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

时间:2023-08-31 16:37:22

导语:在现代物业管理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物业管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意义;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并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推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由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过程,通过部门业绩考评制度和部门纵向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控制,最终达到提高经营绩效之目的。

二、在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首先,促进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一致有必要实行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由于企业的内部构成需要很多要素,这就决定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划分,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只有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互相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内部财务预算。而在工作中,由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不同,在沟通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碰撞和摩擦,甚至是相互冲突,有了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使原来按职能划分的模块管理能够形成高度统一,在工作中相互配合,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

其次,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当企业制定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并开始计划实施时,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自然就进入了一个控制过程,这个实施的过程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按财务预算计划进行。但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必将会出现实际情况与制定好的财务预算产生偏差,此时财务预算管理便充分发挥其作用,将执行情况与财务预算进行分析和对比,有效的监控企业运营情况。此外,企业一旦制定财务预算,就不能任其流于形式,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这样才能使企业内部财务预算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

再次,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极大的利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 在一个企业内,员工的加薪晋升离不开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加薪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其拟定过程中,就应该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传递,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这样,员工才能做好本职工作。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工具,其管理指标切不能与企业实施的实际目标相互脱节,只有以企业财务预算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才能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的导向性作用。所以,在企业运作中,可以根据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评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任务的完成度,便于管理人员分析问题并积极改进。

最后,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量化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奋斗目标。企业之所以制定财务预算制度,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通过这些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才能最终确定企业预算。企业预算将总目标分解成各职能部门的预算小目标,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来合理安排各自工作任务,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使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完善经营思想,树立经营目标,调整经营策略,便于制定整体的战略方案。除此之外,企业的预算管理不能缺少战略导向性,战略的导向性能够及时的对企业财务预算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是企业内部预算管理的灵魂。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以公司战略作为出发点,能够量化出企业当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量化出企业未来的规划和发展,量化出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情况,全方位的对企业战略进行支持和引导。

三、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首先,企业内部应积极完善预算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要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应该包括最高党政领导以及分管生产、销售和财务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除此以外,完善的预算组织机构还应该包括总会计师,这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行使预算的通过以及颁布,预算的审查和协调,来有效监督速算的执行,并考核预算的执行效果,对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负全面责任。此外,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委员会之下应设立专门编制预算的部门以及人员,分别负责生产、投资、人力资源、营销等各个方面预算的分析、审核和综合平衡,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企业总预算草案,该部门的负责人要对企业内部的总预算承担相应责任,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各个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上报,并积极接受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各项考核,并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企业应不断完善预算的编制方法。任何一个企业在实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都会暴露出一定问题,即使是同一企业的同一预算,也会分别以成本费用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编制、控制为起点编制、以销售量为导向编制、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编制等。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依据其决策层所定的战略目标来选择不同的出发点,此外,企业也可以编制多角度预算,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战略目标的企业预算进行相互比较,以此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针对不同业务特点制定多种预算编制办法,将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个人。使企业管理者对自身的岗位职责或业务进行透彻的认识,使自身得到长远发展。

最后,企业内部应建立完整的预算管理评价体系。企业预算编制应切合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让各职能部门的奋斗目标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在利益上相互关联,通过预算评价体系来完成预算的执行情况,总而设立考核指标,并提出奖惩措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综上,企业只有深刻而原棉的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利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来实施企业战略,并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切实保障企业战略的落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与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翠萍.浅谈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21).

第2篇

(一)物流企业薪酬及薪酬管理的含义

物流企业薪酬是指物流企业员工因被雇佣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有形服务和福利。物流企业薪酬的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或劳务使用权后获得的报偿。

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管理要为实现薪酬管理目标服务,薪酬管理目标是基于人力资源战略设立的,而人力资源战略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薪酬体系设计主要是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组成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薪酬成本管理循环。薪酬设计是薪酬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等方面有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不可能取得预定目标。

(二)国内外物流企业薪酬管理情况概述

纵观国内外所有大小的物流企业,毫于疑问的发现,薪酬问题制约着大多数企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早已将薪酬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我国物流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将薪酬管理或者企业内部收人分配问题当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种差异,再加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发育不成熟,造成我国物流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增加。人才的竞争是一个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它的核心在于人事制度的竞争,所以制定一套适应市场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薪酬体系势在必行。

二、目前物流企业薪酬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管理设计缺乏战略性思考

薪酬管理应该站在战略性角度上去思考。很多物流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一开始就开始关心细节,反复讨论薪酬成本,差异性等。很少有物流企业管理者在薪酬设计时会真正思考“新的薪酬设计可以使我们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组织战略目的?”、“它是否能认可员工的贡献?”这无疑让薪酬设计落入到技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操作起来过于复杂。

(二)薪酬体系设计脱离岗位职责

目前很多物流企业的薪酬体系与岗位的贡献/价值没有联系上,推行等级工资制,一味地与行政级别,资历挂钩,缺乏对劳、技能、能力差别的定量分析,只注重职位对人的要求,而没有充分考虑知识、技能等方面因素,抑制了知识型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很多有贡献的员工由于升职名额有限,往往迟迟得不到升职的机会。这样,在相同职位上的员工尽管在绩效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却拿着几乎相同的报酬。这样不规范不科学的薪酬制度使员工薪酬的各种项目核算缺乏的科学依据和办法,员工很难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大概收入情况,从而使得薪酬不但不具有竞争和激励性,更甚者会导致员工的流失,造成招才、留才困难的局面。

(三)薪酬体系内部制度不统一

很多物流企业在薪酬改革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薪酬制度,这些制度往往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提高基础员工工资、增加销售人员福利等。但这些制度并非全盘考虑,常与整个公司的薪酬体系制度脱钩,长年累积下来会直接导致公司薪酬体系混乱,导向制度分散化。

(四)盲目的员工薪资保密

有的物流企业执行的是严格的薪资保密政策,员工会签署薪资保密协议,并规定员工之间禁止讨论薪资的收入。但是,这种盲目的员工薪资保密不仅会让企业员工之间互相猜疑,更不能让企业的薪酬体系达到激励的效果。

(五)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管理脱节

职位的价值、员工的技能或能力的高低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可决定一个员工基本薪酬的静态公平性,而将员工的实际贡献与其应得的报酬联系起来的动态公平性则需要绩效考核来执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管理要么考核体系不健全,只对部分人进行短期激励;要么考核指标不合理,绩效好的员工和绩效不好的员工在奖金分配这里成为最大的不公平。

(六)薪酬管理者忽视员工福利重要性

员工福利是一种间接薪酬形式的福利,在整个薪酬体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吸引、保留及激励员工,培养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员工不同需要。国内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福利关心甚小,9成以上物流企业只有法定福利(五险一金)。而与之对比的国外企业在员工福利上却是绞尽脑汁:包场看电影,家人体验日,送生日礼物,出国旅游,灵活上班时间,带薪年假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却能极大的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

三、物流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较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健全科学的薪酬制度,是管理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需要有一套完整而正规的程序来保证其质量:(1)确定物流企业薪酬的原则与策略。(2)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 。(3)对市场薪酬调查。(4)确定薪酬水平(6)薪酬的实施与修正。

(二)以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确定薪酬制度。

未来的薪酬体系,一定是要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责任、贡献等多个因素的不同纬度分析,确定最后的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职责,通过岗位匹配的薪酬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内部公平性。

第3篇

关键词:财务总监财务决策公司战略能力框架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与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等,企业对内对外的经济环境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新世纪的来临对公司财务管理提出的挑战,21世纪财务总监面临着重要的战略转型,财务总监将其关注的焦点由基础性的财务管理工作,转向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持和参与公司战略的制定,帮助决策层运筹帷幄,并促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围绕着追求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一、21世纪财务总监的战略转型

(一)财务总监的角色转换

财务总监,又称CFO(英文ChiefFinancialOfficer的缩写,直译为首席财务官),是指公司高层中主管财务的领导,在我国,称为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财务部长或财务经理。财务总监作为企业管理的参与者,要从企业全局的高度统筹组织企业理财活动,使财务管理从被动服从于企业再生产过程,转换为主动驾驭支配再生产过程,最大限度满足资金增值的需要,及时而恰当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出的财务问题,让各层次的管理者按照所有者意图组织企业财务活动,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达到资本利用的高效率,满足迎接国际挑战的要求。完善的CFO制度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2004年年末中国企业界危机频发,创维、伊利、健力宝等巨头纷纷出现财务管理问题,反映出中国企业财务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亟需更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人才。欧美国家的CFO角色在制定和执行公司战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消除财务隐患、为企业运营提供财务支持等诸多方面作用明显。普华国际会计公司的一项主题为“财务总监2000年展望”的调查显示,全球领先的前300家跨国公司的财务总监中34%被调查者认为:决策支持已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未来的三年里,提供决策支持将成为其中首选的任务。

财务总监的角色已经由过去的账房先生、守财人变成了公司团队中的商业伙伴、领导者,其在公司中的角色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1、作为“战略计划管理者”,要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

2、作为“公司的价值管理者”,财务总监的职责是将价值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成为沟通部门主管的战略经营重点,是公司投资者财务要求的桥梁。CFO被要求全过程地参与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制定,并与CEO一起,全方位培养公司的价值管理能力。

3、作为“流程系统管理者”,负责实施与公司战略计划相配套的价值管理系统和流程管理策略。

4、作为“业绩评价管理者”,处理与公司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5、作为“公司控制管理者”,发挥卓越的能力,集战略管理控制能力、价值管理控制能力和业绩管理控制能力于一身。

(二)财务总监的理财观念

财务总监参与公司战略制定和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持,最新的财务理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强调现金流在公司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已有大量的证据显示,按财务报告披露的利润所分配的收益与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缺乏联系,而股价与其现金流量之间却存在着显著的高度相关性。据一项研究显示,股价变动与每股收益的相关度为-0.01,而与资本现金回报率的相关度则是0.77.因此,对公司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所报告的现金流量,而非盈利情况,有人甚至提出“现金流量至尊”之理念。许多跨国公司将其经营重心转向那些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回报超过其资本成本的投资组合,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已经成为与股东财富或公司价值密切相关的新概念,并已成为公司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战略规划融合点。

随着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如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公司管理当局等)对公司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FCF)的高度重视,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深深地感到,会计对现金流量的反映不能只是停留在编制现金流量表上,历史的发展趋势正在迫使会计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利用现金流量的概念改善会计计量。

2、将资源有效配置的观念贯穿于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了使公司的发展战略按照不断增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去设计,并且将这一设计要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有效配置资源的观念体现于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因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无疑是增加企业价值的源泉。近几年的跨国购并浪潮显示,企业购并动机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短期高额利润,而是站在战略高度,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技术和资本密集产业的升级,以求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企业创造新财富。在成本管理方面,近10多年的经验表明,随着以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为基础的传统的制造成本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注重资源配置的、以作业基础管理技术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系统,将成为跨世纪的成本管理之主流。成功的财务总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将资源配置与每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紧密联系起来,毋庸置疑地为增加企业价值开辟了新的空间。

3、建立适应战略管理需要的财务支持系统。随着财务总监不断介入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过程,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将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由于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逐步向战略管理方面倾斜,因此必须建立适应战略管理需要的、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支持系统。这个财务支持系统不仅为企业建立了新的财务理念和财务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那些有进取心的、有所作为的财务总监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怎样通过建立一流的财务支持系统以适应公司的战略管理,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怎样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去制定宏伟的财务规划?怎样促使自己在制定财务战略、增加股东财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使这一作用的发挥通过投资管理和预算控制不断得到加强?怎样将被动的财务监控理念转变成为预先的积极干预与渗透?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财务支持系统,以协调、规范不同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流程,引导企业兼并或集团组建?

4、树立价值创造新理念。如前所述,确保公司内部每一个层面的决策过程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相吻合,是一流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的技能。从成功的经验来看,当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公司追求的目标之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Valuebasedmanagement,VBM)已经成为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的财务理念。因为VBM涉及对自由现金流量、风险和时间的调整与分析,可以促使公司的财务管理从短期的利润视角到长期的价值创造之观念更新;可以引导公司管理当局直接面向股东,从而对整个公司的财务支持系统之运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关键之处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即股东财富之价值=公司价值—负债,而公司价值=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贴现率;发现价值增减之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决策。“财务总监2000年展望”的调查显示,近70%的公司认为它们在战略规划中运用了VBM.可见,VBM把公司及其设计者—财务总监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促使公司的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模型:

(1)从增量评估转变到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评价;

(2)从追求单一的利润目标转变到与股东财富价值和公司价值有关的每一价值动因的目标;

(3)从对传统的职能结构进行管理转变为以价值为中心进行管理;

(4)促使会计工作从提供历史成本的信息转变为提供价值预测的报告。

二、21世纪财务总监的素质与能力框架结构

21世纪财务总监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看,应具有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格,面向风云变换的世界市场,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力求做到“运筹帷幄之中”,促进整个企业不失时机地“决胜千里之外”。

(一)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格。由于财务总监身居要职,而且掌管财经大权,如果有什么歹心的话,会造成重大损失。不要以为有良好的监管制度就可以安枕无忧,毕竟能胜任财务总监一职,财务水平一定有过人水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不把品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因素,一定会后悔,“德胜才为之君子”。要以“诚信”为职业生命,在诚信中走向职业化,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始终能够把握金钱在人生中的正确位置,廉洁自律,不谋私利,不为各种世俗的利害、得失所困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实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二)广博的知识结构。财务总监不仅要管理独立的会计系统,还要全面、全过程地参与企业管理。因此,财务总监不仅应该是会计、财务、审计等领域的专业高手,还应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评估知识、电脑知识、理财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较深刻的行业管理知识,努力做到“学贯古今,兼融中外”,重视跨学科与多学科的应用知识,使之成为学术视野宽广,全面发展的开放性人才。只有开放性人才,才能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感悟能力强,才能成为新事物敏锐的开拓者或接受者,从而提高思维的创造能力,不断取得创造性的丰硕成果。

(三)专业知识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素质能力是财务总监的核心价值能力,“2004中国CFO年度人物”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原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的CFO必须具备十多项专业技能,如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战略、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购并与重组、税收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审计与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信息系统与ERP、经管责任与资产管理等,这也是CFO与传统财务经理的本质区别,具体体现为:

1、具备分析判断能力和战略决策组织能力。表现为:(1)对国际经济、宏观政策、产业发展、金融市场敏锐的嗅觉和分析判断能力;(2)CFO作为价值管理的设计者,应该具备战略性的思维,善于利用财务分析技术,对市场、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专业判断和客观决策。

2、具备专业权威能力和组织控制能力。借助于管理价值工具和制度体系,落实董事会的决议,确保战略执行,为实现价值目标和风险控制,CFO要按照既定的财务计划目标和确定的标准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以确保财务目标和企业价值的实现。

3、敏感的数字与计算能力。CFO行使职责的基本媒介都是“各种数据”、“各类报表”,所以CFO必须具备灵敏的数学计算分析和数字的反映能力、判断力,用“数据说话”,使企业在“数据”中成长是CFO的职业特征,对数据的敏感是其基本的职业素养。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46-02

一、引言

通过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顺应时展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涉及环节众多,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运营以及维护、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因为这种智能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不同,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格外重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二、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1.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同时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而言,其安全方面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善化的风险监管规则。人工智能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完全跟上,部分领域内的规章制度仍然呈现空白状态,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不能完全得以保障。除了缺乏硬性的法律规定之外,在金融系统整个行业内部,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和具体规定,金融科技的安全标准仍然没有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发生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金融科技的消费者,其合法权益都会受到侵害。

(2)缺乏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现风险之后才能管理,而是要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结合应对措施,达成对风险的防范。目前商业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建立数据库时,缺乏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识别,不能有效识别各种病毒,对数据库的维护以及运营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是商业银行数据库发展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3)评价及预警机制。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假如不能及时避免滞后性带来的影响,使用金融科技业务时必定会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对风险的技术以及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准备好相应的预警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端口信息传输缺乏有力的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其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规则,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监管工作无章可依,监管工作有效性并不高。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要在金融科技平台上进行实现,信息从传入到传输,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2.信用风险方面

伴随着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另一大关键问题,就是信用风险问题。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信用数据规范文件。关于性能约束这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无法准确收集信用数据,更无法做到深度处理与分析,这种环境下,信用数据的监管有效性并不高。关于个人信息在信息端口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其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进行保障,即便是有,也只是大方向上的一些宏观保障,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细节。

(2)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低。当前商业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导致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并不高。以区块链金融领域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增信,如何在保证信用评价具备极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增信的手段进行完善,是其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3)完善化信用风险甄别机制。关于信用风险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当前的信用风险甄别,并没有做到将所有风险如数发现的地步,在定位目标方面,当前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进行信贷时,对其风险评估质量不过关,容易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损失,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即便是发现问题,对数据信息进行风险提示,因为信贷风险的组合不同,所以导致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无法进行准确的风险预警。

3.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時,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风险管理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以及处理的要求更高。不管是商业银行本身,还是金融科技平台,双方在面对客户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带来一定的风险,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平台,都无法最大化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但如果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平台本身的原因出现问题,那么很有可能给商业银行以及客户带来相应的损失。金融科技操作需要依靠计算机为载体,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则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金融科技业务并不是很了解,导致业务与技术之间无法做到有效连接,使得内部控制风险岌岌可危。除此之外还缺乏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使得风险并没有处在一个动态的监控范围之下,对风险信息的接收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地应对风险,导致风险极有可能恶化,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在信息网络背景下,传统的审计标准以及方法并不足以应对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1.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针对信息信息安全到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并将这套体系融入商业银行管理当中,真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到作用。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管理规则。基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不同,在确立管理规则时,需要以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的行业准则,提高管理规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然针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规则绝不能像传统风险管理规则一样,网络具备开放性,在设置管理规则时,必须结合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等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则。在明确管理规则之后,将管理规则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当中,成为内部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真正为商业银行的运转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规则宣讲,提高其专业能力,以便在风险来临时,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2)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通过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防范水平。这个机制必须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主要防范内容放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中,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以及防范,真正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为了加强防范专项机制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商业银行主体单位数据安全水平进行划分,紧急的事情紧急处理,日常的事情日常处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可以做到符合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应用。

(3)制定预测反馈机制。通过制定与评估专项机制,对银行推出的相关科技产品、服务进行相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通过此举,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以及服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存在问题,那么便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防止出现额外的风险,带来额外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后续的产品以及服务提供标准参考,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水平。

(4)制定数据传输的预警机制。提前对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概率,在遵守保密规则的基础上,明确金融科技平台在维护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分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金融科技平台运营维护水平,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使信息在各个端口之间传输的安全有所保障。

2.逐步完善化信用风险的评审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围绕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项专项机制中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帮助银行更好地定位客户群体,减少信贷风险。另外,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更好地简化贷款主体的无用信息,提高其信息搜集的准确性,提高搜集效率以及搜集质量,并对最终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这项机制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加强银行内控,预防风险,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帮助信贷部门,加强对客户的审查,以便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3.注重对风险的各项监测

要想加强风险预测以及防范,就必须让风险处于一个动态监测过程中,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带来风险的因素太多了,通过对风险进行各项监测,比如后台数据、硬件质量等,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紧急预案,防止风险来临时缺乏措施应对,造成更恶劣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金融科技环境比起传统的金融环境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内容,除了原先金融领域当中的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平台风险、安全信息管理风险等。不过通过加强对各项风险的监测,强化其内部财务管理,完善相应的审计标准,准确动态监测风险的任何变化,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数据和其他支持。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学习成果导向

引言

国外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与操作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电商物流高速发展,具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厂、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让学生在工作場所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工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诸多原因,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来自于高校,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较少,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方面缺乏师傅型的优秀教师。

第二,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相对不足,更新困难,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设施设备都属于大型投入,场地要求也大,因此,学校在资金和场地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环境的实训要求,只能采取一些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

第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自主招生的普高生,三二分段的中职生,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强普遍不强;

第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力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在合作时采取的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校外参观实习、毕业实践场地合作方式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学生基本只有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来积累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毕业后很难较快适应需求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学生的单一身份变成“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也变成了“师傅型”的教师。学习的场地也由学校挪到了企业,学生在工作场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些正好克服了以上职业教育的困难,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能量,使高职院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用工用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二类品牌建设专业。其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本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EMS中国邮政、顺丰速运、汇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家校内大学生实训基地——“一公里速递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心采取企业老师带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带实训学生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业务及日常管理,培养学生的快递业务操作技能、仓储与配送业务管理技能、路线优化等技能,并通过对业务量、服务水平、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评价,重点培养快递值班经理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一公里速递中心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承担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又要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工作,融入了“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与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下招生制度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秉承“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思想确定培养对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从中职院校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实现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自身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在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中选拔培养对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以及专业建设基本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先招生再招工的方式,首先由学校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满足条件的学生,并和学校、企业需签署三方协议。在入学一年后,由合作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标准,遴选合适的学生进入企业按照现代学徒模式培养并管理,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生具有合法的企业员工身份,不但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接受企业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客户沟通与协调、营销策划、快递门店运营等能力,富有“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思维、“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的物流专员、物流客服、物流运营,特别是快递门店经理人等岗位要求,并能够从事快递企业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二)教学管理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校企导师共同商定开课计划,确定授课教师、授课任务及课表,研讨制定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序化真实岗位技能知识,校企导师共同编制岗位实训指导书,制订教学日历,协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训练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开课计划及教学内容分工。学生在企业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以及企业晋级的主要依据。

(三)“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主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专业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规范及对应的教学单元内容开发。依据学徒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院校主导的局面,改為企业主导、院校为辅,基于美国DQP框架开发成果导向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工作需求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紧密结合,充分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课程开发过程如下:

(1)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状况。这里的需求包含和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指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要求。外部需求主要指国家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其次,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由本专业毕业生、相关企业、学校管理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对的行业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提出的,适应需求而定,同时也支撑着行业企业的需求,它是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总体描述。在DQP学历框架下,它体现了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本专业的“副学士”(即我国的专科)学历时及未来适应工作、生活和公民参与时“能做什么”。

(3)再次,在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之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DQP框架下五大学习领域(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素养和全球学习)中对应的副学士的要求,描述本专业的预期学习成果(POC。这些学习成果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五大学习领域方面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使这些学习成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考核,在设计时参考布鲁姆分类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它体现了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以,即毕业生所需达到的能力,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

(4)最后,依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能力通过由不同板块(类)课程及每门课所构成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专业预期学习成果需要落到每一门课程中,这种对应关系用课程矩阵来实现。

(四)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等特点,以及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1+1+1”模式来运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培养(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基础文化、专业认知、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学校负责基础文化、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80%,由专任教师通过集体授课、云平台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专业认知、基础技能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直播课程、线上交流等方式完成,内容涉及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安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占总课时的20%。

(2)第二阶段: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第二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践,其中专业理论内容根据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该部分内容占本学年总课时的40%。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由企业师傅在企业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60%。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实现工作场所学习。

(3)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第三学年),在企业完成。

该阶段学徒学习专业理论、职业素养,进行岗位实践。理论内容由院校教师在企业完成教学,占总课时的20%。岗位实践操作由企业师傅在企业岗位指导完成,占总课时的80%。

(五)学徒考核评价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院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构成的立体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聘用人才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能力测评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徒培养质量的关键。

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质量监督与评估小组,设计基于学徒学习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企业师傅提供的学徒实践报告,院校教师提供的学徒课程报告三方内容,评估学徒培训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示

四、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建设

由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需要配备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也需要专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班主任培养

专业配备1名经验丰富、年轻、业务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企业配备了1名资深人力资源主管担当班主任。

现代学徒制班的班主任,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熟知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还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要会做学生工作,及时消除学员的疑虑,能够处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够给学员提供帮助。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因此,需要通过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国际视野,通过强化专业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辅导员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愿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懂专业的班主任教师队伍。

通过让担当现代学徒制班的企业班主任参加学校组织的对辅导员的各类培训,及共同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形式,培养企业班主任熟悉学生工作业务,提升与学员的沟通与管理能力。(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学校将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学徒制班企业导师,同时安排学院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1/3的专职培训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企业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师傅,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院校师资团队的构成为:2/3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理论教学;1/3负责公共课、基础课、兴趣课培训。同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质量及效果,需要对企业师资、院校师资就合作内容、合作模式、职业培训体系、学徒培养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训模式、考核评估体系、岗位能力认证,以及企业师傅和院校师资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阶段性培训和评估。

结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5个对接,同时对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現代学徒制的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企业的政策和激励问题、社会认同特别是家长的认同问题、经费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双岗位、双身份、双导师”的育人制度,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左锋.跨境电商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6);

[2]殷明,刘丹青,郑继昌.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第6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 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73-02

我国物业管理经过20多年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随着物业规模和物业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物业管理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现代物业管理理念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物业管理企业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做到一下几点。

1 科学定位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涉及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模式,还决定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物业种类繁多,有住宅物业、商业物业、写字楼和工业物业等,不同类型的物业,其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涉及建筑、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治安、绿化、卫生等综合管理与经营,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既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国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大多物业管理人员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差,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适应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物业管理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物业管理企业的高度欢迎。

因此,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既懂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常规管理,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2 明确物业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并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同时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保障。

要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1)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服务意识;(2)学生应掌握现代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专业能力;(3)学生要有扎实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如:房屋维修管理、物业的保洁、小区内的车辆交通维护、保安岗哨、安全设备设置,以及园林绿化、水暖施工、通气通电等;(4)学生要熟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及其原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增强学生的懂法、守法和用法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5)学生要具备相应的工程设备管理知识,对机电设备系统有较清晰的概念,懂得高端物业管理中的自动化控制,如:通风、排气、消防、排污、排烟、电梯、中央空调、高低压配电等方面的知识;(6)学生应具有全新的物业管理理念,以服务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培养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的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授理论的高手,也要是实战的高手,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贯穿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从两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内实行教师培训,对外引进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物业管理人才。一方面可以鼓励专职教师到物业管理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及参与物业管理横纵向课题、实地走访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重视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这种引进,可以是从物业管理企业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也可以是定期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物业管理企业经理、管理处主任参作为兼职教师,让其参与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把物业管理行业的最新动态、物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校企合作的才培养模式是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化。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到物业管理企业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其次,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考核学生,缩短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人才的招聘时间和提前完成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达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总之,校企合作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打造成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物业管理专业可以依托地方物业管理行业,积极主动地与地方的物业管理企业联系,邀请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和行业知名人士参与组建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方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围绕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特点,征询物业管理企业的意见。另外还可以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邀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途径。

5 结语

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明确以上几点,还必须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等配套措施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培养出符合物业管理企业需求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弯红地.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物业,2007(12S):80-81.

[2] 罗惠娜.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科学之友,2010(18).

第7篇

我国物业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深圳市第一家涉外商品房管理的专业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这是我国内地物业管理的起步阶段。为促进和规范物业管理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物业管理相关政策的配套力度。1994年,建设部颁发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住宅小区应当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以法规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物业管理的新体制,为房屋管理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96年,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为规范物业管理服务的收费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物业管理单位及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证。1998年8月,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订了《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文本》,建设部制订了《业主公约示范文本》,1999年10月制订了《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这些示范文本成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1999年10月,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推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建设部制定了《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这些规范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物业管理事业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逐步从点走向面,从南走向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小区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晋中市,于1999年撤地设市,全市总面积1.64万km2,辖一区、一市、九县及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10余万,城镇人口135万,城镇化率近43.4%。建市以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家物业管理相关制度的颁布实施,物业管理也经历了起步、壮大到健康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2005年以来,晋中市针对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的实际,加快物业管理规范化步伐。首先是明确管理机构,规范企业行为。晋中市建设局作为晋中市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监督指导全市物业管理工作。其次是加强制度建设,奠定物业管理法制基础。2007年以后,该市相继出台了《物业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实施,为晋中市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第三是开展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物业管理经验总结交流。全市物业管理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要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推进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造宜居和谐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当前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法律关系各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清。物业管理涉及到的市场主体诸多,他们之间既有民事法律关系,又有行政管理关系,由于物业管理立法滞后,各方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清,导致产权关系不明确,法律责任不清楚。特别是开发商与物业管理的责任不明确,房地产开发建设中遗留的工程质量问题,很多都是在物业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使得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本应由开发商承担的一部分责任,加剧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矛盾。

2)物业管理企业质量不高。建市10年,物业管理企业达到120家,发展速度相当快,但质量并未同时跟进,物业管理企业人员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据统计,80%以上的物业管理人员来自城市企业、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部队复员专业军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中取得物业管理员职业资格的人数并不多,具备高级管理资格(如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三总师”等)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非专业人员做物业管理,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低,使产权人、使用人的应有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3)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物业管理直接涉及到业主、使用者和物业公司的切身利益。当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a.收费难度大。b.收费行为不规范。在前期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责任不明确。当前,物业公司将发放房屋产权证、供电、供水等权力来强迫业主交费,激化了双方矛盾,由此造成了很多的纠纷。

4)物业管理相配套的法制建设缺失与理论研究滞后。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从福利分房转向个人购房,随之而来产生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近年引发多起群体纠纷。每年,建设部门办理的件、12319热线投诉、行风评议等因物业管理的占到近30%。这充分说明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着弊端。同时,我国的物业管理理论研究滞后,局限于参考国外的多,结合实际研究的理论不多。

3物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对策

1)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包括确立物业管理企业的法律地位、经营性质和实施物业管理服务的原则和标准、运作措施业务范围及应负有的法律责任;规定物业管理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违规的处罚和物业管理权力获得的形式及标准;确定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商、建筑商、物业管理企业、社会有关各方和业主管理委员会之间应遵守的规定、享有的权利以及履行的义务。

2)制定出台物业管理行业标准和规范。尽快建立和实施物业管理资质等级的评定,树立一些品牌公司,形成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以及制定设备操作与管理标准、劳动定员与定额等手段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物业管理企业的自身建设,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3)建立物业管理资金的良性循环体系。尽快出台各地关于开发商和业主应交纳的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的具体规定、使用管理办法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办法。在政策上扶持和鼓励物业管理公司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增加物业管理资金的来源,真正地做到“以业养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4)加强物业管理知识的普及。目前造成物管纠纷的矛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决不是哪一个单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使之深入民心。每位消费者既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又能守法以利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作为物业管理企业,要更新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同时,要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在加强硬件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革服务质量。

5)建立物业管理的相应机制。a.加速引进竞争机制,加快培育物业管理市场。物业管理必须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b.建立“质价相符”的服务收费机制。从满足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出发,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定价原则、定价方式和价格构成;根据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制定普通住宅的收费指导标准,方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选择相应的物业管理服务。c.出台有关管理规定,严格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建立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接受社会监督。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运营管理

0前言

高校物业管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它必然肩负特殊的物业管理使命。高校物业管理是指专业的管理机构接受高校的委托,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以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为高校物业提供统一的专业有偿服务。第三次全国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中曾提过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和规范化,而且将招投标作为高校物业管理的基本方式,用这种方法来推动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使人性化的程度逐步提升,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生活环境。总体来说,高校物业管理是一种将管理、经营、服务、教育融为一体的系统化工程。高校物业管理招投标针对住宅楼宇方面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这其中包含了教学主楼、教师办公楼、学生公寓、教职工公寓的卫生、保安系统等方面研究。对于高校来说,如今关于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工作主要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合适的委托运营方,以及如何实现对物业管理项目的优化管理等。

1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及现状

1.1高校物业管理的相关特点

高校物业管理的类型是在《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标准要求下多创建的一种物业管理类型。这就体现了高校物业管理的特殊性。高校物业管理首先要满足在以教育为基本的管理方式下进行一系列活动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物业管理自身的本职工作,将关联的各个领域的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后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来满足高校、教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并且给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最后通过一定的优质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发展。高校物业管理是通过不同物业管理权来实现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有助于做到针对相关的问题提供相关的服务,从而达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且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养成良好秩序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环节的细化程度,针对问题及时发现并且加以改正。同时,要明确界定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不能将两者进行混淆,造成一种模糊的错觉,只有清晰界定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才能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范围,保证工作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校物业管理优质的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要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及市场经济走向,将物业管理的收费制度和管理服务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还能满足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创建良好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高校物业管理更好的发展。

1.2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物业管理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从最初还不健全的管理体系,逐步发展到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高校物业管理已经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成立了自己的相关公司以及关于物业管理的相关事务所,不仅便于对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办事效率。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关的公司和事务所,但是成立者的头脑还不是非常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业管理的相关体系。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区分物业管理相关部门职能。只能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框架,其他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填充整合使其完善。并且高校物业管理对于招投标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使用凭证、依据,还没有足够的完善,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在全国物业工作大会中,其实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提出并且了有关规范整改物业管理招投标的相关法律文件。这样的文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建立与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这对物业管理的作用甚是广泛,加强管理队伍的进一步扩大,平稳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开标、评标、中标的一系列的程序,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格局。高校物业凭借着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确保高校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1.3关于高校物业项目的招投标机制设计的相关条件

如果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招投标机制的话,首先要针对招投标机制进行一定规划,并且要界定的招标界限。在招标界限以内可以大胆地去想象、构建、设计有关于招投标机制的系统建设,但其中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不能够超过招标界限。这既是对招投标机制设计进行了一定的保障,也是严格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素养。通过严格的招标界限来选出最优秀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不仅提高了办事的效率,还能够优化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机制设计的相关条件,主要为关于项目的建设时期、规模、费用、面积进行一定的计算和估测,对委托管理的方式进行一定的规范标准,对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有关于职责的范围管理,还要确保项目针对委托方的相关物业的优质化服务和质量保障。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有特殊的规定和管理,预备紧急备案,这样才能保障高校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机制设计的相关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2提出如今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机制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

虽然当今的高校物业管理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很多规划也已经被完善,针对特殊的情况给予一定的紧急预案,使高校物业管理机制更加的人性化,服务也更加的周到。虽然相关程序已趋于完善,但是细微之处,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虽然物业管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相关管理公司,但是物业管理的法人的责任以及在项目中的地位还不够明确。这就导致许多运营机制中存在着政企不分、滥用职权的现象,不仅不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反而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物业管理的体制方面还不够切实,无法完全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跟随不上市场化、全球化的步伐。其次,许多物业管理机构还存在着一些老套的传统的服务理念,不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一定的整改措置,将服务变得更加的人性化。相关的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慢,不能达到定期培训的安排,还不能真正达到将学习先进的专业管理知识,切合实际地运用到生活当中,使高校物业管理体制发展遭遇瓶颈。最后,高校物业管理对于服务管理的售后评价体系建立的有待进一步改进,很多功能没有得到完善。用户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向相关的工作人员反应情况,从而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一定的整改,致使售后评价体系进入一个非良性循环,成为服务管理售后评价体系建立的一个阻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的应对措施:应该明确物业管理机构的法人地位,将相关的职责权利进行划分,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尽职所能去做到最好;对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招投标机制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要时刻跟随着时代潮流的步伐,以助于不断地进行创新;完善有关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机制的设计的相关服务评价的机制,使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从而在相关问题上及时进行相应的整改;通过在第一时间学习先进的专业管理知识,切合实际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将高校物业管理的相关体制发展得更趋于完善。针对于高校物业管理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一定要有明确思想,以及有规矩的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针对个别问题及时地加以改正,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营。

3结语

只有针对相应的问题按照提出的整改措施去大力推行,才能更好地实现招投标设计的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运营高校物业管理项目,使高校物业管理项目真正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满意,并且将其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推动物业管理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齐海涛.高校物业管理招投标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5(1):144.

第9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中小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66―0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人们对于这个新兴行业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甚至房地产销售环节也经常以物业管理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目前新建商品房小区,基本上都采用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尤其大中型城市,也是各大物业公司竞相争夺的重点,相对而言,中小型城市的物业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分析中小城市物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为中小城市的物业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1鞍山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1.1物业管理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快速兴起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房地产业的流通环节、消费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完善与延续。良好的物业管理有利于房地产的销售推广,有利于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价值。现在许多一线城市的大开发商进驻鞍山,例如万科、华润、保利、恒大、佳兆业等,而它们本身自有的物业管理也一同到来,这将为鞍山房地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带动城市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2政府对物业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据统计,目前鞍山市共有一百七十余家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的增加引起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在2009年10月9日,鞍山市房产局为了整顿物业管理市场秩序,规范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为,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吊销10家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取消其进行物业服务的资格。10月28日,提出了《鞍山市物业服务企业动态监管及年度考核暂行办法》。2010年5月6日,为了进一步提高鞍山市物业管理水平,推动物业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创建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住宅小区,制定了《鞍山市推进物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在2013年度开展了物业行业年度检查评比工作,并将评比结果在新闻媒体和市房产局网站上向社会公布。2013年2月17日鞍山市房产局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岗位证书的通知》从而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推动物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的和谐。市房产局的一系列举措有力的说明了政府对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1.3物业纠纷数量不断上升

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物业公司在管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物业企业相对较好,而对于大部分中小型物业企业,物业纠纷种类繁多,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在鞍山市的一些小区,由于物业管理状况频发,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使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越来越没有信心,满意度直线下降,最终导致业委会辞退小区物业的现象频有发生,万泰锦绣华城小区的例子就足以说明。2012年7月9日上午,万泰锦绣华城小区业主称指出,从开始入住时,小区物业服务状况就不断发生,由于车位划分不合理,业主的车经常遭到划伤,车胎被扎,坏了的门铃也一直得不到及时修理,时间一长业主对物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交了物业费却得不到应有的服务,最终演变成该小区物业公司被辞退的结果。

2鞍山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园区项目规模小,限制盈利空间

园区规模小意味着物业公司管理规模小,但是物业公司不能因为管理规模小就不正常的运转,物业公司还是要聘请客服、维修、保洁等员工进行日常工作,这样小而全的企业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鞍山市在房产开发时有很多规模较小的项目,这样就造成了物业公司接管后,由于园区规模小物业公司很难实现盈利,很难在小区经营下去。2009年鞍山市房产局部门做出了规划,决定对市内的老旧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提供保洁保安等服务,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区的形象。由于老旧小区的规模普遍偏小,物业公司不愿意承接规模较小的旧小区,给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障碍。

2.2物业服务企业总体实力弱小,影响服务质量

在鞍山市物业服务企业的数量不少,但总体实力弱小。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部原因在于物业服务企业中大部分是注册资金在50万元的三级资质的企业,资质等级偏低。这样的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所提供的服务仅是基本的简单的维修、保洁、维护秩序、绿化等基础性的服务,无法与其他城市的大公司相媲美。外部原因则是由于鞍山与沈阳城市间的距离相对较近,而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要比鞍山高出很多,市场机会也相对较多,一些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往往选择到沈阳进行经营发展,而其他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则选择在鞍山发展,这就造成了鞍山的物业管理企业总体实力弱小。

2.3缺乏专业人才,制约行业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的条件,而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内拥有的专业人才。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专业人才匮乏,从业者的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鞍山市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专业人才的供给机制尚未形成,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使得鞍山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大多是由半路转行,没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的来源,主要包括从事其他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复员军人、城市中的下岗工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及一些院校的非专业毕业生。产生这种结果原因之一,是人们对物业行业的总体认识还不全面,甚至有偏见,使得优秀的人才不愿入行。另一方面省内在物业管理工作上有丰富经验的人都被沈阳、大连等城市吸引,那里的发展前景与福利待遇都要比鞍山好,就连鞍山本地的年轻人在毕业之后往往选择留在沈阳,不愿回到家乡。

2.4业主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知度不足

现在的人们普遍都知道小区应该有物业管理,但对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还是比较模糊,由此也造成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现在,即使是一些大品牌的物业服务企业,同样会出现业主投诉、拒绝交物业费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理由并不充分,其原因多是由于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知度不足,理解上存在偏差。人们对于物业管理的工作的认识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贬低观”,另一种是“全包观”。持“贬低观”的业主认为物业管理不过只是打扫打扫卫生、养花、看大门、看车辆,这种认识使得社会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轻视,不尊重。这种认识一天不得到改善,那么物业公司做出再多的努力,提供再好的服务,也无法轻易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持“全包观”的业主则认为交了物业费,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应该找物业处理,物业公司应该保证业主的人身安全、保证业主的财产不被盗,保证房子不漏水,东西坏了都要给维修等,这种所有的事都找物业的观念也是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度不清所造成。业主的要求没被满足,就会导致不交物业费,由此与物业公司发生矛盾。

3鞍山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物业管理区域的规模

由于物业管理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现象,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单个园区作为物业管理最基本单元的做法,发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重新规划、整合物业管理区域,使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有利可图,有动力进行物业管理,尤其针对一些老旧小区的改造,这种思路更应该进行推广。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域内统一规划道路、停车场、垃圾投放点、绿化美化以及公共设施等,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利于物业公司的管理,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3.2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物业人才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内部供给,即通过对物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又可以包括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普通员工进行培训。其中要重视对高层管理者的培训,重视物业公司领导干部的培训学习,让他们更新知识,转变一成不变的观念才能够带领员工们开拓创新、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得到提升,才能够开展员工们的知识培训,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对普通员工进行常态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企业储备人才。其次就是外部招聘,从社会上招聘企业所需人才,这里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应积极进行物业人才的培养,并注重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要加强对物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真正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提升物业企业的知名度与业主满意度,从而促进行业整体的发展。

3.3实行多种经营,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要解决物业企业的亏损问题除了要有专业人才的管理之外,不能只靠收取物业费这一项收入,还要实行多种经营。实行多种经营不能盲目的去做,应该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以及实力等,要讲究战略和策略。多种经营的宗旨必须要清晰,以“业主需求”为圆心,一点一点向外扩散。随着业主需求的不断增加物业企业的经营也要与时俱进。在信息与科技共行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传媒速度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紧张,常常感觉到时间如流水,愿意用金钱换取更多的时间。物业企业可以抓住这一点,围绕“业主足不出门,就可办天下事”这一点开动脑筋进行多种经营,既节省了业主的时间,物业公司也能够获得收益。

3.4培养业主正确的物业观

要培育业主正确的物业观应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政府发挥引导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在全市范围内科普物业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也可以每个月选出一天作为全市的物业知识普及日,可以在广场、公园等市民活动较多的地方进行物业知识宣传活动,这样可以让人们认识物业管理工作。其次,物业服务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所在小区进行宣传,可以直接接触业主,记录他们提出的问题,最后每个项目的管理中心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对业主普及相应的物业管理知识。这种方法可以有很多实行方式,比如给业主发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园区内发放宣传册、定期组织有奖问答活动,使业主接触到物业知识内容,宣传与活动同时进行对业主普及物业管理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专业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行业也必将蓬勃发展。随着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各大中型城市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小城市的物业管理行业也应该不断吸取经验,逐步走上规范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关鹏.中小城市物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2008,(10):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