讨残疾人实践教学与健全人实践教学的区别为了更好地开展残疾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开始之前,课题组专门就残疾人实践教学与健全人实践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研讨,目的在于统一认识、统一思想,让参与指导的教师首先从理念上高度重视针对残疾学员的实践指导工作,并提前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点,做到有预案、有方法。通过研讨,课题组成员认为在实践中残疾学员可能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与健全学员相比,残疾学员对社会调查的畏难情绪可能会比较大,依赖心理也会比较强。从残疾学员的成长经历来看,受到生理方面的限制,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隘。一直属于弱势群体之中,使他们经常扮演着被同情、被帮助的角色。因此,在社会调查工作开始之前就要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查工作。第二,所选残疾学员的工作经验欠缺,个别重度残疾学员几乎没有过工作的经历,大多有工作经历的也只限于助残员这一领域,结合生理残疾这一因素,首先让他们的社会调查选题方向变得非常狭窄。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有别于健全学员的指导方式,采取因人而异的指导方针。第三,社会调查的教学目标是让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由于大多数学员从事的是残联方面的工作,他们面对的工作对象也都是残疾人,因此,课题组决定将调查的大方向确定为与残疾人有关的一些公共设施情况的调查,如无障碍通道的情况等。2.分析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实践方案在充分统一认识的基础之上,指导老师着手逐一研究每位学员的具体情况,针对每个学员提出至少2种调查方案,然后再专门召开动员会,将方案提出与他们共同探讨,找出最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例如,对于2名坐轮椅的学员,由于他们没有工作,活动范围可能受到生理障碍的限制。因此,从他们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议他们调查自己生活中经常会去的公共场所,如商圈、公共事业服务单位等,或者家庭所在小区的无障碍设施情况。而其他学员则根据自己的工作或者自身的残疾特点确定适合他们调查的方向或目标。3.提前组织学员学习无障碍设计规范要调查相关的无障碍设施情况,必须依据一定的国家规范。经过了解,虽然所有学员都是残疾人,但他们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规范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这样即使确定了调查的方向,调查行为也只能是盲目的、无序的。因此,在确定了调查题目之后,指导老师组织学员学习了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3月30日联合,2012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设计规范》。根据每个人的具体选题方向重点学习其中的有关规定,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等部分。让学员在调查中做到“眼中有目标,心中有标准”。

二、问题与反思

(一)学生调查报告质量的探讨

经过前期认真的准备及充分的实际调查,最后7名学员均按时完成了调查报告。2名学员的调查内容与他们的工作有关,其余5名学员针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调查,撰写了5篇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结论真实可靠。由于调查者本身是残疾人,在调查时不仅根据国家规范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作为使用者去亲身体验这些设施设计是否规范、是否符合需要、使用是否便捷、是否存在其他不合理现象等等。因此,调查的结论比一般健全人进行的调查更具说服力,发现的问题也更能为有关部门改善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学员反映及教师感受

通过此次实践探索,学员们普遍反映经过这次调查报告感到“温故知新”,对以前所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2名学生从事社区居委工作,调查内容结合其工作实践,对其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另外5名学生或没有工作,或工作内容无法开展调查,他们的调查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对周边社区无障碍设施开展调研,促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也为其他残疾人提供了便利信息。对指导教师而言,此次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实践指导活动也让他们受益匪浅。首先,残疾学员对待调查的认真态度让教师们惊叹不已。有学员在动员会后第二天就开始了调查,虽因准备不足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种热情让教师们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就感。其次,站在残疾学员的角度上为他们考虑调查的选题,以及和他们一起学习相关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也让教师们充分意识到了残疾人教育的意义。“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由残疾人自己主动担负起让社会重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让他们不再以弱势群体的姿态被动地等待社会的援助,这才是教育所应达到的最高目标。

(三)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与健全学员共同存在的问题(1)不能充分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对所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他们并不关心,抱着好听就听的态度。实践教学对他们来说也并没有特殊的意义,除了不需在课堂听课之外,他们在意的就是如何应付调查报告。因此,他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差,也无法对实践活动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学员的学习动机就无法被有效地激发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2)对实践活动存在畏难情绪目前,围绕着如何为残疾学员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与探索,但开放大学一直以来存在的实践教学环节难题同样也摆在了教育者面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远程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学员数量多,而实践教学师资相对不足;实践教学指导过程相对具体和个性化的问题;学生能力差异较大;学生较为分散,而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集中开展;学生在岗工作与脱产实践之间也存在矛盾。2.残疾学员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独特问题(1)残疾类型影响学员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开大的残疾学员主要分为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以及多重障碍等几种类型,其中肢体障碍和视力障碍居多。肢体障碍尤其是下肢障碍学员虽然平时不需要借助器械出行,但在爬楼梯等活动时会显得很吃力。如果实践活动场所没有电梯会给他们带来困难,而上肢障碍则相对局限较小。因此,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型需要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避免因他们的残疾特点而影响他们实践活动的开展。当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特性,让他们以与健全人不同的体会与感受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又能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对残疾人有益的活动中去。(2)是否在岗影响残疾学员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开大普陀分校的残疾学员绝大多数为区残联聘用的街道镇助残员,个别人没有工作。在岗残疾学员的调查实践活动可以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能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因此,他们的实践活动基本与残疾事业或民政工作有关,比如残疾人社会保障、独居老人、社区无障碍设施情况等。对于不在岗,甚至从未有过工作经验的学员来说,开展实践活动则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由于残疾程度比较严重,导致行动不便,且出现残疾时年龄很小,家庭经济条件也一般。

三、对今后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期理论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运用,以获得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工作。在针对学员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时,通常会发现学员在前期学过的一些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已经基本淡忘。因此,建议在前期的理论教学工作环节就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后期可能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员提前在心中预演一遍社会调查。尤其是社会实践常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提前强调一下,使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时能迅速将储备知识调动出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指导教师培训

开大开展残疾人教育的时间尚短,几乎所有的指导老师以前都没有过残疾人教学经历。在经过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探索之后,很快就面临着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这又是与课堂教学差异很大的新挑战。如果完全依靠指导老师自发自觉地摸索出一条路,不仅费时费力,甚至还会走弯路。因此,对有关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十分有必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对残疾学员职业胜任力的指导性

普陀分校的残疾学员大多数都属于区残联的助残员,其他个别残疾人虽然有工作,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所受训练有限,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简单的工作。因此,除了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残疾学员的身心特点,还更应该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让学员能在工作当中大展身手,提升他们的职业胜任力,体现自身的价值,让他们有机会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新的突破。

(四)加强残疾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指导实践活动时,课题组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残疾学员对自己的实践活动严重缺乏自信,几乎每走一步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首肯和认可才放心,更有个别学员直接提出希望老师给出具体的指导指示,他们愿意按部就班地照做,不想自己提出计划或设想。如果这种心理状况得不到改善,即使残疾学员能按时完成任务,按时毕业拿到文凭,也无法对他们的工作生活起到任何积极的影响。开大教育并不只是弥补文凭的不足,也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体现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志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张惠英,新疆供销学校讲师,新疆 乌鲁木齐8300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77-03

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职教育中已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机模拟实训、案例分析、深入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岗前实习、操作技能考核等。目前,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50%,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结果是学生虽然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拿到了毕业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电算化初级证书等证书,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究其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第二,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管理技能,如区域网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

以上这些实践技能是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技能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实训课。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课的备课,但对于实验课,几乎普遍缺乏充分认真的备课过程。造成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作出确切的答复,最终造成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教师要备好实践课,首先自身不能脱离实践,要针对实践内容反复上机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第二,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专业进修。我们知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商品软件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以用友公司为例,从UCDOS下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到WINDOWS下的相应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到系统化的ERP系统,到独立性极强的小型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WFW员工管理系统、网络电话系统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与会计软件开发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教学却存在明显滞后的现象,除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不当等原因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专业教师只有深入软件生产或营销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第三,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例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强化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写案例;其次是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只是引导和提示;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知识运用、人际交往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等综合能力。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应用在会计模拟实验中。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凭证、账簿、报表等实验工具进行实验,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解决方案。其次,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计案例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案例的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第一,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第三,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如从网上下载。第四,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具体选择。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或相关软件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中使用得比较普遍,学生进行这样的社会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三、合理设置实验、实训课程,加大实

验、实训力度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重视岗前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安排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在专业课程中,手工会计占到50%,计算机课程占到35%~40%,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不到15%。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70~80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第二,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增加电算化课程比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到会计电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开发,这些内容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包含。电算化课程至少应达到3门,比例在30%以上。第二,扩充会计电算化实训科目。例如基础会计、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以前都是手工模拟实训,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实行电算化模拟实训。第三,完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软件的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2)数据库语言的基础应用,学生应具备用Foxpm数据库语言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3)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5)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

(二)选择或自编合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材

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而适用中职学生使用的则是少之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践教学;其次是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大部分经济类中职学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业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因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要从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运作过程全真模拟企业。同时,还要考虑实训设备功能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运行的稳定性、结构的开放性、性价比等因素。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中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体到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中,体现为:第一,校企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人才。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企业是这些“产品”最终的消费市场。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在建设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过程中,学校要走访企业,了解目前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企业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企业对学校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宝贵意见。第二,与企业开展合作,有利于开辟多种办学途径,使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社会培训相辅相成地同时蓬勃发展。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校企合作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学校与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合作,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可以面向社会招生。第二,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验教材。第三,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者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利于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

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实践技能是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所以,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实习单位不对口,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实习机会太少等,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课时、作业量等,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不进行探索。

转贴于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废。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条件。①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重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际调研,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问卷调查法 实证性 法社会学 实证主义

法社会学是对法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在社会学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中的研究中同样可以应用。在对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法律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调查法是进行这种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又在法律现象的社会的调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法社会学调查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运用为主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研究中已是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在法社会学的调研中应用比较广泛。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作为具体方法的问卷调查法有着与之密切相连的方法论背景或基础,是区别于其他某些方法的重要标志。问卷调查法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渊源于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并在实验科学发展的条件下,由孔德首先提出来。他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应该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以及其它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去发现。其基本的观点是:一切关于事实的理论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也如同自然界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我们在因果规律的探究中,就能够确定社会的秩序和运行。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解释社会规律的具体方法就是在自然科学中已成功运用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正如涂尔干自己所说:实证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科学的理想方法扩大到人类行为的解释上,说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社会现象的可理解性,对于科学和实践同样是必要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笔者从问卷调查法的一些重要特征探析其实证性的特质:

一、从事物的现象出发体现实证的逻辑前提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进行抽样调查,在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中,抽样的标准以及抽样的准确度都经过精密的计算。这种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社会现实的一般状况,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进行抽样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表征,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这种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别的归类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法社会学中所出现的各种法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问卷调查法所针对的调查对象体现了实证主义的逻辑前提。实证主义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主义排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哲学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和高度抽象思辨的哲学,主张哲学应当建立在来自观察试验的经验事实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实证主义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之内,强调科学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只是记录感觉、描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实证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某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的经验知识是可靠的。“布莱克试图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研究法现象,试图从法现象中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描述法的发生与运行的根本规则或法则。他认为真正科学的法学研究是:(1)只分析法现象而不探索法本质;(2)法学的观念应是具体的,可与经验相参照;(3)从经验事实中不能推出价值判断。”这三条原则构成了布莱克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也是所有实证主义者所共同拥有的方法论信条。

问卷调查法研究事物的外在表象,并且对事物的外在表象进行统计、分类、分析,体现了实证主义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及从客观的外在表象为起点,具备了其实证性的起点。

二、高标准化要求从形式上确认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调查的对象,设计一整套的调查问题,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法社会现象中,根据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将原本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归结为事物的现象或者表象的一些规范化的问题,形式上表现出了从事物的现象出发来研究事物的本质。问卷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虽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程序。问卷调查研究的规范操作程序,还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迅速反映动态的社会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所设计的问题与项目都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课题需要,严格筛选和精心设计的简明易答的问题或表格,因而它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较容易对事物的表象与体现进行定量评估。

问卷调查法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符合了形式上的实证性。但是又常常使得原本很复杂的问题流于表面化,即形式的要求导致了内容的肤浅。形式化的表面的问题,很难对被调查者产生某种思想、行为的背景原因,获得直接的、切实的感受。无论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的行为,还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生活现象,研究者在设身处地的研究同一问题,与他们面对一叠问卷表或一堆统计数据时,获得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也只是从形式上确认其实证性。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将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和预测社会世界的目的。定量研究在形式上确认高度标准化的要求,体现实证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涂尔干指出,社会学既然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它就必须注意到社会事实同时具有的物质性和观念性双重特征。因此,社会学方法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物质性特征出发,社会学是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某些普遍性方法的;另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观念性出发,自然科学方法又需要经过某种形式的改变,才能允许被应用到社会研究中去。从法社会现象的物质性特征出发,即以形式的方式来体现其准确性、确认实证性。诺内特对此评论道,“拒价值判断于千里之外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实质,意味着在法学研究中宁要无知也不要偏见;但实际上偏见(即利益、同情、感觉力、兴趣等)具有促进思考的能量,在无视一切价值的场合知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问卷调查法也因此只是从形式上体现了实证性,而不能从本质上体现实证性。

三、逻辑演绎的特质体现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某一事物总体的概况、特征,以及进行事物总体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体现其逻辑演绎的特质。作为一种实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有着于众多自然科学方法相类似的逻辑程序。问卷调查法的逻辑演绎的这种实证性质,决定了它与随机抽样、与统计分析密不可分。或者说,问卷调查法实际上意味着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抽样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问题,问卷则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必要方法。问卷调查法的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体现逻辑演绎的特质。

实证主义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每一步演绎推断必须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即推理的结果也可以直接用实践进行检验。法社会学不仅客观地阐明法律现象“究竟是如何”,而且进一步关注于法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证据来检验,某一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是可靠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建构、证据搜集与分析、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实施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做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也符合科学的逻辑的,当然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也同样体现这种逻辑演绎的特质。问卷调查法中以抽样和问卷为前提,统计分析则是其逻辑演绎的具体表现。

四、问卷的准确性较低,其实证性降低

问卷调查法完全依靠问卷、依靠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来收集资料,调查者难以了解被调查者是认真填写还是随便敷衍。填答问卷比较容易,有的被调查者或者是任意打勾、画圈,或者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填答;或者被调查者对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无法得到指导和说明;或者对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低,对无回答者的研究比较困难。问卷回收不确定因素而影响回收率外,还有问卷的灵活性不够,多数问卷要求由结构式来回答问题,使被调查者的态度与观点不能充分说明和表达,并且,问卷调查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问卷要求用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对文化素质较低的被调查者较为困难,因此问卷调查使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实际。因此问卷调查法的准确性较低。

第7篇

一、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是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及实践意识:学完后,我要在实践中试一试!

如“解直角三角形”章前提出:要沿斜坡铺设水管,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角用测角器可测出,水管AB的长度可直接量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怎样利用上面的已知数据得出B处离开水平面的高度BC呢?

让学生阅读讨论片刻,再提几个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

2、把实际问题化成怎样的数学图形?

3、化成直角三角形后,怎样解决此问题?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大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学生可能提出:

“据测量结果,在地面或纸上画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在这个全等形上进行测量。”

尽管此结果会引起哄堂大笑,但应予以肯定:从数学的观点来看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回到实践,可行吗?不一定!因为需要较大的平地或纸张,不方便也不实际。

“或据测量结果,画一个与它相似的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上进行测量,再按相似进行计算!”

这种思路是可以,也是可行的,但每次都要精确画图,而结果又会产生误差,不够方便与理想。

4、想想看,除了测量、作图等方法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方法呢?

5、这个实际问题可以化为怎样的数学模型?

6、上述问题解决了,再根据这个数学模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解决了本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的边和角,求得其他的边和角,再用这个模型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与几何、三角的测量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在数学建模思维过程中,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背景材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解答的思想。且解题过程中重要且困难的步骤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数学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技术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数学建模关键的一步。

学习几何、三角的测量问题,要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现成的数学建模,巩固数学建模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建模。

三、在传统应用题的基础上,逐步渗透格调清新、别开生面的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贬值、盈利、亏本等名词成为日常用语,储蓄、保险、税收、贷款消费、旅游等问题成为引起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最省、最多、最低、最美是各人、各行、各业的最终目标。但遇到具体问题如何去解决?告诉学生:要靠数学建模去解决!

在目前教材中这类应用题数量及类型尚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和编拟相关的应用题,并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模型的广泛性、趣味性,喜欢并重视数学建模的学习,并及时归类总结。如:

1、市场调查中常用有奖销售、大酬宾、八折优惠等招揽顾客,购者及商家都要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这类问题常用方程模型。

2、当市场经济席卷整个大地时,一类决策性问题应运而生,而这类问题化成应用题后可用比较法,编成开放性应用题。

例1:两位老师带学生去旅游,联系了两家标价及服务质量均相同的旅游公司。经洽谈后,甲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2名教师及一名贫困生免费其余7折,乙公司是全部按6折收费,选择哪个公司更实惠?

3、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既要掌握信息,又要运用信息,这样才能合理安排生产。由于提供的信息常是一个范围,因此这类问题常用不等式解决。

例2:某自行车厂今年生产销售新车型,年初厂长接到信息:今年预计可销售12000至15000辆,去年已备有这种车的车轮10000只,今年车轮车间平均每月可生产2000只,装配车间现有工人60人,每人按2200个工时计,装配一辆车平均需6工时。

(1)工厂明年的产量最多为多少辆?

(2)为减少积压,装配车间最多可裁减多少人到其它车间或开发新产品?

4、改革开放推动着各行各业都要选择最佳方案,此类问题,可利用求函数最值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而最短程问题,可应用几何模型来解决。

四、数学建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活泼性

第8篇

关键词 德育 公民人格 一体三格 公共性

一、德育培养学生公民人格的价值诉求

公民人格是公民主体性资格和身份认同的意识自觉与价值生成,当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价值主体时,公民人格才得以确立。“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人的发展是不断获得新的社会规定性”[1],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公民教育需要以及加快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诉求。一方面,德育通过教育的手段传授公民知识,解决公共性矛盾引发的障碍,关注发生在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矛盾和责任,辅助社会结构变革、文化观念转化中的人格重塑,是个体与社会相互接触、碰撞、磨合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公民人格包含的契约精神与德行精神是德育的主题,德育通过形塑学生的公民人格,来使公共社会价值范式在学生自身得到内化和展示,“推动学生从传统社会依附型人格走向公民社会的独立型人格”[2]。因此,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是中国现代社会进程的必然蕴涵与要求。

二、德育培养学生公民人格的现状

1.德育内容中公共性内涵的陈旧

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体三格”,其中“一体”是指公民的主体资格,三格是指公民政治人格、公民法律人格以及公民道德人格,许多教师将“一体三格”当作纯粹的知识性内容来讲授,而不是将它们视为可探讨的多元性话题,这是当前我国德育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即公民人格培养所涉及的公共性内涵显得陈旧滞后。“过去社会结构和整体价值环境中被塑造出来的顺从型、服从型的臣民人格将被消解”[3],德育不能再通过对“内容”的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公民人格的基本落脚点是“契约精神”,大家一起达成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共识”,这个共识要得到前人和社会“新鲜人”(学生)的理解,才能将德育中的差异性个体联结为一体。因此,传统德育教学内容中的“公民身份”要向“契约关系”过渡,社会契约关系才是公民社会中差异性主体应该具有的关系状态,从这一层面来看目前德育教学内容中的公共性内涵是陈旧的,对此现代德育对社会权利与义务统一的价值理念落实,不在于赋予公民教育内容的固定范式,而是提供学生公共生活的探索空间,应着力于以社会契约为中心的公共性内容扩展。

2.德育过程中公民文化嵌入的矛盾

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公民文化环境的营造,我们常常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重人伦、重整体,习惯于“大我”甚至“无我”的传统道德价值成为德育空间中公民文化的主要资源,传统道德资源是民族创造的宝贵潜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人格的生成。例如“我国文化精神中与人格直接相关的文化对象是‘礼文化’”[4],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最具影响力的观念,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等级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被愈加重视,公民人格是一种源自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念,当中国现代化境遇与传统文化境遇相互碰撞时,公民人格教育的文化选择也面临着考验,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国情与现代社会普适价值理念的结合是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德育教学方式中公民实践训练的误区

德育中的公民实践训练是传统人格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公民实践训练必然要促使学生主体融入社会交往、参与社会互动之中,但公民实践与道德实践是有差异的,许多教师将道德实践等同于公民实践,尽管两者都要求学生的亲身体验,也同样具有道德内涵,但公民实践的方式方法主要绕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而生,德育教师在此方面容易产生的教学误区如下:一是教师喜欢通过“好人好事”的道德行为逻辑来替代公民行为逻辑,“公民行为逻辑的立足点是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5],因此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提是调查社会、分析与研究问题,其次才是社会参与,这是道德实践经验无法替代的,德育方式中公民实践训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公共问题、理解公共事物、思考公共决策。二是教师惯常通过情境虚设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入公共冲突,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公共性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模仿学习之上的,诸如角色扮演、认同自居等情景式教学并不适用于公民实践训练,因为公民实践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道德选择,模仿学习不能直接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充。

三、德育培养学生公民人格的具体途径

1.以社会契约为中心的公共性内容扩展

德育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是建立在主体意识之上的公民政治人格、公民法律人格以及公民道德人格培养,教师可以基于“一体三格”的框架来创设公共性内容,确立公民与社会的契约关系。例如公民政治人格,“公民政治人格培养的过程是将国家现有系统内所认同的政治取向和行为规范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6],包括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此方面的内容在目前德育中主要表现为对政治知识和意识形态的普及,我国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参与政治的动机和积极性,原因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政治知识及其相关事宜都离学生生活太远,因此教师对学生公民政治人格的培养应多从学生身边可触及的公共事务入手,例如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怎么通过这种国际性赛事来改变传统中国的对外政治面貌,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政治内容才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对它们施加影响,从而建立关系。又例如公民法律人格,社会外在法律规范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的震慑力和强制力,德育内容涉及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应该成为教学主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知晓法律内容,但他们从“自然人”向“法律人”转变的过程却必须依赖于切身感悟法律运行对社会平等、正义、天赋人权的维护,例如“李某某”案件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案件的当事人也是一个学生,案件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双方社会地位的悬殊和犯案人父亲的名人身份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一个极好的法律与权利、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舆论之间相互博弈、协调的法律事件,能让学生深入体验法律现象中的动机、情感、社会矛盾以及公众态度,看到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司法体制的诉求,尤其是认识社会舆论对司法裁决的影响,了解自身作为公民有能力通过参与社会法治建设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公民权利的实施也可能因为滥用而影响司法公正,在失范的舆论漩涡和法律理性精神中应该如何选择?当学生经历了对公共法律事件的探讨、争议、情感共鸣以及最后的理性思考后所获得的法制教育才是深刻的,对于公民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也会区别于以往的法律知识普及,使法律理性从社会器物层面内化为学生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国情与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协调

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精神氛围是学生公民人格生成的土壤,但传统道德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格的生成,当中国现代化境遇与传统文化境遇相互碰撞时,公民人格培育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国情与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协调。因此,教师在德育中应从以下两方面创设公民人格培养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是关注现有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下的文化诉求。例如市场经济体制对公民人格的诉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要求公民具有自主走向市场的独立人格,每一位公民在市场交换中是平等的,在商品生产和竞争中遵循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原则,因此自由、平等、竞争、开放的文化思想应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文化价值的一部分,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制度环境与公民人格素养是相互适应的,一个民主法制社会必然要求公民文化具有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不能抛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去谈公民人格,那么是不是传统文化国情就应该予以抛弃了呢?力求应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公民文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观的衔接点究竟在哪里?在德育中,传统文化资源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想性人格,所有的道德表现中都存在理想性人格,公民人格也不例外,传统文化对学生公民人格的培养价值也在于此,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来赋予学生对公民理想人格的渴求。例如社会契约精神是学生公民文化价值的一部分,但学生如果对契约文化的理解不足却容易滋生对国家公共权利的怀疑,例如既然公民是社会创建的实际主体,为什么还需要接受国家公共权利的束缚等此类疑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刚刚抵达公民文化的形成阶段,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公民文化的成熟时期,国家公共权利对健全自律的公民文化,形成公民理性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的介入来提升社会凝聚力。另外,德育过程的公民文化营造还需要考虑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对公共场域的不同定位,例如网络平台所需要的公民人格建构,理论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当多元化与一些极端言论、虚无论、各种相对主义相结合,容易侵蚀社会前进的共识”[7],瓦解社会道德体系,因此教师针对新生媒介场域下的公民主体意识表达是有所选择的,在教导学生维护个人自由和权益的同时设置法律框架和道德界限,提倡自律和权责分明的公民文化,和学生一起探讨现代公共生活的秩序保障。

3.致力于解决公共性矛盾的公民实践训练

德育对公民人格培养要促使学生融入社会交往、参与社会互动,但公民实践不等于道德实践,教师应规避“好人好事”的教学误区,致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公共性矛盾的社会调查、决策和行为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学生居住小区的环保调查便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调查课题,教师要做的是传授学生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并帮助他们将调查内容细化。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社会调查形式,让学生通过随机访问来将小区环保情况进行汇总。调查内容可以是小区居民对限塑令的看法,水管流水是否会随手关闭,电池回收箱的使用效率,垃圾处理的分类情况,在外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调查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还是对学生公民角色的自我化,其次才是提出解决方案,参与公共决策。例如针对流浪犬伤人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性事件,是捕杀流浪犬、救助领养,还是惩罚遗弃者、设置专门管理部门?站在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看伤人的流浪犬应被捕杀,但从《动物福利保护法》出发,应该被惩罚的是弃养者,可见在一个公共事件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立场,这是教师应该给学生呈现的冲突,社会监管部门、宠物买卖方、收容机构、动物保护组织究竟谁该对此负责?当教师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他们才能发现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对公民的“公共性”更为理解,懂得公共决策与道德决策的差异。最后是行动能力,常见的诸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公民行为实践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交往之中,教师应从社会交往方式中去选择实践项目,例如网络式交往中的校园公共生活参与、管理网络聊天室和BBS,训练学生公共对话的能力;传媒式交往中的公共宣传栏制作、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监督,让学生体验社会主流价值,深入公共伦理建设;文化式交往中的历史博物馆参观、英雄纪念日悼念、纪念碑打扫等等,增进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理解公共价值;社团式交往中的合作学习,例如器乐社团、棋艺社团、英语社团、计算机社团、体育社团等等,它们都有助于学生进入到一个彼此认同的公共关系之中,为学生公民人格形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5).

[2] 李润洲.学校场域中公民人格的文化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3] 张乾友.考察“公共”概念建构的历史[J].人文杂志,2013(4).

[4] 冯建军.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及其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13(10).

[5] 张敏.学校制度生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 刘义.凝聚价值共识: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16(5).

第9篇

一、案例教学是培养秘书能力的最佳途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秘书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虽然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但是工作能力不是靠听老师讲和看书就能得以提高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从而不断地积累提升。

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本身的故事、情境、典型、描述等是关键。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案例就是一个工作记录,是秘书面对困境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甚至某些偏见。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真实而具体的事例,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其后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优秀的秘书教学案例,不仅仅可以用来阐明某一理论,而且可以用来分析在某一特定场景下,哪些方案有效,哪些方案没有作用,并提出问题。老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找出其他有效的措施。对于教学来说,案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并促进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另外,案例分析能锻炼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它不主张选择惟一的“最佳解决方案”。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案例也会有复杂的情况隐藏其后,而且每种解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出现。通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提高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灵活应变能力。所以,案例教学是提高秘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教学法常用模式

(1)点缀式。即在讲到某一理论时,将比较短小的案例点缀其中,说明问题。例如,在讲述秘书的作用时,分别用具体工作说明什么是助手作用、参谋作用、枢纽作用和门面作用。这种方法具有“一点即通”之功效、使用频繁之特点。(2)小组讨论式。这种方式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把案例及其问题提出来交给各组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并注意倾听他人意见,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总结。整个过程也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3)案例搜索式。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后搜集发生在身边的现实案例,从中把握理论实质,了解个案差别,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在讲授营销手段、公关宣传、广告类型、新闻种类等问题时,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4)情景模拟式。让学生模拟秘书工作中的某种情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处理案例。如模拟召开新闻会、展览会、订货会,开展接待工作,模拟礼仪规范等。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准备充分,组织合理,配合默契。(5)社会实践式。即组织学生到案例产生的场地参观、调研,或由学生自己实习、实际操作,实践一项案例。档案管理、社会调查、新闻采写、公文写作、信息检索等课程都可以进行这种教学。一次实习往往能够检验学生多方面、甚至整个学科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一份社会调查实习后得出的调查报告就可以把调查类型、调查步骤、调查方法、调查表的制作、调查结果分析等问题全部解决。

三、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