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区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30 16:37:47

导语: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区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社区管理; 社区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67

[中图分类号] D630.1;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15- 01

1 电子政务发展对社区管理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

近些年,随着电子政务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子政务的实践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电子政务的本质是运用信息和通信相关技术打破原有行政部门之间的有形的组织界限,建构虚拟组织,让这种虚拟组织成为政府、社会以及公众之间有机服务的系统,从而实现社会管理和内部管理等功能。电子政务是一种开放、有序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社区也必将面临这场信息化建设的挑战。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将是社会管理与和谐社区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社区服务、管理与社区政务间的有机信息服务平台是今后一个时期对社区治理的基本要求。

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基层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

(1) 电子政务的组织结构特征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金字塔式的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管理的结构形式,权力和信息是从金字塔顶端有序流向底部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组织结构提出全新的要求。在社区管理中既要求社区管理体系结构具有网络化的形态,同时社区公共部门之间的组织界限会趋于模糊,人、财、物、信息都有明确的归属。电子政务模糊组织的水平界限的途径是以多功能团队取代职能性部门,围绕组织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因此社区信息化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组织工作流程基础上,权责不分、分工不明确将阻碍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发展。

(2) 电子政务在治理理论的层面上要求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有序、互动的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的社会管理。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区信息化将是提供社区服务的更好的平台,同时能帮助政府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政府管理开支,同时社区信息化系统将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并能在政府、社区和公众之间提供有效互动的平台。

(3) 社区信息化从技术和管理层面看,包括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基础设施与功能设施的全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社区信息化的内容一般分为管理和服务。管理包括政府管理、社区居民自我组织和管理。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会商业服务和居民自我服务等。通过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社区和上级政府的对话,消除冲突,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与效率,促进行政组织与公众关系的改善。在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下,科技成为一种制约或引导人们行动的结构程序。伴随着非正式沟通范围的不断扩大、沟通渠道的多样化,电子政务的全新理念必将逐渐深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

2 现阶段社区信息化实施路径

一种社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社区内民众生活方式的选择。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为社区公众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因此社区信息化的本质是社区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以目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契机,深化改革和社区治理理念的创新。我国现阶段社区信息化建设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目前,社区居民的需求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的需要,包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卫生保健等,这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个层次是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是在现有生活水平基础上所做的改善型服务;第三个层次是对群众自治组织管理的需要,它满足民众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的需求。针对以上3个层次,社区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服务方式的转换,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先进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平台,使居民可以高效获取服务;其次是服务内容的转换,建立对不同群体的服务组织流程。

(2) 引入商业营销理念。营销理念看重组织和受众间的沟通,需要将组织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因此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适当运用广告所采用的媒体为载体,直观地宣传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使人们充分感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便捷,进而在思想方面去主动适应社区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也要求社区管理部门做好社区信息化的效益宣传:社区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来看,能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率水平,增强政府运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社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信息资源的发展、共享和价值体现了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2篇

【关键词】社区网络平台;一站式;多元化投资

一、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信息化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的状态,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

图1 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二、社区信息化的作用

从电子政务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电子政务的落脚点,辅助电子政务系统完成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责。

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所覆盖的巨大用户资源,是电子商务面向直接消费者的重要接口,能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厚实的基础环境。

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角度看,社区信息化对社区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和变革作用,信息化必然要求并引发政府政务、居民自治事务的进一步公开化。

从提升国民信息能力的角度看,社区信息化是国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提高国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信息能力的有效平台,更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窗口;以社区信息化带动社区建设,以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信息化。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阳光政府、透明政府、便民利民为民政府举措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平安城市方略的推进,社区信息化必将走进每个公民的身边。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

国外社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但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比较成功的当推新加坡的“电子公民中心”,该中心以人生的整个里程为旅程,将现实世界中公民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真实再现于虚拟的数字世界之中,协同各部门、各机构的“一站式”、“一窗口式”服务,为公民提供一个完整集成的电子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商业、教育、国防、选举、劳动就业、家庭、医疗保健、住房、休闲娱乐、公共安全、体育与旅游等各个方面。

国内社区信息化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赋予了信息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新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居民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家庭上网逐步普及,为社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许多城市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大部分城市集中在社区网络平台、智能小区建设上,实现小区内的互联互通,依托小区网络提供便捷的物业管理和小区服务。部分城市开展了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由热线电话、电子呼叫器、网络等方式形成的社区服务呼叫系统,通过呼叫网络系统,向社区居民提供家政、礼仪、咨询、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大量社区服务。少数的城市还开展了社区管理信息化试点建设,为了提高社区事务的管理效率,其中有的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尝试,有的城市以街道为单位组织开展试点,极少数城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考虑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实施问题。社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积累了一些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方法。

在国内,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即北京模式——政府统一投资管理模式;杭州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模式和广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模式。

“北京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杭州模式”社区信息化建设走的是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投资运作管理的商业化道路,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结合街道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家居信息终端的社区信息化模式。杭州模式的特点在于务实创新,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资源的组合。

“广州模式”以开发和推广社区管理软件、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社区综合业务系统为主线,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多方共赢为目标,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最终形成了“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广州越秀区以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网络系统,统一系统平台”为目标,针对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在信息资源获取上各有优势的特点,双方共建数据库、共享资源,将社区综合应用平台重新定位为“条块结合,多方共赢”,利用综合业务系统,在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为居民办事的“一站式”服务。广州模式不仅很好的结合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

从国内社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我国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区信息化的正常发展。

(1)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社区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局部运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资源缺乏整合,社区信息化的实用性有待加强;

(3)与社区服务信息化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4)居民的应用水平和参与率低,网络功能发挥不充分;

(5)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出现重复建设现象;

(6)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等;

(7)人才基础薄弱,社区信息化人才短缺。

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坚持“政府引导、立足社区、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从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入手,通过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打破空间、时间、内容、形式的束缚,努力将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成“数字社区”、“全民社区”。

(二)各方参与者协同规划,建设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社区,实现“一站式”、“操作简单化”、“服务全面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

(三)发挥政府职能、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大力支持,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相关部门与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四)强化宣传、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障。加大舆论宣传,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营造社区信息化的意识环境。社区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必须有社会中介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发动全民共同参与。

(五)不断充实、扩大和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三类人才队伍。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建立一支信息网络系统的维护、操作队伍,确保社区信息化网络的稳定运行;三是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有关社区信息化服务中社区服务流程、规范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对社区信息系统内提供服务的企业、单位制定建立相应的规范和监督制度,并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坚持建立统一规划、建设公共平台,统一规范网络资源体制、统一投资建设分担机制、统一运行管理维护机制。

(七)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信息要及时、准确、合法、有效,保持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生命力。

(八)关心基层,提升社区工作水平,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关注民生,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总之,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率、现代化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2]刘杰.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高卫东.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第3篇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工作是在新一轮医改的情况下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1]。

1先进地区疾控中心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联系

第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一是在构建的信息平台上为辖区人群建立统一、规范的终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能及时更新,提供共享信息,并逐步扩大网络化管理,为社区的疾病控制工作与考核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通过网络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居民还可通过网络直接与社区医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互动,并查询将要举行的健康讲座。

第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是老年人保健工作的开展。上海、重庆的某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做到了通过信息平台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把定期的门诊检查、健康小屋的自助检查、社区医生随访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的结果及时整合至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使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变得方便和快捷,全科医生则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测出的系数,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体质辨识,为体检者量身设计健康指导。二是在预防接种工作上的应用。以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通过网上预约、网上付费、疫苗条形码的采用等信息管理手段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如果未接种现象,则系统一方面对工作人员予以提示,另一方面又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对漏种家长予以提醒,保证了疫苗接种工作的便利性、疫苗使用的正确性和免疫后的可跟踪性,方便了查询,还避免了漏种现象的出现,做到了既方便接种人群,又方便了生物制品管理;三是慢性病管理。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档案电子信息化的网络管理,提高了管理率和控制率,体现在:系统的终端每月定期向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自动弹出随访提示、血压波动曲线、用药史等相关信息,并且疾控中心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动态掌握社区居民慢病的分布情况,使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成功的案例是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肿瘤初筛防治管理工作,他们目前管理六癌(大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高危人群3145人,在2011年确诊六癌肿瘤患者38人,其中17例属于癌症早期,早发现率达到4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成功运行模式

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该服务中心于2006――2009年其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工作,使之成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建立是该项工作的重心),其具体的运转流程如下:辖区内居民使用该地区居民健康卡为服务工作的起点可以到社区服务中心,也可在家通过网络预约挂号,进行健康检查或就诊,或者在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刷健康卡自助体检,所得到的医学信息,经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自动传送到该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并整合成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相对应的内容。而依托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传统的健康档案,它的特点是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具有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等优点,通过它完全可以了解该人一生的所有医学信息,还可以掌握该区域内的人群整体健康水平与疾病发生状况,如在高血压的管理上,通过它既可以了解某个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曲线图和反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用药情况,又可以了解区域内人群的患病数、管理率、高血压管理人数与全市对比等相应数据,使慢性病业务要求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流程,建立统一科学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程序,还可以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开展绩效考核,达到了对传染病和慢病控制效果好、降低成本、管理率高、覆盖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效果。

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需要克服的问题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3.1“信息烟囱”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所谓“信息烟囱”是指实施了局部信息化应用,与现有系统之间可以沟通,但是由于数据提供水平与相对应的接受水平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使系统本身所拥有的信息无法与社区共享,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步较快,由国家控制的单一信息系统,已不能很好地同整个网络系统融合,如、属于疾控中心的疫情、计免、慢病等专报系统都是。

3.2未能做到与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共享由于“信息烟囱”及其他原因的存在,即便是上海等信息化开展较好的地区,也未能充分地与医疗单位达到信息共享。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随着患者的任意一次就诊而不断丰富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内容,使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以随个人的就诊和体检而更新,达到一个便于社区团队动态了解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并充实其健康档案的目的。

3.3目前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单位基础条件较差,从事信息工作所需的设备以及人员素质都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少。二是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网络不健全。除了上述提到的“信息烟囱”外,还有医疗机构没有做到与社区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如果这两个方面被克服,那么将会极大地促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4疾控中心推动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4.1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因此,疾控中心一定要依托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在该项工作中做到整合各项卫生业务需求和资源,打破业务领域壁垒,实现与医疗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4.2加强疾控中心内部的部署,突出工作细节在该项工作的技术准备阶段,单位内部一是应当反复推敲专各报系统的工作细节,明确社区卫生工作信息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认真与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这样做,一方面是该项工作在开展后能够走工作捷径,另一方面,对目前实在无法介入的专报系统,也可准备好完善的预留对接预案;二是组织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

4.3改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模式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从条变块”的改变,做到信息一体化,达到一个疾控中心与基层单位在工作上即简化了工作程序又便于开展业务指导和管理以及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的多赢新局面。

第4篇

社区矫正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龙南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推进社区矫正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通过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畅通矫正帮教渠道等方式,全方位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信息化、人性化建设,打造了社区矫正工作“龙南样板”,为全市乃至全省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2017年11月,在全国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座谈会上,龙南县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全省典型接受司法部检阅,受到与会领导一致肯定。2018年11月,龙南县社区矫正中心作为全省唯一的现场汇报单位,接受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兴超及省司法厅领导在省指挥中心远程巡视检阅。2019年,龙南县司法局被确定为省级社区矫正“智慧矫正”试点单位,同时,龙南县社区矫正工作经赣州市改革办审批,确立为全市重点改革事项。

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中心建设规范化。龙南社区矫正中心占地350平方米,按照场所标识统一化、功能布局规范化、管理流程制度化、监管手段信息化“四化”标准,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功能、统一设施、统一标牌、统一色调。中心设有综合办公区、监督管理区和教育矫治区三大区域,配备有指挥中心、报到接收室、谈话训诫室、心理矫正室、宣告室以及档案室等九个功能室,设9名专职人员,具体履行调查评估、报到接收、入矫培训、集中教育、手机定位、训诫惩处等工作,打造集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矫正工作平台。同时,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流程,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手册》《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制度》《社区矫正宣告流程》等制度,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财政全额保障机制,规范了社区矫正人员报到、走访流程,统一法律文书,完善工作台账,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开展、有据可查、全程留痕。

第5篇

Keyword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Mode innovation; Archives informatization; Archives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目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和增强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显现出技术支撑传统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存在两个发展的要求或趋势:其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逐步由传统的人工模式和实体模式向平台化、知识化、智能化等自动模式和虚拟模式方向推进;其二,档案工作业务流程由基本层面档案的收集、管理与服务向更高层面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的方向延伸。这两个趋势必然带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档案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演变。

然而,各个领域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与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创新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信息平台升级而应用跟进滞后、信息资源泛在而处理能力不足等方面。

1.1 信息平台升级,应用跟进滞后。目前,档案学研究与档案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支撑条件和核心内容逐渐向知识?Y源、技术资源和理论创新的大方向转移。

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主要是档案管理部门自身通过实体档案的借阅、展览、编研和咨询等利用形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实体化的档案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远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在线化服务的现实要求。多元化、多样化、共享化、体验化和情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呈现出呼之欲出的态势。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样的档案信息服务是很难开展起来的。

1.2 信息资源泛在,处理能力不足。其一,资源的泛在性正在淡化档案收集管理业务的边界性。立档单位的职能活动已与各类资源存在愈来愈多的交集,这些资源包括基础资源、科技资源、人文资源、扩展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以及支撑这些资源配置的网络、软件和硬件所构成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档案收集管理范围和所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宽。

其二,资源的泛在性正在削弱档案部门机构对原生性资源的垄断性。从用户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可近性原理和用户最小努力原则表明,用户在泛在的信息空间中将存在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更便利的途径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将逐步转向信息资源供给能力的竞争上。

其三,资源的泛在性正在颠覆档案信息服务场所的固定性。信息资源的泛在性第一个表现是信息载体和信息环境的泛在性,由此产生了泛在网络、泛在知识、泛在计算、泛在智能、泛在学习、泛在研究、泛在管理、泛在服务等新的变化。就泛在学习而言,已经出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或者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均能通过多样的时空、多样的方式获取多样的信息进行学习。泛在网络也极大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活动。正因为如此,秉承传统信息资源服务优势的同时,拓展档案服务空间,形成新的泛在网络服务优势,就成为档案工作的新任务。

其四,资源的泛在性正在暴露档案信息服务能力的薄弱性。信息资源泛在性第二个表现是信息服务的长期性、可得性、直接性、移动性、交互性、融合性、情境性、体验性和主动性,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愈来愈高。在档案管理服务部门之外,已经形成了广泛的信息获取能力、可靠的信息传递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服务能力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压力,探索新模式,不断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能力,才能跟进时展步伐。

在平台化和泛在化特征愈来愈突显的社会情境下,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是如何适应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档案学思维模式,探索新的理论和应用模式,重新考察具有档案特色的核心理论,用新的视角和理念探讨档案学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再创新。其重要意义在于面对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格局,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给更高层次的档案学研究与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支撑,创造新优势和获取新发展。然而,从现有的档案学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把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和应用体系。

笔者认为,造成档案工作相对滞后性和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档案工作思维模式相对滞后和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两个方面。档案学研究应当注入跨界融合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加强档案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交叉协同创新与跨界融合创新,逐步形成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

平台升级和资源泛在特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结合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探讨跨界融合模式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2 确立档案管理平台功能的中心性定位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或者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智能处理,以实现管理上的协同化、精准化和服务上的智慧化、智库化[1]。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的要素非常广泛,涉及智能建筑、智能社区、智能园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2]。

从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流为主线的目标设计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应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档案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其不可或缺性[3]。同时,具有档案管理中心、数据监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三个中心职能。

2.1 智慧城市的档案管理中心定位。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框架,该框架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支撑要素,也就是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服务。

从智慧城市的信息集成性来看,基于跨部门和跨平台的协同环境,完成各类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处理、集中统一收集和管理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成为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需要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作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档案管理中心的角色定位。

档案管理中心具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总库”地位,并具有维护信息的原生性和集成性的重要职能。档案管理中心通过建立网络化的“归档”为入、“利用”为出的机制,拓展中心职能,逐步发展成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汇入和辐射的信息总枢纽。

从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服务的关系上来看,数据处理服务依托云计算平台贯穿于智慧城市运行中纵向和横向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数据感知、数据传输、数据析取、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等基础性数据获取与处理功能,也包括与业务层密切相关的数据分析与建模、可视化与决策支持、语义与元数据等数据智能处理功能。通过数据处理服务,面向应用层的各种类型应用,如城市规划、健康保险、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信息公开和应急服务等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从而实现社会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4]。

在数据感知层、数据资源池层、数据处理业务层、数据支撑应用层和社会化智慧服务功能层等五个层次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之中,档案管理工作所处的层次和角色如何进行定位,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一般认识上,档案工作处在数??支撑应用层和社会化智慧服务功能层之间,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自身的职能工作活动中形成的记录,机关档案部门和各级各类档案馆按照归档范围和进馆要求,进行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再面向各级各类的职能工作部门和面向社会开展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采取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思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建设两级档案管理中心,其支撑平台是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

一级中心是在数据支撑应用层中增加与各类应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中心,即云档案室;另一级中心是在数据支撑应用层之上建设档案管理中心,即云档案馆。两级档案管理中心依托“地区云”平台,形成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

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可以看作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云端策源地和云端聚集地,是在“地区云”基础设施建设和统一的规范标准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融合设计,搭建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环境。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是联结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业务信息平台的枢纽性节点平台共同构成的平台体系,具有智慧城市线上线下(O2O)并重的档案管理职能。

档案工作既要明确这一最基本的定位,也要面向智慧城市建设,按照档案开放和信息公开原则以及纵深切入到底和横向延伸到边的原则,把共享与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进行制度设计和应用设计。据此开展跨界融合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重塑组织和业务流程,形成新型档案信息化体系,使档案管理部门成为原生性信息的保管利用中心,才能适应云计算平台上的智慧服务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2.2 智慧城市的数据监管中心定位。从智慧城市的信息保障性来看,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业务平台中的信息流,除保证其规范化和标准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这需要在电子文件形成的前端和电子文件效用完成以后的末端,整个电子文件形成的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和可信的控制。而这一点,正是档案部门的重要使命。

从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性来看,需要开展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的档案监管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空间信息和数字化信息,还将会持续涌现各类海量的感知信息和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大数据[5]。智慧城市大数据反映了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单位以及民生工作的真实面貌,需要纳入档案业务指导与监管的工作范畴。

2.3 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中心定位。从智慧城市的信息窗口性来看。政府信息公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档案管理部门是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重要场所。

从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性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惠及民生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增强咨询服务能力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档案管理部门一旦拥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原生信息资源,利用各类智能手段和方法增强咨询服务能力也就成为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任务。

3 确立档案管理平台建设的嵌入性定位

3.1 智慧城市综合平台的业务性嵌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跨领域整合各类行政业务,实现行政事务的协同化,通过开放的单一窗口实现便利化服务,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和办事效率。因此,档案管理平台建设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嵌入各类业务信息的迁移和多种业务平台整合之中,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其一,管理层面的体系化嵌入。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也有整体布局和分层、分级、分区域、分专业、分系统、分部门的具体规划。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体制上的一致性,可以依托基层档案管理部门按照立档?挝坏闹腔鄢鞘薪ㄉ璺桨附?立基层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按照各级各类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层级关系和指导关系建立省区市和国家层面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其二,制度层面的适应性嵌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以政务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原则,通过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档案业务管理制度、各种类型的专业档案工作制度和各类档案开放利用工作制度。

其三,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嵌入。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要采取遵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原则,实现与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平台所具有的诸如大数据挖掘、云计算、复杂事件响应与处理等功能模块的对接。

其四,平台层面的网络化嵌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可以纳入“地区云”建设规划,按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原则,利用“地区云”建设的各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技术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建设。

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标准和规范协同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网络化嵌入设计。将档案管理平台专业化地接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在线动态管理,包括在线收集、在线归档、在线整理、在线存储、在线鉴定、在线保管、在线统计、在线编研、在线检索、在线利用和在线咨询服务等,为开展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与管理服务提供平台保障。

通过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形成跨界融合与开放共享并重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新模式。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再创新,使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在泛在网络环境下,在智慧城市生态体系之中,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联结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业务信息平台的枢纽平台,进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大数据档案管理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并逐步上升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汇入和辐射的信息枢纽。

3.2 档案网络信息安全的前端性控制。加强可信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进行前端控制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各类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在角色管理、身份识别、权限设置、访问控制、加密控制、容灾备份、入侵防火墙等技术层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与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范也都比较健全。但是,有了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并不等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质量有了保证。因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除信息内容,还包括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背景信息和关联信息,这些信息和电子文件自身内容一起构成了电子文件有机整体。

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前端控制,以增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可信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成套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的质量。

4 确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体系化定位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侧重于实体档案管理,“互联网+”环境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相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6]。还存在标准规范对接、软硬件对接、网络对接、数字资源对接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具体表现为:其一,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工处理的原则方法、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工作上存在差距;其二,适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档案管理软件和硬件系统不完善;其三,与智慧城市各级各类业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的档案管理平台建设较为乏力;其四,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存量建设不足、增量建设不力,其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成套性的质量控制也不尽如人意等。

笔者认为,以体系化定位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创新和模式转换,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体系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树立大资源观,将技术与平台、载体与数据共同纳入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框架并加以综合管理。

4.1 确立各类技术和平台的信息资源属性。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都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今天,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更是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数字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从档案载体发展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依赖于各种信息平台的全媒体档案载体类型和载体形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载体类型和载体形态中的数据难以甚至不能转化为实体档案形态加以收集、保管和利用。这已经成为传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应确立各类技术和平台的信息资源属性,将技术和平台作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

4.2 确立各类载体和数据的信息资源属性。智慧城市大数据具有跨界生成性和分布存储性,这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来说是一种挑战。

智慧城市大数据档案管理可以运用云计算平台,用整体迁移上云的方法,在物理分散的情况下实现逻辑上的集中管理。这样,既在逻辑上坚持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又在空间上节省了扩建档案保管场所和新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成本。

对于在大数据基础上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源,按照数字档案收集管理的相关规定,将其中反映职能工作活动面貌的数字资源归档,实行双套制和双重备份制管理,形成大数据档案、数字档案、实体档案和实物档案并存的信息资源体系。

4.3 确立存量资源数字化与应用的联动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化的建设,存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基础。

首先,标准联动。存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要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进行地方与行业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工作,在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方面做到无缝对接。

其次,技术联动。结合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开展积极有效和扎实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同时,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条件成熟时融合广播网和电视网等技术,将存量的档案数字资源进行知识化和智慧化加工处理,??现实体档案与数字档案在各类终端设备上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存量资源与应用联动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4.4 确立增量数字资源线上线下的互补性。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无缝接入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平台体系之中,利用电子文件前端控制和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规范与标准,在实现增量资源线上管理的同时,探索线上与线下相协调档案管理新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互补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5 确立档案管理制度设计的融合性定位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泛在的信息空间正逐步确立,云计算服务平台、移动计算服务平台、多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等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应用,而且这些应用具有跨界融合性。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跨界融合性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开展。在宏观上,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融合创新,同步完善档案法规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在微观上,按照智慧城市建设所属行业,分级、分类、分领域、分行业、分专业地深度融入,开展平台化的档案管理典型示范与应用推广工作,达到统筹规划和全面实施的目的。

档案管理制度融合创新的具体举措是强化体制与机制、政策与法规、标准与规范、创新与示范等设计方面的系统性、导向性、一体化和联合性。

5.1 体制与机制的系统性设计。开展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要以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业务标准的融合对接为基础进行。一方面,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应作为政府主导的系统工程进行顶层统筹的政策设计、制度设计、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管理设计。另一方面,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认真研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进行体制和机制再创新。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融合对接,建立和完善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

5.2 政策与法规的导向性设计。

5.2.1 支持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目前,档案信息存储与传递的媒介形式因技术进步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承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各类业务平台在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适应这一变化以及适应未来网络发展新趋势,提高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质量,国家档案局和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档案管理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如国家档案局在颁布的第1号令、第5号令、第6号令、第8~第11号令中,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对新的档案载体形态及其支撑技术的管理问题均作了原则性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设施与安全、归档平台、数据质量检查、载体质量检查、网上交接、脱机存储、成套数量、安全利用、不同载体归档互联、元数据与背景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归档、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社区电子文件归档等多个方面,对有效地开展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

从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上述规定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补充的地方。建议根据泛在网络发展和信息媒介演进的新需求,进行系统化的补充和完善,加大对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5.2.2 支持跨界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在档案信息化专项建设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探索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和网络平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存储服务[7]。如,2002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10年6月17日,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4年7月14日,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2016年5月26日,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征求《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等。

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在跨界合作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领域强化政策扶持,推进档案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5.3 标准与规范的一体化设计。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信息标准和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别,与之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尚没有完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不一致性,将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类数据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数字档案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08)、《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54-2014)、《档案关系型数据库转换为XML文件的技术规范》(DA/T57-2014)和《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58-2014)等。这些标准与规范是开展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的基础。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协作平台,参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过程,改进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体化的标准与规范体系。

5.4 创新与示范的联合性设计。建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部委联合推出智慧城市档案信息化项目库。通过项目库提供相应的项目建设资金,带动信息化建设项目研究、应用与示范,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项目的创新应用推广工作。

建议各省(区、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探索创新与示范联合推动的管理模式,为智慧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新动力。

6 确立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共享性定位

6.1 确立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的理念。运用云计算所倡导的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的理念,确立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媒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推进档案信息服务的便利化。

运用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理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系统,实现各类终端的线上档案浏览、检索和借阅。同时,丰富各类专题展览、全媒体立体展示大厅等载体形式,实现线下档案的利用体验。

6.2 确立网络共享便利服务的理念。建立“互联网+跨界联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开发与服务新模式。便利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基础是通过综合平台跨界集成各类业务,实现一站式服务。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档案管理机构自身基于馆藏并按照社会需求而开展起来的。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模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便利化服务要求。因此,确立“互联网+跨界联合”思维,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协同开发与服务新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

“互联网+跨界联合”服务模式具有两个重要的推动作用,即服务模式的优化和服务优势的强化。通过模式优化和优势强化,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和智慧化服务更为有力。

优化档案服务模式可推进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实现六个转变。即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孤军奋战为联合作战、变台协作为跨平台协同、变单渠道信息来源为多渠道信息来源、变单向信息服务到交互信息服务、变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变有限服务到泛在服务等。

强化档案服务优势可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服务的四个优势。即跨界联合的专业互补优势、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交互的自媒体优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信息集成优势以及技术与平台资源作用发挥的综合优势等。

6.3 确立知识共享智慧服务的理念。其一,开展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资源内容的组织则是其重中之重。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原生信息资源的中心平台,更应当率先开展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资源内容的组织需要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知识化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服务为目标进行。

其二,开展档案知识管理团队建设工作。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需要构建稳定的团队开展工作。团队建设可以在档案馆原有编研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学习、经验交流和实战训练等方式逐步形成。通?^团队化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不断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知识化和智慧化组织与加工处理的能力,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档案信息服务的精细化及便捷化要求。

其三,开展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与数字化办公平台、可视化公共平台等相对接,以动态和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档案信息内容所反映的对象[8],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

7 确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性定位

一是确立制度设计的协调性。与体制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和区域人才培育项目相协调,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激励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中,全面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确立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多渠道开展现有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类政策资源、行业资源、产学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和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联合开展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三是确立培引使用的交流性。确立需求驱动、政策激励、跨界联合、协同共建的人才培引政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用交流的理念吸引各领域信息技术与网络优秀人才加入到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之中,形成跨界联合与交流互动的高层次档案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引使用机制。

四是确立能力培养的多元性。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跨界融合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现场训练、访问互动、业务指导、决策咨询、项目管理等活动,使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阔视野、贴近实际,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五是推进成长环境的网络化。建议实施互联网+档案人才行动工程计划项目。通过全媒体信息和技术共享形式,构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成长、培育引进、互动提高的在线模式,发挥“互联网+”的倍增效应,快速提升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8 结语

第6篇

>> 曲靖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 数字校园环境下曲靖市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 曲靖市疾控系统医疗仪器设备档案现状与对策分析 曲靖市麒麟区社区儿童游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曲靖市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原州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新疆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曲靖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曲靖市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分析 曲靖市农村会计人员的现状及其教育研究 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浅析 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述评 基于淮安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18,2013-03-1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R].2011.

[3]孙小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第7篇

关键词:云存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SAAS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1002

作者简介:马金凤(1981-),女,硕士,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远程教育;赵强(1958-),男,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技术。

1云存储

1.1云存储概念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云存储作为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即“存储即服务”(Storage as a Service,SaaS),是云计算中较为活跃并且发展颇为迅速的一个分支。由于云存储的技术可行性,相比传统的数据存储更廉价,而且也正在变得更加安全,因此云存储已经成为代表网络化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也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可扩展的、安全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2]。

1.2云存储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以宽带网络、WEB2.0技术、应用存储、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数据压缩、重复数据删除、数据加密、存储虚拟化、存储网络化管理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云存储系统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组成。存储层是最基础的部分,它由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SCSI、SAS等存储设备借助于互联网或者FC光纤通道连接在一起,在此之上有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对硬件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护和故障维护。基础管理层是最核心的部分,不仅要实现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还需要保证授权用户安全访问,以及维护云存储自身的安全和稳定性。应用接口层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依据运营单位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和访问类型以及手段。整体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3云存储分类

1.3.1公有云端

公有云端,又称为外部云端(External Cloud)。其服务供货商能提供极精细的IT服务资源动态配置,并通过Web应用或Web服务,提供网络自助式服务。对于使用者而言,完全不需知道服务器的确切位置,或什么等级服务器,所有IT资源皆由远程方案商提供。

1.3.2私有云端

私有云端又称为内部云端(Internal Cloud),相对于公有云端而言,此概念较新。许多企业由于对公共云端供货商的IT管理方式、机密数据安全性与赔偿机制会有信任上的疑虑,所以纷纷开始尝试通过虚拟化或自动化机制仿真建置内部网络中的云运算。内部云端的建置,不但提供更高的安全掌控性,同时内部IT资源不论在管理、调度、扩展、分派、访问控制,还是在成本支出上都更具精细度、弹性与效益。

1.3.3混合云端

所谓混合云端(Hybrid Cloud),指企业同时拥有公共与私有两种型态云端。这种云存储把公共云和私有云(内部云)结合在一起,主要用于按客户要求的访问,特别是需要临时配置容量的时候。从公共云上划出一部分容量配置一种私有或内部云可以帮助公司面对迅速增长的负载波动或高峰时很有帮助。尽管如此,混合云存储也无疑带来了跨公共云和私有云分配应用的复杂性。

2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区域医疗通常是指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指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是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物流等现代服务技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建立新的数字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在线交流,以及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统一存储、管理和共享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3]

3云存储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

李包罗教授曾指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特定的两个医院间传输其实并不困难,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即可实现,但是要实现区域中几十家医院和上百个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点对点的接口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合理的方法是把点对点的问题变成多点对一点的问题,即建立一个集成平台,把所有的文档都传送到平台上,而所有的人在需要时再从平台上获取文档[4]。医疗机构各方提供的健康服务通过健康服务总线连接起来,协同完成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机构及病人通过基于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来共享和交换信息。

3.1更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数据存储在云端,通过集群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多个存储设备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协同工作,还可以对外提供更强大更优质更安全的数据访问服务;专业团队进行信息管理,通过CDN内容分发系统、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提供了最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与指定的人共享数据,用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

3.2更简易、灵活的用户终端

对于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医疗支持者来说,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时分享区域中医院的病人资料,不论其地理位置。用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端的文档。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病人的电子医疗记录或检验信息都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资源可以由一个医院群分享,这将形成各医院患者信息大联合的景象,提供一个无缝、集成计算及协作平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3.3更广泛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在云存储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云端,所有符合权限的电子设备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多人、不同地点地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避免重复创建数据,可以更合理地对已有数据进行管理、应用和共享,提高数据的有效使用率。

3.4更高的性价比

作为分布式计算技术,云存储具有比集中式系统更好的性能价格比,所提供的资源比各个医疗机构自己所能提供和管理的资源更廉价。医疗数据资源存放在云端,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帮助管理这些数据资源,并提供医疗机构所需的应用软件,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花销。

云存储还可以为参与区域协同医疗的机构提供各种系统的集成与协作环境建设,不仅包括以医疗机构的业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功能,为病人方便获取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提供工具,还可方便地扩展其它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最大化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4结语

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同时,云存储可以帮助医疗行业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和处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云存储提供了更多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来运行他们开发的应用。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云存储提供的好处更多,如方便、安全以及群组协作。基于云存储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真正实现“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降低投资”,充分满足不同机构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34.

[2]张艳玲,徐海峰.浅谈云存储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8):4041.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管理、服务、教学等方面越来越趋向于智慧化、智能化,教育信息化已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存在极大不平衡性,即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而从整个西部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中心城市比边远城市发展速度快、水平高,一本院校比二本院校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西部地区高校众多,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对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1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中部和东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西部地区高校受地域、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信息化建设速度较慢,效率较低,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显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1管理层面重视不足,信息化建设地位不高

西部地区很多高校虽然都成立了校园信息化领导小组,但是,信息化建设工作只是浮于表面,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没有经过详细论证和讨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并没很好地将校内的下属个单位联合起来一起做信息化建设。

1.2资金投入不足,各高校之间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许多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学校年度预算中专项信息化建设资金少。信息化建设最基本投入就是硬件条件的投入,由于西部地区地方经济整体落后,很多院校的信息化资金落实不到位,信息化领导小组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对于地方院校和二类院校信息化资金的落实更是存在问题。

1.3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信息资源匮乏

西部地区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率不高,许多项目纯粹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二级单位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许多高校学校主页、二级网站建设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二级网站存在信息量少、新闻公告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此外,很多高校用于教学科研、休闲娱乐的校园网信息应用资源少,拥有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更少,拥有数字图书、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等信息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1.4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少不了既懂得信息化专业又懂得高校教育体制的人才的付出和努力,但在西部高校中往往缺乏专业性人才,因为往往此方面的人才皆选择中东部收益较高一些IT公司,西部高校给出的条件无法与之相比。对于综合院校尤其是偏文科院校,大部分教职工没有掌握足够的用于教学科研或管理的信息技术,且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培训机会。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各二级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二级单位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网站管理技术的人员。

2大数据时代下的西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传统“行业”。为促进和加快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针对之前所论存在问题,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改善。

2.1观念改革,认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西部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西部高校教育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实现高校领导层面的观念改革,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还要清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教学信息化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具活力的要素。

2.2整合资源,合理调整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各高校对于已有资源应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不仅要考虑学校人事、财物、图书、后勤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挖掘,更要解决学校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兼容问题,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目前的现有资源,优势互补,合理制定适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目标。另外,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于资金匮乏、人才缺乏的高校,除了国家和政府投入的资金外,还可以吸引社会资金,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合作,采用服务外包等形式促进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2.3实现高校间资源共享,打破内外界沟通壁垒

西部各高校应首先充分了解自己在信息化建设中现存问题以及所处阶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和适应发展的规划和策略,明确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西部各高校可以加强院校合作以及院校互助,一类院校之间加强交流,实现各校之间优势资源的共享。二类院校加强与一类院校的沟通,通过向一类院校的学习,完善该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制,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确定和实施适应该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因此,打破各高校间的内外界沟通壁垒,对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促进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2.4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改变传统教育观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有一批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西部地区的高校要加强一线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问题,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随时获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趋势,以保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技术支持。

3结语

经历了“十二五”的数字校园集成整合阶段后,高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但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三五”将是西部高校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和大挑战,迎接挑战,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质量,以更好提高自身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这将对西部高校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以及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王莎莎 胡建龙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石杰.以教育技术为基点的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1):4-6.

第9篇

【关键词】社区;行政服务;规划

社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各地方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行政服务领域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南开区作为天津中心城区之一,在我市率先建设了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为了解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和运行现状,进一步推进社区行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行政服务工作水平,在城市规划层面如何科学引导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社区行政服务中心现状

南开区位于天津市城区西南部,辖区面积40.4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92.5万人,下辖12个街道。自2010年启动建设社区行政服务中心,2011年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在区内12个街道实现了全覆盖。

南开区借鉴了上海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各街道原有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因地制宜采取利用原有办公用房改造、房屋置换、租赁办公场所等方式解决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建设期间规划管理部门未曾介入。

(一)服务中心机制体制。服务中心作为街道办事处设立的集中受理社区居民行政服务事项的窗口,非独立编制的事业单位。中心日常管理由街道办事处副处级领导干部分管,其他工作人员基本为区劳动保障局聘请的协管员、社工等派遣人员。

(二)受理服务事项。服务中心定位为居民提供政府的公共服务,受理的服务事项以行政服务为主,全区12个社区服务中心受理事项数量略有不同。主要受理的服务事项有:劳动保障类、计划生育类、保障房类、民政类、其他服务等。

(三)工作模式。每个服务中心均设立了10几个接待窗口,按照受理事项类别划分窗口功能,形成单一的窗口工作模式。居民到服务中心办理行政事物报送有关材料后,由窗口工作人员按要求将受理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后,报送到所在区或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进行审批,审批后再取回,通过窗口反馈至居民。这样的工作模式,只是从形势上形成了办公方式的集中,让服务中心成为了居民和各职能部门间的“二传手”。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3年的运行,服务中心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一)行政服务中心布局欠妥。现已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办公用房均是由各街道自行解决,规划选址未经科学的论证,坐落位置偏离街道相当中心区域,造成服务半径不合理,同时也没有考虑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系统是否便捷,给社区居民办事造成了诸多不便。

(二)受理事项不全面。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相关委局研究拟确定了68项事项进入服务中心进行受理,但由于办公条件制约、工作人员紧张、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影响,至今未实现全面落实,目前受理事项最多的仅达到30多项,服务中心快捷便利的宗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的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办公场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按照南开区开展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面积规定不少于300平方米,但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有多家服务中心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建筑面积。目前的办公场所根本无法满足现实的办公需求,繁忙时大厅内人满为患,环境嘈杂,极大的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办公网络未能实现互联互通。服务中心办公网络是独立运行的,受理后的行政服务事项仍需通过人工转送到所在区或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办理,办公网络形同虚设,这样的办公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延长了办理时限。同时,造成了审批环节与前台受理工作的严重脱节,让原本为百姓提供便利的服务中心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五)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不健全。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各街道市民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没有独立的编制,工作人员配置参差不齐,受理事项种类各异,办公环境和工作秩序混乱不堪,对服务中心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一)注重规划引领,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的项目建设,应从城市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城市规划层面统一进行布局,结合街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提出项目的规划选址及规划条件要求,完善各街道内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非经营性公建,引入社区商业,解决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类服务事项的办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以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社区商业氛围,增加社区活力。

(二)积极增加投入,扩大服务大厅面积。进一步扩大服务大厅面积,改善办公环境。建议财政设立专项投入机制,专门用于服务中心改造。改造服务中心接待大厅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大厅内应设置引导咨询区、综合受理区、自助查询区、休息等候区等功能区域,并设置阅读、书写等便民设施设备,以满足居民需求。

(三)梳理行政服务内容,进一步研究丰富受理事项。服务中心目前的受理事项比较单一,建议进一步和各职能部门研究探讨,梳理行政服务事项,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尽可能多的纳入集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