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19
导语:在农村发展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教育的弊端很多,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只有把这些问题落到实处,才可能让农村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以此来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总理也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先了解现代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只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到问题所在,才能让农村教育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为此,笔者浅谈农村教育现状,写得不够全面,但也说到了一些点上,希望以此让大家关注到农村教育,争取为农村教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笔者总结农村教育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紧缺,设备陈旧不足
农村远离城市,它们地处偏远山村,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与外界联系不紧密、教学坏境也不好、教师的工资相对于城镇教师而言也都不怎么理想等原因,导致农村学校普遍出现这样一种情况:1、教师的平均年龄偏大,其语言、知识结构、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很难让学生适应,无法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设施不足,让一些教学得不到有效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食宿条件差;4、教师学历平均低,大多是一些专科、普通大学毕业出来的老师。就教师与学生的相对比例而言,现在城市学校教师与学生比约为1∶5左右,而农村教师与学生比约为1∶10左右,前者教师数量远多于后者,这让很多农村教师的身体负荷不了,讲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这些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没有新进的优秀教师。因为坏境不好、经济落后、教学设备差导致刚毕业的优秀人才都不愿意往农村去发展,让农村教育缺乏新的活力,没有新活力的加入,就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就没有先进的丰富的知识面 ,这样学生汲取到的知识相对来说就会少很多,这也是农村教育缓慢停滞的一个的一个原因。
二、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农村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怎么好,为此很多的农村父母都是大多外出打工或是家里农活很重,导致很多家长没时间或是没多余的精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情况。再加上农村的很多父母从小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的教育观念淡薄,思想观念陈旧,未正确认识接受教育对孩子的作用,有时候也是没有那个经济来支撑孩子的学费,导致很多农村的适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在校的学生也常常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孩疏于管教,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让很多小孩在心理上排斥学习或是对学习不怎么上进用心,本来农村教育就困难重重,学生的不配合对教学来说也是教师需要克服的。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做的就是做好家长的工作,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负责,加大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给与他们信心,这样在教学上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学生配合了才能使教学不受到内部的影响,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学校分散,教育得不到集中
农村的学校太分散,这导致一个学校的学生很少,一个年级有一个班,一个班只有是十几个学生。农村教师本来就少,再加上学校分散让教师也分散开,让一些学校本来教语文的老师不但要教语文,还要教数学、英语等,这大大地使教师的教学质量降低,而学生时时听一个老师授课,会产生听课疲劳。试想,你天天面对同一个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那学生的学习会得到提高吗?所以,要想把原本就少的教师资源集中起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校合并,把学生集中起来,集中授课,让教师与科目之间可以形成“一对一”的形式,这样的话,老师用自己的专业教一个科目,这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更加的全面。
四、学生涌向城镇学校、农村生源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和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再加上很多农村父母因为自己没有知识,而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很多家长会自己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就是对小孩好,这确实也是好的,但这些家长对教育认识有些少,并不是说小孩到城市就会学习好,这这只是一个外因,关键还是看小孩自己的毅力,再说,小孩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管教,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限制性。现代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老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留住农村的学生向外流失。
五、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平衡
1 引 言
?商扶贫指的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具体来说,即是将电子商务电商扶纳入扶贫体系中,引导需要扶贫的对象使用电商工具,然后通过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如人才培育,资金投入,物流体系建设,政策扶持,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帮扶,帮助他们使用电商工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立可持续生计,实现稳定脱贫。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重要阶段,因此,扶贫脱贫工作是中国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创新模式,为扶贫脱贫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是贫困、特困地区实现脱贫,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农村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融资方面资金的缺乏,以及相关电商人才的匮乏。我国电商扶贫的发展工作须通过国家政府技术以及资金上的不断支持日益完善,帮助贫困地区走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致富发展的道路。
2 电商扶贫的现状
2.1 电商扶贫的内容
(1)产网上销售产品,取得经济收入。利用电子商务将贫困地区家庭的农产品、民族特色服饰等一系列商品以网上批发和网上销售的买卖形式进行交易,以线上的低成本和高回报的方式获得利润,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穷困现状,达到脱贫过上富裕生活进而创造财富的目的。
(2)网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或生产资料,节省支出。现在有很多物美价廉的购物网站,如淘宝、聚美优品等网站商城。从这些网站都可以购买到比线下实体店更经济实惠的生活用品,不仅可以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日常需求,还可以极大地节约农民的生活费用和日常支出,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同时,从网上购买农民生产必备的农业生产用品,一方面降低生存资料的成本,另一方面节约时间成本,实现开源节流。
(3)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创业和就业。电商扶贫工作中最通用的内容既是对贫困地区的民众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在知名电商平台上建立网店,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获得收益。这样不仅可以为贫困的农村家庭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收购一些辅助产业的就业例如仓储、物理运输、产品包装等。通过培训和开展各中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点来增加就业,引导农民立足农村追寻创新的模式开展就业。让贫困农民可以自主的选择就业开展就业新途径来代替一味的被帮助。
(4)通过互联网实现快速信息共享。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的速度越来越快。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即时获得电商相关的各类信息,例如农产品流通信息、物流信息等,使农民的产品能更好更快地销售出去,获得更大的收益。
与此同时,很多城镇周边的农家乐餐饮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帮助运营,通过各类电商平台信息,获得订单等,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满足游客的需要,达到实现农家乐的经济收入增加的目的。并且利用互联网在网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体现农村特色吸引游客,使农村旅游产业加快进步和提升。
(5)为电商提供服务保障。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扶贫脱贫工作时,国家和政府要提供相应的社会化帮助,来改善和提高对贫困地区的服务水平,如对贫困地区的人民进行种养和加工技术的培训以及农产品信息的查询等服务,对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完善,建立农村物流配送系统。
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地区投入的定向资金和融资服务,为电子商务扶贫设备提供相应的补贴,例如各类电商终端,网线铺设等,精准地将国家扶贫资金使用到位,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而逐步增加了网上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小额取现等服务,可以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
2.2 电商扶贫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有的学者逐渐开始意识到电商扶贫产业的重要性,开始宣传和推广将电子商务结到导扶贫工作体系中。比如汪向东、张才明在2011年发表《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中提出我国农村减贫扶贫工作都普遍有轻看电子商务在农村扶贫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问题,并提倡把电商扶贫纳入“十二五”扶贫计划及以后的扶贫政策和工作体系。[1]与此之后,更多的学者渐渐地重视这一领域,为之后的实践工作给予中肯的建议。[2-3]
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向以中西部贫困地区为核心的26个省份中的200个县投入了37亿元的帮扶资金,同时还推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积极示范区域,主要是以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为实施主要区域。37亿元的扶持资金主要是运用于支持这200个示范县建立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制度,修建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及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国家及各级政府专项资金的帮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产品的商品化比重和网络销售份额,为农村贫困地区的电子商务扶贫工作能够更好地推进给予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保障。
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提出和运营还是幼年阶段,虽然潜力很大,但是它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农村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贫困对电子商务的接纳程度不够
尽管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但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许多群众对电子商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尚未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电商扶贫是无法开展的;还有一部分的贫困群众,受限于文化程度,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电脑等终端产品的使用率低,所以对电子商务只是偶尔有所听闻,并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受传统影响较为深刻,对新的交易方式、生产方式等有抵触情绪,信任度也比较低,这些都对电子商务推广造成了不利影响。[4-7]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
对电子商务扶贫来说,网络是否通畅,物流是否通达,是最重要两个因素,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或者受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公路、网络等建设水平较为低下,无法给电子商务高效运营提供足够的条件。
3.3 电子商务相关人才较为缺乏
在贫困地区推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在贫困地区,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当地部分群众的文化基础较低,有一定电商基础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普遍生活条件较差,外地高水平人才缺乏进驻的动力。这导致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困难,进而影响电商扶贫工作开展。
3.4 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程度低下,缺乏特色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类网销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地区的农民网商开始效仿成功的案例形成激烈的电子商务竞争,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也变成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相同或类似的农产品,这使产品失去了独有性,也导致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有所下降,保障变的困难。而且因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民的创新和研发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导致了通过电商务销售的农产品变的越来越同类化,没有特色,使得当地的品牌得不到推广,农产品销售越发困难。
3.5 政府实行的扶贫政策不完善,政策针对性不强
对于把电子商务纳入农村扶贫工作的创新扶贫方式,国家虽然出台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还远远不够。对不地区不同贫困状况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一些已经颁布的政策在很多地区也无法落实,这些都会给农村扶贫工作带来不利因素,对国家长期扶贫战略产生负面影响。
4 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进行应对:
4.1 加大在贫困地区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案例,表彰农村电商带头人等接地气的方式,对电子商务进行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电商切切实实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理论宣传,详细地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方式,告诉村民电子商务的灵活性和简便性,是扶贫对象更容易接受电子商务的概念。
4.2 加大对农村相关基础设施投入
为更方便地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推动网络建设,可以使更多的贫困群众触网,拥有从事电商活动的基础,推动公路建设,则可以使物流更加方便快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3 加强和扩大电商培训
在有一定基础设施支撑的条件下,电子商务活动的门槛相对较低。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通常能让大部分的扶贫对象对电子商务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一些系统的培训,将电商活动进行细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扶贫对象掌握这门技能,再通过一些平台引导,扶贫对象就可以进入实际运营活动中去,进而获得经济收入,达到脱贫的目的。
4.4 推动农村特色产品产业化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应该由政府出面进行引导,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再通过区域合作,扩大产业链等形式,使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独立化包装,打响自己的品牌。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鸡西市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增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元化特色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鸡西市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缺乏有效连接,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农村的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低,从而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3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农民经济取得更快更好发展。
3.1大力发展村级主导经济
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积极发展集体直接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营形式上,坚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在产业模式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哪种产业符合实际,就发展哪种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村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各种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将本地自然资源、项目资源与他人的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开辟新的集体增收项目。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2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投放村级集体的贷款享受金融部门同等财政补贴政策。
3.3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着力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稳步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培育大集团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依托现有基础,创建具有鸡西市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3]。
3.4以科技促产品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
1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农产品面临的需求约束制约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普遍的经济增长缓慢、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等因素,使市场上不被需求约束影响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却不断提高,而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种养殖的风险不断加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民增产不增收。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的非农性就业收入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加之城乡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差距,城市企业失业人员激增、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对农民工的歧视等都严重影响农民的转移性就业收入。
1.3 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完善
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支农资金比重偏低、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调整。尤其在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节等基础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的启动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面临严重困难。
1.4 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与财政投入以县区为主,这种分级办学制度加重了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城乡教育均衡无法实现。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别,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1.5 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急需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虽然逐渐完善,但流转的配套办法仍需完善,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合作经济和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农民参与程度低、发展实力薄弱、发展步伐缓慢。农村经济结构急需优化。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6
2.1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确保粮食稳产,提高粮食品质,保证粮食供应充足等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放在战略地位。因此要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不被侵占,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要保证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扩大出口,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2 实施农村人才发展战略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把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做法。要制定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和培训质量监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和号召大中院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学习、待遇、职称等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于农村经济发展。
2.3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并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
要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为重点,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对农民就业的培训指导,取消形式上的事项审批、限制条件和各种收费。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一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参与城市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归属感。
2.4 健全财政支持和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瓶颈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递增机制,强调投入总量的增加,随时优化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方向和使用方式,让农村财政资金真正发挥用处。要强化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要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开发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优化审批发放程序,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信用评价办法,提高农民诚信意识,控制农村资金外流。
2.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普惠力度,尤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等,加大政府对农村保障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首先,通过长时间的总结,我国对金融发展掌握了稳速发展的办法,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国际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都产生着不小的冲击,这是不得不承认的问题,在面对这种冲击的时候,采用宏观调控政策,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方法,让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大幅度降低,能够保证平稳运行,经济与金融得以稳步并较为迅速的发展。其次,我国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而不断的消费就是让货币快速流通的过程,也侧面的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再次,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员多,劳动力资源供给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行业发展的又一有利因素。
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因素分析:
2.1农村的金融市场被银行所忽视:
农村的大规模银行网点减少,金融资源共击率低,这与农村最初经济资源发展不佳有着一定原因。银行在我国政策改革下,走进了商业模式,那么银行就要考虑获取相应的利益与利润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银行把目光投放在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农村加快将金融发展造成了困难。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它们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金融资源与金融该服务。可是相比较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的发展还并不成熟,风险性较大,这也让银行对金融资源支撑产生了顾虑。形成了一种矛盾体。这一问题需要解决。
2.2农村习惯于民间借贷方式:
我们可以严谨的称之为民间金融,这种金融的产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农村的居民由于生活或者投资产生了巨大的金融资源获取需求,但是银行与国家的金融供给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或者说,有些需求不符合国家的金融供给要求。但是民间金融对于借贷的原因关注度下,金融资源提供量大。能够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所以这种形式长期存在。但是这种民间金融形势也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很多民间金融的借贷是私人方式,由于利息很高从而进行借贷。这些借贷方式并不标准,过高的借贷利息限制了农民再次借贷的能力和还款的能力。同时私人之间的借贷又没有得到国家的允许,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护,会造成许多纠纷。同时这种私人的借贷长期发展也会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正常实行。
2.3金融机构少:
目前现存的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信用合作社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但是由于各地的信用合作社产权结构不清晰,名义上属于在信用合作社拥有股份的全体成员,但是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背离了合作金融的原则,背离了为互助、合作,为农民服务的建立初衷,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又不断向“集体所有、国家所有”靠拢,具有明显的“官办”色彩。合作社股东不仅享受不到贷款的优先权和优惠权、以及股金分红权,反而还要接受比基准利率高得多的贷款;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制度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干部是任命制而非选举制。因此失去了农村的信任和支持。
三、建议与对策:
3.1完善民进金融管理制度
在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为主的农村,由于没有完善的市场环境,商业信贷的风险较高,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农村市场,在这一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要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不断扩大的需求,应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民间金融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民间金融的市场空间实际上取决于正规金融的市场空间,因为实际的金融需求是由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的需求,必然转向民间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尽管现在的法律政策对民间金融仍然采取相对严厉的态度,但在法律禁止和正规金融已经占据的市场之间,民间金融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应认识到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内部控制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量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战场。作为农村地区的创业者,农村小微企业正在不断尝试利用互联网、电视网、手机网开展电子商务。在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扶持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全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帮助小微型企业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各要素分析,进而帮助农村小微型企业清晰地认识到在电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对策,以合格竞争者的身份融入到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中。
一、农村小微企业的特点概述
农村小微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包括学历和背景不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民、返乡创业者等,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规模不同,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同时也有一部分会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经营的范围比较广泛,跨度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遍布农村的各个角落,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利用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所经营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丰富型为主。农村小微型企业产品融入市场的渠道从直接服务于本地市场开始,运作方式灵活,占用资金较少,受益于互动性特点,可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对价格进行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产品,通过紧密联系的市场及时关注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内部环境。控制环境直接决定企业的基调,其对员工的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学历水平总体不高这是影响农村小微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明显主观因素。一方面低学历的企业经营者对于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不熟练,缺乏电子商务的意识及网络销售的技术手段,限制了产品推广和交易。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缺少管理企业的知识,企业内部决策权力更趋于集中化,企业的决策层往往掌控着企业的资金、物资和人员的调度,基层员工并没有相关的决策权限,他们很少关注新环境下的发展机会,从而在经营风格上趋于保守和落后。在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中,人才也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然而由于企业地处农村、没有完善的员工保障制度、劳动强度大等自身的局限,企业在人力资源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力度不大,往往招揽不到所需的合格人才,同时也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稳定性剧增。
(二)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农村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更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内外部变化带来的风险。
(1)战略风险。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在激烈的电商大环境下,农村小微企业需要想清楚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实际中,对于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缺乏系统地管理企业的知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数据的整理和业务流程的改善等一系列过程缺少一定的认识;其次他们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过于盲目和急功进利,忽略了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运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系统的战略规划,就不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和外部环境资源,缺乏电子商务实施的针对性及目的性,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只为企业宣传产品的窗口。
(2)财务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是资产规模小,很难通过传统的融资方式获得贷款,并且农村电商大多是家庭作坊式,其生产经营场所多为自有房产,即便以此抵押贷款,考虑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银行处也很难获得足够资金。此外,投资主体在思想观念上,对企业间联保、担保获得贷款,促进行业共同发展的态度相对保守。因此,除少数具备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电商外,大多数还是采取亲戚朋友间的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该对于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资金支持无异于杯水车薪。融资问题己成为农村电商持续承接订单、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3)市场风险。就电商大环境而言,留给农村小微企业去开拓和占领的市场本来就不易,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的场地、技术、工具和设备等要求的限制,基本上都是按照订单制造,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生产的产品还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有时可能市场对口,企业花费心思有了自己的品牌,却经不住时间考验,没有被社会大众持续认可。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往,企业面临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增大,风险超出可控范围。
(4)营运风险。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活动中,物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是最终实现电子商务的一个环节。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农村地区实施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我国农村的基本特点是地域辽阔,地势分布不均、家庭住户分散,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城镇落后,加上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导致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显著差别。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他们大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然而目前物流公司的覆盖范围只到达县一级,在村镇具有配送点的物流公司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及农村大户对产品的生产销售、物资的买卖等活动往往伴随着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加上农产品的保质周期短、存储要求高等特点,对物流配送体系中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多个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生鲜类农产品为例,如何将保鲜周期短暂的农食品从偏远地区运输到消费者的门前是现代农村物流普遍存在关键问题,也是小微企业电商发展营运过程的重大风险。
(5)法律风险。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和实时互动性,农户可自由与消费者进行商务交易。个人信息被盗用、从事非法交易、违反契约合同、黑客恶意攻击、网上诈骗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破坏经济社会的运营秩序,也严重限制了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然而,全国还没有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规章,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有时得不到保证,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法律风险不容小觑。
(三)控制活动。安全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活动时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控制用户信息安全、交易金额安全、售后保障等。用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通常会查看对方的信用评价,并作为是否继续进行交易的判断依据。可见,网络安全与信任状况直接影响着网络用户决定是否使用网络进行交易。在实际中,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农村小微企业在常规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全面预算控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甚少,导致无法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四)信息与沟通。农村小微企业的信息流通不畅通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农村小微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市场的交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直接的生产与买卖上,极少关注身边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致使小微企业获取到极少量的外部信息。同时,企业内部决策权力趋于集中化,内部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都会受到影响。在信息为王的市场经济中,农村小微企业的信息与沟通存在极大的劣势。
(五)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企业内部应该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结合来实现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对于农村小微企业而言,这种监控的动力并非来自于外部或政府机构,而应该是一种对自身负责的自觉意识。企业应该要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而找到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在实际中,投资主体还不能意识到自我监控的重要性,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监控的顺利展开能加快内部信息的传递,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研究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现阶段农村小微企业在内控上的现状,重点指出其在风险评估环节的缺失,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以期能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当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势头正旺,农村小微企业想要在这股浪潮下迎击而上,不能只靠企业外部力量的帮助,更多的必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从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内部控制活动开始。
参考文献:
[1] 林亭生,李涛.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5(10):79-80.
[2] 包樱. 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5):9-11.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最南部,全市总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森林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5%,耕地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厘田,半分道路和家园”的山区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1.将气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工作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乡镇布设小型天气雷达,提高预报确率;二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这部分人员要主动承担传播天气预警预报信息、维护加密气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气象与农经信息、气象灾害上报和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到受影响的农民手上。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气象各类信息。
关键词:农村进城儿童 社会性发展 疏导策略
“中国以农立国,十之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奠基人陶行知早在1917年就准确地描述了中国的国情,并且十分重视开展农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开始,城市务工的民工对城市生活感受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家长也十分关注学前子女的教育。跟随父母进城和寄养在城市的农村学前儿童日益增多,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到学前教育机构,他们为孩子选择了较好的学习园所,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却忽视了孩子进城后的心理变化和适应问题,突出表现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存在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时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农村进城学前儿童存在着一些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
1.情绪低落、胆怯自卑、孤僻。
农村宽阔的场地为农村儿童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很多活动不受局限。进入城市后,生活环境改变,车多、人多、道路变宽、拥挤、繁华等,相应地活动空间、交通安全、规章制度等,约束了儿童,使他们一时间很难适应,产生低落情绪,胆小怕事。由于农村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打工,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偶尔在一起觉得对孩子有亏欠,在物质生活上不愿意委屈孩子,并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改变,儿童便无法适应,造成自卑、孤僻、紧张焦虑的心理。
2.忧郁、缺乏安全感、合作能力差。
“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很大比例。儿童放在农村由祖辈或其他人带养。他们只能照顾物质生活,很少能顾及孩子的教育及心理问题,又怕出意外,活动空间也有限制。久而久之,儿童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不愿意与人交流。父亲的身强力壮、遇到危险的挺身而出,母亲的慈爱、宽容,“留守儿童”都很难感觉到。城市的新环境给孩子带来许多的新东西,不会玩的新型玩具、幼儿园的卫生要求、集体活动的规则等,使他们束手束脚,从而产生忧郁、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人合作等问题。
3.语言表达能力差,我行我素,不愿意与人沟通。
语言环境的改变使儿童感到陌生。儿童从出生就在农村生活,乡音带给儿童亲切感。到幼儿园后,由于周围教师、小朋友都说普通话,他们说的普通话因语调、吐词等,令小朋友学或发笑。又由于农村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接受的信息量少,师资缺乏,家庭教育欠缺等,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如绘画、舞蹈、制作等的基础很差,阻碍了他们自信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有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沟通,不需要小朋友帮助,我行我素。
4.自私、暴躁、攻击性强。
生活环境的改变、语言环境的改变、知识技能方面的差距等原因,使农村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对同伴间的行为不理解,如学他们的乡音、说他们的皮肤、批评他们不好的卫生习惯等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产生敌意,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由于语言沟通不流畅,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攻击。
二、解决进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疏导策略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在教师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加以自觉的遵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采取下述的策略:
1.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掌握儿童成长脉络。
儿童成长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状况对儿童的教育方法起决定作用。教师应了解进城儿童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性格特征、从事的行业、健康状况等,观察儿童的学习、游戏、生活等表现,分析其形成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家庭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措施。幼儿园是儿童接触最多的活动地方,也是对儿童进行心理矫正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召开亲子活动,增进亲情,使儿童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调动积极愉快的情绪。
2.鼓励同伴之间和谐相处,缩短同伴之间距离。
幼儿园同伴之间的说笑,没有任何的歧视,只是觉得新鲜、好玩。要尽量帮助进城儿童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引导其他儿童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儿童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进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要从语言沟通开始。教师应教他们学说普通话,通过日常生活、个别帮助、角色游戏等对他们进行语言方面的培养,带动交往能力和知识的发展,逐渐消除他们与城市儿童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多开展游戏活动,创造机会展现进城儿童的长处,尤其是在合作性游戏中更有助于他们能很快地融入集体之中。
3.加强进城儿童自我意识方面的培养,树立自信心。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方面。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的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就是通过自我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由于环境的改变,进城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摇摆状态,对以前的信念产生动摇。幼儿教师要重树这些儿童的自信,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如农村儿童对植物有亲身的经验,知道四季植物生长周期。在科学活动中应让他们介绍其他小朋友认识这些植物,并讲解一些有趣的农村事。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对自己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就会树立自信,消除情绪低落、不愿表达等问题。
4.控制力得到发展,减少攻击。
儿童自我意识增强,控制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应消除他们对教师、同学之间陌生、紧张的关系,帮助他们与同伴合作。对于他们的进步,教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融洽同伴之间的关系;注意对其性格的培养,减少攻击。
综上所述,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所以要重视进城儿童的身心培养,使之成为新一代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国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环境资源 资本化中国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课题:“旅游环境法律保护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旅游业的发展为视角”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03lx168。
作者简介:罗亚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法学,讲师,华东政法大学2010-2011年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商法、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10-03
一、引言
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自然资源,如桂林山水就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城市人口,越来约追求精神享受,把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和少数民族风情,欣赏田园风光作为逃避城市紧张生活的替代。广西是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风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跨境旅游资源,以及历史遗迹,这些正符合了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因此,近些年广西的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最初的自发性的、小规模的经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使广西的旅游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农村的自然风光与农村人文活动等资源,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购物等各种消费需求。该类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尤为重要,由于无节制的消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严重,因此,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农村的环保一向投入甚少,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投入。在自然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开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的情况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目前我国关于旅游环境的法律非常欠缺。当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是以“市场失灵”①作为理论基础的,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多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规制,以期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环境保护的“外部性”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私利,在保护与治理环境上总显得动力不足,特别是乡镇政府,有着更为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单纯发展农业在大多数农村都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如乡镇企业就成为乡镇政府的优先选择。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政府肯定会牺牲环境而选择发展经济。尽管有人建议把环境保护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可是官员们除了有谋求政绩外,更有谋求经济利益的愿望。这就是所谓“政府失灵”。现有的法律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发展旅游与环境的矛盾冲突,需要寻找新的路径解决发展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和谐问题。
二、广西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得到较好地发展,截止2009年底,广西建成常态性经营的乡村旅游点达300多个,“农家乐”500多家,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192个,分布在广西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广西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排全国第9位,西部省区第2位。广西旅游局与农业、建设等部门合力打造了15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广西主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1.农家乐(渔家乐等);2.现代农业新村;3.民俗(族)文化寨或古村落;4.集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农园;5.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6.依托乡村名胜开展乡村旅游;7.乡村红色旅游。
虽然广西的乡村生态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整体科学规划,暴露出很多问题,制约了广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认识不足,不能够准确把握和认识自由资源,及资源的开发,也没有很好地针对目标客源进行开发。
2.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体现为分散、小规模无序经营。
3.基础设施较差,如交通不便,卫生条件较差等,影响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旅游服务整体质量不高,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由于法律缺位,监管不力,规划欠缺,出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人文环境特色弱化甚至恶化等问题。
广西已提出将旅游也作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打造旅游大省的口号,而乡村旅游又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当前已出现的问题,已对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造成阻碍作用,使乡村旅游处于较低层面的发展,而消费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要解决这样的矛盾,以及上文谈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符合当今经济与环境关系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且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转贴于中国
中国三、构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自然资源是最为重要的条件,特别是对于乡村旅游更多地依重农村或山区自然资源。可是现实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几乎全部投入到城市,对农村几乎没有投入。虽然自去年起,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甚至中央财政安排了10亿元的专项资金,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但是在具体的防治工作当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目前我们的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的,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适用性不强;同时由于我们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工程、轻制度的现象,使得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措施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等。再加上农村地广人稀,污染太过繁杂分散,农村环境保护的机构队伍薄弱、基础能力薄弱、法规制度薄弱、管理手段薄弱、技术支持薄弱,农村环保问题严重。
(二)传统环保法律制度的弊端
在我国,在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下,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更谈不上将之作为资本来看待。长期以来,中国资源行业的发展一直是行政权力为内生变量的,包括对自然资源的配置,也大多是通过无偿的行政委授实现的。从法律上来说,自然资源只是行政管理的附属,其自身的价值或是资本属性无从谈起。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环境只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市场机制的目标是人造资本的最大化,并以此实现经济在总量上的增长,环境要素在此仅是作为生产对象存在,市场机制对人造资本最大化的推进同时意味着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无限扩张。由此也形成了“环境保护与市场机制天然排斥”的普遍观念。对应到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旅游开发程度越高的地方,往往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破环越严重。就是由于传统理论下,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是排斥在市场之外的公共资源,没有资本化,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运作。由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市场主体不愿意付出成本进行环境保护。不仅如此,由于使用自然资源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再加上监管不力,经营者往往无节制的地消耗环境。对于行政监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等原因,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环境资源资本化的转变
人类发展到今日,人类已面临着资源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峻环境局势。因此,有学者提出“生态经济理论”。在该理论下,宏观经济被视为一个包含内容更多,更有支撑能力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经济只是生态经济的一个子系统,而将环境保护提到比经济发展更优越的地位。以生态规律影响和支配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下,要求立法将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资本的基本构成,并不断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通过投资扩大供给。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法律应将生态环境等资源纳入到物权理论框架中。在传统的物权理论框架中,土地和海域早已纳入物权中,对除所有权以外的他物权构建的较为完善。其他的生态旅游资源,也可以按照使用权等他物权的创设②,赋予自然资源一定的权利,按照物权制度,将这些权利市场化,通过拍卖,由经济实力强,开发最为合理者获得使用或开发的权利。旅游环境资源不再是无偿的公共资源,而成为“自然资本”。如果要获得自然资本的使用权或利用权,需要通过市场交易。
通过环境资源的资本化设计,将原来视为公共产品的自然资源等环境资源“内部化”,使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一旦环境资源权利成为资本,纳入到投资者的成本之中,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或利用权的拍卖,而获得资金,专款专用与当地旅游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这样既解决了政府在环保上资金投入不足和“政府失灵”的问题,也可以真正实现“谁使用谁治理”的原则。
转贴于中国
四、对广西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制度框架的构建
针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与环保发生冲突的困境,基于环境资源资本化的制度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相关法律制度:
(一)制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法规
目前有不少地方盲目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无序经营,没有对环境污染的评估,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要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继续发展,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制定符合旅游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地方法规。法规应制定当地乡村旅游的目标和宗旨,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手段;禁止性行为;法律责任等。在地方法规的指引下,地方各级旅游部门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引进投资及项目开发应符合规划要求。中国
(二)旅游环境资源资本化
对于自然资源,可以根据其所有权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利,如开发利用权,使用权等。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两类:国家所有权和农村集体所有权。而经营者也有两类:外来旅游企业和本地农户。将旅游环境资源资本化,就是要经营乡村旅游服务的经营者有偿使用青山、绿水等传统上属于公共产品的资源。对于旅游企业,如果使用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应按照法律的规定支付自然资源使用费,这个制度可以按照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设计;对于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应与该地的农村集体组织签订承包协议,有偿使用。而经营者是当地农户的,由于经济能力弱,他们经营旅游也是在其传统的生活习惯基础上进行的,原则上不需要象旅游企业一样付费,但应当缴纳适当的,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保证金。
(三)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
目前广西的农村生态旅游规模化经营的不多,很多都是当地农民自行个体经营。分散式、小规模经营往往经济实力较弱,没有长远规划,比较急功近利,带有较强的“靠山吃山”的心态,很少关注环境问题。对此,应制定地方法规,规定较高的进入门槛,引进具有先进开发与管理经验的旅游经营企业进行整体性开发。这样可以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较为有效、协调的利用。地方政府在进行招标引进旅游项目时,应重点考核其对当地环境保护的措施的可行性,使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及环保纳入经营企业的运营成本之中,从而达到旅游开发与环境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环保双赢的局面。
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并非指仅投资多的旅游企业才能经营乡村旅游产业,而将当地农民排除在旅游发展之外。这里所指的高门槛,更大程度上是指对环保的贡献。对于当地农户经营旅游行为,更多的要靠行政力的约束,如收取排污费等。
(四)有效地将农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农民纳入旅游产业中
对于风光秀丽的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也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如广西的大化县、田东县、东兰县、巴马县都是有名的贫困地区,近几年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的经济与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如果鼓励当地农民从事旅游,农民分散的、小规模可能对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不利。引进外来投资,又可能将当地农民排除在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之外,而他们还很有可能要承受因为开发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让当地农民参与旅游业,享受到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实惠,同时又不会造成不经济、不环保的效果呢?
这需要当地政府在引进投资时,要求旅游经营者做好规划,将当地农民作为其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双方的合作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1.农民可以通过村委会等集体组织与经营者签订协议,以他们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入股。这要求首先将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他物权利划分成股份,并且作价,转化成资本。这种方式的合作,恰恰与上述制度设计相吻合,也是当地农民最深的参与旅游开发的一种方式。通过自然资本入股,农民成为股东,可以参与开发与经营决策,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表决权,这也遵循了环保民主原则。
2.无论当地农民是否有自然资本入股参与,都可以加入旅游服务、甚至经营管理行业之中去。当地农民世代居住在本地,与当地资源形成天然一体,其实他们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民俗资源作为开发旅游的重点的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主要是苗族风情,消费者除了欣赏秀美的山水风景之外,更是想要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当地农民的生活和民俗,通过旅游企业的良性包装,呈现给消费者。而当地农民可以在保持自己的生活传统和习俗,同时又不离开家门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生活。参与的方式有二:第一,受雇于旅游经营企业;第二,与旅游经营企业签订协议,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承包给农户或农户联合体。协议中明确约定承包项目与范围,旅游经营企业统一管理,指定服务标准,由经营者就农户经营项目对消费者承担责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发民俗资源的时候,法规应做适当的引导,避免将民俗风情展示舞台化、商品化。在开发的同时,注意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冲击。经营者应配合文化部门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3.对于不愿意或者没有劳动资源的农户,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分享利益:第一,通过所在农村集体组织所有的自然资源入股方式获得分红;第二,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按照与经营者的协议,从旅游经营者处获得补偿款。该补偿款是用于弥补因开发乡村旅游使其遭受到对原有安宁生活破环的损失或容忍。
(五)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的监管组织
通过将自然资源资本化后,环境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得以有效利用与保护,政府的环保压力大大减轻。但并不是说政府对此就可以无所作为,而是要转变职能,从执行者变为监管者,保证市场的良性、有序运行。针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政府监管组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2.按照相关法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旅游开发经营企业;3.监管自然资本权利交易过程;4.监管经营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如果他们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依法采取行政手段;5.对农户分散经营进行必要的组织与培训。
在进行行政监管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行政权的过分膨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常常喜欢当场上的“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因为直接参与经济,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立法就是要政府回归本位,成为市场的监管者,防止恶性竞争或破坏竞争的行为。对于难以资本化的,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公共资源,难以用市场手段调节的,需要政府投入加以保护。
五、结语
良好的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优势可能难以发挥,最终成为制约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笔者试图跳出传统环境保护的思维,在生态经济的视角下,构建一个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将原本作为无偿使用的自然资源资本化,从而将“外部化”的问题转为“内部化”,以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制度的具体构建仍需不断探索,本文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注释:
①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特别不能按最优化原则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自然资源一直以来作为公共产品,存在产权不明的状态,市场运作无法组织和实现自然资源的提供。自然资源被排除在市场交易之外(外部性),市场交易主体不会为消耗自然资源而付出成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这类外部性和搭便车一般不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
②对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我国的法律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自然资源国家和集体所有。这样的制度设计也是基于我国公有制和当前的政治体制,具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这一点已达到基本共识。所以这里讨论的权利为非所有权的他物权。中国
参考文献:
[1]余小军,马融.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综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2]走进新农村“2010广西乡村旅游”正式启动.人民网广西视窗.people. com. cn/gb/179409/179464/10817241.html.2010-1-15.
[3]谢晓岗.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市为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张璐.生态经济视野下的自然资源权利研究.法学评论(双月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