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04
导语:在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独立思考;数学教学
一、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我思考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乡村,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话,要不然就会受到责备。这样一来,孩子眼里的世界逐渐和家长眼里的世界趋同了。他们的思想也就固化在上一辈的思想里,没有发展。
2.小学课本的问题设计,过于刻板,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思考。
案例见表:
显然:新的问题比之传统的问题,学生又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类问题变成了突出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某些事情是这样的。这样学生就能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要求学生从开放的问题的情境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并检验结果。所以,教科书在设计问题上的过于刻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独立思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过于注重知识的全面化和系统化。日积月累我的重复训练,完全抑制了一个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习惯了把内心和个性完全隐藏起来了,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能否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学生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无法较好地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儿童的教育是一门复杂而又高深的学问。每一个儿童作为一个个体,性格又是迥然不同的,教师一定要训练孩子判断和做决定时的逻辑思维,这对孩子一生都是很重要的。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他自己判断和决定,而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人。所以现在我们不要代替他做决定,而要教他如何思考及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启发学生。如果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为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尚待提高.他们无法对陌生的知识进行自我认知。如果撇开学生的立场,完全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述,那么将回到“满堂灌”的时代。学生将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所以,最和谐的状态就是教学相长。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在旧的知识中寻找突破口,从此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才会觉得新的知识是自己在观察思考中获得的,而不是对老师言论的复制粘贴。其次,数学经常与图像,符号,实物联系在一起。而小学生在智力发展阶段对图像,实物的认知记忆程度远远高于对数字,文字的理解记忆。这就在无形中要求老师用一些相对实际的物体来反映数学的理性思维。小棒,积木,数学模型将是很不错的选择。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在学习中很重要,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思考,遇到什么问题都去问别人,那么,他最终是不会成功的,他也失去了人生的最大乐趣。如果一个人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他就会不断地思考,也渴望得到知识,不断地追求,成功就不再遥远。所以,应该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从小就把这种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灌入学生的脑海里,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为学生的将来打好基础。下面笔者就简单来谈一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的数学课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提出学生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归纳总结,最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找到一些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学生还要多做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能够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善于观察能力的过程。针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老师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配合学生,融入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仔细的观察、分析,从那些有趣的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进而分析数学信息,从信息中提出问题,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数学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长时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形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讨论,并用一种疑问的语气和学生交谈,让学生学会反问,不断地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乐意把自己这种独特的想法说出来,和学生、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分析,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如:老师给学生一组数据,然后问学生能否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你和其他学生得到的规律一样吗,这样就会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就会发现许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三、设计有趣的情景,生活与思考相结合
设计情景模式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不能忽视这一点。有时候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在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和学生做一些有趣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科学的思考问题,能发现更多的解题途径,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塑造。现在大多数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很死板的教学生教材,课堂的氛围一点都不活跃,老师是主体,学生成了配角,失去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个丰富、活跃、科学性、有趣味的数学课堂。老师要紧紧地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出发,将生活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在数学中发现生活的乐趣,了解数学,这不仅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了基础,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造一些有真实性的情景,不要设计一些不切合实际、和数学没有关联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一特点,设计情景要符合以下几点:(1)真实性是很重要的,也是创造情景的前提,学生才有兴趣参与进来。(2)设计的情景要符合数学理念,这是设计情景的本质,抓住本质,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3)设计的情景必须要有趣、生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吸引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设计的情景必须能发挥动力机制的作用,能够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引领学生,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学生最大的认可。许多教育家说过,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现在没有开发出来,老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开发潜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这种题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上讲出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遇到难题时老师应该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学习才有乐趣,这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还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师也要在思想上进行教育,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很差,老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小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训,让学生明确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能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应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老师还要给学生讲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念,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换位思考,和学生交换位置,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听众,老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更便于学生牢记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更要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同时老师还要多和学生交流、讨论,这样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它需要不断地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的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教学生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独特的学习个性,将会受益终身。作为小学的数学老师,老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生知识的基础时,还要抓住小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家林.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 2008(12).
[2]周少英.维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悉心培育“最美的花朵”[J].小学教学研究,1987(02).
[3]李娴.谈数学学习中的操作活动[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8(Z2).
[关键词]小学 低年级教学 “注重”
众所周知,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孩子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能够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绝不仅仅是为了教会他们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学会倾听――打开通往心灵的大门
无论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接受知识,还是与世界相互接纳,听,始终是必要的第一步。倾听,是人们交流的手段,也是课堂上参与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如果不能养成专心倾听的好习惯,也就谈不上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促进其倾听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授课的内容、方法要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要,即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必要的提醒、约束也是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不能违背科学。一般来讲,孩子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大约为10―20分钟。超过20分钟,硬是逼迫着学生继续集中注意力,这就违背了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分寸,处理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分配。
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除了随时纠正个别溜号的学生以外,还应该根据学生整体听课的疲劳度,对授课的内容、语言、体态语言等随时做出适度的调整。反之,一味对学生严厉要求,而不去改善自己枯燥无味的讲课方法,也是错误的。
让学生学会倾听,需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共同才能努力实现。而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遵循孩子心理认知的科学,再加上良好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独立思考――激发孩子智力发展的火花
很多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主动,遇到困难不思考,有的马上问老师急需得到答案,有的甚至看同桌,想在同桌那里得到答案。这样的学生,不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习题,而是他们不善于思考,找不到解题的角度,一看题目首先就从心理上给自己设置了障碍,让自己没有任何信心去解题。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依赖性是很强的。无论是哪一方面,独立是他们很难逾越的一道屏障。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更喜欢从大人那里接受现成的经验。从大的范围剖析,这也符合一般动物界的认知规律。但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摆脱这个桎梏。前面讲过,从依赖到独立,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此,孩子的独立思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培养这种习惯也要从吸引孩子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结合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地打开思考这扇大门。
在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分层次设计问题,使问题逐渐加深,一点点进行启发,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二是不断进行鼓励,始终让学生保持充足的信心;三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考环境,让学生能够借助外力刺激兴奋点,进行充分思考。
三、善于表达――搭建展示孩子个性的舞台
在启蒙教育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说的能力的训练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是,往往教师过份注重学生笔下功夫,而轻视语言能力的训练。有一些分数很高的学生,教师提问时,甚至不敢开口。这完全违背了教学大纲要求。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加强信息反馈,便于及时掌握学情教情。
那么首先,就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敢于开口。比如,可以采取激励的策略,促使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从不敢说到敢说,说迈出关键的一步。其次,培养学生从随口乱讲到边思考边表达。这样,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再次,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严谨性。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就一件事情让多个同学同时进行表达,一步步修正语句,直至最精简、最准确为止。还要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加其表达交流的欲望。
四、乐于动手――拓宽成才之路
关键词:课堂合作;合理分工;思维激发;学习主人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本人有意识地进行了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碰撞其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拥有活泼愉快的情愫、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具有果断、沉着、勇敢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一、语文课堂合作教学的意义
语文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语文合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为一个社会人,让这些独生子女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学会谦让、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协作。我平时的教学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文本、发现真理、发展能力、思考人生。
语文合作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学生处于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其兴趣、情趣大大提高,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多维的思维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均得到了提高。
语文合作教学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当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进行激烈的争辩时,学生的脑神经处于最积极的活跃状态,思维最为敏捷。此时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而且“会学”了。
二、实施课堂合作学习的方法
下面是我在语文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模式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合作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信息资料的提供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2.合作教学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分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每小组由四五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习讨论后,选出一个汇报员,向全班交流展示。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协作的能力。
3.合作教学中注重思维激发训练
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好的、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2)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就犹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4.合作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老师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堂上讨论,展示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组的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做出适当补充。
(2)让学生走上讲台“演”。语文教材选材丰富,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语文精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思维激发的训练与培养,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开启学生关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学案上书写答案的过程也是练习书写的好时机。自我校实行学案教学后,以前有作业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都不再使用作业本,而要求学生写的练习都设计在一张学案上。可以说学生写的作业量相对以前来说减少了许多,同时,学生书写的训练机会也减少了。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批阅学案的时候不仅要纠正学生的答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只有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够在平常学习中对书写问题加以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二、巧妙设计,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活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进去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有些活动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他们只能听,不能、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入到小组的活动中去。所以,时间一长,就有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只能当“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小组的活动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94-02
在我国,从入学开始,数学就一直是主课之一。虽然奥数比赛已经取消多年,但家长还是早早地让孩子参加数学补习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数学几乎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为什么它在教育体系中占这么大的比重?如此设计课程体系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数学能够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因素,必须先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小学生的特点为基础的。小学生平均年龄在6岁到1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从表象过渡到运算图式,已经可以开始理解抽象概念,但要有具体内容支持,不能脱离情境。
小学数学课本涉及各种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规律、简单的运算法则等知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既具有抽象性,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指的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这门学科;抽象性指的是数学学科的典型特点,也是它可以培养逻辑思维的原因。由这些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应当具备形象性、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依赖于他人,独自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体现在:当个人与集体的思考结果不一致时,保留自己观点的能力。我国是集体主义社会,在享受集体主义社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相比较于个人主义社会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更为难得。因为在集体主义社会更加容易产生从众心理,随波逐流,也更容易依赖他人,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自行解决,而是求助于长辈、教师或同伴的帮助。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创新意识”,同时明确指出“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所以说,培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是对于个人素质的追求,也是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号召,更是适应全球发展的大潮流。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非常多。本文只讨论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教师权威意识、教学节奏、小组合作、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
1. 教师权威意识的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服从权威实验”:研究员请来普通人作为被试参加实验,并请来2名演员扮演“权威人士”和“学生”(被试并不知道“权威人士”和“学生”是由演员扮演的)。实验时,由“权威人士”向被试说明实验的方法和目的:这是一个关于惩罚效应的研究,教师要让学生记忆单词,如果回忆错误,将用电击作为惩罚。被试扮演教师,当学生回忆错误时,被试作为教师要向学生实施电击。刚开始的时候,记忆任务还可以很好地完成。但随着单词量的增加,记忆变得越来越困y,学生出错越来越多,因而施加的电击也越来越强。从电击增加到75V开始,学生发出;到120V时,学生大喊出声――表示他已经感到非常痛了;150V时,学生惨叫:“放我出去!”当被试犹豫时,“权威人士”就在一旁说:“请继续。”当增加到300V时,学生猛烈撞击墙壁;当被试几乎祈求地看向“权威人士”时,他则会更加严肃地说:“继续进行实验是极其必要的。”超过330伏时,隔壁只有可怕的沉静,但“权威人士”会告诉被试,不回答也与答错做相同的处理:“你没有别的选择,必须进行下去!”实验结果如此可怕――有65%左右的被试会按照“权威人士”的命令将实验进行到底。
这个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的天性,在某些情境下,人们甚至背叛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的命令。这种天性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小学生把教师当成权威,不敢忤逆教师的命令,教师说的都是对的,没有一丝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道题,教师说怎么解就怎么解,不会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办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就坐在座位上被动听课。如果教学“1×2=2”,很少会有学生问:“1×2为什么等于2呀?”显然,小学生缺少质疑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数学问题。
2. 教学节奏不当
教学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不好,过慢则会导致学生昏倦,教授的知识太少;太快则会导致教学环节之间缺少应有的停顿,致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契机。例如,教师讲解完第一道习题之后,就直接讲解第二道习题。那些做错第一道习题的学生,本来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处于顿悟状态,此时正是灵光一闪的临界点,然后就可以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彻底弄懂这一类型的题目。但教师却马上开始讲解第二道习题,这就迫使学生从独立思考的状态中走出来,为了紧跟教师的节奏,生怕错过第二道习题的讲解,学生不得不打断自己的思考。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学一题会一题,无法学一道题会一类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类似情形还体现在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备课时知识点之间互相衔接,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于教学时间紧张,课堂上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就马上讲解下一个知识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知识点是无法在瞬间就彻底弄懂的,更别说在这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学习下一个新知识点了。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堂课上的大多数知识“一团糊”,出现“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收到的教学成果不好”的局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习题与习题之间留下几十秒空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讲解之后,要给学生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又保证下一个知识点能顺利学习。
3. 小组合作运用不合理
小组合作是指若干个学生合作解决一个问题并从中获益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辩论技巧等,受许多教师青睐。但是,小组合作方法的使用也是有技巧的,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形:进行小组合作时,只有某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高谈论阔,其他学生在一旁开小差,等着这两个同学找到解题思路,甚至放弃思考。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并不立即组织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而是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在不知道即将来临的小组合作时,学生以为这是一个独自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存在依赖心理。每个学生独自思考之后,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成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不全面,每个组员的想法都有局限性。当发现别人的思考结果和自己的不一样时,每个人都倾向于为自己的思考辩护,这就必然产生思想碰撞。同时,为了达成小组统一的结果,组员还要通力合作。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新兴技术也被应用到教育行业,如Flash,3D等。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知识的展现变得更为简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现代技术使知识的理解太过于容易了,学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经过苦苦思索才能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以正方体的学习为例,教师出题:有1个正方体,6个面中每个面的颜色都不一样,猜猜什么颜色的面分别是相对的?同时,给出3张图,每张图都能看到正方体的3个面。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3张图片,在脑中旋转、颠倒,最终建立起一个符合题目的正方体模型,然后才能找出哪些颜色的面分别是相对的。讲解这道题时,教师需要把自己脑海中的建模过程和技巧详细地告诉学生,学生也要努力理解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这个努力思考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脑力的锻炼,也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这个六面体的Flas播放一遍,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虽然获取知识更快捷了,但却丧失了锻炼能力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在合适的时机用,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好效果。若是毫无节制地滥用,会使学生懒于思考,只想等着最终教师答疑了。学生会想:既然可以学得这么轻松,为何还要苦苦思考呢?就这样,学生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警惕现代教育技术滥用的危害,做到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颖.《四世同堂》中的家族情结与人物形象[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32).
一、学会观察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体,大量的生物学现象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成为探究的动力和源泉。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挂图、标本、多媒体等,更要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体验,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而让他们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内驱力。如为什么靠近路灯的树叶秋天比远离路灯处的晚变黄、晚落?而在有路灯的道路旁边种植的水稻反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呢?运动会上,同样进行1500米长跑,经常锻炼的运动员和不经常锻炼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这类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实用性。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要想提出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行,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够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产生好奇,才能够更深一步地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有水平、有质量的问题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首先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广泛地阅读,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这样就为学生的提出问题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很多原来自己没有注意没有发现的新事物、新情况,还有很多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他们自己就会提出一些问题,从而无形中培养发展了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
四、积极地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可以多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或有意义的问题提问,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事物肯定不如自己亲身经历的更能引起关注,也更能够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早餐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麦当劳和中餐,你更爱吃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
五、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后,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选择逃避,一种是想办法探究找出答案。因此,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寻找答案。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结构水平的限制,未必能找出正确的答案,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了扩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让他们采取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自主地去教材中、资料中、生活中、网络中寻找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最后给学生充分、肯定的评价,使他们感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讨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众多学科中需要逻辑思维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小学数学中存在很多抽象化、难理解的知识内容.因此,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有效、健康发展.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宰课堂,为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讲解教学知识,而让学生被动听讲,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需要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氛围往往枯燥无味,也大大约束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起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注意;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师在讲解课堂知识之后,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下节课请学生为大家讲解.例如,在讲到“分米和毫米”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些长度单位?”等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引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度单位的大家庭中的两个成员———分米和毫米.”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分米队和毫米队.让学生在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上互相比拼、竞争,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延伸问题:“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一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一分米等于多少毫米?”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实践一下,经过自己的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近年来,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已经列入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大纲.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可以逐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时可以课前导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置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小组合作学习,共赢互惠;加强课后拓展,教师积极引导.例如,在讲“比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将一张本城市的地图插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课前为学生导入问题:“同学们觉得我们的城市美吗?我们的城市这么大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之后再给学生引出:“因为这是按比例制作出的.那什么叫比例呢?科学家在研究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的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图,也是用了这个原理,这就叫比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看似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但实际上都源于生活,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热情.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活跃的校园课下活动.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课下以朋友的方式多与学生聊聊天,课堂上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小视频,为学生设置一些动手实践的课题实验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一定只能在课堂上培养,教师可以在学生组织校园活动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在组织学生春游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一起去春游,每人预收30元,结果门票20元,盒饭8元,请问预算的钱够吗?”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起来.制订合理的养成策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趣味的教学活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陆禹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小清.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09):24.
一、规范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1、认真预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让小学生知道下一课时学习什么内容,这一课时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预习中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做好标记,预习后试着完成课后的习题,找出自己的不足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实际教学中却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对学生来说,因为有了预习这一环节,他们在听讲时就可以更专心更有选择性。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2、认真听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关注力集中在讲台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保持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兴趣。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听讲时也不可以只是听,还要一边听、一边想、一边记、一边思考,要学会做笔记,对老师讲的重难点要熟练掌握,并且还要学会融会贯通,让新旧知识可以连在一起,学会举一反三等。
3、认真作业。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也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完新知识,教师要布置相应的作业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指导学生作业时,教师要明确要求,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如书写必须规范、卷面要清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运算时要细心仔细,养成验算的习惯等。数学教师对布置的作业要即使验收并进行反馈,做好学生作业的评价,对作业认真的同学要进行表扬。
4、认真复习。
复习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因此只有温故才能更好地知新,教师要让小学生意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因此,复习不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重复,更是一种创造。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认真复习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不仅是要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数学思维能力,让小学生爱思考、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教学阶段,数学教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在思考问题时思路清晰、有条有理的思维习惯。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在讲解题型或者知识点的时候,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小学生们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让他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步骤来讲,初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数。第二,在日常练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如在讲解应用题的做法是,就要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明确题目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对解题有什么帮助等。这种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着很好的作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说到底,思维能力还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一味依靠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大的提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也就是独立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问并解决问题。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兴趣。这些,都是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将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培养小学生把数学知识灵活地在生活中实践,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习惯,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或者制作一些物件,分别说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如何确定等等。这样学生就能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具体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