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38:34
导语:在中秋节课堂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整合内容 ,突破难关
在教《我和同学交朋友》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共栽一棵朋友树”,要求学生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名字写在朋友树上,由于儿童刚入学不久,拼音尚未学完,不能拼写,汉字也不会写,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不如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树这两个环节合并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找朋友》的乐曲中主动下座位结识同学,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并请好朋友互相帮忙把他的姓名写在自己的书上,这样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儿童在相互签名中接近了距离,同时也在体验着朋友之间就应互相帮助的道理。
本课我试着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树整合起来,既突破了学生不会写好朋友姓名的难关,又让儿童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彼此间沟通,课堂氛围很是活跃,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主动结识着朋友,极其认真地为朋友签名,连我也融到了这个活动中,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根据需要,是完全可以打破教学环节的顺序,合理地进行调节和整合的,这一启示将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增加内容 ,拓展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去揣摩他们的心理从而正确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他们大多认为哪位教师批评我,那么这位教师就不好,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我爱教师》一课时,我增加了一版块“老师的批评也是爱”我特意创设了一位学生犯错误教师批评他的情景 ,并反问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老师好,可现在我这样的严历,你们还认为我好吗?”,那位受批评的孩子坚定的说:“我还觉得你好,因为你说我是为我好。”那位孩子仿佛成人话的话语一直在我耳畔回荡。
我觉得本课最让我满意的就是“老师的批评也是爱”这一环节的设计,它让儿童对师爱的内涵有了更宽泛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我想,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努力的从儿童生活中挖掘各种资源,只有源于他们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其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感悟。
我把教材作为一种范例,在教学中努力的超越教材,丰富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尤其是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在讲《中秋节》一课时,我安排了一节“中秋节真快乐”活动课,在活动中,有的同学回味着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明月的其乐融融的情节,有的同学背起了《中秋节》的儿歌,有的同学讲起了中秋节的传说,有的同学唱起了《爷爷教我打月饼》的歌曲,师生都沉浸在中秋节的快乐中……
3.亲身体验,及时反思
《我爱五星红旗》一课,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首都“等概念较为抽象,为了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也曾努力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如让学生从地图中观察中国的位置,从硬币上观察国徽的样子,通过《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儿歌帮助学生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但我感觉这些资源还远远不够。
本课的教学效果因课前准备不充分而显得很是失色。如果能多搜集一些有关祖国大好山河的图片,能找到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和交接仪式的录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那将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记住:亲身体验是比百般说明有效千百倍的教育形式,这句我总结出来的格言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摘要: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蜕变”。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在一阶段的艺术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身为艺术教师首先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我把他总结为“三态”。
关键词:新课程;艺术;教师;情态;语态;形态
艺术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要告诉孩子,艺术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怎样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教法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艺术课一阶段的教学、探索,我把它总结为“三态”。
1 情 态
长期以来,老师们在韩愈老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每个老师都模式化为一个“领导者”了。身为“领导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听自己的,自己必须强于学生,这样才“师道尊严”。本来该属于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该洋溢在孩子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孩子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 新艺术课程的诞生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的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 又具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画画、跳舞、表演,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学科能力。所以,我们不应再把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我在《中秋节》这一课上,尽情让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节日的意义。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同学们已被深深地打动,轻声跟随着节奏唱了起来。当谈到中秋的情感与色彩时,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认为“中秋节”有甜蜜,有伤感,所以色彩应该很丰富。A组学生认为中秋节是团聚的节日,应用粉红色,桃红色,表示甜蜜,幸福。B组学生认为中秋佳节,是丰收的节日,应用黄橙色。C组学生认为“中秋”也是常娥与后弈分离的日子,充满了无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浅浅的蓝与紫来表达也不为过……小小的课堂,就象一个演讲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在讨论中感觉到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达外,诗歌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师生共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时,我身边的一位学生不经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的我仿佛沉浸在与亲人团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么真诚、可爱、亲切,我感到人间充满了真情、热情……我们在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可见,教师的情绪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的情绪时,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学生,当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将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一起产生和谐“共鸣”时,学生才会被你的“情”所打动。教师的情态随时都处在被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当你微笑,点头,轻拍学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励,赞赏或又扬眉,摇头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更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欣赏的热情,让他们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艺术的魅力。
2 语 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个“情”和“美”字。课堂教学中,精练的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让学生动情,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声音把学生带入艺术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比如,在《走进大师》这一课中,为了介绍了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在背景音乐(《伏尔加船夫曲》)的伴奏声中,我满腔悲愤地朗诵着诗人涅克拉索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婉转悲切的语调立刻把学生们带入了那遥远的19世纪沙皇统治之下的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群衣衫褴褛,蓬头诟面的纤夫们,顶着烈日迈着沉重的脚步,擦着地皮艰难地行进着。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他们心潮澎湃,怒目圆睁……我注意到他们的小手都拽地紧紧地,满腔悲愤,他们为纤夫们的命运表示不公,他们对沙皇的统治表示痛恨!当《伏尔加船夫曲》再次响起 ,“哎嗨哟,嗬……”沉重的歌声中同学们模仿着纤夫的形象拿起了身边的绳索,勒在肩背上,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歌声忧郁、深沉、浑厚、有力!画面赤黄的色调弥漫着一种焦躁,凄凉而悲壮!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纤夫的生活是多么苦难,他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踏平这世界的不平之路!这种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了鲜活地生命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这就是精练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许多学生缺乏信心羞于表现时,教师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在《健与美的丰采》一课中,我曾设计了形体创作这一环节。“同学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伟大的,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有个性,有才能,下面就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候,让我们共同领略你的丰采。”话音未落,同学们早已摆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姿态……教师正确、适当的评价语言又能使学生充满信心,激发广大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成为美的创造者。
3 形 态
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张培养“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全面发展的人。现在,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为人才培养,学习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保证。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摆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友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讲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学习效率。这种“合作学习”在现在的艺术教学中为天性好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机会,虽然偶尔会让课堂纪律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学生为主体,达到体验感受艺术的目的,教师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教态,多一个鼓励性的微笑,多一次肯定的颔首,多一个表扬的动作,课堂上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显示自我的才能与个性。期末时,陈开灵同学说:“没想到艺术老师是那么亲切,自然,上课时如沐浴在和暖的春风中……”。同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组织学习活动时,要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例:在介绍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完整地欣赏影片《城市之光》,并设疑卓别林的形象?卓别林的表演风格等?要求课后学生们分组搜集有关卓别林的资料以备下节课的抢答活动。在第二节课中,由于同学们准备充分,抢答异常激烈。题目的设置由简至繁,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在最后评选“模仿秀”时(模仿卓的形象或哑剧片段),他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一展自己的模仿才能,每一个“模仿者”都迎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通过欣赏、搜集资料、理解、阐述、表演等这一学习过程了解到卓别林机智、幽默、具有讽刺意味的表演风格并体会出他善良、真诚、坚强、对艺术充满了热情,执着!现在,每次轮到上艺术课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赶往教室,因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畅游艺术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学生正是用自己喜欢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阅小组作业时竟然发现在落款处出现了文案、策划、设计思想等专业词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方式、灵活多变的教法、亲切自然的教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合作团结精神,还可以调动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近几年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大提升,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里还是没有计算机。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
针对这种现状,怎样才能上好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呢?
首先,教师的态度。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其次,教师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喜欢了这门课,才能学好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几年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方法如下:
1.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乐于去学习新的知识。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2.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3.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近几年正在试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在信息技术课上也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互帮互助,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我经常利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4.联系实际,贴近现实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联系实际,会活学活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Word2003教学时,正值中秋节前夕,我就让学生们利用Word2003所学的知识制作中秋节卡片,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同学或老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Word2003的有关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使用电子邮箱的方法。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同于普通课堂,农村中学生可能在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纠缠于打游戏、聊QQ等娱乐活动,而对教师讲的知识感到缺乏兴趣,这可能会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期伊始就建立好严格的规章制度,杜绝学生“上信息课就是玩”的想法。
总之,教师在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积极创设条件,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要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农村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清洪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J].快乐阅读,2012,(11)。
如新课的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甚至通过导入能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故事引入, 激发求知欲望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可将一些数学内容编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去,而且能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用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和欲望。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始,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中秋节的晚上,奶奶给两个小孙子分好吃的,奶奶先拿出4个柿子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子,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生:用数字2表示。)奶奶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子,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生:用数字1表示。)接着奶奶拿出一块又大又圆的月饼准备平均分给两个小孙子,每人分得多少?(生:每人分得“半块”。)“半块”用数字几表示?(生面面相觑)想知道吗?你们读读课本就知道了。
创设“中秋节奶奶给两个孙子分好吃的”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知,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前一两分钟,学生还不能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这时,如果直接讲解新知识,将很难取得最佳的效果。为了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刺激,将他们极度兴奋的精神状态转移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尝试着用一些谜语来导入新课。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课始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好吗?”学生听说要猜谜,个个跃跃欲试,精神抖擞,注意力集中。“一件东西真希奇,再难的计算它不急,只要正确来按键,得数立即就出现。”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马上猜出谜底是“计算器”。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新课,不仅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的知识上来,而且自然地引出新课。
三、以旧引新,化难为易
有些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感到枯燥乏味,而且积极性不高。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设计复习题,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还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始,我设计了以下复习题:
l、让学生口述商不变性质。
2、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数。
(1)1640÷80=164÷( )=( )÷0.8
(2)12÷0.4=( ) ÷4=( )
学生正确填写后,引导学生讨论:第(2)题中最后所得的商“30”是谁的商?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节课的导入,通过导入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新知识教学环节,要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创设使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手、脑、口并用,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除了可以借助学具操作帮助理解知识之外,还可以结合知识、概念的含义让学生用各种体态语言作辅助,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此外,在教学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概括,编成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儿歌、口诀等,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如,为了让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画角、量角的方法,并能促进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与学生一道编了如以下的儿歌:“(量角法)点对点,线对边,看清里圈和外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画角法)点个点,画条边,量角器摆正端,找到度数点个点,沿着两点连条边。”儿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领会、牢固掌握。因此,学生边说儿歌边操作,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我承担高二理科班《文化生活》(高中政治必修3)的教学工作,开学的第一课是《感受文化影响》。文化是什么?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列举自认为属于文化概念范畴的现象:过春节耍社火,五月十七逛二郎山,村民选举,中秋节吃月饼等。这时,我没有进行评说,而是让学生自读教学内容。在读教材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写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可以相互讨论,课堂刚开始比较安静,五分钟后就有学生开始了讨论。学生讨论得越来越热烈,教室里有些“乱哄哄”的,这在以往我是绝对不会允许的,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这种热烈的自主性表现,让我感到欣慰。经过半小时的讨论,我看学生的问题应该讨论的差不多了,就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提了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随即叫了三个不同位置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但对文化的理解还是令我深为感动。我在课堂的最后用钱钟书的一句话结束了这节课:“你没有问我什么是文化时我知道什么是文化,当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时我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了。”
二、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要求学生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与老师共同探讨。老师收到纸条后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如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就在课堂上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如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我在讲述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一个学生递给我的纸条的内容是:“老师,放美国电影《2012》。”以前我会认为这种情况是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但这次我一改自己的教学理念,把《义勇军进行曲》和《保卫黄河》两首歌曲放完,让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后,大家得出优秀的文化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后,抛出这个学生的问题。问:大家都喜欢看《2012》这样的欧美电影和日本卡通动画吗?我们怎样看待国外的影视作品?学生的回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就是喜欢看这类影片,这应该是时代的特征;有的说:我们不能光看外国的影视作品,更应该看我们国产的。这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说出来比老师强调出来效果会更好,教学目的会更清楚,学习记忆也会更深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回答一个问题那样简单,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尝试与实践。
三、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
两节课后我和学生熟悉了。我对学生提出要求:在课后用专门的笔记,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与文化有关的时政资料,并定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法在理科班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高考科目设置的原因,一般理科班的学生能坚持上政治课就很不容易了,他们愿意去做吗?有一个同学在我提出课外搜集相关资料的第二节课就给全班同学展示了他搜集的深圳图书交流展览会的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数据详尽。尤其是中国今年图书版权出口增长20%的信息就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处理、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教师要会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问题
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素质,其中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享受新课改给他们带来的权利,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一、让学生亲自参与演示活动,激发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思维将会受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节课中,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又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针对小学生对“地点”“时间”“方向”等关键要素、及“相遇”含义难以理解这一学情,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首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其他学生按照题意给他们做“导演”,然后,请学生借助于自己两只手进行活动演示。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二、从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根据学生特点编故事进行导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中秋节到了,唐僧把三徒弟叫过来并对他们说:“今天是中秋节,我要给你们分月饼吃。沙僧你吃这块饼的十二分之三,悟空你吃八分之二,八戒你吃四分之一,大家有意见吗?”师傅话音刚落,八戒就闹起来了:“不行!不行!师傅不公平,给他俩都那么多,而我却分得那么少。”八戒这么一闹可把他们三个笑坏了,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三人笑的原因,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巧妙应用疑问,挖掘学习潜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兴趣。所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提出多个任意的多位数,老师对这些数进行判断能被几整除,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是否完全正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既惊讶又神秘有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要求懂得其中的奥秘。这样在教学中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渴望解疑析疑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精心创题,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课程。为专业发展服务,指的是打破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割裂的现状,形成与专业交叉、向专业辐射、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模式,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专业的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策划、表达、沟通、合作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处事交际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作文运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与审美素养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职业人才,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兼以“传道”。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例如:《孔子的诚信观》、《一碗清汤荞麦面》、《好雪片片》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天堂与地狱比邻》、《信客》、《把信送给加西亚》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懂得爱岗敬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我有一个梦想》、《士兵突击》可以引导学生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生活品位。《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洛阳诗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领略作品的情感和美,教会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有品味,有内涵的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染与陶冶,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等方面和谐发展。
三、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选择性大
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院,就在下午第三节课推行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语文学科也为此开设了“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外影视欣赏”等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从各个角度挖掘教学内容:如通过文学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富有时代性的选文,可以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文体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职业所需的写作能力;通过讨论、交谈、演讲等专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品格素养的提升。在中秋节前夕,笔者让学生开展“中秋月”专题学习,按照“月的诗句”、“月的歌曲”、“月的舞蹈”、“月的科普”四个专题,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专题PPT的制作。并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包括资料的查询、图片的筛选、PPT制作、上台展示讲解、小组拉票等。这样的语文课堂,一者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二者,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展示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四、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学生为本,灵活选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1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人才的定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感。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读者分享,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一、依托文本,关注情感
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共振,体验社会生活、校园学习、人生哲理、人物形象与学生情感的碰撞、交融,是我们有效渗透情感教育的绝佳途径。我们应依托文本,巧妙渗透情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竭尽全力。
譬如,笔者在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紧抓文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句中的“幸运”一词,还有“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一句中的“刮倒”一词进行品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试图通过对于课文词句的精推细敲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对于父母之爱的深刻理解。这里,我节选几名学生的课堂发言,与大家分享一下依托文本进行情感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
学生:我觉得我也如巴迪一样“幸运”,有时常鼓励我“精彩极了”的母亲,有经常批评我“糟糕透了”的父亲,慈母严父让我享受着人间最珍贵的财富,把握着生活小船的航向。我相信,在伟大亲情的庇护下,我一定会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
……
从学生们精彩的表达来看,这节课他们不仅掌握了如何赏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更从中体悟到了父母伟大、无私的爱,体会到了人世间宝贵的情感。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相信,学生们会以博爱之心去迎接人生旅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与挑战。
二、多措并举,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切身体验课文情感,升华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生认知。
(一)指导朗读,创设情境
在指导学生朗读《穷人》一课时,我就“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一句进行分析,让大家明白了桑娜此时紧张、害怕、心神不安的心理活动。接着,笔者组织学生针对渔夫的那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进行了分析,深入体验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在朗读停顿、节奏、句调、重音诸方面的技巧,熏陶了他们的情感,赚得了学生们不时的感喟、由衷的钦佩。
(二)妙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作为新世纪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创设多重感官的媒体信息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理冲击,让静态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在创设美轮美奂、形象逼真的课堂情境的同时,引领学生升华人文情感。譬如,笔者在讲授《清明上河图》一文时,就利用多媒体将其农田初绿、枝芽萌动的季节,驮着货物、搬运粮食的景象,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气氛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绘画史、世界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读课外书,写读后感”“背百首诗词,品唐宋华韵”活动;或结合课堂综合性实践学习开展猜字谜、成语接龙、读绕口令、“啄木鸟”啄错别字活动;或结合国庆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开展朗诵会、演讲赛、办手抄报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在浓郁的活动氛围中升华情感、学会做人。
譬如,在去年的国庆节那天,我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国旗下,今年我十三”的主题演讲活动。经过认真准备,学生们在演讲活动中不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且感情真挚、积极向上,达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在这里,我随意抽选一句演讲词与大家分享:
学生:暂不说满腹经纶,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为国力的增强建功立业,只说我们现在要认真读书,就是对祖国最好的报答,最真切的爱……
……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全面发展,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关注情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仅是笔者的一己之见,期待大家更多的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气氛 活跃 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不如语文那样,有着华美的词语和诗句来吸引学生,数学知识1就是1,2就是2,看起来简单,听起来枯燥,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往往会发现孩子们无精打采,有的规规矩矩地坐着,“心甘情愿”的当观众,整个课堂气氛用一词可以形容——沉闷!于是,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入睡,收效甚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有趣导入,快乐全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猜想、谜语、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关系融洽,和谐课堂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课堂的前提条件。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课下,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耐心细致回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爱心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信心十足,精神昂扬高涨,积极主动地配合课堂教学,与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创设情境,活泼课堂
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首先,我们可以创设动画情境,依靠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片等等来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再次,创设故事情境,或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领他们进入故事情境中,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可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可把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辨别学校、树木等方位。
四、实践操作,乐趣课堂
小学生好奇、好动,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如能亲手发现新知,就能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碰巧是中秋节的前几天,上课时笔者特意给学生分小组,每小组八人,然后每小组放一块月饼,先给学生讲解我们中国人中秋尝月饼的意义,同时过渡到月饼的平均分法(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学生在闻着月饼的芳香同时也想着老师的提问,怎么分?此时,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圆形纸”拿出来,动手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二份,(四份、八份)怎么折,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折纸过程的认识,也加深对平均分法的认识,了解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讲解分数的具体意义。
五、开展讨论,活跃课堂
口才对现在的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上课时适当安排一些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交流切磋、锻炼口才的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1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请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的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和肯定后,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算出: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六、游戏活动,兴奋课堂
游戏活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创设“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游戏,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到了新知识。
综上所述,活跃的、积极的、有效的课堂是数学教学取得满意效果的生命线。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管齐下,努力激发、培养、提高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