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

时间:2023-08-30 16:37:43

导语:在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学校;学生;课间体育活动

一、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原因

课间操体育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机械。多年以来,课间体育活动等于广播操,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式而已。后果做操不认真,出工不出力的懒散现象非常严重,虽然我校采取检查、评分、开展广播操比赛,并要求班主任到场督促等措施,进行整顿、治理,功夫下的不小,但总是“雨过地皮干”作用不大,更谈不上好转、甚至于发展到许多学生旷操,在我多年教学中,对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不喜欢做广播操。

二、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中小学大课间操的思路

(1)丰富课间操体育活动内容。充分认识抓好课间操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转变观念,要形成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环境,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课间操体育活动的时间,开展内容丰富的课间体育活动。要根据当前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广泛继承、借鉴传统课间操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学校课间操体育活动的经验与做法,使课间体育活动切实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课间操体育活动不要局限于做一套广播操,可以丰富多彩。如做少年拳、健美操、韵律操、武术操;做持器械体操(绳操、持“拍”操)等;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选择新教材教学内容中的发展身体能力如兔子舞、阿拉伯之夜等;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选择新教材教学内容中的球类活动,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等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选择新教材教学内容中的休闲与健身体育项目,如跳绳、滑轮、踢键子、等;还可以加入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毽球、蹴球等;我校还创建了四套具有山区特色的古诗操,用优美的音乐作连接。我校将本校的古诗特色教育通过音体美教研组的共同努力将一百六首古诗分春、夏、秋、冬(每季四十首)连接起来并配上肢体动作,编制了四套古诗操,在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的操使大课间活动即新颖又符合实际。还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选一些新教材教学内容组合成一些活动性的室外、室内游戏等等,一年四季四种方式,四样内容,使学生即新颖又高兴,同时还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总之,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体育课间操活动应根据多元化目标与内容的关系,设计多样性的内容。上述活动内容,各校可根据各地学校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客观条件,决定发展重点,对学校场地、器材增添相应地安排投资。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情况,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使用,或维修,或新增场地、器材,尽量使学校的每一块现有场地、每一件现有的器材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2)改变形式以提高学生锻炼兴趣。过去的体育课间活动是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不能使学生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锻炼,不利于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现在,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间操体育活动内容。那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课间操体育活动的内容,应该采用新的多种活动形式。不同的活动形式可分年级、班级、项目、场地交叉进行。活动时间定为40分钟为宜。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中小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3)科学地确定运动负荷,根据季节变换内容,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根据短时记忆、计量作业、注意力3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古诗操的编排效果最好。再加上根据季节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活动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运动负荷,科学的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是我校总结出来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大课间体育运动。以冬季我校大课间为例,40首古诗,七分钟音乐在配上适合的肢体动作三者合一效果最好。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阿拉伯之夜,兔子舞让学生在快乐的舞蹈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课间活动带给大家的愉悦的同时,运动量较大可以克服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特别冷时还可以把手放衣兜里,这些都展现了学校的特色和不同精神面貌,但共同的感受是―――运动、快乐、和谐、感恩。

三、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学大课间操的作用

(1)全体重视、领导挂帅、群策群力,从研究制定方案,到动手开始训练,整个活动都凝聚着领导小组各位成员的心血。

(2)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一种课程,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体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体育生活,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来学习也是来生活,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起点,活动绚丽多彩、人情味十足,为学生诗一般的生活增光添彩。

(4)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课间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奇妙的音乐声中,在欢快的节拍中舒展着身姿,不仅是力的显示,也是美的表达和心的交流。

四、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学大课间操对学生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获得体育持续发展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品质。改革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深浓、锻炼的内容和方法更多,逐渐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2)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间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模拟的环境,学生在合作学习、相互交往中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3)有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心态和文化素养的形成。课间体育活动融文化艺术于体育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影响,是学生难以忘怀的校园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4)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对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肯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编自创体操动作、自己设计体育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萌芽了创造的种子,提高了创造能力。

五、大课间活动基本操作流程

(1)进场与音乐队伍以班级为单位;

(2)进入操场后,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进行表演热身(四季变换);

(3)学生做国颁操;

(4)校园集体舞表演;

(5)古诗操表演(四季变换);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课 兴趣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50-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初中体育课更是被普遍认为可有可无。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体育课中,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适当、合理地安排好教材;如何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初中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我们体育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 树立激发初中生体育兴趣的理念

初中体育课是根据初中生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提高卫生保健水平为目的的学校教育活动。现阶段不少初中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即使喜欢上体育课也是停留在体育课没作业、老师管束少等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过去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居于绝对控制和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师必须树立起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理念,积极改变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奇怪现象。

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

二 激发初中生体育兴趣的对策

1.让学生从内心认识体育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遵循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功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青少年一代的身体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体育课上,要利用多种手段,如讲体育故事、放阅兵影片等,以端正他们上体育课的态度。只要学生有了规范上好体育课的内心要求,体育教学活动就有了原动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抵触、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爱,也就喜欢上体育课。所以,要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到和蔼可亲,宽容豁达;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3.大力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初中生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大力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把田径、体操、游泳、球类、武术、健美操、游戏等活动充实到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细心准备,科学操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保证每一堂课的成功。游戏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此可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寓练于趣”,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做下肢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搞多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用单双脚跳前进的划龙舟等。

4.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入部分,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激烈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另一方面要在教法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兴趣中练,练中产生兴趣。如耐久跑教学,可设计“接龙跑”,让排头的学生手拿一面红旗,按顺序轮流下去,让学生争当红旗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练习任务,既达到了练习效果又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再一方面,课堂中还可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习热情;最后,还可以把体育游戏带进课堂,把要学的内容融入游戏中。

5.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在体育课教学中,要积极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一种体育器材时,教师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运用,不要演示示范动作,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教师则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活动后学生们都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高涨。

6.重视搞好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秋季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课外体育活动也要重视规范地上好,课间操、眼保健操、班级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活动、运动队训练等都要规范地进行,不能只走形式。

三 结束语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可以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体育教师只要树立起激发初中生体育兴趣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积极探索和总结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体育兴趣特点的变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吕庆兰.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K)7―3612(2007)01―0096-03

投稿日期:2006―06―18

作者简介:童建平(1958-),男,内蒙古集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确定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目标。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高校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向着创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以及养成终身体育的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迈进。

为了更好地全面落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在2003年8月开始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经过三个学期的运行,体育教学俱乐部充分发挥了体育课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体质,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俱乐部健康发展,根据我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俱乐部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本科2003级、2004级学生和共体部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本研究直接对体育教学俱乐部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依据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理念,其中学生问卷主要从生理(Q1―Q3)、心理(Q4-Q7)、社会适应(Q8-Q18)三个层面进行了设计,教师问卷主要从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课教学的重点、以什么为内容组织教学、继续本专业的学习、教师角色的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设计。问卷的Alpha系数为0.8664。内容效度经过5位教授进行了判断。专家对问卷确认率较高。2004年10月中旬正式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进行,即以教学班为单位利用上课前、上课后的时间,集中实施,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18份,收回101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60,有效率94.3%。对教学俱乐部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回收问卷经审核后建立编码系统,依据编码系统用Excel进行了数据的录入、管理,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和说明,以下问卷中的18个问题分别用Q1-Q18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表1)67.7%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学俱乐部这种模式,而在喜欢此模式的学生中,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一年级比二年级更喜欢,自评能力越高者越喜欢。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对俱乐部教学不喜欢的因素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什么是体育教学俱乐部不理解;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选上自己喜欢的俱乐部而感到不喜欢这种模式;有一些学生认为应多开设一些俱乐部。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促进了课内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间增多了,有92.0%的学生表示同意及很同意。教师认为实践课教学重点是技术教学,有15.0%的教师认为是这样,调查显示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师已由主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有90.0%的教师表示同意及很同意。可以看出,随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实践课教学以身体锻炼为主,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必然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学习中来。

2.2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课)评价标准的态度

从上表中可知,有70.7%的男生和78.9%的女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评价标准表示满意,女生比男生更满意;汉族(76.7%)、蒙族(75.9%)及其他民族(79.1%)学生对此模式评价标准的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异;自评体育综合能力较高者、中等者、较差者体育教学俱乐部评价标准,表示满意的百分比分别为82.0%、77.0%、58.3%,由此可见,自评能力越高者对教学俱乐部的评价标准越满意。

通过对各单项体育教学俱乐部考核办法的调查,每个俱乐部都根据本俱乐部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以武术俱乐部为例:动作组合和套路技术及散打技术、战术占30%;身体素质和专项基本功占20%;理论作业或答卷占10%;上课出勤40%;参加武术裁判工作或表演、比赛等加分。套路考核集体打分,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裁判组。身体素质及基本功考试内容以抽签方式在四项中选两项,以教师评分为主,学生协助。专题作业占8分,课堂提问占2分。可以看出,武术俱乐部能够从动作组合、身体素质、理论作业、出勤、学生的互评、裁判及表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2.3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上表中可知,学生对具体教学目标Q2、Q9、Q11、013、04、Q18、010同意及很同意,百分比依次为81.1%,75.3%.71.0%.62.0%,72.7%,72.4%,70.9%,除Q13外,其余6项均超过了70.0%,基本上实现了教学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应加强学生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知识的传授。因此,我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基本上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2.4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优势

2.4.1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主动性通过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随着在活动过程中,年级的打破,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有利的促进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4.2促进了学生互相交往,增进了友谊,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体育教学俱乐部常以教学、辅导、小型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俱乐部的学生把运动场变成了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展示体育风貌的活动场所。由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开展,许多同学成为课外群体活动的关注群,他们不仅踊跃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和运动表演,而且经常交流体育信息,校园体育新闻等活动,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4.3充分利用了场馆设施,拓展了体育活动的空间 近年来来,由于学生扩招等原因,仍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要。体育俱乐部以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和活动场地,使学校的场馆从早到晚,从工作日到节假日,都有俱乐部在开展活动,充分提高了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利用率。

2.4.4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传统的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去讲授各种不同类型、项目、内容的体育课,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也影响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体育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专项)优势的特长,在学生中建立较好的形象,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堂中教师运用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等教学方法及手段,使体育俱乐部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4.5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教学、辅导、群体竞赛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过程中,加大了学时,学时的加大主要用于组织本俱乐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和本俱乐部竞赛。

3 结论与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意志;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日渐提高,这就要求人们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应对。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学校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使他们缺少吃苦锻炼的机会,因此普遍存在着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的现象,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一定差距。怎样缩小这个差距并尽量与社会"接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任务。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要重视利用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体育培养意志品质的内容

(1)自觉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意义。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产生自觉的行动,在学习及体育活动中从难从严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刻苦训练,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学习中,目标明确便会产生巨大的内部动力,激发起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克服各种生理惰性和困难干扰,始终保持增力性情绪,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2)自制性:指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制性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排除干扰的重要品质。由于在体育比赛中学生的情绪体验较为深刻,自制力便显得特别重要。比赛时,学生会随着场上出现的复杂情况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要用较强的自制力来调节、控制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顽强性:指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顽强的战斗意志对夺取比赛的胜利具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困境中(如比分相持、落后、体力不佳等)顽强的意志显得更为重要。顽强性与一个人的动机和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对自己确定的目标意义及其社会价值认识得越深刻,他在困境中的顽强性就表现得越突出。

(4)自主性:指学生在独立做事中表现出来的各项能力。体育比赛中有的项目是个人单独作战,所以,自主性特别重要。体育比赛中所出现的一切变化,都只能靠学生根据临场情况,独立思考,在瞬息万变中做出判断,加以解决。

(5)自信心:指学生在困难条件下,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它是体育比赛中发挥自己竞技水平的重要心理动力。相信自己,首先在气势上就能压倒对方。即使在肌体疲惫、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昂扬的斗志,寻求积极主动的契机,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的。

二、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高、跳远、跳木马、攀登等。在这些活动中,有的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其原因有这几方面:

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就紧张。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第二,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羽毛球、排球、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练、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三、创新方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同教学课程相结合,避免以说教的方式将体育课程变成理论教学课或者单纯的游戏课。要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意志品质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乐于参与体育运动中来,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天气情况,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控制教学训练时间。以意志精神、思想教育为主,体力为次,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要防止过度把个人的快乐和兴趣极端化,更要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均衡性发展。

四、在体育教学中陶冶美的情操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初中生的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有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度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学生意志发展,也不能放任自流,不严格要求。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摩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跳山羊就害怕,甚至认为其他体育项目自己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心理伤痕”。

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上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和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第5篇

关键词:体育家庭作业 体能 健康 锻炼习惯

所谓体育家庭作业是指针对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而制定的家庭锻炼计划。利用家庭、社会资源、通过农校联管的方式,使锻炼计划得以实施。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地。

一、实施体育家庭作业,是基于一种思考

1.长期以来,体育活动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广播操,素质测试项目的练习,体育2项技能也因为各种缘由而间断的学习,一成不变的活动内容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锻炼效果不佳。学校延长活动的时间,但是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呆板,也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导致学生锻炼效果的较差!

2.家长对阳光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不够,认为学生在校内就是上好课,少玩多学习,考个好分数,至于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那是花费学生学习时间的事,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家更谈不上什么阳光体育了。

3.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量化指标,主要还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至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如何,效果怎样,社会上不太关心也不会关心。

二、实施体育家庭作业,是基于一种认识

1.丰富课堂教学,展示校园和谐风采。体育作业的出现,改革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真真正正地让体育成为每个学生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让“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渗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在体育作业指引下,从学校到家庭,无论身处何地,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体育锻炼的平台,孩子们在完成体育作业时,不但强健了身体,回到学校学生之间的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交流和互帮互助的现象多了,大家交流着自己的运动感受,一起分享运动的经验和快乐,整个校园呈现出和谐活跃的气氛。

2.丰富校内外体育锻炼,带动全民参与运动。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必然改变了平常的生活习惯和状态,比如假期体育作业帮学生改掉睡懒觉、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等不良习惯。保证了校内校外同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家长们对此做法不仅支持,一些家长还主动配合孩子,和孩子一起运动。

三、实施体育家庭作业的构建策略

(一)依原则进行设计,构建实践载体

1. 运动项目,因人而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比如协调性不好的学生可以布置广播操,手臂力量欠佳的学生布置俯卧撑,腿部力量不足的学生布置跳楼梯等等。

2. 运动场地,因地制宜:小学有学区划分,个别小区,分布有健身路径,其中街道公园里健身器材设施齐全,有各式健身器材,附近村里的锻炼空地也比较多,健身的场地比较齐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可以经常性的来学校运动场地进行锻炼,因此布置一些诸如:立定跳远、跳绳、爬楼梯,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篮球。等诸多锻炼项目都是可以开展的。

3. 舒适自然,循序渐进: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

4. 运动适度,不宜过量: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 多采用对人体有利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中等偏小为宜,这样易于长期坚持,安全性高,可以减少和降低各种运动的危险因素,特别小学生这个群体,身体素质还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要防范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5. 统筹安排,持之以恒:将锻炼延引至课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坚持下来,因此将学生进行分组,调动合力能有效地将体育进行到底。在给学生分组时,考虑到学生居住得相对集中,可以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界限,使同学们重新组合,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调”。把不同体质的同学分在一起,有利于相互帮助、提携;男女要相互搭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有利于提高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要把体育骨干合理分配,充当各组的“龙头”。

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每一组的同学都能更加出色完成锻炼计划。与此同时,适时地进行一些各组之间的对抗赛,会激发起同学们练习的更大热情。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新鲜感,也有亲切的感觉,交流起来毫无障碍,很有可能比在学校开展还要有序、有趣、有质量。

(二)按计划进行实施 打造管理机制

1.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放学后选择空余的时间,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进行提高锻炼。假期则规定具体锻炼时间:每天下午2点至4点,各组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调整,但锻炼时间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不得无故缺勤;速度、力量、弹跳、柔韧、球类都要涉及,但每天的选择可有所不同,每天需突出侧重点;每天都要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第6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体育教学 培养

非智力因素即指理想、兴趣、良好的个性特征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等。体育教学的独特性,确定了它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以人为本,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体育课程形式(体育活动课程和科学课程)来实现的,体育课程有基本的体育特征: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综和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目前对学生地位的主题性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不是被动的练习和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和运用知识。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从教育的目的来说,学生就是实现发展的主体,尤其是在体育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论的全过程,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向交流提供条件。这样,群体以社会期望等方式促使个体内化为抱负水平,不断的掌握人类社会经验并将自己整合于人际关系系统中的过程才能实现,这时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才能得到有利发挥。一些专家曾经对学校体育配合国家素质教育思想的社会化功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发现以群体方式参与的体育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功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非智力因素,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掌握社会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角色。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课主要是在课外进行的,不同于其他在课堂上活动受到限制、主要靠大脑进行思维的课程。体育教师除了需要讲解以外,很多都是与学生直接言语的交流,这些交流都没有固定的说书的模式,而是随着客观环境和事情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生,思想和身体发育还不成熟。一旦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他对课堂的教学任务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完成,而是应付了事。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愉悦的进入学习状态。

2.2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在较高兴的状态下学习,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学生往往对于集体竞赛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课中可穿插竞赛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己思考的项目,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完成任务,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还可采用一些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项目,如用短绳跳出各种花样,用篮球编一些简单的动作等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课中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学生兴趣高,思想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首先,要教授一些必要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有些体育项目中的动作,学生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就不要讲了。学生之间通过帮助能完成的时候,先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多练。学习中教师给予引导与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形成,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

4.1分组教学法

在分组时以学生的自由组合为基础,限定每组的人数,则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会发生歧视差生的现象。并且学生是自由结合的,所以组员之间容易取得相互信任,组内每位学生得到最真诚的帮助。各组之间进行比赛时,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每个组员都会有高度的责任心,相互帮助、配合和协调,既有利于提高集体力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4.2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哪怕是一小点的进步并适时提出表扬。使之从自己的不断胜利和进步中看到希望,使自己的自信心得以建立和发展。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和培养其勇敢的克服困难的精神,练习中有些学生由于胆怯和恐惧甚至怕羞而不敢做动作,这时就要对学生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鼓励,使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强制”练习中冲破精神枷锁建立起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进而形成良好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个性特征,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鼓励无效的情况,这时就要利用少年期学生自尊心强及要求得到众人认可的心理特点,用语言进行刺激,激发起他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这些不断的鼓励、刺激,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的目的。

4.3竞赛教学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竞赛都是面对的直接竞争的表现形式,合理的运用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制定上要安排各种形式的竞赛,并且最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即可采用个人与个人的对抗,也可以采用组间的竞赛,竞争的形式可以是直接的激烈对抗,也可以采用软性质如比技术,比学习的速度和掌握程度等。这些个人和组间的对抗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相互竞争的意识。通过不断的比赛,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竞争意识会逐渐得到培养并成型。

4.4说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和各种结果,可施以不同的语言说教。有时可以表扬、鼓励,有时则需在刺激、批评,各种情况下的说教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4.5课后任务法及问题教学法

有目的的预留课后作业也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但要克服随意性,应有目的的留一些脑力方面的作业如让学生根据学习的体操的简单动作,自己动手编制一套小型体操或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而后老师加以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与教学理念的守旧相对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也缺乏新意。受“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片面地强调传统的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和体能达标测试。我们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中,体操课所占的时间比例最多,达到60%,而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可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课程,总的时间比例则只有35%。一些现代体育技能课程,如健身操、瑜珈、标枪等,很多学校并未开设,即便开设,所占学时总比例也不足5%。很显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还较传统守旧,与现代化的、快节奏的社会不相适应。在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堂上教学的内容通常是体操、篮球、乒乓球、单双杠、铅球等常规体育技能,这些项目多数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到高职院校后仍然学习,很难从中学出兴趣来,因此这些体育技能课中,很多学生参与热情显得很低落。我们调查中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体育课没有意思,有的甚至建议学校不要开设体育课,以免浪费时间。

教学方法传统

教学方法上,受体育课场地条件限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示范教学法,即教师面对学生集体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跟着模仿,这样反复尝试,直到学生动作模仿到标准为止,而现代的多媒体动画动作示范教学方法等鲜见采用。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般环节是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示范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纠正动作,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动作较规范的学生带头组织全组进行反复训练。这种行为主义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确也是体育课中少不了的,但将之贯彻教学始终则难免让学生生厌。我们现场观摩了全校十二位体育老师共四十个课时的体育课,四十堂课中,体育老师无一例外都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法,而且对于同一体育教师而言,其课堂前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纵观四十余堂课,每堂课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时无精打采,敷衍塞责,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佳。

教学评价内容片面

受“增强体质”和“技术教学”等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普遍过度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测评,而对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关的学习态度、动动习惯、意志品格、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则有所欠缺。评价上的片面性导致教学活动的片面性,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体能训练,而学生也一味地只注重体能训练,从而对体育活动中相关的精神价值内容集体忽略。这样的评价,无疑会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越走越偏。我们在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抽查了几个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表平时考评记录,结果发现体育成绩都是体能测评成绩,平时的考评记录多数都只有考勤记录,没有真正对学生的体育表现的考评记录。这印证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片面性。

师资力量不足

根据调查统计,浙江全省39所高职院校,每年需要开设体育课的学生有50000余人,而体育教师则不足500人,师生比约为100∶1。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应为1∶18。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编。以较少的教师面对较多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必然面临重重问题,教学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校有教职工300多人,而其中体育教师仅12人。全校学生5000余人,每年约3500名学生需要学习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与上课学生的比例约为1∶300。很明显,该校师资严重不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体育教师们都超负荷劳动,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就实在难以保证。

训练场地有限

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场地十分有限,许多学校只有4~8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而且部分场地还对外出租,常有一些赛事进行,导致教学中经常不能使用。由于学校普遍扩招,学生班级多,同一时段上体育课的班级也相应增多,现有场地往往不够使用。走进高职院校,不难看到一些花园空地、步行广场、教学楼架空层、楼间广场等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都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此外,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数量十分有限,由于每次能在场地上训练的人并不多,这些场地的使用更显得十分紧张。还有如网球、排球等场地,许多学校甚至还没有,相关课程无法正常开展。

教学班额偏大

调查发现,受师资和场地的限制,70%的高职院校存在合班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学班普遍超过60人,有的甚至上百人。这使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负担成倍增加,体育技能的指导显得非常困难,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练习的效率大打折扣。以一个60人的教学班为例,教师在示范一个动作后,如果要逐个指导,每个学生身上保守估计为30秒,那么全部指导完毕则需要30分钟。一节课就45分钟,剩下的15分钟里要想再另教一个动作就已经不可能。在这种现实下,体育教师们往往在动作指导上只注重抓典型,即整体上观看全部学生动作完成情况,发现动作严重不规范的,才予以个别指导纠正。如此一来,就容忍了许多学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规范。而这种小毛病会在教师的容忍中聚积,时日一长,直接影响到多数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再者,由于班额过大,师生互动交流也就跟着减少,教师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与教师交流的渴望。这种现状持续存在,最终使学生无法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对体育失去兴趣。

教师科研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受传统的体校教育影响,很大一部分文化素养不足,科研意识淡薄,只注重自身体育技能的提升,而忽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普遍缺乏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意识。我们对浙江39所高校20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主动申请科研课题或撰写科研论文的人仅占10%左右,而多数人都是处于被动科研的状态,即需要评职称时,才设法写点论文投稿。由于缺乏科研意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不会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视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一直持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也就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解决策略

1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理念

当前时代要求以人为本,要以完善人的人格及生存方式为主要目的。与此相应,教育上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即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实施体育教育时,不能为体育而体育,而要把体育放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去考虑。此外,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部颁布了《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这一更名,体现了体育教育不能再以体育技能为目标,而要把学生的健康作为终极目的。因此,体育教育不能简单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某一体育技能为教学目标,而要设法通过体育教学来完善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获得体育技能、养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培养长远的体育兴趣和健康意识,以此让他们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教师要设法从竞技体育向健康与终身体育转变,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立足实际,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应立足实际,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能型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应考虑他们将来的需求,在开展好公共体育项目的教学之外,还应增加一些有利于他们将来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如有关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终身体育兴趣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让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职业压力。比如建筑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会高空作业,为此,他们需要在体育课中锻炼平衡力、攀登能力,还要预防恐高症的出现;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手掌、肩、脚掌、腰等部位用得较多,体育教学中可以增加上下肢协调训练、肩带肌、躯干肌及脚掌力量训练,上下肢静力耐力训练等内容。此外,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以后,与人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是必不可少的,在体育教学中增加集体协作方面的训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完成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而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自主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从整体上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使体育教学内容切合学生需要,使他们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有益于他们的职业生涯。

3以评促学,改进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体育教学评价要注意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进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要把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以及所学知识与技能对将来职业的促进效果等指标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评价方法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为确保评价的规范性,体育教学部门应制作统一的评价表,表中涉及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体能、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心理和兴趣、体育参与情况等,各项指标均应注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方便成绩计算,每项指标都可以进行量化,比如对“体育心理和兴趣”这个指标,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量化:(1)对体育活动有较强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参与———10分(2)对体育活动热情度不高,被动参与体育活动,无缺旷———8分(3)对体育活动有排斥感,体育活动少量缺旷———5分(4)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经常缺旷———2分以上方式,可以将一些定性评价进行量化,以方便进行成绩核算。当然,这种定性评价量化的方式必须要注意科学性,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实际,另一方面定性分层要合理,量化差距也要适当,分值分配更要综合考虑在成绩总分中的合理比例,否则就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类似的注重过程的评价做得好,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4适应发展,充实体育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对体育教学的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学生规模和教育部有关师生比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体育专业人才进入高职院校。在人才规划上,应充分考虑人才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称结构等,力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学校招生规模协调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让他们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以此培养一批体育学术师资。具有学术科研能力的师资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加大投入,扩充体育场地设施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场地普遍不足,部分体育设施也很欠缺,这令体育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政府应考虑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投入。当然,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能盲目扩建,而要结合学生规模来评估和分配。大型场地,如足球场,一个高职院校有一个足够;中型场地如篮球场、网球场等,则可根据学生规模和场地实际,建设四至十个;小型场地如羽毛球场,则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资源进行建设,甚至可以在篮球场上建,实现篮球场与羽毛球场的合并使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结语

第8篇

一、提高认识

回顾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承担了国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实验,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教育部先后在我市召开3次现场会,推广了体育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等经验。但是认真分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我们采取“会议促动,目标拉动,活动牵动”的办法,提高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识。

二、设施保障

2008年的双高普九是加大投入的开始,前期解决体育卫生器材问题,2009年开始投资1.2亿元,2010年投资6000万元,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建设塑胶场地100多块,农村学校硬覆盖40多块,购置体育卫生器材,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室,购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400多套,为学生健身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家长和社会非常满意。

三、提升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为了加强全市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市教育局实施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农村中小学公开招聘体音美教师每年定期搞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四、建章立制

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是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近几年始终坚持按制度办事:

一是坚持并完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强化中招升学体育考试导向作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而全面发展。我市从1981年开始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至今已30多年,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城市,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近年来针对体育考试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促进学生积极锻炼的效果还不够明显等问题,对体育考试内容、标准和方法进行了适当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

二是坚持并完善综合评价机制。组织人员研制和编写出《学生体质健康成长评价手册》和软件评价管理系统,全面记录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结果,并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常见病、合作意识和心理等方面,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同时开出运动处方和医疗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市从2009年开始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结果通报制度,内容包括:中招体育考试成绩排名通报;学生体检结果排名通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排名通报。

三是坚持并完善高中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制度。为了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根据省教育厅重点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文件要求,我市多年来坚持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特色教育的不断形成,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重点高中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比例,由原来只招收体育特长生,扩大到招收体育和艺术特长生,比例由招生总人数的1%增加到2%。

四是坚持上午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下午进行班集体长跑活动制度。从首次提出大课间体育活动,到国家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到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层面,列入学校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

在继承传统课间操及课间体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因此,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实践中遵循教育性、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群体性、效益性、创新与特色等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规定与创编相结合。注重多样化、实效性。我市作为全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集体竞赛项目”“校园集体舞”等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而且促进了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创建。

五是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制度,强化教学常规,保证教学质量。集备、听课、说课、评课是教学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规范研训部门和学校集备、听课、说课、评课的教学常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我市建立了集备、听课、说课、评课制度。每月市(县)区教研员组织一次大集备,每周学校组织一次小集备,要求教研员每学年听课不少于80节,学校领导不少于20节,体育教师不少于40节,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是坚持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我市建立了市每三年、县区每二年、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学生体育艺术节,班级每学期一次汇操比赛制度,通过综合性的比赛拉动基层学校体育艺术竞赛活动,这项制度已经坚持10年。除此之外,市、县区教育局每年都要举办学生篮球、排球、足球、长跑、健美操、特色操、踢跳项目等比赛,这些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提高,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

七是坚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艺术“2+1项目”认定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我们采取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每年学生体检时一并进行的办法,这样做既确保了测试质量,也解决了体育教师占用大量体育课时间搞测试的问题。市教育局每年都要组织由研训员、骨干体育教师、保健教师参加的验收组,对各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进行抽样验收,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形成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为今后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表彰优秀学校。

八是坚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评估制度,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市每年都要组织人员对各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进行全面专项督导检查,将学生健康指标达标情况做为督导检要内容,也就是说县区与市指标比较、学校与市指标比较,低于市指标要扣分。每年市政府在体育卫生工作上给县区政府下达一定指标,并签发责任状,定期检查以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

五、创新活动

(一)开展班集体长跑等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

增强学生体质,首选项目是长跑,为此,市教育局印发了《营口市开展中小学班集体长跑活动的通知》[营教发(2008)89号],要求各学校各班级每天要坚持班集体长跑活动,并把它纳入考核学校和班级的一项指标。要求县区教育局每年要举行一次班集体长跑比赛,表奖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此基础上还将班集体长跑纳入中招升学体育考试之中。

(二)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及品牌学校

我市是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提高“2+1项目”的达标率是我市近几年工作重点之一。近些年,我市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先后下发4个文件推动和规范此项活动,并印发了体育艺术“2+1项目”评价手册,供学校、教师工作中使用。这项工作经过了全面铺开、形成特色、创建品牌团队三个阶段。目前已经确定13个营口市首批少年儿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乓乒球、合唱团、民乐团、交响乐团8个项目品牌代表队。

(三)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

依据对课程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将课内外、校内外,在学校组织管理、教师指导下的一切体育活动,统称之为课堂体育、校园体育、生态体育和社区体育。

2.改革体育教材,实现竞技运动项目体育教材化

所谓竞技运动项目体育教材化,就是使体育教材在投入教学前,不能按竞技运动项目规范的比赛技术动作和统一的规则去教学,而要根据每个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再加工和改造。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实现竞技运动项目体育教材化的九种方法是可行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完成了二十多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

3.编著出版了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

针对传统教材的竞技化、成人化,改革了场地器材,简化了技术,创新了教材的学习锻炼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在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创新教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校园足球;运动技能;教学;作业设计;实效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足球运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是一项青少年足球运动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工作,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有着伟大的意义。在校园足球教学工作全面开展的过程中,足球运动技能教学始终是整体足球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学生在不同阶段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开展足球运动技能教学,并通过合理设计课后作业使教学内容延展到学生的业余生活中,达到预期目标,是需要也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不断提高的。

笔者认为,要达到足球运动技能的教学目的,就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整个教学设计,尤其是课后作业设计中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乐于参与、勇于竞争、持之以恒,并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竞技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在持续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多样性原则,满足足球运动技能教学的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之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

根据《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球类教学中运动技能水平的内容包括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两个方面,具体到足球运动,至少包括颠球、控球、运球、运球突破、传球、头顶球、接球、射门等基本技能和技术动作。要完成这些不同形式和特点的教学任务,就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基本技能和技术动作特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法和训练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

例如作为最基础的颠球技术动作,为实现从运用脚背正面和脚内侧颠球的基础性技能到以脚外侧和腿部再到除手臂之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性和提高性技能渐进,就应当设计出规定动作颠球、计数颠球、计时颠球和自由颠球等不同的训练模式作为阶段性课前准备活动,这样既掌握了基本技术动作,又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了热身,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而对运球突破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运球基本要素入手,设计并指导学生分组带球变速跑、变向跑、绕障碍跑,并逐步增加难度,再发展到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连续突破)的对抗性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发挥多样性优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角度、更多层次和更多可能性。

在实践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运动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体能、技能和程度水平确定教学和训练方法的难度、梯度、运动水平和运动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控球技术动作的教学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年段水平确定其需要达到的技术目标,即拨球、拖球、扣球、挑球等技术动作的实现,还要按照阶段性和难度系数,配合其他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拨球和拖球为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进行原地基础动作规范的训练,也要在规定距离或有限场地内进行运动中练习并与运球的教学和训练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传球,一对一、短距离的定点传球当然是最基础的训练,但为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长距离、任意性的传球训练,这样可以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凝聚其注意力、提高其反应速度和实战技巧。

三、注重趣味性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趣味带动实效。

足球是一项有趣的体育活动,是深受人们喜爱,尤其为青少年追求和热爱的运动。足球教学应体现出这种趣味,将多种多样的趣味游戏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正如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所说:足球是圆的,有无限可能。足球教学也应该充分显示足球的这种无穷魅力。足球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学,也不应仅仅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更应该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愉悦、心理上的享受和情操上的陶冶。

实现足球教学趣味性的关键,在于引入足球游戏:“在教学中运用足球游戏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对下一次足球课产生心理上的渴望和要求。”

四、趣味游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足球游戏中渗透教学和训练目标。

体育课不是游戏课。在足球教学活动中引入的趣味游戏应当始终紧扣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服务。趣味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不显得枯燥乏味,每一项游戏都应该紧扣教学和训练目标,针对具体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水平,可预测、可操控、可评估,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定点射门小游戏、点球大赛、角球协作游戏和个人突破射门赛、传球运球配合射门,都可以作为射门这一足球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并体现出由基础到发展再到提高这样一种层级推进模式。而在头顶球、接球这样的基本技术动作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趣味游戏教学,以顶球瞄准赛、双人互顶、多人传顶、定点接球控球、跑位接球控球等游戏教学形式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五、多样性和趣味性遵循渐进原则、符合教育理念、服务教学目标、保障健康安全。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训练都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按照渐进的方式,以符合当前教育理念为基本准则服务于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保障学生的安全,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做到以上几点,保障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设计课后作业,延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学生的业余生活之中,促进足球教学的实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大大地限制了它的作用和功效,不利于学生长久持续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巧妙的、多样化的、可执行的课后作业设计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值得重视和思考。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初步的想法:

A、课后作业设计应以提高兴趣、寻找乐趣、加深认识为前提和基础。

足球课的课后作业首先应该是学生乐于完成的,且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加深对足球运动的认识。因此,适当的赏析、点评、讨论可以作为足球教学课后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经典赛事的观摩、著名球员技战术能力的分析和评论都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相信喜爱足球的孩子们一定乐于完成。

B、课后作业设计应延展课堂教学内容,使之得到巩固和加强。

除运动技能训练之外,体能训练、技战术的应用也是足球运动的重要内容。

据此,足球教学课后作业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或通过业余组织兴趣小组、场地比赛的方式加以实践和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

C、课后作业设计应适当拓展,以有助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展示等方式渗透更高水平的运动技能,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后锻炼和发展。通过这种拓展性和开放性的“高级作业”发现和挖掘人才。

综上所述,多样性、趣味性的足球运动技能教学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设计对于校园足球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愿意抛砖引玉,并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一课题的思考和讨论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1~6年级)普通高级中学体育(7~12年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S].

[2]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