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影视文学概念

时间:2023-08-31 16:37:10

导语:在影视文学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视文学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概念图;综合性学习;学习工具;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4-01

1.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1]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们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往往把此类课与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作文课、知识传授课混淆,现实中也不乏教师对综合课无所作为,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的现象。对于以上发现的问题和现状,研究者认为教师应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建议:"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2.念图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

概念图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合作的工具、评价的工具,最早由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的诺瓦克(D.Novak)等人基于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学习理论开发的,他们在《学会学习》一书中使用图形组织结构,称之为"概念图"[2]。概念图模拟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新知识的"同化点",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概念图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有其理论的基础。"概念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还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3]"故此,把概念图引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准实验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3.念图支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构建

概念图是知识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具有激发右脑潜能、提升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和工作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克服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不足,研究人员在借鉴概念图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探索出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该套策略包括了四个环节。

第一,自主选题。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主题,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先梳理知识脉络,完成单元结构的概念图;接着,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汉字资料的学习内化知识;然后,让学生由课内资料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拓展阅读。

第二,精心策划。学生自主选题后,自主分为"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美"、"汉字之趣"、"汉字之误"等小组,一起填好活动设计的概念图,避免了形式主义。

第三,有效实施。"实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总要的环节,学生按计划利用网络及在图书馆、书店等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实践探究。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协作,绘制概念图,准备进行成果汇报。

第四,交流评价。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学生们绘制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概念图,按照既定的方案向大家展示成果,并进行有效的小组评价。

4.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4.1 被试。为了验证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的实际效果,我们在广东省广州市LDX小学选择了五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并相应选定同年级中水平最为接近的两个班作为对比班。本研究的准实验假设:概念图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4.2 材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

4.3 准实验过程。实验研究持续进行了一个月。实验班以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均每周一次,每次一个课时(40分钟)。实验班与对比班的综合性学习课时完全一致。在实验班,每次运用概念图支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而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期间不做其他无关干预。

4.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在实验后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74%的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时画概念图的学习方法感兴趣;56%的学生喜欢画概念图;79%的学生喜欢一起讨论,并用概念图来记录收获的学习形式;67%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会主动说出来,并添加到集体完成的概念图中;96%的学生认为概念图能提高自己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绘制概念图的体会和习惯方面,88%的学生觉得绘制概念图容易;87%的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会使用概念图的方法;97%的学生认为概念图会帮助解决一些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困难;87%的学生喜欢在概念图上画图形;56%的学生经常运用概念图帮助综合性学习;53%的学生希望老师还采用概念图教学。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概念图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5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运用概念图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概念图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工具。

第2篇

【摘要】影视文化既是技术文化又是声像文化,影视文化不像文学或者其他过于抽象的文化一样难懂,影视文化是一种通俗的文化,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它普及了社会群众的文化知识,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关键词 文化影视 技术 声像 大众传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我们要获得一个精确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定义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且不易完成的事情。正如德国学者弗罗伊德所说:“任何科学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最一般的观念在开始总是不确定的。他们只能靠人们从现象中感受到的东西才开始得到解释。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

影视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 年12 月28 日,世界上第一次活动电影正式公映,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至此,世界上第七艺术,光和影的艺术———电影正式诞生了。狭义地看,“影视”指电影、电视交叉的共性部分;广义地看,“影视” 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而“影视文化” 同样可以从三个系统中见出其特质和地位。“影视文化”的三个系统:大众传播系统、艺术创造系统、娱乐休闲系统。“影视文化”,是人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电影电视文化样式。具体来说,“影视文化” 是人类重要的传播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样式和娱乐休闲样式。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指的是电影、电视共同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正确理解影视文化,至少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影视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技术的特征就是追求高效能、规模化的大生产,可以反复、大量的被复制。影视技术不断发展的目的就是创造出完真的声像世界,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影视文化是声像文化。影视营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声像文化。单纯的文字、声音所塑造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形象世界,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广袤、荒凉的沙漠风光的形象世界。对于没有大漠经验的人,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加猜测去理解诗人塑造的这个艺术世界。抽象的文字要转化为读者心目中的一种形象,往往会发出诸多畸变或扭曲,产生误读。当然,文字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奇妙的阅读效果。其次,影视是对于真实事物的再现,即使如恐龙那样已经消失了上万年的动物,在影像上也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再现。如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逼真的声像效果,使人身临其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影视文化有更加广阔的传播媒介,电视,手机,电脑,网络,电影院等等。影视技术成熟,普及度高,使大众都能感受到影视文化的魅力。影视文化不像文学或者其他过于抽象的文化一样难懂,它是一种通俗的文化,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影视文化以声像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更直接,不需要大众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带给我们视觉盛宴。

影视文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经济物质上的效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学习后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来放松心情。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明星效应、时尚吹鼓,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激励大众消费。

影视文化另一个超出以前所有文化的优势就是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其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影视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很大,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和知识产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媒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种新的媒介去把握,这就是大众传播。而大众传播形成了信息环境。影视文化作为信息环境中的一员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影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及了社会群众的文化知识,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如电视网络获得影视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全民族、全社会的综合素质。影视文化也使得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不同地区的文化,足不出户看世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影视文化传播的同时带有强大的信息量,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影视文化也有很多弊端。文化过于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慢慢消失。文化渐渐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中成为一种消费品,文化意识和文化艺术的淡化和单薄也渗透到影视文化中。一些低俗的影视作品的出现,危害了大众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同时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激起了大众日益高涨的消费欲望。攀比,奢靡之风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导致一种从众消费的趋势日益增加,一些广告不乏有欺骗大众的行为,更加污染了影视文化。近几年“宅”字盛行,与影视文化也脱不了关系,一些人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家里与电视电脑相伴,这也是不利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阻碍了人际交往,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所以很多人在呼吁“宅人”走出去。很多地方和政府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消除影视文化对人们的副作用。总之,凡事有利必有弊。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正确看待影视文化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①王俊杰:《影视艺术论稿》[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

③丁亚平,吕效平:《影视文化》[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直接翻译 间接翻译 影视翻译 运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偌大的世界已变成了“地球村”,世界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小。原先“只受知识分子青睐”的西方影视如今已发展成寻常百姓八小时之外休闲娱乐的好享受。打开电视看电影,西方影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这个影视的传播的过程中,西方影视的翻译功不可没。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及电视的收视率,因而成为影视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译者不应忽视的一个环节。” 

自1991年Gutt关联理论在国外发表以来,在西方翻译界掀起了波澜,最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时间,研究它的学者很多,但一般都是将它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极少用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理论,然后探析其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二、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 

Gutt的关联理论中有很多很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如其中有关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就很重要。这两个概念来源于Wilson &Sperber的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论述。他们认为,直接引语就是要“复制说话者的原话,保留原话中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而间接引语则无须保留原话的语言特征,“只用转述原话的命题形式,即原文的基本意义”即可。 

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启发下,Gutt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Gutt认为,直接翻译有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翻译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特征并不具备太多的相似性,迥异的地方居多,所以,Gutt认为,直接翻译的“保留原文或原话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最终结果是“保留语言特征为译者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那么,什么是交际线索呢?这里的“交际线索”就是“保留原文的风格”的意思。如: 

电影《成长的烦恼》中,杰克家里请了一位保姆,因保姆年轻貌美,妻子梅琪醋意大发,于是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Jason:I truly believe you haven’tgiven her a fair shake 

Maggie:I truly hope you haven’t, 这里的“I truov hope you haven’t,是个省略句,其后省略了(given her a shake),这是一个妻子因吃醋而说出的一个谐义双关语。为了体现原文的双关韵味,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我们不妨试译为:” 

杰生:我相信你还没有给她机会试试。 

梅琪:但愿你还没试过她。

这句话使用直接翻译法,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出了原文的一语双关,观众能够理解,也可接受,成功地达到了“观众获得原作本意的交际线索”,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交际任务。 

间接翻译的目的在于“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改动较大。如在影片《狮子王》中,土狼威胁辛巴和娜娜说要把他们变成“a cub sandwich”原译为“狮肉三明治”,听起来比较生硬,如果用间接翻译法对原文进行改动,就可以翻译得就很巧妙,如“红烧狮子头”,这是一个意义双关语,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三、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在西方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根据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的文本分类,影视作品“属于呼吁语”,翻译的重点应“以读者的反应为标准”,Gutt在其书中列举了大量文学方面的例子,如诗歌和圣经的翻译例子来论证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笔者认为,影视作品属于文学作品的一部分,Gutt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 

Gutt认为翻译“不应该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只要读者的收获超过了他们付出的努力,那么,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译者只有在“确定了读者的认知语境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翻译,否则只能用间接翻译了”。由此可见,在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让观众完全享受原作的风格特点及艺术魅力,那么,译者就要积极地保留原影视作品中的“交际线索”,努力再现原作的风貌,给观众一个较大的空间去理解、想象、假设原作所以,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具备良好的判断力,精准地给观众的认知水平进行定位,判断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期待程度,如果观众具备一定的与影视原作相关的的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并对异域文化有着较强的期待,那么,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直接翻译法,再现原影视作品的文化精髓,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如: 

英国电影《魂断蓝桥》电影一开始,便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 Voice: 

At eleven fifteen this morn,ing the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with Germany. 

译文: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不少译文在“Number Ten DowningStreet”后面使用了增译法,加上了“——英国首相府邸”,以避免某些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是个什么地方。其实,该译文是以前的译文,如果现在要重译的话,译者完全可以把“——英国首相府邸”省去,直接用直接翻译法,因为如今的观众的知识水平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如果观众对源语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只对影视的内容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使用间接翻译的方法,只“保留原文的大意”,不要在保留原影视作品的风格上下太多的功夫。 

第4篇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领域的专家都曾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可见,给文化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统计,至少有两百多种有关“文化”的不同定义。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如此之大,恰恰说明了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但在对文化不同的阐释中,人们都认可文学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学’决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不论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文学的形式,甚至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都是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1]

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不仅有助于发现和证实文学在文化系统中的独特价值,还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潜能和无限可能性。外国文学史其实就是外国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史,在一个文化研究已越来越热的时代里,单纯的、狭隘的文学研究和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外国文学教学已越来越多地与外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一、电影辅助外国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21世纪用“视觉时代”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了:视觉信号和视觉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内容到方式决定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规划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定制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视觉时代的另一个说法就是“读图时代”。我们不再单纯、甚至不再主要依靠文字来传递、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而是越来越多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图像,使图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也使图像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图像技术和艺术也正在超越文字技术和艺术,成为时代的新宠。

电影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综合运用声、光、影技术,形象逼真地表现文本,并以极为直观、方便的欣赏方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的传播方式和对受众的覆盖面,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难以与之抗衡的。“美国著名的批评家詹姆逊曾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形象社会或景观社会,视像对人们的影响已超过甚至取代了文学。”[2]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也就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加之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很多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曾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障碍。且看外国文学史的一些经典著作,如《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它们或篇幅过长,或叙事节奏缓慢,或语言晦涩,对于90后学生而言可读性不强,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浓。而据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却比原著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是先接触到《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才去看《飘》这本小说的。

这并不是说可以用观看电影来取代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然而在读图时代,用影视资源来弥补作品阅读的不足、重新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失为一个选择。

二、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正因电影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运用影视媒介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助于他们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地域风情和社会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价值观。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文化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利用电影进行文化教学将大有助益。

(一)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外国文学包括欧美、亚非拉许多国家民族的经典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内容丰富庞杂。因此,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首要困难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再现。外国文学形象再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描写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而这些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隔膜,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接受困难。而电影,则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了解到文化的差异。

在电影中,环境、风俗、礼仪、服饰、言谈举止等一系列感性印象替代了抽象的文化符号,原本不可触摸的“文化”被置换成了具体可感的场景,有利于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如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在轻松愉悦中感知到了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电影《名利场》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形象使我们看到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名位、权势、利禄原是相连相通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出身寒微的蓓基·夏泼要不择手段飞上高枝了;而2013年由巴兹·鲁曼导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还原了小说中描绘的1920年代的纽约的质感,甚至找回了那种“爵士时代”的某种耽美和玩乐主义的感觉。电影以最为直观和生动具象的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文化情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促进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反思

在外国文学中,有些经典作品尽管声名远播,却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国读者望而生畏,如美国当代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曾以这部小说迅速走红文坛,产生了震撼性效应。这部小说是海勒为读者精心设计的一座文字迷宫,“小说自然时间序列被破坏,因果关系也缺失,各章节、各段落可以相互取代,可以从任何位置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位置结束。”[3]这种刻意为之的“混乱无章”对于很多追求情节生动曲折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艰辛的阅读旅程。而借助于迈克·尼克尔斯导演的同名电影,则更有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观影中,我们感知到了整个飞行大队士气低落的气氛,士兵们有的酗酒闹事,有的开小差,有的找胡混,有的架了飞机作超低空冒险飞行解闷。尤索林地站在队伍前接受勋章,丹尼卡医生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死人”,这些画面不仅给观者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又传达出了作品中愤世嫉俗的深层含义,令人悲伤,引人沉思。

三、运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如上所述,电影对外国文学的文化教学大有裨益。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用电影赏析来代替正常的教学内容,更不能把外国文学课程当做影视鉴赏课来上。结合教学实践,在运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文化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取优秀影片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从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88部电影,外国文学史不用愁》就可见一斑。但影视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创作方式、表现方式、存在方式和受众接收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默默无闻,却因为被改编成电影而带动了相关图书的热销,如F·S·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原本不为人们所注目,却因2007年上映的、由大卫·芬奇导演、皮拉德·皮特主演的同名电影而名声大噪;而某些由经典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却反响一般,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数次改编成电影,其中1958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在当年的奥斯卡中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项,以及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摄影奖提名,但海明威本人却很不认同演员的表现,很多观众也反映影片比原著要逊色很多。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名著也被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导演们搬上屏幕,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有多个影视版本:1940年版、1980年版、1995年版及2005年版,其中,1995年BBC的6集迷你剧是公认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而这首先得益于它忠实于原著,不过多地烘托男男女女的情感悲哀,通过对话来刻画世俗的人物形象,那些琐碎的、奥斯丁式的幽默被保留了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在外国文学文化教学中,要慎重选择影片,尽量选取那些忠实于原著的、文学性较强的影视作品。

(二)进行有效赏析

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放映整部电影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完整的电影赏析;另一方面,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最能体现外国文化、民俗风情的片段剪辑出来,在课堂上适时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兴趣。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决不能仅仅把影视欣赏当作娱乐消遣。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四熟”:对教材内容熟悉、对作品内容熟悉、对影片内容熟悉、对学生学情熟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文学文本和影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认识,在播放影片时进行恰当的点评和讲解。而在欣赏之后,教师还应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或单纯从影视欣赏角度出发,探讨中外文化的差异;或从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探讨影片有哪些创造性叛逆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这种思考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观后感的形式来抒发。如此,学生不仅通过影片欣赏巩固了文学知识、丰富了文学素养,还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

尽管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有很大优势,但它也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远远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对外国文学名著文本的直接阅读依然是外国文学教学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有效果、最为直接的学习方法。”[4]因此,教师要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帮助外国文学找回失去的读者,使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产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在影视和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中,达到外国文学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艳兵.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6,(02).

[2]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徐练宏.《第二十二条军规》结构特色评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5,(12).

第5篇

【关键词】诗学;字幕翻译;翻译教学

比起历史悠久的文学翻译,影视翻译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如钱绍昌教授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

一、从诗学角度看影视字幕翻译

德拉巴斯蒂塔从符号学角度将“影视”界定为通过视觉和音响传达多码意义的符号,Shutt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界定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现有的字幕翻译研究大多采用目的论、等效原则、互文性等理论视角,考察的重点往往是字幕信息的转换,而对字幕的审美功能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是指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诗学概念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时被赋予了新的阐释。雅各布森提出“诗学所要处理的问题为:‘是什么使语言信息成为艺术作品?’”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一方面要考虑剧情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再现电影中人物语言整体连贯的诗学效果。美剧《复仇》语言文学色彩浓厚,人物语言对白具有典型的诗学特点。该剧字幕翻译出自“人人影视字幕组”。

二、比喻的翻译

比喻是文学文本中常见的陌生化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说“比喻是文学的根本”。因此,字幕翻译中应该尽量保留原文字幕的比喻。以下以比喻常见的明喻和暗喻翻译举例。

1.明喻的翻译

例1:

Justice, like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公正亦如美,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Some see an innocent victim; others see evil incarnate getting exactly what's deserved.仁者见无辜之羔羊含冤获罪,智者见魔鬼之化身罪有应得。

在这个比喻中,“公正”被比作是“美”,译者匠心独运将源语恰好与中国谚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对应,并分别用“仁者”、“智者”呼应了源语中的“some”和“others”。“无辜之羔羊”与“魔鬼之化身”,“含冤获罪”与“罪有应得”对仗工整、诗意盎然。

2.暗喻的翻译

例2:

Inside the viper's nest, you must be a viper ,too.要想在毒蛇的巢穴中生存下去,你就必须以毒攻毒。

此句把仇人比作“viper”,源语中两次使用名词“viper”,但译语并没有生硬地全翻译成“毒蛇”,而是灵活译出其涵义“以毒攻毒”,让中文受众更易领会其含义。

三、排比重复的翻译

例3中,对于排比重复短语“condemned to repeat it”和“condemned to relive it”,译者译成了“注定会重蹈覆辙”和“亦注定会重蹈覆辙”,共用一个四字短语,再加一个“亦”字,不仅原意表达贴切,而且兼顾了诗体特征,实乃神来之笔。

例3: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being condemned to repeat it.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But those of us who refuse to forget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而忘不了过去的人,亦注定会重蹈覆辙。

四、字幕翻译应用于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评估主观性太强,评估缺乏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很难看出个人翻译能力的发展过程。随着网络技术和语料库的发展,将学生的翻译作业的电子文档搜集起来,制定出“学生翻译档案”,稍作整理就可形成“跟踪性学习者语料库”,考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变化。

学生从欣赏、学习原字幕翻译,到自己动手翻译与已有译本对比优劣,再到加入字幕组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建立“学生翻译档案”电子文档、跟踪性学习者语料库,可以不断追踪跟进了解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的进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第6篇

关键词:交叉;分离;影视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32-01

众所周知,影视剧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映现在屏幕上的活动画面,以逼真的视听“语言”去撞击受众的感官系统。影视剧作品远不及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那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做过精辟的评论:“文学与电影是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文学和影视艺术相互交叉却又彼此分离,在各自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中实现着彼此密切的互动性的。

早在影视传媒出现之前,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就是当时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随着影视艺术的横空出世和迅猛发展,让画面和声音在第一时间给人们以强烈冲击,制造了让观众意想不到的奇观世界,文学作品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光环而渐渐遇冷。例如很多人能够知晓托尔金的史诗巨作《指环王》是由于同名电影的巨大影响,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在同名电视剧火热上映后人气大增。不可否认,部分精彩的文学作品是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才被重新摆上货架,甚至有点谄媚地以影视作品的海报或剧照作为自己的封面、彩页、插图。早在1927年,电影导演阿培尔·冈斯就满怀激情地宣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在水银灯下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而小说家亨利·米勒则认为:“电影是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来创造奇迹。确实,有朝一日电影取代了文学,不再需要阅读,我会举手欢迎的。你能记住影片里的面孔和手势,而你在读一本书时,却永远无此可能。”无论这些论点是否过于偏激,它都表明影视作品确实构成了文学存在与发展的巨大威胁。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年创拍的影视作品如过江之鲫,成功的剧作却寥寥无几,原因不乏是太多的概念化的故事与情节,太多的虚假与浮华,不排除部分影视剧的专业就像进入流水线操作系统般的搞创作。其次,技术主义影视作品往往追求场面和视觉效果为主。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作品对特技、制作的依赖已经被置于其它任何艺术特性都无法比拟的位置。但与雄伟壮观的特技相对照的却是渺小可怜的故事和干瘪失真的人物形象、虚假造作的情感。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说过:“电影唯一的宗旨似乎就是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心醉神迷,用美仑美奂的布景引人入胜,以洋洋大观的场面征服人心。”虽然技术上的提高固然能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满足观众在感官享受上的不断追求,但是缺乏思想性、文学性示免使很多影视作品华而不实,在刺激了感官以后并不能让观众对亲情、友情、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所以,影视艺术和文学本是同根同源,只是拥有两种不同的艺术气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抵悟。影视作品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上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如二月河原创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海岩原创的《死不瞑目》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这些好电视剧原本出自好的文学作品。这些好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对人物造型的塑造、生活历程的提炼、艺术性的表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和高度。这样的作品经过改编,按照电视剧的需求,增加其戏剧性,强化其冲突,浓缩其人物,结果自然被观众喜爱。

那么,影视的文学性是否就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呢?其实答案并非如此,两者又在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比如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它可以从冰天雪地直接转入百花盛开,让观众去感受冬去春来的时空转换,也可以用镜头轻松地展示某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和风貌,用文学语言则非三言两语能讲清楚。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比如影片《逆光》中文学作品中有一段春意的描写:春天踩着湿漉漉的脚步走来了。这种诗化的文学语言,由于缺乏形象性,很难直接拍摄。于是导演巧妙的通过造型手段,用镜头代替作家的笔准确表现了春天的气息:细雨中的轮船、苏州河畔的灯塔;尼龙绳上的水珠;拥在一团的雨伞等。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不等同于文学,也不完全依赖于文学。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以画面叙述的影视作品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视作品更具有审美表现力;但文学作品虽不能像电影那样塑造直观的形象,但却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获得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这种交叉与分离中互动着,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轨道,又相互依存,相互携手,在艺术人殿堂里熠熠生辉。

第7篇

IP特别是大IP,与IC、IQ有什么不同?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现在影视(包括游戏)行业所说的大IP,专门指向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开发潜力巨大的版权作品。行内人对于版权及其衍生品开发的重视,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去年,广播影视出版社的社长王卫平、制片人董俊都在采访中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国内影视衍生品开发现状的关注,如今IP被广泛提及、关注和全方位的打造,代表了行业的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我们不希望这个词汇,如“互联网思维”等说法一样,只流于概念,一阵风刮来,一阵风消失。IP的真正内核是什么?某一个IP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意味着什么?如果对这个核心不明确,更多高价购买IP的人最终会空手而归。

对这样一个大问题谁也没有能力做出上帝般的预言和解答。我们或许可以从培训班的另一个高频词汇――人物,“侧耳倾听”到IP内核的声音。《十月围城》等作品的编剧卞智弘强调人物是一切作品的出发点,那些不是从人物身上生发出来的冲突如空中楼阁一样不可信任。做生活剧见长的编剧李潇也说,“写好生活剧,先要好好生活。”这就不只是从创造出的人物出发,更是以自己为原点出发了。

李潇说她不愿意改编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多是表达了一种情绪。而现在最热门的IP就是网络文学,因为网络文学是最廉价的试验田。只需要搬运到网络上,看看是否吸引人,也就大体知道了是否具有开发的潜力和吸金力。

第8篇

[论文摘要]自1991年Cutt关联理论在国外发表以来,在西方翻译界掀起了波澜,最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时间,研究它的学者很多,但一般都是将它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极少用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理论,然后探析其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偌大的世界已变成了“地球村”,世界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小。原先“只受知识分子青睐”的西方影视如今已发展成寻常百姓八小时之外休闲娱乐的好享受。打开电视看电影,西方影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这个影视的传播的过程中,西方影视的翻译功不可没。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及电视的收视率,因而成为影视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译者不应忽视的一个环节。”

自1991年Gutt关联理论在国外发表以来,在西方翻译界掀起了波澜,最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时间,研究它的学者很多,但一般都是将它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极少用于影视翻译的研究,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理论,然后探析其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二、关联理论中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

Gutt的关联理论中有很多很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如其中有关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就很重要。这两个概念来源于Wilson &Sperber的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论述。他们认为,直接引语就是要“复制说话者的原话,保留原话中所有的表面语言特征”;而间接引语则无须保留原话的语言特征,“只用转述原话的命题形式,即原文的基本意义”即可。

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启发下,Gutt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Gutt认为,直接翻译有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翻译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特征并不具备太多的相似性,迥异的地方居多,所以,Gutt认为,直接翻译的“保留原文或原话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最终结果是“保留语言特征为译者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那么,什么是交际线索呢?这里的“交际线索”就是“保留原文的风格”的意思。如:

电影《成长的烦恼》中,杰克家里请了一位保姆,因保姆年轻貌美,妻子梅琪醋意大发,于是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Jason:I truly believe you haven’tgiven her a fair shake

Maggie:I truly hope you haven’t, 这里的“I truov hope you haven’t,是个省略句,其后省略了(given her a shake),这是一个妻子因吃醋而说出的一个谐义双关语。为了体现原文的双关韵味,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我们不妨试译为:”

杰生:我相信你还没有给她机会试试。

梅琪:但愿你还没试过她。

这句话使用直接翻译法,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出了原文的一语双关,观众能够理解,也可接受,成功地达到了“观众获得原作本意的交际线索”,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交际任务。

间接翻译的目的在于“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对原文的语言特征改动较大。如在影片《狮子王》中,土狼威胁辛巴和娜娜说要把他们变成“a cub sandwich”原译为“狮肉三明治”,听起来比较生硬,如果用间接翻译法对原文进行改动,就可以翻译得就很巧妙,如“红烧狮子头”,这是一个意义双关语,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三、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在西方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根据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的文本分类,影视作品“属于呼吁语”,翻译的重点应“以读者的反应为标准”,Gutt在其书中列举了大量文学方面的例子,如诗歌和圣经的翻译例子来论证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笔者认为,影视作品属于文学作品的一部分,Gutt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

Gutt认为翻译“不应该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只要读者的收获超过了他们付出的努力,那么,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译者只有在“确定了读者的认知语境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翻译,否则只能用间接翻译了”。由此可见,在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让观众完全享受原作的风格特点及艺术魅力,那么,译者就要积极地保留原影视作品中的“交际线索”,努力再现原作的风貌,给观众一个较大的空间去理解、想象、假设原作所以,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具备良好的判断力,精准地给观众的认知水平进行定位,判断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期待程度,如果观众具备一定的与影视原作相关的的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并对异域文化有着较强的期待,那么,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直接翻译法,再现原影视作品的文化精髓,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如:

英国电影《魂断蓝桥》电影一开始,便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 Voice:

At eleven fifteen this morn,ing the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with Germany.

译文: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不少译文在“Number Ten DowningStreet”后面使用了增译法,加上了“——英国首相府邸”,以避免某些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是个什么地方。其实,该译文是以前的译文,如果现在要重译的话,译者完全可以把“——英国首相府邸”省去,直接用直接翻译法,因为如今的观众的知识水平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如果观众对源语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只对影视的内容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使用间接翻译的方法,只“保留原文的大意”,不要在保留原影视作品的风格上下太多的功夫。

如:好莱坞大片Waterloo Bridge,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用间接翻译法转译成了“魂断蓝桥”,极富艺术氛围和浪漫气息的片名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创造了好莱坞大片的票房记录。

译者这样做是处于对观众的认知水平的准确判断,为了避免观众因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不知电影的内容,或虽有相关的地域文化知识,可是却误以为该片为一个战争片,因而会失去很多的观众,故改用画龙点睛之译“蓝桥”,运用该词的所隐含的意义,让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该间接翻译方法实在为上乘之作。又如:

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Edgar.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oe young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oa:Yes,I do,With a fierymustache.

如果用直接翻译法则翻译成: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观众听了这段对话后,一般都不解其意。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或充满着褒奖之情。如汉语成语中有“龙的传人”,“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而西方语言中,“龙”是邪恶的化身,因此“dragon”翻译成“龙骑兵”会给观众带来误导,产生错误联想,以为“龙骑兵”就是“皇家骑兵”之意。但这个译文在上下文中,语义或逻辑上都站不住脚。因此,我们不妨使用间接翻译方法,试译为: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文化交流大众化的今天,不少观众对源语文化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喜欢看充满异域文化氛围的西片,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有关异域文化的相关信息,他们愿意感受西方生活方式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爱听西人特有的幽默,他们急于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情况,西人的世界观、认知观等。这样,译者便可以把源语中的文化成份用直接翻译法传达给观众,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观众的期待,让自己的交际意图和观众的交际线索相吻合。

第9篇

[论文摘要英语高级视听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但学生对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的诊释与欣赏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说,构成学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本文旨在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探讨英语高级视听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语言已经越来越超出单纯的“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越来越被看成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的语言教学也越来越多地与文化问题相联系。每一门学科都有可能从本学科的视角出发来考察与之休戚相关的文化问题,而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的关注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其多维度的人际关系及其特征、结构和功能,以文化心理为求索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就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和能力,而英语高级视听课就是为此而开设的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同时又通过文化交融提高交际能力的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课程,但学生对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的诊释与欣赏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说,构成学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语高级视听教学中学生理解与先理解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先理解与跨文化意识

先理解是接受反应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接受反应文论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它不仅在德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成功,对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和震荡。它以伊瑟尔和汉斯·罗伯特·尧斯为主要代表。该理论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读者的接受,强调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从作品到读者的接受过程。伊瑟尔认为,文本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他提出了“空白”这一概念,即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并且是文本中已实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它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而尧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也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读者被动接受,而是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先理解,即对每部作品独特的意向,它受读者个人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个性气质、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的影响。这种阅读前的意向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因此,在尧斯看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也不是纯客观的,对所有时代的所有读者都完全一样的,更不是仅仅由作者意图或作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模式(尧斯,1987)。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来说比较复杂而棘手。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威斯勒将文化简要地表述为:“在历史以及社会科学中,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尤林,2005)。按通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的积淀。它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兼容性的特点。文化的这些特质既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又表明了跨文化交际的可能性。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肯定是多元化的,因为多元化的经济及社会形态已成定势,经济及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以全球多元经济形态和多元社会形态发展为导向的多元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使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日益重要及必要。因此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因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曾说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教学.即通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这种跨文化意识包括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Samovar,1998)。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说,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对外国文化先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解与先理解

英语高级视听课中所用的材料有很高的语言真实度,很多直接来自于西方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是文化的载体,西方影视作品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人民族心理、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它蕴含了广博的文化信息并能折射出西方的社会风貌、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和艺术作品,如同文学作品,是一种文本,一种等待被解读的文本,影视欣赏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过程。因此,在视听课上,学生作为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就是一个实现作品意义的过程。按照接受反应文论的观点,学生在诊释西方影视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受自己的文化观及自己已知的异文化观的影响,因此这种诊释过程又可以看作是影视作品与作为观众的学生的混合的过程,它是二元的,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角度来看,观众的理解是对西方影视作品进行阐释的基础,而理解不是孤立行为,它不能脱离外在的现实存在。具体而言,理解是主体的精神生活与客体世界的沟通了解与认识,这个过程,伽德默尔称为“视域融合”。也就是说,观众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它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作为主体的观众本身的一个先理解,即观众的前在经验和能力,而这种前在的经验和能力与对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感应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本解读是一个开放系统.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和批评方法作出不同的解释。文本的意义是丰富多样的,因为一个文本的实现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没有哪种解读能够穷尽它。文本作为一种开放性系统,它力图释放出多种多样的联系和解释:它并不想传达出一个单一的信息,也不想把不同的解读者都限定在同一种理解里面。对文本的主观理解同时也是文本造成的客观效果,这就是效果文本。一种异文化产品的意义既不是观众的思想范围内的孤立部分,也不是观众希望理解的对象范围内的孤立部分,它的意义是通过视域融合而表露出来的,是通过观众的跨文化意识来实现的。它无法脱离观众而存在。这可以理解为是观众使影视作品信息变得完善或者得以实现,因为当信息包含在文本中的时候,它们还仅仅处于一种内在或潜在的状态。没有解读者的参与,文本就没有丝毫意义。与此同时,解读者的解释又取决于他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解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一种交流,解读者在其中扮演着创造性的角色。解读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是文化决定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或者说我们的眼界,为我们划定了一条分界线:在一个给定的文化语境中,什么东西可以被说,读,写,看,什么东西不能。我们还必须意识到那无法解读之物:我们无法解读,因为它不符合我们文化的期待,不存在于我们的先理解。对应到影视作品的欣赏,影视作品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取决于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

所以,英语高级视听课中通过真实语言材料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加以了解,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目的语国家或其它国家现存的典型社会问题获得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构建学生的先理解。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点分析,不断地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跨文化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建立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进一步探索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构建先理解达到真正的理解。而另一方面,通过英语高级视听课中对优秀西方影视作品的精听、欣赏、分析、讨论等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及接触西方文化与社会的机会,能让异域的优秀的理性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成果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能感受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思考,广泛联系,达到知识贯通,扩展自己的期待视野,进一步构建自己的先理解,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