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中式园林景观的特点

时间:2023-08-29 16:38:33

导语:在新中式园林景观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中式园林景观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

1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基本概念

目前,我国对新中式园林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园林形式,而是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文探讨的新中式园林也没有严格的定义。从设计手法上来说,在设计理念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在造景手法上又充分运用传统园林布局、建筑小品、叠石理水、花木配植等方面理论,并采用现代的处理手法,应用新的技术、材料和工艺,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巧妙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和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的园林类型。中式园林可分为古典风格的新中式园林和现代风格的新中式园林。

2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2.1景观的色彩

中国传统的建筑用色显得非常的大胆甚至夸张,但同时,其用色的设计也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有长达千年的封建制度,阶级观念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在园林建筑上有有非常明显的表现。贵族的皇室用色浓重,墙柱为红色,瓦为黄色,屋顶则是金色。一般的民用园林建筑则显得较为的朴素一些,以灰色和褐色为主。在园林的色调选择方面,许多设计师会更加的注意结合民族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中国红与琉璃黄的选择。红色代表热情与快乐,能够非常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喜庆的事,而黄色则代表着权力,皇权龙袍能带给人们的关于权力的渴望。其二是象牙白以及黑色。前者会让人觉得简单干净,在园林当中白色的石材非常的受欢迎,例如栏杆或者地面。而黑色则较常应用于亭子,园林小路的铺设,能够营造出内敛、沉稳的氛围。其三是国槐绿色,它是中国的代表颜色之一,经常被用作主色调的铺垫或者将其作为背景色,有环保且新鲜的感觉。其四是木原色与灰色,木原色非常的典雅,当人们面对了太多的钢筋水泥后,木原色能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2.2建筑的形式

新中式园林的建筑形式非常的特殊,它主要是给现代的建筑中增添复古的元素,使其既具有时代感也具有传统性。一般来说这样的中式建筑表现为大型的景观庭院规划当中,就是它的出现才更能够让人们感知到当中的中国元素。另外,新中式园林除了当中的建筑具有特点外,其园林本身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庭院分布上主次分明。由中间过渡到庭院后,再通过对庭院的整合而过渡到建筑群。其二,在色彩的搭配上,极具有中国传统的韵味。其三,建筑的装饰部分纹理复杂多样,极富有魅力。一般的柱子、屋檐、门、窗都会有特定的纹理,尤其是窗的种类。

2.3山水和环境

中国园林非常讲究山水文化,它是园林建造的关键要素。而在新中式园林建造里,山石的出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的简洁,抽象。新中式园林中的山石非常的抽象,基本上是随意放上几块石头便能够当作象征,表达感情。而中式园林中的水也同样别有一番意境,水代表着生命、智慧以及君子品格。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能够使园林的观赏形象得到大大的提升,既能丰富园林空间,也能够制造出光影效果。

2.4园林的花木

新中式园林当中的景观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是不同的,其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选择中国传统所有的植物,而不会考虑外来的植物。因为传统的植物具有很多的寓意,松柏的坚贞,绿竹的高尚,梅花的顽强,兰花的高洁等都能够烘托出园林整体的文化氛围。新中式的园林修建的理论基础是古典造园论,但同时也会受到西方某些观念的影响,所以其对于植物的设计通常会结合自然植物与修剪植物两种方法。

2.5传统的符号

传统的符号元素能够为新中式园林的设计带来许多新的想法。首先,具有良好寓意的传统植物,很多象征着富贵、吉祥与平安的植物都会被应用到设计当中。例如代表富贵的牡丹。其次,具有传统意义的吉祥物。吉祥物非常的多,图案也很丰富,龙、凤、麒麟、龟等都常在园林中可以见到。最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这些图案既有动物的、也有植物的,更有很多人类创造出来的图案。

3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

3.1花木配置手法

新中式园林当中的植物景观与传统上的园林是不同的。从整体上看,其更具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在层次上,也放弃了传统园林复杂的结构,选择较为规则的方式进行。在新中式园林中,经常能够看见植物与建筑相互配合的画面,将植物种植到建筑的后面成为背景或者与其相连形成一个过渡,这些都使得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另外,植物还会与山石、水相互的配合,同样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感受。

3.2空间布局手法

很多人对于中国园林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走进去像是在观赏一幅画,只是这幅画是立体的。通过对园林当中不同景观的组合,还能够发现不仅单从园林的某个景点看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将看过的景点联合起来更有另一番享受。这主要是因为园林所具有的高超的空间布局手法。首先,它具有连续的空间序列,整个园林的游览是有过程的,即从开始起到再到结束都有相应的空间布局。其次,能够进行巧妙的空间变换,在新中式园林当中有很多种空间变换的方式,能够让观赏的人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已经从一个空间进入到了另一个空间。最后,景观与观景的独特转换。园林的空间具有很好的通透性,它不是封闭的,它既能够作为景观被人们欣赏,也能帮助人们更进一步的观景。

3.3构景手法

中式园林的构景手法独特,藏而不漏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意境深远的效果。具体而言,其构景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借景,就是在园林建造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视线放置园外,让园外的景色也能够成为游人们欣赏的对象。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流水或者是一年四季的流水都可以被借入进来。其次隔景与障景的运用。障景的使用非常的普遍,当人们想要进入园子欣赏的时候,门口便会出现障景,人们要越过它才能进入到园子里去。这时候不仅会被它吸引,更给园子里的景观增添了神秘感。而隔景则是可以对园子的景观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最后是漏景和框景的运用。顾名思义,前者主要是指通过一些门洞或者是漏窗之类的,使景观有若隐若现的感觉,引发人们的好奇心。而后者主要是指像绘画一般,将景物框起来,让人们从某一个角度来欣赏这幅“画作”。

3.4突出竹子的深刻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竹子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文化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万科第五园植物文化的一个缩影。竹丛所形成的通幽曲径,则体现了中国人内敛、低调的性格。万科第五园作为具有古典主义特点的新中式园林景观代表,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内敛,而竹子的精神内涵恰好与园林所要表现出的特点不谋而合。万科第五园植物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竹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目的在于在现代城市中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环境,彰显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中式特点。

4结束语

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互的结合,再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便产生了今天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这一景观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它是中国发扬自身文化同时也会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新中式住宅;环境设计;万科第五园

我国传统园林在设计风格上十分独特,相较于西方园林十分崇尚人为雕刻出的美感,我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更加追求与自然完美结合。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通过表面特征的园林现象深入研究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从而使我们对中西园林的园林历史、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不同历史和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如今,当各种文化相互冲突时,除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杰出文化成就,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作品,从而使整个人类园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新中式住宅来讲,传统园林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建造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文化也逐渐被接受,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进入我国,在园林景观上也不断有新的现代化思想融入,但是对于传统园林文化中所蕴含的的文化思想放到当下依旧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深圳的万科第五园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其设计风格是新中式风格并融合了传统园林的理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中国传统园林概念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一建筑到庭院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局等,在世界建筑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树一帜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中国建筑以中国文化为中心,以汉文化为主体。在漫长的开发过程中,它始终保持系统的基本特征不变。王志芳曾对我国传统园林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认为传统园林指的是我国在度过了一段时间很长的发展过程,在之后的某个时期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一类园林建筑。这类园林建筑通常集韵、色、香于一体,对于我国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中式住宅概念界定

新中式住宅指的是传统中式元素经过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当今的设计元素从而得到的一种新型的景观设计。所以新中式住宅便是在住宅中融入了传统园林景观从而衍生的一种新式住宅园林景观。新中式住宅在设计园林景观过程中,通常会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色彩、空间的搭配突出住宅的意境。新中式住宅既能满足如今人们的现代化居住需求,又能显示出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与美感,身处其中的居民也会感受到整体住宅景观的意蕴所在。中式房屋与西式房屋的本质区别在于空间。中国的传统民居向内封闭,最重要的特征是私密性。多数欧美住宅是开放式的,带有庭院,通透性强,非常适合欣赏周围的风景。但是,当密度大时,邻居是可见的。新的中式住宅以现代和时尚的设计语言,创造了一个完全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空间,并以传统色彩和抽象细节反映了中国文化特色。新的中式住宅装修精良、用料考究、线条简洁流畅、形式简单而不简单。经过市场的洗礼,新的中式风格房屋融合了许多新的美学需求,使用现代材料并运用现代技术来演变和抽象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元素,但仍保留了中式风格的魅力和精髓。下面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此建筑是在新中式住宅环境中结合了传统园林的设计,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3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中的应用分析———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

3.1深圳万科第五园概况

深圳万科第五园是在2005年6月完成建设的,该建筑作为现代中式住宅区,其在设计方面参考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方法且与岭南的建筑特点相结合,最终建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新中式住宅。而传统园林在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有4个方面,分别为:花木植被、建筑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叠山理水。通过这些方面来分析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环境中的具体设计。在形态规划方面,深圳万科第五园在设计上按照严格区域进行划分,主要根据自然地貌等将整体分隔为几大不同区域。在大区域中又通过小路径进行小区域内的细化,将不同建筑的功能以及各自的景观进行区分(见图1)。在庭院布局上,深圳万科第五园内包含了许多建筑形式,最常见的是别墅以及多层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四合院(图2)与六合园(图3)。在层次上可以将其分为私人住宅、公共住宅、私人院落以及公共院落。在水体空间的划分上,深圳万科第五园用水体划分住宅区与商业区用。在挨着主干道的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是用池塘作为隔断,并且在池塘上建筑小桥以便于2个区域之间的往来。

3.2深圳万科第五园中传统园林的应用

在传统园林中总会出现一些狭长的水域,而针对不同水域情况,根据其水面宽度来设计桥的高度,这样可以使整体景观更加和谐并且可以很好地划分水面。在深圳万科第五园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桥,如拱桥、折桥等。不同类型的桥搭配不同种类的建筑可以使其整体更加协调并且韵味十足。折桥被使用在水面相对狭长的区域(图4),拱桥位置是在商业楼的门口(图5)。在植被选择上,传统园林在设计上会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搭配,这样便可以在一年各个时节中都可以欣赏到独特的美景。并且一些建筑的名字也会根据园林内的植物花草来设计,如荷风亭等,在深圳万科第五园中也利用植物来表达中式的独特意境。如深圳万科第五园中设有竹林,竹子在苏州园林中很是常见,其意在烘托出一种幽静清雅的氛围。并且竹子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气节,十分受古时高洁人士喜爱,用在新中式住宅环境中也是为了带给居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在交通绿化系统上,深圳万科第五园主要运用的是竹子与乔灌木相搭配。在道路旁也会种植一些果树等,意在让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也可以欣赏到怡人的风景。这些植物在夏天也可以起到避暑纳凉的作用,同时在喧闹的城市中显得格外幽静(图6)。在建筑上苏州园林通常是白墙黑瓦,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与环境之中的花草植物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视觉上会让人觉得更加轻快和谐。深圳万科第五园参考了苏州传统园林在色彩方面的设计,住宅区也是将墙身设计成白色,屋顶的瓦块设计为黑色,从整体上看十分清雅利落(图7)。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漏窗与空窗十分具有中国古典韵味,不仅可以分割空间,在视觉上也十分具有美感,透过空窗可以欣赏其后的美景,而实墙还可以起到框景的作用,如画一般十分具有趣味,而漏窗在光源的照射下光影变幻,也独具美感。在深圳万科第五园当中也使用了漏窗与空窗的设计,经过对石材的雕刻,呈现出了别样的情趣(图8)。传统园林会使用不同形状的石头来铺设地面,根据整体设计的不同可能会使用方砖、条石、鹅卵石等等。在特殊区域还会以花样的形式来做出变化的图案,在道路中行走会别具趣味。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地面铺设也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的方式,不同区域地面的铺设石材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广场中地面的铺设也有区别,景致精巧处铺设鹅卵石,马路宽阔处铺设条石,行人休息处铺设木板,不同的搭配方式都各有其独特的风味。深圳万科第五园中的桥也独具其自身设计特点,整体上协调统一。在植物配置上,第五园在应用上以不同植被所代表不同的寓意来和景色交相呼应,独具一格。在交通绿化上,道路两旁所种植的植被也与马路上常见的植被有所不同,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建筑方面,居民区设计为白墙黑瓦的样式,更具我国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而在漏窗与空窗上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以及光影的改变使整个住宅环境别具中式美感。

4深圳万科第五园对中式住宅设计的启发

深圳万科第五园是非常成功的传统园林与新中式住宅相结合的例子,其所营造的意境与氛围让居住在其中的居民都感到十分舒适。第五园通过提炼传统园林景观,以明了的风格设计住宅区,在整体布局与细节设计上都处理的很好,十分具有借鉴价值。对于传统园林在第五园中的应用,在不同环境下应用不同种类的桥,为整体设计增添出不同的美感,并且根据不同的水域调整桥的高度,从而更好地划分水面,桥的材质也根据不同的种类而改变,有的是木桥,有的则为石板桥,在不同景观与水面中设计不同类别的桥,这种将景观设计协调统一的理念值得借鉴。在植被方面,第五园运用竹子较多,竹子的寓意是节节高升与高洁正直,在设计中运用不同的植被来烘托不同的景观可以让整体区域更具协调性。在住宅区的建筑上,采用白墙黑瓦的设计,看上去十分清雅,并且独具江南韵味,在设计上其为居民所打造的幽静的居住氛围值得借鉴。漏窗与空窗与墙体相结合,从而很好地分割空间,以石材打造,通过切割与雕琢石材,让漏窗可以通过光影的变化,在地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景色,空窗可以起到借景、框景的作用。漏窗与空窗在功能上还可以起到通风及采光的作用,漏窗的图案有万字、冰纹等,不同的花纹所营造出的光影效果也有所不同。漏窗和空窗是景色升华的绝佳设计,值得借鉴。总体来讲,深圳万科第五园是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环境当中一次十分成功的结合,也希望以后有更多此类优秀的作品让大家共同鉴赏。

参考文献

[1]陈恒,李志鹏.现代中式住宅设计的形式萃取方法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

[2]陈琳,于红星.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2).

[3]池诗伟.新中式家居风格表现中的继承与发展[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11).

[4]崇明坤,解辉.“新中式”景观风格产生的原因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4(6).

第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新中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选择

“新中式”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简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昧的现代景观空间。

二、“新中式”景观设计原则一“因、借、体、宜”

因:依据地形的高低错落来规划景观空间

借:景观设计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体与宜:合理的规划视野范围,低俗的景物要加以遮挡,优美的景物则要尽收眼底。景观设计要做到得体合宜、因地制宜、互相借助的效果。总的来说相地如能合宜,建筑的园林自然得体。

如万科第五园把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中式风格相融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它对传统的粉墙黛瓦提炼、简化,以现代简约美演绎出传统的精髓,外观和色彩颇具意境,产生和谐美。另外中式街区万科书院、荷花池、下沉桥、中式巷道、中式绿篱等都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散发出浓浓的传统中式味道,其中对材质的选择是一个中心考虑因素,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体现了很有意境的和谐美,马头粉墙建筑外观吸取了传统马头墙的意蕴,简化马头墙的形式,形成具有强烈“中式”识别特征的墙体景观。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水体与建筑溶为一体,营造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即体现了传统的古典雅韵,又体现了后现代的简练美。简洁的景墙窗框,运用漏景的造园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虚实结合,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景观效果。

如西安的蔚蓝观园将中式元素融入设计,整体感觉雍容华贵、色彩华丽,空间序列感强,米色石材与黑色火山岩材质色彩对比及铜制雕塑和玉石雕塑的运用,可谓是新中式风格的点睛之笔。

三、“新中式”景观色彩的选择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新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里“新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术原色厦黑色,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中国红,琉璃黄一般用于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等景观建筑上,突显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铺装、景墙贴面、景观建筑、座椅等小品上,来突显景观宁静.典雅的氛围;玉脂白主要用于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为主,点缀一些开花植物,为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做妤铺垫;黑色常用于铺装.小品,廊架,亭等,营造沉稳,内敛的空间氛围;木原色是体现自然的色彩,与灰色,白色等搭配通常用铺装、临水栏杆、小品构架等,体现“新中式”景观设计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特点。

四、文化符号的妙用,对细节的处理

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是景观带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基本保证。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印章、门楣等。如杭州的京都华府的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符号得以恰当运用。印章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在铺装、雕塑、庭院灯等景观元素中可见其身影,而门楣的变形符号组成了廊架的柱式。漫步小区中,你会发现立砌的深灰色青石板甬路得边沿有些破损的痕迹,这些有着岁月洗礼的细节增加了居住的温暖,包含着其乐融,也包含着心境安然。有资料显示,杭州城内现存大量的大大小小的古井,井台曾是杭州居民的生活场所之一,它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井”的符号,并加以变通,赋予它新的功能,变成喷泉、涌泉,与体现杭州特色的青砖结合,组合出现代居民的新的生活空间。

五、“新中式”景观铺装材质的选择

建筑为新中式风格,立面主要材质为青砖、米色石材、木制窗棂、白色涂料及深灰色瓦屋面,因此景观沿袭这一风格,在材质应用上与建筑相呼应。小品在形式上充分吸取中国传统园林中窗棂、照壁、石灯笼、月亮门等元素符号,而选材上则采用与建筑相呼应的米色石材与青砖白墙等材质。另外更增加了铜质雕塑、铜灯及石雕等小品点缀其中,特别彰显了酒店复古、尊贵的气质。道路铺装材质结合新中式风格,车行道以灰色系小规格弹石为主,广场及人行道路则以青砖及中式暖黄色调的花岗岩为主,米色石材采用毛面与亚光面拼接,复古的人字铺法,深灰色石材收边。

六、“新中式”景观植物空间的营造

第4篇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艺术;学科发展;市场驱动;文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新中式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

1.1、何为“新中式”

对于“新中式”的定义,一直以来是百家争鸣,确实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新中式”园林承载了中国传统园林继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新”字意味着现代的中式景观将一改从前对传统景观简单的从内到外的模仿,突破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拨不足的弊端,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9]。

图1-1“新中式”风格的建筑及景观

二、新中式风格居住区调查研究

2.1、万科第五园

(1)项目概况

万科“第五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片区南部,是万科尝试本土化、中国风的第一件作品,“第五园”这个名称既表现了设计者对岭南传统四大名园(佛山粱园、顺德靖阵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的致敬,也表现了其与四大名园媲美的信心。

(2)规划策略

为了延续中国传统建筑及景观风格,设计者在创作中提出了相关的设计策略:整体规划要表现“村”的形态;整体气候要体现“冷”的追求;整体环境要营造“幽”的氛围;整体色彩要渲染“素”的意味;建筑外部要提炼“墙”的形象;建筑内部需要强调“院”的作用。

图2-1万科第五园白墙灰瓦的“新中式”景观

(3)细节处理

第五园建筑的原型是徽派和晋派建筑,为了减缓并打破白墙过于压抑的感觉,设计者选择了具有高雅气质的竹子,这正符合了万科在环境设计的细节处理中,努力营造“幽”的氛围设计策略,其配置多而不滥,恰到好处;在建筑与水面的交接处产生生硬感时,菖蒲、鸾尾、水烛芋、睡莲等水生植物柔化了水面与建筑物的交接线;为了缓解步行道的日晒问题,达到“冷“的追求,道路两旁的绿化以灌木及地被植物为主,如凤尾兰、连翅、蜘蛛兰、鸢尾、麦冬、美人蕉等;而为了体现当地特色,旅人蕉和芭蕉等植物也点缀其间。

图2-2建筑风格 图2-3种植特色 图2-4铺装细节

2.2、运河岸上的院子

(1)项目概况

运河岸上的院子又名“上河美墅”,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运潮减河北岸,通过对主要客户群体的研究之后,设计师将景观风格定位为“高品质的,文化的,中国“的住宅。

(2)整体风格

在项目设计概念生成的阶段,设计师决定以中国建筑最美的文化符号――“庭院”为范本,打造真正能延续中国古典邻里院落的生活方式。“运河岸上的院子”的概念也就此出现。

图2-5 场地与植物的结合

(3)细节处理

庭院深深深几许,院子根据建筑高度,把院墙高度升高到了4m,4m-6m 宽的街巷尺度将气势烘托出来。为院墙打破封闭感,设置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木格栅,院内的栽植的花木偶然探出木格栅,为街巷增添了意外的情趣;植物上,特别保留了运河岸边 8公顷的原生林堤,并将亲水木栈台、林荫细路探入其中,在不破坏原生植被的前提下,使人们更加亲树亲水、亲自然。

图2-6用实体墙和植物营造“庭院大门”的景观

图2-7 大门效果 图2-8植物配置

三、兰州秦王川新区朱雀湖别墅区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经过了对一些已建成案例的分析与调研,再结合理论研究,对“新中式”的景观风格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这对工作实践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借着在工作中的一次机会,将自己所研究的东西落到实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

3.1.1场地区位

本案位于兰州新区秦王川朱雀湖湿地公园北部,地块北临纬七路,东临经七路,交通便捷,用地周边为代征绿地及秦王川湿地公园,项目西南角为湿地公园的红柳林,在气候干旱土地瘠薄的兰州来说,算是很好的自然资源。场地噪音源主要是北侧纬七路及东侧经七路所带来的交通噪音,项目场地与道路间代征绿地宽27m,可以堆高地形,隔绝道路噪音,提高场地内的私密性。

3.1.2规划解读

项目定位为高档别墅区,项目规划联排和双拼别墅、高层住宅、会所及配套设施,建筑风格为结合中式元素的新古典主义。规划整体布局紧凑规则,院落感强,但公共绿化空间小,不利于多层植物的营造。

图3-1上位规划

3.2、整体设计理念及空间布局

兰州地处西北,气候干旱,植被并不丰富,正是因为如此,兰州人对传统中国山水园林的新形式非常向往,建筑的整体风格也是简约的新中式。鉴于这两点,在景观上,我们借鉴传统园林理水和建筑院落的空间布局手法,体现“新而中的人文诗意栖居”的设计理念。兰州又称“金城”,所以设计理念为“神韵尊贵的金城大院,寻找金城百年记忆”。

空间布局采用典型中国私家园林布局形式,入口景观轴线对称和园林景观集锦式布局相结合,传承中国传统家族礼制,中魂西技。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更加讲究精致从容的交往空间,创建具有文化内涵和现代舒适生活的合院景观。

景观结构分为“园、门、院、户”,层层递进,打造大院套小院的深宅大院的景观氛围,尽量整合公共绿地,梳理出“四院十二景”,根据不同的景观空间设计和植物配置,营造出每个院落不同的特点。

图3-2 方案总平面图

3.3、景观构成要素

因为受到别墅区本身的特性和容积率的限制,公共绿地面积并不大,可供景观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多,所以我们把设计重心放在了院墙、景墙小品等元素上。平面规划布局上试图通过“街、巷、院、庭”等设计元素来贯穿一致,使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有呼应,真正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立面空间设计上通过“掇墙、构门、植树、安亭、设台、理水”等设计元素产生对比。

(1)小品景墙

入户的院门是影响整体景观最多的元素,中国传统设计手法中,对粉墙、木门框的设计也是重要的一个环,所以我们在入户的景墙上用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木格栅虚实结合,打破了实体墙的压抑感,植物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图3-3 入户院门(前)的设计 图3-4入户院门(后)的设计

样板区道路尽端的小场地以特色景墙、静水面、瓦花标志等景观小品组合,与铺装、绿坪形成一组“曲径通幽”的景观节奏――狭窄的道路两旁列植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形成一个密闭的“通道”,在端点处放开,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图3-5 道路尽端的特色景墙及水池的结合的两种方式

在传统的中国私家园林中,连结两个场地之间的景观过渡是廊架,一则为了避雨,二则为了丰富行走的乐趣。所以秉承了这样的风格,我们在景观绿地面积较大(后院,道路通人不通车)的地方,多设置可通行的景观廊架,廊架形式现代而简约,植物可攀援其上,行成更为丰富的立面效果,用一种现代的形式,创造出经典的空间。

图3-6可穿行廊架图3-7 道路尽端的休憩亭廊

(2)铺装设计

硬质铺装是为整体环境服务的,表现方式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区域类铺地不同,但表现的氛围与主题契合。铺装的设计手法上,除了运用比较常见规格的花岗岩之外,为了增加“新”的韵味,将朱雀湖的LOGO制作成浮雕运用到节点场地中,又为了体现“中式”风格,设计时着意增加了灰色弧形瓦立砌、仿古青色小条砖的席纹铺设手法。

图3-8节点场地铺装设计

(3)植物搭配

结合着“园、门、院、户”的景观结构,植物搭配的种植理念不再是只有颜色和树形那样生硬呆板,而是也融入了“新中式”的大概念――为“树、篱、花、藤”,种植的寓意强调着每个“院落”的特色:

园――以树为主题,创造绿荫;以国槐、元宝枫、银杏等为基调树,形成大树成荫的效果。国槐为兰州市树,凸显本地传统植物元素;元宝枫、银杏叶新奇特,秋叶纷呈红黄两色,能迅速提升园区品质。

门――以篱为主题,衬托对称的门景;以列植行道树和彩色绿篱的形式,营造出进门后高档大气的景观效果,体现尊贵感和仪式感。

院――以花为主题,营造特色的宅院;

吟水院:传统的桃红柳绿组合,与水溪相得益彰

咏石院:元宝枫和榆叶梅结合山石,凸显古朴氛围

阅泉院:各种色叶树和鲜艳花木,宛如游走于画卷中

品花院:品种繁多的玫瑰与月季,组成繁花似锦的景观

户――以藤为主题,装饰户外的墙面;通过种植攀援藤本植物覆盖栏杆、围墙和建筑立面,达到立体绿化的效果。墙、围栏以金银花、藤本月季为主,外墙以紫藤、爬山虎为主。

四、结论

与建筑设计一样,景观设计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建设、盲目崇拜后,也开始追寻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景观,这种变化本身对景观来说,是时代给予每一个设计师的契机。在土地资源日益萎缩的前提下,让“新中式”景观风格能够吹进每家每户并日益传承等等,并且世界潮流多变,新的环保材料种类也不断增加,如何充分利用新的节能环保材料,使其更充分的体现“新中式”风格的魅力,这些都是往后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 赵丽红. 新中式”园林形成与发展前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第5篇

关键词:景观;材料;选择

1、景观受众差异选择

好的景观作品必须要体现出对使用者的人性关怀,即使有卓越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感十足表现形式,但是生硬的、会令使用者产生距离感与冷漠感的景观作品都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作品。能否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是衡量一个景观作品是否合格的关键因素。

1.1从年龄层次区分

设计师需要根据项目周边的环境特点以及景观使用人群的年龄段,拟定适合的方案、选择合理的景观材料,从而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使用者所需求的景观空间。

1.1.1儿童(14岁或以下)

在构建适宜儿童活动的景观空间时,设计师要兼顾到儿童的活泼天性、兴趣以及安全等多个要素。儿童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对色彩变化敏感,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可大胆运用色彩明快的材料,同时选择多种不同的材料加强质感的对比,着力打造具有多维变幻、立体感强的空间。针对儿童群体,设计师要注重设计尺度的把握和兼顾空间的安全性。由于儿童对周边事物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构建明快氛围的景观空间的同时,要选择具有防滑以及一定弹性的材料。材料的色彩要选择如浅黄,浅蓝,浅红,浅蓝等高明度颜色,构成一个活泼、充满想象的艺术空间。

1.1.2老年(60岁或以上)

在构建适宜老年人活动的景观空间时,设计师要兼顾老年人在部分能力丧失下对周围环境设施无助感的薄弱心理。设计者可通过材料肌理特性的变化或者颜色的变化来加强空间的识别性,从而实现空间的分隔与转换。例如为弥补老年人下降的视觉能力,可使用黄色、红色等易被察觉的明亮颜色作为空间转换的标志。对老人而言,冰冷的质感会促使他们产生无助以及孤独感,所以选择的材料要有温和感,同时具备柔软有韧性且不易折断,以此来给老年人足够的支撑力,从而增加心理的安全感。最后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路面材料需要平整且防滑,避免使用卵石、水洗石等表面凹凸的铺装材料。

1.1.3青年和中年(15岁至59岁)

青年和中年人对于景观作品的并不只在乎其外在的装饰,而是更加侧重于其材料的质感、工艺以及所传达的设计理念和其所包涵的潜在意义等。青中年人与儿童和老人相比,他们对硬质景观材料的受用范围广泛许多。他们的身体机能和精力都处于理想状态,所以他们很少会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景观材料的选择范围非常的宽泛。

1.2从地域区分

中国的南北跨度很大,因此气候表现也截然不同。设计师必须遵照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材料。在我国的北部地区,设计师要选择一些质感较为温暖的材料,可多采用暖色调或与中性色调相结合,如红色、橙色等,立面空间上要尽量避免易产生冰冷感的金属、石材等。在高温天气多,植物种类繁多的南方地区,设计师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应该更多地去选择升温慢、反光小的材质和偏冷色调的颜色,如蓝色、绿色等,在设计上需要突出降温、清凉意境的营造。

2、景观功能差异选择

2.1居住区

居住区硬质景观材料的选择要使居住者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一个小区的设计应采用相同质感或者色调,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整体风格,并且通过材料色彩或者质感的变化来区分空间的相互转换,加强居民的认知感与定位感,给居住者一个十分明确的空间定位。

设计者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景观材料时,需要注重材质图案的整体性和对材料细节的感知,也要注重其美观性、实用性及趣味性。一般选择质地清新、简约的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砾石等,都能给予居住者以归属感、认同感与亲切感;也可以适当点缀玻璃、金属等材料,来彰显现代风格。如某楼盘从局部园林建筑及构件保留原汁原味的天然材料和古典工艺。灰瓦白墙和传统木制亭为园林空间表现出浓浓的古典韵味,利用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更是对传统事物的重新演绎,营造出新中式风格的园林。

2.2商业区

商业区景观材料的选择,需要标新立异,材料肌理醒目,起到突出的作用。所选材料要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往往选择具有光滑表面肌理的材料突出时尚明快的特色。在塑造美观性的同时,实用性也不容忽视,例如地面铺装需选用较为安全并具有防滑特性或者经过防滑处理的材料。由于城市的商业区大多数为室外露天场所,如果选用如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作为装饰和点缀,所选的金属材料必须要耐磨并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在商业区的材料色彩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商业区的娱乐、热闹氛围,多选择红、黄等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的颜色,营造愉悦气氛体现出商业区的独到之处。

2.3酒店区

酒店区景观材料的选择偏向于主题感的呈现和营造高档场所的目的。酒店区多属于高级场所,往往需要在材料的质地、规格、尺度来体现酒店的大气,匹配客人尊贵的身份。要做到凸显主题,以小见大的园林景观定必在材料选用上一气呵成,如中式园林主题的酒店,可以联想到选用竹子、卵石、瓦片等人们习以为常的材料。如“岭南的动物王国”的主题性度假酒店园林,利用以近自然人工塑石处理地形变化和外露坡面,巧妙地表现出气势磅礴的白虎山。利用火山洞岩作为挡土墙、花池壁的立面材料,营造出动物世界的生态景观。

2.景旅游区

虽然风景旅游区追求的是自然风光,但是人工的硬质景观如休憩场所、道路铺设、小品设施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了使塑造的人工景观环境完美的融入到自然之中去,选择的材料要选择贴近自然,材料的表面肌理与颜色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使得人工雕琢之感不会被使用者轻易感知,使人工打造的景观空间能够悄无声息的与原自然风光融合。

2.5教育区

教育区是提供学习的地方,所以需要有安静的氛围,来令使用者处于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对于教学楼之间的区域,是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的学习和休息场所,所以在选材时应使用暖色调的材料,塑造轻松的景观环境与空间氛围。校园内运动场地的材料选择也十分重要,应该采用一些质地较为柔软目耐磨的材料,在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

2.6工业区

对工业区的硬质景观材料的选择,不用多于强调人性化。由于工业区占地面积大,尺度大,所以对于硬质景观的材料选择上可以考虑整体统一。工业区厂房所选取的材料如果过于繁琐,那么将会与周围环境形成明显的视觉反差,不能融入周边环境,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3、结语:

总之,景观材料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景观材料的选取,在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的同时,也要不断发掘和尝试新材料、新技术,注重新材料的使用和推广。如果说材料的各种价值是一种数量稀少的资源,那么景观设计就是为了通过某种方式将这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苑明森,孙明.浅论景观材料对景观涉及的影响[J]现代园林,2014(4).

[2]徐哲民.园林景观材料综述[J].科技信息,2012(8).

第6篇

1.居住区景观设计与中国画意的关系

中国画之“画义”就是指通过使用中国画的相关概念,能够表现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且能够诠释出我国独特的“画意”。“画意”就是指将绘画中的意境、意图、构思等表现出来,而在中国画中,能够体现出我国古典哲学内容、中国自然山水意境、意象等,对于意境赏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画意对我国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影响颇深,自我国居住区景观形成到发展,中国画意中的观念、思想、理念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新中式”是中国风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材料、手法能够对居住区景观构件进行调整,通过再生与融合能够防止出现过于复杂的装饰带来的冗余感,还能够将中国古典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情韵继承下来,并在其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化设计风格。还有一种新中式景观,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化时尚元素,并充分借鉴中国古典景观造型方法,比如,对景、障景、框景等,并将现代化的工艺融入设计当中,减少出现景观中不实用的地方,使人们的生存空间更具有时尚气息。新中式居住区可以通过空间布局、文化符合等内容的结合体现出文化与民族特征,还能够在居住空间中提炼出符合中国文化底蕴的构思,将现代化的审美观融入居住区的设计准则。新中式居住区能够将人们的生活需求、形式观念、心理需求交织在一起。在得到了物质满足的同时,还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精神需求,主张突破自我、个性张扬,产生人内心的共鸣,使新中式居住区极富艺术气息。以上两种居住区景观形式都运用了中国画意的相关思想、理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与中国画意得到了完美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国内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出现越来越多的“舶来品”,在国内随处可以看到西式建筑,荷兰风景园林设计师HankvanTibogr表示:很多来自国外的建设设计师都希望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并且希望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被中国人接受,致使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德国风情、英国风情、荷兰风情的建筑样式。新中式区作为新兴的建筑样式,在发展当中会出现很多不足,并且表面化、简单化、片面化的情况较严重,不能真正与中国的文化精髓相契合,如何才能将糟粕去除,将精华保留成为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创造回归到生活本真上才是空间设计的核心。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未来,我国的城镇化趋势将更加严重,城市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改建项目或者重建项目,城乡规模将逐步加大,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严重,是不可逆转的,为我国中式景观设计创造了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新中式居住区设计与建设要始终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找到文化归属,使建筑韵味与内涵加深,也会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标志,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如何才能将意境化的居住景观打造出来成为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中国画分类与艺术特征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个总称,分为绘画技巧与审美两方面内容,与西方绘画艺术一起称为世界两大主要的绘画体系。我国传统绘画使用毛笔、矿物质原料等作为绘画媒介,在宣纸上进行描绘,这是中国独有的绘画方式,被同时期的很多国家模仿,日本受中国画的影响较大,本国的绘画手法与中国的极其相近。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就是使用毛笔、墨等在宣纸上使用散点透视方式进行绘画,具有非常强的笔墨意境,并且代表着古代先贤的哲学与审美观点,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在分类上有人物画、风景画、花鸟画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都是在客观事物观察基础上绘画,通过对表象的模仿、要素的提取,能够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二、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国画意的营造

1.中国画意对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启发

中国画能够体现出古代哲学观、社会观等意念,在创造思想上与手法上能够体现出来,并且这一意念贯穿于绘画整个阶段。我国古代思想门派众多,有道家、儒家、禅宗等,哲学思想与人格特征能够透过绘画体现出来。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来说,设计人员的思想、品格特质将影响到设计方案的风格。人所处的居住景观不同,在审美上考虑的因素也较多,而居住景观当中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是其最显著特质,是指导创造健康、绿色、宽敞空间的核心参考。我国的居住区设计风格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设计思想影响,在人们向往物质繁荣的生活状态下,逐渐失去了对古代绘画作品的观赏兴趣,更缺少民族文化中固有的自信。

2.居住区景观设计意象表现

中国画意境的体现就是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造景观等,再通过画家的描绘,使画面变得更加意境化、真实化、情感化。中国画意象主要分为自然与绘画形象,其中,自然意象是指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比如,山、水、桥梁、森林、湖泊、海洋等,而客观形象则要透过画家的情感融入体现出画面感,这两项内容在形式上有较大差异,也是绘画艺术固有的特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师能够借助植物、花草、石头、水景等自然景观塑造出一个接近自然的景观组合。而这些自然景观要素都是设计师主观意识创造下的产物,其形式组合非常明显,能够体现出设计主题与场地的适应力。为此,景观意象能够通过景象塑造与提炼体现出来,而意象塑造的根本就是地形、植物、山水等。居住区也指人群开放的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没有非常大的交通量与商业街道的吵闹环境,其内部空间中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非常齐全,分为娱乐区、健身区、休息区、服务区等。在这种功能非常齐全的空间中,设计师不仅要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设计,还要做好景观组合与建造,使景观与居住环境相契合。一般,居住区景观审美气息的营造需要借助各种要素,比如,山体、水体、雕塑、森林、湖泊、河流、凉亭等意象。设计师表达艺术与主观意念的方式就是意象,能够表现出人们寄居山水的美好愿望。

3.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意匠表现

绘画意匠可以使用国画绘画原料与工具,并且能够通过墨法、笔法等体现出层次变化与内容。而居住区景观设计则可以对广场、绿地、建筑小品等景观表现出意象,主要因素有点、线、面、色彩、结构、肌理等,可以将其作为竖向或者是横向的构图基本要素,目的是实现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中国画笔墨意匠对点、染、擦、转笔、顿、挫等手法较为讲究,笔墨呈现出浓淡、枯、润等变化特征。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表现元素组合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实现承、转、合等的疏密呼应、虚实变化效果。“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正是传统国画讲究的意象,按照这一要求设计居住区景观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如经典的徽州古民居,从外立面的效果,到内部的家具饰品等,无一不体现这一特点。此外,意匠还对布阵、经营等章法较为讲究,其精华就是“置陈布势”与“经营位置”,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国画的精髓。而居住区景观设计在构图上不仅要体现出功用,而且更要满足绿化要求,实现功用与形式的组合布局。在构图上,可分为对称式、均衡式以及自由变化式。可以按照这些局部组合方法与功用将小区甬道分为不同空间,在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比如,设计的空间大则可使用规则式,能够将顺序感体现出来,自由式构图则可使用到小区域的绿化带中。

4.居住区景观设计意境表现

意境最初产生于佛教中,佛经中将佛的最高境界与自我顿悟意识称为意境,体现人主观对客观的理解与感受。意境与意匠、意念存在诸多不同,人的脑海中形成的想象空间是国画中意境的表现,在综合意匠、意念之后,在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抽象画的审美特征。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是意境的最高感悟。中国山水绘画与古代传统的造园艺术存在诸多不同,其在表达上也有很多差异。中国造园、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但是意境并不是以存在绘画中被人们熟知。古代传统的造园中,人们不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想要挣脱这一羁绊,希望营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理想园,比如,汉武帝曾在长安城中修建“瑶池三仙山”正表达了自己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从这一时期开始,园林艺术中体现的意境不断增多,是人们超于现实的一种想象与愿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意境最早出现在园林造型中,而不是绘画中。此外,对意境的追求不仅是我国传统造园固有的,在国外园林艺术发展中也能够体现出意境的追求,国外同样也向往超脱现实的美好生活环境,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的想象空间更加具体,不像中国那样模糊,比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就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虚幻世界的向往,法国设计师的《旧约•创世纪》体现人们对伊甸园意境的向往与追求。现代化的居住空间在功能上不断健全,很多都模仿古代的房屋设计形式,比如,私家园林就是对古代园林艺术的延续与继承,在设计当中体现出了尊重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环境塑造思想,并且在居住区景观思想与内涵中,人们的思想、想象空间将不受外界影响,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与统一。居住景观可以被当成是居住家园,也可以被当成是可观赏、可游玩的空间,能够一群人或者一个人参与其中,激发人们内心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移情等心理活动。居住景观中的意境塑造还能够被当成是自然与人文属性,还能够综合体现出社会属性,社会属性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与分析,进而产生心理反应。在对国家的认识上更为深刻,中国这种固有的性格倾向反映出了人对环境的依赖与归属感。此外,人们在环境中生存,会产生一系列的思想观点,比如,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等,而这些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古代先贤思想体系的支持,表现出人们对园林景观艺术的独特认知,在山水田园思想中,起到主导意境的是“隐逸”文化,表现了文人淡泊名利的超然品格。

三、中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国画意营造方法

1.植物造景烘托居住区景观氛围

在中国画中,各种植物都是衬托景观的要素,主要有松、竹、梅花、银杏、兰花、芭蕉等。中国画对植物搭配非常讲究,并且组合效果产生的感悟也不同。梅与竹的结合体现出人的坚韧、清高气质,象征着美好的品质,寄托了绘画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愿望;松柏则能表现人的顽强生命力。居住景观设计中,也可以使用植物造景,体现出居住者的品质与人生观、世界观。花草树木的组合能够起到烘托作用,大部分以灌木、乔木为主,再配合矮草、花卉、水体、山石点缀,形成层次感景观变化,使画面更为丰富。如果有湖泊等大型水体景观,可以搭配垂柳、枫树等,减少水体景观的突兀,可以使其与水景搭配得更加自然。

2.孔洞、山石与流水制造画意感

在古代园林艺术中,亭、台、阁、楼等的搭配与组合能够展现不同的意境空间。而门、窗、柱子等都是构成孔洞界面的重要要素,对于园林框景的塑造有重要意义。在写意画中,很多带孔的建筑都是用直线或者曲线描绘的,能够体现出这些部位的通透性与组团关系;在界面建筑当中,对于直线的描绘较为严格要求,但是,建筑门窗、柱子、栏板、墙体等都是孔洞的重要界面,能够通过格栅将装饰性特征体现出来。中国绘画在很多地方都与日本或者西方存在不同,在建筑意象上也是不同的。绘画孔洞具有明显的艺术性,能够将中国画意的多变形式体现出来。此外,可以应用朴素的色彩构成整体设计颜色,黑、白、灰是朴素色调,能够通过明暗立体效果为人带来不同美感。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有了更多的思考,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够符合居住者的内心需求,还能够使建筑与生活得到结合,改变过去单一的居住模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本文主要对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画意象的作用、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中国画意思想渗透到居住景观设计中能够增强居住景观的艺术感,又能使传统的居住景观设计方法得以传承,为当代建筑住宅设计与景观规划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学文.现代环境空间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32.

[2]林辉.环境空间设计艺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58.

第7篇

一、时代呼唤品质地产

近年来,房地产政策的完善、行业发展的规范、购房理念的成熟,使得房地产行业正在从 “营销时代”跨入“产品优质时代”。一是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土地全面招拍挂,开发商拿地不再像以前一样容易了,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内“精耕细作”,通过房子的品质吸引购房者;二是国家出台了节能省地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技术含量,成为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条件;三是房地产开发商整体素质提升,群体构成发生变化,开发理念日趋成熟,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四是刚性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购房更加理性,消费理念催生品质地产;五是以价换量的营销方式失去吸引力,概念炒作回归产品策划,这一切都意味着品质时代已经来临。

二、品质地产要设计先行

品质为要,设计先行。楼盘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概念炒作出来的。品质地产的实施过程,首先在规划设计上就要定位于品质楼盘,然后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品质把控,最后才能打造出“内外兼修”的品质楼盘,赢得市场。

(一)重视规划选址,把握黄金地段

好地段是打造高品质楼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也是所有开发企业都重视“地段”的原因所在。泉韵华清园位于泰安市老城的龙脉之地,北望泰山,西邻温泉路,南邻岱宗大街,北邻规划路,地理位置优越,居住环境极佳。项目周边配套成熟,距离岱庙商业中心仅2.6公里,距离火车站银座商业中心仅4公里。项目区域内泰师附小、泰山实验中学、东岳中学等教育资源丰富,其中在项目建设之初就与泰师附小签订了就学协议。生活半径内第八十八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岱宗银座、花园银座等步行15分钟即达,日常居住、生活和购物都十分便利。典型的学区房概念、成熟的配套资源是项目实施后能赢得市场的关键。

(二)准确规划定位,把脉人文需求

房地产项目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受政策影响大的特点,因而需要有准确、超前的市场定位。为此,专门聘请了国内建筑大师林跃对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策划。设计中坚持尊重自然、城市、人文,做“奢适与传承”的主题,定位为面向高端人士的改善型住宅,主打学府文化概念,依托依山傍水和教育氛围浓厚的优势,突出小区整体景观设计,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将泰山山居、儒家文化有机融合,呈现泰山脚下“山水相依、文化徜徉、绿色宜居”的精品现代中式住宅小区。

(三)精细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本

一流的规划设计可以打造良好的社区空间、景观和整体环境,是形成高品质住宅的关键。项目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和细节的要求,融合泰山文化、儒家文化和学府文化精髓,对小区布局、道路、景观、户型等进行了精心设计。

1.整体布局

小区布局采用“一心一轴两组团”的形式,“一心”指入口的中心景观,“一轴”为贯穿东西的空间轴,“两组团”为沿街商业组团和内部居住组团。

2.住宅布局

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尊重当地居民生活习俗,采用正南正北的布局形式。通过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这个序列的规划,形成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空间序列,为不同的人际交往提供空间,增加居民的安全感与认同感。

3.交通规划

充分考虑道路和建筑以及道路中人行、车行、停车、绿化、市政管网、交通管理的积极关系和消极影响。项目各个功能区做到完全人车分流,阳光地下停车库和下沉园林景观紧密结合,过渡自然,充分考虑人的出行方式和心理感受。从而让人感受到家的概念并不是有限的居住空间,而是一个庞大的社区体系。

4.景观规划

强化景观设计,营造大居住空间。以水为主题,将建筑景观和绿化景观相结合,对小区设计中步道、广场、铺装都以水体为依托,形成了“一轴、一心、一带、三主题”的水景绿地景观格局。

(1)绿地系统

充分利用建筑物的间距和基地内的边角地,以堆土造园、曲水绿环、塑石跌水和建筑小品等构筑多层次立体绿化。园区绿化以地胚、灌木和乔木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搭配,尽可能扩大绿化的整体效果,优化建筑空间的整体环境。此外,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上尽可能考虑植物的花季错开,且让南方亚热带植物能在北方的改良土壤上成活,让北方寒冷的冬天有红色、绿色的暖意。

(2)景观系统

“一轴”为贯穿主入口、中心景观区及宅间区的东西向景观轴,入口设置了石景结合的形象构筑,石为镌刻有小区名称的泰山石、景为圆弧形镂空景墙,二者相映成趣,寓意山居与人居和谐相融。进入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体现了山居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弧形景墙,景墙设计为门形,在开启小区整体形象门户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式庭园的特有框景,透过此框景墙,区内的曲水栈道、休闲木廊和泉韵叠水犹如画卷般徐徐展现,考虑到轴线尽端为建筑外墙,特意在此设置叠水墙、景观亭结合植物绿化的方式,收到了很好控制整体轴线的效果。

“一心”为主入口东侧中心景观,是统领全园设计风格的主要区域。在设计中,综合运用中式元素意向,结合山居、孔子及学府文化,辉映小区“泉韵”、“华清”意韵,设置了木栈道、溪流、小岛、山泉叠涌、木廊、景亭等景观。为方便居民活动及相应的场地规模,儿童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区也放置于本区域内。中心景观区命名为华清园,在呼应小区雅称的同时,也蕴含了小区深厚的学府文化。

“一带”为小区绿带,绿带不仅仅作为天然围墙存在,同时也考虑了在此范围内活动的人的舒适,为此设置了环绕全区的休闲晨练步道,步道内点缀反映小区文化的景观小品,在休闲锻炼或闲庭信步间也能体味文化真知。

“三主题”为宅间主题园,由凸显学府文化内涵的真园、励园、锦园三个主题园区组成。每个主题都具有鲜明的风格,既充分考虑了区域空间和地形高差的综合关系,又设置了符合相应设计内涵的景观元素及主题雕塑小品。真园寓意“纯真、求真”,通过“识字魔方”和“寓言故事浮雕墙”,将传统文化和书法识字相结合,引发出求真的思索,展现了博大的国学文化;励园寓意“磨砺、奋发”,通过抽象的“翰墨人生”和“书山有路”主题雕塑,引发人们对于求学和磨砺的思考;锦园寓意“锦绣、圆满”,设置了“连中三元地雕”和“家和雕塑”,在展现了科举文化和家和理念的同时,也是对家和事兴、锦绣前程的美好祝愿。

5.建筑设计

(1)外观设计

采用新中式风格,住宅立面造型写意中国古建民居中的基本梁柱结构关系,运用现代处理手法和材料表现出来,以期达到古韵新风、吸古纳新的效果,同时也与小区古典园林景观相呼应。沿温泉路小区主入口两侧的商业楼寓意“高山流水”, 屋顶设计为流水顶,以期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交融。立面采用太阳能技术,采用全新的形式、高科技含量的处理手法,诠释古典建筑意蕴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2)室内设计

注重空间、光线,力求通过结构形式、空间尺度和光线的变化,营造全方位的美感。所有户型均采用南北双向入户花园的形式,增大活动空间的同时,提升了户型的附加值。户型面积在110㎡-155㎡之间,每栋楼一层住户可享有下沉式庭院,并可获赠部分地下一层功能间,二层、三层赠送5-14㎡的北露台。其中,顶层的新中式四合院设计,拥有大面积赠送的屋顶花园,为泰安市独有设计,也是本项目的成功经典之作。在户型功能上,主卧和客厅均朝南,主卧面积较大,带有书房和主人卫生间,给主人营造一个舒适方便的私人空间。不仅拥有了明厅、明厨、明卫,现代化的飘窗设计,而且每层都拥有南北入户花园。这样就能使每户的入户花园就接于玄关,在入户门和客厅之间形成过渡,使客厅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增加了客厅的私密性,也能丰富室内的空间格局,营造家庭的温馨气氛。

三、品质地产之路势在必行

第8篇

关键词:住区;宜居性;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安全舒适原则

1.1安全性原则

在功能决定形式的当代设计中,景观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性。安全性是景观设计的第一准则,其它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住区植物景观的安全性表现在:

1.1.1不能使用有毒的植物。例如夹竹桃,它的花朵美艳诱人,花期能持续整个夏季,也能吸收有害物质。但是夹竹桃汁液的毒性非常大。这类植物不宜配置在住区中这种亲人的空间。

1.1.2人流能到达的地方不使用有刺的植物。例如构骨、火棘、苏铁等有刺不宜接近的植物,应远离人群,不应设计在人能触碰或到达的地方。

1.1.3休息处不使用有飞絮,污物植物。休息桌椅旁边或后面配置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休憩的业主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遮荫,寒冷的冬天可以晒太阳。避免用飞絮及污物。例如法桐、杨树类的飞絮,樟树、女贞的黑果。

1.2舒适性原则

植物景观营造的舒适性体现在:利用植物随四季更迭、生长变化而种植人们生理需求相对应的树种。即利用植物生长季节性及所处环境的特点而种植不同的植物。寒冷冬季,人们需要温暖阳光的时候树叶已经凋落,阳光可以洒满室内外。炎炎夏日,人们需要树木遮荫的时候浓密的树叶绿荫匝地。作为行道树,宜选择冠大荫浓的树种。夏日,行走在茂密树叶的行道树下会免受烈日灼肤之苦。在东西向建筑的西侧,宜种植成排的高大落叶乔木可使住户减少西晒。

2. 人性生态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植物生态性不是简单的树种堆积或回归。而是尊重群落生态效益基础上增加美学的艺术性配置。在植物配置中,要注意选择植物的株型、色彩及季节变化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植物来进行合理的群落搭配。

2.2参与性原则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功能有两种:一种功能是构建居民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包括儿童游戏、运动、健身锻炼、散步、休息、游览、文化、娱乐等。另一种功能是创造自然环境,利用各种环境设施如树木、草地、花卉、水体、人工小建筑、铺地等手段创建美好的户外环境。公共绿地还能起到防灾的作用。植物设计中很容易忽略人的参与性。当下很多住区的植物景观只追求视觉上的美观。只满足人的观赏层面而忽视了人的活动空间。植物可以运用植物营造空间的手法,让人群参与进去。

2.3 识别性原则

在一个居住区中,既要讲究植物的多样性,在其形态、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又要确定少数几种乡土树种作为居住区的基调树种,形成居住区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各区域以一种或几种作为主景树种,给人以识别感。

2.4私密性原则

人类既需要私密性又需要相互间接触交往。过分的接触与完全没有接触,对个性的破坏力几乎同样大。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环境既可支持也可阻碍这些需要的实现。

2.5交往性原则

在小区环境建设中,应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空问。除文化娱乐场所外。组团绿化空间是理想的方便人际交往的空间。而且应作为小区园林建设的重点,把它建成既有观赏景观又有交往设施,同时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住宅楼首层架空也是增大人际交往和绿化空间的好办法。可在架空层设置居民休息、健身。老人、儿盘活动的设施.种植喜阴的植物和花卉。

2.6亲和性原则

住区植物设计中,运用香花类、开花类、色叶类植物能拉近人的距离。让人产生亲近感。也可在小尺度的空间中种植花灌木,具有亲和性。

2.7实用性原则

无论是公共绿地还是私家庭院,都应该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不仅有以娱乐、观赏为目的,而且还应有供住户使用参与植物种植的功能。空地上的健身器材能提供人活动的场所。植物围合的硬质铺装能满足住户晨练、健身、遛狗、儿童轮滑、嬉戏的空间。住区植物种植些果树,到成熟季节,由物业发送到业主家中。现在有很多小区实施果树认领活动,让人体验、参与种植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

2.8乡土性原则

乡土性原则是说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应选择乡土树种、或者在本土已驯化,生长良好的树种。同时展现地方特色的树种。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地方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指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所在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地方文化,而不应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设计,忽视了其景观设计的本土性、自然化。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地区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遗留,而这种文化遗留深值在地区内每个人的心里,所在区域对于景观的理解、要求进行深刻的领悟,从而在景观设计中对这种文化底蕴进行诊释,使居住者在居住小区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因此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应根据当地人的文化层次、民风民俗、审美情趣,并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运用现有的植物资源、人文景观,并发挥设计师的综合思维能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力争创出自己的风格。避免生搬硬套外来人文景观。

3 赏心悦目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住区植物景观的风格定位,取决于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定位,取决于住区建筑风格。景观风格不能独立于建筑风格之外另起炉灶,这样会使建筑与景观互相分离,不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现代住区建筑风格特点大致为:法式风格、美式风格、西班牙风格、英式风格、Art-deco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典雅风格、新中式风格

3.2观赏性原则

在居住区绿地中,运用园林植物的不同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因地制宜

地配置一年四季色彩富有季相变化的各种乔灌木、花卉、草皮,让居民不但有一种视觉的享受,而且感到身心愉快。

3.3艺术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一门空间艺术,植物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空间处理。空间综合的物质因素构成的氛围感触,主要是通过视觉与其他感官在一定的景物围合中形成或娴雅、或幽深、或壮丽、或开朗的感受。居住小区植物景观空间处理也应强调通过意境的创造,使居民对所在的空间产生愉悦的感觉。通过空间布局的变化从而使小区植物景观具有协调、对比、联系、韵律、节奏、开朗与封闭等等许多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体现诗情画意。

3.4文化性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把反映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的城市历史文脉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延续和显现,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4 结论

本文对宜居性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进行简要的分析,初步探讨如何通过植物景观设计的宜居性原则指导居住小区内的植物设计,使之更加适合居民居住,从而真正实现宜居。

参考文献:

【1】卢山,李寿仁,陈波.宜居景观设计探索——以杭州临安“春天”居住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92-95.

【2】肖荔文.生态宜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分析[J].中华民居,2012,79-81.

第9篇

关键词:住区发展居住空间 邻里空间 工业化

1 概念解析

1.1 住区包括住宅及与其相关的道路、绿地,以及居住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等,因此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范围可大可小,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等。

1.2 住区建设侧重于区域范围内居住功能的实现以及居住环境的形成。

2 中国住区发展历程

2.1从建国初期到目前,已经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城市住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着“封闭-开放”的循环变化过程

2.2从单纯模仿国外模式到结合国内实际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居住文化的住区

2.3建国前:

(1)周代:里(密集而规整的道路网格分隔)

(2)唐代:坊(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坊墙、坊门,实行宵禁)

(3)北宋:商业街、坊巷(集市、商店、夜市,住宅面街、商住混排)

(4)明清:与北宋住宅形式相比变化不大

2.4建国到70年代中叶 :

(1)居住空间基本呈开放性,边界仅采用树木或绿篱分隔

(2)居住空间营造主要以改革内城区居住环境及在城市边缘区新建“工人新村”为主

(3)出现由单个企业兴建的大批分散而平等的城市边缘居住区和企业职工住宅,城市居住空间被划分为以工作单位为基本居住单元的居住空间,即所谓“大院”。

2.5后-80年代末:

(1)出现大片工业区、商贸区、职工单位大院等,居住建筑呈现出一种朴实简约的风格

(2)过于模式化: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材料、统一的技术,居住区内的环境设计基本上无从谈起

(3)建筑外观: “方盒子”的特点,裸砖外墙,混凝土外墙

(4)环境特点:行列式布局方式,缺乏绿色空间

后-80年代末:

2.6 90年代:开放性

(1)单位大院逐渐瓦解,出现的封闭住区很少,除了一些社会名流和富有的私人企业主的别墅和高级住宅区。(如广州一直保留下来的新河埔别墅群)

(2)建筑被复制,住区被复制,城市变得缺乏识别性,没有生气没有特色

2.7 90年代后

(1)“大盘时代”“造城运动”,以广州为例,“华南板块楼盘”、“东部板块”,新建住区的用地规模不断打破纪录。

(2)风格开始多元化 :西班牙风格、现代风格、英伦风格,新中式风格等等。

(3)对住区的环境要求也开始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蓬勃发展 。

3 西方住区发展历程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19~20世纪,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特别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增长,导致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从而出现了新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改变了城市面貌,使城市达到了新的规模和体量。

3.1二战前的发展

(1)截止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城市建设是没有社会学家的参与的,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技术问题的解决和考虑城市景观。

(2)大家庭的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单人家庭的出现,许多小型住宅被兴建。

这一时期在新居住区出现了新的现代住宅平面,如外廊式住宅、两跨住宅、住宅阳台、全套住宅(带厨房卫生间)以及并联住宅等。

这些新式住宅结构比先前更为合理,而其所在住宅区环境优美,有着大面积的绿化。

3.2 50年代

(1)重点在重建被战争破坏的住房和新建被战争毁坏的城市。

(2)建设以分散开放的形式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的周边围合住宅模式、街道塑造和轴线传统布局等手法,呈现自由流线格局。

3.3 60年代-郊区化

(1)除了市区内重建住宅外,开始在市郊建造大型的居住区。

(2)大型居住区由国家资助,居住区的大小以相应的“学校区”居民为单位,大约7 500人。居住区内主要是3~4层条式住宅,在居住区中心有个别高层住宅作为标志。

(3)私家汽车迅猛发展,满足汽车使用”成为居住区规划的要求。

3.4 70年代~80年代(1)住宅和居住区发展的分水岭,大规模的住宅建造开始减少。内城旧居住区的更新和现代化改造开始成为住宅发展的重点。

(2)开始注重环保和保护历史传统建筑及街区,城市发展方向更多地转向了已存的旧建筑的小规模更新改造,更在小范围尝试设计建造节约用地、生态型和节能住宅。

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旧工厂改造的住宅

3.5 90年代以后

(1)城市扩建有了进一步发展,住宅区设计更强调个性和城市性。功能混合和限制汽车交通以及发展公共交通和通讯成为主要手段。

(2)延续80年代城市改造更新的建设重点,人们提出了新的住宅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口号,如“安静交通的住宅区”、“混合居住区”、“生态型住宅”以及“城市个性和气质”等,这些想法和要求都在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扩建中得到了体现。

4 二者的相同点

4.1 从发展方向上,两者都是由功能需求转向功能与环境共同需求的过程。

4.2 从建筑结构、空间形态、交通模式、配套设施等功能要求看,两者都是从单一形态向复杂形态发展。

4.3经历了建筑技术从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5 二者的不同点

5.1 由于国情不同,中西方住区形态存在差别

(1)西方:在居住郊区化的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以卫星城发展模式为主,住宅多是独栋别墅。

(2)中国:人口众多,且多向大城市集中,在居住郊区化的过程中,中国多以高层住宅结合少量别墅区为主.

5.2 国外住区发展理论研究较先进

(1)西方:在1929年已经提出邻里住区理论,后来又提出新城市主义(美国)等。

(2)中国:在我国前期住区开发中,经常是生搬硬套外国先进理论,而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而中国则把公共设施简单的理解为住区中的中心商业街道.

5.3 空间形态的区别

(1)西方住区

打破了封闭式小区管理模式,提高中心城区的人群混合,提高中心城区的可居住性和多元性,提高郊区住宅区工作的可能性,使得人群住在郊区同时工作在郊区。

(2)中国住区

目前还是十分强调功能分区,再加上“封闭式小区”的通用管理模式,使得街道空间的功能正在向单一的交通功能退化,城区局部的多元化受到影响,由于社会福利水平低,商品住宅受市场左右一般都是“人以群分”,“择邻而居”。

5.4 建筑结构的区别

(1)西方住区

建筑层数发展由高到低,密度由低到高。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城市整体绿化环境提高了,这为城市中心地区空间的连续性,城市郊区居住建筑的亲切宜人提供了条件。

(2)中国住区

建筑密度目前控制在25%-30%,(特别是中心城区住宅建筑)开发的强度决定了高层低密度的住宅建筑方式是经济的。

5.5建筑风格的区别:

(1)西方住区

在同一个住宅项目中鼓励存在多种设计,催生集合住宅个性化,从而获得丰富的建筑景观。

(2)中国住区

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受销售的顾虑因而突破不多,限制了个性化的发展。住区建筑风格追求相对统一。

5.6 保护意识的区别:

(1)西方住区- “谨慎的城市更新”

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在住宅改造上,最突出的要点是:“旧如旧,新如新,控制体量,改善功能,保留居民,公众参与”。

(2)中国住区

脱离保护意识,把旧建筑改造当作商业开发而不是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建设来看待。

重视旅游和仿古,不重视使用中的利用,往往把居民全部动迁,改老建筑为商业设施和高级住宅区;

重视单独的物质性保护,不重视居民的保留和对原有社会生活关系的尊重和发展。

5.7高技术利用的区别

(1)西方住区

运用高技术,是以文明的居住观念作为引导,而不是以单纯经济效益为引导,以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为措施。

(2)中国住区

高技术利用往往带有以经济效益为先导的动机。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