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14
导语: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施工企业;劳务管理;改进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劳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地、有效地管理和规范,与建筑施工劳务相关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建筑业施工劳务管理机制问题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施工企业劳务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用工制度的改革,全行业的用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固定的用工形式变成了不稳定组织状况的用工甚至是零散用工。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务层人员越来越少,企业自有员工主要是管理层人员和技术人员。
在当前建筑市场,特别是二级建筑市场即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市场尚不健全,总分包环节非常混乱,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往往处于私下交易的混乱状态。无证承包、越级承包、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较为严重,大企业的转包挂靠现象也非常严重。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浇捣混凝土、支模、抹灰等一般都为个人承包或挂靠的施工队伍所承担,这也致使专业承包和劳务承包的界限变得模糊。建筑分包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地危及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也难以保障劳务的权益。尽快建立完善的包括劳务分包在内的分包机制极为重要。
二、施工企业劳务管理中的问题
1.使用劳务较为混乱。一些施工企业缺乏劳务管理意识,没有成型的劳务管理机制,随意招募民工,忽视管理控制,造成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展。
2.劳务队伍素质较低。缺乏对劳务队伍素质的了解和考察,使用的施工队伍人员杂乱,管理混乱,施工能力低下,不能如期保质完成工程任务,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3.引入劳务不合要求。很多工程项目难过,人情关,照顾关系,引入一些并非项目施工需要的劳务单位牵扯工程管理的精力。
4.劳务分包盲目。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技术性强的专业施工工程任务分包给不具备施工能力的劳务单位,拖滞了工程进展,有些企业对劳务控制不严格,纵容劳务单位层层分包,造成管理失控。
5.不能正确处理和施工队伍的关系。一些人把引进劳务作为个人创收的机会,不能摆正和劳务队伍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中没有主动权,被劳务队伍牵着走,颠倒了施工企业和劳务企业的约束关系。
三、施工企业劳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1.健全劳务分包招标机制。健全招标与提高合同管理是提高劳务分包效率最根本、最直接的举措。招标管理与合同管理相辅相成,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劳务分包和合同管理制度,可以最直接、最有效地克服劳务分包的种种弊端。
在劳务队伍招标准备阶段,施工企业应汇集技术、质量安全、物资等部门,认真分析工程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要求,从整体把握,合理确定需要劳务队伍的数量及种类在劳务队伍招标阶段,各部门参加人员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及时招标信息,覆盖面要足够广泛;在劳务队伍选择阶段,要严格考察劳务分包队伍的施工资质、技术力量等。在合同签订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加强合同评审,约定合同责任,尤其是违约责任,保护施工企业的权益。
2.加强劳务分包人员培训。劳务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流动性大,其中不乏缺少安全生产防护意识、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的人员,为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劳务人员技术、质量、安全培训势在必行。定期组织劳务人员参加技术、安全生产培训,讲解基本操作技能及安全生产防护应注意的事项,坚持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3.加强对劳务队伍施工过程控制。劳务人员在项目施工中分成作业队,由企业管理人员指派工长负责带班施工。管理人员定期召开生产会,下达生产任务,总结分析前阶段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一线工人,合理分配作业面,加强进度、质量控制,第一时间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精细化管理。
4.强化对劳务队伍的薪酬管理。合理安排财务规划,完善资金供需计划。合同部门每月定期统计劳务分包人员出勤及加班情况,计算其应得工资,按时支付给劳务分包队伍或直接发放到个人手中或帐户上,防止讨薪现象发生。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问题主要措施
一、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
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施工进度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认为抓好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是事后算账的“报账先生”,经济效益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财务监督职能较弱
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内容过于单一,往往侧重于成本费用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重要职能均不能充分体现。有的施工企业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财务的监督职能弱化,给企业经济造成了一定损失。
(三)企业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从债权融资途径来看,由于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使得施工企业的债务不断增大,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各家银行都不将施工企业作为信贷资金发放的重点;从融资途径来看,吸纳股权投资受国家法规、企业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外部股权融资很难成为施工企业融资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当前施工企业行业利润率偏低,税后利润留存基本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施工企业既无法在市场上融资,又难得到银行贷款,融资难成为施工企业的普遍现象。
(四)资金管理薄弱,缺乏统一管理
施工企业的特点是流动频繁,高度分散,造成企业资金分散,影响了资金的筹集、调配和使用效率。一方面,个别单位多头开户,资金闲置,沉淀严重;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却为筹集急需的小额资金而为难。有的企业内部单位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自行其是,总想摆脱公司总部的监督、控制,当经营状况恶化时,又回过头来寻求公司总部资金的支持。企业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在有新工程的同时却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项目成本控制力不强,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项目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项目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管理水平没有提高,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普遍存在按照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目标成本的现象,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和工期的要求,导致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企业效益隐形流失严重。
二、现阶段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建筑市场外部环境的持续低迷,对每一个施工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合理投资。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最终达到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施工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资金运营展开的。由于施工生产周期长,流动程度大等特点,容易导致资金使用管理分散,加之各个工程项目资金到位情况不同,使资金协调运作比较困难。为此在新时期下,施工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资金运作上实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了由于资金的分散和闲置所带来的浪费,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真正落实会计委派,强化企业财务监督
由于施工企业流动性强的特点,项目疏散远离驻地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不便。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按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处理财务业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强化财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防止经济犯罪,抑制腐败,促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既是企业管理的突破口,也是企业运行的控制点,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层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以点带面,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点,也是经济效益的源泉。企业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健全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机制,抓好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施工现场形成一个施工管理与财务核算、经济与技术有机结合的管理组织。其次,落实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责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管理班子,设立预算、财务、材料、质量、安全和工程技术等职能部门或专职人员,全面履行工程项目的成本责任,负责对成本定期进行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以完整的组织,合理的人、财、物投入,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针对目前施工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财务管理来带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离退休职工 管理工作 改进措施 难点
0.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已经逐渐的出台各种策略来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做得到就可以将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沿用到其余的老年人身上。然而对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是一项比较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每一家企业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视,不断的提高对离退休工人的管理工作效度。
1.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1.1人员方面的困难
1.1.1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
企业中的许多离退休工人,在退休之后很多的都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养老,而企业的职工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和地区并且数量很庞大,有些是沿海的发达地区,有些是偏远的山区,还有的是一些边缘的农村。这样的退休人口分布使得企业难以集中的对退休的职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使是一些相同的养老措施,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有可能会出现有些退休的员工在养老的时候反而会出现连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的情况,最终还落的很悲惨的老年生活[1]。
1.1.2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
企业在对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方面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就算是有的话也是从一些别的部门或者是临时派出的人员进行管理的工作,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的经验,综合的素质和知识比较落后,因此在对离退休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1.2制度方面的困难
1.2.1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对离退休职工的就医问题上,企业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对于就已时候的保证和报销等制度还不够明确,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消费情况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得不同的消费水平的职工在医疗保证上面没有达到相应的需求。
1.2.2报销制度有漏洞
在对各种费用的报销方面,没有明确进行分类,也没有说明报销的额度和报销的限制条件,使得很多的离退休老人有病不敢医,更加不敢将一些合理的消费清单进行报销。而此时,一些比较具有关系以及了解各种情况的职工却不断的对一些有些过分的消费进行报销。
1.2.3制度的实行存在很大的阻力
因为人员的居住分散,数量庞大,并且在企业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缺失,使得集中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很多的制度的推行也会阻力重重,加之在制度的推行方面,设立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构,制度的推行情况也得不到反馈,也无法确定制度的好坏以及制度存在的漏洞,因此管理就经常会出现问题[2]。
1.3硬件方面
在有些有限的离退休员工聚集的地方,企业没有对该地区的硬件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没有健身场所、没有免费的体检场所、更加没有一些比较廉价的便利店来为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提供便利。这些都严重的妨碍了职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得员工情绪低落,出现自卑和不满的情绪。
2.改进管理的工作措施
2.1人员方面
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努力的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的多建立离退休人员的聚集地,努力的实现离退休人员的集中管理。此外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照顾他们的情绪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如在开展定时的体检的同时,还要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保证职工的心理和心理同时健康。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四小教育工作,为他们在工资的收入和职位的变换的落差中找到平衡点,避免出现过度的悲伤和退休综合症的情况。同时企业要培养出一些比较专业的管理人员,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
2.2制度方面
努力的建立健全各种医疗制度、报销制度以及相关的制度推行的力度。为离退休员工的生活提供各种制度保障,使得他们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制度的建立方面不仅要做到按章办事,还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多多的体谅不同员工的特殊情况,适当的为期增加一定的特殊保护措施。在情理之中做到适度的权衡,为确保这些制度的有效推行需要设立专门的、权威的监督和检查机构,保障制度的顺利推行。对制度的完善方面还要建立组织生活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年度计划制度、以及各种报销和教育制度[3]。
2.3硬件设施方面
在征求离退休人员的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努力的尽量在企业所在地的周围建立离退休职工的养老基地,因为这些职工一辈子都在为企业做贡献,很多的朋友一般都住在企业的周边,很多的关系网和交际圈子也都在这一块,因此在企业的周边建立养老基地能够为职工的生活和交际带来便利。此外对基地的基础设施如健身器材、娱乐场所等的建立方面要尽量的考虑离退休职工的生理特点,做出一些针对性的并且适合的设施和场所。在计算机的网络管理方面,做到最全最准确的覆盖。
3.结语
对离退休员工的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也很必要的工作,管理的效度好,不仅能够提高离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健康的情绪,让他们真正的享受到颐养天年的滋味,安乐的度过短暂的黄昏时刻;此外还可以激励还坚持在企业岗位的员工,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且树立对企业的信息,共同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李亚琴.现阶段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浅谈[J].经营管理. 2011,02(33):42-43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理论探讨
Abstract:Employment marketization is an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roblem that can't be avoided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marketization reform of the employmen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factors thatimpede the reformand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Key words:employment work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marketization reform;theoritic exploration
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市场化改革在中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等教育亦不例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办学体制改革,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1]。从系统角度而言,就业体制改革可谓是其中最为滞后的环节,这尤其体现在就业市场化的进程缓慢等方面。若依张维迎先生所言:“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唯一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地方”,[2]就业则是其中唯一仍未彻底肃清计划经济残余的环节。就业体制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市场化改革则成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一、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促动因素
高校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导致这场变革发生的首要原因。所谓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就是通过市场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的发达使得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普遍建立,高等教育尤其如此。
首先,“教育大众化使许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3]。在市场中择业,毕业生们必然要遵循市场化的就业机制。
其次是毕业生数量骤增,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在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非常突出”[4]。若不借助市场,社会将无法安排如此之多的毕业生就业,国家也难以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
再次是职业价值观念转变、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实现途径日趋多样化,职业价值观念日趋自我化,职业价值评判标准日趋现实化和具体化[5],传统计划分配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在强烈的竞争意识驱使下,他们迫切渴望在迈入社会的首次竞争中充分实现自我,而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恰好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最后是高校就业服务功能有限。毕业生在市场中择业迫切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丰富、完善的就业服务。但高校并非专门化的就业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对很多问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可能
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不仅有着外在的促动因素,更有着内在的理论可能。
首先,这源于就业是专门化的活动。专业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人才、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它虽然也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但这并非是其所长也非其主要任务。各级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功能和专业性远不如劳动、人事等部门,更不可能拥有其权力。进行高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加强校内机构与上述部门的横向协作,将专业化的就业服务引入校园以弥补自身不足。
其次,这源于人才是稀缺性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虽已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但他们仍是社会最为宝贵、最富潜力的人力资源,高校是吸收、培养和输送这一资源的重要场所[6]。资源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最优配置,毕业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亦不例外。毕业生是重要的稀缺性资源,但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足,造成了某些资源上的闲置、浪费和不合理的配置。进行改革就是要求高校以尊重毕业生为原则,充分利用市场化的途径和手段,实现毕业生就业这一人力资源初次配置的最优化。
再次,这源于高校改革发展的要求。高校是专业化的教学、科研机构,但却长期俗务缠身以至影响了其正常发展。当前,各级高校为就业考核指标所累,对加大就业投入极不情愿,都希望能摆脱这一“包袱”。但这个“包袱”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体制上的行政与市场不分。进行高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实现就业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的统分结合,将绝大部分的具体工作交由市场去完成。这点我们似乎可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某些借鉴。
三、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现实障碍
高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改革在进行中将可能遭遇到某些障碍。
首先是观念认识不清。就业工作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在高校中常被视为是行政行为,人们并未意识到它作为经济行为的一面。就业实践中之所以难题重重,并非是工作不力而是定性不清,高校用行政手段处理了许多本应通过市场手段轻而易举完成的问题。尽管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代价不菲,但高校却仍在不断强化内部机构的行政功能,希望能以此解决所有的就业问题。“这样做的初衷和愿望是好的,却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客观现实,做了不该做、做不好、做不了的事”[7]。
其次是驾驭能力不足。不确定性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它也导致市场经济的高风险性。面对校内外市场经济的暗流涌动,许多高校明显表现出缺乏信心和驾驭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在对待中介机构的态度上,多数高校都拒绝与之有任何来往,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吃亏上当。不良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中确实存在,但不分良莠地一概将其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即使是属于市场范围内的事务,高校也不敢彻底地放权于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害怕驾驭不住、一放就乱。没有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高校就业机构及其人员,在面对市场时总是略显幼稚。
再次是外部环境不良。改革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但这场改革似乎并不具备这点。发达国家较早地建立起市场配置型的毕业生就业机制。这主要源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完善的保障体系、高校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单位提供的实习锻炼机会以及中介组织的优质专业服务[8],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高,运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能力强。面对日益递增的毕业生规模、日趋饱和的就业市场、日渐苛刻的用人单位、日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高校工作市场化改革的环境并不容乐观。同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构成了就业市场化的障碍[9]。
四、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构想
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毕竟是大势所趋,同时也由于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常使人们跃跃欲试而又无处着手。本文以观念、服务和机构等三方面为突破点,试图理出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某些粗略思路。
1 就业观念市场化
观念的市场化是这场改革的先导。转变就业观是就业指导中的老生常谈,但高校作为指导者,其观念是否应当转变呢?在这场改革中,高校至少应树立三种观点:
首先是资源营销观。对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是人力资源。它不同于其它资源,既需要合理运用、优化配置,更需要精心保护、价值尊重。这也是在改革中对毕业生应有的态度。对高等院校而言,毕业生是产品。根据广义的营销理论,若从企业的角度考察就业工作,毕业生亦可被视为需要营销的产品[10]。资源、产品、营销都是颇具市场韵味的概念,当然也是进行改革首先需要接受的观念。
其次是主辅分离观。行政市场不分、行政领导市场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就业本是市场经济行为,至少是以市场为主的行为。混淆了二者间的关系,颠倒了二者间的本末,这是导致高校就业工作无法深入之根本所在。行政与市场分离、市场为主行政为辅、逐步拓宽市场范围,这些意识的树立将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
再次是有偿服务观。等价有偿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基本原则,而这在目前的就业工作中并未能得以体现。高校为避免与学生纷争,放弃了许多合法的收费项目;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给予了许多单位“超国民待遇”。这些都是高校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的,实际上也是市场中短期行为的另类体现。长期赔本赚吆喝所导致的入不敷出,将严重影响高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就业服务是市场行为不是“免费午餐”,有偿服务观在这场改革中必须被确立,否则这场改革将无法深入下去。如何转变思想,从《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11]这类著作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2 就业机构市场化
机构市场化是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市场化机构是市场化观念的实现者,是市场化服务的提供者。当前高校的就业机构及人员大多是从学工部门分离出来的,无论运作模式还是观念作风都残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就业机构市场化究其实质是一场组织变革,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是导致这场变革的诱因。目前,已有人将新形势下高校就业部门的工作归结为服务、教育、中介和研究,并初步提出了以中介功能为突破口,尝试走市场化运作之路的构想[12]。
笔者认为,实现就业机构市场化的根本在于,将就业机构行政与市场职能分离,并最终实现就业行政与就业市场的机构分离。前者隶属学校行政系列,主要办理规章制度拟订、数据统计上报等行政事务,并负责管理、监督后者;后者则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凡是应当且可以由市场完成的事务将被统统交于后者。在市场化的就业体制中,前者是配角后者才是主角。由于后者是市场化的运营机构,它完全可以通过或与劳动人事部门、中介组织合作提供服务,并获得相应报酬以实现赢利;由于它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它只能通过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并同时降低成本以提高赢利;由于它是按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机构,在组织机构上可不拘泥于传统的行政模式,职能部门制、事业(项目)部制甚至虚拟组织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与此同时,就业后续工作的牵扯面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高校的所有部门。如毕业生离校时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而且必须严格按程序完成众多审批环节,在奔波和排队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还可考虑由就业市场机构牵头组织其它相关部门,甚至联合人事劳动部门,在毕业生集中离校期间成立类似于行政服务中心之类的临时机构,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3 就业服务市场化
服务市场化是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在树立有偿服务观念和实行行政、市场分离之后,基于市场机制的就业服务体系大致可以框定。有人将其概括为提供就业信息渠道、努力拓展就业面、建立监督仲裁机构和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等方面[13]。笔者认为,这种概括仍有失偏颇——这些似乎并不在市场范围之内。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真正可归为市场有偿服务的业务范围非常宽广。除有偿服务以外,就业市场机构还应运用其体制和资源优势提供某些非赢利。当然,就业服务市场化改革必须获得特殊的政策支持,必须由高校进行先期投入,但又必须受相关制度和相关部门的约束、监督。高校与其就业行政机构、就业市场机构之间,应当形成资产投资、监管和运营机构之间的关系:就业市场机构应当对高校的先期投入承担保值增值义务,并承担校内外公益。高校及其就业行政机构不得随意干预就业市场机构的活动,要始终保持行政与市场的泾渭分明。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6):10.
[2]张维迎教授纵论人事制度 北大学生关注大学改革[EB/OL].pku.edu.cn/news/xiao-kan/news/306/06-115.htm.2006-03-06
[3]杨克非,竺正海,王战平.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及其市场化的解决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161.
[4]周济部长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7.
[5]张存库.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61-62.
[6]韦泰旭,古立锋.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应树立市场化人才观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213.
[7]陈水生.大学生就业由校内分工变成社会分工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4.
[8]张秀萍,夏薇,韩经.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及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9-60.
[9]李增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难点和推进思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95-96.
[10]黄苏芬,祖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市场营销理念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5,(5):129.
[1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目前课程体系中薄弱的环节”调查得知,社会实践性课程成为了该专业学生的首选答案。由此可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十分薄弱,迫切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建设。
(一)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时常处于被动状态,长时间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导致了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方面的脱节。学生间普遍存在浮躁倾向,对实践教学采取盲从、应付态度,主动性、积极性较差。
(二)校外社会实践环节缺乏实效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形式往往采取参观、参考、情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讲课等形式,这种时间活动有利于组织很管理,但学生参与性不足,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专业实习由于安排的时间过于紧凑,以至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实习基地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不够有效,以至于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一般,不能满足其自身事先预期达到的实习要求。
(三)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社会实践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老师依然扮演者指挥官的重要角色,实训过程指导还是老师必须要做到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增长最终还依赖于其指导老师的实践水平。目前,多数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是过去研究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是因工作需要,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的甚少,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设想
在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来探究如何以能力为本位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这是摆在该专业学生、教师面前的重要的问题。
(一)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加强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把实践教学放在核心地位,明确实践教学的范畴、内容、形式及管理办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应在校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市场对公共管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当然,只有校内的专业实践是不够的,还要打破以往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的校内外多种专业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到专业教学的视野当中进行规范和强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的拓展和融通,充分发挥课外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检验作用,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专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全程不断线。目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自2000年建系以来,就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联系连云港市文化厅,市文化局、旅游局、广电局等下属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到一些文化艺术传播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一些大型文体活动的管理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专业知识得到运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要将强化学生才能实践放在重要位置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管理基础是建立在文化行业范畴之上的,必须要对文艺内在规律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其管理。增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就要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基础上,再掌握相关管理门类概论、鉴赏、批评等课程基础上,熟悉或掌握至少一门特定公共事业管理门类,把握其内在规律及特点。
(三)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引入项目化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当下,在公共管理领域更多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如各种类型的文体、会展、竞赛、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要懂得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事实上,项目化管理的知识运用,包括了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所有能力的运用,如思维创新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音视频制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开展项目化教学,可依托相应课程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实际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与操作,这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到自身的公共事业管理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三、结合就业强化应用实践能力,拓宽专业方向,实施“双证书”制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 专业建设 专业目录修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09-03
教育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本次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根据新修订的目录和专业介绍,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录修订的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设12个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两大部分,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色专业154种。[1]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修订后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5种基本专业和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等4种特色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种基本专业,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均为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在本次专业目录修订中,目录外专业中的公共管理专业和公共政策学专业被取消,新设城市管理专业为基本专业,公共关系专业为特色专业。从修订的结果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减反增,基本专业由4种增加到5种。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旨在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化,必将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公共管理类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到2009年,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21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472所,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达143所,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82所。[2]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同样表现出了趋同现象。表1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介绍,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专业之间存在同质化现象。
表1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比较[1]
■
(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一般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报考公务员,三是到企业就业。就攻读硕士研究生而言,出于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大都选择跨专业报考,通过激烈的笔试竞争,最终能够参加复试,进而考上研究生的更是凤毛麟角。理论上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渠道就是报考公务员或应聘事业单位。但由于公务员招考实行“凡进必考”, 事业单位对新录用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比例较低。表3为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除行政管理专业外,其余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均较低。需要说明的是,报考职位和招考人数的专业为管理类、文科以及不限的专业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
表2 2009-2013年间招考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
■
表3 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
■
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是无奈的选择,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所从事的也只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例如人事、前台等。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被认为是造成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外增设专业,现修订为公共管理类五个基本专业之一。不少学校都打算新增该专业,或将其他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理论上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应对城市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大批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从2001年开始,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包括云南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在内的20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从云南大学已毕业的三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去向来看,10% 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25%的学生考上地州公务员,而另外60% 多的学生则只能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工作,甚至有人长期待业。[3]
培养城市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城市管理部门却并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表2可以看出,除2011年度外,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明确需要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位数为零。该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报考文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或不限专业的职位,这样一来,最终能够考上公务员的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一定很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不知道甚至不认可城市管理专业被认为是造成城市管理部门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怪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管理专业从目录外增设专业修订为基本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是否会得到提高仍不得而知,但当初为了配合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而设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今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尴尬地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大都是出于降低办学成本和扩张的考虑。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是由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当解决。
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学者表现出了担忧。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娄成武认为,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应再扩大专业规模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办学,保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尽量不要造成专业规模的失衡,以致产生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给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董克用认为,我国在今后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中,不宜再增加本科生培养的数量,特别是那些研究型的大学,更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数量,以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为主。[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当从数量增长转变到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是一个总的趋势。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不仅可以缓解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设置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上。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才市场对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已是大势所趋。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促进高校专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必将对其后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实施预警的专业一般都是高校中重复设置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上海市教委已将18个本科专业列入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15个本科专业列入2013年度预警专业名单。与此同时,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本年度原则上不再接受高校备案增设预警专业的申请。在2012年度18个预警专业中,就包括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3年度15个预警专业中,管理学类专业占三分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实行备案制度。未列入的新专业则需要报教育部审批,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就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如果拟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按照备案程序办理,被调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而如果拟设置电子政务专业则需要教育部审批,获得批准后,电子政务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三)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
在专业确定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调整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使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课课时量的同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课时量,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其次,增设反映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已列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均设有8-10门核心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优势,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增设部分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但不能面面俱到,其他方向的专业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再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均为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则整个课程体系就显得不够完整。如果全部开设,必然会造成部分内容重复。如果管理学原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公共管理学从管理的主体、客体、过程和手段等来展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侧重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一来,三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便理顺了。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包括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内的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应逐步降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使实验内容更具挑战性。与此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优质实验资源共享。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娄成武.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114-036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急需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惯例,通晓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的管理类人才。国际贸易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开设迎合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强并可供实际操作使用的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理解各种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进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多,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介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以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特点是理论性,政策性强,内容比较枯燥。而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先行课程中较少涉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至多在政治经济学中,在商品价值,劳动分工理论有简单提及。因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陌生,感觉比较遥远,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往往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条例多,内容繁琐,特别是贸易术语部分,术语多容易混淆,再加上学生比较少地接触到贸易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困难,由此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感。
(二)学生英语基础差,国际贸易教学难以真正地达到效果
虽然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并非为了培养外贸实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合同以及各个条款的举例,单证的讲解,难免会涉及到部分专业英语。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之前即使学习过专业英语,但涉及的贸易英语相当少。
(三)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性强,学生自学困难,需要大量的教师讲解和指导。由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教学过程自然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学生学习相当被动。事实上,国际贸易课程知识量大,各章节相关性弱,如果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吸收,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制定的,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大块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堂学习积极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评价机制。而课程的考核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动。由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讲授体现一个“广”字、“新”字。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间商品交换基本规律,了解各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同时,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含人文,社会科学,经济金融,法律等多个学科内容。由此,笔者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金融等知识,在讲解国际贸易特点的时候,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商业习惯举例讲解,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由于国际贸易政策性、时事性强,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讲解中,教师如果着重突出一个“新”字,联系时事,热点来讲解,能够教会学生热心关心身边的经济贸易领域新闻,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如在每堂课中留足5~10分钟,请同学轮流讲解与贸易有关的新闻时事,并和学生一起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时事。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学生收集的时事资料将又成为教师上课的新案例,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提高吸引力,体现实作性。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虽然条例众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国际贸易实务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习惯,谈判风格,文化背景,比较有趣。同时,国际贸易中还暗藏着各种商业“陷阱”,稍有不慎就会给商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落得个财货两空的结局。由此,抓住国际贸易中的吸引点来讲,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外,国际贸易实作性强,在内容上安排部分章节相应的实践操作环节,如报关单的填制,报检单的填制。提单的填写,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外文的,内容安排上尽量强调基本和基础专业术语的学习,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在经过培训后都能够看懂一份英文的信用证。
(二)教学方式上。多种形式相结合
1、语言启发式讲授,加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如采用提问启发式,尤其在第一堂课中通过问学生许多让他们感觉到很好奇的问题,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比如问一些为什么出口到土耳其的商品包装上最好不要印上绿三角的标志,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谈判后合同的签订中如何正确地表示商品的单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展现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视听并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方式,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部分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在介绍运输方式和路线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国际贸易谈判部分,中国入世进程部分以光碟的形式组织学生收看讲座和记录片,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单调感。
2、案例式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的讲授中离不开案例。而案例的选择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课程中要讲授到的知识点要有紧密相关性。在课程的讲授中,案例的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入式案例,主要用来启发思考,然后引入主题的。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性强,这一类运用的不多。只是在讲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运用到了一些。二是“小案例”,即篇幅小,内容简单。一般涉及到最多几个小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讲授了知识点之后,通过此类案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一种互动效果。这类案例在实务部分运用比较多,如审核信用证的要点。CIF贸易术语的特点等相关的讲解中都可以运用。第三大类是“大案例”,即篇幅稍多,涉及面广,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讲授中需要留够时间学生阅读。然后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案例通常在一章或几章结束之后,如考查学生贸易术语的选择,货款收付方式,保险等综合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3、采用角色扮演。实行模拟教学,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细节及标准和规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发挥了高职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如在模拟实验室内设计一个交易场所,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教师在旁观察。从商务礼仪到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又如根据贸易背景材料,让学生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从贸易术语的选择,价格的计算到各个条款的拟定,对学生各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合同签订后,让各个小组将合同条款制作成PPT,轮流上台讲解,并请台下同学点评,指出不足点,最后老师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模拟活动以及轮流讲解中表现欲强,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的实训,模拟实践以外,更多的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带领学生参与或观摩商品展销会,指导学生参加产品推广活动,参观外贸公司,物流公司。并聘请部分外贸公司的从业人员如单证员以及货运,报关员等相关人员来开设讲座或讲课,增加学生对相关工作的体验和感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评价方法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