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20
导语:在建筑设计行业前景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于BIM项目建设的协同,是将不同的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合成在一个三维模型下,由二维模型向三维模型的转化,由原来不同专业独立的工作和工种,到现在协作的转向,这样的转变可以减少浪费,缓解资源紧张问题。在深层次下BIM的研究设计,施工单位可以在满足建筑住宅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和施工工艺的情况,可以首先通过建立BIM模型,选取各种的优化方案来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和利润。本文将从设计中的前期模拟、设计之中的动态控制、对成本的动态设计、对整个项目的管理的设计
1.1建筑住宅设计前期模拟设计
BIM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是虚拟的,是通过模拟相印的模型,然后施工建造的一个过程。就是在项目具体实施前,在BIM上对施工的过程,施工的具体内容,施工的方案进行比对,进行模拟,首先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前进行控制,以达到改进施工方案,达到控制的效果,以达到改善工程施工的过程。这样的虚拟同时也可以对招投标的过程和招投标的方案进行模拟,也可以对住宅建筑现场施工前的现场和施工时的现场进行规划、更加可以给运输模拟,各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模拟并且分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这样提前模拟,就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
1.2建筑住宅动态控制设计
BIM对施工过程的进度的控制可以在模拟的的基础上收集相关信息,并不断完善,然后再耦合成更高级别的平坦进行控制。在工程项目开始前,需要通过设计进度方案和其他部件直接的关联情况,就可以非常直观的展示和模拟出施工的进度,施工的过程,最优的施工方案,最好的施工工艺,这里可以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建立起动态模型不断的跟进和调整施工进程和物质的消耗程度,反复对比和设计中的情况,如果存在需要调整的,跟BIM设计方案进行反馈,及时调整相应施工方式或者方法。同样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把多方参与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交换,这样就可以各方了解工程的进度和工程的完成状况,可以对工程进行管理和把控,使得整个设计都处于良性合理的范围中。
1.3在建筑住宅可持续发展中的设计
使用BIM可以高效的对建筑住宅的方位、总体构架在规划之初建立模型,以满足现在人对可持续的需要。住宅设计师在进行此方面设计时,可以运用建立科学的模型来描绘建筑的建造过程和实践过程,加上利用BIM中3D和4D模型来权衡、模拟我们预先设置的过程,形成一个早期的设计理念。BIM建筑住宅设计师在理念设计阶段就可以考虑持续性,在另一个方向来说,这在环境、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上以达到和谐和提供参考依据。例如:使用REVIT分析工具就可以是建筑住宅设计师了解并模拟出建筑住宅所在的地方的地质情况、土的类型、岩石分布、植被的分布和已有建筑;更加可以模拟出自然界中一些风、雨、雪等极端环境、可以模拟出外界噪声,也可以模拟出阳光对建筑物的影响,考虑到夏季遮光、冬天取暖的效果,更加可以在软件中加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主义的类型,经济实力等等信息。在住宅设计师在实施规划时,就可以使用这些所有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也可以让业主、住户参与到设计之中来,以达到协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展示出一些复杂信息之间的矛盾,为我们决策作出依据。然后BIM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进行计算机准确合理而又科学的把所有需要考虑的信息建立起3D模拟,然后耦合成4D模型,更加可以进行5D的模拟,这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息处理机制。在设计之处,住宅设计师可以非常准确而又合理的对整体设计的把控,也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设计住宅,包括人文,经济,审美等等,而REVIT的功能又可以为设计师反复研究建筑的形状,可以在确定的模型下耦合成墙体,楼板、柱等结构,并且可以直接现实出模型效果展示给设计师和业主看。这样BIM软件就可以协调各方,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2前景分析
我国建筑住宅BIM设计还刚刚起步,在全国范围内应用BIM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在实际中企业发展BIM也存在很大的障碍,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找到一条解决BIM前景的办法。第一:在应用BIM上,首先要由国家牵头,把BIM推广做为国家层面的一项战略,责成相关管理部门加紧制定相关标准,完善相应模型,制定相关法律和合同。政府要加大在BIM上的投资力度,加大对BIM的研发,鼓励相关企业把成果运用到实际项目建设中去。在教育方面,应该加大对BIM方面的研究。第二:对于企业而言,BIM的发展和价值要收到决策者的认同和支持,也许只有把BIM成功的运用到实践中,让企业看到BIM的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巨大的,企业就会主动发展。所以在投入之初,企业要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与大学合作,利用大学的优质研发能力,为企业的BIM研究提供智力支撑。企业需要定期举办研讨会,学习班,加大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以企业的姿态在全局上下推广BIM。
3结束语
关键词:3D打印;优势;发展前景
论文课题: 2016年辽宁省大创省级甲等创新项目《“匠心・印象”3D订制饰品店》
项目编号:201611035000050
当前,3D打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D打印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形成热议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且现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3D打印技术的发展规模会不断扩大,而且3D打印技术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实现个性化生产。依据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制造出许多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这样就会有效促进全球制造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3D打印技术市场应用情况
1.设计产品
3D打印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把设计者的思想转化成为实物。这样就会大大缩短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周期,从而实现了降低生产和开发成本的目的。这种技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的模式,为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设计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高端设计的需求。再利用3D打印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一种非常逼真的效果。当前许多大型的设计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构建建筑的基本模型,这样在进行效果测试的时候会更加准确,对于提高建筑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3.制造模具
在传统的制造业中,由于玩具模具的制造耗时比较长,制作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影响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在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大缩减了开发的周期,很好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在制作模具的过程中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制模,从而提高模具制造的效率。
4.机械和家电制造
再制造领域内,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单件的制造和一些小批量的金属零件制造,可以有效节约成本,缩短生产的周期。在家电制造行业中,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往往会先应用3D打印技术。并且这些企业在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新产品的时候,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对于推动机械和家电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5.生物医学领域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3D打印技术认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的器官模型,制造一些医疗的模型和器械的模型,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3D打印技术的优势
1.无需考虑物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利用3D打印技术的过程中,对于物体的复杂性不需要有太多的考虑。一般来说,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也就是生产的产品数量多的时候价格往往会比较便宜。但是在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多个一样的产品或者多个不同的产品,所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这样就实现了对于传统制造业的突破。因此,品种多样性免费是3D打印的重要特点。当前,所谓的免费不是说打印相同的产品和不同的产品成本没有变化,而是说可以实现品种的多样化。
2.节省了大量组装的时间
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一件产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与其在组装过程中花费的成本有关,许多时候与零部件的的本身价格关系已经没有那么密切。在利用3D打印技g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一次打印产品的特征有效降低了产品生产的复杂性,这样就会使组装的过程大大简单。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很好地保证了减少制作误差和失误。
3.节约材料
在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废料往往会比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金属的材料来说,废料更是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因为3D打印技术不需要对材料进行凿刻,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了浪费的物料。只需要把材料堆积成为产品,这样就可以基本实现材料的用量于生产产品的用量是基本相同的。
4.不需要太多技能
3D打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对于人员以及技术的以来。3D打印技术基本不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一个普通人完全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一些高端零部件。制造专业的仁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来增强制造创新能力,从而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3D打印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智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制造业领域中,3D打印技术也就会被推向更高的层面。在未来,相信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主要会以精密化和智能化以及通用化为主。智能3D打印技术的速度会大大增加,有效提高效率和精度。尤其是金属材料直接成型的技术在以后可能会成为常态化的应用。3D打印机的体型比较小,成本低廉,会更加方面人们的使用,操作上也会更加简单。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足以引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影响,其打印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同时,随着各种新型材质的投入使用,利用3D打印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实物体。随着打印机市场的激烈竞争,3D打印机会从商用逐渐发展到民用。同时,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除了之前的机械和医疗等行业外,还会拓展到家用厨具或者军事的零件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性比较强的技术,可以促使传统制造业的工艺改造以及新材料的使用。面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我国应该重视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例如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应用的相关推广。只有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3D打印技术发展规划,才能够切实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推动一些相关的试点的建设,选择一些重点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应用。这样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从而使3D打印技术能够更加有效地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吴菲菲,段国辉,黄鲁成. 基于团队识别的3D打印技术发展前景分析[J]. 情报杂志,2013,08:62-67.
[2]王雪莹. 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6:3-5.
[3]陈妮. 3D打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前景[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6:57-60.
[4]孙建明,童泽平,殷志平. 3D打印技术的市场应用及发展前景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4,18:81-82.
[关键词] BIM技术;管网规划;协同
Abstract: As the BIM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spread, it is used in municipal planning, especially in pipe network planning. Through processing information of all kinds of pipeline, collaborative design is carried out. Then, we can optimize the pipe layout, save cost, and improve design efficiency.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 pipe network plann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BIM在市政规划中应用现状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综合了建筑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功能要求和构件性能,将一个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单独的模型中,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筑信息模型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
随着工程类行业BIM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的逐步深入,其优势逐渐显现。BIM技术最终应用于市政设计领域也将是大势所趋。在城市规划中尤其是管网规划中利用逐步加强。但是还不够成熟,经常由相关部门各行其道,造成道路经常被开挖,管线经常被挖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利用BIM技术,通过对各类管线进行统一信息化处理,以市政规划数据库为设计基础进行相关管道的设计布线,就可避免错误发生,从而优化管网布置,提高设计及经济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市政管道规划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方法对新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法解决,BIM却能轻松的突破这一瓶颈。规划设计从平面走向三维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借助BIM技术可以占据行业技术的至高点,赢得行业内竞争的先机,把握BIM应用的技术优势,将在新一轮的市场分配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应用BIM技术同时也是为了响应业主方的要求,通过BIM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市政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更直观的预览。BIM是面向过程的,有利于实现推进设计单位“全过程”的服务。目前市政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设计难度也大大提高,各专业更加细化,因此对各专业的协同、沟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BIM另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其强大的分析及模拟功能。在设计阶段就能直观的看到工程建成后的三维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的调整、方案论证。虚拟的构筑物模型中包含大量的设计信息(工艺参数、几何构造、材料性能、构件属性),通过导入相关分析检查软件,就能得到相应的线路分析、管线碰撞检查结果,增加了设计的协调、协调能力,提高了设计的安全性。
2.BIM 技术在城市管网规划中应用
对已有构筑物(道路、桥梁、管道、建筑等)进行信息化处理,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市政管道规划设计。
信息化处理:获取已有构筑物的相关信息,储存到相应数据库中。根据初始化信息,把原有构筑物用可视化软件三维显示。
协同设计:在软件中布置各类管道,通过判断检测与已知构筑物位置信息判断相邻距离是否合适,是否有碰撞情况;碰撞检测包括硬碰撞(直接相交)、软碰撞(相距距离小于规定值);在布置管道的同时获取管道位置、工程量等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调整。
规划结果:调整管线立体走向,获取合适的管道空间位置,并根据当前管线获取管道、土方等关联工程量,检测施工条件从而选取最好规划线路;自动生成施工平面图。如标注完整的平面施工图、纵横断面图等。若后期再度调整线路,软件能够轻松处理相应变更;还可以与其他专业如道路规划等同时设计,实现多领域交互合作。设计结果可以作为管道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数据,以便后期的运维。
本文以城市道路下管网规划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道路、桩基、管道等已知信息。提取相关已存构筑物属性信息(尺寸、材料、空间位置等)保存到数据库Sqlite中进行管理。在AutoCAD平台上利用Visual c++编程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制相关功能函数及操作界面,作为立体显示及管道线路设计工具。通过使用开发的软件,进行人机交互操作,规划相应地理位置的管线。
图1 管道、道路等平面图
基本流程如下:
信息导入,提取已存构筑物信息输入数据库;显示立体图到AutoCAD上;
规划线路,沿道路绘制各类管道;同时设定管道材料、尺寸、标高等相关属性(图1);
进行碰撞检测(图2),在立体状态下查看管道与其他构件位置;
列表中按不同颜色显示硬碰撞、软碰撞、及临近碰撞的管道信息(图23);了解哪些位置的管线必须调整;
调整管道,对产生碰撞的管道进行位置调整,包括水平方向和竖直(标高)方向的调整;
调整后查看材料表窗口,汇总相关材料费用,获取管道工程造价;若超预算,重复步骤4,重新调整管道;
查看管道空间位置,选取施工方式,检查是否可以正常施工。若条件受限,重复步骤4,重新调整管道;
获取最优规划管线方案,出相应施工图、材料表等。
图2 管道、桩基立置图
图3 管道规划过程中碰撞及材料表信息
3.结论
通过在管网规划中应用BIM技术,利用信息化与可视化软件的完美结合,实现管道高效、合理的布局,为市政规划人员提供方便的设计工具,并与其他相关专业协同工作,前瞻性地解决施工时才经常发现的:管道碰撞、施工条件差、空间不合理等问题。能够随时进行设计变更,从而节约成本,并对以后的运营维护提供基础的电子化数据,方便查找问题快速解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李骁,绿色BIM在国内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前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第4卷第2期,2012年6月
宣云干,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江苏建筑,2012年第6期(总第152期)
陈前,张原,浅谈BIM技术及其应用,价值工程,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61-02
陈强,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研究,价值工程,第4卷第1期,2012年3月
胡松,冯东坡,李东浩,胡含宇,BIM在外场管网系统工程中的应用,施工技术,2012年8月下,第41卷第371期
张吕伟,探索BIM理念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应用,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第2卷第3期,2010年9月
【关键词】现代; 钢结构建筑; 设计; 问题
【 abstract 】 recently some years, as the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s hav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ollution is less, and the recovery rate and high high material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and to adapt to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many of the advantages of identity by people, so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widely welcomed by the people, came into being. The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s to the modern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design of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do, and the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the problems facing analysed.
【 keywords 】 modern;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的钢结构建筑优秀特点
1.1预工程化程度得以提高,建设成本得以降低
现代的钢结构建筑的模数协调、统一标准这一特点使得建筑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得以实现,使得预工程化得以提高,同时由于现代钢结构建筑提高了的预工程化,也使材料加工以及安装实现了一体化,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建设使用成本。
1.2使建筑更具一体化、功能化
在现代钢结构建筑形象构成中,结构成为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结构的形体、构件,还是节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决定着建筑的形象好坏。只有在建筑与结构相互之间的设计达到一体化时,才能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富有功能化,这样也以便在要继续的各个设计单元中,很好地进行下去,从而才能够创造出使得技术与艺术相互融为一体的现代钢结构建筑。
1.3满足了超高度以及超跨度的标准要求
钢材的组织不仅仅均匀,而且和各向同性的匀质体也比较接近,强度高,同时弹性模量亦高。它的密度与强度比值远远小于像砖石、混凝土以及木材等材料,在受力一样的情况下,钢结构自重是很小的,从而,就可以用它做成满足跨度、高度都比较高的要求结构,以及灵活多变的结构形体。
1.4可以使原材料循环使用,有利于环保需要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源、能源短缺程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发展钢结构对我国的意义、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世界上砖砌体建筑以及混凝土建筑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一个大国。钢材这种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效能,有很高的可观的再循环价值,像边角料都有价值,是不需要制模以及施工的,所以说钢结构建筑有利于环保需要和可持续发展。
2现代的钢结构建筑设计所存在、面临的问题
2.1防火问题
在对现代钢结构建筑的危害和威胁里,火灾是最大的一个。钢材虽然是一种非燃烧、不可燃的材料,但是,钢材不耐火,当温度达到400℃时,其屈服强度就会降至到一般室温下,强度的一半;当温度达到了600℃的时侯,钢材就差不多没了全部强度以及刚度。因此,当建筑使用了一点防火防治、保护措施都没有的钢结构时,在一旦火灾发生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损坏了建筑。从发生过的现代钢结构建筑的火灾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类现象很普遍, 一类是,尽管钢结构有防火保护,但在火灾中,因为没有达到一定规定的耐火额定时间,从而被破坏,另一类是,具有防火保护的现代钢结构,在火灾中,因为达到或是超过了额定、预期的耐火时间,从而没有被破坏。对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这样的结构而言,建筑的构造和防火问题是较易解决的,但对于钢结构的建筑,就不得不需要考虑到更多更复杂的因素。一般有两种常用的防火措施:一就是,要采用进口的现代新型的防火板,保全板; 二是,根据钢结构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厚型或是薄型的防火保护涂料,同时在露明的部位,加上涂装饰漆。
2.2防腐问题
如果钢材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长时间就避免不了会受到风、雨、霜等自然的侵蚀,从而生锈以及老化,其自身的承载力自然而言的就会随之下降,建筑的美观因此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说来,钢结构建筑的防腐问题是其设计中亟待需要解决的常见问题。目前,解决的途径主要就是采用新型的防腐以及构造材料。在实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在遇到钢结构建筑时,设计人员会对所设计施工的建筑特别的做出一些细致、具体的要求,例如,涂饰刷抹防锈涂料等油漆类涂料。对于防火涂料的一般做法,通常是先刷两度的红丹防锈底漆,然后,再刷两度的钢结构面漆,在面漆颜色的选择上,一般是由甲方来决定的。另外,在钢结构建筑中,对钢结构的构件施工同时也是有一定、硬性的要求,比如。在钢结构构件出厂前,要先涂刷一道红丹防锈底漆;当钢结构安装完、调整后,将红丹防锈底漆清洗干净,然后,再涂刷一度底漆以及两度面漆。
2.3物理问题
2.3.1保温。
因为外部的自然环境会对建筑产生热辐射,它主要在两个方面中,对建筑的热环境加以影响:一是,外部环境热量透过窗户从而进入了室内,并被室内的表面所吸收,然后,使得室内产生了加热的感觉和效果;二是,外部热环境热量被建筑的外部围护结构的表面所吸收,其中有一部分热量,通过建筑的围护结构的热传导逐渐的进入了室内。所以,对建筑的保温措施方法,主要集中在对护结构的研制上,而目前对此解决办法有两种较为有效:
a.研制以及优化保温材料的设计构造,以便提高建筑的热环境性能。
例如在建筑物得内外表面或者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反射材料, 可以将大部分的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建筑物起到保温和隔热作用;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体材料,达到节能的目的。
b.为了防止保温材料的凝结,采用水外保温以及中间保温法。
外保温可避免主要承重结构受到室外温度的剧烈波动影响,从而提高其耐久性。外保温作法对外表面的保护层要求较高,内保温和中间层保温则由于外表面是由强度大的密实材料构成,饰面层的处理比较简单。
2.3.2吸音。
在像一些音乐厅中,因为顶棚反射板反射的声音和正常的声音几乎是一起到达厅里人群的耳朵里,使得人们缺少围绕感,所以在这类建筑的施工设计中,就需要对使用的材料做一个综合性的考虑,包括吸声性能、强度、防火、装饰性、加工等等多方面。目前,在对音质设计以及对噪声控制之中,被广泛使用和推广的解决途径,一是吸声材料,二是吸声结构。
a.吸声材料:
材料本身固有的吸声特性。
比如,玻璃棉以及岩棉这类等纤维或是多孔的材料都具有一定良好的吸声本领、性能。由于空气中的粘滞阻力以及空气分子和孔隙壁三者之间相互的摩擦,从而使声能不断地转化为摩擦热能,继而达到吸声的效果。
b.吸声结构:
吸声结构中,材料本身是可以容许不具备一定的吸声特性,但是,会把材料制造成某一种结构,从而产生吸声的效果。比如,像穿孔的石膏板吊顶。
c.隔音。
对建筑而言,噪声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于防治以及有效的治理噪声污染这一课题,已经成为了建筑声学课题中,一个重要的不得不引起关注的组成部分。像一些对安静有很高要求、越来越重视的房间,例如,录音室以及演播室、旅馆客房和众多的居民住宅卧室等这些建筑,它们对隔声、隔振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就更需要一个专门、术业专攻的声学设计。要是尽量的靠近声源,这样一般就会提高隔声效果。在一般的隔声间外墙,就需要使用隔声效果、性能比较优秀的建筑材料或是设计结构,比如,砖、混凝土以及纸面的石膏板墙等等,用于观察的部分,要使用隔声窗,在进出部分,就需要使用隔声门或是吸声迷道等等。
结论:从以上文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相比较之下,现代钢结构建筑有着其他建筑结构体系所不能具备、拥有的卓越优势和特点,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要求社会与环境一起协调发展进步的时代里,现代钢结构建筑设计成为了整个建筑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如笔者所叙述的那样,通过一定科学的途径,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方海伟,甘少华.钢结构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艺术表现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1).
[2]沈祖炎,李元齐.促进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9(04).
[3]仇智,罗亚冉.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2).
[4]马新明.浅析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前景[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1(04).
[5]徐浩铭.简介钢结构及我国钢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 2009(01).
摘要: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巨大,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大多面临着改造再利用的迫切需求,而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由于受到气候、技术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不恰当的改造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历史文化与建筑、气候与建筑层面解析了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特质,并结合哈尔滨的建筑改造情况,从区域划分控制建筑风格、街区形态限定建筑体量、地域特色制约建筑表达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建筑形态改造设计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推进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
关键词: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建筑改造;形态改造设计;哈尔滨
0引言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600亿平方米,并且以每年超过20亿平方米的速度持续增加,其中公共建筑面积占比为21%,存量巨大①。调查显示,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既有建筑开始被反复改造利用,但大量的案例表明这些改造的脉络并不清晰,改造活动也多是流于形式或仅仅作为临时的应对措施,既有建筑改造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同时,由于改造观念陈旧,在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和业主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再造与经济性目标,出现大量的“个别决策”,使设计丧失了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导致城市局部形态混乱、街区空间形态被破坏,而大量造型夸张、体态不合时宜的建筑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在这一背景下,对既有建筑的改造进行适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适度的控制和引导可以促使建筑与城市形态紧密结合,通过城市街区层面的尺度控制可以确保改造后的建筑具有良好的形态,最终以适当的方式展示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1城市设计与公共建筑形态控制的关系
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发展具有紧密的同构性。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建筑”的概念,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造物,是一个庞大复杂历时增长的工程,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整体中的局部片段,其特征与城市本身一样。因此,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状况的存在证据。”建筑改造应充分考虑到历史、环境在空间、形式、文化和风格上的紧密联系[1]。我国正处于快速建设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风格怪异、形态尺度夸张与城市空间毫无联系的公共建筑,部分原因在于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的种种抽象数据不能切实指导建筑项目的具体实现方式。因此,城市设计作为控制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的学科,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建筑形态的限定做进一步补充。此外,城市设计又有别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对建筑改造的关注突破了常规改造设计对建筑自身研究的局限,以城市发展和城市现状需求为出发点,控制和研究建筑改造的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设计中关于建筑形态控制的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的控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1),且主要集中在建筑高度、建筑色彩、立面材质和建筑体量这四个方面。因此,笔者将城市设计对公共建筑改造的形态控制内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1宏观控制—城市区域划分限定建筑改造风格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不同风格的建筑组成了街道、区域和城市。建筑理论家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人、环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他指出建筑与环境共同组成了场所,建筑的形象与其周围的空间和行为产生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这种精神所包含的文化、空间和社会认同又催生出了城市不同的风貌特征与独特魅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城市的文化传承和鲜明特色。但是城市作为大尺度的宏观概念,受时间推移、历史沿革和规划建设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而通过城市设计层面对城市区域建筑风格的细化界定和研究,能够更为切实有效地保证建筑改造风格的明晰。
1.2中观引导—街区形态限定建筑改造体量尺度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都关注城市在三维尺度的形态,连续的建筑界面与空间共同组成了街区,因此建筑的直接感受与城市街区空间环境的体验具有整体的连续性。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通过的《华沙宣言》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作为组成要素,而是将这些要素作为城市的组成内容,以城市为出发点共同创造一个整合的协调环境。”这就意味着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和形成城市肌理的重点环节。因此,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应充分考虑街区尺度关系,以街区形态为设计限定条件[2]。通过对街区形态要素的解析来探索改造的可能性,运用从街区环境中提炼出的限定条件实现对建筑改造体量的限定,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街区尺度对历史肌理的沿袭。
1.3微观协调—地域特色限制建筑表达
对既有公共建筑改造而言,界面处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建筑改造中的显性要素进行控制是极为必要的,而城市沿革与气候特征也会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地域特色中的气候特征也成为建筑改造中的重要内容。英国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提出了寒冷气候下建筑设计的“形式与构造”理论[3],并提出了针对寒冷气候的建筑设计要点,他的理论充分肯定了气候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建筑立面设计所展现出来的肌理视觉也需要满足人们对建筑审美、功能的多种诉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形态角度出发,研究寒地气候对城市建筑布局与立面形态产生的多重影响,并通过深入的筛选,提出建筑单体细部控制的要点,包括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细部装饰及建筑布局优化,以实现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场地的综合协调[4],通过群组布局、场地规划设计和建筑色彩与材质的控制,保证既有建筑在改造中功能与形态的一致,实现对气候的有效回应和对建筑地域特色的完整表达。
2城市设计角度下的建筑风格分区控制
城市是不断生长和发展的有机体,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城市历史是塑造城市建筑的根本,建筑风格就是城市发展的客观物质印证。因此,设计师在改造既有建筑前,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城市建筑风格区域特征,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再次认知和发掘,寻求更为合理的改造依据,保证既有建筑改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1城市尺度下的建筑风貌片区划分
城市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后,每个片区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风貌,因此既有建筑在形态改造设计中所遵循和参照的现状条件也会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内的建筑发展现状和重点建筑成为确定建筑改造风格的重要依据。笔者通过对哈尔滨城市片区建筑风貌的调查和分类,从宏观的城市设计角度将城市划分为24个建筑风貌片区(图1)。
2.2风貌片区内建筑改造分级控制
城市分区内的各片区的规模尺度远大于建筑的影响范围,本文通过对城市片区重要因子的提取和分类,将既有建筑改造的控制引导分为核心区控制引导和协调区控制引导两类。以道里、道外老城区为例,这些区域都是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区域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复杂,包含新艺术运动建筑、俄式建筑、折中主义建筑和中式传统建筑。道里老城区的核心区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该区域内的折中主义建筑与俄式建筑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图2)。道外老城区的核心区的建筑风格以中华巴洛克风格为主,特色十分鲜明(图3)。而城市新区的建筑有着与老城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例如,哈西新城区是哈尔滨都市化发展的“中兴”战略示范区,其建筑风格以时尚简约的现代风格为主,核心区包括以哈西客运站为主导的现代商务区、现代枢纽区(图4);哈尔滨开发区则被定位为科技创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其核心区的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图5)。综上可知,街区内核心区建筑风格的不同也导致了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在风格协调方向上的差异,设计手法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在核心区,改造建筑的风格应与规划分区内已有的重点建筑的风格相协调,通过风格的呼应和设计手法的现代化转译实现城市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划分核心区的目的在于强调对区域内既存建筑风格的认知,而不是常规设计中对城市总体风格的概括。协调区内的建筑改造则提倡建筑的新旧对比和呼应,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创造运用来塑造丰富的形体尺度,进而解决街区形态单一和功能不足的问题,为街区添加新的活力点。
2.3建筑改造与片区风貌控制的关系
建筑本体个性的突出在不同区域内的效应是不同的。例如,莫斯科Pushkin-sky电影院位于拥有大量历史建筑的街区中,属于规划区中的核心区,设计师选择用强烈的反差对比来塑造建筑,就建筑本身而言其吸引力和视觉感受得到了显著强化,但这也导致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与城市发展的关联微弱,形态的戏剧性变化使建筑孤立于街区和环境之外,原有的城市空间变得破碎和片段化(图6);而同样处在历史街区中的哈尔滨大世界商城的建筑改造则更为协调,改造设计注重对建筑原有风格的保留和街区现状的呼应,在局部的扩建上采取了退让和消隐的方式,在玻璃的分隔处理上向建筑原有的立面尺度和比例寻求关联与协调(图7),因此在核心区内的建筑改造设计上,选择协调与尊重更为重要。反之,若两个方案都位于协调区中,建筑的职能更多的是彰显城市活力,则莫斯科Pushkinsky电影院的改造方案更具有激发效应,其空间的转折变化使得城市街区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而哈尔滨大世界商城的改造方案则较为平淡,其在感知上虽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因冷静的处理手法变得薄弱,因此在协调区内改造设计的突破与变化更为重要。
3街区形态限定建筑体量
与建筑设计相比,城市尺度过于宏观巨大,通过建立统一标准限定建筑体量是不切实际的,应以街区为限定单元对建筑体量进行分区控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区会产生不同的形态,而街区作为建筑的环境基础,具有特殊的现状和需求。因此,对重点街区的进一步解析是建筑改造中观层面的重要内容。在街区层面对建筑改造体量的限定主要包括建筑体积、建筑高度和沿街界面三个方面。
3.1建筑体积的消解与弱化
以南岗老城区为例,区域内有六个重要街区,分别是街—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铁路局历史文化街区、花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庙—极乐寺历史文化街区及马家沟河滨水廊道。这些街区内有大量历史保护建筑,因此在建筑体积控制方面,改造后的建筑体量应不超过原建筑体量的2倍,建筑整体应沿水平方向发展,在构件和立面的处理上以横向为主,同时建议对改造建筑进行小体量处理,通过错落、分隔、材质对比和退台搭接等方式消解建筑体量,改造后的形体关系也不应影响到周边重要建筑的可视性和标志性。
3.2建筑高度的分级与退让
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根据层数的划分将建筑高度分为四个层级,即0~12m、12~24m、24~50m、50~100m,在核心区域和历史文化区域内,既有建筑改造后的高度应尽量控制在24m以下,以保证原街区尺度;在街—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内,由省博物馆、国际饭店组成的历史建筑群在高度上会对周边建筑产生强制性限制,街道两侧分布的大量保护建筑形成了城市紫线,在这一范围内不应出现大体量建筑,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m以下,并满足《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此外,改造建筑应充分考虑对重点建筑的退让和衬托,避免建筑单体对街区环境和重点建筑的展示产生干扰。协调区内的建筑改造后的高度可以适度放宽到50m以下,如此既能满足新的实用功能需求,提高场地利用率,又能丰富原有街区的沿街变化和城市天际线。老城区边缘协调区的建筑改造后的高度可以放宽至100m,在满足城市发展对建筑规模和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建筑形象彰显城区活力,提升区域的吸引力。
3.3沿街界面的丰富与协调
在沿街界面控制方面,既有建筑改造不仅是对既有建筑功能的完善,还是对街区界面形态的重新塑造,通过既有建筑的改造使建筑界面产生变化,运用局部处理打破原有规划的单一刻板,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加建、扩建等方式丰富街区界面,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和功能性。首先,建筑改造需对建筑沿街轮廓和尺度进行调整,建筑退让也要与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尤其是在建筑的沿街转角处理上,应考虑到视线感官的通透性和建筑的包容性,多种形式的处理不仅改变了转角区域空间,也使改造建筑变得各具特色(图8)。其次,建筑改造在保证维持原有院落格局和肌理的前提下,也应为城市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如结合雨棚门斗形成建筑室内外衔接的灰空间(图9)。最后,建筑改造应进行局部的变化和适当的退让,以开放空间结合景观植入的方式改善人们的视觉感受,进而提升街区吸引力。
4建筑地域性表达与环境协调
气候和城市的发展共同催生了城市的建筑风貌,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布局与空间形态则更多体现了建筑的寒地特征。把控建筑布局与形态,即将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场地进行综合协调,通过群组布局、场地规划设计和建筑色彩与材质的控制,保证既有建筑在改造中功能与形态的一致,同时降低寒地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建筑地域性和环境协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整体御寒布局优化、局部空间过渡处理和界面细部设计。
4.1建筑整体御寒布局优化
建筑整体御寒布局优化主要是指通过对建筑群组的处理,降低冷风侵袭并争取良好的采光。哈尔滨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日照方向偏南,因此在改造既有建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建、扩建的方式实现建筑群沿迎风面高度最高,形成有效的挡风屏障(图10-a),同时使建筑群呈现U形或V形,封闭或半封闭的围合关系,并保证开口方向为南向,以争取更多的日照采光,改善建筑群内部的物理环境(图10-b)。场地设计同样遵循冬季防风、夏季荫蔽的原则,对于既有建筑场地有限的现状,可采取立体化设计策略,通过高低错落的场地高差,结合建筑遮挡增大风影区面积(图10-c),或是利用场地高差,通过自然现状遮挡寒冷空气(图10-d)。耐寒布局既可降低冬季冷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又可改善场地内的物理环境,从而提高场地在冬季的使用舒适性和利用率。
4.2建筑局部空间过渡处理
建筑改造应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并从入口、庭院和屋面等方面着手,对建筑室内外结合空间进行抗寒设计。首先,建筑的入口空间门斗和雨棚在设计时应考虑与建筑整体的关联,通过建筑变化形成空间引导,突破现有单一、粗糙的设计手法。而出挑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区域,可通过对风雨的有效遮挡实现体验的舒适性。其次,建筑改造还需充分利用庭院优势。庭院主要有中庭和边庭两种形式,中庭是四周被建筑包围的空间,是区别于建筑功能空间的静态可达空间,在寒地建筑内设置中庭可以解决大进深建筑的采光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景观效果和抵御寒风的活动场地。边庭则是在建筑边缘区域设置的半围合空间,边庭将一个界面解放,使空间产生动态的溢出效果,建筑内部与室外空间在视觉上建立起极强联系,建筑与城市街区有了更多的联系,且边庭在形式上也更多元,包括完全开敞、半开敞和角部开敞等形式。庭院的设置使建筑空间的局部可控,进而形成更为适宜的微气候,保证了使用者的体验和需求。最后,屋面设计在注重提高对冰雪的承载能力和保温性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采光、避风的显著优势。例如,在冬季,开放的屋顶平台结合适当的建筑封闭和遮挡处理后,将会成为建筑使用者重要的活动场所,建筑不同界面的有效过渡处理将寒冷地区人与环境的紧密接触变得简单可行。
4.3建筑界面细部设计
建筑界面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对简单建筑立面尺度和比例的重构优化,结合对哈尔滨建筑风格的解析和提炼进行的,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水平和垂直维度的比例划分、门窗洞口的细化装饰、建筑色彩与材质的表达。
4.3.1水平和垂直维度的比例划分
哈尔滨建筑风格多元并存、丰富细腻,尤其注重对建筑比例尺度的推敲,因此应在充分分析街区和周边建筑的基础上对改造建筑进行设计。水平方向应运用多层次线角或是简洁的现代构件将墙面进行分段划分,以消解建筑体量感;垂直方向可利用粗柱(壁柱)或是竖向建筑构件和局部凹凸强化建筑稳定感,打破原有建筑呆板的轮廓形象(图11)。
4.3.2门窗洞口的细化装饰
寒地建筑门窗洞口形状多变,因此在建筑改造设计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门窗组合,形成变化和韵律,提升建筑吸引力。例如,通过增加门窗洞口周围的装饰,提升门窗的形式美,以有效降低墙面的封闭感。此外,哈尔滨城市建筑顶部精细的山花装饰也是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设计参照,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强化建筑顶部,以形成沉稳、厚重的视觉体验。
4.3.3建筑色彩与材质表达
通过对哈尔滨建筑风格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其城市建筑的色彩以厚重的砖石本色为主色调,并运用红褐色作为点缀。以南岗老城区为例,其核心区域内的建筑色彩应呼应传统建筑色彩,以米黄色和白色为主,在窗套、装饰和屋顶以红色和褐色为点缀;在材料选择上应采用具有厚重感的砖石,表现出寒地建筑的坚实。城市协调区的建筑色彩则更加注重对建筑功能的表达和统一。例如,以商业功能为主的改造建筑在色彩上会采用相对多的暖色,红色、黄色和褐色会大量出现;以办公功能为主的改造建筑在色彩上会采用较多的砖石色、白色和浅黄色,并结合小部分的色彩点缀,在色彩组合上会更加沉稳。此外,协调区也在数量和分布方面解除了对现代风格建筑的限制。协调区建筑在材质的限定上相对放宽,石材、玻璃和金属都可以表现出建筑的简洁与韵律。
5结语
本文以城市设计为基础,通过对寒地城市的发展沿革、文化与气候多个层面的系统分析,提出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的设计策略,即通过城市区域形态塑造对建筑改造风格的限定来确定改造建筑的风格,保证城市界面的协调;通过城市街区形态对建筑改造体量优化的要求,对改造建筑的高度、体量和沿街界面进行设计,保证街区形态的适度;通过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控制,对建筑的御寒布局调整、局部空间过渡处理和建筑界面细部设计进行控制引导。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对寒地既有公共建筑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设计。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参考文献:
[1]梅洪元,张向宁.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源[J].建筑学报,2010(11):106-109.
[2]孙澄,韩昀松,姜洪国.数字语境下建筑与环境互动设计探究[J].新建筑,2013(4):32-35.
[3]杨柳.建筑气候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武钢从事钢结构业务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钢结构业务主要分布在建工集团、江北公司和工程技术集团,钢结构产品主要为工业厂房、非标设备制造和一二类压力容器制造、轻型钢结构、锅炉刚架钢结构、钢结构住宅等业务,年加工能力50 000t。另外,还有年加工能力3 000t的压型板生产线,能为钢结构墙体提供围护产品。工程技术集团拥有冶金、建筑甲级设计资质和国际工程总承包经营资质,能够承担各类冶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在大型钢结构厂房、公共建筑、超高层民用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和总承包经验。武钢工程技术集团拟与美国某公司合资建设薄壁轻钢构产业,开展从轻钢结构建筑设计、轻钢结构部件设计、轻钢结构部件制造、安装及总包业务。另外,工程技术集团节能分公司还有经营铝合金门窗的业务,可用于钢结构建筑门窗。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冶金工业厂房钢结构制作和冶金非标设备。冶金非标设备包括炼铁高炉炉皮、炉身钢结构系统、炼钢钢水罐制作、高炉余热锅炉系统设备、轧钢系统冷却罩等产品及工程,市场主要是武钢内部及冶金行业。在公司内部及冶金行业钢结构工程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该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实施“走出去”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外部市场,产品结构扩展到小型桥梁钢结构、场馆钢结构等领域,并涉足市政工程钢结构市场,相继承接了“汉口火车站改造钢结构”项目“、黄石体育馆钢结构制作”项目、“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钢结构制作”项目。另外,建设公司彩钢工程处和轻钢设计事务所也涉及钢结构围护产品的生产和轻钢结构设计业务。江北公司汉阳钢厂建安公司(原汉钢钢结构分厂)现有1条轻钢H型钢生产线,已形成年产各种钢结构10 000t的生产能力,其主要产品为工业及民用建筑钢结构制品。近几年来,该公司已完成武汉市桥口天顺园小区2栋小高层钢结构住宅10 000m2、武钢阳逻江北公司PC钢棒结构厂房l 300t、阳逻江北公司生活区钢结构综合楼10 000m2以及广西桂林永福电厂2台300MW机组钢结构1 100t。江北公司冷弯型钢厂拥有6条大中小配套的冷弯型钢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万t,冷弯方矩形管、圆管广泛用于钢结构建筑。虽然武钢开展钢结构业务时间较长,但由于设备陈旧、厂房布局不尽合理、工程结算不及时、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成本高及市场开拓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二、钢结构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
1. 钢结构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钢铁产业的发展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我国钢铁企业能提供钢结构产业的绝大部分材料,2008年我国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而大量适合钢结构住宅的配套新材料也在不断被研发出来,建筑钢材能生产屈服强度 Q235、Q345、Q390、Q420、Q460,板材厚度0.3~250mm的中厚板;热轧H型钢的生产对钢结构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内能生产70余种规格的H型钢,腹板高度可达200~1 000mm;同时,镀锌、镀铝锌板及彩色涂层钢板、圆钢管及大型方矩型管及各种形状的冷弯型钢在国内的发展都比较快。这些产品的推出为钢结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保障。
(2)钢结构建筑标准基本完善、技术不断成熟,为钢结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已基本编制修订完成了建筑钢结构材料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等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约90本,并编制了相应的构件和配套材料通用图集。钢结构设计、施工、制作标准、规范、规程及构件和配套材料的通用图集基本完善,已基本达到配套与系列化的程度。各种高层钢结构、轻型钢结构的专用设计软件已陆续投入市场,可满足当前各类钢结构工程的设计要求。钢结构建筑的成套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结构工程技术有了飞跃发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位列第六、第七和第八位的分别是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当代万国城。同年 7月,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全球在建的10个最大最重要工程中,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位居榜首,首都国际机场 3 号航站楼和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也同时入选。说明我国钢结构技术在不断发展、成熟,为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日益增加,内需不断扩大。由于国家重大工程西气东送、西电东输、南水北调、京沪高速公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天津海河两岸的改造、福建海西政策、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工程及目前国家的内需拉动政策等,将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这些均为钢结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同时,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为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人口约6.3亿,预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57%以上,将有大量住房需求。此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将有大量的工业厂房需要建设,也为钢结构发展带来机会。
2. 我国钢结构市场趋势分析
(1)能源建设加快推动钢结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将全面实施节能战略,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电源结构。今后电源结构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降低火力发电的比例,同时发展更为环保的火力发电,积极发展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并大幅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风力发电,等等。从长期来看,火力发电虽然在比例上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是能源建设的主力军。今后风电产业要快速发展,风电的发电量要逐步占到目前全国发电总量的1/3,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的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2020年核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将达到4%~5%,国家规划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可能由40GW调高到60GW。“十二五”期间,水电年均增加14GW,到2015年水电容量可达270GW左右。2009年和2010年的电源结构以及对2020年我国电源结构的预测见表1。在能源建设过程中,钢结构产业存在较大的市场,火力电厂、核电厂、风力发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刚架等为钢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交通工程中的桥梁、候车厅会有所增加,为钢结构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铁路桥梁、铁路站房建设均需采用钢结构,目前,包括京沪高速铁路等在建铁路重点工程277项,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项目已超过40项,建设规模超过 10 000km。据铁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2年,我国铁路建设每年平均投资额将会在7 000亿元以上,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现在的80 000km增加到110 000km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13 000km。与此相适应,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804座现代化铁路客站,截至目前,仍有200多座客站尚未开始设计,500余座客站尚未开始施工,投资规模的增长将为钢结构产业带来无限商机。近几年来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已成为发展趋势,京沪高速、跨海、跨江大桥采用钢桥,未来10年内,长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新建24座桥梁,到2015年达到60座。高速公路中的护栏、收费站、交通标志的钢结构用量也不少。此外,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和站台的新建和扩建项目不断增加,公路桥的发展也为钢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市政建设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随着奥运项目、世博项目结束,北方市场、上海地区的重大投资项目将趋缓,长三角市场保持平稳,广东市场呈发展态势,国家的重点项目将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长三角经济区及北部湾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市政建设如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汽车停车场、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有大量的钢结构工程。如武汉市计划“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形成以轨道交通、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骨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道路网;到2015年,中心城区将建成5条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将达到140km;此外,规划建设8条过长江通道和3条过汉江通道。这些都为钢结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
(4)钢结构住宅逐步推广。钢结构住宅是国家提倡的建筑节能、省地住宅,在建设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中国钢结构协会推动下,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在北京、天津、山东、安徽、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兴建了大量低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阶段,住宅需求旺盛,住宅建设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土建造价要比钢筋混凝土住宅高10%~20%,但钢结构住宅较混凝土结构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且钢结构住宅的得房率较混凝土住宅高4%~6%,此外钢结构住宅的施工工期也可减少约30%以上,随着近年大中型城市地价、房价的快速上涨,建安成本占整个房价比例越来越小,而建筑工期因素比重在加大,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钢结构住宅的造价大致可与混凝土住宅持平。尽管目前钢结构住宅推广面还不大,离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占住宅建筑40%~50%的比例相差甚远,但随着试点工程的扩大、国家相关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出台及钢结构住宅自身具备的优势,钢结构住宅将逐步取代传统建筑形态进入住宅建设市场。
三、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的机会与优势分析
1. 钢结构行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空间大
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高、安全性能好、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等优越性,符合绿色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从钢结构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该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4—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2.8%,具有较好的成长性。2010年钢结构产量达2 600万t,产值达到3 000多亿元。钢结构行业协会预测,未来15年,钢结构产业将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钢结构行业平均销售利税率6.2%(钢结构协会统计的129家企业),高于钢铁企业3.23%(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68家钢铁企业)的行业平均利税率。因此,从钢结构的增长速度和盈利状况来看,钢结构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深入,武汉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在1+8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必将在高层住宅、桥梁、电站、轨道交通等领域大量使用钢结构,成为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 武钢高性能工程结构钢资源优势可为钢结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武钢以建设“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三大战略产品基地为目标,瞄准大工程、大项目、大用户,开发并生产了耐火耐候建筑用系列钢、高韧性建筑用系列钢、抗震建筑用系列钢、耐火建筑用系列钢、耐候建筑用系列钢和极低屈服强度建筑钢等高性能建筑系列钢,拥有每年约200万t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的生产能力,武钢建筑用钢成功应用于国家体育馆(鸟巢)、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等标志性建筑。武钢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桥梁专用钢研发生产基地。武钢桥梁用钢应用于60余个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满足了国内80%以上的桥梁用钢需求。武钢在研发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的同时,还相应研发了钢结构配套用焊接材料,可以说武钢为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的原材料和焊接材料。
3. 以武汉“打造中国桥梁之都”为契机,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武汉具有很强的建桥能力,拥有包括设计勘探、施工总承包、材料供应和设备制造的完整的“桥产业链”,在国内大江大河已建和在建的70余座大桥中,有40多座为武汉造。2009年,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在国内桥梁市场产值接近1 000亿元。据预测,在5年之内,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有望成为武汉第二大支柱产业。2007年武汉桥梁与钢结构协会成立,协会会员单位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都是国内桥梁建造、钢结构建设的主力军。武钢2008年与武汉桥梁与钢结构协会代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促进武钢与协会及协会成员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联手协同开拓市场,不仅可为武钢钢材带来较大的市场,而且也将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
4. 利用武钢建筑工程总承包和钢结构设计优势,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
武钢设计研究院(现中冶南方托管)拥有冶金、建筑甲级设计资质和国际工程总承包经营资质,能够承担各类冶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武钢设计院承揽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时,将武钢有能力承接的钢结构工程分包给武钢钢结构生产厂,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优先考虑采用武钢钢材,从而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提高武钢钢材的销售量。
5. 武钢钢结构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
武钢钢结构分公司前身是十九冶金属结构厂,参与了攀钢的建设,武钢建一米七工程时来武钢,1982年划归武钢,当时在中南地区是最大的钢结构公司,有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目前,钢结构分公司拥有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资质、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钢结构制造特级资质,是《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主要参编单位。该公司除了从事工业厂房、非标设备制造、锅炉刚架等钢结构业务外,在铁路公路桥梁、场馆钢结构方面也有所涉足,只是由于厂房和设备限制,承接的项目产量不大,没形成规模。该公司承接的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有江苏徐州丰沛桥、广州南田路高架桥,场馆项目有黄石体育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若增加钢结构制造方面设备投资,对厂房进行合理布局、扩大跨度、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能、加强市场开发力度,武钢钢结构产业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四、对武钢钢结构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将钢结构产业纳入武钢“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议将钢结构产业纳入“武钢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钢铁相关产业的重要板块整体规划、重点发展。同时,制定钢结构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目标、整体发展思路及实施步骤。加大对钢结构产业的投入,通过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搬迁或新增生产线,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钢结构的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向重型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等高端钢结构产品调整。同时,结合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以武汉为发源地,在广西防城港等武钢集团业务覆盖区域发展钢结构产业,特别是在防城港钢铁生产基地建设中配套发展钢结构产业,抢占钢结构市场先机。到“十二五”末,按各公司发展规划,形成15亿元产值的钢结构产业。“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形成从钢结构原料采购、设计、制作、安装、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形成50亿元产值的钢结构产业板块,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基地,成为武钢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在条件成熟时进行钢结构产业整合,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
利用武钢集团内部现有资源整合,扶植、培育武钢自己的钢结构品牌。目前,武钢集团内与钢结构有关的企业有建工集团钢结构分公司、建工集团建设公司、江北公司、工程技术集团,还有北湖公司和实业公司,产品涉及领域较广,有轻钢结构、设备钢结构、住宅钢结构及配套的钢结构围护系列产品。由于这些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公司,业务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抢市场、互相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整体合力。因此,建议武钢相关职能部门对钢结构产业发展做出安排,各个钢结构公司根据现有业务基础明确发展重点,钢结构分公司业务主要侧重于设备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和工业厂房;江北公司钢结构业务侧重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集团钢结构业务侧重于薄壁轻钢结构。在条件成熟时武钢应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考虑对现有钢结构产业进行整合,对钢结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集中市场营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3. 与钢结构行业领军企业合资,进军高端钢结构领域
武钢钢结构企业产权结构单一、运作机制不灵活、经营管理粗放,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得武钢钢结构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目前钢结构主要市场为武钢内部及冶金企业市场,在外部市场上,武钢目前主要以分包的形式承揽钢结构制作项目,对安装和检修等环节涉足较少,价格低、赢利空间小。武钢要在钢结构领域有大的提升,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向重型钢结构、空间钢结构、桥梁等高端钢结构领域发展。重型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存在制作设备大型化、技术难度大、工艺流程复杂、市场开发难度大、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的特点,凭武钢现有实力很难进入。因此,建议武钢借鉴博思格和宝钢钢结构的发展模式,积极与钢结构行业领军企业(如杭萧钢构、长江精工、沪宁钢机、巴特勒等)合资,借助其较强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带动武钢钢结构产业的发展,使武钢钢结构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扩大武钢钢结构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学习对方钢结构安装技术,培育自己的钢结构安装队伍,从而形成采购、设计、制作、安装、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武钢钢构”品牌。
4. 开拓内外部市场,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基地
多元化开拓武钢内部市场、武钢外部钢铁企业冶金设备钢结构市场及钢铁企业以外的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等市场。首先,要积极争取武钢内部冶金设备钢结构市场,占领武钢集团内武钢股份、鄂钢、昆钢、柳钢的钢水罐、铁水罐、烟罩等钢结构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其次,开辟其他钢铁集团冶金设备钢结构市场,争取成为其保产的设备钢结构协议制作单位。其三,向钢铁企业外部要市场,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1+8”两型社会的契机,利用武钢设计研究院能承接总承包工程的优势,通过承接政府BT项目等手段,多途径进入多高层建筑钢结构市场、桥梁钢结构市场、场馆钢结构市场、电站及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钢结构市场。最终使武钢钢结构产业不仅能满足武钢集团自身发展需要,而且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钢结构制造基地。
关键词:中智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86-0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双边层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热点。全球大多数地区均在不断推进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约,不断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2005年11月18日,中国与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2006年10月1日,FTA开始正式实施,这一举措意味着中智两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将更加紧密,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机遇,使两国人民享受更多优惠,最终形成一个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1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中国与智利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进入21世纪以来,双边贸易更是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00-2004年间,中国对智利的出口年均增长率达22%,中国自智利的进口年均增长率达42%,相继超过日本、阿根廷等国成为智利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5年11月18日,经历3年、五轮的双边谈判后,中国与智利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成为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后中国所签订的第二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同拉美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结束了中国与拉美国家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协定》于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付诸实施,中智自贸区于下半年开始全面启动关税减让进程。除货物贸易自由化内容外,《协定》还规定,双方将在经济合作、中小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劳动和社会保障、知识产权、投资促进、矿产业和工业等领域加强合作。
中国与智利签订和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不仅有助于加强两国政治、经贸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也为推动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提供了范本和借鉴作用。
2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问题
2.1 经贸合作概况
(1)贸易现状。自1970年中国与智利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进入正常发展阶段。在贸易领域,中国与智利贸易发展迅速,智利已经成为中国在拉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中国是智利的第三大出口国和第四大进口国,也是智利在全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据智利海关统计,2008年中智双边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增长12.3%,其中,智利对中国出口98.5亿美元,减少1%;自中国进口68亿美元,增长39.3%。中国为智利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2009年智利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66.4亿美元,下降0.1%。其中,智利对中国出口115.4亿美元,增长17.1%,自中国进口51亿美元,下降25%。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智利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是智利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0年智利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47.3亿美元,增长48.7%,其中智利对中国出口164.6亿美元,增长42.6%;自中国进口82.7亿美元,增长62.3%。
中智自贸协定在货物贸易开放方面设定了较高的标准,是一个高质量的协定。协定自2006年10月实施以来,中智双边贸易一路走高,经济合作持续深化,企业联系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日渐受益,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两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06年中智两国的贸易额超过80亿美元,在智利一方,促进贸易额巨幅增长的主要出口产品是铜、矿产品、纸浆、海产品、葡萄酒等。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147亿美元,增长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了目前的65%,双方提前实现了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的目标。其中,我自智进口103亿美元,出口4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和42%。2007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对智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其中,我国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口5.2亿美元,增长72%;电器及电子产品6.4亿美元,增长61%。
2006年10月,在自贸区协定(货物贸易部分)开始实施的同时,中智启动了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2008年4月13日,在主席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共同见证下,中智两国在海南三亚签署了《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即中智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并拟于2009年初开始实施。根据该协定,中国的计算机、管理咨询、房地产、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利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将为两国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新契机,对我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分析
尽管中国与智利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是两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差别巨大。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结构也逐渐优化。中国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并且在纺织、电子、机电、化学等领域发展迅速。智利作为中等发达程度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人均GDP上高于中国,然而其经济总量远远小于中国。同时,智利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也较为单一,以矿业、渔业、林业等初级产业为主。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性决定了中智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智利对华出口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铜、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性产品,此外林木、谷物、苹果、葡萄酒、鲑鱼等农林渔业产品近年出口激增;中国对智利出口则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如轻纺、工艺等消费类产品。
(1)智利的优势产业。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产出的迅速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逐步扩大。我国现有的一些国内资源已经严重短缺或不足,资源的约束直接导致石油、铁矿石、铜、氧化铝等主要矿产品进口规模的大幅增长。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下表2可见,我国主要矿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如果找不到可靠的原料供应市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智利丰富的矿产资源正可以弥补我国矿产资源不足的空缺。智利是当之无愧的铜资源大国。在世界28个大铜矿之中,智利占据6个,目前已查明铜蕴藏量1.67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8%,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对铜的消耗量巨大,2004年消耗量为350万吨,位居世界首位,之后几年铜消耗量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剧增。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自智利进口铜72.1万吨,增长1.3倍,占同期我国铜进口总量的46.3%。将智利作为中国稳定的铜来源国会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除铜资源之外,智利还盛产诸如金、银、钼等矿产品。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
智利不仅是矿产大国,同时也是林业和渔业大国。林渔出口在智利对外贸易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智利的森林面积为157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为800万公顷。2005年智利林业产品出口额为35亿美元,2010年突破45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的林业资源十分紧张,人均森林面积只0.11公顷,位居世界119位。同时,我国木材消耗量巨大,1995-2004年,中国林产品消耗量增长了70%,其增量占世界木材供应增长量的55%。中国已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林产品消耗国。2005年,我国原木进口293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1.6%,进口价格连续三年上涨。可见,智利丰富的林业资源正可以弥补我国林业资源的匮乏。在渔业方面,智利在多种产品上位居世界前列,渔产品在中国与智利的贸易中占据显著位置。目前,中国是智利鱼粉的第一大进口国和三纹鱼的主要进口国。
(2)中国的优势产业。相对于智利在初级产品上所具有的优势,中国在纺织、电子、机械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中国是传统的纺织品生产大国。1986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35%,2004年已达到21.04%,年均增长8.93%。中国纺织品于1995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同时,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199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逐年提高,年平均增长率4.04%,最低年份1998年该指数也超过了0.5,2004年更是提高到0.71,越发趋向于1,说明该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强。对比之下,智利的纺织工业近年来却出现大幅下滑的现象,智利的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难以生存,一些企业大幅削减生产,不少企业已经破产。从1998年到2002年该行业生产减少66%,严重影响了就业。总体来说,智利的纺织服装工业在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足5%,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占智利消费品市场的60%-65%。目前,我国是智利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进口国,2005年我国在该领域出口额占据智利进口总额的57.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电子和机械制造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在中国的出口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产品。在世界电子产品贸易中,中国所占比例将近20%。排在第二位的是纺织品和服装,仅随其后的就是机械制造。2006年,中国超过英国和法国两大传统机械生产国,紧随德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五位。相比之下,智利经济的主体为初级产品所占据,电子和机械制造业较为落后,需要大量进口。特别是在电子信息领域,智利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第35位,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促进发展。而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因此在该领域,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当前中国与智利所进行的双边贸易情况可以看出,两国的贸易是以各自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而且这样形成的贸易与投资不会产生较大的竞争效应,更易为两国所接受。通过双边贸易,两国相互取长补短,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不足并节约了成本。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两国互补性的经济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同时两国各自的产业优势也将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
(3)中智贸易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遭遇了资源不足的瓶颈,石油、铁、铜、锌等矿产资源严重依赖进口。通过对智利和中国各自优势产业的分析,可以看到智利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可以弥补我国某些重要资源的严重不足,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可以更加便捷地与智利进行资源贸易,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与智利共同进行资源开采,这样既节约了我国紧缺的矿产资源也可降低我国对资源开采的成本,转而从资源丰富、开采成本低的智利进口,双边贸易就自然被创造出来了。同样的,智力的纺织业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在慢慢地萎缩。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难以生存,一些企业大幅削减生产,不少企业已经破产。智利进口的纺织品服装占据着智利的主要市场,约占消费市场份额的60%-65%,本国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中国则是智利纺织服装的主要进口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来,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我国的制造业比较发达,中方的大部分优势产品如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部分纺织品和服装都已享受智方的零关税待遇,改善了智利对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美国在07年是智利机电产品的第一进口国,随着中智自贸区的不断推进,至2010年中国成为智利机电产品的第一进口国,美国则位居第二,机电贸易的主要进口国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
2.3 中智自贸区存在的问题
发展出口产品多样化和寻找新的贸易途径应该是中智双边贸易发展的目标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中智自由贸易区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智利面临的挑战是在出口中加大产品的附加值,而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利用智利比较优惠的条件和它自身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使之成为进入南美市场的“方便入口”。中智经贸合作在快速增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边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对不平衡,中国对智利存在逆差;贸易产品相对集中,中国商品种类有局限性,并且由于品牌宣传不够而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潜力;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交通运输的高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问题等。
从《协议》签署后的执行情况来看,中智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还存在于两国间的文化障碍,两国政府和使领馆应发挥桥梁作用与宣传功能,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谈判的未来目标是开放服务和投资,但这一方面的信息有限,可行性研究欠缺,亟待研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会同研究机构共同探讨这些领域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为自贸区的良好发展指引正确道路,奠定扎实基础。
2.4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
随着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智贸易(尤其是货物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已呈现出地区专业化的趋势,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双方的贸易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不管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智利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提高,都会对中智两国贸易提出新的需求,两国的经贸合作方式也将进一步升级。
未来智利和中国将可能在两个主要领域拓展和深化合作:矿业以及农林牧渔和食品业。在目前中智经贸合作集中的矿业领域,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了中国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而智利作为世界最大产铜国,在矿业的勘探、开采、经营管理等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在农业合作方面,智利是唯一一个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国家。当盛产水果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进入多雨的冬季,智利的橙子、黄桃、葡萄、樱桃等正进入收获期,可以为中国市场提供反季节的各类农产品。同时,智利农林牧渔产品比如葡萄酒,具有质量高、价格低的特点,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伴随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日渐稳固和成熟,在汽车、IT业、基建、旅游等多个领域也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2.5 发展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存在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将为双方带来长远利益,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发展中智自贸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双方投资领域合作不足、产业内贸易层次较低、重点合作领域尚不明朗等。中智双方应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发展两国经贸合作,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推动中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落实自由贸易协定。中智两国政府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纳入了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所有内容,核心是降低和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它的实施将便利两国的货物贸易往来,拉动两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之后两国又进行了服务贸易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实施,服务贸易协定的实施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讲是一个进一步拓展智利,乃至拉美服务市场的大好机遇。双方应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与服务贸易协定创造的有利条件,不断改善商品贸易结构,积极促进贸易商品多样化,加强市场、产品和贸易的信息交流,积极了解自贸区相关优惠政策及智方有关行业的法律法规,推动双方商品进入亚洲和拉美市场,不断扩大两国贸易规模,大力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激烈竞争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在更大、更开放的市场中取得更快的发展。
(2)双方应增加投资领域的合作。智利在对外贸易开放和加强私有部门的竞争方面有着长期而富有成效的经验。90年代以来,智利吸引外国投资明显增多,而且很多智利企业也已经成为其他拉美国家的投资者。因此,智利现在拥有一批高水平和高效率的企业家,在以最大限度的与外部世界融合为方向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企业家能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有助于他们投资智利或其他拉美国家。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家对于资源和技术的可利用性、中国和亚洲市场的运行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对智利投资者而言也是极其宝贵的。目前根据两国经济的优势比较分析,两国可以在农业、渔业、制造业、矿产开发、承包劳务、设计咨询以及航运、服装、化工、技术转让与合作等领域展开密切合作。这些领域的合作将极大地发挥两国的潜力,为两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3)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中智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雄厚的实力。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7.4万公里,仍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全国铁路安排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人民币,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可能仅次于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水利建设投资则将达2.11万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智利经济的持续增长,双方基础设施领域的相互需求日益上升,共同利益也不断增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前景,将成为中智自由贸易区发展新的增长点。双方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相互了解,挖掘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方式,鼓励相互投资,努力实现中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冯聪.北南型自由贸易区中大国与小国经济效应分析――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看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D].外交学院世界经济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