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7:26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应认识到乡村本土资源的重要性
1、乡村本土资源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从当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来看,鉴于农村的特殊环境以及乡村本土资源的便利性和重要性,充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有力的促进,对语文教学内容实现了有力补充。
例如:中午和课外活动的休息时间,学校利用多媒体网络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等平台让学生们欣赏民乐名曲: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欢快热烈;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如怨如诉;笛子独奏《姑苏行》婉转悠扬;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震撼人心。
2、乡村本土资源是满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乡村本土资源与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乡村本土资源有足够的认识,并将乡村本土资源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
3、乡村本土资源是提高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农村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接受能力。基于这一分析,正确认识乡村本土资源,并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对提高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应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
1、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符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根据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根据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使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能够符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才能保证乡村本土资源挖掘达到预期目的。
2、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满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过程中,首要目的是要满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只有根据这一需求合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才能保证乡村本土资源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有力促进。
3、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促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乡村本土资源由于具备农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学生接受,继而达到对课堂教学的促进。由此可见,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应从促进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
三、应重视乡村本土资源的应用
1、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合理选用乡村本土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乡村本土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应把握实用性原则,将乡村本土资源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来看待,保证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
2、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根据教学需要制定具体的乡村本土资源利用方案。为了保证乡村本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具体的乡村本土资源利用方案,保证乡村本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进行有效评价。在乡村本土资源的应用过程中,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评价,是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的关键。为此,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评价,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作为教学切入点,是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只有认识到乡村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并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同时重视乡村本土资源的应用,才能保证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P颖恒:有效利用本地资源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7期。
[2]江震芳: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资源的利用[J];新课程(上);2013年06期。
[3]陈鲜艳:浅谈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7期。
一、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具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同时还需要教师去不断地摸索一些具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并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直接传授知识,但存在明显的弊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人真正交还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探究、合作以及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以及学习的体验,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中重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由的发言,也可以进行激烈的辩论。当然教师需要作为调节者进行课堂氛围的控制,这样较为开放以及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学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育的高度统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够产生共鸣、产生情感以及思想的碰撞,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以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抛弃过去教师地位比学生地位高的思想,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进行教学,有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语文教师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做到语言表达流利畅通,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以身作则。更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将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将高中语文的授课内容结合当下的实际,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最终引导学生也能积极地更新学习模式,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高考成绩。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得到发展,需要高中教师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水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三、倡导学生个性化思维,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和思想的天堂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只是关注语文的思想性以及工具性,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进行课文的中心思想的归纳与分析,学生没有太多的自由时间去读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也是不够的,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具备较高的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并形成较强的语感。新的课改提倡高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课文文本的个性化学习阅读,并且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知文本,倡导学生个性化思维,指导学生学会和主人公、作者以及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以及含义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另外,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以及美文欣赏功能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学习,发现这些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意义,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智慧和思想的天堂。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写作水平
0引言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1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注重预习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2有效阅读的研究反思
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实现高效的阅读,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必须是对正确的。语文的有效阅读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到对阅读策略的研究上。《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纵然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累积,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作用。阅读的方法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
3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4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5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2.采用多种方法,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懂内容,在课堂训练中,应层层深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设计各种练习。其中写是最重要的一环,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怎样的。所以教学生写好作文这一工作,是需要长抓不懈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语言,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大家在学课文都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教师帮助他们做一些铺垫,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展开写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心中有数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所要说的道理或要赞扬的精神,选取有代表性事物,拟好提纲,搭好文章的框架,再写完整,再润色,文章就写好了。
总之,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必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9(7)
一、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缘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运用“空白艺术”的认识不够全面,总是认为全盘给予才是最为稳妥的,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留白”的尝试。其实,在教学中发挥“空白艺术”的作用,是一项教学艺术,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优化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要求。
1.运用“空白艺术”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需求。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了实现在一定的篇幅里面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思想主题,需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科学安排,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对主要情节进行提炼与浓缩,将相对次要的情节进行空白处置,另一方面是将一些重要情节进行空白处置,让读者自行意会与揣摩,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一种空白处理手法,都为读者开辟了广阔的想象与发挥空间,这样的结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空白艺术”的运用成效,更加深刻、全面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造,完成教学目标。
2.运用“空白艺术”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需求。“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思”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给予”,还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创设空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学习活动。教师如果过多地运用给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属于奠定的灌输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素质化程度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空白环节,是教学过程从单向灌输模式走向探究自主模式的重要途径。
3.运用“空白艺术”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精神应当从青少年时期抓起。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效定位,其中创新精神是重要的方面,语文课堂应当全面有效地体现和落实这一目标,为学生创造积极拓展思维的机会与平台,如果所有的环节与内容都是教师直接叙述讲清楚,必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着力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途径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空白,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与设计流程,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主要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空白、教学流程空白以及教学延伸空白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积极思维、深入思维的有效平台。一是利用教材内容空白启迪学生思维。教材中许多地方在内容安排与文字处理方面很有特色,创造了欲说还休的意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为文章补充完整的结局,这一环节可以为教师有效运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内容上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寓意,有效深化教学成效。二是设置教学过程空白引导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采取直接给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较低,思维活跃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空白环节,摒弃教师给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发掘文章延伸空白拓展想象空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文章的拓展环节设置教学空白,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置一段空白:“如果诗人真的获得了三天的光明,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还有三天的光明,你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教学空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们通过深入分析对比,对主题理解更为透彻,提高了学习成效。
三、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成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是深化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一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空白艺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与发掘者。二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运用“空白艺术”,能够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契机,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深入,长此以往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空白教学的氛围中,积极开动脑筋,与同学进行合作研究,对于拓展思维宽广度以及提高创新意识、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为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央视《实话实说》崔永元的连珠妙语,《艺术人生》朱军的微笑和真情,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作为“主持人”,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充分占有资料,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的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语文课的品位,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
让学生们在求学的欲望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教师要做好课堂“主持人”。
第二,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第三,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2]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的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第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策略论,同时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这种教育思想下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对于一个具体不足,不是先拿现成的解决策略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找到解决策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策略,解决别的不足,能够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正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是指学生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给他们彰显自己个性的空间,以更好地调动学习的内驱力。[3]“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核心是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实践无疑将直接或间接的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构建相应的 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发散性思维。多媒体所带来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多媒体的氛围中,借助声象等物质媒介,去破译作品语言,诠释文学原则,使课文抽象的信息直观可感。学生借助这个中介,对文章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场景意境、技巧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能产生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
第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特别是面对知识激增、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拥有所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怎样获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转变僵化的“学会”的教育老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拥有“会学”,从而利用这些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显而易见,在新的课程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改革的实施和收效。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还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因为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就必须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第三,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知识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判断信息的真伪、优劣,识别对学习有价值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观点,同时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上好每一堂课都与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选修模块;教学思考;灵活;自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1-02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笔者经过半年多的模块教学和学情反馈,思绪很多。高二学的选修课程,为教师的自主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选修课内容多、篇目难,在教材、教法和学法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开好选修模块的课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是摆在开设选修课教师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选修教材,审视新课改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应该着眼以下几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
选修模块教学,教师不要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求实现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选修课中的问题的目的。灵活处理教材,意味着不一定要教完、学完。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例子,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课文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篇目则可个别化处理。适于练的课文就用于练,适于讲的课文就用于讲,适于读课文的就用于读,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选修模块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二、放手学生自学
对语文课,很多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去学、学不会,不愿意放手,结果学生反而越学越不愿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事实上,不相信学生的教师,大多教学操作既辛苦,又没实效。选修模块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去学。不然,教学长期由教师统包统揽,其结果只是教师一人弄懂了,学生却没有学会。学生自学,是新课程改革一堂课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重视自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在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要提倡个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一定很认真,一边读一边批划,思考、查阅、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尽力学习,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学困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要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一定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三、有意纵横比较
语文教学有时是比较的艺术,学会了比较就学会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篇目,同课文内容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使学生达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也使学生走出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达到由点到面的转化,拓宽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迁移。有时教材中的知识点,零碎地分布于各册、各章之中,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寻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达到融会贯通。
四、重在务实高效
一、明确目标,关注拟纲
1.树立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的总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何将《课标》的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问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精读课,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还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文中的写景句子很美,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我在对文本研究揣摩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其核心的目标,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了解序文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行之有效的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深刻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点拨难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关注“拟纲”
“拟纲”就是拟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提纲。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整体把握教材的引领性纲要。它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服务功能。“提纲”是教学的线路图,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各环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拟纲”须从有利于操作的角度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语文知识点多、面广,教学实践中,加强“拟纲”,不仅可抓住语文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将之扼要的总结传给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并且可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从而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我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涉及学科各方面:语言表达不通顺、作文条理不清楚等,更多的是逻辑问题。作文时发表议论大多是直接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举一个例子对其进行解释,没有论证,没有推理;记叙事件人物,连基本的顺序都凌乱不堪,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造成问题原因,很大一个是学生往往缺少一条明确的逻辑主线。教学中“拟纲”则是抓住这条主线的好方法,所以重视“拟纲”,也是直接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大有效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必须通过“拟纲”优化课程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根据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这个优化重点集中在“拟纲”上:不仅要拓展其内容,剔除不该教的,凸显该教的,还要调整其结构,把该教的充实并系列化,按照层次,有计划地教。因此,通过“拟纲”,研究教学目标在此教学设计中能否实现,这个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是否最快时间、最优效率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我教学《我与地坛》突破重难点达到预期目标的提纲:【问题探究】1.课题为什么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与地坛母亲”?明确:全文分两部分――地坛的景物和地坛的人。文章写作者在地坛中徜徉、静坐,景物让他思索,和他一样行走在地坛里的人物也一样让他思索,母亲只是众多来地坛中的一个。2.通读全文,寻找作者心路历程变化轨迹?明确: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爱惜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体验感悟】走近作者,领悟生死哲理,共鸣达观情绪。【想想,说说,写写】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爱的博大,对人生苦难的反思,遇到重大挫折时,生命更加可贵,要为生存找到充分的理由。2.结合《三生教育》内容,延伸拓展。生命对每个人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二、抓住关键环节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活动,他们都是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最终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由于知识经验等原因,教师组织课堂和引导学生,怎么教,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教学任务能否高效完成,所以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其中关键一环在于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所谓“恰当”:(1)适合内容。“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感受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要关心学生是否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率地传输给学生,而教学方法的高效也只有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上才能得以体现。(2)适合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能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与发展偏向结合起来,从而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生都能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可在合格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全面主动的发展,这是高效率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3)适合发展。高效的语文教学实施不在于教了多少知识、是否完整地完成了教学过程,在于教学过程中是否传授了针对不同语文学习材料的具体方法、学生据此是否形成了相应的语文能力。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些经验,抓住几个关键,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
1.备课上课
我追求真实、扎实的语文教学。高一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人生、生活、生命、生存与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结构内容及高考题型与赋分;力求让自己的课与学生的距离、生活的距离、考试的距离贴近。备课我从文本和学生入手,读懂文本,体会作者言说的策略,发现语言的内在含义,关注学生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我寻找两者结合点,找准教学切入点。一是从课后“研讨与练习”切入,如学习《包身工》就可据题中“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确定阅读的具体目标:明确文章叙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哪些活动,叙述这些活动意图何在?二是从介绍时代背景切入,时代背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介绍时代背景我根据课文特点,在学生最需要时乘“机”而入。乘“解释题目”之机,乘“阅读注释”之机,乘“分析文中某词句”之机,乘“解说文后写作年代”之机,乘“补充资料”之机。上课追求“有底气”,重视在根本问题上想明白后才进行教学活动。所有的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语用策略选择的问题。如何选,为什么这么选,这样选背后能够传达哪些信息,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用这样的思想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我由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这句话,设计了问题如“如果你们处在别里科夫当时的生活工作状态下,你们一般如何说?别里科夫为什么这么说?你们的推测有根据吗?”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这样表达背后的意味,并借此作为突破,让学生真正了解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
2.作文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语文效率的关键,作文教学一直是我探索的重点。我讲求其系统性:高一高二,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写法,并进行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结构的指导;高三,文体的选定和升格训练,并进行应试指导。做好作文讲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对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挑选习作佳作引领;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做到好懂易学;重视同题再写,让学生用指导讲评所得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往往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所以,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读懂材料是关键。我用梳理材料关键词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取得好效果。首先给学生示范(例题展示与方法讲解)。第二步具体概念抽象化。第三步联系现实生活。把已经抽象了的概念再具体化,让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应起来。第四步确定作文立意。最后,知识小结。提醒学生分析材料时把握这样一个思路: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映射到人类,由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思考
现在,具有较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纷纷要求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只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当老师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当然,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有责任思考在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集体教研
教师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应悟有己见,教有己识。这需要全方位地锻造自我。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求新。教师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然形成教研组整体教研优势。奖优促后,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作改进提高的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扎实做好教研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一)加强有意识的自我阅读,不断学习求新
读书学习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选修教材涉及相关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几乎与语文构成联系的领域都有涵盖。只懂得语文教材,甚至只精通选修教材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开阔阅读视野、学习领域。诸如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选修教材领域、相关史哲学科内容,甚至理科科技类等著作,都应当有所涉猎,尽可能在学科“业专”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二)扎实推进实践教研,营造研究氛围
教学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做到“有效教研,促进教学”。采取集体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集体智慧,又发挥个人特长。首先,开展组内常规教研课活动,每个学段内每个学年组开展一次集体教研课活动,由设计、讲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五个环节组成,年级组内选择内容,教研组研讨,最后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长进行总结。其次,切实做好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和教研论文评审、教学竞赛等活动,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和课题结题工作。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以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捕捉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就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得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信心,而且大大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四、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思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中追求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
一、问题从何而来
问题来自学生预习。问题教学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最高境界应该是问题由学生提出,并且由学生解决,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能要求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会增强教学针对性。但来自学生的问题,有的过于琐碎,有的属于无效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问题直接作为引领教学过程的问题,必须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和整合。
问题来自教师预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备课就是备问题,以具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驾驭课堂,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文本,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另外,还要基于学情设计问题。《致橡树》入选多种版本的初中教材,也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面对高中学生如果仍然提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的感情主旨是什么?”等针对初中生的过于浅表化的问题,可能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改为这样的问题:《致橡树》真的是爱情诗吗?仅仅是爱情诗吗?将会在更高的平台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品读诗歌的热情。
问题来自课堂生成。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提出教师不可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需要教师用心去捕捉,以此生成精彩的教学内容,形成课堂亮点。特级教师李仁甫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有学生认为大宅子来源表述有问题,“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鲁迅难道认可鼓励将‘骗’‘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行径?”对此,李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阴功”对下文“或合法继承”“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铺垫作用,“骗来”“抢来”没有什么后果就是“祖上阴功”在起作用,“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中对“骗”“抢”的嘲讽,最终归结为“姑且”的目的是要突出写作意图――只谈“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
二、问题设计如何优化
1.设问要找准切入点。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设问的艺术。设问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准设问的切入点,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点,或从文章的“眼睛”和“灵魂”的课题设问,或从重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设问,架设起教学最便捷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智慧的大门。
教学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在225个字的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了27个“愚”字,你能发现“愚”字背后的意蕴吗?学生先把“愚”字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讨论明确:这里的“愚”是柳宗元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是作者以正话反说之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愚”字氤氲着作者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其真意在于抒发沉沉的郁愤之情。
2.设问要具有牵引力。问题设计应避免零碎的、随意的、浅层次的问题,要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信息筛选提炼、优化组合,对琐碎的问题梳理分类,组合出富有思维张力的主问题,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文本理解与品读。主问题设计要有“三力”: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吸引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主问题的设计往往是紧扣目标,着眼整体,涵盖面大,探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设置台阶,提供支架,降低难度,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可以透过林黛玉的“看”和“听”把握典型环境、分析人物形象吗?针对这一涵盖面较大的问题,教师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支架:①林黛玉进贾府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②林黛玉进贾府听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③在林黛玉眼里,贾府由内而外展现出哪些特点?④在贾府众人眼里,林黛玉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人物形象贾母、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主问题统领下的小问题,更好地架设起了课堂预设与生成间的桥梁,确保了教学进程的顺畅。
3.设问要关注细节处。有效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金钥匙。但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深入研读文本,特别是要关注文本细节,哪怕是文中的一处暗示、一个标点,要从细节中读出作者,读出作品人物形象,读出文本丰富意蕴。一位教师教学《祝福》时提问,小说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单独成段,为什么要用‘仍然’一词?”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热烈讨论。学生的发言尤为精彩:“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社会里,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仍然叫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的封建贞洁思想。”正是这样的细节,激发了学生思考,兴趣盎然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4.设问要讲究适切性。朱则光老师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因此,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起点状态或能力,要把教师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教师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而现实情况是,有的设问难度存在或低或高现象,问题过于简单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太难又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设问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空设想,要从学情出发,让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动学生思维。
三、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链。阅读教学中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要驱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引领学生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应呈现出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的“问题链”。“问题链”能够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深刻性,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要快慢适度地向前递进,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小步子、缓坡度地前行,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逐步向更高层次和更高广阔的领域发展。
教学《想北平》时,我抓住文章的结尾句“真想念北平呀!”以“想”字为重点,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想北平?作者到底想念北平的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去想念北平的?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意在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想念北平的原因,抓住了文章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选择普通北京人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的目的,理解作者的平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衬托对比、比喻、反复等艺术手法运用的妙处和效果。
精心选择设问形式。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设计一些辅的问题,来拓宽思维的宽度,掘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如要想引导学生放下现有的答案另辟蹊径,全面思考,教师可以更深层次的追问 “为什么这样回答” “还有别的答案吗”“请说明理由”;要想引导学生辨别、比较、权衡现有答案,获取更精准理解,可以采用选择问“为什么不是这个,而是那个,哪一个更好”; 还可以是假设问,“如果你想的是这样,那么就会怎样”;还可以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反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