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07
导语:在农林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农村;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09-01
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同时发展农村林业经济也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各地农村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实行农林间作、套种等立体林业开发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茶、桑、干鲜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类、中药材、竹藤和花卉等生产,林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举的“三元结构”转变。“三元结构”种植,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统筹兼顾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在构建种植业“三元结构”体系中,林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2 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历年不完全统计,年均流失土壤50亿t,损失耕地7万hm2,造成生态恶化,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在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1-2]。二是农村林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田防护林和实行“四旁”绿化,不与农作物争水、争田、争肥,林中落叶及林下微生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国家相继开展的生态工程及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生态治理,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沙地变成了农田、牧场和果园,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使退化、沙化的草场得以恢复。实施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将林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在阻挡风沙侵蚀和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保障通道畅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
林业在增加优质木本粮油产品和绿色食品供给、优化和调整食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林业不仅在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确保粮食稳产和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森林蔬菜及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食性生物资源,野生淀粉植物约300种,如橡子粉;已经开发利用的木本粮食100多种,如板栗、柿子、枣等;野生油植物约有400种,初步查明含油40%以上的约有300种,能够食用的约有50种,如光皮树、核桃、油茶、橄榄、文冠果等。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豆科植物有1 252种,禾本科植物约有1 200种,主要有刺槐等。此外,油橄榄、棕榈等经济林可以利用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种植,投入比粮食生产成本低,效益较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可观的优质木本粮油产品。
4 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可以维护和改善牧区草场的生态状况,增强抵御风沙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畜牧业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发展牧区林业,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保障和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保障作用。
在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发展林草间作,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一般林地幼林阶段可以林草间作,割草舍饲,成林后可以在林下放牧,林地就是上好的牧场。林下种草放牧还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森林可以抗寒防暑,为畜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防风沙和抵御寒冷,又是防暑的有效屏障。因此,林牧结合是促进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5 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林产品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和林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农村林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已形成了木材加工、造纸、人造纸、林产化工、林果及饮料生产、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工业等加工体系及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3-4]。
6 参考文献
[1] 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
[2] 卢林,王二强,庞静静,等.园林树木冻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07(3):33-35.
《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意见》指出,要重点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农业和林业节能减排政策制度,完善农业和林业生产的节能减排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制订耕地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膜国家标准。制订完善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加快制订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选择一批具有明确实施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国家和地方相关资金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回收废旧农膜,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
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农林牧渔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转化推广力度;组织专家队伍,对实践中应用效果好的技术进行论证比选,筛选一批成熟技术进行推广扩散。
要鼓励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共同推进统防统治、种养循环、农林牧渔结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设施化。
要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技术咨询、推广、市场开发等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业。加大对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的扶持力度。
1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农产品面临的需求约束制约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普遍的经济增长缓慢、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等因素,使市场上不被需求约束影响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却不断提高,而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种养殖的风险不断加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民增产不增收。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的非农性就业收入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加之城乡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差距,城市企业失业人员激增、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对农民工的歧视等都严重影响农民的转移性就业收入。
1.3 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完善
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支农资金比重偏低、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调整。尤其在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节等基础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的启动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面临严重困难。
1.4 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与财政投入以县区为主,这种分级办学制度加重了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城乡教育均衡无法实现。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别,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1.5 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急需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虽然逐渐完善,但流转的配套办法仍需完善,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合作经济和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农民参与程度低、发展实力薄弱、发展步伐缓慢。农村经济结构急需优化。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6
2.1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确保粮食稳产,提高粮食品质,保证粮食供应充足等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放在战略地位。因此要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不被侵占,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要保证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扩大出口,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2 实施农村人才发展战略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把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做法。要制定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和培训质量监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和号召大中院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学习、待遇、职称等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于农村经济发展。
2.3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并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
要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为重点,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对农民就业的培训指导,取消形式上的事项审批、限制条件和各种收费。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一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参与城市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归属感。
2.4 健全财政支持和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瓶颈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递增机制,强调投入总量的增加,随时优化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方向和使用方式,让农村财政资金真正发挥用处。要强化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要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开发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优化审批发放程序,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信用评价办法,提高农民诚信意识,控制农村资金外流。
2.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普惠力度,尤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等,加大政府对农村保障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结果如表1。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吉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非常适合进行土地租赁后的集体耕种,并开展循环经济模式。
1.土地租赁的经济实质为土地有偿使用
(1)实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了农民对土地集体所有观念,可有效的对土地使用进行约束。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法人代表,有权对所租赁的土地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等短期行为。(2)充分的体现了土地的价值,加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同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承租单位会采取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既提高土地产出率又带动了农村科技进步。(3)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乡村一级地方政府提供了农业内部积累的资金来源,大大有利于集体开展农田水利等基本农业设施的建设,而这是老式承包责任制的量出为入的“提留”所不可能做到的。土地租赁后由承租进行开发使用,使那些以土地为借口的乱收款滥摊派失去存在的条件和依据,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
2.商业化集体耕种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生产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是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1)作物种植以我省主要作物玉米为例,它作为世界的三大谷物之一,既是重要的口粮资源、畜牧业饲料,也是食品工业、纺织、医药以及新能源的重要原料。一直以来在吉林省都被大面积植。王守臣副省长在会议上指出,2011年吉林省玉米产量达到530亿斤。玉米产量占吉林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5%左右。预计明后两年吉林省平均每公顷土地每年可产玉米30000市斤,即15吨,每公顷土地种植费用,自耕4000元左右,雇耕7000元左右,现市场玉米价格为1市斤1元左右,每吨玉米价值为2000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含有100公顷土地,即可产出玉米1500吨。通过土地租赁集体耕作每平方公里可盈利:1500吨×2000元=300万元100顷×4000元=40万元300万元×20%=60万元60万元—40万元=20万元集中耕作每平方公里可盈利20万(2)养殖业发展在进行玉米精加工时会产生30%左右的糠,每株玉米秸秆与玉米的比约为10:1即,秸秆125吨,根据所承包的土地面积计算养殖数量,初步按承包200平方公里计算。猪饲料200×1500×30%=90000吨90000/每只消耗量=可养殖猪的数量牛饲料200×100×125=250万吨250万吨/每只消耗量=可养殖牛的数量(3)沼气的使用根据沼气厌氧发生原理,猪粪与牛粪是最适合做原料的,根据养殖的数量确定沼气池的规模,大量减少由于废弃秸秆燃烧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可根据国际《京都议定书》第一附加协议的内容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建设沼气发生池为国家鼓励项目,可获得大量的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同时大量减少当地秸秆焚烧,将其用于沼气的生产,而沼渣沼液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回用于土地获利。
二、土地租赁带来的效益
1社会效益
集中进城,大量农民进城,离开个村屯所在地,集中到可以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方面有所提高,并可以大量减少疾病传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解决养老,由于并非是永久占地,每年的土地所得可为老龄化家庭提供稳定的养老收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以农转工,当地大量年轻人可以进入当地各种相关的农业产业单位上班,提高家庭收入,提高技能成为技术工人,解决社会技工缺少问题。
2经济效益
[关键词]吉林省;劳务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4-02
1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至20 07年底,吉林省外出务工人数超过37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超过3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幅23%,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超过7000元,全省农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突破15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0.2%。通过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劳务输出品牌日益响亮,2007年,“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延边朝鲜族劳务”、“双阳鹿业劳务经济”、“农安服装工”等9个劳务品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虽然,我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输出总量小、劳务收入少、外出就业时间短、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转移速度慢等问题。
2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劳动力的自身供给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自身供给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影响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观念陈旧,没有长远就业目标。目前,在我省农村中,“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求安怕险”的心理还相当严重。
(2)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输出和稳定就业。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数量型”、“体力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由于我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水平差,使得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处于低端水平,缺乏竞争力。
2.2 劳动力的社会需求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的持续走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的日趋放缓使得社会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更加困难。
2.3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间的中介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由于目前我省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劳务中介组织的规模小、功能弱,劳务输出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不到位,农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吉林省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都是亲戚帮、邻里带或自己出去闯。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2.4 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不断强调“公平对待”,但农民工始终摆脱不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没能全面跟进,因而出现了现有的社会现象:户籍制度的隔离使农民工很难成为城市市民;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大部农民的外出就业呈“兼业性”,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就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3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多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立足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以上。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粮食为主导,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小。为了更好发挥农业在劳动力转移中的蓄水池作用,我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高效园艺特产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及乡村旅游业等,扩大农业的就业空间。
(2)立足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在小城镇就地就业,既可以降低农民的外流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避免城市病。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城镇内就业,经济发达一些的省份,城镇的就业率会更高。
(3)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努力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是吉林省乃至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流动劳动力大约为4000万人,其中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占其中的3%左右,这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的比例是不相称的。
3.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条件
(1)逐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各类职业院校、农村中小学、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实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与输出就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2)逐步健全覆盖全省、连接省外国外的职业中介及信息服务体系。
(3)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手段,改变城乡有别的就业政策,使农民享受其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对等的公平就业机会。
3.3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打破,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通过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准入限制,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逐步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市民的转变。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使外出农民工摆脱土地的束缚,政府应积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土地使用权新机制,在保证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安心务工。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最终建立起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同城市劳动者一样的社会保障。此外,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省及劳务输出任务重的县(市)应建立农民工帮扶救助中心,负责为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经济法律纠纷等帮扶救助服务。
参考文献:
近年来,农行吉林省分行始终以“立足吉林、服务吉林”为理念,跳出就农户贷款服务农户,就农村服务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在大力实施县域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加快投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振兴、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12月21日,该行各项贷款余额达500.4亿元,较年初增加68.82 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由于信贷的强力支持,有力推动了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吉林省分行积极抢占高端客户市场份额,对营销目标实行名单制管理,重点营销省内产行业龙头企业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2011年,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361亿元,较年初增长28亿元。新发放贷款主要涉及公路、铁路、电力、新能源、汽车、制药、信息、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在医药板块上,该行成功与通化东宝药业、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合作,累计发放3.7亿元贷款支持两家药企研制新产品。同时,该行还对一汽专用车、一汽物流、福耀集团、吉林省通用机械公司发放贷款1.7亿元,有效解决了这些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题,帮助其实现了规模经营。
按照吉林省政府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吉林省分行不断加强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捕捉信息,还有针对性地对省内优质法人客户展开强力营销,打造可持续盈利的优质客户基础。目前,该行已初步形成了11大核心客户群和项目集群。如长客股份、中粮米业、东光集团、欧亚集团、吉林碳谷碳纤维、中广核四平发电公司、长春燃气等优质信贷客户先后落户该行,贷款余额达15亿元。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化”建设,该行还重点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目前,吉林省内3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21家与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贷款余额21.50亿元,其中该行还为9户企业授信31.33亿元。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434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该行金融服务已覆盖165户,其中贷款客户26户,授信12.74亿元,贷款余额8.14亿元。
在结构调整上,吉林省分行把握贷款投放的重点和节奏,坚持农户、非农户个贷优先原则,支持县域龙头企业贷款投放,优先满足符合农行要求的农户贷款需求。到2011年12月25日,该行法人客户、个人客户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5.95亿元和32.87亿元,贷款增量占比分别为52%和48%。增幅分别为11%和34%。
[关键词] 临洮县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21-01
一、发展现状
我出生在新添镇河湾村,亲眼目睹了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甘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新添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位于临洮县城北部,洮河东岸,总面积132.59平方公里,距县城18公里,距省城兰州80公里,212国道、兰临高速、洮惠渠、新民渠贯穿全镇,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是全省“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点区域。全镇辖区内有25个机关单位,13所学校,19个行政村,151个社,50000多人口,总面积132.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379亩,有效灌溉面积4030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37元。
二、总体发展思路
1.抓全局规划,理清产业发展科学思路。以小康建设统揽全局,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日益增强全镇综合实力。紧紧围绕“蔬菜立镇、商贸兴镇、畜牧强镇、工业富镇”的总体战略和“山坪洋芋药材、川坪蔬菜花卉、全镇畜牧养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崖湾为代表的水川区村作为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让三易高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市闻名遐尔;正大猪临洮繁育基地、下街三黄鸡养殖基地、康华肉牛养殖小区等畜牧养殖抓紧建成投产。
2.抓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道路的畅通,不但方便了通行,更重要的是畅通了致富渠道,很多打工者纷纷返乡谋发展,有的还当起了老板。全镇共有1000多人回乡创业,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全镇通过捐资等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修建镇、村、社道路70多公里,柏油路通到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3.抓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辐射带动影响力
3.1新添镇“三黄鸡”繁育基地,2002年9月经县、镇、村的支持,与省畜牧厅、甘农大、临洮农校等科研单位协作,投资10万多元,从安徽合肥购进全自动翻蛋孵化机4台。存栏种鸡10000只,年孵化小鸡60多万只,销售市场分布在青海、兰州、临夏、定西等地,年纯收入在40万元以上。投资180万元,分三期拟兴建一个占地30亩、拥有标准化鸡舍10幢,孵化车间300平方米,全自动孵化机10台,办公、化验、药检等附属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一期已完成投资60万元,建成种鸡舍3栋,育雏舍1栋。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年孵化小鸡450万只,年销售额380万元,年纯收入60万元。
3.2正大猪养殖小区位于新添镇省列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潘家庄村。该养殖小区是在原新添正大猪养殖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低能耗、规模化、高效益的要求建设的。整个小区占地25亩,总投资300万元,新建标准化猪舍3排,12栋,共计3000平方米。每栋养猪120头,共计养猪1440头;年育肥3茬猪,共计4320头。每头猪利润按200元计算,年利润80万元以上。
3.3天缘驴骡养殖场是由下街村致富带头人王佐录投资兴办,于2005年4月启动,9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总投资78万元,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60平方米。现有圈舍5个,青贮池1000吨两个,铡草机两台,饲料机一台,地磅一台,沼气6口,驴骡存栏200头,现有工人7名。2005年底出栏驴骡120头。2006年底出栏1000头,年销售收入可达360万元,纯收入在48万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镇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解放不够,小农意识严重。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农民种植小而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和建立基地。
2.农田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我镇也兴建了很多水利设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灌溉问题,有效灌溉面积不到40%,农业生产抗旱能力明显不足。
3.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产销存在脱节。龙头企业不多,对农业农民的引导支持不够,没有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和运作模式,常常导致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甚至丰产亏本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几点建议
1.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坚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强保障。一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二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项目,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以交通大发展助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农村公路管理方式,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模式。
关键词:公益林现状;农村经济;补偿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生态公益林,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常常生活在雾霾毒气之中,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们渴望天蓝水清空气好,而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就可以大大提升环境指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之事,我们都应该关心支持。
1 公益林生态效益
通常所谓的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它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维持大气平衡、林产品提供等的生态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社会产品和服务。它的建设管护主要由各级政府投入,林管部门负责管护,一些农民经营者也参与其中。
1.1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涵养水源效益,丰富的生态公益林资源,可以有效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抵御旱涝,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果明显。其次是防护作用,生态公益林,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为人们筑起一道道天然屏障,所发挥出现来的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来表示。生态公益林还有绿化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这对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公益林的经营
生态公益林经营要本着有效发挥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双共赢。生态公益林经营离不开经营者农民的参与,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管护的积极性,依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公益林的利用
生态公益林的利用要掌握合适的度,要严格禁止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活动。
2 公益林现状
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对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专门建立相应的补偿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应制度建立不够完善,补偿幅度不够理想,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矛盾仍然很突出。
2.1 公益林的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对森林划分有一定标准,如果按照森林的功能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又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相应补偿规定,只有对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补偿。各地对公益林的判定存在不统一性,出现不合理划分,也是正常现象。由此衍生出许多矛盾,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些经营者不愿意接受界定,往往就会阳奉阴违,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2.2 公益林补偿额度和农民期望值有落差
公益林在确定属性之后,就要限制或禁止经营者随意砍伐,一些经营者利益肯定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缓解相关矛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政策,但是这个补偿制度很难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一方面是国家补偿能力有限,补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经营者受损情况难以准确界定,补偿多少最为合适,这个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没有太多其他经济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理想补偿,对农民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
公益林补偿标准低,当然就会挫伤经营者的管护积极性,如果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利益就要受损,这样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损失和利益损失。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对公益林建设带来致命伤。
2.3 公益林管控和农民经济效益相矛盾
公益林当然要以发挥公益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为主,所以在管控方面要求就比较严格,那些特殊保护的公益林是禁止采伐的,即使不是重点保护公益林,也是要限制采伐的。这些限制措施是必须的,对经营者的补偿也是应该的。但因为补偿额度偏低,经营者对补偿不满意,当然就会出现副作用,在公益林管控方面,就会出现懈怠甚至是抵触情绪。有个别地方也难免要出现偷砍乱伐现象,这给公益林管护带来严重威胁。因为政府对公益林补偿有固定标准,而农民自己有心理期望值,这巨大落差很难达成契合。农民常常会进行横向比较,外出打工农民工挣多少钱,经营公益林收入多少钱,再是,农民拿自主经营商品林按亩产值比较农民挣多少钱,管护公益林不得开发利用只有享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亩收入又多少钱,如果没有可比性,农民当然是不满意的。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控都是不利的。
3 公益林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探索
公益林要健康发展,相关政策要给力。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协调各种关系,保护农民种植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是眼下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3.1 提高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严格管控的公益林本身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因为禁止采伐,经营者当然就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即使是有限度的采伐,也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益。经营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这对公益林的发展当然是不利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公益林就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其实,只要我们想办法,增加经营者经济收入也不是不可能。
3.1.1 搞林下经济
公益林虽然不能砍伐,但林下还有相当丰富的土地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还是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搞林下经济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可以根据林间实际和当地气候特征,适当选择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像比较耐阴的经济类植物。
3.1.2 搞生态旅游经济
要缓解生态林管护和农村经济这对矛盾,大力发展农村绿色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和良好出路。如今好些农家乐,就建立在公益林里面。一些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当然是客观的。即使没有大景点,搞好农家乐旅游也是大有前途的。这样既能保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又能给经营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这当然是双赢多赢的局面。
3.2 增加公益林的补偿力度
虽然国家有相应的公益林补偿政策,但由于缺少细化和针对性,在一些地区执行存在漏洞,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经营者管护者的积极性。所以,在补偿措施制定方面,还是要本着对各方利益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缓解各种矛盾,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稳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在制定补偿措施时,要考虑补偿方式的多元化。对经营者和管护者相应的经济补偿,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采取多元化的补偿措施,不仅有货币和实物补偿,还可以有优惠政策的倾斜,适当减免相关赋税,让经营者和管护者真正得到实惠,这对公益林建设肯定有助推作用。
要加大补偿力度,就要广开财路。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是有严格规定的,要让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就要确保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统筹融资势在必行,可以向生态资源受益者收取生态回馈费来充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木材加工、征用占用林地、野生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森林旅游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商业活动等。通过这些开源措施,补偿资金就会丰厚起来,这对建设高效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3.3 落实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公益林管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管护水平,不是只有补偿就可以实现的。在强化公益林管护力度时,还是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向民众展开宣传,要让民众明白公益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赋予林业职工相应的待遇和执法地位,调动林业职工和公益林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真正和人员的职责权利和绩效奖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有效确保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公益林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线的联系,落实好补偿措施,积极开发其经济效益,对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每一个责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端正态度,还要做好宣传,让生态公益林建设更加步入正规。
参考文献
[1] 于殿双,李福强.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吉林农业(C版)[J],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