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04
导语:在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06-01
历史知识是一个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非常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以应试为目的
知识的作用在于扩大或者加深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豆芽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名物的沿革,事件的梳理,人物的成长,全都受到割裂,学生的理解力得不到锻炼,甚至完全想不到所学的知识跟这个从历史演变而来的世界有什么关系。
2、脱离实际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研究现在的由来,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只当它是博物馆里的动植物标本,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点分析能力。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失败,必须要好好反省的。
3、标准答案心态
历史是一个极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但是传统历史教学设定了一套价值观,把所有的历史事件纳入一个单一的解释体系。这样,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也被抹杀,课堂上没有参与感,只得到一堆前人留给他们的标准答案。接受这些答案的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对世界的理解会变得僵化;不接受这些答案的人,要么没有自己的看法,要么有自己的意见却找不到生长和讨论的空间,时间一过,这些苗头也就熄灭了。反正,不论接不接受,他们的眼界和思考能力都会受到局限,对于现实事件难以产生自己的、近情合理见解。
4、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依然墨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组织学习――课前复习――学习新课――巩固新知识――完成作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但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几点想法
1、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思想和生存技能的人。具体到历史学习,在于扩大学生的眼界,通过接触各种曾经发生的事件加深他们对人情事理的了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成绩虽然还是要考虑,但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来,要把带给学生历史课程所能给的真实受益当成首要目标。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讲课中重点的转移。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这种转移的必然结果。新的教学模式大概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情境模式。可以带学生去一些历史遗迹游览,身临其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把握一些历史细节;甚至一些小物件的展示,也能增加学习的兴味。二、问题模式。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做开放性的思考。可以结合情境模式,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把学生设定成某个历史角色,让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主动的探究,也相当重要。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
3、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心态的弊病而发。我们的教材是统一的,虽然有所改革,但内容、观点总还是有所局限。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这一点对历史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丰富的文献掌握,并且对有价值与无价值的观点要能够辨别。因此,历史教师也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4、师生关系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绝对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老师讲授,学生吸收,老师管理,学生服从。这种关系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厌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把学生当朋友,给以理解和信任。有了理解和信任,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疑惑、不满等等表现出来。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老师才能够得知自己教学的成果,并且及时弥补自己的失误。二、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求知者,尊重他们的思考和看法,就事论事地和他们讨论问题,不以权威压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敢于自己去解决问题。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长处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把握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成为一个健康而又独特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金 磊.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及相关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9-01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时期,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于初中历史教育而言,要认清自身所承当的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正确历史观的、睿智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历史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在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虽然的到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的深化发展。具体而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的行为,决定着课堂开展的形式。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的活动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突出自己的作用,进行满堂灌教学,这严重影响力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新形势下,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认识本身是正确的,但很多教师有忽视了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忽视了自己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导致课堂气氛热烈,但学生散漫,课堂纪律差,无法有效保证课堂质量的提升。第二,教学方式单一。在历史教学中,由于传统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教师针对考试内容讲解课本内容,把有关可能会考到的内容让学生标示出来,利用课堂课下时间让学生记忆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都觉得历史学习没意思,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学不学也无所谓,学生认为只要把该背诵的背会了就行。学生除了识记一些历史知识外,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根本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认识没有得到提升,这种单一的教学必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历史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后,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教师因循守旧,不能积极针对形式的变化,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依然以考试为标准组织教学,考试靠什么,教学就教什么,考试不考的内容,教学中也不会涉及到。教学依然是传统手段开展,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不强。很多教师都不能积极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知识储备量有限,知识内容成就,教学内容与时代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不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综合素养不高,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是很高。
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创新教学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针对教学情况,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要认识到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都是课堂的重要主城部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师生亲密配合,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 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能够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观念,积极改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促进初中历史就行教学的发展。
2、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要认识到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必要性,能够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情况,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策略,以此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搜集多种材料,展开教学,利用这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对二战性质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比赛的方式组织教学,比如,开展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以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不断丰富字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感悟能力,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应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创新评价机制
在历史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价方式的单一,只以分数低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手段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此,在教学中,创新评价方式,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传统评价是以一次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的。创新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依托,以学生多次口头考试或者是书面考试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教师不仅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积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用,创新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情感,这种教育必定是成功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了解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分析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经过独立分析与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分析问题思路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讨论情况有一定的掌握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分析法把自学思考,互动讨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教师结合教材为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师生间相互配合,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发挥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科目,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所查阅的资料,有助于打破课本所划定的知识边界,拓宽学生的眼界,广泛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授《》一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自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课本由于篇幅和大纲要求的限制所列出的都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更丰富的内容就需要由学生自己去挖掘,并在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更完整、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学生在查阅资料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被历史的魅力所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过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主要采用的是课上听讲,课下背诵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使生动的历史知识变成一条条死气沉沉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同时,更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质疑精神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线索,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讲授初中历史使学生在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中,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把历史作为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以史为鉴,有助于培养历史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模式,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几个不同层次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并发现问题。比如在学习岳飞抗金时,教师可以提出岳飞抗金的原因及岳家军最后为什么会失败等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模拟表演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人物,并使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悬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和探求的欲望。如在学完秦汉的章节后,教师总结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异同,秦始皇为什么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汉武帝为什么派卫青和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有什么不同的态度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回顾和总结,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然后在班内共同交流讨论,教师努力创造一个轻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总结。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出错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被称为是问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展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追求知识,以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探寻路线,让学生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认清历史事物间的共同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综合能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拓展,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顺利地展开,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教材的关键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坚持启发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去寻找其中的突破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探索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拥有持久的动力。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由于课堂气氛紧张,加上学生大都畏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这样只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是学习的主体发,在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民主,为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发问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发问。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提问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少疑问才越多,实则差矣,学生储备的知识量越多时他的疑问才会越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处于完全未知状态时,他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只有对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具备提问意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了解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需要对通史有所了解才能具备提问能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扩充学生知识面入手,通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
历史作为一门信息量大且内容繁杂的学科,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技巧,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将备课的重心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层面之上。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自主提问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研究;问题意识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课堂基础且十分关键的一门学科,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大自然中各种神奇的物理现象,学习到更多的物理概念或基本原理,而物理学科这一强大作用的充分发挥却是得益于学生极强的问题意识的。新课改实施以后,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改革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教学目的,因此笔者将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进行探讨。
1.逐步提高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一定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善于制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并积极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情境的同时,逐步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再者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问题的质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物质的比热容》这一课时,教师在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及时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白天海边的石头比海水凉,到了晚上就变成海水比石头凉了呢?”在听到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鼓励提出该问题的同学,因为该生不仅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且这个问题还十分适用于该课的引导语,而“凉”这一生活用语也可用于“温度”这一物理概念的引入,进而通过教师在对该问题的回答之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热容。
2.充分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在学生对物理充满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之后,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维能力。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物理课堂,大胆提出问题,并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提出问题的同学以适当的鼓励,以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学习信心。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物质的融化与凝固》这一课时,教学大纲中给出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学习课程,如图1,要求学生在缓慢加热的过程中,观察烧杯中海波与蜂蜡其物质形态变化的同时,记录烧杯中各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教师都会选择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有的教师甚至会选择直接跳过,基本上没有教师会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但学生都没有亲自动手如何走进物理课堂,又如何能够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物质形态的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呢?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并在学生给出实验结果之后(如图2),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为什么两个物质绘制出的图形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为什么海波这一物质在BC段没有任何变化?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引出晶体、非晶体这一基本物理概念,并在解答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融化与凝固这两个物质形态之间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教学目的得以达成。
3.积极培养学生的预习反思习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想让学生真正的走进物理课堂,融入物理学习之中,就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反思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课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很难取得卓越的效果,而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反思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不断的加深,并可以使其达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前“学案”、课后“学习反思表”这两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加深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重视,在历史教学上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于我国目前各个历史老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影响学生能力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就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在平时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能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仍旧以强调教师为主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讲课,没有新意压抑学生个性,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有意思的知识,挫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注重关心人才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主要借助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是在聆听老师讲课,并没有发挥能动作用,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而且历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出现严重偏科的问题。
(三)应试教育的束缚。就目前看,各个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升学质量,只是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过于强调主科和副科,使得老师不对历史的教学进行创新,严重阻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潜能的挖掘,最终导致学生历史成绩较差,历史老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问题式教学法优势
当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其中问题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所讲授知识,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作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历史课堂注入一些新鲜活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对学生讲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善于发展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展新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在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和其他学科有所关联,留言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思考,除此之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自己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中历史主要是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故事和书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讲授,而且,相对其他学习科目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并正确认识这些屈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努力使这些学生的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并且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帮助的,一个好的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求职都有重要影响,这就要加强初中历史老师团队的建设,解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促进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情境;物理教学;问题意识
“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学答固然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这是李政道博士对于文化学习的精辟注解。正所谓“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督促、帮助学生深入钻研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物理学科组织探究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基本措施。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遵循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究学习活动,做到“敢问”“想问”“会问”,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一、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让这颗种子萌芽、成长,首先取决于班级中是否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个可以“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中。
1.要把微笑和尊重带进课堂
对于学生思考后提出的问题,要对其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合理的成分也应从积极的角度上发掘出闪光点,“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
2.实施成功教学
合理地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设计出符合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的梯次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当然,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疑问或回答给出正误判断,更需要贯彻“无错原则”的教育思维,要肯定学生针对教材内容主动发问的勇气和态度,即便是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于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也都要给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美国心理学家D・P・AuSubel在《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中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产生一种我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就是所谓的“情”,就是人的主观心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营造问题情境,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认知的不协调,以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来探究知识,有问题“想问”。
1.要从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找问题
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问题”的无处不在,教师首先应当指引学生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观察、思考问题,关注生活,联系所学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探究愿望的体现,教师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原型或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比如,眼镜中的物理问题,我们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近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为什么?
(2)眼镜度数越大,镜片越厚,这是为什么?
(3)冬天时从室外跑进有暖气的房间时,眼镜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问答中,学生的视野再一次被扩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训练。为了将问题意识锻炼培养成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设计出一个类似于“发现之旅”的可供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多观察、多思考,深化对物理知识或规律的理解。
2.在物理实验中探究问题
物理学科是实验科学,教材中所提到的电流磁效应、X射线等物理史知识都提示我们,观察和实验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中的各个细节,对照教材介绍或自身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组织“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有学生不小心将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导致电流表指针反偏,细心的学生就提出“电流表指针反偏是怎么回事?”由此便产生了认知与实践间的冲突,学生也会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就此问题,教师就可以挑选学生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启发问题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物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分解呈现出来,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所无法展示的物理现象。比如,“物态变化”一节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森林中的皑皑白雪、冰凌在春天到来时融化成水;烧水时水壶壶口喷出的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又会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在这些由雪、冰、水、雾的转换过程构成的物理问题情境中,学生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
三、引导示范与适时评价,使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敢问、想问,更需要让学生会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就物理教学的角度而言,很多问题表面上学生已经清楚地掌握了,换个角度提问,就会发现是学生自己觉得没有疑问,实则是对概念的把握仍然模糊不清。对此,教师就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变换问题角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适时的总结、评价,除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外,还可以建立“提问―记录”册,使学生可以从提问记录中启发思维,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将对促进他们全面能力的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与激发学生“敢问”“想问”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使物理教学更加富有生气、活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宝洋.巧设物理问题,创建高效课堂:问题教学法与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快乐阅读,2011.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提问方式 教学策略
引言
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来说,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物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物理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理解与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定律的同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物理教学提问中的误区与应该处理的关系
(一)物理教学提问中的主要误区
虽然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都会使用提问的方式,但是有些教师在提问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教师认为提问浪费时间,因此整堂课只管知识的传输,却忽视学生的接受;第二,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低级、无意义;第三,有些问题的提出与课堂内容距离较远,与课堂教学不相符;第四,有些教师只是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有时还会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逐渐导致学生厌学;第五,有些教师的提问并没有难易的层次性;第六,有些提问的表达不明确,导致学生根本听不懂问题,不知该怎样回答;第七,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理睬,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与自尊心;第八,有些提问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问题离教学内容越来越远;第九,有些教师对于提问不能够灵活变通,不能够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等做出具体改变,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
(二)物理教学提问应该处理好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就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提问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提出的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需要培养优等生,又要转化学困生,通过由点到面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物理水平;第二,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因为教学的内容难易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接受的能力与认知水平,在提问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可以简化一些,避免出现因为问题太难而造成冷场的现象;第三,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曲与直的关系,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够只注重为什么与对不对,而应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增强课堂提问的多样性;第四,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因为对于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提问一些具有思考意义和启发意义的问题。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过多,就会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如果提出的问题过少,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削弱教学效果。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教学上的努力应该把强制当做手段,主要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在物理知识学习方面也不例外,只有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建立起来才能调动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自身兴趣出发学习物理知识会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学生在放松状态下进行积极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所以,物理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备相应的趣味性提问,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这些趣味性问题抛向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想和广泛讨论。这样一来,轻松的课堂氛围就会不知不觉地营造出来,在进一步的课堂教学中会表露出对于物理知识的渴求,注意力会相当集中。在进行“纸锅烧水”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烧水可以用铁锅、铜锅和铝锅等,但是你们见过用纸锅烧水吗?你们觉得纸锅能烧水吗?”这类提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二)增强提问的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一定要摒弃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有创意性的假设,教师不能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提问,走出提问的误区,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提问的趣味性与探究性,多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学明.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219.
[2]孙振国.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学周刊,2012,31:70-71.
一、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启迪学生“会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不善于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有时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但害怕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就选择了沉默。因此,提高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学用结合
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在坐公共汽车时,当汽车突然启动、刹车、转弯、加速、减速的感知来说明惯性的现象及其危害。然后,激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事例来说明惯性的利用及危害。学生思维活跃,列举出: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汽车要严禁超速、超载行驶。路面泥泞要减速慢行等。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迪学生质疑
教师在课堂上的设疑会对学生思维起表率作用,因而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简单化、而应具有思维性、层次性和拓展性。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转入深层,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小实验引发问题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1)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2)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二、保护学生的提问热情,培养学生“好问”
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待学生的问题。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部分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也要尽力予以解答,若与现有水平相差极大,可以告诉学生将来可以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近乎荒唐的问题,也不能嘲笑,以免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挫伤学生的提问热情。例如,我在讲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时,就有一学生提问:“夏天日子长,冬天日子短,是不是热胀冷缩?”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对他的这种联想,我还是给予充分肯定。能在学习时注意联想,这便是创新。
课堂上,我们往往希望学生一开口就直指问题的要害,直达核心,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学习要由浅入深,解决问题也是同理。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简单得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会牵出大道理。学生往往只会对事情的表面现象质疑,而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探索揭示事情的本质。此时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帮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由一个看似不成问题的“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引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