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11
导语: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学分制及其内涵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选课制,并在19世纪美国的大学得以发展、完善、成型。此后,学分制作为一种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学分制在我国的试行是高教改革的创新,它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选课制。所谓选课,指的是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自由选择课程、教师以及上课的时间、地点,这与我们传统上的学年制是有本质区别的。真正的选课制,学生则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教师、教材和课堂都要为学生个体的智能、兴趣和特长服务。二是弹性学制。所谓弹性,是相对于我国传统上高校的学年制而言的。学分制中首先是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而不是年限。在一定的学制浮动幅度内,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也可以选择延期毕业,这既照顾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差异,也适合学生将学习和创业有效结合起来的客观实际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1.学分制转变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学年制到学分制是一种从单一僵化向多元灵活管理模式的转变。学年制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管理上的一刀切和僵化,影响并制约了学生个性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学分制突破了过去学年制的学计划,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相对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取代了学年制下学生一个班级、一张课表、教学计划统一的僵化模式,从而改革单一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上的多样化,学分制淡化了过程管理,强调目标管理,通过提供多类型、多系列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学分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从按要求学习到自己选择学习,使学生摆脱屈从和依赖心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所必需的自信心。学年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而学分制彻底打破了学年制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鼓励“冒尖”的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多修课程,提前毕业,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并释放了学生的个性,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自主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宽松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创新。
3.学分制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学分制引入了竞争机制,激发了教师的活力。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即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变成了教学过程的引路人和被学生选择的对象,教师可以挂牌上课,学生通过选课,自然地对课程和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评价,既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增强其竞争意识,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由于选择权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就会因教学压力而产生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促使教师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从强调单一的灌输转向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学分制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我们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思想上要改变以往“计划”、“专业”、“对口”的观念,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方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2.增加选修课比重,实施辅修专业制。选课制的实施要求学校在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有条件的高校还允许学生跨校选课。这样有利于达到学校内部和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文理知识渗透,理、工、管相结合,为大学生构建广博的知识结构。
辅修专业制是在学分制平台下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是指学生在学好本专业(主专业)的前提下,辅修第二专业。选课制和辅修专业制突破了知识的专业限制,赋予了学生广博的知识,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于学分制实施选课制,打破了过去统一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选课,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就难以达到,为此必须建立导师制。配备专业导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科研实践指导,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并随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变化进行计划调整的指导。导师一般都是由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副教授或教授担任,他们有条件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学习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并且可以直接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奋的治学品格以及进行科研的实践机会,这些素质和条件的获得必然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加强实践环节。在加强基础理论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活动性、操作技能性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素质。高校应该通过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顶岗实习,也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教育实验基地”,为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和研究条件,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5.设立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学分就是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的方法,它是表示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作为创新成果。经所在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认定,给予记录学分,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些学校在培养计划中对学生设置了创新学分,并明确修满创新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
文化校园是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模式和终极目标,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它是一种校园形态、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文化校园相对校园文化而言,其文化育人功能、精神陶冶功能、价值引导功能更为全面、具体、深刻。文化校园更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功能。文化校园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全方位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校园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研究文化校园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对策分析。
一、文化校园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文化校园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校园建设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提供大学生创新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所、建立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文化制度。从精神内涵、物质基础、规范引导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保障。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于大学校园中,通过学校历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了完整的精神文化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内在的导向。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应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形成覆盖高校的价值体系,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学术讲座、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体现,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将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帮助。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创新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步形成创新人格特质,树立创新观念和目标。
(二)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更加需要完备的物质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了大学生积极创新的情操,开放的图书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理论条件,健全的网络条件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完备的实验室、教学基地为大学生科学研究提供了创新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因此,作为文化校园的一部分,高校基础设施状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完备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载体。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知识面。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它的优势,融汇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文化与科学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还在实践培养方面提供了平台。以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为例,人文、理工背景的众多大学生汇集在一起研讨、学习,实现学科的交叉互补,在活动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创新能力。同时,校园文化制度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结果的评审提供了保障。例如,学生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相关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积极研究创新的方法和规律,进行创新活动。这种规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育不仅具有推动作用,也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二、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敢于创新,不畏权威,能坚持实现个人理想的精神,是大学生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或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和非智能心理的优化整合。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历了高中教育阶段,进入大学校园后,众多大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学习和研究,在完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具有创新动机和意识的大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对于专业学习中迸发出来的新思维、新设想不能及时付诸实践,失去了创新实践的良好机遇。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是由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缺少平台、缺乏引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虽然比较多,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设立的实践基地还不多,在现有的创新实践基地当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但是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设立在校园中,相比其他创业空间不仅需要遵守更多的秩序,同时在创业行动上也受到比较大的束缚,很难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校园之外的创新实践平台更加匮乏,高校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缺少针对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不多,大学生参加创新类竞赛活动严重依赖于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校园内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此外,在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缺少经验成为制约创新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创新活动缺乏引领,缺少创业创新经验的分享和获取。仅依靠创新课程的理论学习还不足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创新经验。
三、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的核心,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创新精神成为文化校园的灵魂。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通过内化的宣传和渗透,让创新的价值理念在长期的学校发展中形成意识氛围。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促进教师将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育的环节来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学生管理层面来讲,秉承“培养创新精神”的工作理念,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投身实践活动,建立并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从保障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
(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自由、自主地开展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术讲座、科研征文;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拨出专款,奖励学生科研,支持大学生的学术活动。高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制度层面建立更多鼓励性政策,例如将科研活动、创新型竞赛计入学分,打通教学环节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环节,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对于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要制度化,更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在规则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利用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
论文摘 要 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一是要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先进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只有近30%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70%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选择与吸收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紧紧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素质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能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积极开拓进取,追求新的目标。
(三)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是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越高。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就能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判断力,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摸索过程中,高校还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的变化,文献检索课程必须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予以不断地更新、充实。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过去重信息获取,轻信息分析和创新的做法,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信息分析、信息创新层次上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面授和网上课程以外,还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实习、咨询、科研等多种方式。在教学目的上,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研究问题和检索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学生做研究课题或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分为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研究型学习注重科研课题的检索和科技查新、课题综述和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尽可能精简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增加检索案例的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加强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增加实习课时,设计好实习作业。
(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之根本,现代网络环境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网络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支以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为己任,通晓业务,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协同合作的学科带头人和组织者,以及由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系统培训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业务,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
(五)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网络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其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是以用户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重视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建立更新、长效维护机制,还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网上支持和指导。
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明确我国大学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通过教育创新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珍.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7,(O3).
一、创新的内涵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意上讲,他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创造新工艺、发明新方法;二是指建立新观念、新制度;三是指将已掌握知识应用到新领域,并创造新效益。从广义上讲,它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在思想意识深处,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树立符合时展需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培养自身的超前意识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基础,就是探索与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冒险性与批判性,善于进行发散思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敢于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和敢于拼博的顽强意志,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以乐观平静的心态对待创新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创新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就是实施创新的本领,必须要有宽厚结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能够文理结合,理工渗透,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工作中具有独到见解,能从客观具体的工作中寻找出最优化的科学方案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并能善于总结和借鉴创新的先进经验,使创新工作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
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性
1.时展的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等方面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所以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因为科技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灵魂,为此,各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培养措施时,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已把大学生科技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教育创新的需求。科研不仅是自身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科研活动能以其独特的抽象思维方式,将从事研究的人员带入一个崇高的境界,以此净化头脑,锤炼意志,进而使研究者思维更活跃,灵感更敏捷,意志更坚强。通过科研才能使知识得到升华,使知识转化为力量,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认识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在掌握必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增强探索科学未知和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养成不畏艰难、勇于钻研的拼搏精神。通过科技素质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3.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学毕业后只有少数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绝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进入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参与竞争,而竞争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在市场的挑战中,将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很快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进入社会后,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高等教育的主导是教师,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关键首先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及时了解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传输科研思想,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技素质。
2.开设科技方面的专门课程。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较薄弱,主要通过教师在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科研思想,树立科研意识,到大三以后学生课程逐渐减少,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应适当开设一些有关科研方面的专门课程,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打下系统的、结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学;素质教育;改革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课题,如何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育人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而美术教育创新则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思考,在注重继承的同时,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创新。素质教育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高校美术教学从教学改革入手。培养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优化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和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学;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怎样讲。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问题、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贯穿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育的创新观念必须以人为本,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艺术天赋和个性人格,保证优秀艺术人才创新品格的建立和健全,使学生不仅学到美术知识,而且认识人类生活,掌握表现技能、开发思维能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高校美术教学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才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地。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的人。
教学实践活动是验证学生领会基础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时掌握时代资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建构起未来美术教育新的框架,掌握新科技、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具有真正审美和教研能力的美术师资。因此,高校美术教学注重实践技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提高现代的教学观念,改革过去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创造、设计意识以及实现创意的操作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当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技能,综合提高诸如吃苦耐劳的能力、适应生产实践的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等,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使学习过程从知识的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
三、高校美术教学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科研创新人才
个性指的是个体特有的物质模式及倾向的统一体。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的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断提高授课的有效知识含量,重点讲解难点、疑点和关键知识点,并注重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的把握和提炼,借此有效提高授课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教师要教人以掌握知识的方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向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人总是有其个性特点,不可能千人一面,同出一辙,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自立、自主、自强,充分发挥其特长,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实践不仅是创造性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创造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因为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发掘个人的创造潜能和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树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创新能力,这也是民族、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因此,学校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如开展多种有益的竞赛活动,通过各种评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形成人人争先的教育氛围。
实践性教学改变了过去学生课堂认真听课有余,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创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沟通的机会,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美术教学要注重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主体。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如:情感、意志、动机、信心、决心、自尊心、兴趣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既要培养人才的竞争和创新意识,又要培养人才的协作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效果。
四、高校美术教学营造科研氛围,激励科技创新
美术教学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有一种氛围。我们应该注意创造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宽松条件,解放师生实践思维和教学意识。教师应实行多元教学的介入,提高学生的全面修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感染。
进行科研及创作的气氛和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人为本,其关键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为社会服务,使学生对社会加深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遇事应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要注意学生课外的学习和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注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采取竞赛、展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设计竞赛,经常展出教师作品和学生的习作,这样可以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创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 创新能力 海南医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9-01
一、挑战杯的基本情况
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的“奥林匹克”,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1]。截止到2013年12月“大挑”已经开展了第十三届,“小挑”已经开展了八届。
二、海南医学院参加“挑战杯”的基本情况
自挑战杯开展以来,海南医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参加“挑战杯”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至今已参加七届“大挑”、五届“小挑”,并多次进入全国总决赛,摘得各类奖项,受到社会好评。
三、海南医学院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参与挑战杯中的思考和总结
1.完善组织保障,丰富竞赛体系,为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搭建广阔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顾问,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团委、教务部、科研部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挑战杯”组织协调委员会领导小组,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提供支持和指导,提高了竞赛的权威性和运作效率。与此同时,各院部(系)吸收专家学者作为“挑战杯”的指导力量,在动员同学参赛、推荐评委老师、征集参赛作品、传达评审意见、进行个别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示范效应,有效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宣传导向上,海南医学院各级共青团组织注重区分两项竞赛育人功能的共性和特色,紧密围绕竞赛的合理定位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促使广大团员青年对于竞赛的意义和自身素质的不足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相关赛事中来。
在宣传策略上,针对各项竞赛的特点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基于“挑战杯”竞赛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过程环节多等特点,一方面,通过海报、展板、横幅、网络、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内进行广泛宣传,并设立热线电话和咨询邮箱,为同学答疑解难;另一方面,深入院部(系)开展宣讲会,并组织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推动宣传工作向基层深入。
通过这些努力,学校“挑战杯”竞赛逐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参赛作品超过百件,作品涵盖医、理、工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参赛作品内容更具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3.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外交流,现育人成果丰硕,实现了“小挑”峥嵘,“大挑”辉煌。
学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学习和吸收兄弟高校育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在海南省和全国竞赛中积极展现育人成果,在“挑战杯”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2003年第八届“大挑”竞赛,2件作品荣获海南省优秀奖。2005年共青团海南医学院举办首届海南医学院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收到作品12件,评选出6件作品报送省内评比,其中1件作品获特等奖,入选第九届“大挑”评比,1件作品获一等奖,4件作品获三等奖。在2009年第十一届“大挑”竞赛中,2件作品获全国三等奖。2010年“小挑”,1件作品获得省特等奖,入选全国总决赛。2011年“大挑”,1件作品获省特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三等奖,并且我校首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2012年“小挑”,2件作品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三等奖。2013年“大挑”,3件作品参加全国总决赛,1件作品荣获三等奖。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海南医学院“挑战杯”工作的几点认识
1.要进一步调动基层组织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竞赛育人体系。
基层团组织具有联系广大同学的先天优势,在活动宣传、组织、具体操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动员基层力量,让更多基层团学组织参与到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来,使活动的运行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健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组织体系。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学科竞赛、单项竞赛,不断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同时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晰不同群体学生的成才需求,提高竞赛育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的积极沟通和有效衔接。
2.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挑战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后要通过争取课外学术科研学分、设立学生课外科研专项基金、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力度等尝试,丰富激励手段,深化激励成效,构建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在内的激励措施。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将“挑战杯”课题招标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优化以项目资助为主要内容的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
3.要进一步健全指导体系,提升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育人水平。
应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术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指导资源,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科研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为参赛同学提供全过程指导,根据竞赛环节培养同学相应能力,使竞赛育人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03-01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边缘化”倾向。造成这种“边缘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把握不准确是关键所在。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一、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来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弹性学制和学业考核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三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又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二、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知识指的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大家所熟悉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等。人文知识中的语言知识有助于大学生熟悉汉语、外语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文学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外优秀文学文化成果,鉴赏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哲学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宗教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现象,正确分析宗教问题,正确对待等。在人文知识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力量编写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大学生人文知识读本》,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艺术、中国民间文化、世界文化遗产、心理学等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基本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通过审美素质教育,可以陶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建筑、园林、雕塑、戏剧、影视、文学等课程,对学生实施审美素质教育;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活动,如举办审美教育的文艺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书画摄影作品展、实地参观考察、野外采风写生等主题活动,使学生从审美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美、感受到美;可以支持学生组建各种文艺团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团体的活动,指派校内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更好地发挥文艺团体在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四、心理素质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素质普查和心理咨询(如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以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为例,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客观对待就业竞争,主动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价值与艰苦创业的矛盾、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正确认识能力与职业的关系,做到先就业再择业,排除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五、结束语
之,高校要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应该突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误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活动中锤炼学生的创新品格,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开桃.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2]陈建华.拓展诗性思维 提升人文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3-02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等。大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各种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其他素质,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关学生素质的培养必须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政治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常识,不能客观合理看待一些发生的事情,容易偏激,感情用事,发表一些不合适的言论。平时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贪图享乐,他们一方面看不惯社会上不道德现象,一方面则做着一些考试作弊等不道德的事情。另外,由于缺乏对我国的社会的认识,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高。
(二)知识结构不完善,创兴能力不足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课本教授为主,轻社会实践,学生普遍缺少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在平时学生的评价中重分数,轻人文,导致部分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的知识,不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客观上削弱了大学生进行创新的物质基础。
(三)心理素质不高
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人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平时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稍一有些困难,就退缩下来,逐渐变得自卑,压抑,缺乏自信,严重者甚至变得自闭,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据统计,在我大学生中“抑郁”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大学生出现以上情况不禁让人担忧,在校大学生能否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否后继有人,我国的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所以我们应该给予重视。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嘎怎样解决呢?实践表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的有效手段。
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本方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对此紧抓不懈。大学必须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最为放在第一位,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正确的重要途径。大学思想政治主要以下内容和作用。
(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开设“哲学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
要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必须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学习哲学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后才能有足够的克制力来保证自己不受一些有害思想的侵蚀。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2、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宣传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学校领导和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理应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具有强大的优势:首先,他又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其次,活动的开展都是学生自动自发组织和完成。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但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文本,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大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以及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素质教育的方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正确的保证
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育保证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其他素质也有着促进作用。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才能有效地抵制社会中各种不良思想的侵害,成为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才能不断地打破思想和方法局限,创新发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有大量的创新型的人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接班人,是否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素质关系着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成败。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包括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观念。创新素质是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又起着什么作用呢?据笔者分析,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个人或组织根据社会需要引发的一种创新动力,并由此引发的一些创新意愿和愿望称之为创新意识。创新动机是创兴意识产生的源泉,没有创新动机就没有创新意识,价值观念在创新动机的产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学生树立起创造价值,为人体提供服务的观念,才会有创新动机,高效的思想素质教育就有着引起这种引起人们创新动机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形式及发展需要,以及知识创新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二)树立创新的思维模式
科学的创新思维模式是指采用现代化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工具,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思维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只要学生拥有了创新思维模式就能在原有的材料之上,采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创造出满足人们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来。这可能是新技术、新产品、性方法、新工艺、新思想。马克思本身就使用自身发明的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写出了资本论不是吗?现代社会的方法论,认识论对我们今天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仍然有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学生们能够拿起马克思的认识论、方法论这一重要武器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限制,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只要我们能够打破就有的思想观念,就不怕没有创新的思维模式。
(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创新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等,在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和树立科学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同时,它还起着引导学生创新方向上的追求的作用,高速学生创新不是90后们在网络及生活中的标新立异,那不是创新,大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为国家和世界服务。
五、总结
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大量的具有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应不断解放思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刚,金一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的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9,(01):41-42.
\[2\].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8-05-04.
\[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Z\].2005-01-17
\[4\]姜大伟,李慧娜.论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base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talents, but presently undergraduates are lack of innovation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enhanced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qualities, information competence, autonomic learning abilities as well as practical abilities. Thus innovation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university can cultivate innovation talents at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
Key words: innovation education;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talents;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07-03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是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各国人才培养的热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随着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迫切[1-2]。
1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其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四个方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缺失和创新实践不足等问题[3-4],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创新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教育极其不足。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较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而极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小学校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束缚,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体制和其他的限制,没有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我国过去长时间以来,大学生缺乏缺少创新实践的训练、创新环境以及资金扶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缺少认识问题、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近年来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存在着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这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难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
最后,大学生创新人格有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个人品质(如恒心、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创新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辛的劳动,而当代大学生过多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他们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对创新活动缺乏兴趣,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另外,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他们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不能正确面对创新实践中的挫折,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2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