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农村如何建设

时间:2023-08-31 16:37:08

导语:在新农村如何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如何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改造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key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it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to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ace of city and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thoroughly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 village; city construc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郊一些农村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形成“城中村”,这些农民许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城中村”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势在必行,要改造“城中村”,就要把“城中村”问题上升到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必然趋势,是城郊居民的殷切期望,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就平安镇“城中村”在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该如何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基本情况

平安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海东政治、文化中心,109国道、兰西高速高速公路、兰青铁路横贯城区,距曹家堡机场8公里,区位优势突出。全镇有15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有6个(东村、中村、西村、南村、西营、杨家),现有耕地面积6117.8亩,人均耕地0.29亩。其中城中村由于城市建设基本为绝地户,失地农民达8463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0.3%。

存在问题

1、平安镇东村、西村、西营、南村、中村、杨家村等六村随着县城发展,耕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1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需及时得到落实。

2、“城中村”逐渐变成了“失业村”。“城中村”农民祖辈以农为主,非常缺少非农就业劳动技能,加上农民传统观念浓厚,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底和创业意识弱,“城中村”农民失地后,非农创业和就业路子不多,“失地失业”矛盾突出。

3、“城中村”由传统农村演变而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既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简易临时砖瓦房,又有钢筋水泥的楼房存在,房屋类型、层次、布局及生活区与居住区的划分欠科学,宝贵的土地、房屋资源被闲置甚至被浪费,房屋建得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凸出来,有的地方凹进去,乱搭乱建现象尤为严重,村庄建设缺少规划。

4、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城中村”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为了自家的方便厕所到处乱建,道路、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相对缺乏,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夏天来临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过往行人不及掩鼻。

5、“城中村”大多是“治安整治重点村”。出租房多,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农民防范意识薄弱,管理难度大,法制教育薄弱,成为治安对象的“避风港”,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6、社会管理难度大。时下,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深入人心,城中村的居民更是自扫门前雪,不管是与非特别是在村庄的公益事业面前,个自打个自的算盘,唯恐自己吃了亏。为了一些琐事聚众上访,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7、村民的业余文化乐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组织。村民常常是自愿或自发活动,无章可循。而大多数村民的业余时间都在打麻将,喝小酒,发牢骚中度过,生活方式单调,精神面貌陈旧。

8、社会保障问题跟不上。城中村农民的土地被征占后,农民就相应的变成了城市居民,而转为城镇居民的这部分农民,现在就困于农村、城市两头都够不上的困惑之中:城市低保进不了,因为他们现在还属于村委会管理;农村低保进不了,因为他们是城镇户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又走农村的政策,在社会保障问题上有些乱,没有确切的相关规定可以参考。

三、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城中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尊重农村的土地,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做好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努力和国家的适当支持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积极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教育引导农民要面对现实,立足长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出谋献策。切实做好搬迁农民的安置工作,作为政府层面,应当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走土地集约化利用,改造农民居住环境,建住宅小区,实现每户一套住房一套商铺。使农民走有住房,有产业的道路。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只有群众的思想通了,观念转变了,他们就会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既定的目标才能实现。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实施

第2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方略

一、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概况

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位于织金县西部20公里处。人口约 24376 人(含机关户口471人),农业人口23905 人,行政区面积约10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33亩。全乡由汉、苗、穿青、白、布依等民族组成。共有16个村,农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全乡人口总数:24376人,农业人口:23905人,非农业人口:471人。

行政区面积:10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33亩。

主要民族:汉族,苗族,穿青,布依,白族,彝族,蔡家。

发展口号:大力发展农业,创建文明村寨。

所辖村:羊场村 核桃村 响水村 中寨村 水头村 青山村 石丫口村 沙坝村 金鹅村 普作村 铁厂村 小院村 大院村 岭岗村 马路村 石龙村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冷水米,玉米,草籽米,金刺梨,洋芋,农副产品

自然资源:煤矿,铁矿,铅锌矿,硫酸钡, 铜矿,钼矿,药材,经济林。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中寨乡党委、政府从2010年春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贵州省织金县中寨乡于2010年春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村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组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村组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村一业、一组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发展。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等内容作为对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努力使农民从思想上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将农村中的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农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人发动起来,作为农村思想教育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还需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村委会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教育,策划一系列参与度大、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提高思想素质。

第3篇

一、罗山县畜牧业现状与产业特点

近几年,我县畜牧业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扶持政策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明确责任,强化各种措施,认真落实奶牛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标准化生产和蛋鸡标准化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在规模化、标准准化养殖等方面有了重点突破,使畜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影响各行各业,但对我县畜牧业影响不大。我县畜牧业增速虽然放缓,但增长后劲大。一是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罗山豫鸣公司投资1亿元在罗山建成了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生态养殖示范园。信阳万林种猪有限公司也扩大到年出栏8万头,资产达到5000万元。这两家龙头企业正引领罗山生猪业腾飞。二是标准化水平提高,能繁母猪数量猛增,质量提高。近几年,通过国家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引导罗山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标准化的养殖场接近三分之一。规模养殖场趁着生猪市场低谷期,迅速淘汰低产母猪,培育或购买高产母猪,并增加数量,以期赢得市场高峰。2009年全县能繁母猪达到5万多头。三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到9月底,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1756户,同比增长15%。畜禽养殖水小区发展到34个,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32个,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达13个。生猪、肉牛、蛋鸡、奶牛等规模养殖增长最快。四是畜牧业全面增长,增幅较大。到9月底,全县大家畜存栏9万头、出栏2.82万头;生猪存栏46.95万头、出栏71.59万头;山绵羊存栏11.02万只、出栏7.98万只;三禽存栏496万只,出栏376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6.7万吨、1.7万吨和80吨,同比分别增长18%、4%和46%,畜牧业产值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10%。五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大多数养殖企业都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环境治理,建设沼气池,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保证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养殖场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示范和引导规模养殖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从不同层面提升了产业水平,促进了持续发展。

二、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仅有28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合作社有社员仅为10个,规模较小;合作社成员仅占养殖户总数的20.5%,且部分专业合作社依托政府或有关部门兴办,有名无实,与老百姓联系不紧密,因此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明显,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推广速度缓慢。

2.畜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畜产品不安全,一害消费者,二害生产者,三害各级政府声誉和形象。近几年罗山县动物疫病以及有毒有害药物残留对肉食品安全带来的问题不少,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控制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3.畜牧业面临的其他困难

一是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且大部分场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影响环境;二是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一个万头猪场的土地占用是50-100亩,目前有许多投资者有意向投资畜牧业,但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严重瓶颈;三是畜牧业产业链协同能力薄弱,目前全市畜产品加工产值不到畜牧业的10%;四是畜牧业的疫病风险越来越大,一会儿禽流感,一会儿猪链球菌病,搞得饲养者与消费者都人心惶惶。

4.农民养殖信心不足

去年以来,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利润下滑,农村散养户认为养猪“没帐算”,补栏的积极性不高。

5.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困难

当前有一部分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很高,想抓住这个机遇来调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但由于贷款比较困难,资金短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6.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行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

7.龙头企业发展仍显滞后

特别是我县没有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名牌畜牧企业、精品畜禽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对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

8.利润分配不均

在生猪产业的诸链条中,利润分配极不合理,作为付出资金、劳动力最多、且承担风险较大的饲养环节,得益却是最少,按目前的猪价算,饲养肥猪基本无利可图,而贩卖1头肥猪获利30~50元,宰杀销售1头肥猪获利达到200~300元左右。不管市场如何变化,盈利且盈利最多的始终是猪肉经营者,而饲养者始终处于利益链最底层。

9.畜牧改革相对滞后

畜牧业是率先推向市场的产业,但随着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改革不到位又影响到产业运行。经营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生产经营粗放和组织程度不高;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和监管无力。

10.管理观念亟待更新

从近年来畜牧业暴露出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看,有很多是调控引导思想不正确造成的,目前急需改变和树立新观念。不仅要推动产业发展,更要注重数量调控;不仅要促进产业一体,更要注重风险控制;不仅要理顺经济关系,更要注重道德诚信塑造;不仅要搞好单项突破,更要注重力量整合。

三、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

一是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良种场、扩繁场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要对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扶持,不断提高其制种和推广能力,减少对国外品种资源的依赖,提高种业的安全水平。按照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发挥罗山县麻鸭、信阳黑猪、信阳水牛、盈旺种猪等品种优势,强化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保种和开发利用,提高良种的生产性能。二要尽快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强化适度规模养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规模化生产作为实现技物结合、提高产业生产水平和组织水平、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来抓,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和信息支持,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积极扶持和引导广大农户改变兼营兼业的习惯,逐步向专业化饲养方向转变,尽快降低散养散放的比重。三是要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各地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城镇化进程,稳步发展规模养殖场,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饲养,要加强对畜牧小区的建设指导和运行管理,在提高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养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和统一环境治理”的要求,把好规划、准入和监督关,真正实现人畜分离、产业发展、环境友好的目标。四是要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推进标准化生产。各地在推进规模养殖规程中,要同步引导和督促养殖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畜禽产品,帮助和鼓励养殖企业建立无公害基地,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一要建立动物防疫屏障,增加人员和经费投入,建立动物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巩固动物防疫五道防线。即巩固以免疫耳标和防疫台账制度为重点的畜禽免疫第一道防线;把好流通监管,抓好动物及产品调运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的第二道防线;实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工作的第三道防线;完善实验室检测设施、科学监测、诊断动物疫病,提高对动物疫情的感知和预警能力的第四道防线;阻止人畜共患病向人间传播的第五道防线。二要完善两个责任制,拓展责任制的实施范围。要把与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签订年度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拓展到乡镇一级甚至分解落实到村委一级,争取县政府把动物防疫工作列入乡镇考核的内容;要拓展联场带户责任制范围,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与辖区内所有的规模养殖场、畜禽调运单位、屠宰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畜禽交易市场等签订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控责任状,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加强防疫工作的督查指导。三要完善和落实动物防疫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外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准入制度,全面执行凭证交易制度和动物及其产品调入后报验制度。

3.加大畜牧业行政执法力度。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确保市场繁荣、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既是畜牧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大畜牧业行政执法力度,以市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为平台,以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为重点,对规模场和农村散养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机抽检,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规范兽药停药期,以及农村粉状饲料加工点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抓好畜牧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通过以案说法,严惩畜牧业从投入、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

4.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在目前的饲养模式下,各地要花大力气培育一大批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互助互利、建章立制的基础上,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畜产品主产区和龙头企业周边,大力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使合作组织真正发挥其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作用,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散养户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实现有序生产和有序销售。真正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使广大入会农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其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维护产业整体利益。总之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解决畜牧产业中的技术、管理、质量、加工、销售、资金等问题,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对接市场,对外交流和合作,传递市场信息,及时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基础好的地区,要加快培植高水平的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养殖户建立利益机制,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和产销服务对接。

5.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加快主导产业形成,提高农村经济活力,也需要在环境改善、培育新型产业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结合型等现代生产模式,提高土地、淡水等有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尽快扭转大量耗费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要采取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加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改进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支持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采用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通过“能源生态型”模式,建设沼气工程设施、堆粪池、氧化池(塘)、灌溉管(渠)道、有机肥加工厂,建设消纳肥、水(经过综合处理)的牧草基地、林果、蔬菜园地和农作物秸秆、牧草青贮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设施,实现有效治理畜禽排泄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6.充分发挥养殖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养殖协会和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将协会和合作组织真正建成畜禽养殖企业和经营企业自己的自律组织,吸纳和带领更多的畜牧企业,形成强大的利益均摊、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拳头,增强市场竞争力。

7.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第4篇

今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列入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户用沼气建设任务6250只,小型沼气工程16处,秸秆气化站2处,争取农村能源项目资金1082.5万元,另外农业部国债项目建设沼气6500处,年内将建设12750只沼气池,这将使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今年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清洁能源建设的规划工作。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认真做好全市清洁能源建设规划。在市县条件成熟的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区,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组织管理水平好的小区发展秸秆气化;在有一定养殖基础、村庄规划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发展一池三改沼气,结合新农村示范村,重点在全市经济基础薄弱村确定。

2、加大宣传发动,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领导。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改变对沼气建设和利用的陈旧观念。市、县两级要建立和完善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的管理机构,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3、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投入。要坚持“政府引导,项目支持,部门帮扶,农民自身投入为主”的原则。筹集财政、计划、水利、扶贫、科技、卫生等渠道资金,捆绑使用,结对帮扶,重点支持;抓住国家及省加大农村清洁能源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农村能源项目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工商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把有积极性的企业通过招商的方式与项目相结合,发展秸秆气化和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形成个体、集体、社会等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4、试点示范,点面结合,实行规模化发展。在今后的农村“一池三改”建设中,既要注重试点示范,更要注重集中连片实行规模化发展,提高规模效益。

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应根据各地的产业、家庭人口、家畜养殖、资金利用、经济状况等条件,确定建池模式。尽可能做到投资少、效益高,并要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切不可生搬硬套,劳民伤财。

6、抓好培训,强化素质,提高沼气建设技术水平。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关键是领导,成败在技术。要对能源管理干部和沼气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建池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中,应做到“四个不准”和“四个统一”,即“没有资质证书的人不准建池,没有规划和设计图纸的不准动工,主要建筑材料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不准施工,验收不合格的沼气池不准投料使用”以及“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施工”。严把建池质量关,确保建一口成一口,建一批成一批,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

第5篇

将近三十年里,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走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的办学路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先后被评为“省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先进学校”和“市文明单位”,电视台、报纸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办学情况做了报道介绍。

一、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村,合理设置专业,先后开设了林果、蔬菜、农学、农经、畜牧兽医等专业,并根据农村经济需求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不失时机地增设新专业,在办好林果、蔬菜、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上,又新开设了园艺专业和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基本满足了为农村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

为满足教学实习需要,近三年间,学校累计投资380多万元,用于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标本室、解剖室、组培室等实验室10个,建成高标准的牧医专业实习养殖场、兽医门诊和花木实习基地。实验实习设施的充实和完善,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强化了技能训练,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学校硬件基本完备以后,要实现为农育人的目标,关键在于要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一批“专家型”教师,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师资培训计划,拿出专项经费,派出基础较好的教师到各科研院所、农业大学进修培训,并从市科协、市农业局、市畜牧局聘请了5位高级农牧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来。还从农业大学聘请了2位客座教授。使学校具有了一支业务精湛、科研水平高、能说会干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培养。

截止目前,我校已向社会输送了9180名合格毕业生,他们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其中,500余名学生成了闻名乡里的种植、养殖大户,年创利润10万元以上的达160余人,55名学生有了科技成果。农村科技专业毕业生__x,毕业后从事食用菌研究与开发,自办“食用菌研究所”,被授予“省科技标兵”称号。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__x,回乡后,利用在学校学得的技术,开办兽医门诊,同时自行配置加工饲料,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年创纯利达50万元。

二、立足科教兴农,实施培训工程

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是体现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和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我校始终把开展科教兴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寻找有效途径,把科技和教育送到农民的家中。

1、实施“科教兴农”实用技术培训和富民工程。九九年,学校向市科委申报了“‘科教兴农’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并获得政府批准正式立项实施。这项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是:由学校提供技术、师资,政府提供必需资金,通过“科技大篷车”的形式,送科技下乡,把最新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并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解决农村从业者的难题。此项工程自实施以来,直接受益者达88000多人,获得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

2、推行“职成联动计划”,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为了解决农村从业人员和闲散人员不愿进入职校学习的问题,学校与市成教办联合办学,利用各乡镇、办事处成技校中心校为依托,举办种植、养殖两个专业的校外学分制中专学历班,学校负责教学,成技校负责招生。采取滚动招生、分批注册、巡回授课的方式办学。课程采用学分制,学一门考一门,累计达到720学分以上即准予毕业,颁发与在校生同等学历的毕业证书,学生也可参加专业技术等级考核。此项计划实施至今,已招收学员3200名,有1070人已顺利毕业,有力的促进了现代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3、立足长远,为集约化农业储备人才。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现时急需,也要立足长远,为明天的发展储备好人才,为此,学校一班人将目光投向了集约化农业人才的培养上。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和预测论证,认为我国农村现行的联产承包、散户经营的农业生产,必然要走向企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而这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尚未开始培养,作为一所有着为农服务的目标的职业学校,毅然勇立潮头担当大任,20__年,向国家科技部申报了“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已培养各类人才2600余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大文章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蓬勃兴起,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和配合全市工作的重心转移,积极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1、为支柱产业发展服务。世纪之初,市政府把粮食、林果、畜牧、食用菌确立为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为此学校组成相应的四个科技咨询服务小组,利用乡镇集市日,向农民宣讲有关的科技知识、解答实用技术难题,散发科技“明白纸”,及时提供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信息。为了使服务工作更具实效性,先后与省农大、省果科所、省农科院建立了业务联系,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最新品种引入示范基地,并通过对比实验把适合本地栽种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几年来,共引进桃树新品种4个、草莓新品种3个、食用菌新品种8个。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农村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积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如

第6篇

1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县级图书馆是基层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文化阵地,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地方,对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国家基层文化组织,具有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进行文化传播的职能。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能够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人们通过阅览,可以了解应该怎样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了解到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断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情趣,促进整体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风文化的建设,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多种途经发挥县级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还可以结合农民身边发生的特殊事例,采用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如:宣传画、编成节目通过农民宣传队进行表演等,使农民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引导农民逐步转变思想观念,使那些不健康的东西一步步从农民的生活中消失,使先进文化理念深深植入农民的灵魂深处,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同时,文化教育对个体不断地发生影响,通过对个体的行为规范来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通过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软约束”形成对人的控制,使个体顺应社会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就农村而言,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利用文献信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图书馆在为农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按照地域特点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把文献信息服务作为基本的服务手段,以农村的图书馆(室)为依托,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站,实行定期更换书刊。在为农民朋友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一次文献的基础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同时还要针对农村需要,把大量的网络信息、报刊、图书上的实用资料编成专辑,送到农民手中,为他们提供科技信息、商品信息,以指导农民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增产增收。除此之外,还要不定期地举办多种服务活动,发放科技资料、举办科技图书展览。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遨游知识海洋的海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以其开放的特性,丰富的馆藏,优雅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发展的知识背景,拓宽其精神生活的领域,净化精神境界,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 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7篇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如何真正领会中央精神,贯彻上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认为要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

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历年的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建设新村庄更应遵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放在群众意见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特别要重视解决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达指标,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增加乡村负债搞形象工程,装扮门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与中央的精神相去甚远,就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发展新产业不强求一律。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但如果产业趋同,产业没特色,最终都会导致产业的失败。因而我们要在发展新产业的指导思想上‘‘存异”而不能“求同”,要立足本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等实际发展产业,突出比较优势。对我县而言,还是要突出果畜两大产业,在果畜两大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上下工夫,不跟风、不起哄,不模仿他人,不照搬模式,实实在在抓好已有产业。另外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力争使产品具有特色,发挥支撑作用。这样农民就会增收,农村就会富裕,农村就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就能得到落实,新农村建设就会不断推进。

培育新农民不敷衍了事。同志曾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最活跃的力量,必须切实重视对农民的培育。多年来,我们搞过不少针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活动,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的要求更高,我们要切实改变一些培育农民搞形式、走过场的做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政策规定,革除体制弊端,以培养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切切实实做一些帮助农民、教育农民、扶持农民的工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真正使培训内容切合实际,培训方式易于接受,培训效果日益增强。努力使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农村社会良性互动,科学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社区文化 主动性 创造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

三、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

在国家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实践探索出多种节约用地、高效用地的有效途径,既落实好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又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实现了资源和发展双保共赢。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了52号文件,其中,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用地问题,明确提出:“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合理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好耕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国情的认识,严格依法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结合“6.25”土地日宣传活动,营造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舆论氛围,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2.领导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作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使领导真正认识到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矛盾的根本措施。

3.编制好符合国情,符合本地实际,顾及长远利益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使规划既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又具有可操作性,方便实用。

4.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结合城市建设逐步改造成居民小区,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用于城市其他项目建设。镇驻地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应大力提倡建设居民小区,建设4~5层居民楼,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建设两层以上的楼房,禁止再建平房,现在空闲的住宅一律拆除,复耕或转让用作他用。农村村庄建设要向中心村集中,大力提倡旧村改造,有劣地的不占用好地,新村建房一律建成占地少,经济实用方便的楼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对于老年人现居住面积很大的旧宅的处理,可以由其子女出钱按规划建设面积较小,但方便实用的平房,也可以由村委会统一建设一批老年公寓周转使用。

5.开展指标置换实施旧村改造要坚持不损害群众利益,不增加农民负担,整治方案公开,村民原有宅基地及空闲地情况公开,新的宅基地情况公开,拆迁计划公开,新建住宅投资情况公开,整理后新增耕地承包计划公开。坚持治理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一村一策,分类实施。

6.严格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一户一宅,多余的住宅和村内的空闲地由村委统一收回处理,也可以有偿使用或与其他承包土地相挂钩。不符合规划的多余旧宅要坚决拆除,符合规划的可以自行拆除,也可以转让给其他符合建房条件的村民。

7.旧宅拆除复耕后,原住户优先承包耕种,不准种树、荒废、垒院墙、堆放杂物等,只能作为种植用地,否则收回承包使用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位是发展生产,而农村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振兴农业,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是农民致富之本,农业发展之源,耕地的保护和建设,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