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时间:2023-08-31 16:37:04

导语:在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第1篇

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次改革所面临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包括:一个导向(教师专业化)、两个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六个特点(开放性、大学化、一体化、综合性、制度化、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精神,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一般认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

我国于“十五”期间开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设,并逐步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点之一。继2004年10月举行的“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之后,在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举行的两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占到了很大比重。2006年5月,在首届“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出席论坛并作了报告,国内外专家围绕“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作了发言并展开研讨。

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理论、模式研究与实施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信息素养通常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教师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协同工作、独立学习、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个方面。

从职后教育来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因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信息素养普遍低下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切实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是一个直接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参加首批试点的9个省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面临诸多困难。该项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尚待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努力。

就职前教育而言,作为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改革、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有效地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前培养中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2004年,浙江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基于几年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我们有以下认识。

(1)在教材建设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内容建构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叙述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突出应用特色,以提高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力求将能力培养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为主线,旨在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同时,该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应当与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衔接。

(2)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方面,应当根据师范生所在学科的特点,通过文、理科学生分类教学;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目的。要重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在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实验、开发过程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4)单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难以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之大任的,高师院校应当在教师教育类的其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当然,上述做法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教育网联与学习资源共享

就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网上教与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增长点,对于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是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高校的优质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机构为主体,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学校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多种教育形式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通,覆盖全国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的一个宏大的工作计划。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教师网联的发展将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以远程教育试点师范大学和中央电大等首批成员单位为主体,建立相关的规范、标准和服务平台。配合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面向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2)扩大到具备条件的省属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并整合其他的教师教育资源,形成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

(3)实现各种教育形式衔接与沟通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就教师网联成员来看,可以大致将教师网联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即区域性网联体系)、县级教师资源与学习中心、学校层面(即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目前,国家层面的教师网联已经初步建成。2005年以来,四川、河南、江西、甘肃、福建等省相继也已组建了形式不一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旨在整合本省的教师教育资源。

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浙江师大早在2001年就初步建成“浙江教师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省略/),并先后浙江师大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大量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目前,我们正在此基础上认真规划、积极组建辐射全省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根据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我们设计以下做法。

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继续教育,教学资源,教学平台

一、研究意义

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确立了90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集中在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仪器仪表、石油化工等专业类别,除个别服务类产业集群以外,其他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涉及到生产产品的运输,而公路交通运输是重要途径和保障。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好程度、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辽宁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突破4000公里,交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强,而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教学资源、远程教学平台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引入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移植性等特点,对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通过学校开展的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完全可以满足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工作的需求。

(1)硬件基础。

学校校园网以千兆光纤为主干,各楼宇光纤互联的信息节点达6000个。目前校园网采用双出口链路分别连接电信网与教育网,出口带宽达210兆。现有30个计算机实训室、3个语音室、33个多媒体教室、2605台电脑,有校园无线广播系统。2010年学校开始建设校园无线网,实现了校园全覆盖。

(2)软件基础。

学校建有门户网站()和30个二级网站,提供了WEB、FTP等应用服务。拥有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日常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成人与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类用用系统。学校拥有42个专业基础资料,国家级省级重点(品牌)专业建设资料15个、精品课程37门,电子图书及专业技术资料13.2TB。

三、研究目标

结合教育部通知精神及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建设基础,确定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目标为:利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成果,结合继续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形成具有行业及继续教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开放、资源共享;确定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目标为:依托学校现有网络平台和辽宁省交通厅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开放性、共享性、集成性的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教学平台。采用校园无线网络、公共有线网络、交通信息网络等多种传输手段,运行自建教学资源库、交通部“1+32”平台共享资源、合作企业特色培训资源等内容,实现注册的培训学员学习的无界化。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教学资源标准研究。

教学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特别是能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包括媒体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其中媒体素材类资源是教学资源的基础和建设的核心。为了更好的共享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针对教学资源开发、建设、采集、整合的技术层面,制订“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教学资源标准”,统一资源建设者的开发行为和建设资源的制作要求,包括对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媒体素材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标准。

(2)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以公路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载体建立素材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理实一体的课程目标、内容、考核等标准,推行“学生主体、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教学单元设计,教育技术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重点建设了“道路工程勘测”和“桥涵工程检测”等典型技术,建设了技术培训资源库。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等媒体类型,根据应用方式差异,针对不同的使用人员,分别按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工作岗位、应用类型和媒体属性等多种方式进行归类,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共完成16项课程教学标准文件,100余张图片资源,5项视频资源,21个知识点的动画资源和13个章节的教学课件,上传考核试卷9套。

(3)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在上述教学资源标准研究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基础上,突出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特点,以学生、教师、院校、企业、社会为对象,建设符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求的远程教育平台,平台地址为:http://59.46.66.41/8080/。本平台的组成结构是:1+N。1是指一个平台管理中心,N是指多门网络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站可以在平台管理中心中自主开通,并具有课程网站独立的管理后台和展示前台。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网络课程前台展示采用模板技术,搭建个性的课程空间,设定课程栏目,教学资源(包括图片、Flas、视频、音频、PDF、其他附件等),与学生在线讨论、管理学生作业等。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前台或平台统一登录入口登录网站。学生可以在线查看课程网站的各栏目内容,在线交流,上交作业、实验报告,可以看到任课教师的批改情况。远程教学平台的使用将实现以教为主为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实现注册的培训学员的无界化学习。

第3篇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 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 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 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 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47-02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资源被广泛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这种现象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当今,在网络的普及、多媒体资源的推动下,传统的建立在印刷基础上的纸质教材完全不能满足教学上的要求。信息化社会推动着纸质教材的多种形态发展,纸质书本逐步发展成为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形式。高校也迎合了这种趋势,纷纷进行硬件设施的更新和完善,这些做法与举措都有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2 数字化时代给高校美术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数字化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新成果,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图形和图画为主要形式的媒体信息使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1]。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对高校美术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影响,

首先,数字化美术教育的出现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巨大冲击,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用书本和画笔组成的教育形式,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增添了计算机等现代化高科技。

其次,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有了革新,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平台能看到更多的美术作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好美术教育。学会把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充分展现出艺术之美。通过多媒体这种先进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易制作出完美的作品。由于多媒体教育脱离了传统的画笔与画板,现代软件的全新功能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整幅作品的创作。除了完成作品以外,还可以制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计算机软件的剪辑功能,对于高校的美术教育来说,具有革命性的发展。在计算机上绘制图画,几乎没有成本计算,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益无害,还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配合好多媒体技术,把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一步步的动画讲解,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字化技术带来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并且随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发展,高校教师也逐渐学会运用画板和教案来创造更多的现代媒体产品。透过互联网,可以看到全球各个地方的大师们的作品,这种做法不断扩大着教学资源,使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和完善。如在讲解到欧美印象派的作品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先搜索出来与这个画派有关的所有的画家,然后搜索到与这个画派有关的所有的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拓展教学资源。

这种崭新的数字化的变化,加强现实中的课堂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现实课堂的人们与网络另一端的人员展开激烈的讨论,共同学习美术的创作。学生的学习也不仅是枯燥无味的,还会加深学习印象。并且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启迪思想,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目的。

数字化信息技术在社会上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搜索学习与研究,方便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动向。这一举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高效,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当代艺术的普遍走向,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发展。

3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素质 任何一种教学资源都需要通过教师语言的传递来真正发挥出作用,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完成绘画这一出现在数字化时代的重大成果,这个成果需要结合教师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成为提高教师绘画水平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为了跟上数字化时代的脚步,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能够主动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去全面思考计算机教学的最主要的方式;其次,要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通过计算机这种设备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奇妙的数字化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地发光发热。

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优点 学生要想完成一幅纸质的绘画作品,需要用到笔与颜料,并且还要把颜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技巧进行调色,这样才是一幅完美的绘画作品。这种作品是非常不容易保存的,不仅会受到光线问题的限制,并且会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一幅好的绘画作品,经过十天半个月的绘制过程,最终可能因为在作品上染上颜料而导致作品的销毁,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严重中断。另外,重新准备绘画工具的代价太大,严重浪费时间,不能保证作品高效地完成好[2]。美术教学的教学进度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与传统的绘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绘画艺术。计算机绘画艺术中的数表、键盘、屏幕取代了传统的绘画工具[3]。通过计算机中的绘画软件,可以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意和设计理念。通过计算机这种手段绘制出来的作品,完全不必担心因为染上了过多的颜料而遭到损坏,而且可以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展示。并且一幅作品还可以复制,进行远距离的传输,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绘画作品完全可以轻易地流通到各大网友的手中,被多数人所熟知的过程也能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宣传效果。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使人们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反过来提高了课堂中美术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绘画中,各种会运用到生活中的绘画技巧都是在前人的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种绘画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绘画经验不仅包括了绘画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技巧,也包括了熟悉的绘画工具和具体的实践。

通过学习这些绘画技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如何去欣赏一幅画的能力,紧着才能学习如如何才能绘制出一幅高质量的美术作品。这个过程要进行起来难度非常大,而且会耗费教师和学生非常多的时间。而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短短几年的实践内教会学生众多的绘画技巧,更要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时间紧任务重。在大学将近四年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最多的知识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的成效并不十分显著,结果也很难令人的满意,导致学生在绘画上掌握的知识并不多,在毕业的时候很多学生收获的可能仅仅只是一张文凭。

这些情况显然不利于美术教育的长足发展,不能让学生把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然而,美术教学资源数字化这一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彻底摆脱传统的美术练习过程,把类似于颜料调色的问题交给电脑来完成,学生需要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作品的构建与设计上面。学生把自己想使用的颜料输入到电脑中,无论是多么复杂的颜色,都可以通过电脑的渲染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能够保证作品的零误差,还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使用计算机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这个过程的发展,不仅完善了绘画技巧,同时强大的绘画软件还可以帮助完成以前那种只有大师才可以完成好的作品。这种绘画体验能够使学生与大师对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术功底。

4 结语

我国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高校也要紧跟着时展的步伐,发扬其优点,提高教师的美术素质。教师要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晓苑.数字化艺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

46-47.

[2]冯静.美术院校特色图片数据库的建设[J].科技学报,

第5篇

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五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共96个、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共90个,其中河北省只有邯郸市邯山区和唐山市路南区两个实验区,示范区为空白。自2012年6月以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电大)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服务河北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和电大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截至目前,“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已经在河北电大挂牌成立,河北省多个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设在了市级电大。面向河北省全体城乡居民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河北终身学习在线”正式在省校开通。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并各自搭建了市级社区教育平台。

二、河北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

1.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数量已初具规模。

河北电大本着“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原则,通过购置、整合、自建的方式,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已超过了6000门,点击量已超过46万次。已有上百人获得养生达人证书和家庭教育素质证书。各市的社区教育二级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

(2)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在“跟我学”和“燕赵回眸”栏目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若干门热门课程或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进行制作。制作过程采取项目负责制,河北电大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系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作为课程主讲人,并全程负责课程录制的相关工作。这种模式灵活性大,操作性强,且制作效果有保障。如“跟我学英语”课程,由校内人员联系其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录制内容和对话情景均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短短半年内就有1340余次的点击量。

(3)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已初步成形。

在河北电大系统内,所有市级社区教育平台的资源都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和共享,市级社区平台的资源又都是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得到了河北省域内的行政部门以及众多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还共享了其部分优秀资源。

(4)资源建设栏目已初具特色。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除了休闲养生等常规资源外,还开辟了“燕赵回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邢台终身学习网开辟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大中专学生网上报告厅”“学习俱乐部”和“精彩邢台”等栏目;邯郸社区教育平台开辟了“太极拳”栏目;保定终身学习网则开辟了“感受保定”栏目。

2.应用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问卷随机发放共100份,回收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共得到有效问卷80份,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都有一定的问卷量,部分调查对象为电大学员,比例为20%。

(1)性别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占87%,男性占13%。这表明:一是由于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的原因,女性是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和主要的人群;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待业在家或低学历的女性不断增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2)年龄情况。

在年龄方面,以中老年人居多。20-26岁的占17.5%,27-30岁的占3.75%,31-35岁的占7.5%,36-44岁的占8.75%,45-59岁的占12.5%,60岁以上的占50%。这与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相吻合。

(3)职业方面。

从职业方面来看,退休人员居多,占了50%,事业单位的占了18.75%,企业单位的占了17.5%,商业服务单位的占了2.5%,自由职业的占了11.25%。总体来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且较为均衡。这表明社区教育覆盖面广,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

(4)学习地点。

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员。城市中电脑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家上网学习基本都能实现。据调查显示,在家上网学习的占了76.25%,在单位上网学习的占了23.75%,其中部分人员在家和单位都能上网。这表明,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顺应了时展。

(5)“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知晓度。

据调查显示,对于平台知晓的占55%,不知晓的占45%。这表明通过广泛宣传(包括分发宣传册、进社区调查、校园主页移动字幕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表明,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学习,关注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6)喜欢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资源呈现方面,视频、音频是被调查者最喜欢的资源类型,占65%,文字描述占27.5%,幻灯片占5%,动画占2.5%。这样的需求与在线平台数字化建设多以音、视频形式呈现是一致的。同时表明,在已经到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居民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学习资源。

(7)使用资源的目的。

调查显示,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目的,“充实自己”排在了第一位,占42.5%;“提高修养”排在第二位,占21.25%;“获取资格证书”排在第三位,占12.5%。这表明现在居民的学习目的更加单纯,更加务实,已经从以拿文凭为主向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转变。同时也证明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喜欢的资源类型。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养生保健类”的资源使用率占了63.75%,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家庭教育”类排在了第二位,占8.75%;“人文历史”是第三位,占7.5%。这表明随着健康意识和生命质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同时,与被调查者多为中老年人不无关系。

(9)资源的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对资源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共计达到了72.5%,认为一般的占了22.5%,不满意的占了5%。这些数字表明居民对社区数字化建设还是基本满意的。这与在建设初期就高起点、高站位、大布局和远规划有很大关系。

三、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点击率、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比率还相对较低。对于平台的知晓率,虽然高于70%,但被调查对象包含一部分电大学员,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相对较多一些。因此,在社区教育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进一步加深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有一定的数量积淀,如何从开始的外延式资源建设向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一个课题。如在资源的多种呈现形式方面、资源的适宜学习长度方面、资源的观感度方面都有待通过教育技术进一步提升,以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3.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较为繁杂且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需要提供学前、学中和学后的一系列支持服务。居民在线学习中还存在着盲目性、消极性、不连续性,其学习过程和结果还缺少从政府层面上的成果认定。

四、应用的策略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除了网络的宣传外,还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公开资源信息。另外,也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沟通机制。此外,全省电大学员不应该被忽视。全省电大系统10万多名的成人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本身也可能就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再经由他们进一步推介宣传,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更新资源制作理念

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知识、能力和技能并重的人员队伍。他们应该成为一支“懂设计、善研发、懂技术、会服务”的立体多元化的团队。根据调查显示,30分钟以内的数字化资源使用者的兴趣还能保持,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要更新资源制作理念,如利用慕课模式和微课形式来制作短而精的数字化资源。

3.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让居民在学习时有依靠,能互动,切实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编写社区“在线学习指南”,介绍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网址,让居民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设立“在线学习顾问团”,介绍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在线学习时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者,适时提醒,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4.加大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将居民的在线学习成果纳入学分系统,并与电大的各种教育形式形成“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的学分认证体系,以保证居民个人自主学习的开展和整个社区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第6篇

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想追求和高尚道德的优秀人类。马克思说过:“教育要做好三件事:心灵的教育,身体的教育,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而当前的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学习成了为追求升学的一种功利性的手段,忽视人的发展,忽视人的心灵,忽视教育的文化内涵。作为教育的核心地带――课堂,依然是古老而沉闷,上课程序和内容几十年几乎没有变过。著名学者叶澜这样记录1990年的听课感受:“我直接感受到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闷,只有下课的十分钟,我才能感受到他们是孩子。在听课时,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孩子在照相时一脸呆板的‘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头脑冒出,然而作为讲课的老师却没有这种感受,因为他忙着把教学任务完成,把备好的教案上完。”许多西方研究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太可能产生“好的学习”。而绿色教育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教育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呈现和谐健康、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

一、绿色教育的含义

绿色教育脱胎于环境教育,最早是在澳大利亚提出并发展,初期主要是进行绿色环境和自然生态教育,后来绿色教育逐步被人们认识和传播,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索。在我国,自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绿色教育”以来,不断有争论和辩驳,也正是在争辩中,绿色教育得以超越。超越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再重视内容主题的来源,而更重视内容主题所服务的价值目标,类似于学习习惯培养这样的内容主题,也纳入绿色教育的视野。譬如,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是“可持续的”“绿色的”;而以牺牲学习兴趣为代价,依靠高强度训练的学习习惯,也同时是“不可持续的”“非绿色的”。超越和改进现代教育,把教育者的关注点指向价值倾向,要求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倾向进行“绿化”。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推崇相互受益的共生概念,确立为“人――自然――社会”的整体统一培养全球伦理的“人性”。

我校绿色教育,是指遵循教育规范,不以牺牲学生自有资源和学习环境为代价,获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这里的自有资源指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环境是指时间空间、和谐氛围和求知方式。在郑州回中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总结三条经验:一是德育决定论。就整体而言,德育的状态决定学业成绩的优劣。我们惊奇地发现,只要在起始年级建立起优秀的班级文化,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两年扶摇直上,自然成绩突出。因此,德育必须从“生理心理的促成,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育成”三个切入点全方位开展。二是“第一生产力”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的过程本身是战胜自我、蜕变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说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嬗变过程。但通过中西方学生学习比较发现,同样是学习到凌晨,中国学生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重复机械的操作而痛苦,西方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某种设计,为别出心裁而兴奋。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天壤之别。学习活动与导游带领团队爬山很相似,再好的导游也不可能背游客爬山,好的导游总是在峰回路转处指明游客该走的方向,好的导游也总是在悬崖峭壁处激励大家。教育要做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升学副产品论。郑州回中的绿色教育并不排斥升学,但反对仅仅盯着分数,反对苍白地要成绩,而是强调不以牺牲学生的自有资源和学习环境,取得良好学业成绩。追求学生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我们相信,在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他们也会自然地“升学”,自然地成长。

二、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发展给绿色教育实践提供机遇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建构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基于数字化的新的教学形态已提上议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颁布,强调信息技术目前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提供更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提供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整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数字化教育技术以及ipad的出现和改进,突破和超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和课堂教学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更个性、情境化、互动式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理科的实验教学,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使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验不仅可以进行证实实验,更可以在虚拟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证伪和试错的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和构想性特点,真实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9-03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本科类3所、国家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2]知识地图[DB/OL]baike.省略/view/766171.htm.

第8篇

一、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将资源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儿童的学习资源。都只从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儿童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儿童。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受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持久性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科书;教师;师生关系;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11-03

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1]。教科书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使命,还是协调师生关系的中介,如今数字化教科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双向互动过程。不论教科书怎样变革,都不能撼动教师和学生两大基本主体的地位。“教育”不仅有“教”的过程,更包含“育”的功能,面对数字化教科书,教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角色各方面的转变,是当代教师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 何为数字化教科书

数字化教科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信息化时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的教科书改革只是内容上的变化,呈现方式一直是纸张,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无疑是教科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数字化教科书有其鲜明的特征:

1.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数字化教科书可以结合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等媒体素材呈现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方的互动性。教学不再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科书之间的多向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师生可以借助线上课程随时进行教学评价,课后答疑;

3.内容的开放性。学校使用数字化教科书,既可以下载国家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保证名师授课资源最大化利用,均衡地方教W资源,教师自己也可以录制教学视频,更新方便,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逻辑的系统性。纸质教科书有限的承载内容通常是以模块为单位呈现的,各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学生通常需要自己来整理知识框架,不利于学生知识把握的整体性。数字化教科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弊端,例如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目录,中国史与外国史,点进去中国史又分为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照时间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按照内容分为制度变迁史、思想变迁史、文化变迁史、经济变迁史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这样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逻辑顺序,有条理有系统,便于理解记忆。除此之外,数字化教科书还有许多特性,例如载体的多样性,可以在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上使用,方便快捷;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背景、字体、颜色等等。

数字化教科书给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它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处于学习期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电子设备进驻课堂,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抱着好玩的心理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练习、作业都在电子设备上打字完成,会造就一批“不会写字的知识分子”,提笔忘字;学生和教师都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寻求答案,懒于动脑思考,从而造成理性思维的丧失等等。

数字化教科书在我国学校的普及度还不高,现在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研究如何发挥数字化教科书的最大功效。而其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教师,传统的教师是否存在排斥的情绪,教师在心理和知识技能层面如何适应,教师怎样使用数字化教科书,怎样筛选信息,怎样引导管理学生,都是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数字化教科书必定会度过一段艰难的试验期,才能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

二、教科书数字化带来教师权威的消解

我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拥有者,学生的任务是从教师和课本那里获取知识,教科书就是各种知识的载体和依据。纸质教科书有其大小和重量的限制,一旦被印刷出来就不可改动,一本本小小的教科书不可能容纳进浩如烟海的人类经验,而且书本上的语句是“死”的,学习者不可能仅仅通过“读死书”就可以理解复杂的知识,它需要人类思维的能动参与。因此就需要更加博识的人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通过讲解把这些间接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师的权威最大限度的通过对知识的垄断体现出来。

现如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信息技术打破。数字化教科书的载体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电子白板、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形式呈现,其移动性的特征也决定了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学习的诉求,知识便唾手可得。新时代的学习者有“数字原住民”之称,他们从小接触各种电子设备,使用起来比教师要得心应手的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形再也不是梦,学习者动动手指每天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在教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无知者”,在某种情形下,学生甚至比教师的技能更加娴熟。教师对知识的控制减弱,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巨大挑战,人们会提出质疑:如果学习者需要的知识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移动设备接收到,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讲解更加明晰化、知识更加系统化,那么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哪里?如何凸显教师的存在价值?如果教师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不复存在,教师的权威又该通过哪种形式来捍卫?

三、教科书数字化带来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纸质教科书的条件下,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接收者,虽然我们一直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但毕竟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要靠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知识权威一直都在,师生之间很难达到真正的平等,我们鼓励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缩小,学生需要的知R可以随时随地从移动电子设备上获取,有讲解有练习有知识拓展,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就可以接收到全面的知识,学生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增加,难免会导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少。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们过分的崇尚技术,带来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学生每天面对最多的是毫无感情、冷冰冰的电子设备,接触的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教师变得可有可无,新型教科书的出现是否会造成“师生分离”的局面,这个问题让我们十分担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伴随着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教师的知识权威被削弱,但不是让教师“靠边站”,此时教师更多的工作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筛选他们需要的知识,指导学生从个体学习者转向合作学习者,做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再重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2]。”教学是人类的特有的社会活动,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人最需要的是人”,数字化教科书体现出来的技术理性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人文气息,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人仍旧是第一位的。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3],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更应注意教师的言行和品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四、数字化教科书要求教师学科素养现代化

数字化教科室的出现带给教师最显著的困难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电子白板、Ipad、手提电脑等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操作让传统教师很是头疼,本来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搞得这么复杂,在一些已经引进数字化教科书的学校,教师们普遍反映,每节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他们并不擅长的技术问题,让教师感觉心力交瘁,这就给我们新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里所讲的信息素养不仅指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包括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发挥在信息面前的能动性。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的导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大量庞杂的信息中为学生提取他们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此时教师提供信息量的多寡优劣,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学科素养要求不减反增,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剧增,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基础,发现问题的水平和难度也会提高,不再局限于书本中的困惑,这意味着教师在为学生解答疑惑的时候更具挑战性,教学压力更大,教师需要吸收比学生更加庞大的信息量,才会使学生信服,教师需要多学科的理论供养。教师不可能是全才通才,但一定要比学生先知多知,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教师应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和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的姿态,明白自己也是学习者,利用学生的教育反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教科书数字化带来教师的心理危机与情感适应

新媒体时代,习惯于纸质教科书的教师出于保守和回避心理,很难对数字化教科书产生认同感。他们认为数字化教科书远没有纸张来得踏实、有安全感,在书上勾勾画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海量的阅读导致学生接收知识的碎片化,数字化教科书的使用难以带来预期中的效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质疑,数字化教科书提供了完备系统的学习资源,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那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让教师感到很困惑。一些教师现在听到“云技术”就“晕”,这反映了他们的排斥心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在使用新媒体时的技术障碍,部分教师反映,数字化教科书的使用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负担。数字化教科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知识的接收量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也不再以讲授为主,此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上所述的认同危机、角色危机、应用危机和评价危机共同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危机。

“教师在适应和运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其困难大都是由知能以外的情感因素造成的,相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情感[4]。”教师的情感维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情感内化于人的心里,却影响着外显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对数字化教科书的来势汹汹,我们必须探究教师内心对于这一现象的感受。教师以自己从未经历过的、陌生的方式教学,他们会产生困惑、怀疑、焦虑、紧张、缺乏自信心的消极情感,原本的优师名师面对着这样的教科书竟不知该如何下手。

“虽然教师和学校是信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但他们也成为变革的牺牲品[5]。”数字化教科书既是对传统纸质教科书的一大变革,为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教学水平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国教育的一大挑战,教师一方面是我国成功转型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也是问题所在,在数字化教科书普及之前,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实现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学智慧与数字化教科书的无缝连接,使数字化教科书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石鸥,石玉. 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

[2]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3]王慧霞.论数字化时代下教育技术泛化的教与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