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时间:2023-08-30 16:37:49

导语:在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第1篇

医疗器械属于医药工业中医药制造业的一个子行业。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Ⅰ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Ⅱ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Ⅲ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根据具体用途不同,又可将医疗器械细分为以下十二大类(见表1)。

二、行业背景

(一)国际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00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长期由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2009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医疗器械公司如表2所示。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强生是医疗器械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飞利浦和雅培等,虽然并非专业的医疗企业,但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专注于细分行业产品的公司如美敦力、百特医疗和波士顿科学也同样收入不菲。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 ∶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 ∶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继续扩大之势。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和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美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9%的年增长率;2008年日本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1142亿日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新加坡,近年来医疗器械销售额每年上升18%左右。据Kalorama Information预测,201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3120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将会以4%~6%的速度增长

从风险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加之医疗行业本身的风险较大,2010年风险资本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投资相对谨慎。美国2010年风险资本投资医疗器械行业总额为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根据产品实际情况,美国风险资本更看好已在欧洲获得批准、相对风险较小的产品,融资主要用于国内试验以及FDA批准。具体细分领域集中在心血管产品(如TriVascular的血管内支架、CardioMEMS的心衰压力测试系统)、家用医疗(如Home Dialysis Plus的家用肾透析设备)和医疗信息(Theranos的医疗IT系统和个体化用药)等领域。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截至2009年底,中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876家,其中:Ⅰ类3696家,Ⅱ类7869家,Ⅲ类2311家,全国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55765家。目前我国可以生产47个种类、5000个品种、30000余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基本装备需求。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告,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20%,市场地位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是医药产业中同比增幅最大的行业。由于销售情况出现好转,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盈利显著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根据海关数据,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1]。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行业内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一般占55%,中低端产品占45%。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中高端产品仅占25%,而中低端产品则占75%。虽然我国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如卫生材料、一次性医院耗材、输液器、B超、呼吸机、普通手术器械和激光类手术器械等方面,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产品均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这类产品相对依赖较低的原料价格和人力成本,容易受到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从企业构成来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较高(90%左右),且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新产品研发投入,仅能依靠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医改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和医保覆盖面的扩大,由医院设备的巨大缺口产生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据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尽管在中国市场上,外资巨头占据了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80%,然而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并不存在。因为想在中国市场立足,仅仅依靠品牌和产品并不能掌控市场,还需要推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主动和经销商合作、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方案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呈现出外资巨头与本土龙头企业相互向对方势力领域渗透的格局。我国已有多地先后建立了专业发展医疗器械的医疗产业园区,以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例如2011年4月,江苏常州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引进建设了总投资额达50亿人民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并配套建设国际会展、物流、信息、产学研服务、检测等6大中心,设立共享GMP仓库和实验室,形成医疗器械科研、转化、生产、展销多功能基地。

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2010年,医疗健康产业名列IPO数量最多的四个行业之一,以截至创业板上市一周年的数据来看,各行业企业IPO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是医疗健康,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868倍。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先后成立,项目争夺战硝烟四起。

三、行业政策

我国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并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药品利润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将对医疗器械市场产生利好。医疗器械科技成果一般需要3-5年的转化期,上千万的投入,因此普及型器械的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以政策、资金等加以推动,帮助企业走完全程。政府采购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把替代进口产品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会。基于此背景,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扶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一)卫生部公布《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2011年3月,卫生部了《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旨在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今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管理办法》强调,未来医疗卫生机构须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医学装备,应当首选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据此推测,未来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价格和利润也将无法保持原有水平,而产品独特、技术门槛较高的企业将在招标中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二)卫生部启动耗材集中采购

2011年卫生部重新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系统。高值医用耗材是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

2004年,卫生部曾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8省市进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目的是挤掉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试点的范围为普遍使用的心脏介入类医用耗材、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三大类产品。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376%,心脏起搏器降价152%,人工关节降价243%。2007年,卫生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3]。《通知》规定,“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工作由卫生部审批,其集中采购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心脏起搏器、心脏介入类等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少,各地采购价格差异大,价格虚高问题较为突出,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2008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一次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这也是卫生部第一次大规模采购医用耗材。这次集中采购,实现了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全国统一价格,为全国制定统一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奠定了基础。

卫生部集中采购,将减少企业产品进入终端销售的流通环节,产品价格预计会有明显下调,这将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药物和器材的价格,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走偏,出现例如“中标死”等问题。同时,如果卫生部集中采购要求降价,可能促使外资企业的产品降价,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进军,这将会对国内中低端产品生产企业构成巨大威胁。

(三)新医改国家将投入千亿巨资装备县级医院

据测算,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西部地区甚至超过50%。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投资总需求已达1000亿元(含设备投资),这包括全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截至2010年6月底,中央专项投资200亿元已分3批下达。

依此政策,首先,基建行业的水泥、沙石、门窗、上下水管件和瓷砖、玻璃、灯具等医疗机构常用、必需设备行业以及新兴低碳行业将明显受益。由于县乡村建设的地域性等特点,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价格和运输成本等优势,在政府招标采购中胜出几率更高。

其次,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将获得巨大市场空间。卫生部明确表示,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部分经济发展和诊疗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配置核磁和直线加速器,三类设备将纳入国家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其中CT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核磁选择10T以下,直线加速器选取普通、三维适形和立体定向放疗设备。

四、投资重点关注领域

2007 年到2010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年销售收入增长保持在20%左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疗器械是医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医疗器械将随着整个医药大行业的发展迎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面对形形、千差万别的医疗器械,究竟哪些领域值得投资呢?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以下细分子行业将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1)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适用于社区快速诊断的POCT类仪器,家庭用小型、多功能、快速诊断治疗仪器。

(2)可替代进口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如高场强CT、MRI、高精度内窥镜。

(3)人性化康复辅具:设计人性化、细节周到、使用方便的家用康复辅具。

(4)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能够快速给出可靠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设备及配套试剂。

(5)肿瘤放化疗设备: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专业设备。

(6)医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性能极佳的人工骨、口腔填充材料、人工皮肤、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

(7)系统性医疗信息软件:远程医疗、个人电子信息整合与医疗资源对接等软件。

下面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七个重点细分领域的行业、市场和技术方向。

(一)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

社区、家用等电子仪器属于医用电子产品中的一类。

医用电子产品最主要的应用范畴是快速诊断与治疗,由于医疗需求的增长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将医疗装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研发成可居家使用的小型医疗设备,可以让人们随时监测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有利于病人自身健康,再加上设备小巧、使用便携,将有可能作为消费性电子产品走向市场。

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将是21世纪前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曾出任布什和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也指出“保健产业蕴含着兆亿美元的商机”[4]。根据BCC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至2012年,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04亿美元,仅血糖测量仪就有89亿美元的商机。其他包括辅助复健、治疗、监视等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装置也将有大幅增长。报告还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区域性分布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与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占有全球家用医疗电子约70%的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仅占约3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家用医疗电子市场主要被强生、罗氏与拜耳三大龙头所占据,并且都拥有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其他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等半导体、硬件与软件厂商也开始逐渐将焦点转移到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涉及领域包括便携式设备(诊断影像、氧气治疗和病人监护)、家用设备(生理监视器、疾病管理、康复、遵守监督和医疗信息终端)、安全设备(耗材鉴定和数据保密)以及无线技术等。

据国内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总销售额仅有140亿元,仅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14%,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在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家用便携式医疗设备技术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1.小型化、低成本。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需要产品小型化。因此,未来家用医疗设备可能会尽量采用SoC、SIP(系统封装)或高密度模块。然而高密度集成有一些技术困难有待突破,例如把多传感器放在高密度的范围内时,信号会互相干扰,参数较多,处理困难等等。同时家用器械成本不能过高,否则一般家庭将无法负担,产品市场会受限。

2.低功耗、智能化、信息化。由于人体的生理周期长,有些检测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时间,因此需要医疗器械超低功耗。同时,为符合数据采集处理、体内控制、远程医疗等要求,未来家用医疗器械将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例如重庆金山公司的胶囊内镜,可通过口服胶囊代替常规内窥镜检测,在体内每分钟拍照1~2次,并通过无线把图像传输出来,可以持续8小时,对病人损伤小、无痛苦。进入体内的仪器还要符合体外可控性,这就需要体内与体外通信,例如低功耗的无线信号发射和接收。

(二)医学影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超声、X线、CT、核磁共振、内窥镜等设备。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Karolama的报告,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和各国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增加,从2010年开始全球超声设备行业将以6%~8%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2012年将达到50亿美元。另一份来自IMS的数据表明,到2012年中国国内超声诊断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2亿美元。超声医学设备包括B超和彩超两种,国内生产超声诊断设备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品以黑白超声设备为主,同质化严重、企业数量众多、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在高端彩超市场,跨国公司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有近9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已经有一批拥有研发实力的国内领先企业开始推出高端产品,如便携式彩超等。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超声设备技术含量体现在数字3D影像、多普勒造影、造影剂技术、软件系统升级、仪器便携性等方面。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CT设备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检测器多列化、数字化、高分辨率、高扫描速度、计算机运行速度等方面。由于政府对医疗投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医院X光机设备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中国医用X光机设备市场每年将以9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2年将达到87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跨国公司在高端X光机(心血管、胃肠机,移动C臂以及DR)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超过80%的DR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供应。由于三级医院对于X光机产品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内企业在高端X光机方面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本土企业更多的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在相对低端的市场进行竞争。

核磁共振成像既是科技界炙手可热的重点跨学科领域之一,又是高科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及生物医药领域。用于人体的核磁共振装置依其磁场强度可分为高磁场与低磁场两大类型。前者一般为15-30T,价格在15-3百万美元,而后者一般为02-05T,价格在50万美元左右。低场机由于价格优惠更适用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缺点是性能不如高场机。据预测,随着临床应用,包括神经、心血管和乳腺影像的增长,到2015年全球MRI设备市场将增加到74亿美元。目前全球MRI市场仍由飞利浦、通用和西门子主导。

利用内窥镜可以直观显示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内窥镜领域无论从技术、临床和市场来看,都在不断变化。未来内窥镜技术将向微型化、集成化、远程会诊和远程治疗等方向发展。相关的胶囊内窥镜、内窥镜病理信息远程会诊等领域值得关注。

(三)康复辅具

康复辅具是指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测和缓解残障的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是一个涉及面广,与人体特点息息相关,技术要求高的交叉学科。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十年内康复辅具市场将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我国老年人中,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半身不遂的约有70万人,82万老年性痴呆病人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占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家庭人口。

康复辅具产品分为11个主类、135个次类、741个支类,有上万个品种,而这些品种在我国市场上仅能见到约1/5左右。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假肢、矫形器和轮椅车等辅助器具领域已形成产业,制定和了不少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是与整个康复辅具产业相比,仍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

由于尚未建立辅具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没有国家或集团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研发成果很难进行转化,导致了中国康复辅具产品存在市场比较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业价值不高等问题。目前康复辅具高端产品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仿造,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辅具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尽管科研院所研究的相关课题如钛合金下肢假肢组件、肌电假手、2C运动储能脚等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很多产品从研究院向产业化的衔接还不成熟,难以顺利产业化发展。

辅助技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们的个体性。每个服务对象的个体特征不同,康复目标不同,则会要求不同的康复产品,有些可以对市场产品进行改装,有些则必须定做。未来康复辅具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个体化和无障碍两个方面。

(四)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

临床检验分析领域涉及生化分析、生物学检验和实验室仪器行业。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是临床检验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460亿美元左右,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5]。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20%-30%,而我国只有10%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临床基础生化、免疫检测试剂技术十分成熟,目前国产和进口试剂质量已不相上下,开始逐步替代进口高端产品。从测试设备上来说,高端的诊断设备仍是由进口产品(罗氏、贝克曼、朗道等)占据大半市场份额,在国内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1-5倍。国产产品具有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优势,用户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中低端市场。

未来临床检验分析的技术发展方向将向诊断设备的快速化、结果可靠、配套试剂价格低的方向逐步发展。仅做试剂而没有生产设备能力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同时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也将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一大部分。

(五)肿瘤治疗设备

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预测,从2008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从每年的1240万增至2640万[6]。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我国患恶性肿瘤的人数急剧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在过去30年增长了80%,肺癌、肝癌、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和放化疗,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改变不同,还有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

现在约有70%的肿瘤患者可以使用放射治疗手段,常用的放疗设备包括:x线治疗机、钴-60治疗机、医用加速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加速器工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了以生产直线加速器为中心,包括钴60、模拟机、后装机、伽玛刀等治疗主机和剂量仪器、定位设备、模室设备、计划软件、网络系统全套放疗设备的生产能力。中国的放疗设备不仅已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而且开始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此外,对肿瘤患者实施准确定位的热塑膜与碳纤维定位技术、适形铅模块屏蔽技术以及放疗剂量仪、三维剂量场分析系统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也在临床广泛应用,所有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中,国产设备占有率可达65%-70%。

其他治疗设备理论上优于传统放疗设备,然而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尚不成熟,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只能针对性治疗某些肿瘤,未来在超声、光疗、激光等领域获得巨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值得我们关注。

(六)医用植入材料与人工器官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医用材料应用广泛,分类多,常用的医用材料包括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骨科内置物、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载体和控释材料等。

国产骨科材料包括骨折用固定钢板、螺栓和骨水泥等在内的常规材料,由于生产厂家竞争逐渐激烈,使其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医保费用控制加强,使其近年来增长非常迅速,在2010年首次压倒进口材料,占据国内市场主流。与骨科材料类似,国产心血管支架也逐渐有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2010年,我国心血管支架类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其中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零售额之比为1∶1,表明国产支架已在植入式支架这一高端器械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所以涉足相对技术门槛较低领域的材料企业,关注价值将逐渐降低。

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都属于长期性植入装置,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是该类产品的核心技术所在,因此国内外医疗厂商正在大力研制各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材料,以取代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

(七)医疗信息化系统、远程医疗及相关软件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出席2011中国数字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首届县医院数字化促进改革与发展大会时表示:2010年中央财政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卫生信息化专项总计投入了27个亿。数字化医疗及其解决方案已成为这次改革的主角。“十二五”规划提出75%以上的城乡居民都要求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到2013年国内医疗IT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6%,而其中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投资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甚至有望高达45%。

由于看好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国内外各大医疗企业纷纷进行相应产品的开发,英特尔、IBM、GE、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众多公司不约而同地展出了最新的医疗信息化产品,且目标大多剑指基层,展会现场中远程医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已随处可见。国内医疗领域软硬件供应商龙头也开始着手布局健康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化医疗,但仍存在医疗信息系统不统一的情况,这一现状将在未来五年内得到逐步解决。根据国务院和卫生部相关政策分析,未来医疗信息化将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具备医疗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参与国家信息化统一标准制定的企业,才能在行业内占据长久有利地位,一些小的、仅能提品、无法进行标准化和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技术企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中,企业规模和现有优势十分重要,新设立的小企业风险将会非常大。

五、总结

从产品构成来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群对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诊断治疗仪器等小型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更高,今后中国将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日本一样,需要更多的植入式血管支架、矫形器械、家用电子诊断仪器、心房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各种大型电子诊断设备等。而这些中高端设备将主要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同时,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能力,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袋、普通外科器械产品、各种医用纺织品等。在经济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中国将仍然占据着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此外,因为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技能水平较高,近年来成为欧美医疗器械厂商的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包括通用医疗、西门子、IBM等在内的医疗器械巨头为节约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相继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生产线,直接在当地生产并就近销售。随着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亚洲生产规模的扩大,今后几年,亚洲国家医疗器械外包业务也将大幅度增加,这一方面会为外包承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因素。首先是在全球资源紧缺背景下,加之国内经济通胀预期,上游原材料如石油、棉花、电力、钢铁、化工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将维持上涨势头,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生产中断。其次,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利润将带来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回顾[EB].(2011323) http:///zjgx/t20110323400831.htm.

[2] 卫生部.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EB]. (2011329) http:///gzdt/201103/29/content1833615.htm.

[3]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 [EB]. (2007629) http:///zwgk/200706/29/content666514.htm.

[4] 保罗·皮尔泽. 财富第五波 [M]. 知识出版社,2004:1012.

第2篇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移动医疗应用主要由数据采集及展示层、传输层及平台层组成。 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

需求潜力大。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大。

一是国家卫生管理,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部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采集与发放的建设,进而推动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二是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发展需求大。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作为临床的重要补充有巨大需求,将促进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三是保健与养老,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大。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发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人群通常需要频繁的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温度、脉搏、血压等),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而移动领域移动应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决长期监护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指导。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巨大,进而推动行业应用高速增长。

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突破医疗的地域约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移动医疗将信息技术、无线设备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让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及时诊治,将疾病进行有效筛查,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移动医疗借助无线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有效监控完整的医疗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使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床旁的扩展和延伸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优化临床医疗、护理任务的过程控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帮助解决高素质医护人员短缺的状况,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及医疗管理的水平。如医护人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调阅患者的化验报告和相关资料,从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边记录患者动态信息,减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间来回行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治疗病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影响了医疗信息化的多维度应用,基于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单一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充分发挥了无线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由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众多优点,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在开发移动医疗的业务,在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项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通常与物联网、RFID等技术相结合部署。国内目前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术,但是已有的移动医疗应用,涉及应用的范围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发挥作用。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务人员VOIP、IVPN通讯、母婴管理、病患管理、医院特殊重地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如江苏苏州市推出智慧医疗市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载体,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于一身。市民通过手机短信、WAP软件等登录该系统后,可点选自己欲前往的医院,在网上挂号。各大医院每天会将病人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病人的健康档案,上传到由苏州市卫生部门监控的数据库内,市民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就可查到个人就诊信息、体检报告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治疗,病人通过特制身体检测装置测出健康状况数据后,可通过手机经系统传递给医生,医生就可据此进行诊断。部分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领域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面临收费困难问题。目前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运维盈利模式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网络行医执照问题不清晰。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医疗机构开放度不够。众多IT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受限。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IT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层面,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移动医疗医护、医疗物联网应用的较少。在应用主体方面,目前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医院应用较少。

由于移动医疗标准缺失,使得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困难。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才能实现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规范化发展。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动医疗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移动医疗行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以至于移动医疗产业国内厂商短期内难以与国外厂商抗衡,阻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需求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发展,临床医疗医护与远程医疗结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对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旺盛。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基础牢固。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数千万无法接入固定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随着政府、医疗机构、IT厂商的通力合作,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预计2017年到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市场,营收将达69亿美元。亚太地区和北美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中国的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主要构成来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的65%,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美元左右。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5%,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收入将占整个市场的10%,市场规模达到23 亿美元,当前的应用主要是确保患者遵守治疗安排的服务,如通过短信提醒用户吃药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过去4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设备始终坚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发展,并在硬件、软件、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无线化发展,也推动移动医疗应用的持续发展,并为双向数据服务服务模式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有:移动医疗医护,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以及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的增多。

移动医疗重点环节分析

产业链环节。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主要由软件环节、硬件环节、网络传输环节及终端应用环节组成。

软件环节主要由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方案商组成。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系统方案商主要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众多软件厂商开展了移动医疗软

件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来扩大他们为医院和消费者提供的现有产品组合,并加大对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部署医疗移动软件开发。微软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开发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IBM提出智慧医疗方案。除知名跨国IT企业在移动医疗应用方面投入大力进行软件开发外,我国本土软件厂商也积极部署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现有独立软件商(ISV)300多家进行移动医疗软件开发,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医疗设备厂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医疗应用,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制造了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实现设备向中心信息系统平台发送信息以供监护。迈瑞在2011年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从而使迈瑞的测试和诊断设备通过中国联通的3G网络来实现社区护理。

移动网络运营商将移动医疗作为其为医疗机构服务产品的重要部分。我国三大运营商分别与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子病例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医患沟通平台,推出相关移动医疗相关项目。同时,运营商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移动各行业运用,如基于云计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为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

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其中Vodafone在该公司的全球事业部下建立了医疗卫生专门团队,2009年又组建了新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部门。法国电信旗下Orange 集团以及Verizon无线也已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运营商还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各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术官,组成强大的智囊团队开发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产品。在我国,中国移动已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移动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专注移动医疗的项目小组,目前在超过20 省通过12580、手机WAP、无限城市门户等开展预约挂号。中国联通建立了“云存储”服务平台,用于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和检索,以及移动医疗救护定位、生命体征信号实时传递;中国电信则在国内200 多个医院展开移动医疗试点,并得到大中型医院高度肯定。

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移动医护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应用。这三类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信息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最终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应用环节。移动医疗医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WLAN手机应用等等。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短信服务功能,将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在我国,SMS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缺乏医院、缺少医疗工作者、对医疗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人们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仅可以作为单向的通知工具,还能够成为双向的交流工具。

传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围内爆发,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发展为流行病。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将疾病信息进行跟踪及反馈,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医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行病人床边医疗服务,包括病历查看、书写、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医嘱录入等。

护士进行床边医嘱执行时,运用移动终端扫描病人RFID 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然后再扫描病人药物条码,核对医嘱,给药流程结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记录在HIS 中,便于医院管理查询以及事后的追踪。护士也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病人体征数据等关键信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危机值协同管理、计划任务管理、会诊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疗业务查询等。远程医疗应用中,医生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第3篇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研究称,中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增速将从10%的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5%~6%的中速增长时代,现在的7.5%是一个中间状态。在政府的明确政策导向下,增速回落的时间跨度被主观拉长,整体过程类似于上世纪70~80年代中期的日本经济。

博时产业新动力基金经理蔡滨说:“我们看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军工、智能化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等,这些行业不同于传统劳动力密集驱动的产业,更多由技术创新驱动,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成长空间。从投资主题上,我们更加关注‘走出去’战略、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并购重组、改革受益、国防军工等相关主题板块。”

综合各大机构的观点,2015年A股市场仍然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券商保险、医药健康、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四大板块有望成为引领行情的主角。 券商保险强势难改

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证券业是金融板块内的领涨板块,也是金融行业中涨幅最大的子板块。其业绩同比增速逐月提高,在基本面、资金面、情绪面的多方契合下,走出了一波大行情。

申银万国分析师何宗炎认为,2014年12月上市券商净利率将达80亿至90亿元,环比增长60%以上。虽然券商、保险、银行、建筑等板块轮动明显,但券商是绝对龙头。

展望后市,证券行业基本面仍然较为强劲。尤其在2015年上半年,由于2014年上半年的同比基数相对较低,加上融资融券的大发展如持续至2015年,将给行业整体带来可观的收入增量。

由于上证50ETF期权即将推出,而上证50ETF期权标的成分股中70%是金融股,这将使金融股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溢价。同时,券商股业绩本身也将受益于ETF期权。何宗炎看好大券商,如中信、海通、华泰和光大证券等。

保险行业在2014年的保费收入和业绩表现都符合市场预期。在经过两年的保单结构调整后,保费的复苏意味着保险公司基本面从底部开始复苏。近年来,保监会对保险投资范围的逐步放松也可能带来未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的上升。

海通证券非银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丁文韬说:“保险是唯一能加杠杆投资股票的标的,在过去的牛市中,保险明显呈现出牛市中后期品种的特点。随着牛市行情的明确,保险公司逐渐增加股票配置比例,在牛市中后期杠杆增加,行业表现超过大盘走势。” 医药行业春潮涌动

2014年,医药行业涨幅在各行业中排名垫底,其主要原因是年初基金的仓位较重。由于后来周期股涨势如潮,随着基金调仓,医药股仓位下降很快,导致医药股走势很差。2015年,医药行业的变革趋势风生水起,表现为打破现有利益格局,走向有管制的市场化。

据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分析师朱国广研究,2015年医药行业增速同比增长将提升3至5个百分点,原因是2015年是基药、非基药招标大年,新药快速放量及基药制度实施将刺激工业收入增速。生物新技术、医药流通新概念、移动医疗等将是2015年的投资主线。

干细胞治疗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可进行干细胞储存。在脐带血干细胞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胎盘干细胞储存处于相对蓝海状态,预计关于我国胎盘干细胞的临床诊疗行业规范在 2015 年很可能出来。建议关注新进入人体胎盘干细胞储存领域的国际医学(注:原名为“开元投资”)。

朱国广表示,海南、上海已在试点网上购药医保报销,未来试点范围有望扩大,各地扶持医药电商的配套方案将陆续出台。随着政策壁垒逐步打破,电商在处方药领域大有可为,预计未来三年国内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70%至80%左右,2017年国内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将达450亿元左右。提前布局医药电商领域的九州通具有较大优势。

移动医疗指通过移动设备(手机、电脑、穿戴设备等)提供医疗或健康信息和服务,具体如远程患者监测、在线咨询、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2015 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估计可增至42 亿元,2017 年可达125亿元,预计2013~2017 年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超50%。 高端制造动力强劲

中国大的经济周期决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下行通道,机会大多集中于转型新兴行业或者传统但是能扩展海外市场的行业,军工、智能装备(广义机器人)、高铁是三大主要亮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需抓住估值和成长的匹配点。

军工是战略性机会,未来3~5年基本面持续往上。站在空间争夺战的角度,需要抓住装备列装提速、资产证券化、军民融合三条主线。

据广发证券研究,强军目标指引下的军队改革带来需求的变化,国防科技领域改革和政策支持将激发行业活力、逐步提升装备供给能力。装备需求提升和技术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海、空装备平台和信息化方向,可重点关注具有成长空间的装备供应商和配套商。

在工业4.0大背景下,智能装备(广义机器人)需求持续旺盛,下游应用广度和深度均不断提高,但内资厂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依托高端集成商实现弯道超车,军用及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是下一片蓝海。

东吴证券分析师黄海方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高增速时代已经到来。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看,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过去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本体制造企业,均实现了控制器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只要实现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升级跨越,就可以以支撑机器人整机发展,未来替代进口的效应也会逐步释放。

从政策落实看,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经把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部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相契合,汇川技术、新时达、巨星科技、上海机电、亚威股份等个股前景看好。 环保行业前景广阔

环保产业未来将渐渐脱离政府投资这个外在推动力,逐步转向持续稳定的内生动力,政府角色发生转变,弱化投资、强化监管。市场化机制建立的本质是用经济杠杆来提升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引导环境治理资金的投资效率。

方正证券高级分析师梅韬和环保行业分析师郭丽丽认为,环保产业已经由“计划经济”模式切换到“市场经济”模式,行业发展进入2.0 时代。

但是,环保行业将不会像过去一样在政策利好下出现全面上涨的行情,个股之间将出现分化,关注点由政策刺激转为业绩兑现能力。订单获得能力强及业绩兑现好的企业,估值将有所提升。

华融证券分析师王刚说:“2015 年将是环保行业的收获大年,随着订单的不断获得,产能进入释放期,环保企业的业绩也将迎来新的大幅增长。”

第4篇

巨头分食“移动医疗”

近日,邵逸夫医院在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正式上线,双方将共同推进“未来医院”计划。至此全国已经有5家三甲医院正式上线,并在上海、深圳、昆明等50多家三甲医院与支付宝达成了合作协议。

通过支付宝钱包,患者可以提前在家里挂号并接受实时通知,估算时间到医院就诊,无需排队支付各项费用,等待通知随时掌握就诊流程,最后药品缴费也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完成。据支付宝副总裁张建刚表示,移动医疗服务是支付宝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接下来要实现的更多:自动将检查报告推送给主治医生而不需要患者自取;与高德合作做医院室内导航,帮助患者找到相应诊室或检查室;与天猫医药馆打通,拿到取药单之后直接下单送药上门……

很显然,淘宝要建立的是一种“未来医院”。在5到10年时间内建立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将健康服务商、系统商、医院、可穿戴设备商等纳入这个平台,应用于母婴健康、慢性病管理等领域。

实际上,支付宝不是唯一进军健康行业的巨头。

经过一番前期布局,百度于7月底推出健康云平台,正式进军移动健康产业。据介绍,百度此次将和北京市政府合作,并联手众多智能设备厂商和移动健康服务商,针对普通用户的健康服务将会在健康云平台正式公布后随即推出。

在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支持下,IT产业不会放过投身移动医疗产业。乐语通讯高级副总裁赵健就表示,移动健康对IT企业而言将是“蓝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IT企业将率先同用户建立联系,然后通过数据监测、日常保健等功能,进一步加强用户黏性。

虚拟运营商乐语通信早已公布了自己的移动健康业务:用户在选择使用乐语通信的SIM卡后,通过佩戴各种移动健康设备,就可对体重、血压、血糖等数据进行采样和分析,并获得专业医生的健康意见。

紧接着,7月上旬,虚拟运营商朗玛信息正式宣布通过收购39健康网进军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未来公司将以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等新技术为基础推出相应的移动健康服务。据悉,还有多家虚拟运营商正在内测移动健康服务,预计将在今年年内陆续推出。

然而,巨头进军移动医疗仍然存在接受度上的瓶颈。

在齐鲁医院,在长长的挂号队伍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和城镇就诊人员,有老人表示,自己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更不懂支付宝。而城镇就诊人员则表示,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不多,很少使用支付宝。

对此,张建刚反驳道,一个支付宝账号可绑定多张就诊卡,年轻人可利用自己的支付宝遥控父母看病。

可穿戴医疗设备成最大掘金点

“移动医疗产业的完整模式由硬件-软件-云端三部分构成。” 在今年的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升达面对台下的医生、IT专家、风险投资人士侃侃而谈。据其介绍,一条完整的移动医疗产业链,从硬件端的生命体征采集器出发,经由APP软件传输处理,最终汇集到云端数据库里,届时,移动医疗完美闭环,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

而可穿戴设备则成为这条产业链上最大的掘金点。“2016年,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一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地球任一角落中某个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

据悉,凌拓通信已被中小板上市公司邦讯科技以2.4亿元的价格购得,而热钱的流入正是基于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远景可期。

目前,凌拓科技拥有一系列可穿戴移动医疗产品,包括“云端健康检测仪”、“云端智能体温计”以及“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其中,“云端健康检测仪”集成了血压、血氧、血糖、体温、心率、心电六项测量功能。“云端智能体温计”可通过连续性基础体温采集和分析来跟踪女性生理周期健康并且预测女性受孕几率,对老年人、特殊病人的健康监护也同样适用。“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可以实现对老人以及特殊病人的GPS定位跟踪监护,检测佩戴者是否跌倒,同时自动向事前预定好的手机发出警报。

实际上,凌拓科技的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只是蓝海中的一叶扁舟。

有资料显示,到2016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亿美元,届时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众多企业纵身跳入可穿戴设备的“掘金”潮中。

来自深圳的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部3G手机、一台便携式血糖血压检测仪,早在2012年就挣得2亿万。据了解,新元素通过随时随地测量用户的血糖、血压,并将测量结果同步上传到三甲医院的网络保健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记录,按照会员数量向医院收费,如果不是合作医院的用户,可以缴纳200元年费,成为网络健康中心的会员,就可不限次数做检测。另外销售检测设备和政府补贴也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何让移动医疗活起来?

有资料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

但在许升达看来,“移动医疗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目前却找不到出路。”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市场远景相比,盈利并不符合期望值。

“将人文情感植入到冷冰冰的硬件中,依靠人文精神去推广产品,渐渐闭合从硬件到APP再到云端服务的产业链,最终盈利模式不是问题。”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各家可穿戴设备的厂家都在抢占移动APP入口先机,卖出硬件设备是有一定利润,但最后的决胜点在哪里?

他认为经由可穿戴设备收集的个人健康大数据有无限魔力,最具商业价值。它们可用于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只有人们的个人健康数据被合理保管与正确分配,届时医疗行业将被颠覆,盈利模式也将改成C2B。”

然而由于众移动APP一时如春笋般冒出,很难保证软件没有漏洞,信息遗失的状况比比皆是,曾有专家质疑,当个人的健康数据全部存放在云端之后,这些隐私的安全能否保证?很明显,目前移动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比如移动应用少、技术限制、安全性、预算等,有移动APP开发商表示,研发的巨大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收。这些因素让国内移动医疗最终实现盈利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在美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正探索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商业新模式。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商可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获得广大的客户群并进行利润分成, 2013年6月美国CardioNet宣布与UnitedHealthcare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锁定了超过7000万客户,消息宣布后CardioNet股价上涨330%。

第5篇

而在2013年,来自卫生的“十二五规划”显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将会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公立医院改革在更多医院展开,公共卫生服务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加大力度,多元化办医快速发展,医疗信息化在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逐渐加大,区域卫生和公共卫生平台将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大型医院的信息系统持续升级,新兴IT技术扩大应用范围。《中国信息化》认为,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市场仍将保持较高位的发展的速度,这种增长未来将主要来源于医院、公共卫生和医药三个领域;而从技术上来看,移动技术及平板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仍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热点。

医药:

1、药品监管平台化。2012年,食品和药品监督信息系统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省份和城市开始建立起来,从2013年开始,将会有更多城市建设食品和药品安全跟踪和监督系统。一方面,监管平台从国家到省再到市,目前三级药品监控平台的网络体系已经具备规模;另一方面,药品监管平台的集成化程度将更高,其中网络远程监督,对接管理各零售企业药品进销存、GSP业务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等将成为重点。

2、医药分离,将进一步推动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医药分离后,涉及到1300多亿元药品销售市场的重新划分,而在实体药店之外,药业电商化是一个重要的市场突破方式。同时,医药电子商务牌照的发放,则有效规范了这一市场。然而在2012年,国内主流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盈利情况普遍不太乐观,这意味着2013年整个细分行业将进一步洗牌。

3、药品供应链管理将成建设重点。尽管目前我国医药信息化建设仍缺乏相对具体的顶层设计,而且在改变药品供应链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风险保障措施,但是将供应链信息集成,实现对终端医院运营效率的优化,以及对上游厂商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等增值服务,已经成为今后药品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偏向数字营销营销。2013年,各大药厂将不只关注药品的生产,而更多开始建立社交网站账号、开发自己的移动App,因为这能够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到消费者群体并能更好的展示他们产品所能带来的成效。举例来说,辉瑞已经推出了一款专门为服用他们的产品立普妥(Lipitor,一种降压药)的消费者服务的移动App。诺华则投资了一家刚刚获得FDA认证的药物芯片公司Proteus Digital Health。

公共卫生:

1、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加速。HIS、CIS等系统应用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仍是重点。云计算、移动应用、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技术在区域卫生信息服务业务中的技术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其中,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开始支持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例如上海。并且平台与城市的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省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开始建设区域卫生平台,而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则仍然需要等到有比较多的财政预算后才能启动。

3、居民健康卡。2012年3月1日,卫生部在全国四省市同时首发了居民健康卡。健康卡承载四项功能:个人身份的识别;个人基础的健康的信息,血型、药物过敏史、既往病史;可以实现跨机构和地区的全国就诊(目前卡片还不具备这个功能);支撑新农合的及时结算,以及金融扩展功能。2013年健康卡工程将在全国范围内做进一步推广,这意味着,与居民身份证一样,未来这将是涉及全国13亿人口的重要工程。同时,居民健康卡也开启了公民个人自我健康管理的新时代。

医院:

1、围绕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在2012年推出了移动应用试点项目,主要应用在护士和医生查房工作中,预计在2013年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开始部署移动应用,已经部署试点项目的医院将会改善移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扩大试点的业务。

第6篇

此次老博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以实际举措加快推进老龄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养老产业的发展愈加赢得市场的青睐。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我国老龄产业到2020年和2030年的市场规模将分别是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的拉动作用分别是6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产业前景非常可观。然而,近年来,养老产业内部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作为该产业中最大的两个板块,医疗保健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而养老地产则尚处于市场环境的形成过程之中。

养老医疗:概念持续走强

近期,政府在医疗政策方面的扶持动作频繁,涉及医疗器械国产化、分级诊断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10月9日卫计委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潜力巨大。资料显示,从投资案例数量上看,2014年该行业的交易数量是2011年的2.58倍,占全部医疗健康产业交易金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2.46%上升到17.51%。从市场结构来看,基础医疗器械占整体市场的75%,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已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随着老龄化加速,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平均增速将高于药品行业。

养老地产:尚处于观望阶段

养老产业中,养老地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养老地产市场尚未成型,诸多企业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其发展模式的不明确、收益率的不确定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都将给养老地产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变数。

该业内人士同时表示,目前,国内养老地产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保险资金为开发主体推出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如北京的万科幸福汇;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将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哈工大集团在深圳合推的曜阳老年公寓项目。然而,无论哪种模式,养老地产目前尚未形成可复制的成熟模式。

在此背景下,我国养老地产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有房地产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计划开发养老地产的上百家企业中,真正能做好的不到10%,另外有60%的企业根本没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我们没有专业的养老地产设计机构,没有专门的为养老地产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还是照传统的房地产模式来运营,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同时,记者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近年来,贴着“养老”标签的骗局已是屡见不鲜,部分不法地产商打着“养老”的金字招牌来圈地甚至集资,成为其赚钱的工具。

本次老博会上,保利地产(600048)董事长宋广菊表示,未来保利地产将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落地国际化的养老机构,带动保利地产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位一体”中国式养老发展。此外,对于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已经初步建立模型,争取用3-5年的时间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盈利。作为地产龙头企业,保利的本次表态无疑是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养老产业链

第7篇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

第8篇

深圳将开展三网融合小区建设

(本刊讯)近日从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获悉,深圳将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三网融合”示范小区。

“智慧城市”通过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包括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建设“无线城市”;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制定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应用推进计划;支持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等。

据悉,深圳市将向有关部委申请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并尽快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示范小区建设工作,鼓励电信运营商与广电企业在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全市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将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力争到2012年实现宽带无线网的覆盖100%的目标。

重庆携手思科推动智能城市建设

(本刊讯)近日,美国思科公司、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签约,将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思科绿色科技研究实验室”,推动重庆“智能城市”的建设。 智能城市把各种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物体中,形成“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联系起来,用超级计算机群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管理。

据悉,智能城市每平方公里的投资高达300亿元,将产生37.5万个就业岗位。 研发中心将整合多方资源,将思科公司在网络技术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优势、重庆邮电大学在TD与传感网方面的技术优势、政府在新产品推广应用方面的优势集中起来,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新一代互联网协议三种技术组合成新型多用途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与产品架构,在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公共安全、智能电网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

重庆北部新区将试点智能小区

(本刊讯)日前,重庆电力公司召开新闻会,宣布将在北部新区试点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智能小区。届时,六百户住宅不仅电线、宽带、闭路三条线路一根搞定,还可实现智能抄表、手机遥控家电。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智能小区主要是通过先进、稳定的通讯网络,建立电网公司与电力用户的双向互动渠道,实现对家用电器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控制,通过电脑远程控制,自动化抄取水、电、气表。同时,通过新型智能家居系统,用户还可以将不同家用电器的开机、关机时间输入到系统中,随时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网络让电器启动。此外,智能小区还可调节电价,进行分时管理,在用电高峰时,采用高电价,鼓励市民节电,而在用电的低谷,电价也会降到最低,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用电时间。

闪联提出物联网“感知生活”理念

(本刊讯)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在其官方网站了闪联基础协议标准和文件交互框架标准两项标准。至此,任何国家、组织、公司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ISO/IEC获取并使用闪联标准,进行3C设备(计算机、消费电器、移动设备)协同互联及相关应用的开发。这无疑是闪联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标准占领3C协同互联领域至高点。 物联网已正式列为国家战略。而闪联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作为的3C协同互联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为物与物之间的对话创造了条件。物联网和闪联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拥有了3C协同互联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使闪联在国际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一个被称为“感知生活”的概念在闪联悄然孕育。“感知生活”正是物联网在家庭的重要应用,而闪联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打造面向终端消费者群体的3C产品“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技术,基于闪联标准的医疗急救、智能家居、数字娱乐、在线支付、家庭应急、社区服务等应用将成为消费者向往的生活方式。

厦门开展智能互动终端试点工程

(本刊讯)记者近日获悉,今年福建省电力公司选择厦门思明、湖里两区进行智能家居服务,五万用户“智能互动终端”试点正在进行中。 目前,电力工作人员已经对试点用户进行智能电表更换和安装“智能互动终端”服务器。

福建省电力公司营销部计量中心工程师介绍,上述“智能互动终端”服务器将与居民家中的每个电器相连,居民将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家中电器的远程遥控。例如,忘了切断正在炖肉的电磁炉的电,在办公室用鼠标点击系统,即可关闭电磁炉。类似的操作也可将家中空调调高1℃。

此外,装修新房的时候,家里就只要布一套线路即可。因为智能电网普遍实现后,一套线路就能实现网络、电话线、电线合一功能。这样就能减去家里凌乱的线网和购买大量各种线材的费用。

触屏移动设备销售将增长97%

(本刊讯)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指出,2010年全球触屏移动设备销售量将超过3.62亿部,与2009年的1.84亿部的销售量相比,增长了96.8%。到2013年,触屏移动设备将占全球整体移动设备销售量的58%,而超过80%的销售量来自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市场。

手机厂商日益重视整合触屏技术,而更进一步地,许多厂商开始交付优化的触屏输入用户界面。此外,厂商也在改进其软件技术,以交付触屏Uls与基础平台之间更为紧密地整合,而不仅是软件的表层。

从销售额的角度来看,亚太地区是触屏移动设备销售领先的地区。2010年,亚太区触屏移动设备销售预计将超过1.29亿部,占全球市场的35.6%。相比之下,西欧和北美将分别占全球触屏移动设备销售的26.8%和24.4%。将触屏设备普及率作为区域市场整体销售的一部分来看,西欧市场以49%的普及率领跑,其次是北美市场,普及率为46.65%。由于亚太区整个市场规模较大,触屏产品销售将仅占亚太区整体移动设备销售的23.4%。

上海物联网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本刊讯)上海物联网中心近日正式揭牌成立,除了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外,还将推进物联网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物联网的产业聚集基地。

上海物联网中心由上海市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前者提供政策、资源的支持,后者主要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上海浦东机场、世博园区等地开始应用。此前无锡成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也着力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物联网的推进需要各个城市之后的联动和配合。据预测,在无锡和上海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物联网的队伍。

ZigBee与Wi-Fi联盟开展智能电网合作

(本刊讯)ZigBee业界团体“ZigBee联盟”与无线LAN业界团体Wi-Fi联盟于2010年3月17日宣布,双方将在智能电网领域开展合作,以实现ZigBee与无线LAN的通用。 双方将使基于ZigBee制定的智能电网用应用规范“ZigBee Smart Energy 2.0”能够应用于物理层采用无线LAN的网络上。这样,便可在ZigBee及无线LAN两种不同网络上执行同一应用。

ZigBee Smart Energy 2.0中追加了多种控制方法,目的是通过无线连接智能仪表及家庭内的设备,为降低耗电量进行远程控制,或者监视使用情况。作为节能用途的HAN(家庭局域网)的标准,美国能源部(DOE)及NIST将其定位于智能电网领域的标准规格之一。此次,Wi-Fi Alliance积极促成在无线LAN上应用ZigBee Smart Energy 2.省略

博弈:三网融合是否应引入民间资本?

继今年初,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上做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之后,温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今年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三网融合确实已是“箭在弦上”。

最近消息报道,广电总局照将优先把互联网电视的牌照发给广电系统的企业,民营企业拿牌照则没有时间表,这和上述组建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思路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广电总局保护部门企业利益、排斥民营资本参与三网融合的思想。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思路或做法还合时宜吗?

观点一:民营资本也应该充分参与。

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中提出 “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国有垄断行业的态度在不断明朗、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由此可以推断,三网融合也不能排斥民营资本的参与,而且三网融合更可以为一直萎靡不振的民营经济提供好的市场机会和发展动力。

此外,三网融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宽带建设,而参照国外经验,很多国家在发展宽带时,都是充分利用私人投资以保证宽带市场的充分竞争。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多年发展实践来看,由于国有企业的垄断性质,在竞争性领域对市场需求和潜在盈利机会不敏感,往往会阻碍创新的步伐。

三网融合经过多年的漫长等待才在今年最终推出,所以更要只争朝夕,用高效率来保证其得到尽快和有效地推广。而且,三网融合尤其是其中的业务融合没有既定的路径可循,更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些都离不开民营资本的深度参与,民营资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国有企业低效率和创新动力缺乏的不足。

观点二:推进三网融合不能仅依靠大企业

首先,企业规模过大会产生“大企业病”。所谓 “大企业病”即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现象,大企业病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甚至会使企业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从实际情况来看,大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大企业病”的困扰:比如由于大企业病的存在,电信企业用户投诉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电信企业的后端网络支撑不能及时响应前端市场需求从而丧失市场机会,丰田公司不能及时处理危机和严格控制质量从而被迫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的汽车召回等等。国家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也很难保证不受“大企业病”的困扰。

其次,由于我国三网融合的地域差异,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很难制定出适合各地需要的统一的发展策略。我国的东中西部乃至很多省在经济发展、三网融合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统一的三网融合推进策略很难在全国各地都适用,必须保证各地推进策略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而这则需要各个省乃至各个地市级别的企业对本地市场需求的准确感知。

海外

半导体和软件厂商共推数字家庭市场

(本刊编译)专为数字家庭提供先进宽带半导体和软件产品的供应商Ikanos通信有限公司与picoChip日前宣布结成战略伙伴,共同推进智能移动设备在家庭网络中的集成。

同时,picoChip作为一家提供确保多种新型蜂窝通信服务得以实现的家庭基站技术产品领先供应商,正与Ikanos一起实现可能的单一机盒多业务网关,以支持智能移动设备与家庭网络的集成。这些产品将确保改进蜂窝网络覆盖,并通过提供丰富的媒体内容、如无线手机的视频来提升移动宽带体验。

作为欧洲先进宽带通信设备的领先开发商之一的Sagemcom公司,已经选择了基于Ikanos和picoChip的家庭基站――xDSL网关进行全球部署。Sagemcom公司的新一代单盒网关结合了Ikanos的先进A/VDSL Fusiv通信处理器与picoChip强大的PC302 picoXcell基带系统级芯片(SOC),目前正与一些领先的服务供应商进行现场测试。

集成了家庭基站的xDSL网关的设计旨在为那些时间关键业务流的优先化提供端到端高服务质量性能。此外,单一管理架构软件支持易于管理的家用IP设备,并可提供各种基于定位服务和各种基于应用场景的微区域服务,如安全报警和智能家居控制。

便携设备新软件平台MeeGo

(本刊编译)美国英特尔公司和芬兰诺基亚公司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举行的“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0”上召开新闻会,了面向便携设备的新软件平台“MeeGo”。并计划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向软件开发商等提供。 MeeGo是由英特尔公司一直在开发的基于Linux的便携设备用软件“Moblin Linux”和诺基亚公司的同样基于Linux的软件“Maemo”整合并改进而成。“主要面向可以放入口袋的便携PC、上网本以及支持网络的电视和车载设备等”。诺基亚开发的包含智能手机在内的手机,此前一直采用的是“Symbian”平台。

ZigBee终端改写显示器内容功能问世

(本刊编译)INTEGRAL电子开发出了使用便携终端改写胆甾相液晶面板显示内容的功能,并在该公司的显示器模块上追加了该功能。其原理是,在便携终端上配备小型液晶面板,然后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ZigBee”,向显示器模块传输需要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的文本内容等。

该公司表示,可与病房门口悬挂的姓名牌等面向医疗机构开发的显示器结合使用。此次开发的改写功能,可在护士等使用便携终端在显示器上显示查房时间等时使用。虽然在显示器模块具备LAN功能,但在LAN出现问题时,或经工作人员判断要在显示器上优先显示便携终端的内容时,此次开发的功能可以发挥作用。

无线传输便携终端显示内容时还可支持红外线及无线LAN方式。INTEGRAL电子表示,由于电磁波容易反射,并且耗电量较低,因此采用了ZigBee。

INTEGRAL电子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销售面向医疗机构用途的胆甾相液晶面板模块。另外,还可在该模块上配备此次开发的基于ZigBee标准的无线通信功能。

2012年全球移动

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75亿美元

第9篇

2014年2月24日,三星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推出新一款智能手机Galaxy S5,这款手机的亮点主要包括:使用了指纹识别技术,同时还内置有监测心跳的传感器以及安装了健康保健类的应用。无独有偶,苹果公司也正在全力打造医疗方面的硬件产品,同时加速招聘医疗传感器专家,力争在智能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两大科技巨头的动作,印证了移动医疗在世界范围内的良好势头。事实上,对于电信运营商、医疗设备商、芯片企业、软件商和系统方案商等产业链上游参与者而言,移动医疗已经成为一座富含发掘潜力的“金矿”。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先行一步,诞生了Epocrates、WellDoc等经典应用,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也有不少发展移动医疗的独特条件。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其次,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人们在医疗上的需求以及现实中医疗条件的不足形成冲突,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移动终端在医护人员中已达到一定的普及,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发展最迅猛的手机用户人群。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APP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据艾媒咨询于2013年4月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已有2 000余款。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市场的增长率会达到74.5%。

赚不到钱的尴尬

有利益就有逐利者,有逐利者就有纷争,其结果就是国内医疗APP的井喷。早在2012年7月,生物谷创始人、董事长张发宝就曾说当时国内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时至今日,这个数字恐怕已经翻了一番。遗憾的是,虽然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前赴后继地投身于移动医疗,但这个行业并没有因此红火起来。目前,国内医疗APP主要分为五类,每一类都出现了一个或几个知名度较高的应用,其开发者之间明争暗斗不亦乐乎,但他们中并没有胜者,因为几乎整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在“高投入、零盈利”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名利双收”者寥寥无几。

面向患者类

代表APP:《春雨掌上医生》

2011年底,“专注于医院围墙之外的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的《春雨掌上医生》正式上线。几个月后,春雨天下公司获得蓝驰创投的300万美元融资,而第二轮融资为700万美元。目前,《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用户数达到了800万,其中有5 000名专业医生。遗憾的是,即便用户群体庞大、APP功能完善,春雨天下也并没有因此盈利。“我们有零星的商业机会,但尚未发现成熟的商业模式”,春雨天下CEO张锐坦言。一面是赚不到钱的尴尬,另一面却是高额的投入。以2012年11月为例,医生通过《春雨掌上医生》共获得了约25万元的问诊费,其中97 800元由用户支付,其余近乎15万元则由春雨天下自己买单。

更残酷的是,张锐还得面对同行间的激烈竞争,而其压力目前大多来自于巨头腾讯。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显示,腾讯已经悄然进入了移动医疗市场,且合作对象不止一家。国内最大的医疗网站之一好大夫在线便已经与腾讯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腾讯开放数据接口。在病人和医生中颇有影响力的好大夫在线,无疑是腾讯进入移动医疗行业的最佳跳板。借助好大夫在线开发的医疗APP,腾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而这恰恰是春雨天下的噩梦。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牵手好大夫在线,已经让春雨天下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不过,与腾讯联姻的好大夫在线也未必能高枕无忧,谁也无法保证善于模仿的腾讯会不会过河拆桥。

面向医生类

代表APP:《医学文献》、《用药助手》

作为移动医疗领域的新进创业团队,杏树林的口号是“让行医更轻松”,目前已获得美国风险投资几十万美元投资,并推出了《医学文献》和《医口袋》两款为医生提供业内资讯和实用工具的APP。其中,《医学文献》的用户已经超过30万,覆盖了国内超过10%的医护人员。与春雨天下一样,杏树林现阶段也没有实现盈利。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预计,当杏树林的产品覆盖中国250万医生的一半以上时,盈利的大门才会开启。“现在医疗APP领域大家都是做一步看一步,只是知道方向在那里,说到盈利模式,其实大家都还在摸索”。张遇升的认识很客观也很无奈。

与杏树林相比,《用药助手》开发者丁香园的资历更老。这个成立于2000年的老牌医疗互联网公司,在业内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腾讯曾有意收购。2010年,丁香园从阿里巴巴集团挖来冯大辉担任CTO,开始涉足移动医疗行业,相继推出《用药助手》、《丁香客》、《医学时间》和《家庭用药》等移动应用产品。在这几款APP中,前三款都是面向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等专业用户。显而易见,冯大辉与张遇升的想法不谋而合。当然,他们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

面向医院类

代表APP:《就医160》

“看病难”,从“挂号难”开始。在我国,到大医院看病排长队已司空见惯,一边是患者因看病难而苦不堪言,另一边却是医生面对看不完的病人而心存委屈。医生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稀缺资源,这种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看病难的问题短期内只能通过技术缓解、无法根治。罗宁政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创立了就医160网,并推出了同名APP。

如果说《春雨掌上医生》是利用智能手机互动的即时性和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来实现轻问诊,还处于“扫”医生的阶段,那么《就医160》则直接“圈”起了医院。用罗宁政的话来说,就是“得医生、医院者得天下”。他的看法未必错误,患者挂号的需求也确实强烈,但“得天下”仍言之尚早,至少要等《就医160》盈利。

功能细分类

代表APP:《大姨吗》、《美柚》

在一些创业团队求“全”求“大”时,也有一些创业团队独辟蹊径,将精力放在了某一细分领域,如以女性生理期管理为主的APP产品:《大姨吗》和《美柚》。有意思的是,这两款APP都是由85后男性创业者开发的,即柴可和陈方毅。柴可喊出的口号是:打造全世界最懂“大姨妈”的公司。目前,《大姨吗》拥有千万用户,曾先后获得徐小平的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和贝塔斯曼A轮数百万美金的融资。而《美柚》于2013年4月正式上线并获得A轮投资,2014年1月完成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目前安装量已经突破3000万,暂居细分市场龙头位置。

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柴可并不看好移动医疗。原因是“大家在没有看懂的情况下,都在往里跳”。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不成熟,盈利模式的方向和机制也不清楚,是资本堆出了高山。

面向药物类

代表APP:《康康买药》

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医药B2C交易规模超过了16亿元,而整个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则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如果药品零售实现互联网化,那这块领域将是充满诱惑的。目前,已有不少医疗产品电商APP问世,如《康康买药》。20天近10 000的下载量,对于团购类、社交类、游戏类APP而言,发展速度并不算快,但是对于非高频需求的医药O2O类APP而言,这个数据还是相当可观的。不过可观的数据换不来客观的利润,《康康买药》也与其他医疗APP一样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的可能,千亿级别的市场依旧只存在于从业者的憧憬之中。

谁在阻碍医疗APP的发展?

为何巨大的需求确实存在,医疗APP却始终火不起来?其实,这与我国的独特国情和移动医疗本身的一些局限息相关。

第一,医疗APP涉足了比较特殊的领域,受到很多其他行业不会遇到的政策壁垒。例如根据国家政策,尤其是处方药领域,是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的。多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政府在医疗资源分配上的限制,许多医疗软件的业务处于灰色地带。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当这些医疗APP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然面临与法规相抵触的困境。《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就曾表示,“好大夫试图利用技术创新介入医疗程序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但政府管制无处不在,与医疗资源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难以触碰的敏感地带。”

第二,移动医疗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以及法律规范。目前一些医疗APP在智能手机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这当中存在误诊的风险。如果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将非常棘手,相关法律文件也尚无参考案例。2012年7月,作为移动医疗策源地的美国已正式通过对医疗APP的监管法案,而我国尚无明确消息。此外,等到我国出台相关法案后,医疗APP的开发成本必将上涨,这对一些中小型开发团队来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