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林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31 16:37:07

导语:在农林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09-01

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同时发展农村林业经济也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各地农村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实行农林间作、套种等立体林业开发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茶、桑、干鲜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类、中药材、竹藤和花卉等生产,林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举的“三元结构”转变。“三元结构”种植,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统筹兼顾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在构建种植业“三元结构”体系中,林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2 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历年不完全统计,年均流失土壤50亿t,损失耕地7万hm2,造成生态恶化,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在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1-2]。二是农村林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田防护林和实行“四旁”绿化,不与农作物争水、争田、争肥,林中落叶及林下微生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国家相继开展的生态工程及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生态治理,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沙地变成了农田、牧场和果园,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使退化、沙化的草场得以恢复。实施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将林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在阻挡风沙侵蚀和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保障通道畅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

林业在增加优质木本粮油产品和绿色食品供给、优化和调整食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林业不仅在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确保粮食稳产和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森林蔬菜及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食性生物资源,野生淀粉植物约300种,如橡子粉;已经开发利用的木本粮食100多种,如板栗、柿子、枣等;野生油植物约有400种,初步查明含油40%以上的约有300种,能够食用的约有50种,如光皮树、核桃、油茶、橄榄、文冠果等。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豆科植物有1 252种,禾本科植物约有1 200种,主要有刺槐等。此外,油橄榄、棕榈等经济林可以利用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种植,投入比粮食生产成本低,效益较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可观的优质木本粮油产品。

4 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可以维护和改善牧区草场的生态状况,增强抵御风沙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畜牧业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发展牧区林业,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保障和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保障作用。

在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发展林草间作,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一般林地幼林阶段可以林草间作,割草舍饲,成林后可以在林下放牧,林地就是上好的牧场。林下种草放牧还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森林可以抗寒防暑,为畜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防风沙和抵御寒冷,又是防暑的有效屏障。因此,林牧结合是促进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5 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林产品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和林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农村林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已形成了木材加工、造纸、人造纸、林产化工、林果及饮料生产、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工业等加工体系及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3-4]。

6 参考文献

[1] 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

[2] 卢林,王二强,庞静静,等.园林树木冻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07(3):33-35.

第2篇

《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意见》指出,要重点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农业和林业节能减排政策制度,完善农业和林业生产的节能减排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制订耕地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膜国家标准。制订完善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加快制订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选择一批具有明确实施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国家和地方相关资金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回收废旧农膜,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

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农林牧渔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转化推广力度;组织专家队伍,对实践中应用效果好的技术进行论证比选,筛选一批成熟技术进行推广扩散。

要鼓励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共同推进统防统治、种养循环、农林牧渔结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设施化。

要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技术咨询、推广、市场开发等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业。加大对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的扶持力度。

第3篇

论文摘要:从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 市场 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 临夏州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全州234.49万亩耕地仅有27%为适合发展立体种植、设施农业及高效经济作物的川塬农业区。西南部地区适合蚕豆、马铃薯、油菜、小麦等喜阴耐湿作物生长。东部地区虽占39%的耕地面积,由于干旱少雨、投入不足,使农业生产 环境 逐步恶化。但另一方面由于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农产品包括蚕豆、马铃薯、油菜及 药 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大河家鸡蛋皮核桃、和政啤特果、唐汪大桃杏及葵花籽原料及系列产品、北塬花椒以及河州紫斑牡丹系列花卉等一大批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农副产品,且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污染较小,尤为适宜发展水产品养殖。再者,临夏作为甘肃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家饲养牛羊的生活习惯,畜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1.2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农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花卉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花卉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为农民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1.3农业 社会 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没有经费保障,农业系统的工作人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级技术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全州124个乡镇,只有100个乡镇农技服务站,400多名农技工作人员,村级没有农技服务人员,推广能力弱,而且乡镇农技服务人员也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要任务,农技服务工作薄弱,对服务本身的含义理解不够,对新技术推广反应不及时,对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不能及时到位,等农户上门求助现象严重。

1.4专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当前临夏州农业科研工作却面临着科研经费短缺,高素质科研人员较少且有外流现象,研究设施落后老化,新技术引进及吸收消化能力差,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的滞后局面,这对提高我州农产品科技含量形成了阻碍。

1.5农民 文化 素质较低,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

据州 教育 系统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国 农村 “普九”人数占总 人口 的80%,全省为62%,而我州仅为46%,青壮年文盲高达14%,且新的文盲还在继续产生。我州农民中接受专门农业专业培训的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15%,更为不利的是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正逐渐被农产品加工、服务行业和城市中的第三产业吸收,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或妇女,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

2 对策

2.1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立足现有的耕地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地膜粮食种植面积及加大经实验证明确实,有增产效果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来提高和巩固现有粮食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积极参照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来建立健全我州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在种植结构调整布局方面,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快发展旱作生态农业,以梯田建设为主,大力推行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和灌区节水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旱作生态农业技术。以马铃薯、玉米、花椒种植为主,兼顾养殖发展。北塬地区以优质无公害蔬菜及水果产业化为发展方向。西南部阴湿地区在玉米、蚕豆、油菜等耐阴作物种植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饲草业,为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饲草。同时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及清真食品加工产业,以广临长廊为代表的川塬地区侧重于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利用 交通 便利、高效日光温室密集度高的优势发展反季节高档花卉、蔬菜及水果等回报丰厚、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产品,适时采取促销策略,促进我州农产品进入国内主流市场,使其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2大力发展畜牧业

发展饲草、改良技术等手段,促进畜牧产品产业化程度,应侧重于提高草料质量和引进肉质优良、产量突出的优质牛羊肉品种,并优先发展以胚胎移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改进提高本地区畜牧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实力较强的肉制品、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清真食品的有利条件,在国家民委对少数 民族 特需产品进行项目资金支持、减免 税收 的大好机遇的带动下,发展和壮大我州清真食品产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对中东地区进行充分市场 调查 的基础上,采取订单方式为客户生产所需清真食品,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化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有力的带动我州农业经济的发展。

针对目前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的现状,一要采取科学认定,创新模式,择优扶持。围绕清真牛羊肉加工和鲜奶干酪素系列产品开发,对有基础、有品牌、有竞争力,能带动农户和产业发展企业为龙头,择优扶持。二要实施品牌战略,农产品市场竞争说到底实际就代表农产品质量、价格、卫生、安全、服务、信誉等多种市场竞争元素,可以说拥有了品牌也等于拥有了市场。而品牌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从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科技与资金投入、市场 营销 宣传等方面通盘考虑,充分对现有优势品牌进 行政 策倾斜,重点对乳产业的“河州牌”、“斯禾雪域”等干酪素系列产品、肉牛产业“农庄牛仔”等冷鲜分割牛肉品牌 、肉羊产业的“东乡手抓”软包装保鲜食品等初具规模的品牌进行保护。三是强化对外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联系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增强龙头企业。

2.3以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 和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林果业已经成为 林业 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挖掘内部潜力,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林果产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在实践中突出建设重点,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荒山、荒坡、荒沟、地埂和四旁,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重点抓好花椒、啤特果、沙棘三大主导产业,在基地建设规模、质量效益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红枣、唐汪大桃杏、薄皮核桃、李广杏等特色林果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兴办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工是实现林果业增值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扩建改造,提高现有林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量质量,使其成为带动林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对外招商引资,内联个体经营大户,盘活民间资本等途径,兴办林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精加工\增加林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格局。 。

2.4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精心培育农户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以及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为农户的分散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 管理 ,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等。尽快建立农业家庭经营与农民合作相融合的组织体系,提高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产业化、全球化发展的道路。

第4篇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结果如表1。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第5篇

吉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非常适合进行土地租赁后的集体耕种,并开展循环经济模式。

1.土地租赁的经济实质为土地有偿使用

(1)实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了农民对土地集体所有观念,可有效的对土地使用进行约束。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法人代表,有权对所租赁的土地进行监督,从而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等短期行为。(2)充分的体现了土地的价值,加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同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承租单位会采取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既提高土地产出率又带动了农村科技进步。(3)稳定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乡村一级地方政府提供了农业内部积累的资金来源,大大有利于集体开展农田水利等基本农业设施的建设,而这是老式承包责任制的量出为入的“提留”所不可能做到的。土地租赁后由承租进行开发使用,使那些以土地为借口的乱收款滥摊派失去存在的条件和依据,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

2.商业化集体耕种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生产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是利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1)作物种植以我省主要作物玉米为例,它作为世界的三大谷物之一,既是重要的口粮资源、畜牧业饲料,也是食品工业、纺织、医药以及新能源的重要原料。一直以来在吉林省都被大面积植。王守臣副省长在会议上指出,2011年吉林省玉米产量达到530亿斤。玉米产量占吉林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5%左右。预计明后两年吉林省平均每公顷土地每年可产玉米30000市斤,即15吨,每公顷土地种植费用,自耕4000元左右,雇耕7000元左右,现市场玉米价格为1市斤1元左右,每吨玉米价值为2000元;每平方公里土地含有100公顷土地,即可产出玉米1500吨。通过土地租赁集体耕作每平方公里可盈利:1500吨×2000元=300万元100顷×4000元=40万元300万元×20%=60万元60万元—40万元=20万元集中耕作每平方公里可盈利20万(2)养殖业发展在进行玉米精加工时会产生30%左右的糠,每株玉米秸秆与玉米的比约为10:1即,秸秆125吨,根据所承包的土地面积计算养殖数量,初步按承包200平方公里计算。猪饲料200×1500×30%=90000吨90000/每只消耗量=可养殖猪的数量牛饲料200×100×125=250万吨250万吨/每只消耗量=可养殖牛的数量(3)沼气的使用根据沼气厌氧发生原理,猪粪与牛粪是最适合做原料的,根据养殖的数量确定沼气池的规模,大量减少由于废弃秸秆燃烧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可根据国际《京都议定书》第一附加协议的内容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建设沼气发生池为国家鼓励项目,可获得大量的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同时大量减少当地秸秆焚烧,将其用于沼气的生产,而沼渣沼液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回用于土地获利。

二、土地租赁带来的效益

1社会效益

集中进城,大量农民进城,离开个村屯所在地,集中到可以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方面有所提高,并可以大量减少疾病传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解决养老,由于并非是永久占地,每年的土地所得可为老龄化家庭提供稳定的养老收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以农转工,当地大量年轻人可以进入当地各种相关的农业产业单位上班,提高家庭收入,提高技能成为技术工人,解决社会技工缺少问题。

2经济效益

第6篇

[关键词]吉林省;劳务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4-02

1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至20 07年底,吉林省外出务工人数超过37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超过3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幅23%,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超过7000元,全省农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突破15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0.2%。通过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劳务输出品牌日益响亮,2007年,“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延边朝鲜族劳务”、“双阳鹿业劳务经济”、“农安服装工”等9个劳务品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虽然,我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输出总量小、劳务收入少、外出就业时间短、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转移速度慢等问题。

2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劳动力的自身供给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自身供给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影响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观念陈旧,没有长远就业目标。目前,在我省农村中,“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求安怕险”的心理还相当严重。

(2)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输出和稳定就业。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数量型”、“体力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由于我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水平差,使得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处于低端水平,缺乏竞争力。

2.2 劳动力的社会需求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的持续走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的日趋放缓使得社会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更加困难。

2.3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间的中介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由于目前我省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劳务中介组织的规模小、功能弱,劳务输出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不到位,农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吉林省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都是亲戚帮、邻里带或自己出去闯。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2.4 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不断强调“公平对待”,但农民工始终摆脱不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没能全面跟进,因而出现了现有的社会现象:户籍制度的隔离使农民工很难成为城市市民;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大部农民的外出就业呈“兼业性”,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就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3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多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立足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以上。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粮食为主导,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小。为了更好发挥农业在劳动力转移中的蓄水池作用,我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高效园艺特产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及乡村旅游业等,扩大农业的就业空间。

(2)立足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在小城镇就地就业,既可以降低农民的外流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避免城市病。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城镇内就业,经济发达一些的省份,城镇的就业率会更高。

(3)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努力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是吉林省乃至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流动劳动力大约为4000万人,其中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占其中的3%左右,这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的比例是不相称的。

3.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条件

(1)逐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各类职业院校、农村中小学、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实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与输出就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2)逐步健全覆盖全省、连接省外国外的职业中介及信息服务体系。

(3)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手段,改变城乡有别的就业政策,使农民享受其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对等的公平就业机会。

3.3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打破,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通过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准入限制,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逐步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市民的转变。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使外出农民工摆脱土地的束缚,政府应积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土地使用权新机制,在保证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安心务工。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最终建立起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同城市劳动者一样的社会保障。此外,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省及劳务输出任务重的县(市)应建立农民工帮扶救助中心,负责为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经济法律纠纷等帮扶救助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

近年来,农行吉林省分行始终以“立足吉林、服务吉林”为理念,跳出就农户贷款服务农户,就农村服务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在大力实施县域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加快投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振兴、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12月21日,该行各项贷款余额达500.4亿元,较年初增加68.82 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由于信贷的强力支持,有力推动了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吉林省分行积极抢占高端客户市场份额,对营销目标实行名单制管理,重点营销省内产行业龙头企业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2011年,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361亿元,较年初增长28亿元。新发放贷款主要涉及公路、铁路、电力、新能源、汽车、制药、信息、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在医药板块上,该行成功与通化东宝药业、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合作,累计发放3.7亿元贷款支持两家药企研制新产品。同时,该行还对一汽专用车、一汽物流、福耀集团、吉林省通用机械公司发放贷款1.7亿元,有效解决了这些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题,帮助其实现了规模经营。

按照吉林省政府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吉林省分行不断加强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捕捉信息,还有针对性地对省内优质法人客户展开强力营销,打造可持续盈利的优质客户基础。目前,该行已初步形成了11大核心客户群和项目集群。如长客股份、中粮米业、东光集团、欧亚集团、吉林碳谷碳纤维、中广核四平发电公司、长春燃气等优质信贷客户先后落户该行,贷款余额达15亿元。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化”建设,该行还重点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目前,吉林省内3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21家与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贷款余额21.50亿元,其中该行还为9户企业授信31.33亿元。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434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该行金融服务已覆盖165户,其中贷款客户26户,授信12.74亿元,贷款余额8.14亿元。

在结构调整上,吉林省分行把握贷款投放的重点和节奏,坚持农户、非农户个贷优先原则,支持县域龙头企业贷款投放,优先满足符合农行要求的农户贷款需求。到2011年12月25日,该行法人客户、个人客户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5.95亿元和32.87亿元,贷款增量占比分别为52%和48%。增幅分别为11%和34%。

第8篇

[关键词] 临洮县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21-01

一、发展现状

我出生在新添镇河湾村,亲眼目睹了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甘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新添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位于临洮县城北部,洮河东岸,总面积132.59平方公里,距县城18公里,距省城兰州80公里,212国道、兰临高速、洮惠渠、新民渠贯穿全镇,交通便利,灌溉方便,是全省“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点区域。全镇辖区内有25个机关单位,13所学校,19个行政村,151个社,50000多人口,总面积132.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379亩,有效灌溉面积4030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37元。

二、总体发展思路

1.抓全局规划,理清产业发展科学思路。以小康建设统揽全局,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日益增强全镇综合实力。紧紧围绕“蔬菜立镇、商贸兴镇、畜牧强镇、工业富镇”的总体战略和“山坪洋芋药材、川坪蔬菜花卉、全镇畜牧养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崖湾为代表的水川区村作为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让三易高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市闻名遐尔;正大猪临洮繁育基地、下街三黄鸡养殖基地、康华肉牛养殖小区等畜牧养殖抓紧建成投产。

2.抓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产业发展制约瓶颈

道路的畅通,不但方便了通行,更重要的是畅通了致富渠道,很多打工者纷纷返乡谋发展,有的还当起了老板。全镇共有1000多人回乡创业,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全镇通过捐资等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修建镇、村、社道路70多公里,柏油路通到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3.抓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辐射带动影响力

3.1新添镇“三黄鸡”繁育基地,2002年9月经县、镇、村的支持,与省畜牧厅、甘农大、临洮农校等科研单位协作,投资10万多元,从安徽合肥购进全自动翻蛋孵化机4台。存栏种鸡10000只,年孵化小鸡60多万只,销售市场分布在青海、兰州、临夏、定西等地,年纯收入在40万元以上。投资180万元,分三期拟兴建一个占地30亩、拥有标准化鸡舍10幢,孵化车间300平方米,全自动孵化机10台,办公、化验、药检等附属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一期已完成投资60万元,建成种鸡舍3栋,育雏舍1栋。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年孵化小鸡450万只,年销售额380万元,年纯收入60万元。

3.2正大猪养殖小区位于新添镇省列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潘家庄村。该养殖小区是在原新添正大猪养殖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低能耗、规模化、高效益的要求建设的。整个小区占地25亩,总投资300万元,新建标准化猪舍3排,12栋,共计3000平方米。每栋养猪120头,共计养猪1440头;年育肥3茬猪,共计4320头。每头猪利润按200元计算,年利润80万元以上。

3.3天缘驴骡养殖场是由下街村致富带头人王佐录投资兴办,于2005年4月启动,9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总投资78万元,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60平方米。现有圈舍5个,青贮池1000吨两个,铡草机两台,饲料机一台,地磅一台,沼气6口,驴骡存栏200头,现有工人7名。2005年底出栏驴骡120头。2006年底出栏1000头,年销售收入可达360万元,纯收入在48万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镇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解放不够,小农意识严重。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农民种植小而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和建立基地。

2.农田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我镇也兴建了很多水利设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灌溉问题,有效灌溉面积不到40%,农业生产抗旱能力明显不足。

3.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产销存在脱节。龙头企业不多,对农业农民的引导支持不够,没有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和运作模式,常常导致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甚至丰产亏本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几点建议

1.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坚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强保障。一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二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项目,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以交通大发展助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农村公路管理方式,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模式。

第9篇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沼气;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16-1

课题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课题名称 “关于秦皇岛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课题编号20120608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供需产生了一定矛盾,能源的短缺使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了限制和制约。沼气的开发和利用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生物能源,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可以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稳定地提供燃料,而且可以提供无害化优质有机肥和饲料蛋白,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能流物流的多层次的实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在自然微条件下生物菌种难以适应,难以保证沼气生产的连续性和高产,从而制约了沼气能源的提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吉林省农村沼气的发展困境和相应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1 吉林省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沼气停用

经过对吉林省农村已经建造沼气池的农户进行了随机走访调查,共调查农户88户。在建造完沼气池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便停止使用。停用沼气池的农户共15户,占本组调查农户数的16.5%。经过调查后对农户停用沼气池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和总结,结果详见表1。通过表1可以发现,漏气漏粪的问题较为严重,占总调查的39.2%。导致沼气池漏气漏粪的原因有以下3点:

第一,由于农户所建造的沼气池的位置不正确所导致,选择在地势较低或者地质较为薄弱的位置进行沼气池的建造。

第二,由于沼气池建造后未经有效的维护。在农户对沼气池周围进行改造或者修房修理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沼气池池壁破裂。

第三,沼气池的建造方式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在山区建造的沼气池而言,则需要非常高的建造技术,如果技术质量不够,将会导致池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破裂的现象。

1.2 沼气使用状况较差

设备损坏,维修困难。在本组对农户的调查中发现,沼气设备的使用中出现问题的有35户,设备损坏的概40%。很大部分农户家中的沼气池存在损坏情况,这就要求沼气设备的制造技术有进一步的提高,保证沼气设备的质量,并要对沼气池建设技术进行进一步改善,防止因建造失误而导致设备损坏的现象产生。

导致沼气设备损坏无法使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容易损坏的位置是灶具开关处,管道的堵塞和破裂是导致沼气无法使用的重要原因。沼气设备损坏的原因详见表2。

2 吉林省农村沼气发展对策

2.1 合理利用沼渣、沼液

由于沼气池的沼气、沼液、沼渣均可以有不同方面的利用,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的不同状况对沼气池的附加价值进行充分利用。例如在春季进行播种之前可以将沼液和沼渣进行混合,然后在田地里进行施肥,增加肥效,保证作物的生长。

2.2 对地质构造进行评估

农户房屋周围的空间比较开阔,有利于农村沼气池的建立和发展,但是因为地势条件的制约使沼气池的建立受到影响。在建造沼气池的时候,务必要对当地地质构造进行评估,切不可盲目进行建造。如果地质条件允许建造沼气池,也要对沼气池建造的成本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最为经济的建造方式进行沼气池的修建。

2.3 增加技术可行性

通过本组调查可以发现,农户现用的沼气池由于建造水平不够仍然存在着不能继续使用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沼气池距离农户的住宅距离过远,导致气压不足而产生使用困难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沼气池的建造过程中提高建造技术的可行性。首先我们应该提高针对特殊地质建造沼气池的技术熟练程度,使地质条件的制约条件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其次还应该对沼气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程度进行加深,保证沼气池的质量;最后应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使沼气池的建造工程拥有技术上的保障。

3 结论

沼气是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建设生态化的有利措施。但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吉林省农村沼气池的建造和使用中存在着许多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针对现存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解决,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提高沼气池建设的质量,保证农户方便、放心的使用新能源。

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提高沼气这一新型洁净能源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能源的利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农民能够方便快捷的使用新能源生活,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尹文武,丁文国,张学湛,姚晓东.北方地区户用沼气高效利用探究[J].吉林农业,2011,(03).

[2] 杨康林,夏泽芬,伦,陆梅,毛王荣.沼气及其利用[J].农技服务,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