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7:29
导语:在固定资产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油气田 固定资产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56-03
一、引言
石油企业作为以开采矿藏资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资产具有特殊性:分布广泛、数量巨大、类别复杂等。这种特殊性,需要与之配套的特殊的管理。而目前长庆油田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会计制度上固定资产的涵义
(一)固定资产的涵义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二)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的确认与所有资产类科目的确认条件一样,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同时,还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
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中石油的固定资产特征和确认条件
特征:出具有准则规定特征外,还有单位价值较高(2000元以上)
符合准则规定确认条件,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是将所有的劳动资料全部列为固定资产。一般来说,生产经营用的劳动资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就应列为固定资产,否则,应列为低值易耗品。
(四)油气田固定资产的来源
油气田企业的固定资产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建设贷款形成固定资产。
2.企业单位留存收益和折旧形成固定资产。
3.专项拨款和油田维护费形成的固定资产。
(五)油气田固定资产的分类
按照国际准则,将固定资产划分为油气资产和固定资产两个类别,分别在固定资产、油气井及相关设施两个科目下核算。其中油气资产包括油、气(水)井、油气集输设施等,固定资产包括车辆、设备、炼油化工生产设施等。本文所涉固定资产,如不加说明均为油气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统称。
按照中油资产7.0的固定资产目录,将固定资产分为19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如此经过4级细化编码,形成1507类明细资产编码,即1507个最小类别的固定资产。
三、长庆油田公司固定资产特点
(一)总量规模大
自重组以来,随着产能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原油、天然气产量的迅速增加,长庆油田公司固定资产规模每年都有巨大数量的增长。
(二)地域分布广
长庆油田公司固定资产分布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广阔,战线长,且油气生产区域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沙漠、高原地区,固定资产工作条件恶劣,巡护困难。
(三)类别多样
长庆油田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油气生产、集输、储运、净化、炼化、销售的生产设备、设施,涵盖油气生产的上下游,呈多品种、多规格的特点。
四、长庆油田资产管理现状
(一)资产权限管理集中
目前长庆油田资产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资产处以及二级单位的财务资产科,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从纵向上看,长庆油田固定资产管理遵循“分级管理、授权有限”的原则。与计划的逐层分配相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在股份公司、地区公司、采油厂共三个层次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机构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出于管理、控制的需要,固定资产的采购、竣工决算、处置、报废、盘盈、盘亏等审批权限集中于股份公司或地区公司。
(二)资产管理基本完善
从横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集中管理、监督到位”的原则。多年来,长庆油田公司不断摸索如何建立具有长庆油田公司特点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上级的管理制度,结合长庆油田公司的特点,进行坚持不懈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包括固定资产购建、转资与预转资、清查盘点、验收、报废、闲置固定资产处置等配套制度,建立气井管理、设备管理的制度及相应的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使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
组织机构上实行油田公司—厂—作业区的三级管理。油田公司财务资产处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科领导厂级固定资产工作;各厂级单位财务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负责固定资产管理日常工作及领导作业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业区配备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盘点等日常工作。各专业部门归口管理生产设备、信息设备、管线、单井等各类实物资产。
五、现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庆油田自上世纪70年代开采以来,一直在资产管理上探询适合自身特点的思路,在资产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战线长、开发历史久、资产增加速度快、以及复杂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产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核算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在其它企业施行。现就《制度》与《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做一比较。
一 固定资产的定义不同
《制度》中将固定资产定义为“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设备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准则》的定义为“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1年;(3)单位价值较高。”由以上两个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准则》在强调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具有实物形态这两个基本特征外,还强调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和单位价值较高这两个特征。由于不同行业以及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经营方式、资产规模及其资产管理方式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如果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执行同样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比如,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因此《准则》未给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也符合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在实务中,企业应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 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差异
《制度》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来确认。《准则》中规定除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外,还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准则》中上述规定明确了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确认时,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判断。固定资产属于资产中的重要一类,资产最为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关键是需要判断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只有某一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它条件,那么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也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予以确认,其为取得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也必须能够确切地计量或合理地估计。如果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同时满足其它确认条件,才能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认。所以《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确认的这两个条件进行明确。
三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同
《制度》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交易换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做了规定。《准则》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交易换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做了规定。《准则》中初始计量部分对改扩建与无偿调入两个途径来源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没有明确规定,而是将改扩建作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单独规定,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改良,《准则》规定如果这些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应将该维护、改建或改良的支出(即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与《制度》相比较,《准则》不再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简单地划分为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改良、固定资产大修理、固定资产中小修理,而是注重后续支出的经济实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四 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的不同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制度》规定,下列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末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准则》规定,除下列情况外,都应计提折旧:第一,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与《制度》相比,《准则》扩大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将以前不计提折旧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折旧计提范围。这有利于促使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及时处置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
《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该资产的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侵蚀等;(3)该资产的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4)有关资产使用的或者类似的限制。另《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与《制度》相比,《准则》明确了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增加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复核。
五 固定资产的减值与披露方面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减值
《制度》只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从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确认减值损失后计提折旧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二)固定资产披露
《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表外披露无规定。《准则》基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规定了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披露十个方面的具体信息。应该明确,《准则》、《制度》都是为企业提供一套规范的会计标准,要求企业用这套标准去指导企业会计工作,去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对会计要素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使这些信息具有可比性和有用性的特点。但由于《制度》、《准则》相关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践中应把握如何运用,《制度》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原则性强,但某些方面可操作性不强。而《准则》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指导会计的实践工作。所以,纳入《准则》实施范围的企业,其实务处理应按《准则》的规范进行。而且《准则》替代《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会计规范的必然结果。
:
[1]《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2000]25号
港口企业属于重资产型企业,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资产回报周期长、后续保养维护成本高、场地内频繁移动等显著特征。根据以上特征,表1是对一个年产能约150万TEU集装箱港口,固定资产的基本配置和分类。根据各类资产特征和所占比重,可看到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码头主体工程和机械设备两类。港口企业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高;同时港口连续生产的特点,决定对固定资产完好率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保养维护成本的高昂和管理难度加大。
二、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固定资产前期管理规划不强,导致后续运营成本增大
固定资产前期管理,指港口的码头或设备等资产,从规划开始,经过选型、招标、设计、安装(建造)等均要符合规划要求和生产需要。一旦投资规划等前期管理过程缺乏市场调研,没能购置到最新最好的资产,固定资产很可能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预期投产或不符合生产需要,将导致使用资产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资产后期管理工作祸患无穷,大大增加后期的运行成本。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现象严重,实物管理缺失
资产账簿设置不健全,仅凭资产财务账管理实物,没有建立明细实物台账和卡片;维修、调拨、报废等审批流程不清晰;固定资产未统一编号和粘贴标识;对于堆场、库场、隔离网、道路等地点或面积不断变化的资产,缺乏跟踪管理,无法核实现有状态,与财务账一一核对;没有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出现损坏或丢失,没有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台账和进行账务处理。
(三)日常管理仍为手工方式,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以养代修”意识不强
1.虽然有“以养代修”意识,实际上难以操作和执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带来了设备维护思路的改变,港口企业基本形成“预防为主,以养代修”的意识,但是由于行业高度竞争性、缺乏有利管理工具、意识未得到全面贯彻,设备管理往往忙于作业,无暇顾及原定的保养维修计划。
2.设备管理,诸如库存管理、保养管理、跟踪管理等仍使用传统手工工具,或单个功能实现信息化,未对接所有设备管理功能,导致有计划无法时时跟进、实施,较难实现固定资产全面信息化管理。
(四)没有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评价考核体系
虽然部分港口企业开始重视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建立了单机核算体系。但是这一核算方式仅建立初步雏形,不成体系,例如不同公司有不同核算方式,港口行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形成;成本单机核算是对历史成本的平均分摊,仅为事后统计分析,对设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诊断结果不具有太大指导意义;资产效益评价指标以定性评价为主,指标单一,无法全方位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效果和效率。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集中,由一个部门或岗位即担任实物管理又担任账务管理;或同时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维修等多个职能,没有设定不相容岗位相互监督。另外,也存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分散,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阻碍,固定资产整体产出效率偏低。
(六)对固定资产和运行成本核算没有考虑港口特殊性,未能正确反映当期经营损益,会计信息失真
资产使用多年前的历史成本计价,未能时时反映当期固定资产真实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量难度较大,容易导致人为调节利润;折旧政策和年限没有行业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后续维修维护成本等计量随意资本化,导致资产叠加,虚增资产规模,不能正确反映真实损益水平。
三、加强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由于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的以上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港口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定义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运行效率标杆,跟踪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和生产周期,在保障固定资产有效运行前提下,降低资产运行成本。
(一)建立“1+3”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基础
“1+3”指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晰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审批流程等三个管理基础,从而建立三层管理、交叉监督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第一层:将固定资产实物和账务分开管理;第二层: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分为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和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第三层:对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按照港口企业不同种类的资产和技术专业性,分为设备资产管理、IT资产管理和其他资产管理。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事前规范、事中控制环节及事后评估与分析
1.港口资产的前期管理是资产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港口企业每年运营成本的高低。因此应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审,严格审查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首先要服从于港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防止过高标准的投资采购;其次要充分考虑生产、技术、财务、安保等各方要求,统筹选取性价比高的采购,防止资源浪费;再次要全程严格监控规划、招标、设计、采购等每一个环节,防止不合理支出和利益输出行为,防止不合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增加、减少、维修、更新改造、盘点、投资资金等规定严格审批流程,监督相关费用发生,健全责任人奖惩制度,完善有效的事中管理机制,建立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等基本管理制度。对于机械设备要在企业全面灌输“以养代修”日常管理理念,通过完善设备诊断技术和使用成熟的经验数据,提前预估和消灭设备隐患。
(三)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后评估和责任追踪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体系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应包括前期研究、决策、建设、运营、后评价等各个环节。后评价方法为逻辑框架法,即通过投入、产出、直接目的、宏观影响4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对已经完成的投资项目所进行的一种系统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与原科研报告的产能、效率、效益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比较,反映实际运营与科研决策的差距、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后评估成果迅速反馈,加以运用。该成果既可用于调整投资计划和在建项目,完善已建成项目;还可直接复制到类似新项目;同时也是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从固定资产技术状态、成本效益及发展变动趋势等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和考核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
3.通过单机成本核算建立单机效率和运行成本标杆,以便设备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发现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为设备使用及维修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和分析基础,提出了改善意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港口企业的效益。具体方法:(1)成本归集对象:岸桥、门机、场桥、正面吊、堆高机、拖车6类;(2)成本归集项目:直接成本,指可以全部或大部分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人工、外判劳务、职工福利、材料、燃料、电费、维保费、折旧费8个成本项目;营运间接费用,是指全部或大部分不能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保险费、劳保费、消防安全费、事故损失费、租赁费、疏浚费、物业管理费等7个成本项目。(3)成本归集方法:以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对象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采取一定的方法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间接费用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
(四)引入领先的资产管理工具,借鉴成功的资产管理经验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为EAM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我国的宁波港、上海SCT等港口企业已成功上线,该系统串联资产的维护计划和跟踪管理、备品备件管理、采购供应商管理、维护成本控制和资金占用管理、资产使用和运营成本深度钻取分析等各个功能,实现高度集成,并可时时展现动态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过标杆建立提供事前预警。
(五)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制度,谨慎合理使用公允价值理念,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1.建立港口企业的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防止随意资本化行为,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要求后续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原值20%以上,同时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将后续支出资本化。账务处理上,应将替换掉的资产原值及已计提的累积折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然后将新替换资产的价值添加到固定资产成本中。
2.由于港口企业一般属于长期经营,原有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已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规范运用,可以真实有效反映资产带给企业的真实利益。尤其在对于港口并购、非货币易等经营行为中,大胆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既要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又要防止任意使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因此要着重于现在和未来,根据港口企业地理位置、作业装卸类别、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价值,港口行业也要构建港口企业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用客观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等。
摘要:2013 年1 月1 日起,事业单位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本文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就有关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使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规则更加完善。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及现状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
2013 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这一规定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历史,同时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任何固定资产,不管是不是事业单位的,都必然会发生价值损耗。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及设施等的翻修重建说明其固定资产仍存在着服务能力的降低和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损耗是逐步进行的。这是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特征。对“计提折旧”的完整理解应是:计量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程度,并据以提取固定资产补偿基金。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现状
从以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作为其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更加能反映固有资产运作过程中的耗用和补偿情况,成本核算更加明晰。新《准则》明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
新《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只有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用具装具计提折旧,当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文物和陈列品因为其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虽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反映其价值,但由于不能使用所以其使用价值并没有通过耗用而逐步降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属性被分割开,因此,不需计提折旧;图书档案因为在相当长的使用时间里价值降低极少,所以也不需计提折旧;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计提折旧。但是动植物作为生物性资产,实际上在科研和高校类事业单位中实验消耗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动植物单位价值不菲,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果对于这类动植物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将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初衷。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不考虑残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一般相对于其原始价值来说所占比例很小,即使企业中也不过3%-5%,并不属于事业单位的主要“盈利”,但是积少成多也会是一笔金额较大的收入,如果对这一部分金额不进行登记、计量,可能会是某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中饱私囊提前报废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有些需要使用残值作为计算应计折旧基础的计算依据,如果不计算残值,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将受很大程度限制。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过于单一
新《准则》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平均年限法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所以每个期间计提折旧的金额是相等的。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延伸和补充。这两种方法强调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短或工作量的大小,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多数事业单位是享受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的实际情况。近些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渐增多,这些单位虽然具有事业单位的形态,但是本身却和企业性质十分相似,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这部分事业单位应该选择更为灵活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三、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完善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针对使用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且其价值符合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科研院所应该纳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通过预算管理、制定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购买。对于价值大的动植物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设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名称、原值、可使用年限、折旧方法、已计提折旧金额等进行登记,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突出重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应减去残值
事业单位的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装具已不能再继续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将其分解后变卖铜、铁从而获取一定经济收入。这一行为并不违背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反而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避免出现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犯罪问题。所以当会计期满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残值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中应增加年数总和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从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我们也能看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消耗及补偿过程,没有体现在费用的金额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既然也需记录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那么可以依据它与企业性质的相似性选用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的使用既能解决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关注,也能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兼具企业的特点,前期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多,后期占用的少。尤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业设备年数总和法更加适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达50%甚至更高,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阻碍了会计核算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反映,新《准则》的实施使这一缺失环节得到弥补。随着新《准则》逐步走向正轨,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中出现的不足,我们应该注意及时修改,通过日常会计核算的完善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折旧 折旧方法选择
一、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概述
(一)固定资产折旧
1、固定资产含义分析
固定资产指的就是具备一定特征的有形资产,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般情况之下,使用的寿命会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为商品的生产、提供劳务以及出租、经营管理所持有的。首先我们从固定资产的含义进行分析,持有固定资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产经营、获得利润。持有的时间是长期的,必须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应该将其与企业持有的其他资产相区分。
2、固定资产折旧的目的及折旧政策研究
从企业生产实践来看,对于固定资产的损耗补偿通常需要以折旧的方式来实现。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可以计入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并从中来得到补偿。对于折旧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一是过提高劳动效率来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进而降低产品成本;二是以新产品代替老产品以增强企业收入;三是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对资源投入的合理配置。从企业财务管理来看,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作为一种非付现成本会对企业的经营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影响。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数额的多少,取决于折旧政策的选择,而折旧政策又通过对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等的确定来影响折旧金额,使得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不同。
(二)固定资产减值
1、固定资产减值内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之中明确的规定:对于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之中,表明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要比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要低的多,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项财经管理规章制度正在逐渐的完善之中,我们国家的企业各级对于其中日常经费开支的固定资产在购入之后,并未明确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
2、固定资产减值核算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之上使得企业务必得直视来自于市场之中的各方压力,并且还得密切关注内部财务会计的各类信息。精确以及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十分神深远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在进行资产分析的时候,已经与时展的需要出现相悖的现象,应该得充分的利用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方法来及时的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二、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区别
(一)两者性质的不同
固定资产减值和折旧之间的区别主要就是表现在两者的性质之上,期末累计折旧实质上就是将企业预计的固定资产已经转移到价值的余额反映出来。主要就是因为折旧固定资产所参与的搭配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实质上指的就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受到削弱。
(二)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要求之中,明确表示全部的固定资产折旧均得依照相应的规定来作为固定资产统一入账。因此,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首先就得给固定资产做一个保值,进而再去加大固定资产的价值。只有企业自己部门去切实的将不同的中介服务机构、核算范围、支付服务、经济实体和管理等等功能务必要及时的予以掌握并理解,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妨碍秩序的各类问题彻底的进行逐一解决。
三、企业资产管理中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不足与对策
(一)企业资产管理不足
现如今在企业资产管理的过程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譬如: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之中就会出现没有资产的输入以及输出效率的情况,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之中,会计审核机制并不完整,财务、采购、建设、固定资产并未依据购买合同来进行相应的入账登记。由于会计人员更换比较频繁,且交接不清楚,导致固定资产增值收入损失,资产和收入不真实。
(二)企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减值和短缺的折旧会计问题
在将固定资产购入之后,一般情况之下,其使用的年限一直在推后,也就直接性的导致了固定资产持续性减值。从两者的定义来进行分析,技术进步和不断的遭受破坏就是导致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幅度的下降,这同时也是多计提折旧或者是两者计提准备的共同缘由。
(三)人为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不同企业对待固定资产的减值有着资金的处理措施。部分企业很少提企业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掩盖风险,粉饰报表、虚增利润。这部分行为严重的危害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直接性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也就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最终就是使得整个资本市场的十分混乱。
(四)固定资产原值扣减企业累计折旧问题
做好扣减固定资产减值的准备,就可以得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引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进行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措施,进而也就取消“固定资产清理”、 增设“累计折旧”以及“固定基金”科目等等科,固定资产的折旧在减值之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从而就可以很好的为基础进行准备。
四、结束语
在企业的众多资产之中最为关键的资产就是固定资产,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认识将会对企业未来的生产情况、发展潜力和是否有可能获得政策上的一些扶持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以期在未来能够保持良好的经营获得可观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容炎,刘卫.固定资产概述[J].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技能与案例,2003;15
【关键词】固定资产;信息化;全寿命管理
保定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担负着保定市3区22县(市)的供电和22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规划、建设、维护等任务。多年来,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多项业绩指标名列河北省电力公司系统前茅。
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管理目标,资产优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改进资产管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多年来,我公司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司固定资产的特点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性资产,随着使用和磨损,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内容。
作为典型的电网企业,我公司固定资产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固定资产价值量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特别大比重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存货较少,因而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高,一般大于70%。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资产优良”目标能否实现。
(二)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表,固定资产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等十六大类。其中每大类中又区分为若干小类,每一类资产都有多种设备,庞大的资产种类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固定资产分布特别分散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布广泛,从地域上看,从繁华市区到边远山村,从现代化工厂到农家大院,电力设备遍及每一角落。从管理权限上看,涉及多个资产管理部门,包括总部资产、农电资产及托管资产等。由此造成管理难度很大,不易掌握和管理。
(四)固定资产更新比较快
电网企业要超前发展,就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电网企业必然要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8%左右,接近本地GDP增长速度的2倍。
(五)固定资产核算受政策变更影响大
电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很大,固定资产目录调整、折旧政策的变化与调整都会对企业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特点,传统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公司高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固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亟待转换思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尚待理顺
目前实行的仍是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分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价值管理,生技部门负责技术管理,保管使用单位负责实物管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各部门之间难以理清分工合作的责任、权利,不利于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如有的保管使用单位不清楚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尚可使用年限,盲目报废固定资产等。此外有些单位在实物管理中,不能保持完成统一的固定资产卡片数据,管理混乱。
(二)价值、技术与实物管理结合不够密切,管理缺位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立项建设到完工,再到实物管理牵涉到多个部门,只有密切配合和经常沟通才能做好此项工作。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卡片有48000多张,如果要求财务人员每一张卡片都一一核对到实物的话,明显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加强配合,需要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密切配合。
(三)农电资产管理不到位
到2006年底,我公司农网改造已形成固定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总额的44%,这部分资产散布于各县级供电企业,我公司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基本上限于账务核算部分,账面核算准确性也较差,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长期脱节,并且对这部分资产的维护和保养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做到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实际意义上的管理,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人们已越来越借助电脑和网络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多年来,我公司致力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一)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收入、调出、保管、使用以及清理报废等情况,采集、建立和维护相关资料,主要体现为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客观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实有数额和增减变动历史数据。
2.根据有关规定,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以便正确计算成本,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资金的需要。
(二)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建成后的固定资产信息子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数据量大,数据在计算机内保存时间长。由于固定资产卡片较多,而且反映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信息项目也比较多,为了便于企业各部门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详细情况,系统内需要保留每一固定资产的详细资料。为了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保留必要的审计线索,即使是已淘汰的固定资产的资料也必须保留。
2.数据处理的频率比较低,数据处理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系统初始设置时需要输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详细数据外,在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中一般只需要输入少量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每月计提折旧以及必要时输出报表和统计分析数据,数据处理的频率明显小于其他会计信息子系统。虽然计提折旧的工作量较大,但计提折旧的算法比较简单,数据处理比较容易。
3.数据综合查询要求较强,数据输出主要以报表形式提供。为了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多方面需要,建成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查询和分类统计功能。
(三)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领导重视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有企业领导的参与、支持。我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市公司、省公司财务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有关领导都做出专门指示,以保证系统应用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科教兴国”是本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那么“科技兴企”就是保定供电公司的企业管理精髓。现在将信息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已经在保定供电公司形成风气。
我公司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末,从1999年开始,我们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基础资料基本备齐。在省公司财务部的高度重视下,公司财务部设立了专职电算化岗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制定了《保定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定供电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为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准备和制度建设。从2000年起,我们将所有资料数据录入,做成完整的数据库,并运用远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同时与远光账务核算系统建立链接,使得固定资产卡片变动与账务变动同步,有效地保证了固定资产账卡一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于2002年正式投入运行。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1.规范了固定资产卡片等基础资料,使得固定资产数据查询快捷方便。我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卡片为纸质卡片,且资料不全,账卡不符。经过信息化建设规范,固定资产账卡相符,卡片数据从开始的800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48000多张。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统计查询方案,在数据库里可以从保管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构成分类及资产性质等方面查询到各种信息,使得固定资产的数据查询成为举手之劳。固定资产的任何变动包括新增、调入调出、报废及出售等都与账务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保证固定资产的账卡同步变化。
2.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确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来说,信息化建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按单张卡片提取折旧,从而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备性。我公司原来按固定资产类别分类提取折旧(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单位分类提取折旧),由于卡片量大,无法区分某一类别中是否有超期服役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化建设以后,对于超过计提折旧年限的卡片,系统会自动过滤掉,不再参与折旧计算。
3.信息化建设节约了大量活劳动,使得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电网企业每年的电网建设都会很大,都会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一个基建项目少则几百张卡片,多则上千张卡片,仅手工制作卡片就是一项十分耗费时间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后仅需数据转换就会完成卡片形成过程。通过固定资产卡片计算所取得的数据能够很快完成,既省略了手工状态下的复杂计算,也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
四、后续工作设想
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上,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但由于自身的限制,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在适应现代企业要求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继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我公司目前采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是远光会计软件,由于该软件的固定资产系统应用不是很广泛,软件本身的功能不太完善,我们将与软件公司长期合作,持续完善和提升软件功能,优化软件程序,在固定资产卡片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提高运算效率。
拓展软件管理功能,使得软件在给定条件下,能够自动预警和提醒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完善数据接口,使得软件在卡片数据导入导出方面更加便捷。加强数据库安全,避免数据库遭受意外破坏。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数据网,实现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能根据授权使用同一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与管理。
(二)进一步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由于目前的分级归口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组织,很难做到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建议统一研究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体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固定资产的更改、更新方案,使价值管理、技术管理和保管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由于电网企业大规模的农网造成,形成的大量农网资产,我公司44%的固定资产属于农网资产,分散于各县电网企业,实际上只能进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背离。在当前农电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如委托代管、有偿使用等方式,以明确责、权、利,既高效率地发挥这部分资产作用,又方便管理。
摘 要 山西是中国资源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政府主导的投资是资源型经济的重要发展特征,而金融业作为资金流通的桥梁,在政府投资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时间序列建模技术,研究了近六年来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关系,测算了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弹性和短期调整系数。结果表明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长期弹性为正,即金融机构贷款在长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正向放大效应。而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在短期内,金融机构贷款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为负,这可能是由于从贷款发放到投资项目之间的政策时滞造成的。这些结果可以为相应的政策制订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贷款 投资 协整与误差修正
一、引言
山西省是中国资源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近五年来,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一直在55%上下,高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政府主导的投资是资源型经济的重要发展特征,近年来,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究竟金融机构贷款与投资之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山西省为例做一探究,以期获得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弹性和短期调整系数。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本文以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内容。为了考察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笔者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ECM)。数据采用2006~2011年间的季度数据,共24个样本。采用季度数据的理由是,季度数据扩充了样本容量。本文中,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用变量名loans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用inv表示。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山西省金融运行报告。
三、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实证研究
首先,为增加数据的平滑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再对取对数之后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的方法是ADF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检验结果如下表:
检验结果表明inv、loans的单整阶数相同,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对变量进行差分,得出的数据即为两个变量的增长率,公式如下:
然后,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这里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该方法由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因此也成为JJ(Johansen-Juselius)检验,适用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而接受了具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1个协整向量,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长期均衡关系。
接下来,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OLS),可以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括号中为t统计量, =0.2474,D.W统计量为2.2918,从t统计量上来看,贷款的系数是显著的。
误差与修正模型反映了长期均衡过程中的短期调整过程,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的经济过程却是由“非均衡过程”生成的,因此误差修正模型表述了数据由动态非均衡过程逼近均衡过程的过程。误差修正模型具有许多优点,一方面,一阶误差项的使用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避免了虚假回归。另一方面,误差修正项的引入保证了变量水平值的信息没有被忽略。在本文中,误差修正项的形式为:
在式(2.3)的长期均衡方程中,贷款的系数为1.8966,表示每当贷款增加1%,投资增加近2%。在式(2.6)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波动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修正项 的系数大小(-1.2090)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意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将以(-1.209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另一部分是贷款的短期波动的影响,投资波动与贷款的短期波动的弹性系数为负(-23.1016),这可能是由于从贷款发放到投资项目之间的政策时滞造成的。
四、结论总结
1、金融机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长期弹性为正(1.8966),即金融机构贷款在长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正向放大效应,每当贷款增加1%,投资增加1.8966%,金融对于投资的促进作用在长期是显著的。
2、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在短期内,金融机构贷款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为负,这可能是由于从贷款发放到投资项目之间的政策时滞造成的,这说明在投放贷款中,需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滞后性,缩短政策时滞。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021-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等学校所占和使用的固定资产越来越多,且固定资产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这无疑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再加上随着校际间的合并与调整,学校内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更是对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来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高校一直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相关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帐实不符、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等,使得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困难重重,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新形势。
本文将深入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思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继而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模式的实践验证该信息化管理策略的实效性。
1 高校固定资产的构成
1.1 概念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高校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通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宗同类物资。
1.2 特征
高校固定资产必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使用年限必须超过1个会计年度;二是存在的目的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或管理服务;三是除名义金额入账外,其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如果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必须是大宗同类;四是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
1.3 分类
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大类,即:房屋及构筑物;文物和陈列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档案;家具、用具及动植物。
2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2.1 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信息化涵盖面不广
资产管理环节众多,但目前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仅在登记、使用、处置这三个环节上会运用系统进行管理而忽略了其他环节,并且大多数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导致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比如,资产配置环节,将财务系统的相关信息融入资产管理系统时,费时、费力,难度大、问题多,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部分院校在应用信息系统管理资产时,干脆避难就易,摒弃了这一环节。至于收益管理、绩效管理、监督管理等环节能在信息系统中得以体现的高职院校更是廖廖无几。
2.1.2 信息化网络不通畅
某些院校主管领导,习惯于在纸质单上签字审批,认为只有这样才更直观,才更利于自己把控资产管理的全局。导致学校即使添置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这系统最终成了“聋子的耳朵”。
2.1.3 账实不符
对于固定资产,因没有提折旧导致出现资产账面价值同实际价值相差较大的情况,而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过程中,由于在管理机制上漏洞情况的存在导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家底不清现象,并因此对折旧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可以说,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全面核实,是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重要要求,在这部分要求作用下,高校目前存在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则给资产折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1.4 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在部分高校中,由于统一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得不同部门以及学院都独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确定,缺少有效的规划以及调控工作。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使得部分部门仅仅对本部门的资产需求情况进行考虑,对固定资产进行盲目购置,过于追求小而全的情况,且在资产应用方面也不愿意对本部门具有的资产进行共享,因此不仅出现了固定资产闲置的情况,而且出现了重复购置的问题。
2.1.5 成本核算不合理
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还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成本核算方面,依然停留在简单的账面核算。虽然在现今高校财务制度中,已经明确规定了高校需要进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但很多高校依然按照以往的制度内容仅仅对资产的使用成本、处置损益以及购置成本等进行了会计处理,并没有实现对折旧成本的处理,并因此使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着不够完整的情况。该种情况的存在,则会使高校由于不能够计提折旧而不能够对固定资产的净值进行科学的反映,在使账面价值虚增的情况下导致错误资产决策问题的出现。
2.2 成因
2.2.1 思想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是指引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很多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来说,其在资产管理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不足的情况,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在很长时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往往为政府财政拨款、以供高校无偿使用,更使得管理人员不能够具有资产管理的科学认识。很多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在固定资产方面不存在应用压力、资源来源也不存在风险,并因此没有对折旧成本引起充分的重视。
2.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来说,其所应用的一般为归口管理方式。在该种管理方式中,其很难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与领导。同时,由于会计监督力度方面存在的不足、资产核算过于简单,且由于在高校固定资产体系中并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的提折旧,因此导致资产实际价值同账面价值存在了偏离情况,不仅不能够对对资产的分布动态以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解,也不能够对资产在未来的维护以及购置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
2.2.3 粗放式管理
对于高校固定资产来说,其虽然具有着较多的类别,但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对其中的各个类别进行细致的分类,且没有做好大方向的把握以及分工,因此不能够科学地对管理工作进行落实。同时,资产的使用以及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也没有根据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跟踪,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3 固定资产管理改进策略
3.1 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见图1),结合管理需要更新管理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或选择适于高职院校使用的资产管理软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3.2 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并利用清产核资后形成的基础数据,建立起资产信息数据库,使其能涵盖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具有完整的账务体系。
3.3 利用相关职能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的审核功能,实行一项业务可全程在系统中进行,并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管。
3.4 要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普遍运用成熟的校园网平台,使各级管理部门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资产的购置日期、规格型号、价格、数量、现状、领用人、存放地等信息。
3.5 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提供丰富、准确、全面、最新的资产信息,为学校管理决策层及时反馈资产的最新动态,提供决策依据。
3.6 规范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工作流程
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准确反映出学校资产的真实价值。新高校会计制度引入固定资产折旧以前,固定资产一直是以原值列示在报表、账面上,致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虚高,不能准确反映出学校资产的真实情况,无法通过账面看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以及更新换代情况。而固定资产折旧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管理层能很容易通过账表了解学校的资产情况。作为确保高校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高校固定资产耗费以折旧金额的方式逐月计提进行系统分摊。所以,高等教育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固定资产折旧,只有对此有一个客观地认识,才能真正客观的评价高校办学绩效。具体来讲,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处理流程如下:
3.6.1 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流程(图2)
3.6.2 建立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
要想进一步提升这批电脑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开展效果,保证其能够具有精确、细致以及完整的特征,制度以及组织结构可以说是重要的保障:
①从折旧模式看来,整个机房的电脑设备是折旧对象,对此,就需要高校能够对这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完整、统一,保证对于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都能够做到信息完整。对此,则需要建立起责任到人、统一领导的体系,以此作为这批固定资产折旧的重要基础。即建立起由校长领导、固定资产归口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保证责任到人。同时,也需要建立起精细、完整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建设,以此实现相关信息的协调以及统一处理;
②对于该高校来说,其都具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组织架构,除了需要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之外,也需要单独增设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机构。对此,该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小组,对固定资产前期宣传以及后期管理等工作进行负责,由校长直接领导;
③积极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对资产的登记审核以及采购验收等制度进行完善。对于来源途径不同的固定资产,需要在登记以及采购方面进行区别对待以及细致的分类,并做好资产清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这批电脑的固定资产,在实际资产清查工作开展中,高校主要按照耗损特点以及特例特性等属性将其归集到相应的折旧方法以及方式当中。
3.6.3 根据折旧项目分类进行精细化核算
在精细化管理中,横向细化是对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而对于高校固定资产这就来说,即是根据固定资产形式的不同将其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对不同的部分根据其物理特性的不同分解成更多、更小的部分。而在此过程中分解获得的不同部件,就是基本的工作单元。在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范围进行确定的基础上,高校则需要将固定资产分为通用设备、家具、房屋、专用设备这几个类别,并在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中再将其进行细分,之后根据不同部件进行计提折旧以及综合核算。
通过对固定资产横向精细化核算的实施,则能够使高校不同级别管理者在实现通盘考虑的同时能够对其细节以及局部部件进行掌握,保证在折旧过程中不漏项。同时,其也利于责任人能够对自身的责任范围进行明确,即对资产折旧的工作分工进行理清。在以该方式进行细致的分类之后,则能够在便于折旧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更好地对固定资产本身实际进行尊重,能够同实证化方法论实现更好的契合。
4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案例研究
2013年9月某高校购入机房电脑一批,共20万元,其中包括18万元的电脑购置费和2万元的家具购置费。次月,根据规定对电脑计提折旧:电子设备,为3年,残值为0,按月计提折旧。
借:教育事业支出(项目核算) 5 000
贷:累计折旧(项目核算) 5 000
由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较长,项目结余无法得到真实反映,可能造成误用结余,项目失去控制。为此,该高校按照上述策略调整了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这批电脑,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了折旧计算。
该高校机房建设经费专项总经费20万元,购置电脑支出18万元,由此可得:
权责发生制下的项目余额=项目收入(20万元)-支出类科目累计发生额(0)=20(万元)
收付实现制下的可用余额=项目收入(20万元)-支出类科目累计发生额(0)-支付的暂借款(0)-支付的非流动性资产额度(18万元)-累计折旧(0)=2(万元)
次月,按月计提折旧,计算出:
权责发生制下的项目余额=项目收入(20万元)-支出类科目累计发生额(0.5万元)=19.5(万元)
收付实现制下的可用余额=项目收入(20万元)-支出类科目累计发生额(0.5万元)-支付的暂借款(0)-[支付的非流动性资产额度(18万元)-累计折旧(0.5万元)]=2(万元)
按上述计算方式,2013年10月该高校机房建设经费专项余额为19.5万元,实际项目结余为2万元。
5 结论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
一、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特征
(一)固定资产具有专用性
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中九成以上是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固定资产主要是各种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在教室、实验室、电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心理辅导室的教学设施和办公设备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二)固定资产的数量多、规模大
目前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上述固定资产规格复杂,种类繁多,数量和规模远远大于一般的事业单位。
(三)固定资产更新的频率高
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入与更新比一般事业单位存在更多考核要求,为了适应和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配置仪器设备和设施。
二、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统计意识淡薄
由于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以来相对不受重视,固定资产统计和管理意识薄弱,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有前述的特点,统计与管理的难度远远大于一般事业单位,造成部分固定资产存量不明、家底不清,普遍存在有账无物或者有物无账的情况。
(二)固定资产制度贯彻不到位
目前,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都设立了固定资产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薄弱,制度的贯彻并不到位。例如,在固定资产配置时,由于固定资产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存量数据不明晰、前期论证不完善等原因,教育局对下事业单位的配置审核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现象。固定资产在完成配置后,后期的管理和养护也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大、数量多,实地盘点的工作量很大,应该进行的定期盘查制度也一直未落到实处。而在固定资产闲置或报废后,也普遍存在先处置后审批甚至不审批或者审批后随意处理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教育局已初步建立起基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距离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基础信息不正确。目前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采用的一般是本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的作用基本以登记统计为主,但登记的固定资产存量只是资产总计金额和财务数据一致,系统启用基础数据录入时资产类别和数量错误很多,在资产配置时参考价值不大。第二,系统功能不完善。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资产配置申报、卡片录入、资产报废登记等模块进行管理,但是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不全,卡片信息和查询结果无法直接打印,财务人员需手动填写财务信息等操作的不便捷,难以发挥信息系统管理的动态管理作用。第三,系统信息不共享。目前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和本地财政国库系统、采购系统、预算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信息存在重复录入的情况,管理效率不高。
(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督检查
由于教育系统下属事业单位众多,教育局负责监督检查部门和相关人员配备有限,往往导致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对于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是否合理、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资产使用有无浪费、资产处置是否合规等情况均缺乏有效监督,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出现某种问题,教育局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
(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
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般都是财务和后勤人员,其中后勤人员一般都是教师出身,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兼职人员,缺乏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而且,资产管理岗位通常换人频繁,工作交接模糊,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信息化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和相关资产管理人员相互工作缺乏协调,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无法紧密结合,如对于大型基建工程,容易出现决算审计不及时,或相关资料缺失,财务人员无法及时将新建项目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三、完善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建议教育局全面清查摸底,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下属学校的固定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清理与核查,按照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相结合,明确分工,落实到人,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状况。经过全面清查核实,将固定资产相关信息及变化情况补充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账卡登记制度,完善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彻底清查,有助于增强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更加明确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具体要求,堵塞管理漏洞,同时解决账外资产、盘盈盘亏、账务不清等问题,做到核算规范,账实相符。
(二)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实物登记账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领用、日常使用、报废等不同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首先,应通过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每件实物都落实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并且每月与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进行账实核对。其次,应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如果固定资产规模大,建议将清查工作制定全年计划,分类别分阶段定期开展专项清查工作,确保将清查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该加强固定资产清查档案工作,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实行追踪管理,切实解决日常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漏洞与问题。最后,应规范固定资产的处置行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熟悉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方式、程序等政策,杜绝无审批处置或先处置后审批的现象。对于技术更新闲置资产,可以上报主管部门统筹利用,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到达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报废审批同意后需进行相应的技术鉴定,选取最佳的处置方案。另外,还建议将资产处置和资产配置、回收利用相结合,逐步建立固定资产整合、共享、回收利用机制,防范固定资产处置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三)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科学规范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财政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重视软件开发与升级,完善软件的功能和业务流程设计,注重软件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使之能适应现代化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大,逐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政业务平台系统融合,实现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指标管理、集中支付、账务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减少数据录入工作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并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用信息技术应用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四)建立检查审计考核长效机制
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监督体制,实行全过程监管。第一,财政部门可将教育系统列入重点检查考核单位,对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进行重点监督评价,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教育局将下属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列入管理考核指标,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与单位负责人考核相结合,定期督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强化固定资产专项审计监督,教育局对下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专项审计和评价,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单位发展性评价考核依据。第四,制定考核奖惩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固定资产管理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做出成绩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管理失职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培养高素质资产管理专业人才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首先要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稳定性,教育局应完善下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选任机制,明确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每个单位配备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同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职责,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建立明确的考核办法,通过奖赏手段来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具体要求。采取针对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系统讲解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办法和流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管理水平。最后,可引进一些高学历、专业性强的资产管理人员,宣传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建立一支专业化、信息化、高素质、高能力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从根本上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德清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 陆F.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