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言艺术特点

时间:2023-08-30 16:37:46

导语:在语言艺术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言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语言艺术特点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位水平接近的初中物理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相差无几,教学内容也相同,但教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一个教师讲课讲得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兴趣,学得兴致勃勃;另一个讲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而教学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所以说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下面就语言艺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物体惯性时,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没有“受到”一说。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无论实验再准确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因为它太抽象了。这是就要可以适当夸张举例:长度,横截面积一样材料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大家走两条长度宽度一样的水泥路和泥水路吗?哪个走的快一些?长度,材料一样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不就像走一条公路和过一条钢丝吗?而材料横截面积一样,长度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去食堂和去桂林吗?哪个先到?这样生动形象的知识就深深的印入同学们的记忆里。

三、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语调是表情达意最好的工具。入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用过高音和低音语调上课。发现做好是结合起来效果最好。例如在讲到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笔者忽然由高音转为低音,浑厚的男低音配以食指向下指的肢体语言。极其形象的表演了这条规律。同学议论纷纷,后面没有听到的同学忙问前面的同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如笔者在讲分子的动理论时,由于过于抽象,就讲了一句话“像癫子一样到处乱跑”。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认识。教学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亦庄亦谐,可思可乐。有时就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磁力线的描述“北出南归”;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振动而不“随波逐流”等。要注意运用幽默短语时,把握好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物理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在旧中见新、易中见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循循善诱。就是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课的始终都处在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再重新带着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形成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解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的原因时,学生对于“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的原因”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适度运用夸张手法,描绘这样一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完课间操时,同学们在玩,这里几个,那里几个,自由电荷一样乱哄哄的。上课铃一响,同学们接到命令了,一起往教室里跑。这是就形成了人流。这个命令不就是“电压”吗?

第2篇

一、巧,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恰到好处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赞赏与肯定;作为老师则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时:

师:要想走月亮,先要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一读,连课题读读。生读课题(声音响亮,语速较快)

师:这不像走月亮,像走太阳。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样子)谁再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生: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怎样?(生: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

师范读:(“走”字低声且拉长;“月亮”读得轻而柔)谁再来读。

学生读:……(老师边用手打拍子)

师:很好,这么多同学想读,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此时,我不由地佩服老师的教学机智,因为充满激情、巧妙的话语,犹如春风温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有这样一位和蔼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吗?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三、实,评价语言要实在,实事求是

如,一位老师教《生命生命》时,有这样几段评价:

案例1、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

案例2、(师生合作读)师:“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你听到了吗?你都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对生命和灵魂的呼唤。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追求。

师:你们真了不起。听出了生命的旋律,听出了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案例1老师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学生的回答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嗯、不错”来回应,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相对单一薄弱,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也会受影响。

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3、学生简要概括第二、三件事时,一个学生说“瓜子发芽”和“聆听心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简洁归纳的很恰当,但老师说:“你有自己的创造也很好。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是“静听心跳”。

我想: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说的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同,于是便生硬地按自己的预设内容写上了“瓜子生长”“静听心跳”。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应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然学生还以为自己说错了,给学生一个误导,发言必须按书上的说。因此,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准,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得体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前不久,听了一年级一节拼音课,老师运用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读一遍吗?”“哦,你听的多仔细呀,他读错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奖你一朵小红花。”“读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三遍。”“你还会组爱心这个词,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个拼音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声先下再上。(师用手比划着)”

这位老师认真地听了学生的读,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声音洪亮。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加上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五、新,评价语言要新颖,与众不同

第3篇

关键词:秦桑曲 艺术特点 情感体验

《秦桑曲》是我国著名的陕西乐派秦筝的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先生创作的一首极具陕西韵味的筝曲之一。乐曲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五言诗《春思》有感创作而成。诗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诗中描写身居秦地的闺中思念远在燕地为官的夫君,盼望早日与夫君团聚的迫切心情。又一说法是周老先生的女儿自幼随父习筝,十六岁那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客居他乡,远离双亲,思念之情长挂心上,慈父为了安慰女儿,作此曲送予女儿,女儿弹奏这满载秦韵的乡音,倍感亲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周老先生借用了李白的《春思》这首诗“秦桑”二字为该乐曲命名。笔者认为曲子来源于哪种创作灵感没有必要去考察它,因为这种思念亲人的迫切心情都是相通的,作曲家通过满载韵味的秦筝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秦桑曲》可以说在众多的筝曲中,就像一朵奇葩一样独秀其中,它的美不仅来源于古筝乐器那种特有的音色,而且更多的来源于周老先生把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与古筝新老技法结合达到了极致。陕西地方戏种很多,但具有陕特风味的是秦腔、眉户、碗碗腔。该曲采用了流行在关中一带的碗碗腔剧种为素材,加工、提炼再结合古筝的新老技法创作而成。

一、《秦桑曲》的艺术特点

(一)调式、音阶的特点

该曲采用了碗碗腔的徵调式,还运用了七声音阶中的清乐音阶和燕乐音阶,还有中立音阶。如引子部分是清乐音阶,慢板部分又变化为燕乐音阶和中立音阶的交替使用,当曲子由慢板进入激动的快板时仍用徵调式燕乐音阶顺利连接再次转入中立音阶,这种音阶的交替使用在碗碗腔中已成为一种模式,也成为这首曲子的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

(二)欢音和苦音的特点

七声音阶中4与7是最能体现陕西派秦筝风格的特征音,这两个音在该曲中有两种处理方法,即欢音和苦音。该曲引子和尾声部分用欢音弹奏,慢板和快板部分用苦音弹奏。当作欢音处理时4和7弹奏成本位音高,即不升也不降。作苦音处理时4的音高要弹奏成4与升4之间的音高,7要弹奏成7与降7之间音高,而且这两个音还具有游移性,向下行二度瞬间游移最后结束在再下一个音上。也就是4下滑经过3最后结束在2上。7下滑经过6最终结束在5上。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使得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秦风味”油然而生,这种音的游移特点形成了乐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该曲“秦味”十足。

(三)曲调旋法的特点

该曲采用陕西戏曲音乐中旋律进行所共有的旋法特征,即上行跳进和下行级进,其中大跳有六度、七度、九度、甚至十一度大跳,下行二度级进。大跳的时候尤其七度大跳,具有“甩腔”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冲动的感情,抒发内心深处强烈的激情。而下行级进则产生柔和、哀怨、悲苦之情。上行大跳与下行级进交替使用使得感情如揪心般起伏连绵。所以说秦声的唱腔与秦筝的神韵方面,乃是一脉相传、七律相通的。周老先生在创作该曲时,这些风格都体现较为浓烈,正如邵吉民教授所说:“创新和变化不能离开渊源……万变不离其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板式的特点

该曲的创作手法在结构上简洁精炼、严密紧凑,多种板式混合运用能与创作内容无缝吻合也是本曲妙之所在。本曲中首先是引子(也是一种板式)继而进入慢板,随着音乐的推进进入了快板,最后一气呵成直击尾声(也是一种板式)。这种板式的混合运用张弛有致、扣人心弦,衬托出旋律无比丰富与光彩,真挚的感情直击心扉,清新的格调跃然纸上。

(五)古筝技法的特点

著名的筝乐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曹正教授说过:“很多的民间乐曲,首先是为声歌伴奏,然后自弹自唱,最后是只弹不唱继而转化形成纯器乐的,至少古筝这是古筝曲来源的一个方面吧!”这句话充分说明古筝发展器乐化的过程。我国的民间乐曲从来都是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在器乐化的过程中,各种乐器演奏技法互相借鉴,丰富了各自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勾、抹、按、滑等不仅在琵琶中运用,而且在古筝中也是极重要的技法。由于筝体的构造特点带来了很多特有的指法,比如在乐曲的音符上面有时会标注“大”字,这表明是用左手大拇指按弦弹奏,这在陕西筝曲中频繁使用,也是本曲的一大特点。这是因为无名指、中指、食指正在按或滑前一个音符,而下一个音符也要作按或滑指法,来不及更换。为了使旋律连贯、流畅,故而增加大拇指按弦。大拇指按弦使得余音连绵不绝。在该曲中周老先生还大胆使用双托、双劈、长托劈、长颤、重颤、连续八度套撮以及左手连续长刮奏来增强乐曲的气势,层层推进一直至曲终,无一丝喘息之机,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笔者每次弹到这里浑身热血沸腾,无不佩服周老先生的创作魄力与勇气。

(六)力度与速度的特点

顾名思义,力度就是音乐表演中音的强弱程度。速度就是音乐表演中节拍的快慢程度。波兰作曲家彭得雷茨说过:“风格的魅力,乃是从不断的速度变化以及速度的对比而产生的。”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音乐表现获得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力度也一样,它们都是表现情感的极好方式。在该曲中速度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把一个女子惟妙惟肖鲜活地塑造出来。例如曲谱的引子部分就是以“ff”强势出现,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第二小节由弱渐强,第四小节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第五小节为f。第八小节pp,继而又由强渐弱。引子部分仅八小节就有如此细腻的力度变化。这仅仅是乐节与乐节之间的对比,还有个别乐音与乐音之间的变化。例如,7进行到5就是由p到f又到p。乐曲的速度运用也是错落有致、层起层落。如前面我们论述的第四点“在板式的运用方面”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就是一种大乐段之间的速度对比,慢而不拖,快而不促。此外还有乐节与乐节之间,乐音与乐音都有明显的速度对比与变化。例如引子部分第七小节2和6两个音用自由延长弹奏。强力度处理气息充盈、明朗脱俗,一点无嘈杂之气。弱力度处理处曲弱气实,不免给人想靠近它,去侧耳聆听之感。这仅仅是引子部分就有如此细致的表现,整个乐曲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细致的处理方式。力度与速度在此曲中完美的配合,交互生辉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尤其快板结尾处增添了极具特色的左手重颤,给人以无限的震撼,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情感体验

《秦桑曲》是周老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不朽之作,是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第一次听到此曲时,它就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笔者,那迷人的韵味令笔者如痴如醉,但是不能系统地表述它。随着笔者不断地学习、积累、查找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弹奏体会,才撰写出该论文。

秦筝弹秦腔,秦筝奏秦声,《秦桑曲》弹尽了秦腔的委婉、哀怨、细腻与缠绵,尤其是在弹奏苦音4与7的时候,那种悲悲切切、如诉如泣、催人落泪之感,不免使人有“耳热心酸”的艺术效果。周望老师称之为“声最苦、何慷慨、扬清声、妙入神”。大跳处更有西北地区高亢与粗犷的艺术特点,它不仅起到表现激动的情绪作用,而且还起到慢板与快板之间的衔接作用,自此音乐急剧变化、节奏变紧,使得急切的思念之情进入,成为感情由悲哀转入激动的纽带。

乐曲的尾声乐段不仅能与快板乐段的乐思紧密联系、一气呵成,而且与引子乐段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4与7两音和引子一样用欢音弹奏,最后强收,结束全曲。整个创作特征交互运用、相互渗透,塑造出了旋律线条,旋律线条带出了旋律感受,旋律感受起伏跌宕,沁人心脾,通过此特征可以充分领略《秦桑曲》折射出的秦声、秦风、秦韵。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 运用兴趣法将学习变成愉快的创作体验过程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发现不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自我要求低,缺乏较高审美鉴赏力,中等教育过程一些带有明显功利性的速成教育方式使当前生源的艺术素质较差,这些现实原因造成不少学生本身对设计艺术不了解,兴趣不够,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对学习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特点是图片多,形象资料占有绝对数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教学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课堂情景,实现理论知识与形象范例展示相结合,教学内容形象感染力强。如笔者在家具设计课中将学生的作业与设计比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创作高起点严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获得2005中国实验家具展优秀奖,学生建立了兴趣和自信,课后学生的反馈信息是“愉快地爱上了创作”。

二、营造主动思考的学习氛围

目前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下的中等教育带有明显急功近利的模式化教育倾向,学生养成应试教育下被动学习习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高等教育方式一时无法理解和适应,误认为高校要求不严,学不到知识,将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在师生对话活动中能够明显感觉出他们的迷茫和困惑。不能从旧的思维定势——中等教育阶段被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型中解放出来,是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因此,要明确教师于高等教育中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帮助学生转型过渡到高等教育主动式学习方式;明确高校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设定目标,指出方向,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怎样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学习;教师工作重点从单纯讲授知识型转变为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以及优化设计教学过程上。

三、 运用讨论法使课堂变成教学互动学术气氛浓烈的研究场所

讨论法是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交锋。重视对设计创作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分析,教授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的初级想法不够成熟,但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去积极引导、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实设计理念,许多问题往往在讨论过程中当堂得到圆满解决。讨论法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教学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相互借鉴启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思维被打开,开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一个创作理念演变成多个创作系列,完成作业课题成为顺其自然的事,在设计成果与设计研究能力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鼓励他们。

四、教学相长,重视历届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总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重视往届学生作品积累,特别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对比总结研究,可以有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供教师深入教学研究使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这方面出版了一系列教研丛书,如《美院教学创意从书》等,重视学生原创过程,是很好的教研书籍。笔者的重点课程《照明与灯具设计》教学课件2005版就是在2004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动,每年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要求,新世纪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转贴于

五、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

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社会性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学习上,淡化“学校”“课堂”概念,设立另一个开放、社会化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接触课堂外的前沿知识。如照明与灯具设计课,对照明技术的学习是在市场调查中完成,在体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创作突破口,参展、真题真做等等都是在为学生寻找多方面学习空间。招生人数的增多和城郊新校区的建立客观上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近距离交流机会变得稀少,教师无法及时地进行答疑解惑。腾讯网是当前青少年中最活跃的交流平台之一。当代大多数学生拥有QQ号相互联系,使用他们熟知的交流方式,更容易与他们进行沟通。笔者专门开设了QQ号,建立了与学生无障碍交流平台,发挥网络“校外课堂”答疑解惑,这是弥补师生距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六、 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灵魂

严谨的治学态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教学态度严谨;二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制定较高的创作目标。建立现代高校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教师人格的完满坚强,与人平等相处的亲和力,来焕发学生创作的生命活力。教师从教之日,便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操作技能技巧,更要求教师具备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教学方法研究的部分总结,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总是能够带给教师许多新的启迪与感悟。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态度进取,尽管存在着年轻的迷茫,作为教师有责任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引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他们一生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具有专业特殊性,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成为教师们刻不容缓的责任。面对知识更新加速,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高等院校的艺术教学管理工作就是在现有教学目标下,综合全院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在艺术教学的规律的指导下,基于当前学生的特点和现有水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意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及个性发展,不断提高艺术教学质量,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具体而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管理的特点在于:

(一)具有明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一方面,艺术教育计划是高等院校艺术教学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计划体现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高等院校的组织教学、教学任务及教学编制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总体的艺术教育目标下,还应拟定院系目标、各分类学科的目标等二级目标,以保证总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二级艺术教育目标,内结合各学院的专业特点、师生力量、基础资源等要素,外结合社会、时展要求,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为艺术教学活动提供具体指南和方向。

(二)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下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从整体上看,艺术教学活动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流程。一是参照专家意见,以科室为单位,为艺术各科目编写、修定艺术教学大纲,这是艺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二是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加强课堂教学监督,把握教师课堂教学概况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四是加强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把艺术和学习有机结合,还让艺术走进生活。五是加强对艺术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判断标准之一,从课程作业,学期论文,考试多渠道对教师教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三)深入研究艺术教学管理相关课题项目,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

艺术教学管理研究的内容是与本学科或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对艺术教学课改有较强影响力的课题项目。在各教研室完成相关课题项目的基础上,把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艺术教学管理实践,从实践上对艺术教学课改的相关问题进一步讨论认识发现,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推广应用,努力在教学方式方法及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推动教学组织、教学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

二、当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不能与艺术教学特点紧密结合

在一些刚由专科升本科的高等院校,常常忽略了艺术院系的独特性,而是把艺术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教学管理等同起来,认为艺术教学管理只是排课、调课、课程组织与安排、听课,登记学生成绩,保管学籍档案,安排考试监考,检查课堂教学等,只是上传下达,执行和落实学校有关的教学计划和文件而已,没有特别之处。这类院校所树立的艺术教学管理目标具有普遍意义,如规范日常管理,强化教师职责等,而忽略了艺术教学的自身特点。

(二)在开展艺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教学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尽管对艺术专业有教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教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却很缺乏。每日又忙于应付各种繁忙的具体工作,缺乏系统学习管理知识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大部分教职员工常年累月在同一工作岗位,对工作产生厌倦乏味感,也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更缺乏以人为本,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价值的思想。因此,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不能针对本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展开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最后,艺术系(院)教学管理内容多、广、杂,工作成绩不易量化,没有相对可参照的固定模式,可操作性差。所以,考核、奖励不能到位,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忽视艺术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创新不足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创新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学强调美的发现,强调发挥想象力,构建、分析推理,强调构思,忽略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的事实,由此造成艺术教学中的创新不足。

三、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确立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目标

1.艺术教育管理目标应结合真、善、美的要求。高校艺术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及艺术实践教育。艺术创意能力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具备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一颗心灵和一副灵巧的双手。教导教育学生具备把握美的本质,捕捉美的事物,感受美的意义是当代高校艺术教学的重点。尽管管理是一项理性、严谨的科学,但管理也是一项艺术。无论在何时何地,真、善、美都是教学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尊重个人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当代高校的艺术教学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艺术教学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强调学生求异、求新、求变,追求个性,展现不同。因此,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也不应拘泥于一般的死框框,守旧的意识,而是应充分尊重师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意识及制度,创造一种求新、求变的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既允许张扬的个性,又接纳平常,为艺术人才和新的艺术观点的诞生创造深厚的土壤。

(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切实提升教育管理绩效

1.强化管理对于艺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管理产生效益,产生人才。一所好的高校,离不开管理;一项艺术教学活动,更需要管理。但高校的艺术教学活动尤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也应该与艺术教学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一流的管理,造就一流的大学,打造一流的人才。

2.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艺术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是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最核心。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切实把人力资源管理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尊重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把实现人的价值与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的管理,还必须加强艺术专业培训和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提升学院艺术教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艺术专业水准,也让学院艺术教学的老师树立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3.完善高校艺术教学教师的监督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艺术教学教职员工的激励监督制度。高校不是温水池,不是休养地,而是培养人的摇篮。为此,必须在高校艺术教学师资队伍中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永葆高校艺术教学教师队伍的年轻和活力;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完善对高校艺术教学教师的考核测评机制。根据艺术类课程的特点,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采用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方法和体系。其中,包括学生评教、学生作品展览后评价、教学示范评价、教学督导组和院、系领导听课、督查评价。

(三)强化科研成果实践,逐步深化创新意识

只有不断创新,高校艺术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不断培养具有较高审美意识和情趣的艺术人才,从而建立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特色品牌。因此,高校艺术教学的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艺术创造意识的养成,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去激发被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教授学生产生新奇构思的方法并使之具备相关能力。从根本上看,艺术教学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知识和理念,发挥艺术想象和分析推理,不断创造美的、新的事物和观念。科研中的不断创新,要求创作不剽窃、不抄袭,既尊崇严谨、科学的学术科研之精神,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不断深化艺术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还把当前的科研成果应用于高校的艺术教学管理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创新。

四、结语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管理目标与艺术教学特色脱节的现象,高校艺术教学教职员工队伍激励机制不健全,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和创新,因此,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应该创建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以鼓励艺术构思,为艺术创造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深化管理对艺术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

作者:黄睿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李其亮,傅丽芳,张信群,郑修兴.艺术类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20卷,第1期,74-77.

[2]黄朝晖.试析高等院校艺术系(院)教学管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年,第27卷增刊,143-145.

[3]徐峰.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13年11月,204-205.

第6篇

关键词:桩基础;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特点及工艺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在沿海软土中,建筑工程基础施工通常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软土中,管桩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是长期的最基本,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在沿海软土中时,由于土体的自身承载力较低,很多施工方案中都会运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用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完成。并且,由于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减少噪声对于周围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是重中之重。

一、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一)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定义

所谓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其实就是利用静力压桩机的自重或机架上的配重所提供的压力,将空心的圆柱体预制管桩压入地底,达到设计上所需要的承载力和设计标高,并以此作为建筑物的建筑基础。由于静压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桩,因此在其压入地底的过程中就会对周围的泥土产生挤压应力,从而增大地基的侧应力,提高了周围土壤的密度。这是一种在压桩技术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创新开发出来的桩基础施工技术。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进入八十年代后,才被逐渐推广开来,在当前的社会当中,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已经被大多数建筑行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是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基础工程当中的施工技术。

(二)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特点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基础工程当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噪音非常小,由于运用压桩的方法甚至不会产生振动,没有噪音污染与其他污染,这样不论在什么样的时间段都可以展开施工工作,缩短了施工工期。第二,由于静压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桩,因此在进入土地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周围的土壤密度,增加了地基的承重力;同时由于周围土壤的密度较大,因此能够有效增加管桩的抗腐蚀能力。第三,由于使用静力压桩机进行管桩的静压,因此在送桩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管桩左右摇摆不定的情况,可以增加桩身进入土地的深度;并且由于采用静压的方法,所以管桩的头部一般保存比较完好,利于复压的进行。第四,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施工工序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对现场施工地的污染也比较小,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文明程度。

二、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静压预应力管桩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挤土效应。所谓挤土效应其实就是指在管桩进入地下时,挤压周围的土壤,改变的土壤密度。这种效应虽然一方面能够增大管桩附近的土壤密度,通过提高摩擦力来提高管桩的承载能力,但是也导致其他管桩沉桩困难,甚至出现桩体上浮的现象,导致整体的承载能力下降和施工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方法不正确或施工程序不规范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管桩过密所导致的。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就需要规范施工的程序,优化施工的方法,并且尽量缩短压桩后的停歇时间,减小后续压桩的困难。

其次,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技术要求也是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在工程设计过程当中,对于沉桩的深度和承载力要达到设计值,然而由于施工场地土层结构和土体的复杂性,比如其中存在大石块或老旧地基等,都会导致沉桩达不到技术要求,给施工带来极大麻烦。因此,在沉桩之前就需要对施工地的土质进行探测,将一些可能给沉桩带来问题的障碍物破坏或移除,同时,压桩机与管桩也需要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管桩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破坏,同样会给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有些管桩在出厂之时就已经存在了一定的缺陷,有些管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完好无损,但其中存在着一些细微的裂纹或缝隙,这种管桩是不能用于基础工程的下桩的,这种管桩的问题看似不大,但如果埋下这样的管桩不仅会影响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会在施工过程中留下很多隐患。导致管桩出现缺陷的原因很多,从出厂到运输、堆放、起吊等等环节上的碰撞与压力,都有可能使管桩出现裂纹或缺失,如果这种原本细微的缺陷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被发现,就会造成更大的破坏。还有可能是在进行压桩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是对于施工地的土质检测不够细致,导致管桩在沉桩过程中碰撞到硬物,出现破损。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在管桩的运输、堆放、起吊等操作上,就需要更加小心细致,并且在沉桩之前要对管桩进行全面检查,以防止出现安全隐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施工过程的规范性,防止由于错误的操作而使管桩出现破损。

三、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施工工艺

(一)静压预应力管桩技术施工前的准备

所有的建筑工程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因此在施工前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都具有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并且要保证安全措施的合理;在施工前要根据设计图纸和要求,对施工地进行细致的勘探与测量,确保一切都在要求范围内,并且检查管桩是否出现破损与裂纹;选择与管桩相匹配的压桩机进行工作,并且检查压桩机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要对定桩位进行核实,确保没有错误后,才能够开始压桩工程的实施。

(二)静压预应力管桩的压桩技术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将压桩机移到定桩位,保证夹持器的中心正对定桩位的中心,随后就应该利用吊车将管桩放入夹持箱内,当管桩下放至地面10cm处就用夹持器夹紧管桩,对于管桩所施加的压力不应大于5MPa,在进行桩尖焊接后,就可以进行压桩了。

第一节桩能否压好是保证压桩质量的关键,严格保证压桩时的定位与垂直度,桩身垂直度的偏差不能大于0.5%,压桩速度不能大于2m/min,并且应该合理调配管节长度,避免接桩时桩尖处于硬持力层,管桩接头数不应该超过三个,实时监测管桩的垂直度,以确保压桩的顺利进行。压桩完成后,就进入到接桩的步骤,接桩应该采用CO2气体进行保护,在焊接过程中以CO2气体在焊接电弧周围形成局部保护层,以防止有害气体的入侵,CO2的纯度不应该地域99.5%。需要接桩时,其入土部分的桩头需高出地面0.8~1.0m,上下桩端的错位偏差不能超过2mm。焊接的层数不能小于三层,必须清理掉内层的焊渣才能够进行外层焊接。

当所需的管桩全部压入地面后,要进行最后的终压,在终压前要用不同的桩型进行实验,以确定终压的技术参数为:以压桩力为主要控制指标,有效桩长为参考参数。当完成终压后,就需要截除桩头,运用电动切割机进行截除,并确保桩顶与设计时的偏差不超过2cm。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以其噪音小、污染小以及操作简便的特点在地基基础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快速地完成压桩的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噪音及灰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在沿海软土基础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实施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施工工艺,防止在压桩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保证上部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阮凤燕.浅谈建筑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03.25

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特点;内容选择;设计;陈述

一、化学实验内容选择的新特点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化学教科书中,就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蔗糖溶液的配制实验”等。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药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选取化学实验内容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铁钉锈蚀实验”“食盐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实验”“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化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二)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了化学实验,是否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采取了“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

所谓趣味实验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上教版”)的“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面粉爆炸实验”“用碘水检验马铃薯、芋头、面包等食物中淀粉的实验”等。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课标”实验教科书中单独设计了“家庭小实验”栏目,选择了“自制简易净水器”“铅笔芯导电实验”“鸡蛋壳与醋精反应实验”等。

二、化学实验设计的新特点

(一)化学实验的探究化

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上,以往的化学教科书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即使是“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也是照方抓药式的设计。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探索”,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别说发挥实验的功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就连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计而丧失殆尽。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的探究化设计离不开实验方法论的指导。实验方法论是关于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对所有的实验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活动是运用方法的活动,方法是指导活动的方法,两者的关系如下页图所示。因此,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化学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

在实验方法论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是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1]控制实验条件是实验这种探究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因此,要想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化设计,就必须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所谓实验条件是指同特定实验对象相联系,并对其状态、性质和变化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和。中学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条件主要有化学药品,包括化学试剂的规格,化学药品的种类、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形状(块状、颗粒状或粉末状)、质量、体积和浓度等;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主要包括不同规格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不同的安装方法;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包括点燃、加热、冷却、振荡、溶解、洗涤、过滤等化学实验操作,以及对电流、电压、时间和压强的控制等。所谓实验条件的控制,就是将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2]正因为实验条件的控制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制定计划”要素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3](10)为了反映和落实“课标”的思想,“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大量富有创意的探究性实验。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之间的关系图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实验。[4]该实验通过对头发在不同pH溶液中(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溶液的pH)浸泡后拉断难易程度的比较,来讨论洗发液的选择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是一个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为背景来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将此课题设计成一个实验活动,使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因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探究情景;此实验的设计体现了“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因而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再如,“上教版”教科书中的“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的实验[5](59)。以往的设计通常只是用“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直接得出“微粒之间是有一定空隙的”的结论,缺乏探究性。为此,教科书在明确了要解决的实验问题后,引导学生先进行预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体积不变,只改变物质的种类,即50 mL水分别与50 mL水、50 mL酒精混合;50 mL酒精分别与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运用“观察”和“记录”等方法“收集证据”,运用“表格”的方法对证据进行处理;在加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多种科学方法,使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从实验设计来看,“课标”实验教科书除了重视化学实验的探究化以外,还非常关注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指选取绿色化的原料、采用“原子经济性”的化学反应,从而获得绿色化产物的过程。所谓“原子经济性”,是指化学反应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使它们都结合到目标分子(产物)中去,从而达到零排放(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不产生废弃物)。一个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程度可以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100%的原子利用率,是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化学反应中,在目前的状况下,很多化学反应很难达到100%的原子利用率,为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污染程度的问题。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过去的教科书中通常是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这两种方法来进行。KMnO4是通过焙烧MnO2和KOH制得K2MnO4,然后电解K2MnO4水溶液而制得;KClO3是通过电解NaCl溶液制得NaClO3,然后用NaClO3跟KCl反应而制得。在生产K2MnO4和KClO3的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工艺比较复杂,而且还有对环境有污染的副产物产生。为此,国外许多国家的教科书在制取氧气时,大多使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H2O2主要采用2—乙基蒽醌法,先氢化,再氧化而制得,生产过程中能耗少,成本也比较低,原料可以重复使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除产生O2外,生成的副产品是对环境无污染的H2O。基于这一反应的绿色化特点,“人教版”教科书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时,选用了“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

三、化学实验陈述的新特点

化学实验内容的陈述应该准确无误,具有科学性。但是,保证科学性并不等于实验内容的陈述就一定要“学术化”,全部采用学术语言,用学术研究的口气来陈述中学化学实验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陈述实验内容,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化学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观,必然要求“学术化”陈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程观,必然要求“人性化”陈述。“课标”实验教科书,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人性化陈述。

(一)以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导入实验

“景”指外界的景物,“情”指由外界的景物所激起的感情。情景是指能够激起人们情感的各种景物。基于建构主义的实验探究学习,特别强调和重视实验探究情景的创设。所谓实验探究情景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形成良好探究氛围的情景。[6]实验探究情景的人性化,倡导在叙述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之前,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化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社会发展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重要的化学实验史实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作为实验探究情景,来导入实验探究活动。“课标”实验教科书在陈述化学实验内容时,非常重视创设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

例如,“上教版”教科书在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就设计了如下情景:“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想过没有:发生燃烧的条件是什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这样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实验探究情景可以是问题情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成为实验探究情景。如“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如果将同样体积的两杯水混合在一起,那么,混合后水的体积是否等于混合前两杯水的体积之和呢?”这是一个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但不是一个实验探究情景。如果将这一问题改造成:“水和酒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种物质,如果将同样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那么,混合后的液体体积是否等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可以成为实验探究情景。

(二)以人性化的称谓陈述实验内容

除重视创设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以外,“课标”实验教科书还注意用人性化的称谓来陈述实验内容。在化学实验内容的陈述中,加进“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使用“请”字,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使他们感到化学实验内容不是“计算机程序”,只呈现操作的步骤,而是“拟人化”的一种交流,是实验内容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这样的呈现,显然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体现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与学生、实验内容与学生的相互平等上,比那种“板着面孔”“命令式”的学术化陈述,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上教版”教科书在呈现“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就作了如下的陈述。[5](41)

请预测图中两个实验的结果。

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此你能否试着说明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在陈述之初,就“请”字当头,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相互尊重感;在陈述的过程中,两次用到第二人称“你”,使学生有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在第2条的陈述中,用的是“自己”,而不是“学生”;用的是“老师”,而不是“教师”,这样的称谓是将学生作为陈述主体的口气。因而,这样的陈述很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与学生、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

(三)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以往化学教科书在陈述化学实验时,通常只是叙述化学实验操作与观察的内容。例如,“把少量KClO3放在试管里加热几分钟,可以看到KClO3熔化后慢慢放出气泡。这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观察发生的现象。”这样的陈述形式,容易使学生只注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不注意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因而造成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做”和“看”,而不是能动“思”和“想”。

人性化的化学实验陈述,就是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出发,使学生在积极、能动的思考中,来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实验现象。“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的道理和理论依据。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把实验操作(动手)、实验观察(动感觉器官)、积极思考(动脑)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于实验实施的全过程中。这样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少实验操作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7]为此,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进行实验”要素中,特别提出“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3](10)

“课标”实验教科书非常注意将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思考性问题引入实验中,使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与观察。例如,“上教版”教科书在呈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就作了如下的陈述。[5](23)

【实验】

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气体导气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点燃,并迅速深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到什么现象?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并和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

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氧气吗?

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这样的实验陈述,使得学生在进行每一步实验操作时,都要认真思考教科书所提供的有关问题,都要仔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通过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耀亭,等.中学化学教学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6.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3—64.

[5]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9,41,23.

第8篇

关键词:负面效应 艺术类 学生特点

1.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及负面效应分析

1.1 思维较活跃,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缺乏信仰意识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性格魅力,专业的发散性决定着他们必须有着活跃的思维能力,要敢于挑战并富有创新精神,艺术的魅力就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但艺术类的学生考虑问题时确常常忽视现实基础,困在自我思维的定式中。在高校中,艺术类的同学年龄普遍偏小,这一点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成熟度较低,虽思想活跃,可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负面效应是:在学习中,对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趋之若鹜,但很少关心身边事;重视专业技能的练习,热衷于自我的艺术修炼,忽视外在对其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缺乏信仰,从而造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歪曲;在生活中,由于信仰的缺失,学生群体中易产生攀比心理,所思考的问题就会相对狭隘,仅限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只重视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层面的需求。

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文艺晚会、演出、设计类展览比较热衷,但对于团活动、文化类活动较少关心,也很少过问当下时事。

1.2 个性较“自我”,注重个人感受和独特性、崇尚自由,从而缺少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由于艺术类专业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造成了专业课自由度较大,不是在固定座位上简单的听老师讲课,而是更多参与进来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不可避免老师会将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的“开放式”教学会给学生“散乱”的错觉,久而久之形成“散漫”的习惯。[1]另外,由于独特的个性,及追求自我和崇尚自由的心态,决定了学生不喜欢约束与牵绊,这样的负面效应就是冷漠的集体观念和淡薄的纪律意识。具体来讲,例如,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较弱;生活作风懒散,宿舍卫生较差;学习纪律松弛,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对于纪律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另外,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要敏感而细腻,要有自身的独创性,对于作品要有情感的投入,为此多数艺术类的同学都有着浪漫主义情怀,情感较丰富,对于问题的思考感性大于理性。在校园生活中,就会出现由于一时气愤,而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或是,对于情爱承诺的太容易,有时也很随性,不了解爱情背后的责任,容易进入情感漩涡不能自拔,由此产生道德问题、诚信危机或情感迷茫的问题。

1.3 实践经验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与社会接触较多,从而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多

由于专业学习的要求,很多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接触社会较早,社会经验较为丰富。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有着经济独立的想法,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社会上他们更容易获得实习机会,这难免就沾染了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将这些习惯不自觉的,带入校园,带入学习生活中。具体来讲,例如,对于学生活动不甚关心,但对有加分的项目却是趋之若鹜,参加活动或学生团体时,功利心较重,多希望可以加分或是聘任为学生干部,主动的服务意识和锻炼意识较弱,一旦受挫,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

1.4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要经历艺考和文化课考试两部分,这就要求艺术类学生不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素养和造诣,在文化课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与传统专业相比,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低得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较差,是迫于高考压力,为了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半路出家来进行艺术类的学习,这部分生源不仅文化课方面较差,在本专业上的天赋和热爱程度也远不及专业生。两种因素的混杂,势必导致生源在专业课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课方面,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面也相对较窄。具体来讲,例如,专业课教学时,专业老师要分不同等级进行教学,影响整体教学进度;文化课上,旷课、迟到、早退,不及格率较高。另外,学生的考研率或选择再教育的比率较低。

2.负面效应形成的原因

2.1 学生本身性格因素及生活背景的影响

其一,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天分,性格上讲要个性、独创、张扬,难免极端起来就会偏激。其二,艺术专业的学习是相对艰苦的,需要从小学起,这就是是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生活,他们的自我决策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和学生群体生活,专业的上的竞争性,导致学生压力较大,无处发泄,易产生偏激情绪与行为。其三,艺术类学生中,单亲家庭较多,成长的过程易造成某种情感的缺失,从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人担忧。孤傲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脆弱的心。

2.2 艺术类学科惯性的影响因素

思维模式决定着行为意识。艺术类学科是个创造型学科,在扎实功底的基础上,它需要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性。在舞台上要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张扬的舞台表现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影响,决定着艺术类同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张扬、特性、果敢,内心敏感,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自卑的心理。[2]

2.3 学生本身对艺术的片面认识

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虽然从事专业多年,可是在阅历、经验、眼界上讲还是相对不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是朴素的,模糊的,存在片面因素。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更是要有生活,要平易近人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再创作,给人以心灵启迪,从而让人们体会到艺术之美。但当前的学生们对艺术的认识仅在形式上的,标榜自我,标榜崇拜,急功近利,形似而无神,自负心理严重,只能接受褒奖,听不进去批评。

2.4 转型期社会和各类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突显。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渗透,“诱导”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社会阶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3]艺术类学生是校园内最敏感的人群,也是与外界社会联系较多的一组人群,这些问题的冲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消除艺术类学生特点负面效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一部分是他们专业所需要的,但如果不对其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来讲,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3.1 完善宏观环境,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信仰教育

3.1.1 校园外。政府部门应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抓好党风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完善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信仰教育的生命力。此外要中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杂志,对典型进行宣传,对热点问题进行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政治免疫力,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信仰。

3.1.2 学校内。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此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丰富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爱心社、支教活动等。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仰教育,开办网络信仰论坛、实时天地、法制教育等板块,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理想信仰教育。此外,做好新入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重点跟踪,重点观察、重点引导。

3.2 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注重引导

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性,要单纯的采用严苛管理的方式,会引起同学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在处理学生事务的问题时,应与学生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注重一下几点:第一,注重与学生的深入沟通,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要用心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对于特殊背景如,单亲家庭及困难家庭等学生要经常性的关注;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压力及性格的特点,是他们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心理问题出现几率较大,要重点关注;第三,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积极倡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特长和潜能,理性调节课余生活,引导其将过剩的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活动中,从而达到以活动促管理的目的。[4]第四,要经常组织与艺术相关的人文传统系类讲座,开展有深度的及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3.3 针对问题,硬性教育,注重实效

从开学初期,就要进行制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硬性制度的严肃性,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明确严肃各类制度,如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综合测评制度、专业教室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安全管理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一切行为有章可循,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此外,在处理学生问题是,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公平,从而是学生体会到制度与纪律的威严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诚信做人,学会尊重,做个有责任、敢担当的艺术人。

3.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针对艺术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可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自主管理学生群体。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多鼓励,对待一些活动上的失误,可在鼓励的基础上上加以更正和引导,不要粗暴的批评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运用学生党员的榜样力量,树典型,用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5):156-157

[2]翟灏.浅谈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J].文化万象,2011,(3):234-234

[3]刘放.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探析[J].工会论坛,2012,(5):141-142

[4]赵雪峰.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1999,(10):39-40

第9篇

(一)实践性

语言的实践性是指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语言运用。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学计划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想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与生活中常用的交流语言相比,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语言更加富有实践性和艺术性,通过真实的情感流露来吸引、打动学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让学生接受声乐学习,达到预期的声乐教学效果。因此,声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能够作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

(二)针对性

声乐课堂教学与其他的集体式的教育学科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别教学。因此,声乐课堂教学是一门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学科。正是由于声乐课堂教学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音色特点,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要想声乐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的语言也需要是有针对性的,通过针对性的语言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三)协同性

在声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应当充分结合声乐教学的内容,达到目标一致的效果。例如,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虽然是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言协同声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够为声乐教学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不管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语言,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声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具有协同性的特点。

二、语言艺术对于声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声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时的语言运用。语言艺术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声音语言的艺术和肢体语言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把握好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声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声乐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学科,只不过声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音乐语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的语言之外,还应当结合音乐语言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声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声乐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对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把握好语言艺术的运用。声乐课堂教学基本以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唱训练为主,但如果一味的只是以这两种形式进行声乐课堂教学,学生难免会对声乐学习丧失兴趣,造成声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打破枯燥的学习环境,使声乐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声乐教学应当解决的首要任务。从实际的声乐教学课堂来看,良好的语言艺术的运用一般都是结合声乐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实施的。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语言艺术的运用,从而通过语言的感染力来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因此,声乐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反应了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教师要想运用好语言艺术则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结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艺术的应用效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在运用语言艺术时应当充分把握好声乐教学的内容,促使语言艺术的运用达到有效性、准确性的特点,从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保持一致的步调,促使学生切实掌握声乐学习的技巧。

三、声乐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原则

(一)情感化原则

声乐艺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器官来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在倾听声乐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而在脑海中产生联想,从而引发一连串的情感反应。所以,在学习声乐艺术之前首先需要对声乐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情感把握。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好声乐艺术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对学生正确把握好声乐艺术的情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声乐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需要保持情感化的原则。声乐艺术中的一字一句,一音一符都流露出浓厚的音乐情感,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把握不准便会影响到整首声乐艺术的情感效果。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之前就应当做好准备工作,不仅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还需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艺术风格等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运用语言艺术时也能够将这些内容融入进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作品,进而正确把握出歌曲演唱的情感。

(二)形象化原则

声乐是将声音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因此声乐作品都是以声音和音乐为主体内容的,通过对声音和音乐的形象化结合来达到艺术创造的效果。教师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的的语言描述和比喻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限定于声音语言,同时也应该与舞蹈等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使语言艺术的运用效果得到提高。另外,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进行示范演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示范演唱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不仅可以使教师迅速进入演唱角色,对歌曲演唱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纠正学生的情感理解偏差,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来正确理解歌曲的情感。所以,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形象化的原则。

四、声乐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对策

(一)运用语言艺术改善课堂环境

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运用语言艺术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将会使声乐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可以说是一剂良药,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能够改善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声乐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教师如果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加油”、“相信自己”、“你行的”等等,将会重新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走出消极的学习情绪,致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同时这也能促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好感,在进行师生互动活动时,学生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营造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提高语言提问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因此,教师应当掌握提问的技巧,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需要安排好提问的时间,当学生在积极思考的时候,教师通过提问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方式,通过一些迂回的提问对学生进行旁敲侧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度,所提的问题不应当过多,免得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宜过少,从而达不到课堂提问的效果;问题的难度不应该过大,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问题的难度也不应该过小,防止不能起到启发学生的效果。所以,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教师应当把握好。例如,在学习《难忘今宵》这首歌时,学习之前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认为这首歌表达的时什么感情?”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再次提问,通过学习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声乐学习得出不同的认知。

(三)利用肢体语言辅助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