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16
导语:在养猪养殖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学用结合、顽强拼搏,改变人生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四、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科技示范项目
关键词: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工学结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20-02
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建设实训基地,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便于企业利用学校的优势为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园实训基地建设
科技园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重要产学研基地,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水禽、生猪、宠物、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科技园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获得了“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科技园基地的主要优势特点
1.学生实训。学生实训作为科技园最主要的功能,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主要采用专业、产业和就业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园可接收校内动物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科技系、水产科技系、经济贸易系等其他二级院系的学生在园区进行工学实践。除此以外,还承担过校外友好学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
2.教学科研。园区积极开展水禽的基础研究,加强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系培育,苏姜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承担过市厅级以上各种科研项目,编写科普书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若干。利用教学科研这一突出优势,在2012年,科技园承办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
3.资源保护和生产。基因库将濒危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方水禽品种作为重点收集保存的对象;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护和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的培育任务;丰达水禽育种场和宠物藏獒繁育中心主要负责水禽和犬的生产扩繁等,其他功能区各尽其能。
4.社会服务和示范推广。为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技园内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农民培训班百余期。另外,在盐城、连云港、宿迁以及泰州周边等地建立了扩繁场。通过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贡献。
5.观光旅游。园区以绿色为主线,建有草原风情园、素质拓展中心、斗鸡馆、畜牧文化展览馆、长寿岛、瓜果长廊、休闲垂钓区、宠物表演场等功能各异的游览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不错的畜牧文化风情。
三、六大专业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在科技园,各专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园区已接纳水禽、生猪、宠物类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园进行实训。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个人觉得,科技园的基地建设已满足其他二级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工学结合,比如水产类、风景园林类、旅游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在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其他专业实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水禽类专业。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主要在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和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进行水禽实训。在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学院联合江苏高邮鸭集团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经营管理方式,更好地帮助实施学生的工学结合。在这里,高邮鸭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理念。学生由生产一线的个人师傅带教,亲手实践育雏、育肥、照蛋、饲养加工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2.生猪类专业。动科院学生的另外一个平台在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猪场平均每年接收400多名学生在猪场进行专业实训。在猪场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现场指导学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生养猪技术。
3.宠物类专业。宠物行业作为新兴崛起的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内饲养有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哈士奇犬、泰迪犬等各类品种200余只,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开展实施。宠物训导、宠物美容、宠物饲养等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犬的品种外形特征、性状表现、幼犬培育、疫病防治等现场专业实践学习。在科技园举办的江苏省首届文化旅游节中,宠物表演作为主导表演,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成果更是充分体现。
4.水产类专业。整个园区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在这里,水产科技系可以充分利用园区的河道,养殖各种鱼类,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鱼类的发育、生长、繁殖进行阶段观察和解剖研究,对水质资源、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5.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系的学生,配合利用园区已建设施,可以让学生进行跟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学习,主要包括导游、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等方面。科技园在对外营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安排在各种岗位和环节中,将学校课堂上模拟情境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分配下,轮岗负责不同的岗位,熟悉导游的接待工作、酒店宾馆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经济营销方面,学生可对外营销宣传园区自有品牌,将科技园内部的绿色有机蔬菜、林下生态草鸡蛋和周博士黑猪肉对游客进行营销。这些工学结合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互惠互利。
四、关于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思考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和提前适应社会环境的机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学结合的实施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科技园实训基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学校方面。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做好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准备。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有些专业的实训时间是一个月,在这阶段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接纳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还是有点类似“填鸭式”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立刻了解掌握并运用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距离达到上岗就能顶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可以考虑延长实训的时间。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根据实训发展的需要,考虑聘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来提高实训的效果,事半功倍。
2.学生方面。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在基地实习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面对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迅速转换格外重要。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端正学生态度,不怕脏不怕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持工作热情,使学生成为实训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时各位学生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主动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师傅。
3.基地方面。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除应按照企业文化制度进行管理,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基地还应配备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指导教学,并按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基地作为“协办方”的角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多的和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有时会因为部分学生的个人原因,不得不考虑到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素。有时基地还需考虑空间、时间和能力等的限制因素,比如生产教学时,鸭鹅育雏和生产周期的时间不能跟实训时间同步等。此时,就需要基地和学校协调利益相关,与实际教学需要相互适应,以使工学结合顺利进行。同时,基地应适时地扩大其规模、完善其设施,使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达到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迅速成长的保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实现了校内模拟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学习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体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园这一实训基地平台的潜力还未全部开发,我们应不断改善科技园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不断探索最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实训的比例,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实训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推进;科技支撑;企业自律;意识提升
食品安全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管理涉及到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和多领域的问题,再加上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特别复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政府、产业界、科技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研究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为此,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启动了“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河南省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课题承担省份之一,结合我省实际,选定小麦和猪肉两类大宗产品,以鹤壁市为综合示范区,按照“从源头到餐桌”的运行链条,就其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开展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河南省在设计课题方案时,按照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本着实际需要和拾遗补缺的原则,设立了11个专题和2个行动。其中“食品安全政府推进行动”是总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安全,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会导致最终消费食品的不安全。食品安全牵涉到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中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科技行为,更是一种政府行为,需要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推动。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目前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还非常薄弱。为此,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2 食品安全的主体
2.1 食品安全的复杂性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其属性而言,食品安全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没有安全的生产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食品;没有安全的标准,就不可能界定食品的安全性;没有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就无法确定食品是否安全。众所周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有直接的因素,也有间接的因素;有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因素,也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还必须建立起诸如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而这些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2.2 食品安全的主体
借鉴国际经验,技术是食品安全的支撑。但是,食品安全技术又有其特殊性,技术的应用与采纳必须有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一般来说,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节约;而食品安全技术不比其他技术,往往是为了使生产出来的食品达到安全标准,需要限定一些投入品的使用,往往让生产者寻求替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技术的选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生产者或企业,其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认知、市场的认可或其它有效的约束,食品也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高价格的市场均衡,其对食品安全技术的采纳就仅仅成了出于道德上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示范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诸如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全面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既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环境保障条件,又牵涉到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的义务、责任和认识。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企业和消费者。
2.3 食品安全的模式特征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三大主体。但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三者达成了共同认知,形成了相同的推动力,食品安全技术才能够得以较好的转化和应用。其中,作为食品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从政策上制定必要的规定和约束,引导、指导和强制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行为。因此,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必须得到政府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推动。
企业是安全食品的生产者,也是食品安全技术的接受应用者,其行为直接决定着食品的安全水平和程度。企业只有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自律制度,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才能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生产出来的食品是否安全,最终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认可,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食品,才能逐步实现优质优价,才有利于引导和加快食品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或生产者才会对食品安全技术产生强的需求动力。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研究,结合鹤壁市示范区的运行情况,课题组研究提出了“技术支撑,政府推动,企业自律,意识提升”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模式特征。
3 政府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领域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管理监督水平、生产经营者素质、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观念。食品安全政府推进的重点环节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其难点与重点主要是制度建设、公众意识提升、产业组织建设、科技平台与信息平台建设等。
3.1 加强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上,政府有关部门应着重对现行的有关制度进行评估,重新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制度、认证制度、标识制度、追溯制度、承诺制度、企业信用制度、预警制度等研究。实践证明,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就不可能对生产者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再好的技术也很难得以推广和应用。如在小麦种植基地建设上,可以研究开发出符合安全标准的小麦种植生产技术和规程;但如果不从管理上、制度上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禁用品的生产和销售,净化投入品市场,也就不可能确保所产小麦的安全性。
3.2 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生产者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者合法经营、消费者安全消费,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社会公众、农户、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科技培训与道德教育等途径的研究,探索出不同的培训方式与途径,使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都能树立新的观念,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遵照食品安全的原则。
3.3 创新产业组织
在现行的“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课题组重点对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农民
成立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使项目示范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身安全生产行为,这种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3.4 构建科技平台
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科研条件的改善、科研设施的装备,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同时,食品安全科技工作涉及的学科多、部门多,必须整合科研队伍,加强协作攻关。河南省承担该项课题,共有10余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示范企业参与联合攻关,以项目为纽带,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创新了科研联合工作的理念与机制。
3.5 建设信息平台
食品安全牵涉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以及对政府行为的认同。通过对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模式。还建成、开通了河南省食品安全信息网。该网设有信息动态、关键技术、安全预警、国家标准、专家答疑、政策法规等栏目;收集了小麦、生猪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技术规程、法律法规等,方便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4 政府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行动
食品安全河南课题是由政府牵头,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指导和协调,产学研相结合,多单位、多部门协作共同完成的。项目实施按照“点、线、面”的模式整体推进,主要从源头监控入手布“点”,沿“农田到餐桌”这条“线”,以一定区域为中心,在“面”上进行整体推进。采取的行动与措施主要有:
4.1 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清理评估行动
着重对河南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现阶段国家及河南省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措施以及实施的效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估,初步找出了食品安全交叉管理和管理缺位方面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政策性措施。同时,参照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了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创新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设想,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的法规、条例、政策措施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实践基础。
4.2 科技管理行动
为确保课题任务的圆满完成,还起草了《河南省“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实施管理细则》。该细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课题组织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项目验收及成果管理等提出了具体办法。明确了课题实施有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课题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经常召开专题招标会、调度会、协调会、碰头会、技术对接会、半年检查会和年度工作会,及时编发《食品安全》简报,保障了课题实施分工合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4.3 联合执法行动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涉及农业、畜牧、卫生、工商、环保、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在目前以环节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框架下,以生猪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监管为例,监管环节主要包括:养殖场环境、养殖、投入品、防疫、屠宰、储藏、运输、生产加工、包装、标识、销售及消费等诸多环节。通过研究,提出了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下,建立“联合执法行动”长效机制方案。依照相应的标准、法规进行监控、检测和依法行政,形成“从源头到餐桌”的监管链条和从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市场(零售店)的“绿色通道”。
4.4 理论研讨行动
示范区是一项工程,社会各界对其认识还不一致。为此,课题组多次邀请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召开理论研讨会。2005年4月24日,针对当时的苏丹红事件,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农科院组织召开了河南省“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理论研讨会,来自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2005年“3.15”前夕,召开了“河南省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营造和谐环境,保证食品安全”。2004年还应邀参加了北京“全球食品安全论坛”,提交的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通过举办或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对食品安全的概念、内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找到了“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问题的成因,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5 宣传教育行动
为了提升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2004年5月17-22日,省、市联动,在鹤壁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项目示范区还经常利用板面、挂图、宣传车、散发传单等形式,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向广大村民、居民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知识;利用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先后播发领导讲话、示范区建设专题片、企业形象展示、食品安全消费指南等内容268篇(次)。淇县还制作了《科技600秒》电视专题,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有关知识和种植养殖技术规程。
省食品安全课题管理办公室多次策划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4月,项目组邀请《河南日报》社记者,深入鹤壁示范区进行全面采访,以记者的视觉、耳闻目睹,专题报道了《种麦养猪,如何远离污染》专稿。2005年春季,“瘦肉精”事件闹得纷纷扬扬,及时邀请《河南商报》的记者,将课题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瘦肉精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宣传报道。《科学时报》2005年8月9日还对河南课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河南日报》上开辟了《专家解读食品安全专栏》,2004-2005年累计发表食品安全知识性文章18篇;《河南农业科学》也开辟了《食品安全》栏目,2005年累计发表文章17篇。同时,还组织专家编写小麦、生猪科普教材7本,养猪科技图书3种(正式出版)、食品安全知识性资料多种,定期、不定期进行科技讲座。示范区达到了户户都有明白卡、家家都有明白人,当地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5 加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当前与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5.1 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食品安全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多环节、多因素的风险,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以健全的安全监管体系为保障。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基础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并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5.2 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市场准人制度是在以往对市场主体实行市场准入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市场食品实施市场准入管理的制度体系。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标准,严格准入,开放市场,强制退出”;其基本思路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
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实施全过程有效控制。目前,全面推进市场准入制还有很大难度,政府应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大力引导、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5.3 完善投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资金投入还存在资金总量投入不够、部门资金分散、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与资金投向亟需调整等问题。应该完善管理体制,确定相关部门的预算,并调整投向,提高投资效率。同时,政府应鼓励其他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投入,要在财政与金融上对食品安全进行支持;尽快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在农业开发项目、贷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等。
5.4 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教育与培训,可以从根本上改善食品的安全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重视,大学相关专业设置薄弱,政府决策者与行业从业人员也缺乏应有的安全培训,消费者有关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淡化。而教育、培训在食品安全公众意识提升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与示范工作,逐步提高生产者、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提高我国食品信誉。
5.5 提高食品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
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一是要加大食品安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二是要整合科研力量,建立高效、协调的科技管理与组织机制。三是要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积极探索研究适合我国国情、有效、可行的食品安全技术进步模式。四是“抓龙头、促源头”,完善食品供应组织体系。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生产组织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采用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五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加强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