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7:29
导语:在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40-0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就决定其与生活密切相关,要想学好地理知识,就要通过生活去了解地理,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常识,用这样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把生活化教学融入课堂。
一、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改变。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注重精神领域和人文思想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更有帮助。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生活中地理知识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生活中地理知识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例如,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现在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上个学期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在如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生活化地理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的学科属性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你注意观察,在我们身边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军事政治,都与我们的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很多问题的解决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还要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比如在地理学科中时差的计算就要借助数学的逻辑和数学计算,因此,要学好地理,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走出书本,把知识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帮助。
(二)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缺点,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把知识讲述一遍,并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就只是盲目的记知识,不会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老师也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知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就失去了对于学习地理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
三、 地理生活化教学在知识点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的学习课程与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因此地理教学既要尊重实际生活又高高于生活,作为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将现实生活超越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关于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符合时代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只看学习成绩,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利用自己在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时代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课堂上就只是单纯的“听讲”,然后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对单纯追求成绩的人来说很有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被动听课的习惯,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把生活化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帮助,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自己也会主动探求解决的方法。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注重数理化的教学,把其他的课程安排都取消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偏科现象。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等学科,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本又要脱离课本,这样就可以把生活实践融入到课堂上,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更有帮助,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把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
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要想真正的把教学融入生活,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对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大帮助,在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上也就更加容易。
(五)加强知识运用,返回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学实践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留意身边现象,在实践中摸索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地理知识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生活实际和地理课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用更加全面和创新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尝试运用创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地理教师如何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呢?
(1)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教师通过创新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进行评比。这种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十分有效。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等等。如笔者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列举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创新的空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借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和课外活动的比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气象观测和星空观察,地理测定等。
二、运用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1)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增强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2)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室里贴的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用知识竞赛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1)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
(2)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竞赛式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竞赛本身,还在于学生成功的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1河流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从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 补给、气候 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2)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径流量大)
(3)有冬季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
(4)墨累—达令: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式气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 植被土质 气候 流速(流水强度) 经济活动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例如: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
例: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无冰期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⑤ 流速: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横剖面而言,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变大后变小,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1/10至3/10处。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与流向皆发生突变,导致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一侧坡度平缓。
东北地区的河流,包括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温带,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华北地区的河流,包括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结冰;
西北地区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与气温密切相关,水量小且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水位高,冬季断流,含沙量小,冬季结冰;
横断山区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华南地区的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台湾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较早且时间较长(5~6月受梅雨影响,7~8月受台风影响),但江淮地区有夏旱,南岭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年内变化)而言,我国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而且自南向北随纬度增高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越来越大,非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季节变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与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对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结合区域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常涉及流域内人口、聚落的分布,工业、农业、港口的区位分析等。在高考中还常出现以河流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
①河流长度、流向 受 地势 的影响 海陆轮廓、地形、面积
②流域面积 海陆轮廓、地形
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树枝状、向心状、梳状和羽状。(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水系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扇形水系 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汇合,并经由同一条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茎与柄,树枝状水系 长江支流众多,其与干流组成的形状像树干与枝丫
向心状水系 亚马孙河,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
梳状水系 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都与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状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形似羽毛
属于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来水,干流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易导致洪涝灾害
④ 河网密度 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上的河流长度,它可以说明水系发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⑥ 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的比值,弯曲系数越大,表明河道弯曲程度越大,对航运和排洪不利。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2河流补给类型
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河流的开发利用
开发方向:防洪、航运、灌溉、养殖、发电、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运价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缓
气候:降水多而均匀,流量大,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
河道:干流长宽深、、支流多,水网密集,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
2、人为因素------资源、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量大,河流流向与货物流向一致(俄罗斯不一致)、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
世界上航运价值大的河流:长江、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运价值不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北亚三河、雅鲁藏布江
西欧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3)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我国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运发达的原因有:
(1)流经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宽,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网密,深入广大农村
(4)河水不结冰,四季可通航(5)农村经济较发达,货运量也大
11、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国内河运输的主动脉,沿线的石化、冶金、汽车等原材料运输对水运依赖程度高达80%。近20年来,随着中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的拉大,长江河道治理和基础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运输能力仍有70%未能发挥,和欧洲的莱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运量仅为后者的20%。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较低。
(1)对比莱茵河,说明长江航运能力低于莱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气候原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莱茵河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流量变化小。
地形因素: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运;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河段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补充:亚马孙河比莱茵河的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莱茵河沿岸工农业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大;而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工农业不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开发:
1、水能开发条件
水能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2)三峡与虎跳峡为什么都水能资源丰富?可是为什么首先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势阶梯的交替处,落差大;都在长江干流上,径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峡地质复杂,在板块交界处;三峡地质条件稳定,花岗岩坚固。
社会经济原因:虎跳峡处于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电力市场小(距离华中华东远)
水电开发需收集的资料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三)水资源利用――跨流域调水
1、中国―南水北调
2、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3、东北―北水南调(嫩江辽河)
4、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印度河塔尔沙漠)
①概况:“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华北和西北。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接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②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对比分析
③影响:可解决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流与农业
1.灌溉水源
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东部的湟水谷地;黄河谷地
3。绿洲农业:西亚、北非、西北
(五)河流与城市
1、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终点:赣州市
②河流交汇处:宜宾(岷江)、重庆(嘉陵江)、武汉
③河口:上海、广州、伦敦、鹿特丹(莱茵河)、亚历山大(尼罗河)
④ 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
⑤ 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来水厂,下游――工业区,清洁水源――微电子
3.河流对城市的作用——供水,运输,旅游
高中选考地理答题技巧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
很多同学答题的误区是:做选择题直接看选项,觉得只要看到“经济条件”或者“市场广阔”等,自己常见的一些词就是正确答案。其实认真审题才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提高准确率。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这类词语往往是形容词,如“直接”、“主要”、“自然条件”等,从而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四个选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2、看图
近几年的选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这次选考,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学选考分离考试。选择题难度增加,相比较全国卷题目数量增多,这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难度上,都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定考验。
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题目信息和我们日常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我们浙江省的选考,很贴近教材。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选择出正确选项。
二、综合论述题考试技巧
1、仔细审题。
从选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时漏掉重要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也会扣分。
2、知识联系。
很多学生进入选考考场后,答题紧张,审题很仔细的情况下,答题往往局限于题目信息,没有联系我们日常学习的课本内容,导致失分较多。所以课本的知识要做到烂熟于心,且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具体应用。
3、综合表述。
【关键词】 地球 地理 陆地 地质构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10-01
高中地理“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历年的高考知识点中都是必考的,或作为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描述准确性;或作为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或作为读图题或者材料分析,由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考察形式灵活,题目多变,且是考察的重点,因此多年以来都是作为复习的重点,在此,笔者只对陆地部分的易混淆知识点的把握作一些论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
一、易混淆知识点把握
1. 岩石成因分类示意图:
要弄清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者之间的关系,只需要理清楚他们的成因,明白三者之间的转化顺序为:岩浆经过冷却变成岩浆岩,若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如风化、水流侵蚀、水流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成变质岩,若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如温度压强的改变)就会变成变质岩,而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可以经过重熔作用变成岩浆。特别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概念的把握和三者的相互转化次序。
2. 地质作用包括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 地质构造的类型:
褶皱构造里要分清是向斜还是背斜主要是明白向斜和背斜的成因,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结合图像判定。在外力侵蚀条件下才会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而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例如典型的例子有:庐山和泰山就是地垒;而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就属于地堑。还要注意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4. 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作用――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最具代表性的是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的成因: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因此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作用――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作用――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要注意区分外力作用以及受其影响产生的常见地貌,比较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
5.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以下三种: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热量)――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要区分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看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有其影响因素决定属于哪一种地域差异。
6.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要求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要首先仔细分析题设条件中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解答。
7.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雪线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的降水量丰富、背风坡降水量少)。
二、典例分析
例1. 地质工作者在下列各地分别发现不同化石,请分析地质构造:
(1)A-B-C的地质构造为 依据是: .
(2)C-D-E的地质构造为 依据是: .
(3)A-B-C-D-E的地质构造为 它是由于 形成的,该地区地下岩层按成因分类多属于 .
解析: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侵蚀之后背斜成谷,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背斜和向斜都属于褶皱构造。
答案:(1)背斜;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2)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较老。
(3)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沉积岩。
关键词: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构建对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影响深远,课程体系特色的积累可形成学生在求职和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优势。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地理系的设立比较早,课程设置和地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此,本文选择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的地理系,对其专业/方向划分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特点,并与国内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吸收、借鉴美国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我国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1 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前者更具独立性,各院校系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千秋,而后者统一性却比较突出。但是,通过调查美国地理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有较高知名度的近十所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爱荷华大学、克拉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课程设置情况,了解他们的专业(方向)划分、应修专业课程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总门数、主要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等基本概况,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同特点。见微知著,了解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我国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将有所启迪。
1.1 学位授予和专业(方向)类型
美国大学地理系学生可以申请理学和文学两种不同学位,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地理的学生,根据所修课程的不同,毕业时可以拿到理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BS)和文学士(Bachelor of Art,BA)两种学位证书。学院为申请两种学位证书的学生分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地理专业学习方案,相同之处在于均可以学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运用地理技术(如绘图和空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在于文学士偏重学习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地理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学分要求相对较少;理学士强调地理学的环境视角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性更强和学分要求较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地理系也都有BA和BS的区分,其余很多学校则没有该区分。
由于美国大学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设置专业或方向,名称也可不同。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但是,从总体来说,美国大学地理系与我国基本类似,即多数院校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majiors)/方向(options)/领域(areas)/组群(clusters)(见表1)的课程。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分设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majors),地理学专业又分出自然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三个方向(option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专业设立于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其地理学理学士分设综合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个方向(options)。明尼苏达大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专业均设立四个主要领域(primary ar eas)。多数高校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样,不分专业,只划分不同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来达到不同方向的学分要求。
1.2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专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各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的门数和种类很多,不仅涵盖了地理学主干理论,还涉及到各个细小分支学科以及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专业课和我国类似,也分为必修课(core or required)和选修课(selectives)。所有专业课分为不同的课程组,学生只需在每个课程组中选择满足学分要求的课程即可达到毕业要求。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将开设的专业课分为五个课程组(five groups),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区域与全球系统研究、制图与地理信息科学。每个组均包括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课程。一些交叉性的课程分别开设在不同的课程组里,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之一即可。一般来说,课程编号的首位数字越大代表所开设课程越难,一些较简单的课程(一般为学科基础课)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较难的课程(多为研究和应用型课程)仅向高年级的学生(本科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开放。对主修、辅修或双学位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其选择不同数量的不同课程组课程。
2 美国大学地理系课程设置总体特点
2.1 方向划分相对自由.突出学校优势并注重学科交叉
由于美国大学在专业或方向划分上相对自由,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适合自己的专业或方向,并且,在设置专业或方向时充分彰显研究优势。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四位,在环境与全球化研究方面有专长,该校就设立了“环境与社会”、“大气与气候研究”、“城市区域与全球研究”、“GIS与空间分析”四个方向。克拉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一,根据自己学校的特长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和“地球系统科学”两个方向;明尼苏达大学设立了“人地系统整合研究”方向。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地理系已经形成了“空间分析”、“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地球科学”4个传统优势,因此设立了“城市与区域分析”、“地球系统科学”、“国际企业与全球贸易”等方向。
此外,在设置方向时,注重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与社会变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环境与社会”、华盛顿大学的“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健康和发展”等方向体现了地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医学、地质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和毕业后就业。
2.2 紧密结合全球变化.突出人文关怀
美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全球变化,对与全球人类生存、生活相关的方向特别关注,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及人口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交互发展等均非常重视。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全球化”、明尼苏达大学开设“我们正在全球化的世界”、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不平等的发展与全球化”等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能源政策发展”、“发展中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的人类影响机制”、“财产与全球环境”、“全球经济中的劳动力”、“国际事务中的地理环境”、“权利与公平”等课程。华盛顿大学开设“数字地球”、“俄罗斯景观变迁”、“女性与城市”、“城市社会公平”、“健康地理”、“全球经济迁移”、“潮湿热带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全球变化和当代政治与经济的关注与思考,使其养成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分析能力。
2.3 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
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国家对地理系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官方的基本标准,但是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是选修课,可以充分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等开设的选修课涉及到细小分支学科、世界区域地理、美国乡土地理等,比如“妇女地理”、“法律地理”、“更新世冰川地质”、“全球气候变暖争论”、“森林地理”、“东亚政治经济发展”、“非洲地理”、“美国西部”、“西欧历史地理”、“北美历史文化经济”、“美国种族阶层和贫穷地理”等。
2.4 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培养
地理技术类课程在美国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中占比例较大,极受重视,各校地理系普遍开设有诸如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原理、GIS和空间分析、GIS应用、野外调查、制图设计、遥感等课程。该类课程可作专业方向课程,而且一般为专业必修课程(见表1)。并且,该类课程一般会占到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的1/3~1/2和应修课程数的1/4左右。
美国大学实践和研究性课程种类较多,有“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研讨(Seminar)”、“专题(Topics)”、“论文(Thesis)”、“实习(Internship)”等各种类型,并且所占学分较多。在明尼苏达大学,“绘图实习(Cartography Internship)”占2-7个学分,“专题(Topics)”占3学分,“新生研讨”(Freshman Seminar)占3学分,“高年级项目研讨”(Senior Project Seminar)占4学分。学生在各种实践和研究性课程学习中,需要做到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共同讨论以及撰写作业或论文,真正锻炼了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和各项工作。
2.5 选修课门类众多.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大学地理选修课程“广而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宽。不过,要完成毕业目标对学生的学分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如表1所示,六所大学学生应修的专业课程数从十几门至二十几门不等,但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总门数则多达几十甚至上百门,这样学生自主选择性强,可以选修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帮助的课程。
其次,各门选修课程开设的频率不同。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些主干课程(如全球自然环境、环境自然系统、人文地理学导论、城市导论、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每学期都开设,部分课程(如气候学、自然环境分析、全球变暖争论、美国西部、欧洲地理、土壤地理学等课程)是一学年或隔年开设一次,而有的课程(如地貌学、高级景观地理、历史环境变迁、人类活动空间组织、人口迁移与分散、西方社会健康与财富等课程)仅偶尔开设。
第三,美国教师在授课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上课大多没有固定教材,学校给出的课程大纲也只是导向性的,因此,同一门课程可能会因不同的授课教师而强调不同的方面。每个学生所选修的课程都不尽相同,常常是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
3 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3.1 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地理专业已在我国近百所大学开设,这些大学绝大多数是高师院校,少量是综合性大学。部属高师院校,往往既有地理科学专业,也有地理教学专业(师范类);综合型大学,只有地理科学专业;省属高校,往往仅有地理科学(师范类)(见表2)。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院就明确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优秀地理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和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地理科学(师范生)旨在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学教学、热爱教学事业的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简言之,非师范类以培养从事地理科研的人才为主,师范类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学骨干为主。
3.2 课程设置整体状况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在师范类学生要修满教师教育课程。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高师院校,不论是部属还是省属高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基本围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技术4个主题组建专业课程群,减少相互重复和过度交叉,使课程之间关系清晰。这一点类似于美国将课程分为不同的课程组,既着意培养学生坚实而广阔的学术基础,又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想要深入研究的某个领域,从而更好地与未来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在传统课程和优势科研领域的基础上,各高校确认和新设了一些主干和特色课程,如南京大学开设“海洋科学导论”、“中国水问题”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河口与海岸”、“流域过程”、“城市环境过程”等课程。
由于地理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不必学习地理教育课程,所以,为他们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远远多于非师范类。由表2可以看出,为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基本一致,课程总数大致在40-55门;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非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总数分别为73门和84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3 课程设置的不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美国基本相同,均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人文地理、GIS、地理科学导论等。不足之处在于专业选修课程总数偏少,特别是国内高师院校为地理科学(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明显不足;涉及世界区域地理、全球视野的课程偏少,国内高校很少开设非洲地理、俄罗斯地理、美国地理、加拿大地理、全球化等相关课程;国内课程整体上偏重于理论和宏观,应用类、综合类、交叉性的课程偏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课程偏少;虽然国内也有野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沿讲座”类似于美国的“专题(Topics)”,但是缺少类似于美国“研讨课”(seminar)和“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的课程,并且国内受实习经费紧张所致,实践课程越来越形式化。
4 对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4.1 发挥学科传统优势.重视实践应用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特点,所设立的方向(或课程组)不必求全,而在于将各自的学科传统与区域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立一些应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方向,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应用型地理人才的培养,也更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发展其研究方向和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比如,山东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可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增设“山东区域地理”、“山东海洋地理”等课程。
4.2 及时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尽量灵活和多样化
国内高校应该更加广泛地开设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专业学习空间。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要随时调整,不要一味拘泥于不变的“刚性“计划。不论是对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学生,都应注意增加实践应用课程、分支及相邻学科课程,增加“全球转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学术研究的全球视野。
4.3 强化实践类课程和课程实践性教学.着力动手能力
首先,增加地理技术训练和野外实习的学时数,加大野外实习经费投入和建立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证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满足实践教学的正常需要。
其次,改变教师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增加课程实践性。比如部分课程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学生自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将自学及实践成果互相交流,形成类似于美国“seminar”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第三,完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鼓励本科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教师科学研究。虽然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尝试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又能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理念不足
高中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理念,关系着德育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实施。对于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来讲,讲好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以及高考的考试结构是最重要的事情。高中地理教师一心扑在了地理教学中,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科教学重点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忽略,使得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方法不足
德育,不像地理教学那样,通过分析地图、总结知识点就可以完成。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技巧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联系,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引出德育教学内容。对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体制影响的教师来讲,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上进行创新,更不能成功地实施德育教育。加强、丰富德育教育的开展方法,是高中地理课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德育教育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分析
1.从教材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沉浸于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时,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忽略德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得以突显,教师需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提出德育教学的重点,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讲解中为学生呈现德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应着不同的德育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分析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与人格,是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今昔的环境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时,其心灵会受到震撼。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每一寸绿色,每一分土地。如果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德育教育的开展还是十分容易的。在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学科知识,更收获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关注地理背景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地理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事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地理知识背景,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知识的巩固力度也在提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地量学习,会使学生分析问题与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会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国际局势,为学生讲一讲的归属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关于归属权问题的明确答案,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所占。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3.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会使学生的掌握程度更深。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将生活案例作为引导,去完成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地理学习任务,会让高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得以建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行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社会调查,来总结一下近些年来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变化,从温度、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等角度对气候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自己所统计到的数据,会被这些数据所震惊。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因为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更加精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思想观念上也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为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内容而有了积极的改变,这些正面作用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化。
【关键词】 兴趣 地理教学 气候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06-0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高中生喜欢地理课,课堂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举例是至关重要的。精彩、适当的趣味事例,甚至会成为整堂课的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新生入学第一堂地理课,可以海阔天空地和学生聊些与地理有关的话题,甚至可以浅谈些近似神乎其神,且大家感兴趣的“堪舆学”(风水学)!并可以用地理科学解释风水现象,引导学生辩证,科学的看待这一古老学说。风水学这棵理论之树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南北朝,开花结果应是在隋唐时期,在一些书面和口头语中,人们习惯上称风水为封建迷信。事实上,揭去风水先生神秘的面纱,可以用浅显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诸多风水现象。这也是第一堂地理课为什么要和学生浅谈风水学的另一原因。
如:一阳宅(房屋)三面环山,缺口一面,紧靠房屋有一溪流过,结果这栋房屋便怪事连连,屋内经常出现蜈蚣,蛇蝎等毒虫,这家人也患上了关节炎,风湿痛,彻夜不眠,还经常办事出差错,祸事不断。。。这家人按风俗惯例,便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风水先生经过一番故弄玄虚后,便会在山缺口处砌堵墙,马上立竿见影;或者是种些树,几年后,这家人家运便渐渐好起来。这其中有哪些玄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山缺口处为风口,刚好将溪流蒸发的水汽吹向房屋,自然引来一些喜湿的毒虫,另外潮湿的环境,也容易让人患上疾病,身患病痛,夜间难寐,次日精神萎靡,办事自然不利。风水先生在风口处砌墙或种树(若干年后树木成林)挡住了风口,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另外,在古代风水布局中有“玉带缠身”一说法,即:阴宅(坟墓)前有一溪流缠绕而过(坟墓位于凸岸),子孙后代必定拜将入相,荣华富贵。其实用自然科学的道理解释: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若是坟墓位于凹岸,河流不断侵蚀,若干年后,这户人家的祖先岂不是下河去洗澡了。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也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难点,寓教于乐,向学生举一些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原因是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往东减一天的缘故,让学生更明确“日界线”这一地理概念。
气候知识除用多媒体展示以外,也可举用一些典例,让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如:热带沙漠气候,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终年干旱少雨。在沙漠地带经常听到雷声隆隆,乌云密布却不见下雨,原来雨滴还没落到地上早就蒸发了。又如,沙子终日受太阳暴晒还可杀菌,中亚土库曼人打战受伤抓把沙子敷于伤口,不日便可全愈……,诸如此类的事例,更能使学生轻而易举记住该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此外,洋流部分也是高中地理较难掌握的一块内容。讲洋流时可用学生熟悉的电影《海底总动员》剧情导入,小丑鱼玛林和一群海龟正是乘着东澳大利亚暖流南下,借用洋流的力量最终找到儿子尼莫,用熟悉的电影将新概念导入自然会使学生兴趣十足。
密度流也是学生不易接受的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密度流海区为何表层与底层海水会流向相反?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可引用战争史上“巧用密度流典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洋流探知的兴趣。如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关闭潜水艇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神不知鬼不觉绕到英军背后,给其沉重打击,这正是密度流帮了德军大忙。另外,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表现为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讲授这部分知识也可以举些历史上生动的航海史:如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时间,而第二次1493年顺着洋流再次到达美洲只用了20天。很多学生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也颇感悬念,可例举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正是顺着洋流冬季出发,夏季返航,顺风顺水。通过这些熟悉的事例,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必然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