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31 16:37:13

导语: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等原因,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素质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部分中小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了解到农村中小学一些学生的素质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道德素质较差。二是心理品质较差。三是创造能力较差。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顾明远说素质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德育为先,二是能力为重,三是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就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思想品质教育。人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培养的。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首位的。一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再优秀,倘若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怎么会是个有用之才呢?有个形象的比喻十分贴切:“孩子的智力不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品德的好坏关键是要靠从小养成。因而,中小学应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中小学生德育具体标准,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通过看得见的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造成当今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康,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且朝低龄化发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农村中小学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增强受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开展创新能力教育。青少年正处于创造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力发展如何,对他们的现在、将来及国家前途命运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学生会读书、会考试,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深,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更普遍。农村的学生相对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更为胆小怕事,合作能力差,不善交际,自卑感明显,因此个性得不到张扬,束缚了创造力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问题 对策

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也有许多的问题暴露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边远的山区。

一、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着模糊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然而在教育规模的限制,我国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上存在着普遍地竞争,特别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城乡之间人们观念认识上有着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尤其是有九亿多人口的农村当面对素质教育时,有很大的不理解性,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得首先切实做好几个“必须”工作。

(一)教师必须加强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标准、科学的方法去评价学生

一定要抛弃过去的那种因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以一好来代替百好的错误做法。

教育者着眼于全盘,用辩证的、动态的观点对待学生的学习,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诱导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同时,要注意理论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

(二)教育者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教,以德育德,教书育人

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中,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映射作用。农村的大多数教师远离都市,教育观念更新较慢,再加上周边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同化作用,特别是我国那种传统的 “求学为官”、“光宗耀祖”、“苦读诗书数十载,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等,导致教师难容学生有一个独立的思维的空间,这样很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作用。

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育人要靠言传身教,教师的健康的心理品德,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个教师自身要始终体现出乐教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学生才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再谈素质教育就不会是空谈了。

(三)教师必须要具有进取、创业的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我国的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许许多多的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工资而流连忘返于各种各样的“短、平、快”的进修。

学而不用,等于不学。教育要创新,教师必须进取;要造就人才,教师自己必须是有才。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在繁锁的进修过程中,还应当关心教育方面新知识更新,要能有激励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个性,发挥特长,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二、考试制度是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关键

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为主的格局。这样,在农村推广素质教育就必然有很大的人为的阻力。上级主管部门呢?缺乏理解力度,一味表现于学生的减负、减少“考试”上,好像这样就可以摆脱分数的压迫,殊不知,这种“或左”、“或右”极端的标准所产生的巨大的危害。各地都在“素质”一词中探索,边教边学边改革,既误导了学生,又耽误了教师的时间。像这样的盲人摸象的“教”与“学”的根源就是没有一个新的、统一的标准!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的教育部门完全可以自上而下地做地两点工作。

第一、要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估制度。

对学生要改变单纯的分数评价,要从多方面综合考察。以长远的眼光,以国家的大教育、大环境来教育好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名对国家有益的人;再分阶段培养他们技术技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小要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纯洁的灵魂。

至于评价制度的制定,也应该着眼于大教育,结合当地的资金、场地、人力等因素,把素质教育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去进行,制定一些可有效执行的评估制度,切莫为了赶超先进,而弄虚作假,谎报业绩。

第二、要处理好师生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那种课堂上的“一堂言”、“填鸭式”、“棍棒式”方法给学生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老师呢?也感到十分地累。

作为现代的农村教师要有勇气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准确地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和训练途径,一切为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着想。要让学生敢于直言,敢于动手、动脑、动口。

总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要求老师有一颗敬业爱岗的心,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紧密结合,互相依存,这样,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是农村素质教育的策动力

我们这些身处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教学中,深深地感到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我们周围是一些农民兄弟们,他们的思想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目前所推广的素质教育在他们眼中或许是一种误人子弟的教育。

学校是全民事业性单位,主要靠上边拨款和社会上的教育专款来办学的,如果一个农村中学当年的中考或高考不什么出色的话,那么它甭想再有什么添砖加瓦、增加器材的奢望了。反过来,一旦某校“考绩”颇佳时,则是一俊盖百丑,多于牛毛的奖金会送上门来,这时的社会、家庭根本不会问你实施中运用了哪种手段了。所以讲农村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大社会和家庭的宣传力度,切不可以一纸公文,一项命令完事。

第3篇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继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促发中小学教师自发性接受教育,纠正和优化教师的发展观与价值观,进而发挥出思想教育作用,保证中小学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的输出。由于农村经济环境的局限性,在进行继续教育中,要重视教师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教师进行合理的自身发展定位,使得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中小学教育事业中,强化岗位职责,重视广大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要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思想教育,以农村教育服务为办学思想,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农村发展意识,强化继续教育机构的责任心,以整体发展为重,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二、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在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作为一种职后教育,中小学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开放性以及实用性,其教育内容也要围绕教育用途进行开展。首先,教育内容要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和工作需求,遵照学用结合原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将材和学校自编教材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主体知识、实践知识、延伸知识等知识类型融为一体,丰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要将计算机知识与辅助教学技能视为教育切入点,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丰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进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最后,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育目标,可以对教师开设教学艺术课程、教材分析课程、青少年心理指导等相关课程,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与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一)创新办班模式

第一,建立骨干教师班,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紧密合作,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纳入骨干教师班,对教师进行短期集训,加快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第二,相关政府要加大乡镇培训机构建设,通过鼓励措施和扶持政策鼓励优秀教育机构到乡镇开设分院,降低教师教育开支,拓展继续教育范围。第三,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联合在一起,共同创办继续教育机构,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第四,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自行创办本校的教师培训班,利用本校现有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办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的。

(二)构建多样化教育体系

第一,系统指导法。在进行教师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各个学科教学方式,针对典型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示范,并要求教师在参与培训后进行反复练习实践,使得教师可以将培训中学到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其应用灵活性,以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促发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二,课题研究法。在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中,要根据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围绕一个教学课题,组织教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使得教师在参与研究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达到教学指导的最终目的。第三,参与学习法。在教师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相应的学习任务,结合继续教育属性,在实际培训教育中,可以引进参与学习法,培训人员要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实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提出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基础、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的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继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高继续教育效果,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刘建国 单位:凉州区韩佐乡头畦小学

参考文献:

[1]周瑞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优生;差生;分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进和深入,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曙光,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的学生意义重大。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没能落到实处,很多学校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各学校都想方设法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于是老师心目中只有分数及利益;学生心目中也只有分数,学生带着不健全的心理成长,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令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懂得奉献社会,才是最终目标。

一、教师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优等生而忽视差生。

随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展和深入,各学校都纷纷想尽一切办法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上级也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对老师进行施压,好像评价一所校或一位老师,教学质量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于是在教学中只重视优生,对其极力表扬、赞誉,对差生令眼相待,极端批评、排斥。优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目中无人;差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小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更差,但是模仿能力及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模仿,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差生认为自己智力不好,不如人,别人瞧不起,产生自卑心理,自己就是差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些教师对差生冷眼相待,对后进生冷漠,甚至嘲讽,只管关注优生。教师待生不平等,学生受到歧视,学生内心深处受到伤害,危害终身。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

二、教师带着功利心,片面追求分数至上。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各学校及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升学率和声誉。农村小学也不例外,在老师眼里心里只有学生分数与教师利益;学生眼里心里只有分数,分数高就骄傲自满看不起同学、甚至老师。老师带有功利心上课,培养的学生必然有功利心。教师挖空心思提高教学质量,是为了给自己凭职、凭绩效奖金提供条件,所以,不惜采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比如:以种种借口把差生推到别的班级或别的学校去。测验不合格的罚抄试卷20遍。罚学生跑步、扫厕所等等。在强大的压力下学生严重偏科、厌学甚至逃学。很多老师都遇到一种情况:上课时学生总是偷偷做某科作业。究其原因就是怕某某老师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只想怎样应付老师,怎样逃避惩罚。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不到均衡发展更谈不上思想道德的培养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才是教育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

在农村学校很多老师都这样叹息:“现在学生都享受国家的营养餐,顿顿都有肉吃,脸上也红润了,个子也长高了,但是学生不想学习,不懂礼貌,更好吃懒做,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值得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学生缺少德育思想的教育。现在的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去打工,把孩子扔在家里,有的有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托付亲戚、邻居照看,在感情的亏欠就从经济上弥补,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吃好、穿好、给钱多,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这是孩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的原因。德是事业之根,为人之本。道德品质好比是一棵大树的树根,知识技能、才艺好比花、果、枝、叶。树根扎不牢不深,营养缺乏,花果必然也就是不好。当今的高材生,国家的栋梁之材,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而走向犯罪的比比皆是。这是我们的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的学历、能力高低就代表其素质就高低吗?其实也不然。夫子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夫子强调传道放在前面,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学习知识、技能放在后,知识不代表素质。教育之根就是德,德之根是就是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本分。懂得孝敬父母,就会关心、体贴别人,知恩才能报恩。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教育最好时机。他们的思想还比较单纯,在家里有父母疼爱,在学校有老师关爱。此时教育他们如何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将来还要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四、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小学生本应该无忧无虑,无烦无恼地生活,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减轻学生负担这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可是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第5篇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副主委,湖南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戴晓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呼吁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

“十几年前的老式课桌还在使用,桌面坑洼露钉子;学校操场没有硬化,晴天满是灰,雨天一片泥;宿舍由老教室改建,几张铁床挤了56个孩子;食堂很小,满操场站着吃饭的孩子;不到10岁的小姑娘踉跄着提桶打热水洗浴……”说起当年在湖南偏远农村看到的场景,戴晓凤至今仍觉得心酸。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导致农村学校服务半径不断延长,农村孩子上学的路途也变得越来越远。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走读上学变得非常困难,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边远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与国家民委就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寄宿制学校作为发展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

为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2016年4月初至10月上旬,湖南省政协民宗委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深入湘南、湘西各市(州)的民族乡(镇),共15个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学校“住宿难、就餐难、洗澡难、如厕难”的实际困难,提出尽快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一生一床、热水淋浴、热饭热菜、饮水安全、厕所卫生、课桌椅换新”。湖南省政协还于当年11月14日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就“全省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展开协商和探讨。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对整合师资力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综合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个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

“困难很简单――缺钱!缺人!划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转,对寄宿的新增成本缺乏科学测算及综合考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难以引进人、留住人,优秀教师、年轻教师一有机会就千方百计考试外调。没有专业的生活教师。班主任上课是老师,课外是心理辅导员,晚上是寝室管理员。因预算有限,从社会聘请的生活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基本没有教育引导学生人格养成的能力。”戴晓凤认为,教育扶贫的根本目的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正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她建议:

出台专项政策。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专项政策,明确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统一建设与管理标准,并将贫困地区列为优先发展区。

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运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加大教育扶贫资金向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力度。二是引导社会资助。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做好各种教育类社会公益组织、教育基金组织、教育公益类项目等的对接、服务、协作,建立、完善社会捐助教育的平台和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助学资金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点帮扶。

强化人员配备。一是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育,将师训经费予以单列并纳入预算。要继续加大委培师范生招录力度,进一步推广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锻炼、城区教师定点支教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双向交流。二是增加人员配备。围绕寄宿制学生的生活,研究适应当前形势的学校人员配备模式与后勤服务的供给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远离父母,性心理健康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性心理的混乱的。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将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1.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学生的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素质能力以及对性知识的了解等方面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青春前期指的是8~12岁,此时孩子们基本上都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性发育已经开始,到了12~13周岁达到顶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对青春期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当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会惶恐不安。即便是和家长团聚的日子,可能家长对这方面的指点也较少。学生的无知将会造成思想压力过大,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六年级,青春前期的懵懂让异性之间开始互相吸引,有个别男女生可能出现一些“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就是幼稚的早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青春前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卫生保健,帮助学生缓解青春前期引起的思想压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青春萌动期的躁动。学生在青春前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更为重要的转变,对青春期的问题一般不会和父母去探讨,而是转向家庭以外的同龄人去寻求帮助。而同龄学生也并非都能向学生阐明这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正确的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能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避免形成不良品德

1.教师要关注寄宿制学生青春前期性心理,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成长自然就很健康。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和父母交谈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清楚。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应试教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有些学生内心世界意志非常脆弱。教师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影视录像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疏导可以让学生正确关注男女生之间的友谊甚至爱情,摆脱在青春前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把握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让学生减少不良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评价自己,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是来自于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还要多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抑恶扬善,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火焰。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宿舍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强化信心。学生只有具备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前期。

2.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差距的不同,性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小学教师,要把握寄宿学生的青春前期的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教育。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 小学教育 思考

一、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罗尔斯就提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在工业文明时代,农村为城市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使农村陷入贫困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方面已基本实现了公平。而在教育质量上,城市中小学教育由于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其质量明显高于农村教育质量。这是对农村学生最大的教育不公平。

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首要资源,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水平的不均等,是目前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教育资源共享。尽管政府每年都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和设施,但是硬件设施投入作为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时间内还无法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和设施与城市中小学达到同样的活着接近的水平,包括体育器材、规范的体育运动场地、美术教育条件、音乐设施与器材、电脑、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极其匮乏,偏远山区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还停留在课本及课堂的教学手段上,户外运动、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很难展开。

有人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只是当地基层政府甚至是学校层面的事情,对于市级、省级甚至中央政府的相应责任却缺乏必要认识,这种观念的误解往往导致实践的偏差,使得农村教育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教师流动等方面出现不公平。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首先国家应实行宏观调控,由城市拿出特定或专项资金,作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补偿,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同时完善农村落后地区教育援助制度,如开展城市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以及省内大中城市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活动,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组织全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到城市接受高质量的集中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在教育投资方式、教育管理政策、课程政策、教师政策以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对农村地区予以长期、足够的倾斜。

二、研究农村教育状况,着力加强素质教育

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一直是核心的教育问题,由于地域、经济、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尤其是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考上大学走出去是唯一一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因此对于学习成绩的一味追求往往导致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来说,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大难题。

要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在国家层面还是需要构建教育经费运行制度,增加教育预算的比例,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化,通过各种政策与措施,将农村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学校发展起来,使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和改善。此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交流和重点培养工作,从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抓起,重视和培养素质教育。提倡个体教育,尊重个性,注重心理教育与沟通,以活动式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替代纲领式理论说教。

三、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价值要求并赋予新的内涵,而其核心则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

1.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入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没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

2.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4.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第9篇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深知体育教学在时代不断变迁下将会面临不同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众多体育教学工作者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本书主要研究目光集中于我国社会经济较为滞后的农村地区,从区域视角深入分析了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学校教育发展状况,并试图以相应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特征和教育事业发展近况为着手点,谨记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所提要求基础上,多层次剖析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实况和制约因素;同时,该书还在丰富、生动个案分析基础上,挖掘利于农村学校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且因此通过实践论证提出,能辅助农村学校建立科学、现代化学生运动员培养系统的建议与意见。由此可见,本书可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新思路,值得农村教育工作者深入阅读。

现如今,多数城镇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在国家十分看重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情境下,已基本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求,但部分农村地区却因经济条件有限、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环境落后等原因,而致使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严重影响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缺少良好体育教学和锻炼环境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会受到相应负面影响,进而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率,这将严重阻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实际发展进度来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不少问题,以至于其体育教学发展脚步停滞不前。首先,教学理念陈旧、古板,体育教学未受到应有重视。因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多数农村中小学仍保留传统教育理念,认为主科知识理论教学是开展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将体育学科视作副科课程,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学并未得到应有发展;其次,欠缺充足师资力量与基础设施,体育教学活动难以得到有序开展。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仅从形式上实行体育教学,并未从实质方面对体育教学投入充足资金和人力资源,以至于没有足够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支撑体育教学的发展,降低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最后,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滞后、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农村中小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主要以单一的强制性知识理论灌输形式实施教育,且大部分教师所掌握专业知识也较为滞后,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在此教学环境中被激发,这不利于预期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结上述内容可知,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各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认清这一现实,以下所列路径作为参考,可大力促进其体育教学的优化改革,让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能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第一,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体育教学发展必要性。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需正视体育教学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明确体育教学与主科教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同等地位,并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导,努力创建符合现代学生学习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此辅助院校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第二,加大投资力度,为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可通过各科学手段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资力度,如政府针对性拨发更多专项教学资金,用以完善农村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院校可组建多元培训活动提升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并适时引进外界优秀专业教学人才,以此为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教学提供保障,使农村体育教学效率实现稳定、持续增长状态。第三,根据时势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相应课程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