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16:33:10
导语:在大学生信息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大学生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对策
1.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大学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英语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正逐渐从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对人的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展开了讨论,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该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和特点,提出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借鉴。
2.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强调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认知工具,并且以信息能力为核心。
信息能力主要是指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传播信息能力及信息免疫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传播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具备把经过思维加工后再把信息传递出去的能力。
3.问卷调查
3.1调查内容及相关数据。
我从内蒙古师范大学06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理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各150人,共计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35个项目,全部为单项选择题,选项分三级和四级两种,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三或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问卷内容主要分七个部分:(1)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2)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3)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4)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5)教师利用信息的能力;(6)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情况;(7)有关学习资源的利用。
3.2调查分析与启示。
3.2.1科学及系统的学习策略缺乏
学生对学习策略运用得不好。预习策略、自我提问、反思策略和学习时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用得相当少,分别只有28.9%,25.3%和33.7%;只有19.8%的学生在学习时能使用复习策略来帮助记忆和复习;记笔记的策略使用的人数也很少(使用的学生占45.5%);有72.9%的学生从不或很少能制定英语学习目标并认真执行。有71.6%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是比较盲目的,不是很了解教学目的与要求;做得最差的是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交际与坚持在课后进行听、读等训练,有86.8%的学生很少用英语进行交际,有高达87.2%的学生不能坚持在课后进行听、读等训练。这说明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被动,没有把自己看作学习的主体,学习缺乏积极性。
3.2.2学习动机的缺乏
有56.6%的学生觉得英语有趣,想把英语学好;有52.8%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有43.7%的学生经常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说明这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归因;有33.7%的学生考试前担心考不好,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但是,调查也发现,有60.0%的学生课堂上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这说明他们的自我负责精神和主动意识不够好。
3.2.3自我管理能力低下
对于学习计划,有51.7%的学生很少制订学习计划,有23.3%的学生根本不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是盲目的;有82.3%的学生对于制订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能很好地执行,也不能对制定的学习目标很好地完成,学习过程总是被动的,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贯彻执行自己先前的计划,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有高达45.2%的学生管不住自己,不能主动学习;仅有15.6%的学生能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有58.1%的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对于教师的要求不能独立完成。复习备考有55.5%的学生能制订学习计划,并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复习;有43.8%的学生没有计划。
3.2.4学生信息能力比较低
有43.2%的学生很少利用资源学习在线课程。有58.3%的学生只是偶尔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有60.4%的学生不能或很少能对搜索出的信息迅速判断出哪些值得保存或下载。这部分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比较弱,容易受一些冗余信息的影响,只有38.8%的学生能做到迅速判断信息的有用性,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所以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对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在自主学习时,应该加强学生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方面的学习。
3.2.5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
有48.6%名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有20.5%的学生认为影响非常大。可见,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有48.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多媒体授课时,其内容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大;有8.0%的学生认为非常大。这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其呈现内容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有影响的。所以,教师要关注自己在授课时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注意呈现知识的手段要丰富一些,教学内容的呈现就会有更多的选择,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效果好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就能提高了,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3.2.6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缺乏
有65.5%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少评价或不评价,说明多数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78.8%的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很少。仅有13.8%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很少和不评价的占绝大多数(84.2%)。这就说明,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意识和方法,自我调控能力缺失,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2.7有关学习资源的利用
分别有54.5%和20.5%的学生都认为自主学习中心等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仅有3.8%的学生认为帮助只是一点点,有20.5%的学生回答不太清楚。这说明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还有待于开发利用更多的其他学习资源。
4.对策
分析调查问卷显示,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帮助学生尽快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1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习策略培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并创造运用策略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弱项,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机会开口说英语,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并督促学生执行,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尽管我校学生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学习策略,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4.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逐渐培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影像等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制订学习计划,不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更不能及时调整,在自主学习方面不能做到自我评估、自我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逐步培养形成的。无论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可以通过自我记录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所采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填写一种学习记录表和清单。学生通过填写学习记录表来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4.4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使学生具备熟练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个人需要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其次,教授给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运用搜索引擎、“帮助”等信息工具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以较少的时间从信息源获取符合自己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需要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4.5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价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仅有语言知识而没有信息素养的英语教师,无法有效地获取最新的语言教学、科研信息,不会使用最新的优秀教学软件,既无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又无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英语教学的需要。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的能力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信息能力主要有:(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2)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支持与管理的能力;(3)具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
4.6加强自主学习环境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自主学习环境资源的建设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和软件环境的建设。其中硬件环境有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中心、校园网等的建设,这些硬件资源的建设都比较到位,只是需要注意硬件的改造更新,也就是说大体已经具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硬件条件。但现在的电子阅览室里没有相对充足的电子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要将建设好电子阅览室要当成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另外,培养和提高学生包括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力等在内的学习能力也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资源建设发挥最大效用,关心学生的具体个性化的使用需求。
4.7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学习者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即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自觉地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分析和总结在知识、技能、情感、策略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学习心态、学习进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事实上,自控学习过程和自评学习结果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技巧,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经常地自控和自评能保证自主学习健康有序地进行,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自主学习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与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要努力培养在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后仍能继续有效地学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高科技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网络的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2]范姣莲.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3]高玲.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4]黄怡俐.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6.4.
[5]龚嵘.大学英语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探微[J].外语界,2006.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61-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指导学生测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世界,结合时代特点,大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出职业决策,确定职业定位,为实现职业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在有效执行行动计划后,凭借专业实力获取更多的面试机会和求职成功。高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有些问题。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效果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限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发达国家比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团队专业能力较为薄弱,不具备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的师资多是学校就业部门的老师或辅导员老师,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工作世界等方面不能有效地提供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业余化的教学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即使按照教材施教,也无法有效地结合实际情况,不利于大学生今后在职场上的运用,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有所折扣,与教学目标产生一定差距。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具备完善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课程的同时,往往指导老师只注重课堂的讲解,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缺乏专业和行业的针对性,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有效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融入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培养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的应变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大多使用讲授法,也有老师在尝试案例分析法、形势分析法等,即使和学生有互动,但互动次数、互动效果有限,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能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尤其是在大班或合班教学时,这导致老师和学生无法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行业和专业情况进行深入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源于大学生对自己和工作世界的充分了解,个体数量大,工作岗位和信息众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仅凭老师的讲授是无法完美沟通和指导的。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传递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有效信息,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课堂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和发展。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
2.1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来共同表现期望表达的主题和信息,比单纯地讲解和板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切实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内化。
2.2 职业测评系统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通过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等心理测量量表了解自己,如果要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讲授或多媒体课件完成所有测试,则会消耗大量的课时,而且结果展示还不能一对一。现在有许多公司如北森等都开发有专门的职业测评系统,如果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到安装有职业测评系统的机房专心完成职业测评,不仅高效快速,而且得到的结果更加有针对性,也能保护学生自己的隐私,学生还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后续的工作和努力奠定基础。
2.3 互联网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它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更新速度快,这些信息可以实现交换,且不受空间限制,交换形式丰富,如视频、图片、文章等,这些信息成本低,价值大,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几乎可渗透到每个主题内容,特别是当学生认识复杂的工作世界时,他们可以通过Jobsoso、58同城等网站搜集大量的职业信息、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路径,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实现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设计行动计划,寻找求职单位,甚至可以帮助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后实现动态调整。指导老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课程资源库,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使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
2.4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个体交流经验、意见、观点的平台,现在常见的社交媒体有Email、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这些媒体交互方式使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从课堂到课外,时时处处都可以,更加频繁和容易,而且成本较低。指导老师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供关注的学生“粉丝”学习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Email、微信、QQ等方式随时询问老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疑问。
2.5 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依赖于PPT,决策平衡单需要Excel的支持,行动计划、求职简历、评估调整内容都需要靠Word来完成,办公软件在教学前、中、后都必不可少,是提升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工具。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
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更加自主性、便捷性的辅助平台。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的形势下,顺畅的人机对话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个体针对性,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指导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围绕就业的竞争力,全面分析现代市场的需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考虑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案如表。
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配置适合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机房和专业测评软件,开通网络,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下物质基础。同时,管理部门还应安排具有专业能力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并针对机房采购的软件组织专门的培训,使指导老师能切实掌握测评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课程的体系,采用小班教学,更顺利地实现全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全程化教学任务。
4 总结
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指导老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职业测评系统、互联网、社交媒体、办公软件等技术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学生自我思考和操作部分,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更受益,教学效果更好。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参考文献:
[1]周娜.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2]臧刚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职业成熟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8).
[3]王荣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6).
[4]刘松艳,王宝珍,王志才,张雷.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6)01-0116-0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最难就业季”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因此,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外,学习与社会接轨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学习内容。但是,作为公共课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目标,难以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真正的作用。如今,各个学科都在努力突破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改革。其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与课程的整合也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被认为是当前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将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整合,是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困境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对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其他类似公共课程的有效整合仍缺乏系统和细致地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实际的问卷调研,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整合策略,尝试改变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从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能力等特点选择职业的专门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利用心理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咨询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1]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教学层面和管理层面存在问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面临发展困境,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其预期的定位。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为对制作简历、面试礼仪和就业政策及法规的简单了解。[2]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和单一,学生自己很容易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因而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教学内容陈旧,很少加以改进,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未能符合学生、社会发展和市场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较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就业指导教师一般是学院的书记或辅导员,他们往往没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由此可见专业化程度不容乐观。此外,通常就业指导教师的行政工作较为繁忙,很少有时间参加有关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并且与人才市场和企业联系较少。他们虽然在日常上课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准确预测。因此,当前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整体不高,致使他们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等方面难以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公共必修课之一。由于教师专业水平和精力有限,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通常采用同样的传统讲授法。然而,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讲授方法单一,缺乏生动直观性,使学生只能接受理论知识,而在实践应用时无从下手。同时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无法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特点,从而也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这一目标。
(四)对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对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系统统筹考虑。[3]可见,授课教师与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授课教师只是兼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混学分、拿成绩。加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少课堂互动,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被调动起来,对课程及其相关知识并不在意,使得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欠佳,并没有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所欠缺的职业素养的实质作用。
(五)课程设置不规范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设置不规范。部分高校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每学期4个学时,也有部分高校在大四才开设。课程开设较晚的高校因为时间的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方面指导的需求,而课程开设较早的高校往往也只是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概述,致使学生在真正求职时所用甚少。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时长短,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真正使课程具有实用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性质,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和优势,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需求,论证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以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解决当前课程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采用访谈法。笔者对四位河北高校就业指导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关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就信息技术对就业指导课程所带来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以河北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文理不同专业,涵盖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其中男生34人,女生46人,共发放问卷80份。主要了解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看法。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访谈和整理,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师生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较为不满意。在访谈过程中,一线教师大多反映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滞后、单一,且课程没有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简单的知识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明显缺乏师生互动,且由于教师少而学生多,个性化指导的实现很有难度。一旦课程结束,就业指导也就随之结束,不会产生持续性的指导和对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断修正。针对学生的问卷数据统计也反映出相同的问题。83%的学生认同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见图1),89%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满意(见图2)。在上课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认为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规划起到明显促进作用。2.师生对信息技术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持支持态度。针对授课现状,就业指导教师在努力寻求突破,以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使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基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时效性和应用性,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被一线教师所认可。教师希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其与社会真正接轨,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学生参与性更强,更希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关注。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更是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持有积极态度。3.就业指导课程可从多方面与信息技术整合。通过访谈了解到,一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有用武之地,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以及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对就业指导课程优化。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提出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生动性和实践性(见图3),教学方式应多样。如增加求职模拟训练、面对面咨询等环节,增强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见图4)。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较为认可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认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讨论与建议
基于就业指导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整合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指导的课程资源
传统课堂采用的教材内容固定,很少更新,时效性差,因而较难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方面应不断去糙取精,并发挥信息技术的检索与制作功能,在传统教学内容中融入与现实社会需求真正接轨的内容,如真实的人才市场与企业招聘要求、面试案例等,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满足社会需求,学有所用。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形式的知识点外,教师可利用网络,将节目或影视视频资源、时下流行的图片等素材作为案例,使课程更加直观生动,契合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例如,《非你莫属》、《杜拉拉升职记》、《何以笙箫默》等视频中有许多面试着装、言谈举止方面的技巧,符合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此外,信息技术不应只限制为搜索工具,它所应用的网络环境为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资源提供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开发,可以搭建就业指导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共享各高校的优质资源,从而使一成不变的教材成为灵活、时效性强的资源,同时也有助于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讲授的方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性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除了采用讲授法传授基础知识外,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促进师生讨论以及生生互动。例如,较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网站,或将网站以二维码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招聘类等实践性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若受到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通过网络弥补,学生可在课下通过表演、数字故事、动画演绎等不同方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对于制作简历等操作性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操作、美化、分享和评价。通过信息技术,突破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方式不拘泥于讲授,更易于优化教学过程,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网络平台的便捷,使个性化教学指导成为可能。通过网络的职业、性格等测评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模拟应聘、案例分析,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指导过程。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日益成熟的当下,可建立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跟踪学生的发展变化,提出更有针对性、持续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方式
一般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为制作个人简历或撰写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论文。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只能获得分数和学分,却不能获取简历制作是否合理规范、自身职业素养如何的反馈。从总体来看,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方式常常受到学生数量多、课程重视程度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客观题试卷完成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测试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出分数和反馈。对于过程性评价,通过主观题,如制作简历、看视频回答问题、录制小段模拟面试视频等多样化题型,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得以实现。在同伴互评实施中,教师要首先给出评价标准,然后学生随机互评主观题,并进行自评。评价标准可作为答案,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识记。通过评价他人作业,学生也可以实现自我反思。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更营造出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会因为课程的结束而消失,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指导。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背景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构建更为完整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从而更易于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束缚,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供的共享资源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学习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知识,还可以监控自身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培养自我监控和反思意识。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很好地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5]然而,信息技术与任何一门课程的整合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技术和专业方面不断进修,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应端正思想,认识到就业指导对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提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整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未来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深化信息技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整合,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不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类似于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的其他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经过系统的开发,也将发挥课程设置的真正作用,优化教学效果,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2]王建.CAI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8):22-25.
[3]雷树俊.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136-137.
[4]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影响
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国家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快建设网络化的步伐,而传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就在信息化的发展下暴露了弊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一直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大学生人才信息的交流,也为大学生去异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且当代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档案的需求加大,因此效率较低的传统档案管理逐渐会被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所取代。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下在使用信息技术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会有什么变化。
1 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毕业生档案建立方式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档案,需要由人才交流中心等相关单位保存并,且以往给大学毕业生建立的档案都是纸质档案。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档案不再是纸质形式,而是一电子化的形式体现。而且学生的档案信息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采用虚拟的方式,记录在电子档案中。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且互联网技术在发展,通过这些影响使学生的档案实现电子化。
在对大学毕业生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传统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是纸质的档案馆形式,采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就能够建立起数字档案馆,传统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就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在构建大学毕业生数字档案馆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就业的需求为导向建立的,提供的信息包括了就业相关的信息,而在用人单位方面则提供了比之前更加全面的学生个人信息,能够很好地防止事后造假信息的情况发生,能够更加准确和灵活地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
2 信息化技术使得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空间广度以及时间的长度变得更加丰富
实现档案信息扩大化最容易的手段就是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不仅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管理方式中的时间限制,同时网络环境也能够很好地实现地理环境限制的突破,能够很好地实现空间以及时间信息交流的需要。在开始建立数字化档案馆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最大化,它能够将各类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放置在大学毕业生档案信息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员在查询大学毕业生相关信息的时候能够有所帮助。通过信息化技能能够很好地实现档案的纸质载体和档案当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分开,那么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也就能够分别对这两者进行管理。传统的档案馆在对这两者分别进行管理的时候是一种双重的管理,无形当中就会为管理工作增加很多的难度和压力。这样在对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对纸质的实体档案馆进行和平常一样的管理建设,同时还需要对数字档案馆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实现资源需求者对于资源共享的一些要求。所以在以后进行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时候信息化技术管理将会是一大特色,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适应。
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互联网技术的研究运用。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单位通过网站建设等方式,在网站上建设档案室网页,公布有关信息,有关人员只需要通过电脑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相关管理动态,这对促进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 信息化技术使得档案信息变得更加完整化和多元化
网络对于人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着毕业生的档案。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档案一般都由人才交流中心收集保管,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馆,而且这种档案馆基本都是信息化形式,通过档案馆可以让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得到很好的保存。学生在毕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个人的档案可能会随着学生到工作单位,也可能会回到学生的生源地。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的档案馆是在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份电子档案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内。通过这种保存方式能够让毕业学生的档案更加完整,让档案具有时效性。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档案保管的方式较为多样化,而且学生的信息也更真实,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的档案就可以真实的反映有关信息,发挥毕业生档案的应有作用。
4 信息化技术能够突破纸质档案无法超越的瓶颈
部分单位在管理毕业生档案的时候,存在着漏洞,而且有着这样现象的单位不在少数,甚至是有一些问题很难去解决。在众多问题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大学毕业生档案的时候,管理工作分散,使档案不能有效的实现价值。对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但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大多数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收集学生的信息上只是敷衍了事。有一些工作没有在要求内完成,然后在任务期限截止时,匆忙的完成,草率的工作态度,简单的处理,可想而知,管理工作上缺陷有多严重,由于之前学生信息统计工作做好不好,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会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是传统方式管理存在的不足。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档案是电子的形式,在填写信息的时候,可以按照具体的模式让学生统一的填写,然后再保存。在统计信息的时候,根据系统规定的时间进行填写,这样就不会出现突击填写的情况,而且还能让各个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收集信息不在那么仓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问题,使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工作顺利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发展下,弊端增多,因此这种管理方式需要改变。现阶段,档案信息的服务对象更为具体,服务的方式也由单一变为多样。在整体的档案管理都发生变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方式也加入了信息技术,并且不断的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容易,也使学生在毕业后,档案信息仍能为其服务。信息技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可以在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晖,张素丽,柳羽辉.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1(11).
[2]巩雅峰.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华章,2012(2).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闻媒体和社会经济生活中,“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互联网+”主要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一种有效融合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而且我们也应看到“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平等的就业创业环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在日益提升,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必然要发生巨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的利用好信息技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信息化教学与“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重要性来看,“互联网+”视阈下无论是时代还是学生的思维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需要能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及基本方法和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以应对许多具体的互联网挑战,但是大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机会必然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借助于一些信息化的工具来进行模拟,通过媒介的作用来把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在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去提倡的。
其次,从必要性来看,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确实能够起到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构的有效作用。因为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材是非常的理论化和抽象的,很多学生看了之后也不感兴趣,觉得远没有自己通过现实和实际学习到的知识多,而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教材。而且目前的一些案例教学、面试、创业等内容往往分散在很多的章节中,如果只是泛泛的讲很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教学知识框架,但是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如果大量和有效的知识,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跨越不同章节和学科,覆盖不同的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
(一)实现“互联网+体验教学”模式
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其实也不应该总是被限定在课堂上,而是需要积极的与学生的实践联合起来,“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范畴比较广,社会关联能力比较强的新生事物,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将课程向外堂移动,可以与高校的一些创业社,其他社会组织联系起来进行合作,充分的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条件进行实践,比如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开网店,怎么进行公司注册等,还可以积极的利用网络信息到实地调研或者实习,探查网络与社会的联系状况。信息化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就业课程学习提供诸多的帮助,比如营销中要学生介绍一辆车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把车开进教室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模拟汽车展厅销售,利用图片或者其他软件展示一辆车,这样很容易让扮演顾客和销售者的学生带入到场景之中来,教师也可以亲自到相关汽车4S店或实训基地进行拍摄,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都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二)践行“互联网+情景模拟”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杜威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能够让学习者在体验的场景进行主动的融合熏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料,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比较前沿化的“职来职往”“超级面试”等内容,这样的生动化和情景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而且教师还应该将课本上的知识生动活化一些,将“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礼仪学习”、“情景面试”等实践性环节纳入课堂,或者进行现场的模拟。还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采用现场录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入镜”,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提前接触实际工作岗位,这样学生准备起来可能会更认真。聘请一些校外人员和专业的人员来作为评价人员,对学生的谈吐、行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些人员工作经验多,对现实比较了解,说话和评价也更为中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能够更好的与现实对接,以便学生就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进入工作状态。而且视频录制的方式能够起到事后纠正的作用,一起再观看,再分析,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哪里不足了。
(三)推动“互联网+微课”模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越来越收到了人们的欢迎,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样的比较实践性及时效性强的课程重更应该运用更好的互联网资源,“互联网+微课”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开掘了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课堂讲习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积极的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各种的资料,媒介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视频、PPT、电子书等,然后教师再进行资源的筛选或者干脆让学生来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指导,制作出更有针对性的短小而精悍的教学视频,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知识,而是成为了课堂的有效建构者。另外,师生的有效互动也应该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走了之后,学生就很难再见到,现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的公众号和微信群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解疑答惑,积极的提供各种的资源保护,也能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跟,建立电子档案,更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效。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教学信息化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各方资源,不仅能够节省教学经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更好的推动互联网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略有区别,正是因为其差异性,导致教学课堂难以管理。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期间,一般会中断网络,以把学生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但在练习时,只要有网络连接,学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聊天软件、网络游戏等,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忽略信息技术学习。那么,应怎样突破教育难点,冲破难关,提高教学质量呢?面对教育改革现状,唯有革新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出路。
一、确定信息教学目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习惯与方式、理解能力等。在掌握这些后,在进行备课时,依据学生实际和课堂内容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奠定高效课堂基础。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都有所不一,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注意进行区分,以让所有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一定的目标,促进发展与提高。以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初识画图》这一课的目标设定为例。本节课主要应达到两层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如何启动和退出电脑画图程序;初步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熟悉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名称;2.情感目标,点燃学生对电脑“画图”的激情,以培养学生的电脑画图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后,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确定教法,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应与信息技术教学长远目标相一致,确保做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一致的工作,以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二、革新信息教学方法,打造高效信息课堂
新课改下,要想摒弃传统教学弊端,让信息技术课堂焕然一新,必须立足学生,革新信息教学方法,为实现高效信息课堂做好十足准备。传统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俨然不能继续进行,而应引进多种教法,如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活跃课堂,促进学生学习。
(一)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索
以任务驱动法贯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小主人”,在任务中不断探索,并获得发展与提高。其实,这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非常相关的。小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没有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找不到学习出路。以学习《管理电子邮箱》这一课为例。经过前两次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会申请电子邮箱和收发电子邮件,本次课主要教会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邮箱。信息技术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1.登陆自己的电子邮箱,至少添加五名联系人。2.给新添加的联系人发送电子邮件,主题和内容可以自己确定。3.查看收件箱中的邮件,并进行删除。安排任务后,学生开始进行操作。在这个任务中,饱含新课学习内容,如利用电子邮箱,管理通讯录;学会管理邮箱,及时删除一些不重要的邮件等。
(二)分层教学法,促进整体发展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基础水平具有差异而提出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法,可以照顾所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层。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稍微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任务,让这些“潜力股”不断出类拔萃。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在幻灯片插入图片》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分层任务:1.请同学们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自选图形。2.请根据插入的图片,设计主题。主题的字体为艺术字。3.在幻灯片中对图片进行合理调整,让图片和主题字更加美观。教师可以稍加提示,如调整图片大小、设计背景等。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大多学生能完成1和2的任务,而对于任务3,则不太了解如何对图片进行调整。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则能在挑战任务3时得到更大的突破。因此,分层教学避免了教学“一刀切”的模式,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创新信息教学评价,提高信息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由此可见,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应不断创新教学评价,以真正促进信息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以《管理电子邮箱》这一课的评价为例。教师可以对学习过程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利用通讯录,添加联系人,是否在删除邮件时发现新问题,如发现有“删除”和“彻底删除”两个按钮,并找出区别之处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担任评价者,进行自评或对其他人评价。通过自评,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学生也能认清自我,进行调整,促进提高。
总之,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除了确定教学目标、革新教法和创新评价以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深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师也应为自己“充电”,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海宗.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广西教育2010(20)
一、教学设计“形神兼备”,把握教学的中心
以形神兼备的要求规范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形”就是设计的表述形式,无论是采取表格方式,还是其他方式,都要能清楚地细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并且设计教学流程图表述教学思路。“神”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翔实、要可行,所谓翔实就是要写具体,不能以“学生听”“学生答”“上机实践”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要把“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程度”交代清楚;而可行是以翔实为基础的,同时还要切合实际,有学习基础、学习时间的考虑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的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置,让课堂教学有了精彩生成的基础。
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要求教师由“教教材”逐渐转向“用教材教”,提高教材对学生的适用性。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最终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学习内容,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教材的处理也不再像过去一样零敲碎打,可以是从一个单元主题,甚至整个模块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对《动画素材》 一节可以如下处理――主题、知识点及课时分别为:逐帧动画:界面简单介绍+逐帧动画的制作,课时1;形变动画:形变动画的制作+分离,课时1;动作动画:动作动画的制作+组合+引导线,课时1;元件:元件的插入+元件的类型+库的使用,课时1;综合:声音。
(2)教学任务设计上应该有递进关系、有层次关系。
(3)参读教材与提出任务应有一个先后关系,应先给出问题,再让学生参看教材,让学习活动目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4)关注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能按照三维目标的框架来确定教学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尤其关注,能设置相对合理的情感目标。目标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目标2:培养敢于探究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目标3:在作品的布局、素材搭配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效的课堂要从“整体”“细节”和“效果”三个方面来探究
“整体”看结构,有了良好的结构设计才有利于准确地界定细节;“细节”是结构的落脚点,有了翔实的细节才能支撑结构;而“效果”才是动态的生成,是良好的“整体”与可行“细节”的必然输出。高效的课堂要追求教师语言的高效(精讲)、学生操作的高效(层次性)、作品评价的高效(重体验、轻软件);教师在上课时表露出来的人格、情趣、智慧无时无刻都会散发出来,从而引起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以智慧牵引智慧,以灵感激发灵感。而这些互动,在造成课堂“精彩”之同时,也会让教师产生新的顿悟。而当我们把这些智慧的火花、机智的亮点采集起来的时候、灵动起来的时候,课才会“优质”得像彩虹。
三、高效的课堂要在“内容”与“方法”上下工夫
学习内容要体现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而有针对性的内容又必然体现“差异性”和“结构性”。差异性是要满足不同学生水平的需求,而结构性是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学习方法要体现“激励性”,既要合作,又要有竞争,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要体现“发展性”,要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1)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仅有任务驱动,还有讲授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讨论、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也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用小组比赛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是很有效的。我曾多次采取竞赛的方式组织学习,发现确确实实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同伴互助。比如请完成的同学去指导同一小组的同学,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很开心,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小组合作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习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但要强调指导的方法,绝不能包办代替等等。
四、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定位高效的课堂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效来评价教学,而是要用高效来评价。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要教得高效,而是要学得高效;不能以教师完成教材进度的多少定位教学的效率,而是要以学生掌握知识、构建能力的快速来定位。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要使学生学习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反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了,才能掌握技能,体验过程。所以,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课堂上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同时,教师在学生体验之后一定要对知识点与技术点进行点拨提升,让学生的体验更具有针对性与应用性。信息技术课堂在线评价系统,能便捷、高效、多维度地评价,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鼓励优秀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微信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化、社交化网络应用服务,每个人不必为沟通手段繁琐而烦恼,极大为多方交流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平台,教育者可利用这种简便灵活的方式加强对教育者的舆论引导与沟通。微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无需受场所和时间限制,及时为大学生指导和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微信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当面交流的弊端,增强双方交流之间的信任,达到好的效果[1][2]。通过微信交流能够满足大学生这阶段个性心理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想要获得成人感和独立性,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微信这种全新的通信手段,为大学生表达思想和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微信大学生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和谁来当自己的人生导师。
2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微信形式和内容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能够用虚拟的身份发表言论,所以他们发表内容的真实性难以量化。通过微信的交往使人们之间产生人际信任危机。社会经验还不甚丰富的大学生可能会影响现实人际交往,影响自己与他人在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微信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使用新技术是一种新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微信技术这一新的信息互动和交流手段的熟悉和运用,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微信的使用效率。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成为微博、微信等新鲜事物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者由于缺少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却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是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微信等新鲜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将使负面信息的传播脱离了传统教育工作等权威的了解和控制。网络信息的负面及虚假信息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年青人思想上困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进行分析。
3 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实现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一家言”的权威式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主动探索和尊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及时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大学生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的能力,教与学双向流通,构筑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3.2 微信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效发挥微信的使用效率和实效性,发挥朋辈辅导,学生中自发地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安慰和心理调整,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目的。从心理专业角度来看,一方面,建立心理知识学习交流的微信朋友圈,指导教师。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巡诊微信号、心理按摩微信等。
3.3 掌握使用微信的度,防止过度使用微信
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最好在学习之余,使用微信应在需求范围之内不能影响学习与正常活动,闲暇时间应尽量选择如运动等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微信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微信有利于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整。防止过度使用微信,过度依赖微信则会导致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3][4]。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周俊华.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解析网络微博控之三大心理[N].新京报,2011-3-15.
[4]高翔.探析受众微博使用心理[J].青年记者,2010,(35).
粘着家长不肯进班级
开学第一天,小冬(化名)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来到学校。可是刚进校门,老师正要领着进教室,小冬就不干了,最后爷爷奶奶只好站在小冬能看到的地方才把他哄进教室。接下来的几天,为让孙子能正常上学,爷爷奶奶轮流守在学校的收发室,孩子一闹,他们就得第一时间出现。
孟丽老师表示,像小冬这样依赖性过强的孩子,在一年级新生中并不少见。老师们表示,这样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过分溺爱的环境中,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甚至寸步不离。
上课坐不住不听讲
一年级新生还普遍有个小毛病——坐不住,幼儿园每节课20分钟,小学一节课40分钟,孩子往往坐一会要去上厕所,或摆弄文具,或扭头说话等。有的孩子,过分地我行我素,根本不听老师讲课,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孟丽老师说,由于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一些父母过分强调孩子个性和思想上的自由,认为只要孩子觉得快乐就行。老师们却认为,家长眼中的这种自由,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实际,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合群易与同学冲突
还有的小学新生不会与同学和平相处,天不怕、地不怕,常常会与别的同学发生冲突,即使明知对方比自己高大强壮,还要拼到底,常常被高年级学生打得鼻青脸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