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30 16:37:24

导语:在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1篇

一、加快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落实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各行业都加快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进程及改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国家也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全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加快推进的要求,而且开始有步骤有组织的进行落实。在当前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中,会计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环节,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总体布置以及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和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加快会计与先进社会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更好的挖掘出会计的信息功能,使会计管理职能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出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目标,在经济社会中提升会计的重要地位。

(二)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改善

通过全面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成和披露,实现会计信息交换和利用的科学化和集成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的多元化和科学化,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及监测水平,同时更有利于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部署和预见性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更加有利于实现财政会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达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的目标,有好地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体系的构建

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为法规制度、确保会计准则和内控标准的有效实施,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的监管方式,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而且会计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大会计管理体系具有承上接下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推进全方位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属于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顺应形势,更好的抓住机遇,从而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更好的健全会计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更好的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度和协调

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标准和法律规定,引进国际化人才,通过借鉴先进国际经验和做法,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研究体系建设,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储备人才,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这样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跟上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能够变为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从而将我国自己的某些规则上升为国际认可的通用规则,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对国家经济、根本利益和发展起到有效的维护作用。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成果推动会计信息化的自主创新,树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计信息化品牌,强化对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实现会计行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更有效维护。

二、新时期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

就当前来看,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必须改革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设,所以需要加快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建设,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方面加快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大方向指引下,首先让政府牵头来规划会计信息化建设,发挥主导和指导工作,让社会企业单位主动的加入进来,探索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行,更好地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而且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会计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及时整合资源,推动会计电算化实务向以ERP为代表的全面资源管理活动转化的进程。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更好的对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完善,在新形势下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

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程即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同时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实施,也是当前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推进的重点,目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上,虽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应该深刻认识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还需要进一步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诸多接口和标准进行完善和改进,加快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工作。

(三)整合内部消息资源,推进会计信息化改革国际化的进程

企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加快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进程,从而逐步实现会计会计准则制度、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建设,使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企事业单位业务有效衔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改革的进程。另外还要深化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2篇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大的发展效益。发展循环经济顺应了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已逐步成为省内外许多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重要内容。柴达木地区是海西乃至全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是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提升全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要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在努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就必须在持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有利于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增长方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把资源开发同增强财力、增加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真正做到这-点,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开放性特征,必然会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有利于拓展资源开发的领域和空间,为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又有利于加快全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理所应当成为海西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西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产地208处,资源总储量3315亿吨,潜在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长期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海西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拓宽资源开发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提升资源开发的层次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主导型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随着海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从产业结构上看,全州资源依赖型产业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的资源优势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资源消耗已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制约和最大障碍。如果继续沿袭“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传统发展模式,走过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老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供给势必难以为继。破解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用“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循环模式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从环境容量上看,目前海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行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在园区中建立生态工业链,才能实现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从而将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是经济效益亟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州资源利用效率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高产值、低技术,高速度、低效益等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开发模式粗放、

循环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资源组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等方面,不仅给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内、园区内、区域内建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产业链条,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才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来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从现有资源赋存上看,柴达木盆地内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且具有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接和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原料、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优势和最好的条件。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优势资源,资源优势是潜在的,优势资源是可供开发的:所谓的资源优势仅仅是潜在的、理论意义上的;真正可供持续开发、循环利用、并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从资源构成上看,柴达木地区96%的资源是盐类矿产,限于开发模式和提取技术,除钾钠外其余大多数有效组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盐湖资源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从资源配置现状上看,目前全州可供配置的大宗资源现已全部配置,今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现有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循环利用。从资源勘探程度上看,柴达木地区多数矿区和矿种地勘程度低,特别是有色黑色金属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资源地勘工作滞后,后续资源缺乏保障。总的来看,目前具有一定开发利用前景、能够构成循环经济基础与支撑的大宗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已累计探明油气资源量40多亿吨,探明石油资源量3.28亿吨,探明天然气资源量3069亿立方米,涩北气田进入全国四大气田行列。二是盐湖资源。湖盐矿床遍布柴达木盆地,已初步探明储量氯化钠3317亿吨、氯化钾7.06亿吨、镁盐210亿吨、氯化锂1890万吨、锶矿1928万吨、芒硝89亿吨,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29万吨,硼矿1573万吨,居全国第2位。三是有色、黑色金属矿资源。除锡铁山、滩间山、清水河、海寺、白石崖等老矿区外,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等均是以铁为主共生有色及贵重金属的矿区,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7亿吨。通过进一步工作,该地区铁资源量有望增加到3―3.5亿吨,铜资源量达50万吨,钼5万吨。四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两大含煤区,其中大柴旦鱼卡煤田、绿草山、大煤沟矿区为优质动力煤,天峻木里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为优质焦煤。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40亿吨,占全省资源储量的80.8%,其中优质动力煤保有资源储量为5.73亿吨,优质焦煤保有资源储量为29.75亿吨。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海西自然条件、区位环境、资源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唯有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才能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于此,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集中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把柴达木地区建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推进现有产业的融合和聚集,加快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和盐湖化工产业链,积极构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和煤炭深加工产业链,不断优化矿电联产产业链及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筑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的机遇,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同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与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以盐湖工业、油气工业、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和建材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来调整和创新资源开发思路,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提高资源加工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推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为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回全国其他12个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柴达木地区已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枢纽地位和基础保障能力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面临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性产品短缺、地区间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等有利机遇;另一方面,受资源配置低效、综合开发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本技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运转协调机制和思想舆论氛围。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海西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验阶段和起步阶段。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禀赋优势、现有工业基础和交通区位条件为依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核心,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调控、企业参与、市场引导相结合,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力争在2015年前后将柴达本地区建设成为青海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与运行机制,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成一批结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高效的产业集群,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实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经济发展模

式,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初步设想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基本思路是,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

(一)依托交通干线。就是要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新机遇,在实现国道109、215、315线和地方公路干线等级化和黑色化的基础上,实现公路、铁路与资源开发地的连接,形成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为结点的南达、西连新疆、北接甘肃、东通西宁的交通网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加快支撑电源和专属供电区电网建设,形成330千伏输电线路环形网络,完善电力网架结构,尽可能使大电网覆盖重点资源开发地。在此基础上,选择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充分依托交通干线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把各个园区、矿区紧密连结起来,促进资源向条件适宜的地区集中,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围绕优势资源。就是要立足于现有资源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加速产业链的延长,加速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加速产业布局的优化,引导优势资源向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推动资源开发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力争在资源赋存与特色产业的结合上有新发展,在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上有新突破。

(三)培育特色产业。就是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放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比较中发现特色、突出特色,在调整中抓住重点、培育优势,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构建具有海西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当前,重点要培育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一是油气化工产业。要坚持油气并举,扩大规模,在逐步提高原油加工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甲醇、尿素、复合肥、聚氯乙烯、二甲醚、甲醛、醋酸等油气下游产品,布局建设乙烯项目,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丙烯等烯烃生产能力。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如沥青、渣油)的再生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的融合发展,搞好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平衡,发展PVC、复合肥等下游产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建成青藏高原现代油气化工产业基地。二是盐湖化工产业。要以发展化肥工业、无机盐化工、氯碱化工为重点,大力开发以钾、钠、镁、锂、硼、锶等元素为主的多种高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着力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增值水平。加快钾肥生产过程中废弃资源的利用工作,利用盐湖“老卤”发展无水氯化镁、氢氧化镁、金属镁等产品;利用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钠发展纯碱、烧碱、氯酸盐等产品:利用纯碱生产的废液发展氯化钙产品。大力发展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复合肥等下游产品。积极推进盐湖化工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三是黑色、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产业。要加强对铅、锌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解决盐湖水氯镁石脱水工艺和高效电解镁生产工艺等关键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解镁与镁合金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快肯德可克、野马泉、尕林格等铁矿的开发,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回收率,综合回收金、银、锌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逐步构建铁矿开采―生铁冶炼―还原铁生产产业链,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四是煤炭及煤化工产业。要努力改进煤炭开采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抓好矿区的环保工作,及时进行地质环境和生态恢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积极有序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构建“煤炭开发――焦炭及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链,以及“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支持引导煤焦油精细化工、煤炭制甲醇及甲醇系列产品、烧碱、纯碱、聚氯乙烯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煤化工与盐湖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海西工业发展新的支撑点。

(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紧紧围绕全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资源、能源、环保、管理四大领域着手,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企业循环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三大重点任务。在资源领域,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核心企业为重点,加快构筑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在能源领域,抓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勘探开发,同时调整和优化园区能源供需结构,推进园区能源设施的大型化、规模化,同时抓好电力供应、供热蒸汽、循环水等的综合配套,推行集约型能源消费模式。在环保领域,突出抓好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促进再生资源向产业化发展。在管理领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效率,调节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要坚持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努力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在企业层面,以工业企业为主体,以开展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废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加快建立一批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循环生产的循环经济型企业,构建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在产业层面,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生态链;在此基础上,实现由企业、园区的小循环向产业、社会的大循环扩展,着力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体系。

(五)建设一区四园。就是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据柴达木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干线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在西部经济区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和大柴旦工业园,在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德令哈工业园和乌兰工业园,形成若干有支柱或优势

产业支撑、有大型骨干企业引领、有能源和资源保障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促进园区资源共享和产业融合,带动下游项目和关联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框架。要依托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共生组合,通过企业间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交换、能源和水资源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来实现产业的聚集,形成以“一区四园”经济核心区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要以格尔木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油气、盐湖、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格尔木在铁路、公路、民航、油气管线布局中的枢纽地位,以石油天然气工业小区、盐化工业小区、冶金工业小区为支撑,加快建设格尔木工业园。要充分利用格尔木周边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着力构建油气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30万千瓦燃气电厂、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123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20万吨二甲醚和30万吨甲醇汽油等重点油气化工项目,建成炼化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冷湖、茫崖等地的工业发展;要以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湖资源综合开发为依托,着力构建盐湖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东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建成盐化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茫崖、冷湖、大柴旦等地的工业发展:要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索拉吉尔及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等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着力构建冶金工业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200万吨还原铁配套1D0万吨高炉气甲醇、50万吨高炉气甲醇汽油项目和30万吨铜、1万吨钼、200吨钴、20万吨粗铅、10万吨锌冶炼等重点冶金项目,建成冶金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都兰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是要以德令哈周边丰富的盐、石灰石、煤炭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德令哈在资源组合上的地缘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以270万吨纯碱及其下游开发项目为龙头,着力构建盐碱化工产业链,加快建设德令哈工业园,规划建设年产27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60万吨PVC配套90万吨电石、10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碳酸锶及锶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盐碱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德令哈、乌兰、都兰、大柴旦、冷湖等地区的工业发展。三是要以乌兰周边丰富的焦煤、盐湖资源为依托,以推进煤化工和盐化和盐化工融合发展为支撑,着力构建煤化、盐化产业链,加快建设乌兰工业园,规建设年产600万吨洗精煤化、300万吨焦化、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乌兰、天峻等地区的工业发展。四是要以大柴旦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以培育壮大煤化工及煤电产业、盐湖化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为重点,构建能源、煤化、盐化产业链,加快建设大柴旦工业园,规划建设年产1200万吨原煤、100万吨煤气甲醇、15万吨电石、10万吨精化制硫化碱、5万吨硼酸等重点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大柴旦、冷湖、茫崖等地的工业发展。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和保障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重在实践,重在行动。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服务、搞好规范,统筹兼顾、狠抓落实,把政府支持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推动循环经济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起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转变思想观念。要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辩证地认识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设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局发展,支持好、服务好、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二)加强规划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是海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使总体规划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培育、有利于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一区四园”规划重点项目,力求在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督促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工业园区在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三)制定配套政策。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来支撑,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要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导向,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等手段,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机制。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以解决利益调整分配问题为重点,制定并实施资源异地流动办厂、重要资源比率税率调整、科技扶持及废物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要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支持范围,在基本建设、地质勘探、企业控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地质勘探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确保循环

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必须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为基础。没有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支撑。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根据海西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制定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关键控制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技术体系,提高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同省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法贯传到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中,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五)构建协作机制。循环经济是以系统整合、循环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开展“废弃”与“资源”互补的多赢协作,需要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构建互利合作的协调机制。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要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并根据社会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进而实现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要依据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资源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依托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要坚持开放开发、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争取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促进招商引资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并重转变,从引进一般性的资源开采、产品初加工项目向引进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项目转变,加快形成选商选资的新机制,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充分依托青藏铁路的枢纽带动作用,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协作与沟通,积极探索建立矿产品加工转换基地,拓展与等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管好、用好青藏铁路,实现区外资源区内加工,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六)抓好项目落实。项目是引进资金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项且建设为支撑,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目标,抓紧规划、论证、建设一批产业关联性和延伸性强、对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确保项目在建一批、新建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和开工一批能够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产业项目,促进重点企业联合互补发展、相互协调配套。要紧紧围绕全州“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落实,加强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资源配置、产业布局、资金投入及项目审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在建项目尽早发挥效益,确保新开工项目如期建成,确保上游项目和下游项目衔接配套,确保资源纵向延伸项目与横向联合项目同步推进。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等环节入手,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一批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又有一定投资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特色项目,切实发挥重点工业项目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3篇

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前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相比,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化医改的体系支撑,为实现医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工作基础,是一个“大卫生”的观念。两项政策法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蓝图,互为补充和支撑。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为“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该《规划》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跨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健康管理、社会化医药卫生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串起医疗卫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全民享受优质、高效、平等的医疗服务成为可及!

第4篇

今天我们召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主要是总结我市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年电子政务建设任务,使电子政务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刚才,同志通报了近年来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

我市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体系,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稳步推进,特别是电子政务制度不断健全,应用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网上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已成为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全市信息化工作的差距和问题。从全省范围看,近两年,各地市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压力。就我们自身而言,我市信息化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较低层次,信息化的应用还不够广泛,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各级政务网站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电子政务重点应用项目较少;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还不够均衡,网络重复低效建设,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重建设、轻应用、轻服务问题还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下面,就如何抓好我市的信息化工作讲五点意见:

第一,信息化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已成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能在信息化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信息化已实实在在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与“均衡器”。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与新主题,一个城市的进步和她的文明程度越来越体现在这个城市的信息化包括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上。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中,信息化水平不仅成为了重要测评指标,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也确实成为了解决我市目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中,机关作风和行政服务水平是重要的复合软件要素。但是,当前我市个别窗口单位还存在管理和服务不规范、行政模式陈旧、工作方式方法繁杂、信息闭塞等问题,给办事的群众带来极大的不便,必须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方式,统一服务规范,提高工作效率。政府依靠政务信息化提高行政效能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实践证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之时,正是信息化加快发展之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真正消除,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我们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信息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抓信息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任务,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要求、更硬的措施、更快的节奏,大力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切实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强化面向公众和政务部门服务的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使政府电子政务网成为宣传金昌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传递政策法令和信息的重要窗口,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监督政府机关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的有力工具。一要抓好政务外网平台及各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市政府督查室要抓紧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市监察系统要加快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办好网上政务厅,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利用政务网络获取信息和办理各项事务的需求;市局要利用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以网上提交、网上办理、网上答复为主要功能的网上系统,加强网上案件办理统计、督办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网上工作效率。二要抓好电子政务专网建设。认真落实市政府与甘肃电信等运营商签订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特别要抓好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加快推进网上办公步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三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府信息公开是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有效措施,是政府公信力的集中体现。下一步,我们要在信息公开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要进一步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在充分发挥各级政务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手机、数字电视、电子触摸查询系统等方式公开信息,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今后,市信息化办要统筹协调,所有非性文件要在印发的同时在网站上,对一些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劳动就业等,以及对企业关心的税务问题、工程信息、各行业市场信息、各种行政审批事项等,都要实现网上公开。其他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时相关信息,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要及时、准确的予以公开,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指导性文件,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电子政务运行管理办法等。对此,市信息化办要抓紧进行调查研究,抓好前期有关准备工作。同时,市信息办要督促各部门、单位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软件资源,防止重复投资,减少重复建设。

第三,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舆情引导管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以其高速、便捷、开放、透明、互动等特征,日益成为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虚假信息也逐渐侵害到网络安全,一些破坏和平、影响团结的舆论甚至侵害到大局稳定。各级各部门要从维护和谐稳定大局的高度出发,始终绷紧网络安全这根弦,毫不松懈的抓好网络信息安全。要以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工作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体系,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安全。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工作,积极创新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及时发现舆论热点,做到早发现、早协调、早引导,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强化网络信息和网络公共服务终端管理,坚决查处利用信息网络、通讯工具传播各类不良信息的行为,还人民群众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

第四,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

推进信息化,思想认识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大家都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了,信息化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几年来,我市各界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这是我市信息化建设中可喜的一面。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信息化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仍较突出。有一部分市直单位连个网站也没有,有的单位网站和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后,也没有落实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信息量少、更新缓慢、点击率低。在一些人眼中,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启蒙阶段,“太超前了”、“没什么用”等想法仍占主导地位,即使信息化主管部门上门宣传指导,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工作也是困难重重。针对这些情况,我想今年我们要把解决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希望在座的同志,能及时把你们单位、你们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出去,从而在全市营造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较快发展。

第五,全面加强信息化的领导。

第5篇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强调,2012年,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部署工作,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解决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2.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一要启动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方案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二要大力开发优质数字资源,通过现有教育资源数字化、新开发一批优质数字资源、购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以及探索建立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机制,快速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量。同时,研究制定教育资源审查和评价指标体系、准入和审查办法,探索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三要建设国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尽快实施,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3.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启动实施“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指导和动员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水平,要围绕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面临的教师短缺和优质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按照结合实际,注重应用和特色建设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学校,从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解决中西部边远地区师资和优质资源不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总结一批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全面推动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加快组织双向宽带教育卫星、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二期)、开放大学信息支撑平台等重大项目的论证,成熟一项启动一项。

交互白板,未来互动教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般的黑板、屏幕、白板都不是特别大,而班级的学生又比较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坐在后边的学生看不清楚屏幕、白板上的图片或者文字。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依托于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要比普通电子白板增加了更多实用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是一般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所不具备的。

近些年来互动教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众多的应用课题推动国内交互白板的广泛应用;功能的多样化支持,宽松的多媒体环境,极大的迎合了新型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市场需求。毋庸置疑,这将是未来互动教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互动教学技术的发展,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稳定的产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持续追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为每一位行业客户提供最迅捷的技术和产品支持。

互联网将加快图书馆转型

公共图书馆现在需要转型,要变为学习中心,有了学习中心,就能够把这个东西最大限度、用最快的速度、全天候地提供给市民。

我们要把无序的知识变成有序的知识。互联网无序,我们通过知识中心把它变成有序的,有序以后,又把它提炼出来。你不能什么书都看,而要看到最精华的书。

以后的图书馆可以没有一本纸质书。大量纸本书也不会存在图书馆了,都要放在远距离的库房。一般的读者就在网上阅读。图书馆大量的空间就可以变成学习空间,利用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青少年讨论,请教授来讲课。

图书馆转化为学习中心,是一个很超前的概念,跟西方一些知名大学,包括美国的一些大学都是接轨的。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发展;陕西省

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农业信息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是通向农业现代化的“云梯”,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1]。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代表着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既是我国信息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发展,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对加快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陕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年来,陕西省农业信息化了得了一定进展,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金农”工程的实施,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支撑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通讯水平稳步提升。二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逐步实现。三是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四是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五是各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陕西农业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推进与实际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另外,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很不平衡,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而陕南、陕北地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

1.2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陕西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难以满足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需要。陕西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困难,一部分区县往往依靠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工作运转,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方面与东部发达区县相比,差距较大。陕西地方财政对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因此,解决好投入问题是解决陕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1.3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共享

陕西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存在,缺少有效地统筹和协调。农业信息的共享率低,信息重复建设严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很难形成合力,导致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这将是阻碍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2.加快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助于农业产前预测,避免因对市场不了解而出现盲目生产,最后无法实现销售的情况;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实施现场管理和监控,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信息;先进的信息技术还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尽快实现产品销售。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需要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网络信息平台,包括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方法,农业市场供求信息等;需要增强农民信息意识,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掌握来计划和实施农业生产经营。同时,还要对广大农民进行信息知识使用培训,让农民能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使农业进一步增收增产。

2.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突出政府对“三农”的支持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完善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政府财政应每年安排必要的试点专项经费和工作经费,要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度,通过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的管理运作协调,开发利用各类农业信息资源。要在网上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中心,收集、分析、信息资源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多层次信息资源开发体系;要开发及整合农业信息化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战略性规划,加强信息资源与涉农平台的整合,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全面构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4进一步深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应用。一要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推广应用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二要不断强化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推广使用力度,带动和推进全省农业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搭建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推协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三要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3.结语

农业信息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农业为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陕西农业信息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陕西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对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快推进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基层财政 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税体制改革迈入新阶段,重磅举措频繁出台,迫切需要财政信息化同步跟进。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基层财政部门,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因此,顺应时展趋势,着重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对基层财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基层财政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移动数据应用触手可及的时代,很多基层财政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也仅局限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系统,以及应用于日常数据的传输、存储等。甚至一些基层财政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也没建立,部分乡镇的国库电子支付系统还没真正运行,更不用说“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了。

二是由于所应用的技术、版本多样化,系统之间无法方便兼容,使得数据集中和信息共享较为困难。譬如,目前很多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审核、调整,未能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数据库与现金管理、政府采购、经济预测、国库支付管理等系统共享数据。

三是财政数据的采集、筛选、应用等方面较为低效,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现不了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也无疑限制了财政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加快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从理念上来讲,最好的财政行为一定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顺应“互联网+”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该政策被认为是我国“十二五”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新抓手。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基层财政部门可以也必须有更大的作为。如何武装“互联网+”思维,搞好网络建设和网络应用,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财政理财水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树立“用户”思维,找准服务定位

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思维尤为重要。对于财政来讲,就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增强服务意识。

一是关于个人。相较于以前,财政已经逐渐表现出较大的包容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政府政务公开,从几年前的遮遮掩掩,常以“国家秘密”搪塞,到现在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都主动向社会晒出来,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让纳税人知道政府花的每一笔钱,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来敦促自身的管理的规范与提高。

二是关于企业。企业是财政部门重要的服务对象。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财政部门高高在上的“财神爷”形象仍然根深蒂固。而最广为诟病的是财政对企业扶持政策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财政补贴存在权力寻租的误解。对于财政来说,要充分利用政务公开平台进行宣传,促进财政政策、程序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三是关于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部门都是政府行使决策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互扯皮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财政改革有时阻力较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因此,应该各司其职,服务好改革的全局。

(二)树立“大数据”思维,实现信息利用效益最大值

在“互联网+”时代,不管对于企业还是政府,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平时财政部门基本上就是与数据打交道,信息利用的价值挖掘也应更加深入。“互联网+财政”的大数据思维,关键在于财政部门要利用好一切有效的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特别是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调控将转向系统性、整体性和长期性,这更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一是通过需求导向的原则,围绕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所需的数据,统一采集格式,使用大数据进行汲取分类和分析运用。

二是通过收集部门预算单位数据、信息,掌握各预算单位的总体规模、收支状况、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做好部门资金管理的夯实基础。

三是通过建立关键指标的科学参数、分析数据变化结构和增减趋势,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

四是通过挖掘信息背后有利于增收减支、提高效能的因素,推进机制创新,使财政预算监管工作更科学、更高效。

(三)树立“平台”思维,创建互联互动的沟通方式

财政部门管理着政府的“钱袋子”,会与方方面面有着很多交集,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使命。基层财政部门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光纤配备和保密网建设步伐,提升电脑软硬件配置,构建一个实时在线的“平台”,加强与各方面的实时沟通和信息反馈,助推财政管理工作。

一是依托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财务核算管理等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充分运用OA办公自动化平台,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形成“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单位内部信息平台和预算单位之间的外部交流平台。

二是通过在线平台形成“活的”数据,使基础资料、政策法规、业务内容等信息,随时在单位内部之间、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使信息资源配置最优、信息价值挖掘最大。

三是通过在线平台形成数据政务的实时互连,分析预算单位的需求,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财政服务做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金人庆.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J].信息化建设,2006

第8篇

下午好!,

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旨在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步伐的“**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今天隆重召开了!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并提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信息化作为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激烈竞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逾越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导方针。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信息化水平、发展力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拥有计算机的中小企业中,有大约80%的企业还只停留在低层次的单机应用上,企业上网率仅为10%。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企业占比较小,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因此,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条件,更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

在去年召开的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我市确立了将大力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丁解民书记就如何加快推进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加速信息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正在讨论中的淮安的十一五规划中,把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全面提高企业、政府、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为主、循序渐进”的方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项目”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和管理水平,市级重点企业建有信息系统的比率要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要达到95%以上,2006年底这两项指标要达到100%。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企业无时无刻面临着市场、信息、资源、人才等各方面的激烈角逐。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市也正致力于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以城市信息化为依托、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促进高科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加强引导,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此次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电信分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议”是由政府、电信等各方联合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由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电信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通过“商务领航”信息化业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到网络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为园区企业量身订制了“园区通”,逐步使全市中小企业实现有效益的信息化,切实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具体实施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以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打通瓶颈为主。通过制订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意见,编制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方式,加强引导,营造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搭建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进行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市电信分公司全力配合,牵头组建“园区通”,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价值链,并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的产品、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各自确定具体负责部门和联系人,建立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有效推进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上下联动,充分利用“商务领航”―――“园区通”,全力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需要从政策、财政上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要通过政府引导、电信支撑、企业参与、政策保障等方式,充分利用“商务领航”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早日实施“园区通”工程,把推进“商务领航”作为政府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使**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的前列。

中国电信“商务领航”业务在我市的开展,为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也为打造“数字**”,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希望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投资客商能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为加快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构筑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同志们!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努力开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加快**振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9篇

一、全省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全省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将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应用为主;规范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以“三网一库”(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本系统互相联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教育系统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的步伐,用1-2年的时间,建成覆盖全省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网络、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和远程多媒体会议系统,实现办公业务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

二、近期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

1、全省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建设省教育厅主会场和18个省辖市分会场以及各单位的视频终端,利用河南省教育科研网主干网,召开全省教育系统视频会议。此系统今年9月底以前建成开通。

2、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省教育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实现内部公文流转和办理、信息查询和借阅、会议及值班安排等主要办公业务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办公自动化。今年9月底前试运行,10月正式开始使用;各省辖市和各高等学校(含省属中专学校,下同)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

3、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教育部、省政府的普发文件(非文件,下同);教育厅或教育厅与其他部门联合的普发文件;教育厅的内部明电、工作简报(信息);省辖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有行文关系的其他教育机构报送的请示(报告);有关部门报送(下发)的政务信息网上传输。今年7-8月安装调试、培训人员,8-9月试用(实行双轨运行,既报送纸质公文,也报送电子公文);10月开始正式实施电子公文网上传输,除不宜通过网上传输的电子公文以外,原则上不下发纸质公文,不接收上报的纸质公文。

4、省教育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单位公众信息网站:今年年底前依托河南省教育厅网站建成省教育厅各处室、直属单位公众信息网站,政务信息,实现政务公开。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省教育厅成立政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崔炳建副厅长为组长,厅办公室、科研外事处、财务处、信息中心负责同志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厅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厅机关以及全省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省辖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于7月30日前报我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