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的要求

时间:2023-08-30 16:37:41

导语:在语文教学的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要求

1.着眼于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语文课程目标力图在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设计和选择。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

2.突破学科中心。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教科书难、繁、偏、旧的状况,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加强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课程标准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

3.立足于学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摆在了重要的地位,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得到确认,教师的角色自然需要发生转变,教学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转变。

课程不仅是规定好的一系列学习内容的组合体,而且是学习主体一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必须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简言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更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组织者。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为主要标准,除教师讲授外,还要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合适,是否有效。

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得到体现。比如,语文实验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说话。以前教材开篇的编写说明,多侧重于讲编写的原则、教科书的结构,这一次则有所不同。语文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前言是“给同学们”,结尾处是:“希望我们能多多联系,真诚欢迎你们提出意见,真诚欢迎你们推荐新的课文、活泼的练习设计和设计有趣的附件。祝你们学习进步!”还留有通讯地址、电话、网址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也是用“写在前面”开篇,把语文学习设计为“语文之旅”。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使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信息时代,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学校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渠道多样化,如电视、网络等,让学生有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这与我们以往的学习环境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方法的学习和寻求知识的观念更为重要;与接受知识相比,选择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职能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改变。教师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专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教学专家,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职称论文。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克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作文教学研究,2007.4.

第3篇

摘要: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十几年进程中,中学语文课程有了新的进展而又存在不少问题。在影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诸多因素中,中学语文教师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拟从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新性质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这一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教师素养

引言

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程改革已推进十几年的今天,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研究背景更加复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方面灌输了中学语文教师素养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这两方面长期斗争、磨合。在新课程改革已有显著成效而又遭遇阻力的矛盾背景下,探讨中学语文教师素养十分必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课堂效果,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其实践意义而言,中学语文教师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有助于语文课程的教育改革。

语文课程性质的新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一、工具性视野下的素养要求

中学语文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掌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育教授母语,它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这便决定其工具性的本质中学语文教育是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语言教学。关于语文的工具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阐述道:“语文不是关于知识的学科,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因为语言作为工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张志公先生也就语文的工具性解释道:“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2]”。时至今日,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强调要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可见汉语言文字一直以来仍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重点内容。例如:中学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关于这篇课文的讲解,感受它独特的语言描法和语言风格,比如对林黛玉极具特色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3]16”的分析;理解语言背后的思想与内涵,如对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3]20!”话语的分析,就是此篇课文的工具性目标。要完成工具性讲解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拥有深厚的汉语言知识素养,全面掌握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知识,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二、人文性视野下的素养要求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其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穿着人文性的特征。“‘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立足于‘人’与‘文化’这两个基点上,同人道、人性、文明、文化等意义相同[4]36”。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指语文教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它教授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品德修养以丰富的个人情感等。这种情感的渲染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的优秀经典的语文课文的学习。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如《我的战友》讴歌了革命志士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我的信念》一文赞扬了作者玛丽.居里专心科学研究、坚持拼搏以及淡泊名利的品德修养;《背影》抒发作者朱自清对父爱的感动,对父爱的赞扬。当然中学语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绝不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等等。另外,语文学科还传播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时间跨度远至三皇五帝,近到21世纪;内容包罗万象,如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气势恢宏的长城等。其次,语文的人文性还表现在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语文这门学科不像物理、化学这之类极具理性的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语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因素,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不仅仅是通过上述的语文课文思想的传授来完成的,还体现在教师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的人格培养应向纵深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语文的人文性,其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广博的文化知识来阐述语文教育的思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视野下的素养要求

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密不可分,水融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可理解为以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为基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实现语文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实现是通过“三维度”目标的一步步进行来进行的。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文《香菱学诗》其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②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白话文的阅读能力。

③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④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读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通过精读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②、③属工具性目标,①、④属人文性目标,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目标层面属人文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整堂语文课程的实施便是灵活实施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中学语文教师要驾驭整个语文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糅合就必须具备高超的能力素养:语文基本能力素养、语文教学能力素养、语文评价能力素养和语文科研能力素养。这些能力素养和先前提到的人文素养的融合需要中学语文教师良好的心理素养作支撑,包括良好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和坚韧的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坚持做好语文教学的每一项工作。

结语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处在复杂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曲折前行,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来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发展必须时时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步,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学习新的方法,不断突破传统,追求自身素养的完善和丰富,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成就自身素养的更新与活力。(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2.

[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

第4篇

【关键词】:创新 自由探索 宽容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71-01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1)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

(2)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

(3)向社会开放。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第5篇

【关键字】高中语文 开放性教学 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心灵工程,它关系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因此,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语文是学生起步最早的一门学科,也是必备的基础性学科,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语文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教学是知识的引导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语文教学在遵循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想将语文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就需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环境

1.课堂环境。课堂环境中要注意主题的开放,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因此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将教学做到张弛有度,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双方面的训练。开放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别就在于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学习都遵循自主学习的原则,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的安排。

开放性教学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激发学生积极性作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再被禁锢在固定的教学规定中。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将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进行延伸,将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充分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特点,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

2.课外环境。语文教学还可以结合很多有趣的课外知识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这样的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可谓一举多得。将名著结合到语文教学中也是实现开放性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从而更加形象的重现旧社会的生活状态,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观看过后还需要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的所见所闻,对阿Q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而引申出旧社会中人们的共性,加深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点学习,更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要“授之以鱼”,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做到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进一步开放课堂,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大好处。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并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课堂内容变得多样化,打破了原有书本知识的界限,使得教学具有开放性。

三、学习方法

开放性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开放性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上,“读书贵有疑”,学习本身就是发展和探究的过程,带着怀疑和探索的思维去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并且将局限的知识层面进行不断的开放和扩展,从而将语文学习做到灵活高效。

学习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学生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动的探索,参加和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从而调动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面对知识,学生要主动的接受,积极的心态会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反之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很沉重,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自身还要学会自主学习法,在语文学习中,自学是很重要的环节。语文需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展,增加知识储备,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自学的开放性。

教学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变,也需要实现从封闭教学到开放性教学的改变。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将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新鲜的活力,而不是死板的知识,因此,开放性教学的推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君秀.让开放性教学悄悄走进高中语文课堂[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4).

第6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44-03

自2009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实施不扎实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区别,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其本质、特征与内涵等;另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认识水平、情绪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完全“自主”的水平,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与指导。因此,教师要具备并切实提高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能力,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效能。

一、综合能力:实施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的坚实基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运用语文工具的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从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在活动内容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紧密结合,有效地沟通语文与职业的联系,与世界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胜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

理论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深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深刻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特点、目标及其价值,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而设计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同,教师要了解活动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学习和掌握活动学习方式的基本原理、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在活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把握其理论基础,理解其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涵和特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搜集并研究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从中获得借鉴,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习的封闭式格局,把语文学习的视角与空间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更多的活动内容是跨领域的,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注重知识积淀,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对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基本特点、知识体系、教学要求等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并掌握其他学科共同的知识基础,熟悉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语文教师要分析研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以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发挥语文课程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彰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特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固定的学习材料的限制,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决定了活动的实施需要依赖于丰富的活动资源。活动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又直接决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范围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提高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具有潜在性、丰富性、多质性、等价性等特点,教师要掌握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程序、路径和具体方法,能根据活动主题与目的,确定所需资源的类型和内容,能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重点分析资源和活动目标及活动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源具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学生可以从资源中发现哪些问题,资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等等。经过细致的分析,不仅可以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而且可以明确资源利用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利用资源。

二、组织能力: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的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授受关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无疑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共同实践,和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具备并善于运用促进性的活动组织策略和活动指导技能,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设计科学、可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教师组织活动的首要能力,也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活动目标、选取恰当的活动方法与活动策略,规划优化的活动流程,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的过程。教师要学习课程开发方法,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对教材中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把握活动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确立依据,理解设置活动任务的目的,剖析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目标和任务,并对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和课外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新建构,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教学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才能更具方向性,更富有实效。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成果的交流,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替代学生解决,而应该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展活动的各种方法,如制订活动方案的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调查、访问的方法,评价的方法等,才能给学生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期望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提高活动评价的能力,才能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学生发展状况等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对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多维的,其评价内容要涵盖活动的主要目标,即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能力,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熟悉评价的内容体系,掌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法,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掌握分析活动任务所需语文能力的方法,并能细化出具体的评价项目、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要掌握评价的实施方法和要求,在把握评价内容与重点指向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掌握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资料的方法,善于根据活动进程和学生活动状况把握评价的最佳时机。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策略,以更好地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三、导向能力: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效能的关键

生成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但是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体验、思考、感悟和习得。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阅历见识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着力点,面对同样的活动任务,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资源,不同的学生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学习情境、言语材料,认识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同。学生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重新设计活动任务和活动过程,调整学习内容,选取新的活动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标准,甚至重新确立新的活动主题,从而产生新的活动结果和活动价值,这些都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将活动中千变万化的动态生成的内容导向到既定的活动目标,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对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将活动推向深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语文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综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学会与应用,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都应聚焦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判断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教学价值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学生在活动中要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些都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媒介”,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如何阅读、如何表达、如何与别人交流,即学生是如何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要分析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是要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指向了活动的既定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合理调控学生的活动过程,达成活动的目的。

第7篇

一、母爱胜于一切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你的任何一种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在这里,你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有知识、有爱心、有方法的母亲。面对一名正常的学生,语文教师只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课文。而面对哪些发音都无法准确,情绪有很大波动的学生时,母亲必须具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熟练优美的手语动作要吸引他们的神志。要让他以教师为榜样,为目标。然后再去一字一句的实践在他们自己身上。哪怕有针尖大的进步,也要以母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他们尽可能的鼓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如此,本来自卑的他们才会找回自信,才会学有所获。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特殊学生的语感能力差,思想难以集中。要让他们一动不动的去想象、去感知课文的情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情景再现课堂,让他们去参与、从课堂活动中去体验课文的情景。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费尽心机地去设计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难以再现课堂活动的课文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来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完全集中。理解完课文情景永远不要忘记一句话:如果不是你们来参与活动,帮助老师,老师不知道课文竟然是这样的情景呢!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明天我会帮助老师干什么事情呢?”这样的想法。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把学生吸引到本堂课的情景中来,教师始终要牢牢的把握住本堂课的重点,还要自然的、灵活多样的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总结,让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指挥,让他们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愉快的接受教学。

第8篇

(一)课题选择的原则、范围与类型

选题是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工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系密切。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科研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得到必要的本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集中、全面的训练。

1.选题的原则

课题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总目标和毕业论文教学目的要求。

2)选题应注重科学性和前沿性。

3)鼓励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择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4)鼓励学习者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指导教师应考虑学习者选题在时间、方法、经费和实际条件等方面的可行性,确保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

6)一人一题,不允许数人共同完成一个题目。

2.选题的范围

(可以参考以下“例如”中的选题,但不局限于以下选题)

(1)围绕本专业和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创新。

例如:

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学科基础——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幼儿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与弊

基于幼儿学习方式的教育——如何更好的开展教学

教师科学学前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探索

幼儿园去小学化的问题

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认同

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学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2)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初探

对当前幼儿读写算教育热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应不应该有“兴趣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3)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

幼儿园教师的核心能力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新挑战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班级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调查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调查

幼儿园区角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幼儿园各年龄班阅读材料的选择情况调研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情况调研

幼儿园课程综合化教育进展

(4)幼儿园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例如:

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

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

幼儿园日常事务管理

幼儿园园长责任制

幼儿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调查研究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状况调查

幼儿园办园成本调查

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工资状况调查

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提高幼教机构管理绩效的有效策略

3.选题类型

(1)思辨型课题

这种课题主要是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学术观点进行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并说服读者,典型代表是调查研究型课题。

调查研究型课题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获取所需要完整资料和数据,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进行必要的讨论并得出研究结论。

(2)说明型课题

主要是从某种研究对象、现象的结构、层次、要素、尺度的质和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使人们对这个事物、研究对象、现象的本身构成有所了解。这类课题是利用已有资料或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可用资料(没有充分分析的或前人调查收集的资料),经过认真审核与整理,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必要的讨论。此类课题研究应注意资料的可信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应进行补充调查。

(3)论证型课题

论证型课题是在对大量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领域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论点,提出充分的和有说服力的论据,得出结论。

论证型课题强调导论、正论和结论,要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毕业论文的安排和相关要求

毕业论文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的80%以上时进行。修完全部课程、达到毕业总学分后完成毕业论文和考核工作。

1.毕业论文主要环节

——确定选题

——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编写提纲

——开题

——撰写论文

——论文答辩

2.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

1)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不重复专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第9篇

一、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中关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善于观察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和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才会乐于敞开心扉,乐意听从我们的教诲,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以前有好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冲激,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单单指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鸟儿的知识,课堂中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教会了他们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还为上课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二)本文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写的,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因此,教学中师生精心准备,把这篇文章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三)本文是以鸟儿的身份发回的侦察报告,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我抓住了鸟儿对话的语气,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四)注重合作探究。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讨论:从四份侦察报告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鸟儿会遭到迫害?你有什么感想?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真正了解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几千年的教育被素质教育的春风一吹,把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们吹醒了,他们明白了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于是,人们意识到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应改为启发诱导式教学,更要求我们应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努力做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如此,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法学法。如《黄河象》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弄清科学假想,而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大胆实践,共同讨论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并编成故事。之后,学生把自己创编的故事再与科学家的假想相比较,从而感受到了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严谨性。

四、博览群书,拓展知识结构

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全面地塑造儿童心灵的任务,他的工作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小学教师在文化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不仅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和才能,还要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还应掌握一些数学、科学、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知识,知道一些人生哲理,清楚了解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了解现代科技新发展,总之,教育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做到博览群书,以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

五、有效、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