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学中的理论

时间:2023-08-31 16:37:03

导语:在教育学中的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学中的理论

第1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应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GJD1215015;哈尔滨剑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小学教育专业基本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QJG201500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37-01

一、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启发式教学可谓历史悠久,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块瑰宝。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无疑处生疑”,启发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会寻路、择路、走路。

二、教育理論课程特点的分析

教育理论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是培养未来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基础课程。但教育理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却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每每学习的时候总有很多学生在喊“难、难、难”。课堂提问中,学生对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词不达意;考试答卷中,学生对于理解类型试题的分析失分显著……产生这样的问题大多是由教育理论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新旧认知混淆

新旧认知混淆是教育理论课程的首要特点。无论是心理学、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中,总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名词,但书本的解释又和日常的解释有所出入,因此就会造成教育理论课程有着新旧认知混淆的特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心理学时,很多名词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中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做过分析和理解。如在讲到“气质”的时候,学生常常会拿生活中一个人的外貌气质去理解心理中的气质。同样,教育学中的“课程”一词也常常和日常生活中课程就是某一门课相混淆。

(二)抽象性强

抽象性强是教育理论课程的又一特点。在教育理论课程中很多理论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尤其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例如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部分内容,不但有大量的实验,而且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新词、新理论。如加涅的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等,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表示特别难懂,知识抽象性太强。像这样的知识,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还有很多。

(三)理论枯燥

教育理论课程涵盖了中外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思想、理论,学生所学的教材中基本上全是理论。理论性的专业书籍本身就难以消化,因此,这样的专业书籍加上很多的专业名词、专业理论,学起来是很枯燥无味的。例如,在教育学中,有很多历史著作、人物,还有的历史教育制度、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等,这些内容大部分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的东西本来就很无趣,加上单纯学习专业理论也是特别枯燥的事情,以致很多学生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大部分是很枯燥的理论。

三、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理论课程的应用

(一)听看结合

视觉是人的主导感觉,我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约85%是从视觉器官输入的。[1]所以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中,通过“看”的方式去引导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去启发学生。伴随着“看”,还要给学生讲一些启发性的故事,让学生听看结合。因此,教育理论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结合一定的绘本、图片进行教学。如教育学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究竟什么是教育,笔者找到了PeterReynolds的绘本“点”,让学生一边跟随教师阅读绘本,一边体会教育的力量,最后让学生自己有感而发、自己体会、自己说出来,从而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同样,在其他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听看的形式。这样“听看结合”把复杂抽象的理论教学加以形象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拓宽学生的思路。

(二)说问结合

“说问”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探讨就会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变为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有问题才会有思维,让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问,大胆说,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心理学中讲解神经过程的传递介质——兴奋剂和抑制剂时,可以让大家围绕着“酒是兴奋剂还是抑制剂”去探讨,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内容进行相互探讨、相互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同样道理,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所以,这样的方式去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三)画做结合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用陶先生自己的话解释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2]事实上就是要求“教学”同“学生的做”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做、去画,进而理解所学习的理论。例如,“思维”是心理学中最抽象的内容,笔者在讲解的时候让同学们做了两件事去体会我们的思维:首先是画图,让所有的学生画一座房子;然后让一半学生在房子旁边画着胖胖的猪,另一半学生在房子旁边画瘦瘦的猪。当同学们展示图画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思维,画的房子几乎都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思维被定式了,但又发现由于教师的语言的影响,同学们又有着不同的画法——瘦猪和胖猪,也就是思维又有了不同,体会我们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去理解、去接受。同样道理,在教育理论的其他课程中也可以试着让同学们画,如画树图、实验图、概念的关系图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开启学生的心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作者:马影等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育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6-01

每个教育专业学生都要必修教育学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们对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理念进行足够的学习、了解以及掌握,并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和方向进行足够认识,便于对日后工作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处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共同促进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只是的学习者,因此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从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意见中得到启发,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大多都是教师整节课一直进行理论的传授,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够保证教师完成内容的教授,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全部接受和理解,被动的听课,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无法保证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归纳出新的方法与理念,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完美呈现时间的具体情况

由于案例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真实地事件,如果学生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去,不仅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案例含义,还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局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更好地学习效果。

二、中职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精选案例的应用

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精选案例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特别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案例,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虽然中职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教师必须经过充分的精挑细选才能够选择出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加快学生融入的速度,还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能够自主投入其中,自行发现、解决问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准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根据教材各个章节教学目标的不同,精选案例。就笔者个人来说,每次课前教学目标的选择都对国内外的专业期刊、杂志、文献等进行搜集、整理,从中精选出适用的教学案例,并且还要保证这些案例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当前的情况,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2、活跃课堂气氛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主要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来呈现案例:教师生动描述案例;给学生们下发书面资料案例;学生朗读描述案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案例;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案例。这些方法无论哪种都能够非常形象的描绘案例,能够使学生们更加容易的投入其中,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

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这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环节。我们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的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并且由每个学习小组选派的代表来上台阐述各自观点,并且将全部小组的观点全都记录下来,以便于自由讨论环节的交流、沟通。最后就是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的进程,既要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核心来进行发言,还要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引导案例教学课程走向的目的。

3、及时进行总结

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因此教师应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对于表现优秀、案例分析正确的学生们予以积极评价,对于分析错误或者出现误解的学生也要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是要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并给出正确的处理意见,此外还要及时指出一些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再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对其进行打分、评价,最后将其计入到小组的总成绩中。

通过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够缩短教学理论与教学场景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案例的分析、阅读,能够使学生更加彻底的融入到教学现场中,以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学习。作为一种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实现实践能力的突破性提高。最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改善学生们课堂上的消极被动学习的局面,将知识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思维训练,实现学习方法的创新。

综上所述,由于案例教学法在种植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大应用力度与频率,并且通过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将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仅仅拥有强硬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像缺胳膊少腿,一个教师想要把教育心理学完美地应用于教学工作,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每一个学科其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少不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三维目标的达成仅仅依靠熟练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及其变化规律,并应用恰当的心理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前苏联作家温?卡维林曾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交流可以让对方感知你到的心灵,可以填补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鸿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沟通,首先,爱心是基础,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去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同时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仰慕心理,从而使学生把这种情感自然的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其次是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之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最后是积极聆听,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例子,如:学生说:“数学对我而言太难了”。老师:数学并不难学,你的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困难你就放弃努力了。这是教师在与学生在进行沟通时不愿意先聆听,而是急于将学生本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到自己马上要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这就导致了师生沟通的败笔。当学生在讲话时,教师要避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力不集中在对方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因为教师对学生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

(三)充分应用“罗森塔尔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指暗示在本质上会使人的观念和情感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下的影响。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信任而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就容易取得如教师期望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要使用期望的力量,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走出自卑的心理,进入阳光的生活,那么他们也将从差生成为你所期望的好学生。

(四)关爱心理效应加强师生心灵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下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第4篇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任务,也是对我国高中学校的基本要求,高中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为容易行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效果,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虽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无法得以保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相对较为浅薄,实践较为苦难,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本学习理论

所谓的人本学习理论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明确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性,注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人本学习理论对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强调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注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将地理教学与实际想结合,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多元智能与评价理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智能是呈现多元化的,所谓的多元化只能与评价理论是需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量。该理论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提供有效原则与参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当过多注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依据,应当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现如今,多元化职能评价理论以及受到我国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同传统的标准评价理论相比具有更全面的优越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是完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理论。

(三)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创作的一种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实用性,活动课程理论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教育可看成是一种生活,而教育开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将学习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该理论还认为,书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观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取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的知识,而教学活动更应当注重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并不是让学生学。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及实践应用

(一)对地理教学课程进行充分准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码要求,在地理教学汇总,如何将地理课程的标准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地理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的依据,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教育部门的课标要求,应当做到:

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备好教材,并且应当进一步思考:“这节地理课的内容是什么,本节课程对整个地理教材以及地理教学中具有何种地位”等问题。其次,应当备好学生,所谓的备好学生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将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时刻定位成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再次,应当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就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将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去定教学方法,虽然教学没有固定方法,但是教要有法。最后应当备好教学时间。备好教学时间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当尽量控制在70%以内,剩余时间应当留给学生进行练习。

(二)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应当进一步将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改革现有的地理教学方式,全面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地理教学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足够分析,那么教师以及学生都会迷失,使教学收益降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当明确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轮船发动机不工作,那么轮船就不能前行,但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为何德国的潜水艇在发动机不工作的情况下能走出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其他方面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交流互动;交互理论;问题情境;文化导入

随着一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外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最初的研究教材到教法,到现在的研究学法,他们认识到教育者最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学法,于是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号。语言学习仅靠教师的讲解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内化、吸收,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而这正符合交互式英语教学的理念。交互理论是Brovvn依据80年代较为流行的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某些相关原理提出的。按照交互理论的原则及该理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通过交互式英语教学的实践,得出如下启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交互式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者不但要获取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同时,对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激活来解释问题,继而形成新的假设,通过逻辑推理和推论对问题做出检验。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进行思维,对问题解决活动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支持。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根据已知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设法因势利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诱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建构新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叶玮玮,2004)。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疏导的作用,要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学习任务的更深远的意义,了解教师意图,有较为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目标,接受挑战,并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变化。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团结合作解决问题。

二、注意反馈

通过交互理论的学习,强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课堂上教师的频频发问,学生的积极回答,强化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对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进度,加深拓展教师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王革英,2005)。

三、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交互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开展小组教学,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易于检测、适用性强、见效快。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扩大学生讲话的机会,训练交际能力的技能,如表示同意、反驳、提问、解释、澄清、协助等。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使用目的语交流的焦虑程度降低了,因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没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有了更好的机会去听取别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并经过思考讨论,做出回答的反应,既训练了思辩能力和口语能力的表达,又能准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陈洁,张承平,2004)。特别是增加了学生说话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可能的为学生创设语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表达自己愿望的冲动。

四、注重文化导入在交互活动过程中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地存在,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就必须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其语用习惯、风土人情、心理态度、知识背景和词语内涵。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我们很难在真实的语境当中接触目的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中要把文化导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五、注重多媒体的运用

课堂交互通过现代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辅助设施进行配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丰富,图画文字声情并茂,语言表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营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无法相比的语言环境。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学生从教师言语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进行语言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进行训练,并在练习过程中进行小组表演、角色配对等活动,使学生成为语言的立体输入者,提高言语输入的可思考性和理解性。

总之,通过交互式英语教学如:对待学生、教师、教材与媒体的态度,组织小组活动方式、提供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等,来简述了交互理论对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齐伶俐.英语课堂应加强语言交互教学[]z.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3).

2.陈洁,张承平.交互式语言教学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分组讨论问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第6篇

1.差异性教学理论的定义。在《汉语大词典》当中对“差异”一词的理解通常指的是:某件事物在其形式以及内容构建当中存在某些差异性的特点,也常意为“多种”、“有区别”“不相同”等含义。而对于教学理论当中的差异性则通常指的是在立足于班集体学生整合当中去寻求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寻求去满足学生单体之间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2.差异性教学理论的作用。由美国著名的学者――汤姆林森所写的《多元能力课堂的差异教学》当中曾经这样说过:“差异教学当中的核心思想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将学生单体所存在的差异性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并且通过学生平时准备水平的不同、兴趣的不同以及理解程度的不同设定特殊的教学模式,从而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美国的另一位著名的学者――戴安?赫克斯也曾经在其《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当中这样写道:“在教学当中实施差异教学指的是教师要改变自己教学速度以及教学的水平和类型,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者的兴趣以及学习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差异性教学理论的主要作用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而对自身的教育形式作出改点,从而更好的传达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学习。

二、英语差异教学理论实施现状及必要性

1.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实施现状。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理论比较薄弱,加之工作繁琐很难有机会进修自己的学历,虽然对教学内容掌握的非常的透彻,但是却对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这两方面的知识欠缺,因此很难运用差异教学方法实施英语教学工作。

其次,对学生的忽略,初中通常采用大班教学,学生相对较多,而老师在对内容进行掌握和熟悉的同时往往很容易忽略区别学生,因此很难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便使教学效果仍较为欠缺。

2.差异性教学理论实施的必要性。差异性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当中得到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都会促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异性。这时候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特殊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教学,会使得教学的普遍性以及教学的特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统一,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仍然固守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并且缺乏一定的提升。运用差异性教学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捕捉,同时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对自己自身的特征、优点进行展现,并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英语教学中融入差异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1.设定层次性的教学引导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仅仅围绕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目标等,制定出明确的且具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依据所设定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设定学习目标,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和实现所设定的目标。其次,要求学生在学习当中形成对照模式,需找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调整。如:在牛津版7B Unit 5 “Amazing things”的Reading 当中,教师可以分别设定以下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本章节出现的生词、短语进行理解,并要求学生做到熟练朗读和默写;其次能够对Simple past tense时态的基本用法进行掌握等,由浅及深,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2.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互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外语仍然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语言,因此对英语产生一定的抵触、害怕的心理。长此以往,在学习当中所产生的弊端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甚至导致许多学生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更好的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索,并运用差异性教学理论,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并主动产生交流和探讨。

第7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英语教师;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0、引 言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Flames of Mind)一书中正式地提出“多元智力”这一概念,这成为多元智力理论即MI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CS)诞生的标志。MI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之后,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该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研究智力的一种重要学说。90年代以后,MI理论成为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人的智能结构包括语言和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乐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多元化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新时期的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MI理论对英语教师的若干启示

1.1教师更新角色定位

英语教学属于多元智能中言语・语言智力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多元智力教学,以期达到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应履行“为多元智力而教”,“用多元智力来教”的教学原则,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融入新时代的教师角色。

(1)语言知识传授者、技能培训者――学生学习合作者、组织者、支持者。在多元智能理论被普遍接受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除了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训者外,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支持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集演员、主持人、导演等角色于一身,是学生学习参与者、共同学习者和学习顾问,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去表达、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提供学生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2)英语教材执行者――英语教材探究者。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英语教学需要教师成为“课程探究者”。因此教师不应为课程所束缚,而要挖掘教材,把智能开发既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又当作教学目标,创造性地重新挖掘课程、利用教材,并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学习风格制定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为学生不同智能的开发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发展。

(3)唯一评判者、静态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之一、动态评价方式。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基本上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唯一评判者。教师容易以成绩为杠杠,一棍子把学生打死。然而,“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好学生”,如果我们只以学生的成绩为评定标准而给学生贴上“好学生”、“差生”或美其名曰“后进生”的标签的话,这在事实上扼杀了一大部分在多元智能其他领域有潜力的学生。评价本身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智能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而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都应多元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家长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评价。

1.2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多元智能理论带来了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新的挑战,满足新的要求。

(1)树立个别化教育理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ly configured education)应运而生。个别化教育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教育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发现学生智能强项,且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发展潜能。教师需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这个和我国因材施教不谋而合,且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2)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师需要掌握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技能,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给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外,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会画简笔画、会唱英语歌、能制作简单教具等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此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需要教师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成为通才。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本身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关于语言学习也不断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涌现。作为外语教师,了解语言的最新变化发展脉络,紧跟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顺利完成教学的保证。

2、小 结

多元智能理论于1983年提出以来,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对现有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面临教学班级人数众多的教育现状,要真正实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完全做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容易!但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影响,如果这些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贯彻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定会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多元智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彭丹,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宋雪松,文旭,多元智能理论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夏惠贤,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

第8篇

关键词 薪酬与福利管理 教与学 合作式 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MA Li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rogram requires teachers to transform from Teacher-center to Teacher-student Centers. Teachers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case teaching and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perspective and try Participatory Learning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tandards of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will be improved by innov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operation; participation

薪酬福利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重要一部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中最难的,薪酬福利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的。”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很难有一种薪酬福利理论或薪酬福利体系能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因此,薪酬福利管理的教学应该多措并举,注重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薪酬福利管理的学习要转变理念,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1 多措并举:创新“教”的方法

1.1 由“教师中心”向“教师-学生双中心”转变

在教育学研究中存在过“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争论。无论单方面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单方面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老师只是教的主体和中心,而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参与到具体教学过程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留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在企业的薪酬水平设计中,由于薪酬设计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只要是实用的、适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就是好的薪酬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就特别需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师生共同从多角度、多方面完善薪酬水平设计方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大幅度扩张,同时,案例教学更加强调实践,注重现实。薪酬福利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使用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不同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薪酬福利体系,在薪酬福利管理课程教学中,一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把课程相关理论融入案例,课堂上,通过对所选案例的深入剖析,解释案例中蕴含的相关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提前布置任务,每组自主选择与课程进度相适宜、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案例,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案例的分析、研究、PPT制作、演讲,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小组代表充分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1.3 与学生合作式互动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老师和学生相互认知、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相互配合、相互信赖的互动式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那么,教学活动的水平和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合作的基础是平等,在薪酬福利管理课程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平等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在语言上和行为上平等的交往。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目标、认知特征和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创造出合作式互动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合作式互动的时间,运用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言,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2 转变理念:创新“学”的方式

第9篇

关键词:合作教育学理论;中职学校师生关系;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4-02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合作教育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在这里通过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师生合作论的具体内容的介绍,从中初步提出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处理方式。

一、从人道主义思想中看合作教育学的落实

人道主义是合作教育学理论实践的重要前提。它反对教育工作中的强制执行性,主张以人道的方式教育学生,以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主线。其代表人物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与人道主义教学方针相互依存的理论,认为只有将师生交往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人道主义的教育过程,才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积极性发挥最大作用的过程。简而言之,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教育观念,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渴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的教育观念。基于这种认识,合作教育学者们力图从人道的角度出发,以建立起人道的师生、生生关系为导向,形成一个人道的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改革措施当中,如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人格尊严,以鼓励的方式管理学生等等。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措施和思想都是建立于人道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是合作教育学人道主义思想的践行之处。

二、从合作教育学中解读师生关系的理论

合作教育学的理念在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师生关系是其重要的落实之处。其实所谓的合作,最基本的就是师生间的合作。合作教育学的践行者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师生关系是学校顺利开展行政工作、形成良好学习风气的决定因素。在这里对合作教育学的师生关系理论的三个方面做具体的介绍,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观、教师观和师生合作论。

1.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合作教育学者认为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是具有个性的发展潜质的个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有其主导性和主动意义的。他们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受教育者,而是独立存在的个人,具有发展的、创造的一面。合作教育学者主张教育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成长性的需要,所以学校所承当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环绕着儿童的种种需要和对全部生活的渴望来进行。在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中,学生是自主的,是具有内在的积极性的个体,也同样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人。学生偶尔表现出来的惰性,只是由于不恰当的教育影响的施加,使得他们的能力被强制的束缚了,而这种束缚的根源是教师不合理的师生观念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合作教育学者认为,学生不仅具有主动性,而且有着光彩夺目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是人道主义的学生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以打破以往的教学强制性与教师“掌权”性的学生观。

2.合作教育学的教师观。在教师问题上,合作教育学者也有他们自己对教师的理解。在他们的眼中,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他们同学生一样,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协同作用的发展个体。他们与学生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教师在学校与学生所从属的性质不同,学生是学习的对象,而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是,这种教育工作者的定义,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一味的“高高在上”,一味的以施加给学生教育影响为主要目的。作为教师,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发挥自身的个性,实现不断的自我更新,在自我更新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影响。这种自我更新也是两方面的,一是学校外部环境的自我更新,需要学校整体形成人道主义的教育观,以保障教师的权益为前提,实施民主化的管理与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二是教师的自我更新。在肯定了教师创新作用的基础上,也要求教师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合作教育学的教师观还特别强调,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合作人,与学生共同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人。

3.师生合作论。基于对学生和教师的新的认识,基于对以上的学生观和儿童观的具体论述,合作教育学者们提出了师生合作这一师生关系理论。在以合作教育学为基准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不融洽、相互抵触的师生关系是导致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教育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的根源。只有改变教师的主导性,才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应领会到教育学中的主张一致的原则,这种一致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一致,一致地朝着良性教育发展的方向努力,这也正是师生合作观念的体现。应强调师生是教育过程的共同主体,是平等的教育伙伴。师生合作,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均发挥各自个性的力量,积极进行个往的活动。也就可以将师生合作说成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负责教学活动,形成真正的平等协作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合作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当中也提到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方面。在合作教育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包括个性内容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在关注自身道德素养、文化传扬的基础上,在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最优化的教育;第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自由感、主动发掘、自我完善等等。个性发展主要体现的既是人道主义的教育又是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的原则。这是个性内容与个性品质的统一,是人的潜能与创造性、情绪情感与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作为教师,也应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此为前提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从合作教育学的师生关系理论中反思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在校教育者,笔者认为,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潜能的关键因素。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学生方面,对学生应采用具有人道主义儿童观的尊重之法,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注;在自身的发展方面,应关注实现自身在无论是教学能力与技能,抑或是心理品质与情感各个方面的自我创新;应重视师生双方均作为教学主体力量的促进功能的协调共进;应学会实现教育角色上的真正转变。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视自己为合作者而非教育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这才是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的核心理念与根本途径。

总之,在合作教育学工作的开展中,师生合作是合作教育学的基点。作为长期实践于中职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尊重与信任,适时对自身工作的理性审查并追求最终的师生平等与协调创新的实现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依据对合作教育学的深刻认识反复论证,才能够使其发挥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阿莫纳什维利,等.到新学校去[J].外国教育资料,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