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8-31 16:37:03

导语:在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现状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29-02

1 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至99°09',北纬25°33'至26°32',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5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泸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1719万元,同比增长38.70%,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同比增长16.28%。粮食总产67149吨,同比增长0.72%。

2 泸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泸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端,东西两侧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从而使泸水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泸水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工业污染,具有丰富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滇重楼、云黄莲、云木香、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价值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低。转化增值效率不高。

2.3 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4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与信息不畅,泸水县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还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生产致富方式,致使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高级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教设施及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3 泸水县农业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泸水县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它的缺陷。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政府重点扶持了我县的中药材、畜牧、林下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旅游等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同时在引进新品种上加大了力度,在改造产业的结构时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泸水县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可以针对各个乡镇的优势,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3 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对策分析

4.1 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4.2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4.3 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4.4 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县乡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要结合本县乡自然资源条件下,坚持先调查规划、再评估论证、后建设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县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监督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改革。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和价值链开发领域。

第3篇

文中介绍了静液压技术的主要特点,在农业机械中使用静液压技术的优势以及国内外静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字:

液压传动技术;农业机械;现状;趋势

1引言

液压传动低速重载的工作特性十分突出,从而易实现对其运动数据和动力参数的检测、分析与控制。液压传动由于可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率恒定输出,且系统结构简单轻便,便于系统的扩展,拥有迅速传递效能,驱动行走时能够在使用工作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工作时容易实现正、反向运转且无停顿、冲击等突出优点。使农业收割机械中液压传动技术得以广泛应用[1]。但是由于普通液压回路存在能量损失过大,能源消耗高,功率利用率低,效率不高的特点;所以要对液压系统进行升级,将静液压传动技术引入传动系统。静液压传动(变量泵+(变量)马达组成的闭式回路系统称为静液压传动)是以高压油为介质直接传递动力的系统,其重要特征为系统压力大,回路小流量。静液压驱动系统中是以液压泵为动力源器件,通过电子控操作系统对液压马达进行指令控制,通过改变泵的流量或液压马达的排量来调节系统回路流量,从而改变马达的转速,改变系统整体的输出扭矩大小,实现工作范围的无级变速传动。静压传动系统相对于单纯机械传动和辅助的液力控制机械传动,显著优点为高效的传动比、灵活的空间布局、易于实现无级变速、便于方向转变、功率效能的优化性、操作控制传输信号的多样有效性等;静液压驱动农业装载机械在动力源工作转速范围内,即使在低速工作时,仍可保证最大牵引力恒定有效,从而提供充足的扭矩[2~4]。

2静液压驱动系统在农业机械上的技术优势

(1)收获质量高。静液压驱动技术使动力源器件在较宽的可调工作速度区间范围内能实现无级变速;在动力源件适合的工作环境下,保证传动系统中各节点、部件的输出功率、速度恒定;特别是在农业收割机械中,能够保证恒定的低速行驶,对于收获不同生长方式及困伏的农作物时可以对机器进行时时控制,改变速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获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2)控制简单有效,工作环境舒适平稳。对于控制人员来说,不需要专业的控制水平,控制简单,变速平稳无冲击,变向可无间断操作;在重载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能够输出恒定转矩保证机械启动平稳。

(3)以低频率的机械制动成为系统的一大特色。因为静压驱动系统本身就可以进行液压制动,从而可以减少使用机械制动的次数,在紧急状态可便于实现停车保护。

(4)可对超载进行系统保护,防止损坏动力源。液压系统中溢流控制回路,可控制整个系统中的液压参数,进行超压卸载保护。

(5)高工作效率。采用静液压驱动的联合收割机与机械传动的联合收割机相比减少了不必要的辅助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器的工作行驶速度实现时时可控,无需机械停顿变档实现无级变速,控制方法简便,降低操作人员的疲劳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6)整个系统设计安装简便,布局合理。液压泵与液压马达为液压管路柔性连接,便于合理布局。

(7)系统能耗率低。对于大型的农业联合收割机械,行走功率在工作状态仅占总功率的1/5~1/4,使用静液压行走驱动系统的农业工程机械在需要大的输出转矩时,并不需要高转速大功率的发动机,发动机在低速通过液压回路能量转变可以提供大的输出转矩,使机械可以保证低速平稳运行。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对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持久发展做出贡献。

(8)方便控制机械的输出功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电子数字变量控制系统,可以时时监控系统中各节点与执行动力元器件的耗能与动力源的输出功率;将参数导入数字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匹配,发出控制指令,使系统整体效能达到最佳[5~7]。

3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传动方式是以静液力传动为主,并使用具有分段无级调速能力的变矩器取代了机械传动中的离合器。使用后置的动力换挡式机械变速器与之配合,能够对承载负荷进行自动匹配,从而保护动力传动装置严防过载,可将双曲线型输出扭矩-转速特性突出表现出来。在目前的农业机械市场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外公司将静液压驱动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例如:

(1)日本福田公司的雷沃全喂入水稻收割机的传动系统使用静液压传动装置,使机器可在地形复杂恶劣的工况环境下进行收割作业;由此对液压系统提出特殊的专业性能要求:机构紧凑、布局合理、质量轻便、体积小巧;回转半径小,工作时可实现无级变速;具有超群的低速稳定工作特性和优良的动力匹配特性;动力系统与执行元件装置布局合理、易于安装、便于维护、控制方便、工作环境舒适清洁等。对于上述技术要求只有采用静液压驱动,才能解决。

(2)意大利克拉斯公司生产的LEXION500系列机型采用后置式柴油型电喷发动机,其特点利于整机行进的平衡性,减少车载配重,减小噪声对驾驶员的影响,降低机械的油耗,延长工作寿命,提高操作舒适性。变速系统使用双速静液压无级驱动,可以提供较大的变速范围,同时具有自动调节速度功能。液压系统内部加入液压自锁回路,控制各个分布工作系统,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延长系统的工作寿命。变速系统为三级调节可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经济成本。系统亮点:割台工作系统采用液压马达驱动,可以实现正反转无级变速,具有自动清理工作中堵塞的杂物功能及保证启动轻便安全维护性,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3)德国克拉斯自走式收割机械将静液压传动技术引入到装卸搬运系统中,能最大限度的优化机械的工作性能,使传动系统的能耗下降30%以上;铲斗举升、翻转倾倒等动作时,不降低输出扭矩,液压系统的温升不明显;进、退换挡改变转向方便、快捷、容易实现、且不会损伤液压传动系统,对动力执行元器件起到保护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欠发达,相当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水平;我国农业机械的传动方式,主要是以负荷系数较低、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的机械传动为主,此传动系统的驱动行走方式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近半个世纪。在国内农业机械生产公司将静液压驱动技术仅使用于液压转向控制系统,重要部件底盘的变速驱动行走系统使用带轮式机械无级变速,导致工作效率低,稳定性差的特点显著。例如:新疆-2机型传动装置为三角带式无级变速器,其作业速度可在不停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液压缸改变带轮的传动比实现小范围的无级变速,满足作业要求;但是这种结构由于工作部件不密封,带轮安装结构复杂,体积臃肿,部件相对位置固定不可调,导致使用维护困难,故障率高;特别是皮带工作寿命短,容易老化,极易打滑,甚至断裂,传动效率低,传动比不稳定等缺点显著。割台工作系统沿用德国40年的链轮传动结构;导致需要改变拨禾轮与往复式切割器、螺旋输送器、搅龙速度时必须停机后对带轮进行手工调节。液压转向控制系统使用静液压驱动技术,通过建立转向与控制两个相对独立的液压系统,通过稳定分流阀,确保液压泵可以恒定向转向器输出恒定流量,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对比国内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静液压在农业机械发展仅仅是刚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存在不足点有:

(1)机械传动方式导致工作稳定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系统能耗率高;

(2)传动机构不密封,部件容易老化,污染环境;

(3)机械自动化程度低,人工劳动强度大;

(4)农作物收获质量低,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差;

(5)机械使用功能单一。

4建议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的不足;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1)对落后的机械传动进行改进升级;加强对液压技术的研究,推动静液压技术在农业技术上的应用;

(2)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水平,实现对工作过程的时时控制;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电子数字控制技术与静液压传动技术相互结合;采用电子数控液压传动技术可使农业机械易于实现节能环保、智能化操作,提升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使农业机械向工业机械学习,对重要的关键部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完成系列化、标准化生产,以便实现一机多用,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同时减轻维护使用成本。借助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将电子数控技术与静液压传动技术相互结合,可以方便的对液压系统的各个节点与回路的参数进行时时检测,数据分析,指令控制;同时数字控制的应用和各种传感器的配合,将可最优化液压元件的工作参数,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经济成本。传感器检测农业机械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参数,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整合匹配,对执行元件发出控制生产指令,使农业机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实现机器的高效节能。成为当下和未来我国农业机械的控制传动发展的趋势方向[8~10]。

5结束语

进入“十三五”期间,由于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力逐渐老年化的社会现实矛盾;对高效能、低耗能、高智能化、复杂集成化、高技术性的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内静液压驱动传动行走系统必将被引入到大型农业收割机械中,并在未来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静液压传动技术成为在世界农业机械领域动力传输方向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当前和未来农业机械重点发展方向,是实现全智能化机械与节约经济型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陈恒峰 郭辉 张学军 盛会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 新疆农业工程装备创新设计实验室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柳涛.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1(20):56.

[2]西北农业大学主编.液压传动(第二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3]蔡文彦.液压传动系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广怀.液压传动技术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5]曹玉宝.液压技术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8(5):194~196.

[6]张立杉.静液压驱动系统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4(10):78~80.

[7]潘石峰.王智敏.农牧业机械液压传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8]薛祖德.液压传动[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第4篇

关键词:关注“三农”问题;可持性发展;农业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三农问题,应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新的农业经济建设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理想愿望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因而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这样才有更多的动力,更切实的明白农业经济在“三农”中的重要突出地位。

一、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

1.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所谓农业经济,自然是以农业为主题,它包括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两大类,在国民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经济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农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后方保障的巨大作用。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投入规模一般会很大,整个农业的投资水平也很好,而且他们也拥有较好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那高的要太多了,所以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产量,如何解决国内需求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国仍存在着,生产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经营未有大规模市场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生产化已经足够高了,它们所遇到的问题是生态问题,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生态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

2.内容

农业经济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类型(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方面)。也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副经济的产业,还有一些旅游方面的收入,都可称之为农业经济。

3.追溯农业历史发展

在以后,党提出了进行中国农业经济的伟大改革,后来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个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来。这个制度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农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1978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思想科技方面的开放,我国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在了农村建设上,农业的作用不再只专注于满足个人温饱,更以此为契机,促进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利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气候各有差异的独特优势,我国的农业推动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解决了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4.农业经济发展眼下状况与前景

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农业经营的规模比较小,农村生产化水平比较低,资金不足,相对城市来说,科技运用并不充分,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外流涌入城市就业,导致现如今农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未来:在我国,国民的基础是农业,我国最多的人口也是在农村,所以说我国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农村能最好发展的是农业,所以一定要解决好“三农”的问题才是治根治本了。其实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农民强则国强,农民弱则国弱,农民稳则国稳,农民不稳则国不稳。但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关于有关农业的改革必须不断进行,这才是现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农业经济改革的重要性

1.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是看它的生态环境能否在做到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有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地方已经无法回来了,为了改善人类的毫无节制的开垦和浪费。长期的使用化肥等给土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导致很多的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为了让人们在使用土地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安排好的农业活动,并且避免短期的盈利短浅行为,所以必须进行农业改革。

2.发展是必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行业都进行了政策调整与科技引进,而作为生活基础的农业也是在属之列,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也是高度重视,做了众多努力也都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好的是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是社会与国家所公认的,农村也在这三十多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也从原来的温饱问题上升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些大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农民辛勤的劳作与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有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作为指向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也不断缩小与城镇之间的差别,对于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化,农业经济的发展主战地毕竟是农村。按照党和政府的指挥,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尽量加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农村这个概念被我们遗忘在历史发展中,如果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实现了共同富裕,都有了社会保障,都有了社会服务,那么就没有什么贫富差距悬殊之类的词语再次出现。当然我们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是至少将“三农”问题又一次解决了一个层次,我们也允许一些地区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可以有所竞争,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等。4.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前途是指日可待的,那必定是一片繁荣景象,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运用一定手段去调节,所以在我们眼中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才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更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更深一层的延伸,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中遇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些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伟大的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利条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资源不断恶化,农业的自然资源短缺,地区间的气候不同,需求量导致不同,环境在使用过程中造到破坏,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建议

1.对于我国而言,要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坚持以国内和国际作为市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加效益,这样就能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完成了最基础的目标,我们要大力去优化第三产业,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有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后续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村的城市化前进步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铺平道路。

2.从注重量到质的转变。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温饱已经是农业的过去式了,在现如今的农业发展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因而,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尽可能满足现在农业的发展需要,而我们增加效益,就要增加产业链,我们要突破过去的重在原始生产模式,而想办法发掘农产品的后续发展力,尽可能的延长产业链,为农业创造更好的商业价值。

3.如果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而且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农业经济可持续的需求,当劳动者素质提高了,这样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好的生产发展环境。

五、结语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从古代延续千年,但由于近代以来,我国政治上思想上的衰落,导致了我国科技的落后,在农业产量质量等方面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发挥我国农业优势,同时满足我国强大的人口族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阻挡之势,也是我们应全力以赴去实现的一项规划,我们要充分分析好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做好各项准备,加大科技投入,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再清,张国忠.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冯梅,何斌,张志刚.21世纪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探索[J].经济师,2015(02).

第5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历史现状思路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一、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2,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二、**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认识程度不够

**省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对设施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这方面的技能还不如专业大户,更谈不上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自2002年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农业大市兴化市全市至今没有新增一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其他地方农业部门也反映,现在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离农倾向十分严重。

2.2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市县乡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丧失学习能力、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老化,部分地区出现“劳力荒”、“老龄化农业”。

2.3相关政策不配套

**省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发展,亚待政策扶持。同时,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667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1.2万元以上。政府补贴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2.4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省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2.5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省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巫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省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3.1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省委梁保华书记在苏南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要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民的资金投人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大力引导和鼓励“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对于苏中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

3.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业投人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3.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第6篇

[关键词] 农业 生态旅游 问题 建议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对农村从业者、旅游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合,现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获得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新经济增长点。

二、平顶山市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

平顶山市金牛山石榴园景区,总面积110.2公顷。为适应扩大开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政府组织开发了“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景区。经过十几年的投入与建设,景区已初见规模,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石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年产石榴2000多吨, 2004年亩产石榴超千斤,亩产值5000余元,2007年亩产值猛增到6000多元。金牛山石榴园景区于2001年率先开展了无公害果品生产试验示范工作。截至2006年,平顶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制定完成石榴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标准29项。同时以金牛山石榴协会为依托,组织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对标准进行宣传贯彻,对果农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来,中科院武汉分院生物导弹技术在景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利用培育、放置害虫天敌的虫卵方法杀死害虫,达到了《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的合格要求,符合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标准。2004年,金牛山石榴在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果品的基础上,又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上徐村万亩石榴园申请注册了“中国上徐鑫牛山”商标。2007年,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正式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中原地区面积较大的石榴种植基地。

三、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框架已初具规模,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还存在一些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引起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1.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

目前金牛山景区主要的旅游产品就是石榴园及山顶游览区,产品品种单一,挂果时间短暂,九、十月份挂果期游人如织,收获季节一过就人烟稀少,过分依赖时令与自然景观,景点也过于分散,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当地的生态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只注重自然景观建设,忽视发掘人文景观的价值,缺乏文化、文物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2.产品缺乏知名度,品牌效应不明显

尽管金牛山在区域范围内已成为示范品牌,但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欠缺,高层次、高科技的特色产品并不多,产品包装、储运,市场宣传、销售等服务也没有形成体系,与雁鸣湖大闸蟹、新郑红枣、开封西瓜等地方特色品牌的运作相比,效应不明显,企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过高,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3.生产标准模糊,产品缺乏深加工

尽管这几年金牛山景区果品、畜牧等产值不断增加,但旅游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状态,缺乏专业机构的认证,生产标准不一,产品花色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

4.景区管理粗放,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目前景区交通等硬件设施已基本具备,但卫生设施缺乏,卫生观念落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景点的通达性较差,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景区管理粗放,景区内一些设施损坏严重,缺乏必要的维护与更新。

5.景区管理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存在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果农既是从业者,又是管理者。通过笔者对果农的访谈,发现许多果农只知道自己的产品是绿色产品,无污染,具体对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就含糊不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更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不清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四、对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金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对平顶山地区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有示范及辐射的作用,尽管存在不足,但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思路符合休闲、消费潮流,发展潜力突出,应在反思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鉴经验,将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适当倾斜政策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强利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减免,使农民有能力加大对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走出一条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所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作为旅游村落的村庄,政府要对其道路、交通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进行投资,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2.发展与保护并重,人文与自然景观并重

针对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的问题,在加强景区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掘景区的人文景观,可以拓宽生态旅游的范围与深度。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吸引乡村旅游者的源泉,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确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尽可能地保留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多元性。

3.突出鲜明乡村、地域特色

乡村旅游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特色,如果农村特色丧失了也就失去了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要在追求特色的基础上,力争形成数量众多、类型互补的旅游产品系列,才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规模效益。金牛山景区地域广阔,应充分利用山林、石榴景观资源、乡土风情、故事传说和临近城市、交通方便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经济林,体现出山林野趣,朴实自然、 雅俗致野的自然风貌,形成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可尝果、冬能游乐的集旅游、品果、美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

4.为景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产业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金牛山景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规模化效益已初见端倪。政府对景区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搞好对外宣传,可以借鉴成功的农产品营销经验,尝试通过“石榴节”、“赏榴花”等活动搭建平台,借助媒体造势扩大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招商引资,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链条,认真落实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农户,带动农业结构优化,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创造更大的规模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5.规范企业标准、创品牌产品

创名牌是工业企业经营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对于农产品是否创出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名牌,同样是其能否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景区已有自己的品牌,但知名度远远不够。因此,景区的发展要从高、精、尖、优上下功夫,规范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靠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同时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市场营销。

6.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景区管理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现状,要注重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定期组织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使乡村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旅游服务,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金牛山正在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了区域经济,使农户由原来单一的农耕生产发展到今天的集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文化素养。相信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政策扶持,规范化管理,其成功经验必将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借鉴和辐射作用,成为当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 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旅游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41-03

引言

黑龙江是我国农业经济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是为全国农产品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均为全国第一,其中粮食总产达到557.05亿公斤,商品量达到446.6亿公斤,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30.5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90.7元。可以说,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是属于前列的,但是黑龙江省内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是否均取得了良好成果,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是否还存在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有没有进一步提供的可能。鉴于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各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给出科学的评估,希望为黑龙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评价模型原理

综合评价方法是人们考察分析事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一些新兴的学科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灰色系统综合评价等等;还有一些管理科学类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等等;还有就是统计学方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对不同事物进行综合评价时,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方法,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之间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即,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各个因子间互无相关,所有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共因子的线性组合。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为随机向量,要寻找的共因子为,则模型

称为因子模型。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为因子载荷,其实质是公因子和变量的相关系数。为特殊因子,代表公因子以外的影响因素,实际分析时忽略不计。

求出公因子后,利用回归估计的方法求出因子得分的数学模型,将各公因子表示成变量的线性形式,并进一步计算出因子得分,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择及样本数据来源

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基础。指标的选择好坏对分析对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因子分析方法选择的指标我们遵循以下的原则:适量性、独立性、代表性和可行性。针对以上原则,我们具体分析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指标,选择如下指标: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水库库容量、除涝面积、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蔬菜食用菌产量、瓜果产量、单位粮食产量、水果产量,共16项,具体详见表1。

选定的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2012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相关数据,并经过一定测算得出,表1给出了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源数据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同时,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用X1~X16表示16个指标。

(二)实证分析

1.数据的无量纲化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按以下公式进行处理。为节省篇幅,无量纲化处理数据不在文中列示。

2.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

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效果比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是判断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由表2我们可以看到,KMO值和Bartlett检验值效果均达到因子分析的要求。

3.确定解释因子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可知第一因子F1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54.305%,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91.467% > 80%,因此选前三个因子己经足够描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4.因子得分

为了考察各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根据函数系数矩阵,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由系数矩阵将两个公因子表示为12个指标的线性形式。

按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如下综合统计量:

(三)实证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具体见表4。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得分最高的为哈尔滨,为1.4018,得分最低的为大兴安岭,为-0.6633,可见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因子得分排名前三位的是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排名后三位的是大兴安岭、七台河、鹤岗,可见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地区特色,传统农业产区依然强劲,但以矿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需要指出的是,大兴安岭地区是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重要地区,但是排名却为最后,可能的原因是大兴安岭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仅仅依靠初级产品的生产销售,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导致的。

三、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根据上述实证所得,我们可以看出,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差距极大,且一半地区处于负分。其中,传统农业产区的发展水平较好,而东部地区则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各地区还有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可能。

第二,各地区内部各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均衡。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区在主要因子得分中都没有处于完全优势中,在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农业经济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三,影响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较多。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可能影响农业发展水平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利建设、农业用电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如化肥的合理施用等;以及大型农机具的使用等等。

参考文献:

[1]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焦必方.农村和农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 章元.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与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第9篇

关键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贸易;作用;分析

1对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关系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为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区域农村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变更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呈现着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的向多元化的形式转变,有专家学者对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贸易的影响日趋增加,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越发向复合型趋近。但是在实际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不稳定和区域性的特性,严重的制约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分析,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较低的阶段,同时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还受到当地市场经济信息应用率较差的影响,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性影响。因此,每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的政策规章制度内容,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协调性,同时也更能满足整体性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笔者针对此问题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1]。

2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的作用分析

2.1调整并优化经济贸易产业结构

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处于迅猛发展状态,因此,在发展我国整体性经济的同时,也要切实的根据本国的生产条件,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予以探究,也要明确区域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实际作用。区域农村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作用尤其大,因此,一定要对农村经济予以统筹,并力求提高区域内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也有利于调整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协调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结构。首先就要促使区域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予以优化,进而利于对其他农业经济资源的整合,将全部有利资源融入到实际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而后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出能力[2]。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经济贸易产业结构予以优化和调整,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农村经济的产出能力仍显不足,但是整体性的农业经济发展仍较为稳定,当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出现结构不稳定时,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势,对整体性贸易经济的发展结构进行优化和整合,促使经济贸易的发展更为科学和高效。

2.2利于经济贸易趋向于信息化发展

可以创建信息监测系统以及信息速报系统,将较为高效、科学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传达给欠发达的农业发展地区,这样可以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推广给有需要的区域,转变当地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实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会逐步将我国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予以转变,并对经济贸易的发展模式予以优化和调整,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而在此发展背景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性的经济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就要积极地对这一现象予以协调,良好的利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优势,加快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首先还要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明确区域农业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作用,而后再制定较为科学的、完善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整体性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也逐渐的达到优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陈勇.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序列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