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7:45
导语:在高标准农田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于选定的建设区域,需考虑农田水利工程与其他相应的农田、路、林及电力设施的配套问题,需兼顾相关部门规划,统筹安排,规模整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当地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的灌排技术和设备。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原则。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既要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化建设,也必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兼顾生态环境良性可持续发展。坚持农田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高质量的完成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需要完备的运行管护机制来保证工程可持续的发挥效益。
2、工程建设标准
2.1输配水工程
1)渠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设计使用年限,渠道建筑物配套率,渠道衬砌率,田间渠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渠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不同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等条件不同,灌溉设计保证率也不同。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以水稻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斗渠和农渠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0;其中,支渠不宜低于0.95、斗渠不宜低于0.95,农渠不低于0.90。衬砌渠道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渠道建筑物设计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要求,对于斗门、农门、涵洞(管)、量水堰等固定设施,宜采用工厂化生产或现场预制的装配式结构,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不宜低于95%。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的衬砌率不宜低于100%,农渠的衬砌率不宜低于75%。渠道亩均长度与地面灌水质量(节水要求)、田块规格、机械作业要求密切相关,平原区农渠亩均渠道长度宜不低于2m,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亩均渠道长度不低于1m;丘陵区可适当增加。
2)管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管道水利用系数,管道设计使用年限,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配套率,支管间距,单口给水栓的控制面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管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以水稻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井灌区管道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98,渠灌区不宜低于0.95。管道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使用方便安全,满足运行管理要求,配套率宜到达100%。支管间距不宜超过100m。田间给水栓的布置应符合《农田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时考虑农户操作方便,给水栓单口灌溉面积不宜低于0.16hm2。田间固定管道的亩均长度宜不低于10m。
2.2排水工程
选用排涝标准,排涝模数,排水沟建筑物配套率,明沟间距,明沟深度,明沟亩均长度,管道亩均长度(暗管排水情况) 等指标对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进行评价。
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 a~10a,建议易涝区为10a,非易涝区为5a。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d~3d暴雨1d~3d排除;稻作区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旱田设计排渍深度不宜低于0.8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不宜低于0.4m;旱作物耐渍深度不宜低于0.3m,耐渍时间不大于4d。排涝模数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不同地区高标准排水工程的排涝模式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排水沟上必需的桥、涵、闸等建筑物应该配备完善,配套率不宜低于95%。明沟间距和明沟亩均长度与田间布局密切相关, 需考虑与渠道、路和田块的布局相协调。明沟间距平原区一般为30m~40m,山丘区一般为50m;明沟亩均长度不少于6m。明沟深度需考虑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可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平原区一般为1.2m;山丘区一般为1.0m。暗管排水系统的管道埋深、间距以及亩均长度等设计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亩均管道长度不小于80m。
2.3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1)喷灌工程
选用喷灌设计保证率,喷灌均匀系数,喷洒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对喷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管道式喷灌还需要选用固定管道亩均长度;对于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还需要选用单位功率的机组控制面积;对于大型喷灌机还需要选用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等指标。
喷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喷灌均匀系数与风速、管网的设计和喷头的布局等都有关,不宜低于0.8。喷洒水利用系数与气候条件和作物等密切相关,对于风速小的地区不宜低于0.9,对于风速稍大的地区不宜低于0.8。管道式喷灌工程的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3m。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的单位功率机组控制面积不宜低于6.67hm2。大型喷灌机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不宜低于13.34hm2。
2)微灌工程
选用微灌设计保证率,微灌均匀系数,微灌水利用系数,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微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
微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滴灌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微喷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5。滴灌工程的灌溉水利系数不宜低于0.9;微喷工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5。微灌工程的田间干、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6m。
3、管理措施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要可持续发挥工程效益,除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外,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机制。坚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造成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损坏后无人修的现象。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水平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在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工程运行管理自动化。坚决杜绝样板工程,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达不到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不建议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
4、结语
这一成果有助于规范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和评价依据,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提高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为将来进一步制定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业或国家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2]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版) [S].国土资发[2011] 144号,2011.
从1988年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个提出基本农田概念并付诸实践以来,我国的基本农田工作走过了20余载春秋。今天,我们首先应对20多年前那群殚精竭虑为土地管理事业而奋斗、创新的人们说一声:谢谢!
正是有了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使得基本农田这一新生事物逐步发芽、生根、繁荣,不仅有效保障了这20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实践,划定基本农田的意义和作用,基本得到公认:一是进一步宣传了基本国策,增强了社会保护耕地的意识;二是协调了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必需的土地,又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三是严格控制了对耕地的占用,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稳定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思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增加了对基本农田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从根儿上说,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住基本农田,其实就是在保住整个民族的“根”――只有保住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整个民族生存的梦魇就不会存在;只有保住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整个民族的发展才能无后顾之忧而愈加稳健;只有保住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才有生存和发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出发,基本农田工作的第一要义,过去是、现在是、将来直至永远都应该是“保护”二字!
过去的20年中,我们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主要从法律和政策入手。在法律方面,无论是《农业法》,还是《土地管理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都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而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沿着以建设促保护、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建设、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监管体系建设、增强人们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意识的新思路,采取了诸多行政措施来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比如建立100个基本农田示范区,比如对占用基本农田的“最严格”审批措施,比如基本农田“五不准”,等等。这些法律、政策的施行,使得基本农田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发挥了积极而突出的作用。
同时,过去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办法的局限性亦不可回避――着眼于自上而下的要求,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自愿;着眼于行政体系内解决问题,而不是发动全社会尤其是农民来解决问题;着眼于意识的灌输,而不是利益的调节。这种局限性,加E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和干部考核机制的冲击,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喊得严、管得松,有的基本农田“上山入海”,有的基本农田“飘忽不定”,有的则干脆不管不顾直接占用。全国基本农田面积从上一轮规划确定的16.28亿亩的底线,到目前在册的只剩下15.89亿亩,数千万亩基本农田的消失尽管有客观因素,却不能代替我们自身的检讨和警醒:保护基本农田,靠中央政府。鞭长莫及;靠地方政府,没有制度自觉性;靠国土部门,缺乏执行强度。最优的选择,应是在中央、地方、部门多方合力的基础E,更加突出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作用。
要促成这个局面,就必须更加重视和发挥经济手段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意识越来越深刻影响着人们行为的今天,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利益引导,方是达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的长久之计。中央政府在转移支付中,要尽量向基本农田保护得好的地方倾斜;那些建设占地较多、基本农田较少的地方,理应付出他们发展的“经济代价”:基本农田较多的地方,应该获取由保护基本农田而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那些保护基本农田的农民,理应得到最直接的“奖赏”。说白了,在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的同时,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必须让保护者享受足够的好处,使他们足可以消解占基本农田发展的冲动。
关键词:微喷灌技术;大田作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32
大田作物的概念是在一大片的田地上种植,比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等作物就是大田作物。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貌复杂多变,因环境与地理等各种因素造成大田作物在种植灌溉方面无法获得保证。而数据显示,传统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田作物的需求,劣势日益明显,微喷灌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传统方式。作为比传统灌溉技术更先进、更科学的微喷灌技术在农作物灌溉上得到广泛应用。
微喷灌技术是通过低压管道把水送到农作物附近并用专门制作的小喷头向农作物的根部以及枝叶喷洒小水滴,这种灌溉方式不仅针对性强,且节约水资源,科学合理,十分符合大田作物发展的需求。
1 大田作物微灌形式
对大田作物进行微喷灌需要专业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这样才能将水资源分别输送到各个田间,再利用灌水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而根据灌水器的出流形式不同,微灌可以被分为四大类:滴灌、渗灌、小管出流以及微喷灌。
1.1滴灌
通过事先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或者滴灌管利用水压将水以水滴的形式输送到土壤中,如果所需的水流量比较大的时候,灌水器的滴头会因为流量较大而形成细小水流。根据灌溉的地方不同可以将滴灌分为地下滴灌和地表滴灌两种。
1.2渗灌
渗灌就是在地下30厘米的地方设置专门特制的渗水毛管,再利用压力将水以渗流的形式输送到农作物周围的土壤中。
1.3小管出流
小管出流需要利用小塑料管与毛管来和灌水器连接,以细流的形式将作物周围局部土壤润湿,小管出流的流量基本是在每小时40~250升左右。
1.4微喷灌
微喷灌需要微喷头的支持,一般微喷头都是安装在毛管上,利用压力将水喷洒在土壤中。微喷头也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固定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被固定则射程范围比较小,水滴也远比后者小。旋转式喷头则喷射范围较大,水滴也比较大,因此喷头与喷头之间的间隔距离也比较大,喷头带来的流量基本在每小时20~250升左右。
通过对四种微喷灌技术种类的介绍,让我们更清楚、更了解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上的作用及应用效果,可以解决各种灌溉问题。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微喷灌技术可以确保作物种植的土壤湿度达到应有的标准,作物根部也能够获得最佳水量的提供。不仅如此,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微喷灌技术也获得不断完善,尤其是在节水方面,其成本低、效果显著、容易控制,因此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生产上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2微喷灌技术的优缺点
2.1优点
微喷灌技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微喷灌技术在我国复杂地形上的适应性十分强,只需根据不同地形、不同地区以及田地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各自适合的灌水器,即使在环境地形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进行有效的作业。微喷灌技术不仅可以灌溉地表作物,同时还能够对地表以下的植物根系和土壤一起灌溉,这就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不仅水、热、气各个需求得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也能够得到满足,以确保作物质量以及数量上的提高。
2.2缺点
微喷灌技术的缺点为:一是微喷灌技术前期投资远高于传统灌溉方式;二是用于洒水的灌水器口十分容易遭到矿物质或者有机物质的堵塞,导致灌水量分布不均匀,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微喷灌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甚至是直接报废;三是微喷灌所需的管道基本上都是铺设在地表,因此一定程度上对田间管理带来影响,且会提高维护成本。
3微喷灌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
对大田作物进行微喷灌洒水需要事先进行相关数据调查,主要针对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包括田间持水量、土壤湿润层深度以及作物种植环境的适宜性。
对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基本选择室内湿润法,选取大田深度在0.4~0.6米的原状土进行多次测定,最终取平均值。而确定土壤湿润层深度则需要考虑土壤作业以及施肥厚度和土壤中可溶性盐的位置等重要因素。调查作物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则需要对当地环境进行调查,大田作物种类多样化,受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十分大,事先对其调查后制定预先方案,以确保大田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将所有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后,再准确计算相关参数来制定种植技术,进而开始之后的种植作业。大田作物多种多样,为了确保各种作物获得应用的水量,要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土壤环境来分别制定灌溉水量。除此之外,气候条件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4结语
多项数据表明,与传统灌溉技术或者其他新型灌溉技术相比,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的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新时期农业种植正确发展方向就是大力推广微喷灌技术。
参考文献
[1]钟志强.微喷灌技术在马迹岭灌区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0).
关键词:盐田复垦;土壤改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Q938.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连云港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加。在2009年6月国家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后,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内外众多大企业来连考察投资,许多大项目相继落户连云港,为更好地服务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及时为重点项目提供建设用地指标,为妥善解决连云港大开发建设中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不足问题,连云港市积极向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盐田置换复垦特殊政策。通过十年的盐田复垦实践探索,在盐田复垦、土壤改良以及后期管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及措施,为盐田复垦这一难题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料。
一、盐田置换政策概况
盐田置换政策是通过复垦低产盐田置换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政策,通过盐田置换后,我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盐田复垦主要是利用国有低效盐田复垦成耕地,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改善盐工生活水平,也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
我市盐田主要分布在五大盐场中,其中尤以青口盐场和灌西盐场的土地适宜做复垦整治项目,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市复垦盐田新增耕地11600亩,共计投入资金8000万元,复垦后土地的水稻、棉花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个别地块水稻亩产近千斤。
二、项目区排碱洗盐的具体措施
盐碱土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由于盐分多,碱性大,使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粘,干时硬,通气、透水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
改良盐碱土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培肥土壤。具体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排水:盐碱地区一般地势低洼,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灌水洗盐: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3、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
4、深耕深松: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地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5、种植水稻:种植水稻后,一般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水,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6、采用土壤改良剂:北京绿地科技发展公司将有机络合催化理论引入盐碱土壤改良,研制出“禾康"盐碱土壤改良剂,广泛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的治理、荒漠绿化等,利用有机生化高分子络合土壤中成盐离子,随灌溉水将盐分带到土壤深处,降碱脱盐,解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作用。
三、盐田复垦项目中管理及改良措施的创新
1、提出预复垦工程的概念:为更好更快将盐田复垦成耕地,我们对盐田复垦项目程序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把盐田开发成淡水养殖鱼塘,洗盐洗碱(即为预复垦工程);在准备复垦盐田的项目区范围内,提前三年对该项目区内的地块通过淡水养殖的方式进行盐田咸改淡工程,即为前期的预复垦工程。第二步把淡水养殖鱼塘复垦成耕地,达到标准化农田。在土壤含盐量下降到适宜耕种的程度后,就把盐田复垦项目纳入全市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库,按项目管理有关要求进行实施和验收。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与灌排体系、田间道路等工程配套,进一步淡化项目区地块的含盐量,达到适宜耕种的条件。
2、采用管灌排灌系统:为充分节约水资源,盐田复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灌灌溉系统。项目区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本地块的灌溉及排水问题,还需要对后期即将复垦的地块建设作出打算,因为后期地块复垦规划还未考虑,若采用地面灌溉,会造成灌排系统布设困难,同时也为了充分节约水资源,经对比研究决定采用管道灌溉系统,用两极管道输水,管道分干支两级,干管沿田间道南北向布置,支管垂直于干管铺设,在支管上每隔20米设置一个给水栓,可以直接灌溉也可以采用地面移动软管灌溉。
3、加强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原有现状为盐田,其土壤含盐量较大,pH值较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淡水养殖,但是含盐的土地能否适宜种植还需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较差。在通过土地复垦,排灌沟渠、桥、涵、闸、站等构、建筑物的全面建设配套,项目区地下水位将会有一定的下降,农田的排水降渍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土壤盐分将会降低,另外再通过排水、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可望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耕作层厚度,土地的适宜性将会有大幅提高。
4、后期管护:加强对复垦项目后期运行管理,是进一步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复垦项目带来的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后期主要做好淡化土壤、淋碱改良,通过试种耐盐作物以及种植过程的耕、灌、泡、洗、排措施,逐步将复垦土地改良成高标准灌溉农田,并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规模化经营,促进生产特色化、专业化。
四、项目实施后的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土地复垦,可增加全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有力促进和支持了连云港市及江苏沿海开发建设。同时通过土地平整和水利配套工程等建设,项目区抗灾能力得到加强,耕地质量有了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区通过沟渠建设和闸站配套以及整治原有河道,项目区达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标准。通过盐田复垦和土壤改良,可改变百年盐业生产所造成的土壤重盐碱化,恢复土壤的可耕作生态。
3、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项目区盐田的复垦,整理后的耕地田块规则、土壤肥力有了提高、灌溉设计标准相应提高,从而使项目区农业种植满足机械化操作的要求,粮食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我市在实施盐田复垦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在工程实施过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中找到了新的技术方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但是改良盐碱土是一项复杂、难度大、时间长的工作,治理盐碱地的每一种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适宜有效的措施,获取显著的治理效果,才能使适种作物健壮生长,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并通过巩固和改进,为今后的盐碱地改良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浅谈盐碱地的治理,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 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0.
[3] 滩涂洗盐种稻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研究,水利学报,1999.
[4] 盐碱良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
据了解,截止2011年底,山东省有近6000万亩农田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节水措施。管道输水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高标准的喷灌、微灌面积达到400万亩。大中型灌区渠道衬砌总长度达到8000公里,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各种农业节水措施形成了年30亿m3的节水能力,保证了在“农田灌溉面积、农业总产量、农业总产值”三个指标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连续九年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
节水灌溉,
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
山东省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水资源特征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先天不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m3,不足全国的1/6,不足世界的1/25。山东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7m3,仅为全国平均亩占有量的16.7%。二是现状需求旺盛。2011年山东省生产总值达到45429.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用水总量219亿m3,按照各方面达到“满足要求”概念计算,当前山东省缺水总量40亿m3。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山东农业用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定被严重挤占的现实。
山东用水总量从2000年时的250亿m3,降到2011年的219亿m3,用于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则从2000年的170亿m3,降到2011年的140亿m3。在这样一种水资源的大背景下,粮食持续增产,节水灌溉功不可没。从1990年到2011年,山东全省农业亩灌溉定额从300方降到160方,减少近一半。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得益于山东省多年来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综合节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总体思路,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大搞节水增效工程建设。
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形式多样、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已陆续建设了青岛、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曲阜、滕州等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产重点县和近千个国家级、省级节水灌溉项目。仅2009年以来,全省就完成节水灌溉投资50多亿元,新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650余万亩。节水灌溉的大面积发展,用水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粮食作物在配给水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灌溉。可以说,山东粮食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粮食产量连续9年迈上新的台阶,除了种子、肥料、耕作技术等有利因素外,节水灌溉,当居头功。
节水灌溉,
山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国家要求,山东省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规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较规划前提高150亿斤。增产150亿斤粮食,主要途径一是提高单产,二是改造中低产田,三是开发新的耕种面积,四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这些措施中,每一条都与水紧密相连,尤其是后三条,没有水根本办不到,这些对水需求是绝对的。社会经济要持续发展,未来生态环境也要逐步改善,有河皆干的状况绝不应该持续下去,这些对水的需求也都是刚性的。
为解决山东省面临的严重水资源问题,国家采取了多项重要举措,最为著名的是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预计到2013年通水,近期供给山东水量15亿m3,远期供给山东水量35亿m3。这些水量只能应付急需,而达不到战略上解决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标。黄河是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更是山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依靠。但是随着黄河沿途省份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延续了20多年的1987年黄河水量分配方案难以落实。近年来山东省实际水量配额减少了20亿m3,这种减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巨大的。
经济社会又在刚性发展,水资源怎么能够满足?根据以往的经验,当农业与工业社会发展争水的时候,农业总是妥协方。未来争水的矛盾将持续下去,或将成为“永恒”主题,农业也将毫无疑问地继续妥协下去。因此农业又要发展,粮食又要安全,水的农业配额又要减少,显然节水是唯一出路。为此,农业节水也将是水利发展的永恒主题。可以肯定地讲,没有节水灌溉的支撑,山东省农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也是无从谈起的。
山东省的节水成效,有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山东省以占全国1.1%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7.2%的人口,灌溉了占全国7.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8.5%的粮食,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10%。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几个比例数不会变化很大,但是后两个绝对值数会大幅度增加。而后两个绝对值的大幅增加,意味着农业节水的力度也必须大幅度增加,非大力发展不可。
“三轮”驱动,
山东节水灌溉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关键词】“多规合一”控制线体系;目的;技术要求
一、控制线划定的目的意义
1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控制线划定是按照耕地保护和生态要求,优先划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大保护举措,有利于强化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自然风貌,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连续性和物种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生态安全格局。
2实施底线控制优化布局
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化土地利用功能结构,统筹优化城、镇、村、工矿布局体系,突出山、水、田、林、湖区域的保护,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开发格局。
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控制线管理意在通过底线控制,以极限扩张的思维,通过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推动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向节约集约利用。
二、“多规合一”控制线体系
根据四部委下发的关于“多规合一”试点的要求,结合嘉兴水乡田园特色,综合嘉兴“多规合一”控制线应设置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四线控制”。
1基本生态控制线
基本生态控制线:为保障全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纺织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全市生态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水系绿廊、隔离城乡的一般农用地等划入生态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洪水调蓄区。
2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
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主要将市域优质耕地、已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等优先划入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根据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要求,划定的实行永久保护,严控任何非农建设占用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的示范区域。
3建设用地控制线
包括建设用地控制线包括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城市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及独立建设用地控制线。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要发展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基础上,协调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划定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作为“多规合一”允许建设区域。
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分析城市空间拓展方面,避让基本农田和重要的生态用地(禁止建设区),建设用地增长上限原则上控制在城市规模的30%以内。
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交通水利、其他建设用地的建设用地规模,将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边界围合线划为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内不得安排城乡建设项目。
4产业区块控制线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等,协调城乡规划工业布局,划定由“工业园区―连片城镇工业用地”集中区边界线作为产业用地区块控制线,作为用地性质为“工业仓储类”的新增工业制造业及仓储项目选址区域,用于推动工业项目集聚发展。
三、控制线划定技术要求
遵循规模约束、空间优化、边界统一、,保障重点、差别处理,充分衔接、避免冲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控制线划定工作。
生态控制线是城市建设开发的底线,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最优先保障,基本农田控制线次之,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在保障前两者的前提下,与基本农田控制线相互协调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在建设用地控制线范围内,并与重大基础设施不冲突。
确定用地分类边界时如发生重叠现象,应按照已批优先(已批优于未批)、现状优先(现状优于规划)的原则处理用地分类数据的拓补关系。
1基本生态控制线
生态控制线划定应与环境功能区划定工作充分协调,与水功能区划、河湖岸线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符合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的要求。
自然生态红线划定参考国家环保护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5]56号),自然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流程如下: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识别: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等国家文件和地方相关空间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识别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点范围。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依据生态保护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法,对生态保护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评估,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确定生态保护重要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确定:对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空间叠加,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根据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政策,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综合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核定: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开展地面调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地块分布范围,勘定生态红线边界走向和实地拐点坐标,核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
2建设用地控制线
以战略规划为引领,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建设用地发展演变规律,明确城市发展的引导性和限制性要素,协调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差异,确定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空间布局。按保障城市功能完整、促进城市紧凑集约布局、土地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形态和布局,在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并预留一定弹性的前提下,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
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的划定比例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不超过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30%。
3产业区块控制线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仓储用地布局,在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范围内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以下情形原则上应纳入产业区块控制线范围。
经国家审核公告或省认定的各类开发区(包括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工业集聚区、示范区等);
城乡规划中连片的面积大于30公顷的工业及仓储用地。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后,应抓紧建立产业区块信息库。
综上所述:“多规合一”控制线主要包括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控制线与用地分类及规划分区的对照只是总体上的参照对比,并不完全等同,需要结合控制线概念,划定要求及具体空间情况华东控制线的准确范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43-01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土地流转呈逐年增加趋势,周口市把加快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受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流转费用攀高、资金投入利益最大化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后普遍将本来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转变为种植瓜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或搞起畜牧水产养殖等,土地“非粮化”凸显,并呈现进一步加剧趋势[1]。
1 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的成因
1.1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是推动大户“非粮化”种植的关键因素。土地流转后,如果仅种植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以收小麦7 500 kg/hm2、玉米7 500 kg/hm2计,按平均单价2.4元/kg算,总体收入约3.6万元/hm2。除去种子、肥料、劳动力等成本1.8万元/hm2后,收入剩1.8万元/hm2。再除去1.35万元/hm2的土地流转费,净利润仅4 500元/hm2,若是遇到自然灾害,种粮将会无利可图。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种植经济作物收益明显较好。如扶沟县西瓜、辣椒套种0.07 hm2收益是种植小麦、玉米的4倍,若种植大棚蔬菜收益则更高;又如沙颍河两岸,砂土地多,土地流转以后,大部分土地种植中药材和蔬菜,中药材年纯收入逾9万元/hm2,山药年纯收入15万元/hm2左右,都远高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收益。
1.2 土地流转租金高
2008年,全市流转土地价格平均仅7 500元/hm2左右,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国家种粮补贴持续增加,地方土地征用价格提高,土地转包租金有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全市土地流转费用基本上在1.35万元/hm2以上,租金最高的达到2.1万元/hm2。从生产调查来看,如果用于种植粮食,土地流转金一般不能高于1.35万元/hm2,如果租金过高,则种粮即使在正常生产年景也将无钱可赚,但用搞反季节蔬菜(温棚)果树种植和畜禽养殖的租金多在1.5万元/hm2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2.1万元/hm2,因此农民对土地流转费期望值逐年走高,也助推了“非粮化”趋势的加剧。
1.3 国家对种粮补贴政策滞后
我国下发的粮食补贴,如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仍由土地原承包农户享受,流入方的种粮大户或种植专业合作社享受不到。同时从基层政府来看,市、县2级政府部门大户存在贷款融资难、种植效益低等问题,外来资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点,导致外来资金难投入粮食规模生产,使得规模生产越来越弱化粮食生产,土地流转后“非粮化”趋势加剧[2]。
1.4 对土地“非粮化”的危害认识不足
目前,全市各级地方政府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出发,多倾向流转的土地用于发展温室瓜菜、畜禽和特种养殖、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项目。基层干部群众则片面地认为耕地、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等也都是生产用地,使得耕地必须种粮的概念在广大农民心中逐步弱化。
1.5 制度建设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出台与土地承包经营权配套的法规,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约束土地流转用途、风险、责任追究等,防止土地流转“非粮化”[3]。
2 对策
2.1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粮食面积比例
各级政府应及早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和调整种植结构,建立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高标准良田,并编号,即使进行土地流转也只能种粮,不准种植非粮食作物,并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等方面给予引导和保障[4]。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应保持在85%以上。同时积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缩小种植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效益的差距。
2.2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指导机制
根据相关政策,对农户委托流转的土地设置经营主体准入条件,并审查规模经营主体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项目的可行性等,努力提升引入的经营主体和经营项目的经营水平和档次。县、乡土地流转机构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制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最低指导价格,具体流转价格由承包方与受让方协商确定,或通过招标确定,提倡以实物折价确定流转价格[5]。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小麦+西瓜等经济作物、玉米+生姜或辣椒等经济作物间作套种,提高经营收入,应对过高的流转费。
2.3 稳定和完善种粮补贴政策
为了鼓励规模化种粮,在提高现有的普惠式的种粮补贴水平之外,加强补贴的针对性,对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二次种粮补贴。按照“谁种粮、谁受益”原则,将粮食补贴到真正的种粮大户手上,并按种粮规模进行奖励和补贴[6同时根据经营方式的不同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不同级别的信贷支持。
2.4 制定政策,加强宣传学习
积极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文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的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县、乡相关领导干部宣传,通过学习,让县、乡领导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土地流转的农业用途作明确的划分,细化耕地利用类型,明确基本粮田,实施保护政策,防止土地流转后“非粮化”。
2.5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农村土地转让、出租、入股等提供指导和鉴证服务,严格按照申请受理、调查核实、信息、组织洽谈、签订合同等程序操作,确保工作流程规范,加强流转前资质审查、流转中合同签订和流转后的全程监督,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中的用途进行把关,从源头把住“非粮化”的关[7-8]。
3 参考文献
[1] 曾敏,段建南,李帅,等.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188-191.
[2] 李晓俐.防止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粮食问题研究,2012(4):41-43.
[3] 杨瑞珍.耕地流转中过度“非粮化”倾向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17-19.
[4] 李敏,杨正才.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3,11.
[5] 王省彬.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377-378.
[6] 郭天玉.夯实农村家庭承包基础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J].农业经济,2009(1):31-33.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建议
烟叶是烟草行业的基础,其种植和发展影响着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要努力把烟草行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贯彻“一基四化”模式,即全面推进烟草生产基础建设,努力实现烟草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鉴于此,探讨现在烟草农业的建设,了解烟草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烟草农业的概念和本质
现代化具有不断演变的动态特征,在发展中求进步,也就是与时俱进。所谓的现在烟草农业,就是以突破机制体制创新,进行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配备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转变烟叶管理模式、生产组织形式、工商合作机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1]。现在烟草农业的建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政策。一是创新生产方式,建立优质、高产、低耗的烟叶生态系统;二是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机械化作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保障烟叶生产环境处于生态安全状态,就是保证土壤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都在规定范围内,没有化学污染[2]。
2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烟农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对于烟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烟草农业的发展依赖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力,而是专业化人才。我国的烟农普遍素质不高,表现为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差、法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等[3]。这种机械化的种植导致烟草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不符合现在烟草农业要求的智能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机械化要求,成为制约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2土地规模化难度较大
土地规模化难度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烟草生产区有三分之一集中在贫穷地区,大多为地势地貌复杂的半山区、浅山区、山区等,比较分散,不能大规模种植,也不适合大型的机械化作业。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土地流转规模小、难度大。而将农田分割的支离破碎,不利于烟叶的连片种植。三是由于烟叶对种植大户缺乏信任,时常发生退组的现象,导致烟草的规模化种植不持续。
2.3种烟优势下降,抗风险能力不强
烟草种植优势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烟草种植的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加大。主要是因为当前生产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不明确,生产技术要求高,让烟草种植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二是受到其他经济作物的影响,其他经济作物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资料的增加,烟草种植没有了比较优势,打消了很多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烟草种植过于依赖天气,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的出现,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让烟叶的种植损失巨大。四是缺乏完善的补偿机制,有限的补偿额度,让烟农的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
2.4管理较为混乱,内部矛盾较多
现在已有的烟农合作社,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导致内部矛盾增加,管理混乱。很多烟农仍旧处于个人闲散的工作模式,缺乏合作意识。
3发展现状烟草农业的建议
3.1组建烟农民间团体
为了提高烟叶的产量,降低损失,烟农可以组织一个烟叶协会。一是可以通过集群的形式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生产技术。二是可以通过协同合作,解决烟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旱、涝、病、虫等问题。烟叶协会的成立,通过为烟民提供生产服务、救助灾害等帮助,提高烟民的积极性和种植水平,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3.2加大政府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度
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可以对于烟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解决规模化种植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加强政府、企业、公司、烟农之间的合作,政府的政策实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解决土地的流转问题。烟草公司和企业通过小额贷款等形式,为烟草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增强烟农的信心,保障烟草种植的规模化。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为建筑烟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3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种植风险是制约烟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首先,建立烟草农业保险,如成立保险公司和实行捆绑式保险2种方式。保险公司的建立可以在不增加烟农负担的情况下,实行强制性保险,达到低保费、高保障的目的。捆绑式保险,将农业保险与其他常用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保的积极性,起到带动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和增雨防冰雹体系。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用短信或邮件等各种方式传递最新的天气信息,以便烟农做出准确及时的预防措施。通过炮点的设置,降低冰雹的危害。最后,建立风险基金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等进行集资,补助烟农在自然灾害中的损失,保证烟农的积极性。
3.4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目前,烟草农业管理中的混乱状况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原本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进行集约化管理。一方面,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规模化生产,让烟农意识到角色的转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烟农的积极性和劳动效率。
3.5重视法律法规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
法律的制定可以对农业的生产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了避免各种法律纠纷,加强法律的建设和宣传。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障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推动烟草业的产业化进程。
3.6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生态系统
顺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趋势,烟草农业的发展也要向低碳、节能等生态化方向发展。具体措施如下:①采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特性进行防治;②平衡施肥,要多使用一些饼肥、绿肥、微生物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减少化肥对于土壤的破坏和污染;③提供节能环保的烘烤设施,多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烟草烘烤,减少能耗。同时,提高已有设施农闲时的利用率,如种植大棚蔬菜等,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烟农的收益。
4结语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和变革,烟草行业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生产模式的创新发展。当前烟草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已有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发展出适合现代烟草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以推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波,陈坤,朱开林,等.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162-164,168.
[2]呙亚屏.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分析与探讨[C]//“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