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考地理课堂

时间:2023-08-31 16:37:02

导语:在高考地理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考地理课堂

第1篇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地理科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用来学地理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课后练习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难实现。我校的集体备课时间安排紧凑,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与学习,每次活动都会感觉收获颇丰,及时简要总结。

比如,在讲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课时,两位同仁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风格。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他们的课上的非常好,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等。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很难做到。因为高一新生地理知识相对比较匮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读图识图能力都不是太好,很多地理探究问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是很难完成的,甚至有部分知识超出了课本与考纲要求的范围,显得艰深。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语言精炼、过程朴实、板书工整。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以多次强调的方式以引起学生重视、强化学生记忆,课件中相关图表的选择以能凸显教学内容为基本要求,通过相关图表的展示,给予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虽说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堂识记量,减少课后负担,但实际教学效果也有不太理想的地方:很多知识都多次强调,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走神,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我校进行的课改“任务驱动型课堂”开展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层次任务的创设、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将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对比分析,就会很具有创新性,但教学材料的选取方面很值得商榷,比如课件中仅图表就有33幅,内容偏多,有部分图表毫无展示价值,而且幻灯片过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课堂给人感觉虎头蛇尾。教学节奏又不能太慢,课堂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课的内容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而且多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我们要对各种常见自然灾害从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十分便于学生对比分析、识记,在相关案例分析方面,也要与时事紧密联系。

当前,很多教师的课堂呈现平面化:教学目标一元化、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语言平淡化、教学环节程式化等等,课堂缺乏层次、缺少立体感,教学有效性较低。

因此,地理课堂呈现平面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理念滞后,缺乏化理念为实践的能力。部分教师缺乏三维目标的实际达成能力,不能借助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缺乏地理学的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的角色定位;缺乏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缺乏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能力。

(2)素养欠缺,教学缺乏厚度和宽度。作为地理教师应具有现代地理学、全球地理学和建设地理学的教学视角,要能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趋势对地理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要能指导和帮助学生从改造自然走向与自然相协调,能运用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厚度。

(3)技能匮乏,课堂缺乏灵性。很多教师课堂上缺少一定教学技能:不会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不会设计高质量的地理问题,不会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更不能打开学生的学习心智,开发学习潜能,问题设计出来,教师不会悬置判断,学生发散性答案教师不会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和建构。

(4)主观能动性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时间长了,出现了感觉疲劳和职业倦怠,不能重新确立新的成长阶梯,安于现状,在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凭经验上课,平铺直叙,故而课堂低效。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注重建构立体课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并努力实施三维目标,关注目标中的“了解”、“掌握”、“运用”、“认识”等行为动词,准确把握行为动态指向程度。

(2)综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3)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情境,创新双边活动,创新问题,课堂的教学才有立体化的味道。

第2篇

一、高效备课

1.磨教材。

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改变了以往“一纲一本”的状况,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这就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可能只以任何一本教材为依据,因此,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各版本的教材显得非常重要。吃透地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大版本教材在达成课标上的异同,从中归纳出知识点,特别要关注和补充目前所教版本教材中没有很好达标的内容。

磨教材要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质疑教材。要迎接新课改下的高考,我们以所教版本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三大版本,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以“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适当增加和删减知识,将教材磨尖磨精,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突破教材的最佳方法。

2.钻考点和真题。

新高考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对考纲的把握至关重要。钻考点首先要强化对新课标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高考复习方向;要吃透考试说明的内涵,特别关注新增的考点,但更要防止复习超纲,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要找准主干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对照近几年各地新高考真题,研究落实高频考点,找准突破的重难点。另外还要关注主干考点中容易被忽视的冷点,以备考前指导时做适当的处理。

二、高效上课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我根据每个班的学情,改变传统高三复习课“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先学后教(教师分析知识点,学生研究具体应用)模式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地理高考复习课重在给学生讲清楚很多知识原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总结能力,由他们自己讨论,总结知识点,找出教材的内在关系。

三、高效练习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驾驭;有效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对课堂进行有效驾驭,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及组织教学探究活动、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等,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更加高效投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营造浓厚氛围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积极的情感兴趣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如果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氛围将会十分沉闷枯燥和单调。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千方百计营造浓厚氛围,让学生学得更感兴趣。以《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一些洪灾的场景、救灾的场面这样的资料视频,调动学生对人类抗争自然、战胜自然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结合教学内容造浓教学氛围,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帮助。同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将更多的趣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二、改革课堂教学流程提高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流程进行变革。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地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后就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活动流程单一单向,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对教学流程进行了优化,将单向灌输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了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方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向学生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什么特点,不同发达程度国家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城市化对乡村耕地、水资源等方面带来了什么影响,对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大家分小组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并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善。大家不仅相互交流,而且辩论辨析,对城市发展的进程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对城市化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角度层面的分析,不仅讨论热烈,而且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刻,还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运用先进手段打造生动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一定要充满生动的气息,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活泼的氛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信息进行补充,不仅要增加信息量,而且要改变信息演示的方式,将影音展示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生动演示。一方面运用折线图与图表相结合的演示方式,向学生形象的揭示了近百年来气候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有了初步的印象。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示的一组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画面上两只小北极熊站在浮冰上诚惶诚恐、进退两难,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演示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分析。有了生动的课堂演示作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难度、互动效果、学生兴趣度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能够让地理课堂更加生动。

四、组织专题探究加深学习理解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难点要点需要进行巩固,特别是其中一些难点,还要组织专题探究活动,重点突出加深学生的分析理解效果。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针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理解难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在班级开展了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压力,环境承载力是什么样的内涵,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进行对比,并结合具体案例分别进行阐述。学生在这样的整体探究中各自独立思考,结合搜集的案例认真分析教材,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对地理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而言,地理课堂上形成重点难点攻坚突破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地理学习成效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五、互换师生角色增强新颖学习体验

地理教学一定不能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沉闷的课堂注入新鲜的因子,要让学生产生新颖的学习体验,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安排师生角色互换活动。例如在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教学中,可以经过事先的精心准备,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在部分内容教学中,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讲解,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分析问题,教给学生记忆理解的技巧,对如何学好地理进行现身说法。这样的新颖教学模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另外,在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入教学,安排学生分别负责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复习教学。从如何加深地理概念理解,如何准确把握地理发展规律,如何将地理知识点之间建立横向框架联系,如何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等方面进行引导。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赋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升。综上所述,有效驾驭高中地理课堂,需要充分研究各种因素、不同环节予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苗博.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J].才智,2017(22).

[3]尹延雷.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7(24).

[4]吴越.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才智,2017(22).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问的好不好,问的巧不巧,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有效教学的“提问艺术”。

1、有效课堂提问要明确与具体

课堂有效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与求知的广度与深度,如果问题提得含糊笼统,就会使学生难于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影响教学的进行。故提问时要紧扣教材,要把握好“明确、具体”的原则,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要点,把握探寻人地关系的度。

在地理课堂上,问题提得越明确,越具体,教学流程进行得也越流畅。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学习信心,也为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效课堂提问要适度得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问题提得太简单,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对、不对”之类的答案,就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反而会产生随声附和,不动脑筋的不好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如问题提得太难,过于超越学生学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基础,当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即:提出的问题既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提问——思考——回答——鼓励”的模式下,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当然,根据不同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对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垫性设问。设计语言要既具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答案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

3、有效课堂提问要学会用心倾听

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答案。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用心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引导。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用心倾听,要求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这其中最关键的策略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乐于倾听学生的见解。

4、有效课堂提问应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提问的时间,可分为课前提问,课间提问,课后提问三类。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组成,“课前提问和课间提问”这两种提问形式,也有一些应当注意的事项。

课前提问应起到承前启后,导入新课的作用。课前提问用于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起到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的作用。课前提问应注意如下几点:1)突出重点。设计的问题,应是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知识。2)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虽然有些知识不可能避免的需要记忆,但需要教师引导记忆方法。3)承前启后,导入新课。设计的提问,在复习完旧知识后,应让其自然地转移到新知识上来,这样就要求最后一个提问设计的巧妙,让它起到承前启后,导入新课的作用。

第5篇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因受到教学条件、经费、师资、教学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地理考察学习很难开展,尤其应试教育的需要,学校及教师个人都会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应试上,对学生观测、考察、调查、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极少。此外对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考察的技能培训也几乎是没有的,这都让地理考察成为了空谈,让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关于地理观测、考察、调查、实验等方面的要求形同虚设。

一、以任务驱动学生的认知,使考察融进地理课堂

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课堂中一般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或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更多的感官认知来学习知识。但这种学习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来获得的,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学习是通过自己的经验获得会让知识更加深刻,“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中的“持久”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即爱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中“实践”的留存率为75%。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区域差异让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明显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提出了“谈过去,看现在,察变化,懂合作,多沟通,融知识”的考察思想,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地理观测、调查和考察,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互补性的交流学习。如在进行必修二复习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区域差异分配了不同的考察任务:

1. 家住农村学生的考察任务:回家访问自己的家长或邻居长辈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收集人们从事农业活动或农用工具的老照片,把收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

2. 家住城郊学生的考察任务:回家调查自己家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3. 家住市中心学生的考察任务:陪妈妈到市场买菜,调查不同农产品的价格、产地以及运输方式。

二、以“动手”促“动脑”,让学生在考察中学会“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机械学习。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在自然带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教师把它归类为识记类的问题,认为学生不够勤奋,记不住知识。笔者认为这是把有意义的学习变为机械学习,这样会把我们的地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或者他人告知的,学习被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学习中,自然带名称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的,这为接受学习,有的学生能理解,但有的学生却未能理解。但如果我们采用发现学习的话,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不断地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进行新型教育模式的运用,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没有完全掌握教材,不能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2)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于教师的讲解难以形成良好的概念。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有效教学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相关策略进行讨论研究。

一、改变课堂模式

为了实现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自身能力的提高,立足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握好课堂进度,将课堂教学科学化。其次,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性格、兴趣以及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布置相关的地理讨论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给予指导,不仅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步,还促进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立足学生实际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需要。首先,课堂的提问环节是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可以有效指出学生问题之处,由于学生性格存在差异,而性格内向的一般在课堂上不会表现自己,恰恰也就失去这样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环节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根据学生地理基础水平的不同,采用分层原则进行教学,比如,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基础知识之上拓展其他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要求掌握基础就可以,进行基础训练。

第7篇

为推进我国高中地理素质教育的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出发,从未来合格公民的素养出发,从地理教育需要出发,提出了新的高中课程基本理念。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地理课外活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高中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学生“学”的作用,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要求高中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辅助地理教学,通过收集地理文字与视频等资源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不仅要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而且还要提高活动开展的水平,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地理素养的人才。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对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虽然新课标要求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但很多学校的现状还是和从前差不多,没有根本性地转变。本文以黄石地区为例,选取3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其中黄石市内2所,阳新县1所,根据三所高中的学生人数比例发放问卷,主要针对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样本总数为480个。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4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7.0%。通过整理与分析回收的问卷,得出了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外活动在黄石地区的有效开展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提供参考数据。

一、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1.普通高中极少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学”的作用;但是,各高中的地理教师整体上还是仅采用课堂教学,而很少在班级里开展过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仍是每天待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难掌握到必备的地理技能。在一项关于“该校是否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问卷调查中,6.7%的高中生回答“不知道”; 75.3%的高中生回答“没有; 17.6%的高中生回答“开展过”; 0.4%的高中生回答“定期开展”(图1)。

2.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目前,一些高中虽开展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但活动类型较少,而且活动缺乏组织性,地理目的性不强。此外,所开展的一些地理课外活动大多只是以娱乐性为主,外出开展活动也只是以学生个人观察为主,并无教师参与,且学生也没作相关的记录。总之,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很难通过活动学到一定的地理技能(表1)。

表1 高中开展过的地理课外活动类型及目的或内容

3.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的高中学校之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高中,3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一般的高中,1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较差的高中,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图2)。

图1 黄石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

图2 三个高中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现状原因分析和讨论

1.应试教育导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指导下,考试结果,尤其是高考成为了评价在校学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考试考得好就说明学生学得好、素质高的理念使得学校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追求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教学生考到高分,学生平时学习也是以考得高分为最终目的。

这也导致学校不愿“浪费时间”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限制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图3);学生也是“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教学,一心想待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考试,而实践动手能力很差。

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下,地理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都处于副科地位,这使得地理课程的学时十分少,为了考试,几乎没有安排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课时极少且要应付考试的情况下,学校的各班级根本无法顾及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

高中所安排的课程主要是考试(高考)要考的课程,虽然课程表安排有美术、体育、劳动课等实践性课程,但是通常那只是形式化的课程。然而,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对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实践性课程影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行相关实践性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实践活动教学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中。

2.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地理师资匮乏。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在地理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又是否有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及能否在实践中有能力教导学生进行地理技能操作都直接影响一个班级能否有效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技能的掌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地理课外活动在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一段时间高中地理属于非高考科目,在高中很不受重视,有些中学甚至不开设地理课程,导致大批地理专业教师转教别的学科甚至改行,而大部分大学地理教师专业也大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地理教师出现断层现象。直到90年代末期,地理才又重新成为高考科目,一方面,为了应付高考很多不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教师被充实到地理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也因长期无心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知识更新不够,尤其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如今中学地理教师师资参差不齐,很多学校仍然长期外聘教师上课。

3.学生缺乏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兴趣。高中生是否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否对地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是否希望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及性格问题都影响他们参加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兴趣。在本研究中,20%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11%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根本毫无感觉,49.0%的高中生对地理课外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更谈不上知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对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现状将会对一个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产生深刻影响(图4)。

图4 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程度

4.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缺乏。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很多地理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开展,这主要依靠高中学校自身配备的、可供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资源,如重要的地理图片和视频文件、天文观测仪器、小型气象台站、植物园等。从调查结果看,48.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和设备。另外,地理课外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当地极具特色的山脉、河流、植被、岩石、土壤等自然地理景观,还包括当地拥有的相对系统、完备的可供观测、观摩的系统仪器设备和资源如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气象局,等等,而这些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高中学生几乎没有开展过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问题,有不可回避的高考制度、不得不面对的应试教育现状,还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高中学校在硬软件方面的参差不齐,只有不断完善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才可能使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施新课程标准,真正朝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1.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给高中课程深深烙上了“主课”和“副课”的印记,即属于高考科目且分值比重大的就是主课,反之就是副课,可以少开或者不开。这种由高考指挥棒无形决定的课程地位导致了现行一系列素质教育和创新课程的开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想真正有所起色,一定要通过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校、家长和师生的眼中这种“主课”和“副课”的角色定位不断弱化直至消失,真正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角度出发开展学习,开展课外活动。当然,这种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2.改革和完善现阶段的地理高考命题形式。长期以来,地理高考命题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地理知识,很少出现以地理课外活动为前提的探究式地理试题,虽然近些年逐步提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但仍然不够。在目前这种地理高考题目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就自然容易忽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忽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实教育现状下通过高考命题形式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即说只有平时参与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才能解答出或者说能更好地解答出此类高考试题。

3.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知识的更新,现代地理学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科的交叉,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把新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课堂,指导新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和年轻教师的勇于改革和创新意识相互结合,使地理课外活动坚持正常开展并不断创新,真正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特色甚至教学活动品牌。通过特色或品牌的辐射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共同推动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4.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各种地理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并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开展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放映地理相关的视频可提高地理教学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存在差异,有的学校拥有较多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所需的场所、仪器设备资源,而有些学校则缺乏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这类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既可减少教育经费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地理资源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同一个地级市高中教材的使用和课程安排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之间的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教研活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跨校合作交流与科研探讨,制定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方案,有利于地理课外活动在各学校的有效开展。另外,积极联系校外的有关部门如气象台、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博物馆等,争取其对地理课外活动的支持,进而提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主编.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杏梅主编.中学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泉汝.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2,(6):108-114.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生态式课堂 构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三、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1(3).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1).

[3]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9(S2).

第9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地理学科;影响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高考改革将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必将引起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一、高考改革对学科地位的影响

2014年11月1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确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为选考科目,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

2015年3月2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 400所高校本次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4%,设限选考科目的占46%。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物理、化学、技术、生物选考的较多,其中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而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的相对较少,分别涉及19%、15%、13%专业(类)。据统计,考生选考政治、历史、地理可报考的专业(类)分别达到59.7%、62.8%、60.9%。

客观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影响,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定性。

地理从高考文科必考学科下降为高考选考学科,与“语、数、外”等高考必考学科相比,其学科地位会有更明显的下降,成为考生“清门”学科之一。学生一般会选择在高二学习阶段(4月考)结束学习任务,最迟也会在高三第一学期(10月考)结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目前文科生相比)由三年缩减为一年半或两年左右。

地理高考分值由100分下降为30分(加考分),且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实考成绩按等级赋分。高考分值下降必然会影响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深度的挖掘,造成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得不到很好的显现。

在现行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而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0%的专业(类)。新高考方案实施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均比现行的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提高,选考地理的考生可报考60.9%的专业(类)。这意味着一些优秀的理科生会来选学地理,地理学科的优质生源较目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已成为其高考“副主科”之一,与理化生技政史等具有同等地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行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小儿科”地位。同时,选考地理的学生是愿意学地理、喜欢学地理、自认为可以学好地理的学生,这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师面对的是优质教学对象,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发挥更多的“用武之地”。

二、高考改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一轮高考改革将地理学考与高考“两考合一”,学考分值由100分降到70分,高考分值由100分降到30分,考试分值的调整必将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中已对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较大调整。首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由原来的7个模块减少到5个模块,其中学考试题仅涉及地理必修Ⅰ、Ⅱ、Ⅲ3个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高考加试题除涉及必修3个模块内容外,还要涉及选修Ⅴ、Ⅵ(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其次,对必修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处理,按学考与高考的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给予“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定位。如将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定位于“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学考试题中将不再直接出现“地球运动”相关的试题。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于2015年2月正式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详细阐明了地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如对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出如下考试的明细要求(见表1)。

在这一“标准”中,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分层教学要求。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为:“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会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形对某一区域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会应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某一区域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除掌握上述要求外,还需要掌握其它因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明显提升。

从上述考试要求涉及的地理教学内容变化情况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一致。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学考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侧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加考题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观察和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将呈现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考要求与高考要求并存的格局(见表2),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三、高考改革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的影响

地理学科考试形式与要求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必将促成其教学管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班学习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会淡化“行政班”,促成“教学班”形成,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校园内的常态。当面对来自不同班级学生构成的“教学班”时,教师原先习惯了的作业收交、辅导、讲评都将出现新状态,如何正确应对成为一个新课题。已有教师抱怨,走班教学实施后一节40分钟的地理课“缩水”严重。上课铃声响后,总有几个学生才匆匆赶来,等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间已过去2~3分钟;然后是学生上交上堂课的作业,或教师发放上节课的作业及点评,时间又过去3~5分钟。新课教学时间明显比“行政班”上课缩短许多,“精讲精评”应成为教师修炼的“内功”之一。同时,与“行政班”教学相比,走班教学必将给作业反馈的时效性、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与帮助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2)分层教学给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带来难度。从目前浙江省已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的现状看,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的教学管理。第一种形式是“行政班”实施学考内容教学,选课走班实施加考内容教学,每周安排4节课,2节学考教学,2节加考教学;第二种形式是在行政班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科进行全体学生的走班教学,每位教师均固定班级授课,可能既带学考班,又带加考班,每周3课时。第一种形式,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学考与加考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由于不同教师对 “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教学风格的迥异,必然会给教师正确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带来困难。第二种形式,由同一教师担任学考教学班和加考教学班授课任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上能克服第一种形式带来的问题,但教师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会有同质化的教学趋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带学考班学生“超标”学习,而加考班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3)地理学考与加考的考核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标准》对地理考试作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包含知识考核、学科能力和地理品质三大方面。

《标准》将地理学科知识考核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要求。识记(a)是指能对重要地理事实性知识进行回忆、再认、图上指认。如规范书写地名、地理术语;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在地图上指明地理位置;识别与指认地理事物;说出地理事物的分类与构成;列举归属某一类的地理事物等。理解(b)是指能对主要地理原理性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如解释地理概念,描述地理景观并加以区分,概述地理过程、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等。简单应用(c)是指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如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根据某一地理事象论证地理原理,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归纳某一地理事象的特征,评价某一地理事象的优劣,阐明某一地理事象的地理意义,找出能够支持地理原理的地理证据,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等。综合应用(d)是指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某一地理因素变化对其它因素产生的影响,归纳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区内差异,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等。《标准》指出地理考试采用闭卷纸笔测试方式,其中必考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加试题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必考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加试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的内容以及选修模块地理Ⅴ和Ⅵ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必修部分约占70%,选修部分约占30%。必考题中识记、理解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约占35%;加试题中理解、简单应用约占40%,综合应用约占60%。必考题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约占75%,非选择题约占25%;加试题题型为非选择题。

《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名称、分布以及重要地理数据;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在资源开发、经济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②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设计和绘制地理图表,进行各种地理计算;对地理思维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③注重地理思维的能力: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解释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各类地理资料,分析、评价和反思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对考生地理品质的考核要求。虽然考试内容主要是从地理认知的视角来表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其中渗透着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积累并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从理论上说,教学与考试应是分离的,否则会踏进应试的“泥潭”,但现实往往是教学被考试所“绑架”,考试的“指挥棒”绝不能轻视。好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较好地反映出地理学科课程理念和教学本质。如果从已公布的地理学科考核要求来考量课堂教学,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式已不能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教师组织教学的层面看,课堂教学必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着力于教学方式转型的探索,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地理之美、地理之趣、地理之味、地理之用,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欣赏、探究其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客观地理事实和种种问题。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地理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四、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必修课程校本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等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教学措施的推进,无疑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课程执行力,依标实施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适度开发校本地理选修课程并予以实施,能对国家课程中的必修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能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现状对国家课程中的必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校本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