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产业行业研究

时间:2023-08-30 16:37:24

导语:在文化产业行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产业行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74-07

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也初步显现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据统计,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同期GDP的2.85%。过去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超同期GDP增速约6个百分点。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说,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规模、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含量、品牌打造、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群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使中国文化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从劳动型走向创新型,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达到十报告中提到的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将对2005年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做一铺垫。

一、文化产业概况分析

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概况分析包括对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主要以存在问题分析和提出对策为主。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

1 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继续拉大、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割严重等问题。需通过进一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制定更加有效的区域布局政策,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协调发展。高书生(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各门类区域间的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现象十分突出,既存在于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在新兴文化产业。还体现在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上,需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也需鼓励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2 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缺、弱、变、散、乱、粗”,即部分政策的缺失,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不协调,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认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玫策,需全面把握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决策体制。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沙雪斌(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制定者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政策相对滞后、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比较粗放随意、政策缺乏稳定协调性等问题,认为需加强观念创新、产业结构政策创新和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研究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少峰(2012)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大都是“撮合型”的,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度低的问题。廖君等(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盲目一哄而上、“空壳化”、“地产化”、同质化、投资大、回本慢、盈利难、高估历史资源等问题。管宁(2012)针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出现的创意缺失、定位不清、管理失范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和文化产业开发中出现的急躁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需及时调整方向和策略,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的路径,确保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4 探讨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郑春荣(2010)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出口难、产业链不完整、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企业跨国并购;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实施奖惩结合的税收政策,吸引文化产业投资,保护民族文化;整合行业管理部门,提升行业协会的作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荆林波和李蕊(2011)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统计指标不健全、统计口径不一、年份断层现象严重,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渠道不畅、中小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开发模式急待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转变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和培养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陈少峰(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制造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偏大、传统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滞后以及文化内容产业激励不足等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对接和互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尹世杰(2012)认为我国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人的价值观不端正,需要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欧阳友权(2012)认为优秀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分析得出我国文化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拓新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单个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王丽梅等(2006)、韩国春(2006)、黄浩和孙晓丽(2006)、刘启宇和刘红红(2007)、刘忠林(2012)等人的研究。

二、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一)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国内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做了相关研究。王缉慈(2006)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在大城市集聚的现象,如法国巴黎的米兰时装周、美国纽约的好莱坞电影、日本东京的动漫游戏产业。香港的娱乐业等,认为文化产业在大城市集聚并非偶然,存在其规律。潘瑾和李釜(2007)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可形成规模经济,达到知识信息共享并产生溢出效应。蒋三赓(2009)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张振鹏和马力(2011)通过对伦敦、东京和迪斯尼公司产业集聚的案例解析,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具有优异的环境、功能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根植性三方面的共性特征,并从竞争、资本积累和交易成本节约三个角度,归纳出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

此外,国内学者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王洁(2007)基于2002-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CR4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所选子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一般工业产业;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音像出版、广告业、文化娱乐业、电视剧拍摄、文化艺术经纪的集聚程度较高。雷宏振等人(2012)利用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指标,基于200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发现东部沿海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经营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但近年来其集聚程度在持续下降。而公益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

(二)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吴艳和陈秋玲(2006)通过分析上海18个文化产业群,提出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互动互利促成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刘丽和张焕波(2006)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北京走文化产业集聚之路的途径及具体实施方式。宋泓明(2007)以文化产业集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冒艳玲(2008)则研究了湖南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问题,她在指出湖南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和集聚条件的基础上,给出了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史征(2011)认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从产业萌芽到起飞的阶段。但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情况还相当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竞争合力的有效形成,因此,提出加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罗能生等人(2011)则对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发现长沙是湖南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演变处于短期的下降趋势。梁君和陈显军(2012)计算了广西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发现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科研机构业、群众文化服务业、图书馆业和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较低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业、文物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和艺术教育业。

三、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乾厚(2008)通过应用生产函数构建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实证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陆立新(2009)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1990-2006年数据。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375个百分点,长期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文化产业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蔡旺春(2010)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候志德(2010)利用我国1994-2008年的数据,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51.8437亿元;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313.5206亿元,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高。李增福和刘万琪(2011)则实证发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中的相关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林和顾江(2009)根据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陈石清、李健健和龚芳(2010)运用1991-2008年湖南省的有关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论证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湖南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赵伟(2012)实证研究发现陕西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产出弹性在3.75左右,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1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3.75亿元,产出弹性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大,对陕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没有规模化的显现。庞洪伟、巩艳红和徐爱燕(2012)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GDP会增加0.91%,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每增加1%,GDP会增加0.35%。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永明和聂春霞(2012)对新疆文化产业从投资、消费、规模、对经济的贡献和推动力等方面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有七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较小,有四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在不断下降,城乡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较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文化产业对经济和就业贡献较低,但对经济有较强的推动力。郑仕华(2012)基于2007年的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资料数据,实证发现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3423,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推动了浙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

四、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目前,国内对产业或者行业的效率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银行业、服务业等领域,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仅见到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王家庭和张容(2009)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发现环境因素对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在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省市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马萱和郑世林(2010)运用DEA模型对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我国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偏低。蒋萍和王勇(2011)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应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韩学周和马萱(2012)基于中国2000-2009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研究了表演团体、画廊画店、剧场影剧院、文化经营机构、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分类行业的发展效率。董亚娟(2012)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王家庭和高珊珊(2012)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4-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马跃如等(2012)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数据,运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并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作用。白积洋(2012)运用DEA及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比较与动态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整体较低,原因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不高。

五、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等,其中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为主。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花建(2005)概括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邹志勇(2009)在分析齐鲁文化产业有关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拟定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技术路线,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包括宏观层面(政府要素和文化资源因素)、中观层面(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特色资源、运营效能因素)和微观层面(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创意能力、产品形式因素)的齐鲁文化竞争力理论模型。李雪茹(2009)依据VRIO模型,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共有4个一级指标:价值要素、稀缺性要素、不可模仿要素、组织要素,8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细分指标。姜彤彤和吴修国(2011)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设计出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王玉玲(2011)则基于“钻石模型”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1 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余毅和马文涛(2006)设计出由7个要素,27个子要素,共106个指标构成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及大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了四个梯队的水平分布格局,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和北京为竞争力最强的第一梯队,但是多数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不均衡。竞争力优势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广东、浙江等第一梯队的省市,基本上集中了大部分的优势要素。而另外一些较弱省份则集中了大部分的劣势要素。项卫星和周国梁(2010)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绩效、成长能力、政府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角度,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庄锴和王虹(2012)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分析,发现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强的省份是广东,较强竞争力的省份有北京、浙江和上海,具有竞争力的省份有江苏、山东、福建和河南,剩下的其他省份均是弱竞争力。顾江和高莉莉(2012)从文化产业发展特性出发,构建了由7个方面21个指标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文化产业比较具有竞争力。梁君和黄慧芳(2012)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得出了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其GDP总量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又并非完全一致,各省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等结论。

2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李宜春(2006)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由5个一级评价指标,28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论是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符,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2007)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模型。并据此测度分析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数在全国排第4位,居前5强,在中部6个省中湖南排第2位。顾乃华和夏杰长(2007)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发现厦门、长沙、天津、武汉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曾咏梅(2009)建立了一套由优势、能力、市场三个层面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实证检验了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中娱乐业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图书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广告业。邹志勇(2010)基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量表开发,通过对山东省从事文化产业单位企业问卷调查的因子分析,得到了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量化指数为70.042,齐鲁文化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胡娟和钱峰(2012)构建了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对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发现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一些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李卫强(2012)则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北京文化产业实力和市场收益竞争力最高,公共文化消费和人才研创竞争力次之,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第三,文化产出竞争力最低。

六、文化产业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模式研究包括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四方面研究,其中以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为主。

(一)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

郭玉兰(2007)探讨了山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认为山西各地可以考虑选择发展农村旅游模式、开发文化资源模式、开发传统工艺模式和创业发展模式。吴声怡和许慧宏(2007)认为福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为:将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置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以福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人类生存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相统一为开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条件较好的若干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做长产业链,并向其他产业渗透及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韩美群(2009)分析了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认为主要呈现出四种发展模式,即资源优势模式、资本技术模式、整合集约模式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胡攀(2009)认为目前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主导模式、完全市场化产业运作模式和资源依托模式,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是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认为下一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尽快地从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韩虹新(2011)则介绍了韩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认为韩国文化产业以私人兴办为主、政府积极主导的这种模式在文化产业的管理、生产、融资、人才培养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后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郭新茹和顾江(2009)论述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定位、资源优化整合和顾客价值创造的三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认为基于价值链定位的商业模式,强调“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基于资源优化整合的商业模式,强调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盈利;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强调全面满足客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实现盈利。许莉和吴玥(2011)重点探索了三种适合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商业模式: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重点城市一增长极模式和联盟带动模式。其中。联盟带动模式又包括经济带带动模式、东西结合模式和中外合作模式。柏定国和陈鑫(2012)结合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七种: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链经营模式、品牌化经营模式、文化资本运作模式、跨媒体经营模式、平台运营模式和跨产业经营模式。田新玲(2012)分析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认为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农业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农家乐”模式和“农业观光”模式)、以人文资源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商业模式。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魏鹏举(2010)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近80%融资是间接融资,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而以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以及风险(私募)融资等常见形式的直接融资目前规模偏小,在整体融资中的比例较少,未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方向。龙怒(2011)介绍了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包括公共资金投融资方式(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文化基金)和市场资金投融资方式(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社会捐赠)。认为云南可以借鉴美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来构建本地区的投融资体系。刘祥城和刘舒(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应努力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横向泛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为平台,以重组融资、自主融资、互助融资等方式并行的新型融资模式。范晓宏和安定明(2012)认为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种多业互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具体是转变政府职能,多头并举,积极服务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基金为平台,整合社会资金,优化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结构。梁君和郑兴波(2012)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创新型抵押贷款模式、文化产业版权证券化模式和文化产业“权益拆分”模式,四个模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增加第三方担保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融资双方信息交流等来完善。张彬和晏丹(2012)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金融机构信贷、私募股权投资和政府搭建公共投融资平台。并将中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日本相比,得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产业内投资基金或投资联盟、充分动员产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完善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解决。

第2篇

[关键词] 河北省 文化产业 融资

一、河北省文化产业的优势

河北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了人类早期的泥河湾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与黄帝征战、融合的地方,文化产业资源异常丰厚。河北又是明代长城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故而长城是河北特定的文化标志,彰显了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河北梆子、评剧、老调、唐山皮影、武强年画等几十种民间文化产业。而革命文化更是近现代河北文化的主流和亮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柏坡文化和西柏坡精神。所有这些说明,河北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大省,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明的文化特色为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的制约因素

河北省文化行业多是富含传统体制色彩的行业类型,并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发展。究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现行的投融资体系不畅通,资本利用率低却无疑是严重制约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主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河北省文化行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仍一定程度上属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思路,市场竞争意识与产业化发展的意识还很欠缺。在此情形下,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矛盾很大,往往投入时就缺乏目的性,这就导致文化产业未走市场化投资方式的道路。

其次,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缺乏投资指导。河北省文化产业过去是作为公益部门由政府财政负责的,使得投资渠道单一、狭窄,很多大型文化基础建设因资金短缺而搁浅。另外,文化产业中现代化投资项目很多,技术结构复杂,因此投资文化产业应全面研究论证投资建设的各个细节。而目前的文化产业投资往往很盲目,缺乏研究、论证和监督,导致重复投资与无效投资较多,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此外,河北省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风险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积极性,文化产业新项目多受地方性行政命令阻碍,尤其是规模化发展阻碍重重。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的创新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投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及基本保证。河北省文化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银行会考虑贷款风险而缺乏对其进行的资金支持,在各种融资渠道中,政府投入对于很难达到银行贷款条件的文化企业起着重要作用。除了直接投入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将税收及企业利润作为文化产业再投资的基础,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资本市场也是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力,并且资本市场将是扩大文化投资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需要融资方式的科学和成熟,在以信用交易为依托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大环境中,文化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项目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对于部分非营利性质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在不完全推向市场的条件下给予间接资金支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支持资金及社会捐赠资金为主体,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社会投资渠道参与文化产业基金会。由文化产业基金会专门研究和核定资金的合理分配并划拨。它的作用在于通过经济方式繁荣文化产业市场,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监督和评审的角度使其更加规范化。

四、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创新模式探析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今后5年河北省将重点发展出版印装发行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等行业,大力实施城镇文化魅力提升、科技兴业、产业聚集等八项工程,规划建设我省有关市、县、区类的30个重大项目。面对如此现状,结合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仍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以自主融资、重组融资和平台融资为主要思路,构建“文化-科技-经济”三个支点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宏观的纵向“三螺旋”发展模式;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微观的横向泛行业产业链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科技和文化为前端,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引入大型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担保融资、并购重组融资以及将企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平台企业,从而间接支持上下游伙伴企业融资需求。该模式将能够极大地适应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河北省来说,目前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采取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对于文化产业的总体来说还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工商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赞助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流向并壮大整个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同时,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并给予更大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文化彩票等途径,以募集的资金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链的整合。

参考文献:

[1]褚晓琳:文化产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建议.经济导刊.2010.9

第3篇

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7月22日国务院原则性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我国下一个10年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得以彰显。在这一鼓舞人心的规划出台之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学术殿堂,深入理解国务院对于文化产业战略部署政策原则,通过回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科学机制,以及提高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协调、科学、全面发展广泛献计献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强化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效应,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重组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文化产业发展从自发到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历数十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事件,对《规划》的出台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国家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关注以及科学性引导。

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副司长侯万军指出:中国文化产业谋求发展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战略问题。国家将提高产业振兴规划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有很多理论思路的深化还没有做,我们能不能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或者具有文化制高点的宏观战略,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政府应该从主要主导文化产品的发展退出来,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很多国家也引用了很多市场竞争的办法,政府都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有市场的机制问题,法制的规范问题等等,文化产业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对今后发展文化产业是有利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教授非常赞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国家层面有一个战略规划来进行指引的观点,并且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振兴计划,其次是成长战略,第三是国际化战略。

打破行业壁垒,深化体制改革

第4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玉英.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和文化[J].中国出版,2001(2).

[2]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J].中国统计,2004(1)

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旅游;文化行业;融合

引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其中,文化产业是博物馆旅游行业的重大推动力,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影响和联系。在对博物馆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现状和影响意义做出重点探析。尤其是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创新和管理。

1.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的现状

在人类文化旅途中,博物馆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有自然、历史、艺术、科学以及风俗等,分类广泛、数量繁多,在艺术的传承中有着很大的传承意义。随着人们对博物馆旅游行业的深入研究,重点体现出了文化的价值。随着人们对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将会充分的体现出文化底蕴,博物馆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关学者认为博物馆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凭借博物馆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是为了提高旅游者的欣赏体验、获取知识以及参阅其他社会经验等。

博物馆旅游行业和其他旅游行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可以表现为两点;①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不受天气限制,其旅游场地固定。②博物馆旅游的主要资源载体是博物馆和馆藏区,多数受政府保障和控制。此外,博物馆旅游资源受到国家控制的过程中,主要以公益性为主,可以有效降低旅游者的旅游经费,同时可以大规模的吸引游客参观。

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要展现博物馆的教育效果,然而,博物馆在运营的过程中也要获得相关收入来维持日常支出。开展博物馆旅游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随着更多的休闲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博物馆行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和其他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可以稳定其资金来源,还可以增强其宣传效果。

在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资源的保护中,需要表现博物馆的特色,并有效地树立出品牌形象,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博物馆旅游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等行业品质。在民族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存在时,应以文化保护为主题,结合物质文化特色全面开展旅游活动。

2.博物馆旅游行业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化博物馆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对当前各个行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博物馆旅游行业可以表现在娱乐教育方面、文化休闲方面、旅游体验等方面。尤其是在其发展模式的开展过程中,逐渐向着企业化、生活化以及全球化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涵盖了知识学习体验、家庭教育、休闲模式以及社会交往等,将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融合到一起,提高了文化传播效率和文化传承意义。

在娱乐教育方面。通过现代化文化教育实现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旅游,在休息和休闲的过程中通过精神积累来完成发展。博物馆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文化娱乐的品质,培养了参观者的生活情趣和欣赏水平。在现代化城市文化的普及和影响中完成了现代化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健康标准。尤其是现代化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产业以及其他智力产业的融合中,更能高效地实现博物馆旅游。

在文化休闲方面。主要可以通过开发两种模式来完成博物馆旅游。①通过建设现代化旅游参观休闲配套设施。如餐饮、书店、茶馆、纪念馆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室。②通过建立核心博物馆展示厅,或其他以博物馆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化休闲建筑空间,使参观者在建筑物中交流、会客、休息或者进行其他文化活动来完成现代化博物馆旅游文化的发展。这种发展能够使博物馆快速的融入到现代化文化产业中。如,在我国上海市邮政大楼上,通过设计“U”型屋顶上建立观景平台,并逐渐开展出动画馆以及漫画馆等,增加了相关配套的主题咖啡以及书籍销售等店铺空间,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好的休闲消费服务场所,完成了对教育、经济、环境、传承文化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在旅游体验方面。博物馆在旅游体验方面,是一种源于旅游而高于旅游的体验文化。结合现代化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一种现代化城市博物馆旅游文化的核心产业。通过开展现代化生态博物馆,来实现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博物馆文化当前展示文化有历史事件以及其它背景环境,是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梳理以及讲解来完成现代化文化旅游。这种展现有以下特点:①对相关文化的背景进行复原和再造,并结合现代化旅游文化特色,综合设计开发,重点突出文化体验的真实性。②通过相关措施来满足游客对知识的追求和获取,并结合现代化博物馆主题或知识来完成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③游客通过体验博物馆旅游相关娱乐和休闲功能来达到旅游目的,其中典型的例子有上海青浦博物馆中的水乡厅,体现了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和文化特色。

3.博物馆旅游行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制度建设;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71-02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一词在理论界属于新兴的一个术语,国际上更习惯称其为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却近几年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外,服装设计、博物馆管理、展会等非传统文化产业也发展迅猛。只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部分产业因其迎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而格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因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

我国台湾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这是近几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界定。它根源于欧洲的“创造性”产业的概念,其所认知的创意文化产业的范畴有:

第一,文化艺术核心产业:如舞蹈、音乐、戏剧性表演艺术;绘画、雕塑、装潢设计等视觉艺术;传统的民俗艺术等。

第二,应用艺术:如家居、服饰、流行音乐、广告、游戏软件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和音乐制作、手工艺品等等应用于生活的产业。

第三,创意支持与周边创意产业:支持上述产业的相关部门,如展览演出经纪、展览设施经营、舞台设计、出版发行、影音媒体、广告企划等行业[1]。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畴,应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萌发的文化传媒、传统教育、旅游等产业依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构成;传统的文学、艺术是文化产业近年发展的前沿产业;网络服务和广告咨询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二、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产业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政府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我国政府虽然树立了文化强国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远远没有传达到国家机器的各个部分,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没有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平等对待,在重视程度上远远不够。一直以来,文化产业资金来源由政府财政投入,产出和效益等问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引导,在定位上被等同于公益事业,这种运营方式阻碍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系不发达、管理方式无针对性

文化产业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导致了管理体系也不发达,管理的规范以及相关制度存在较大的欠缺,典型的表现就是执法的非常态性。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已有和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难以准确适用,也间接地致使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更新、完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最终形成了文化产业整体管理体系混乱的局面。

另外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欠缺针对性。现有的管理方式多数都是从其他产业的管理经验中借鉴过来的,而我们现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不灵活、太具体,与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相悖。尤其是现有文化管理制度制定了量化的指标,这种方式导致很多应景之作,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3.行政主体交叉执法的状况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文化市场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执法依据和机构数量众多。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竟达到十多个,这种行政管理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显然会使文化产业的参与人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以网络营业场所为例,对于违法经营行为文化局只具有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一般性处罚权力,至于取缔和关闭的职权主要在工商部门,而在我国工商部门对于几乎所有的营业性行业都有监管责任,它和其他部门的协同执法行为往往由于监管范围过宽难以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更不要说数个部门执法协同会有多难了。

4.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不够

政府扶植文化产业的导向已经很明确,但是目标配套措施的落实情况却堪忧,仅以税收为例:现在我国对同属文化产业的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税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都有不同,以营业税为例:文化体育业、游览场所税率为3%,旅游业、广告业、美术、录音录像、转让著作税率为5%,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业适用5%~20%浮动税率),但其中的规定还不够科学,使得税负分担不够均衡合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扶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必须落实到从政策到法律层面的微调上,使文化政策目标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5.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尤其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保障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我国现有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如《商标法》、《电子出版物管理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拍卖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但是,与种类繁多、需求旺盛的文化行业相比,法律规范的数量过于单薄,健全的文化产业法律部门框架也尚未真正形成。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政策的补充仍显单薄无力,其仍不完善的现状无法满足其日益发展的需要[2]。

文化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其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更遑论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性作用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发达具体表现为:首先,普遍存在对文化产业中的知识产权认识不足的现象,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我国居民乃至企业对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其次,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体系不健全,执法力度小,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和较为冷门、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文化产业行业,更是亟须加强保护。最后,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中介性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尤其缺乏。

三、文化产业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1.确定文化产业法律的基本框架

出台规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可有效防止各个领域的分别立法所导致的立法效率低下、立法领域重叠、立法利益冲突的现象[3]。作为管理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基本法律要从宏观上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其框架应该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纲要性,应对于文化产业基本范畴有清晰的界定,明确发展的目标,确定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的权、责,更要对于各类主体参与文化市场的进出制度有详尽的设计,还要涉及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建立、文化环境的培育等诸多问题。

2.分门别类制定文化产业的具体部门法

依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文化产业在每一大门类的基础上又包含若干小的门类,而每一个小的门类又具备自身特点,所以在大的基本法涵盖之下而建立分门别类的部门法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这些具体的行业法律和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在形成科学的法律框架前提下,用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作为框架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整体上形成覆盖面广、法律规则齐全的文化产业部门法,有效地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行业实施具体管理。

3.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和登记制度

主体的准入和登记是形成有序、健康市场环境的关键,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有吸收借鉴成熟行业运营经验的优势。如果从一开始就将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制放到比较高的规格上,其投入小、增值空间大的特点将更易发挥。国家可以通过参与文化市场主体的控制实现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有意识的引导投资和适度进行开发是准入和登记制度的重要价值。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它的准入和登记制度不能和其他行业的准入和登记完全雷同,对于衔接性的关键标准应做灵活的调整。例如,常规公司的出资方式可以分成货币、知识产权、实务、土地使用权出资等方式,而文化产业企业的文化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是否可以作为出资的方式?类似的文化产业特点和现有法律衔接不上的情形还有很多,应及时地在主体介入市场前完成法律的调整。

4.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

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税收、宏观调控法、竞争法等法律部门。从现有的这些部门法来看,这些法律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反垄断法为例,文化产业极易形成垄断现象,而且垄断行为也是文化产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阶段,现有的反垄断法仅仅以市场占有份额为标准测算垄断规模的做法很显然不适合文化产业。传统的市场管理法中,许多法律规定已经没有办法涵盖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甚至文化产业还需要专门的市场管理法律来对其发展进行约束,这都是未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法律的重要工作内容。

5.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条例已经为国内法主体适用,但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对于关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知识产权问题如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传统技艺和专利的衔接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著作权问题等等都没有得到实质上的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必要的经济、政策、文化条件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样是文化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和基础,应当针对现有立法的缺陷认真着手构建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制体系[5]。

参考文献:

[1]赵娇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晓玲.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法律环境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3):41.

[3]李林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西安:长安大学,2010.

第7篇

刘德良:文化产业和文化再生产的模式与传统制造行业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传统制造行业我们都很清楚,而文化产业是按照这样一个模式来进行再生产:首先创作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生产,第三个环节是传播,第四个环节是消费。我们在创作和传播这两个环节和传统的制造行业不同,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更有意思,创作完之后,它可以进入到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的传播环节进行消费。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产品在创作出来之后,它在生产和传播中有什么特点?

刘德良:产品生产和传播多元化,在传播当中价值不仅仅不递减,反而是递增的,无形资产具有资产属性。

《文化产业》:您之前曾提到过文化产业有内部性和外部性之分。

刘德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文化产业有内部性和外部性之分,内部性是以文化娱乐消费产品生产传播为核心,外部性以生产性文化服务为核心,文化产业的内部性和外部性统一就是我们所说的制作、设计、授权、广告为核心,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四个方面。

《文化产业》:今年以来,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文化消费您如何分类?

刘德良:我们通过对国内和国际的文化消费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文化消费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就像一座金字塔,最下面的一个层次是娱乐性消费,依次往上分别是学习性消费、品位性消费、体验性消费、心灵性消费、收藏性消费。

《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消费在近年的发展中有哪些变化?

刘德良:大家知道,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文化消费出现了随时随地的特点。大家就发现,文化消费已经由过去的群体性消费为主变成现在的个性化消费为主,由于从重消费模式转变成了轻消费模式,所以交易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与此同时,文化消费也从慢消费模式到一个快消费模式转变,从单向消费模式到一个互动性消费模式转变。这三种消费模式变化都是我们在近十年来快速发生的。

《文化产业》:现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的很多大的企业都在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生产、终端、平台,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刘德良:现在有很多公司,包括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还有很多网游公司都在向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很多优质资源也在向优势的企业进行集中。目前在新兴文化产业当中,终端和平台成为了发展的两极,平台和终端带动了内容生产,三者成为一体。所以新兴文化产业当中很多的领域都是做平台,首先是终端的快速普及,比如ipad,终端带动内容产出,内容产出同时需要平台化的传播,而终端和平台又对新兴文化产业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下一步在面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当中,我们也是按照这两极去研究,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还是未来的智能电视,观察它们的发展趋势,包括新的终端上内容是以什么形式进行传播的。最后我们要看内容和终端平台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它们如何推动企业的成长和产业的发展,我们一直在对这些进行分析。

《文化产业》:那么,据您的观察分析,文化产业在发展中表现出了什么特性?

刘德良:文化产业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叫聚合效应,创作首先是聚合,聚合是创作资源的聚合,第二个是到了生产,生产之后又有一个聚合效应,是产品的版权化,形成版权用名的链条,之后就是平台化,也叫版权的平台化,无论是作品,还是游戏,还是动漫的授权,品牌授权其实都是一个版权的平台化,吸引用户,最后到达消费者,所以文化产业明显可以看到聚合效应是发展的特性。这个聚合效应方式是资源到资产,到收入,也就是从资源转化成资产,转化成可产出收入的这样一个过程。

《文化产业》:现在,人们经常提及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是内容产品。那么内容在产业链中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刘德良:其实在文化产业中还有一个效应,就是价值链通吃效应。特别是在影视动漫领域中,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较新,

就产生了价值链通吃的超额利润。不同的产品,再通过不同产品的链条最终到消费者手里,在此过程中知识产权又变成了为传统产业提供服务的产品,它还可以成为产品广告的一部分。所以优秀的内容,未来会越来越重要。现在无论是影视还是动漫,还是演出公司的演艺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把内容做好做扎实,内容做好了,我们就可以将优质的内容做到高效,扩大你的规模。

《文化产业》:当前各种金融机构就文化产业的投资集中在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在今后会迎来投资?请您为我们做个分析。

刘德良:当前,网络新媒体是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领域,同时还有网络游戏、动漫、传统媒体,数据显示,68.42%的投资是发生在新媒体领域,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兴文化业态。我们看到2006年到2012年传统媒体在2007年达到了高峰,2011年2012年相对重新回落,但是传统媒体的案例数量在整体保持平稳,原因是在出版印刷领域有了体制改制这样一个很好的时机,但是整个投资案例数量相对较低,动漫影视的数量在上升。2012年有13起动漫影视投资案例,所以我们认为网游行业随着网游从客户端到手游,还会有一个投资。

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战略产业指标;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5―0118―04

一、湖南文化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取得巨大成效,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挑战,湖南文化产业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不断优化。

(一)湖南文化产业行业结构

湖南文化产业结构在2004―2007年,出版、广电等核心产业均有小幅度上升,分别为168亿元、85亿元。其中,文艺上升幅度较大,由1%上升到13%,达到129.62亿元(见图1)。出版、广电等主导产业所占市场份额仍很低。相关文化产业等产业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湖南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不利地位。

(二)湖南文化产业层次结构

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5:34:41,相比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42:18:40,“核心层”所占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层”、“相关层”比重较大。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动漫产业、网络产业等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湖南文化产业虽规模较大,但多处于产业链下游,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

(三)湖南文化产业区域结构

2007年,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20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湘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见图2)。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沙。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二、湖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本质上是正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以及关联产业,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结构适时和顺利的转化。

(一)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集中度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度量指标。该文选取基尼系数测算产业集中度;通过比较哪些产业集中度较高来确定主导产业领域以产业增加值指标测算文化产业是否处于规模经济,即测算随规模扩大,产业增加值和利润是否有上升趋势。据测算,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利润,随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表明湖南文化产业已出现规模经济(见图3)。

分别回归出湖南出版产业及湖南广电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为:

y=1.017x2 (1)

y=-1.420x+3.86x2

(2)

基于以上方程可计算出湖南出版产业及湖南广电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40、0.577(见图4);而美国出版产业、广电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93、0.438。表明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据测算,近年来,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随规模的增加,其相应的产业增加值和利润都呈上升趋势。因此,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出现集聚倾向,但这种集聚是畸形聚集,部分是由于政府干涉文化产业市场,导致资源聚集于长沙,其余地区基本不生产,最终导致产业布局没有产生集聚基础上的扩散效应,不利于地区的相对平衡发展。

分别回归出的湖南文化艺术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及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如下:

y=-0.26x+0.97x2 (3)

y=-1.1x+2.39x2 (4)

基于以上方程可以计算出湖南文化艺术产业基尼系数及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基尼系数为0.193、0.24(见图5);而美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98、0.372。因此,湖南文化艺术产业集中度较低,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中度稍高。以上结果表明,湖南文化艺术产业仍没有充分发展,而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已出现集聚倾向。这与湖南省发展目标与定位相符,即湖南将建成中部休闲娱乐发达省份。

回归出相关文化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如下:

y=0.13x+0.9x2 (5)

以上方程可计算出湖南相关文化产业基尼系数为0.365。表明湖南相关文化产业集中度较高。据测算,湖南相关文化产业已出现集聚倾向,但仍相当分散。这是湖南省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相关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因此导致相对的分散。

综合以上分析,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及相关文化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且出现集聚倾向。因此,可以确定湖南需重点扶持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鉴于湖南发展状况,在将来一段时期内,需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潜导产业选择

湖南原创动漫产业产量继续保持领先,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湖南生产获得播映许可证的电视动画片共38部2612集27993分钟,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继续稳居全国第一(见表1)。2006年,长沙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53.7亿元,原创动漫节目生产总量占全国35%。

虽然,湖南动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市场占有率仍很低。2007年湖南动漫制作2713集,但播出高达39821集,节目播出的本地制作比例仅为6.8%,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发达国家占领。因此,湖南动漫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

因此,动漫产业可列为湖南潜导产业。其中网络产业虽为新型文化产业,但网络文化产业与国内外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因此,无需将网络产业列为潜导产业。

(三)关联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与其它非主导产业通过影响力和感应度发生联系。影响力和感应度可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影响力的计算公式为:

Y=H1/H2 (6)

式中,H1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是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依据湖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相关原理估算出第三产业影响力系数。根据湖南投入产出资料测算,湖南文化产业部门社会影响力系数为1.024(见表2),高于各行业的社会平均影响力,即湖南省

文化产业整体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根据历年投入产出调查资料动态分析,湖痈文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逐渐提高,说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影响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引入湖南文化产业相关系数(见表3)。根据相关系数,核心层文化产业与层文化产业,相关层文化产业相关系数非常高。可见,产业各个层次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一定要合理的发展层产业和相关层产业,实现主导产业同关联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协调发展,即促进文化产业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

(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的因素是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关键是区域的专业分工与发展,是每一个区域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向集中发展,同时,同一产业不同层次可以在不同地区分工发展,如长沙核心层、周边层,从而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比较平衡协调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沙。因为,长沙具有湖南其它区域不可比拟的区域优势、集聚优势、空间成本优势。

引入区域效应测算指标(相对劳动生产率)、集聚效应测算指标(高科技企业比重和企业数量比重)、空间成本测算指标(公路里程和邮电业务量),具体测算湖南各市州文化产业布局存在的区域差距、集聚差距和空间成本差距。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文化产业布局条件差距明显。长沙市在产业布局的区域优势、集聚优势及空间成本优势分别为2.38、0.25和0.2、0.07(见表4),远远优于湖南省其他地区。因此,长沙应发展出版产业、广电产业等优势产业,株洲、湘潭等地区应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等层文化产业和本地具有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比较平衡的格局,优化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文化产业,政府应加大湘西等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职工劳动生产率,优化区域效应;采取措施鼓励落后地区保护专利,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鼓励当地人创业,优化技术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切实改善湘西等落后地区物流系统,加强政府改革,降低交易成本,优化空间成本效应。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聚集程度不高、规模经济不明显、畸形聚集、产业布局不平衡等问题。通过与美国文化产业对比分析,湖南文化产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湖南应从以下方面努力:(1)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营建大型文化集团,改善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提高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引入外资与民间资本,拓展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加快湖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3)政府应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增加核心层文化产业新的生产能力,攫取产业链上游空间,使不合理的文化产业层次结构和行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4)政府应提供良好条件以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人力资源;营造宽松国际环境,为文化产业顺利走出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雄浪.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6):43―60。

[2]郝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70―275。

[3]何雄浪,李国平,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矫正[J],学术月刊,2007,(4):82―89。

第9篇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修订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等不同的阶段,是将想法转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将所需的实践、活动和必要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又会对消费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产生影响的一种产业。简言之,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产业化的产业。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笔者认为相对权威和全面的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所修订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一脉相承,与国际接轨的。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1)文化产业的内涵。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内涵即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非公益性资源和民营资本激活文化市场,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2)文化产业的外延。文化产业的外延,即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也称“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本文阐述的是狭义上的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统一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至少在政府文件的使用中还是有区别的,但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笔者更倾向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描述,因为“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定义和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化的进程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定位和分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确立。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确立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以此为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分类。根据以上原则,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确定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概括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部分。若再按照我们更关心的产业类别划分包括: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艺术业、文化信息传输业(互联网即属此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广告业即属此类)、文化休闲娱乐业(景区及游乐设施即属此类)、工艺美术品业(包括销售)、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版权、印刷、经纪、会展即属此类)、文化用品业(玩具、文具、乐器、视听设备、烟火等即属此类)、文化专用设备生产业,共十个大类。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在识别文化创意产业时起到原始标尺的作用,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出发点。“文化”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同时也是形成产品反作用于具有此“文化归属感”的目标受众。可以说,“文化”具有经济学上的双重性,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客户群体。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在于创意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是我国政府激励政策的缩影。由此可见,解放全民的思想,激发大众创意创新意识和潜能才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和推手。当然,文化创意产业从起源到发展就更离不开创意创新的意识,而且比任何产业都更依赖创新。所以,创意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也具有两面性,既是原点又是推手。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渠道的快速兴起,不断催生出新兴文化业态和产品内容,也大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率。反过来,“文化创意”也为其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信息、文化+服务、文化+制造、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多样的、新颖的创新发展模式,尤其对传统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的影响更加宝贵。

三、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现状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地位

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当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格局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实力,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多数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未能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

2014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7000美元,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规模也较1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约占到了GDP的3.77%。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认,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也与我国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转变的总体趋势是相辅相成的。

四、简述其他最具文化创意属性的相关行业

我们在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笔者认为不得不提到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划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并未纳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因为“虽有部分活动与文化有关但已形成自身完整体系,以免削弱本分类的文化特征”。但笔者认为此解释不免有失偏颇,不论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还是经营本质看,旅游和体育产业都应该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按照国际上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其他机构和研究者的观点,也都将旅游和体育产业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一)旅游产业的文化性

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当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而且“仍居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呈现出与新兴平台相结合的新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不论从经营对象本身(人文风光、历史古迹等本就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和智慧思想的成果)还是发展路径的特点,无不体现出文化性和创意性。

(二)体育产业的文化性

体育除了竞技因素之外,文化性、娱乐性、群众参与性才是其真正维系受众的核心,若脱离了体育的文化性,就不会形成产业化。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过:“百年奥运沉淀下来的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先生在参观英超热刺俱乐部青训营时不禁感慨:“两个半小时的参观,我们感触更多的不是场上运动员技能战术的培训,而是文化。发展足球最终还要回到足球本身,需要足球的土壤和文化的支撑”。足以见得“文化”是体育产业最重要的属性。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