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24
导语:在化学化工行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个性化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8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reactive power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of the 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ersonalized nursing,complication rate,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nursing,the total incid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Hemodialysis;Loss of reactive power in arteriovenous fistula;Personalized nursing;Prevention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在临床上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一些疾病中所起到的效果也较为显著[1-2]。研究指出,只有保持血管通路的完整,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充分的透析,提高生活质量[3]。动静脉内瘘在保持长期血液透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血管内瘘局部发生异常,会引发血液反流等现象,进而致使再循环,内瘘失功后,透析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住院率及病死率,影响预后[4-5],因此,在血液透析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极关重要,为预防动静脉内瘘失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行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0~76岁,平均(53.12±3.01)岁,其中15例慢性肾炎,13例高血压肾病,11例糖尿病肾病,1例痛风性肾病。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1~79岁,平均(53.23±2.94)岁,其中17例慢性肾炎,12例高血压肾病,9例糖尿病肾病,2例痛风性肾病。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透析时间为2~3次/周,4~5 h/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透析过程中使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心理指导、健康教育、内瘘使用期间护理、观察血液透析期间病情变化等。
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基础护理: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根据自身因素提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理论知识,解释有关血液透析的必要性,列举透析成功的病理,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安情绪,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并保持护患之间关系良好,培养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②内瘘护理:为避免由于操作所致的交叉感染等情况,护士在采血过程中要避开内漏侧,使用内瘘后,注意针眼的按压,不要大力揉搓;在护理穿刺时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若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血管异常等现象,及时告诉临床医生并加以干预措施;此外,穿刺部位的选择需合理,且需定期更换,减少瘢痕生成以及内瘘狭窄等情况。③血栓护理:护理人员每天检测内瘘的吻合口情况,根据医嘱使用相应的抗凝药物以及对血管弹性有改善作用的药物;护理人员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以及末端血液情况,并定期对血红蛋白水平予以监测,若血红蛋白水平过高,可及时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及用法,预防血液黏稠度过高所导致的血栓。④感染、出血护理:在穿刺的操作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进针部位,避免定点穿刺,不得在皮肤破损处继续行穿刺,预防交叉感染等情况,若患者发生感染等情况,及时通知主治医生,给予相关的处理措施;并且要注意卫生护理,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患者营养的摄入,降低感染率。⑤营养护理:叮嘱患者多食瓜果蔬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避免使用辛辣等刺激类食物。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内瘘失功、血栓、感染、出现等并发症发生率;②使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6]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指数、情感指数以及心理指数的变化,各维度信度系数为0.7206~0.8690,所得到的分数越高,提示各指标结果越为优异;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评分采用10分制,所得到的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内瘘失功、血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健康指数、情感指数、心理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满意度及舒适度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对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结果主要包含以下几点。①低血压:在引发内瘘失功中属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体质量不足、腹泻、低血糖等情况造成[7-8];②自身血管:在伴有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过高、高脂血症的患者中血管异常,易引发内瘘失功[9];③感染:若内瘘出现感染,会致使血管内膜损伤,对生长因子产生激活作用,形成纤维组织,引发血管狭窄等情况,内瘘堵塞[10-11];④医护人员:由于医护人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未进行无菌操作、技术熟练操作程度等均与内瘘的成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2-13];除以上几点,患者对内瘘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等之间均有关系。有研究指出,给予此类患者中早期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内瘘失功的发生率[14-15]。
本次研究所实施的个性化护理中,主要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求提出合适的护理方式,对其出现动静脉内瘘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主要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内瘘护理、血栓护理、出血、感染护理、营养护理几个方面入手,所得到的效果令人满意。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个性化护理后内瘘失功、血栓、感染、出血的并发症等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并且在护理后健康指数、情感指数、心理指数的生活质量评分上也较高,由此可见,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感染、出现、血栓等情况,并降低内瘘失功的发生率,使生活质量提高。此外,实施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升高,使得护理效果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有效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泽争,王葳,姜燕,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11):961-964.
[2]徐晓霞.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230-231.
[3]尹清.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4):226.
[4]顾燕萍,金蕾,严嘉伟.远红外照射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保护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5, 12(8):47-50.
[5]龚丽娜,刘佳,严谨,等.穿刺疼痛对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12):1292-1298.
[6]许军,胡敏燕,杨云滨,等.健康测量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2):70-72.
[7]韩惠平.1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2015,29(8):1015-1016.
[8]张丽洁,张爱华,朱宁,等.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和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关[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6):337-341.
[9]张雅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评价[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5,32(5):71-73.
[10]邹春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218.
[11]叶媛,徐智萍,江信炎,等.风险分级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3):255-257.
[12]吴晓英,黄静.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1):96-99.
[13]韦小红,冯绍华,韦昭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5,37(6):848-849.
关键词:绿色生产;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化工污染;原子经济反应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08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43
绿色生产技术指利用化学原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最大限度地控制工业生产污染物的排放量。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化工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需求,有效控制了化工生产造成的污染,实现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的统一,实现了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化工的基本含义
绿色化工的本义希望将环境污染的危害降到最小化,其依据化工本身的一些特征,利用原子经济的反应,将所有材料的每一个原子都当作一个产品原型,从而使废物在逻辑上不存在,使得排放最小化,并坚决抑制添加剂、有害物质和其他物品的使用,从而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确保绿色环保,绿色化工和绿色化学化工的概念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凸显了化学化工和绿色化工之间的关系。绿色化工已经由原先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要提高人们对绿色化工替换传统工艺的意识,减少其在生产工程中的污染等问题。让绿色化工成为一种全新的工业模式,其包括了生产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方面。从传统的化学发展而来,并对传统化学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化工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 绿色生产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2.1 绿色化工是人类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现在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措施都是采用先生产后治理,就是产品先进行生产,污染物已经产生然后进行处理污染物。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对环境的补救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出现,治标不治本。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由于其昂贵的治理费用和运行成本,导致企业负担沉重,甚至难以承受,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在这一问题上都缺乏积极性,很难对环境保护做到积极的响应,并且使得资源和能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制约企业的发展。化工污染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这些原因都是必须采用更好的方法加以改进的,采用绿色化工来有效地控制化工污染,解决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从而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2.2 绿色化工是控制化工污染的有效方式
绿色化工使废物不再生产,从而减少废物处理这个环节,从根本上减少甚至解决化工污染。从原先的被动消除污染到解除污染,从原先的末端治理到生产全过程处理的生产过程转变。这种方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解决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利益。在环境保护上资金投入较少并且较短的时间内,减少污染物的生产,解决了工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是解决化工污染的有效方法。实现经济从豪放型骤减转向集约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企业实行绿色化工,其改进了原有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使得经济稳健的增长,提高企业内部潜能的挖掘,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有效地加快化工行业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步伐,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 当前绿色化工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分析
3.1 原子经济反应技术
原子经济反应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化工生产方式,人们分析了早期化工生产都是不考虑对环境污染的后果,只注重产品生产的这一模式,通过研究化学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出一条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新生产模式。正是如此,这种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已占据化学科研的突出位置。我国相关专业团体和研究院也相继将其列入研究计划,开展各种活动,并与各高校开展合作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这将大大改善我国化工技术的提高,促进原子经济反应技术在我国化工生产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2 分子设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选择哪种物质作为化学反应的原料,是从根本上杜绝化工污染问题的重点,同时也应该明白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到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下反应生成的结果必然会有差距。假如我们认为通过原子经济反应技术不会生成其他没有用的物质,确保反应生成率达到最高值,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分子设计技术是目前推动绿色化工生产的助推器,分子设计技术是利用某一专门的软件分析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会产生的污染物,并以此对生产过程做出最佳选择,使整个生产过程中将污染物控制在最低范围,提高环保效益,这是化工生产工艺的一次飞跃。
3.3 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死亡率比较高,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观察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现将详细情况如下报道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为40例,接受的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5.5~80.1岁,平均年龄为(56.5±1.2)岁;体重为54.9~80.1kg,平均体重为(68.3±2.6)kg;40例实验组中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有5例,颅脑手术的有8例,急诊手术的有10例,恶性肿瘤的有7例,重度感染的有10例。对照组为40例,接受的是常规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5.1~81.2岁,平均年龄为(56.8±1.5)岁;体重为55.8~81.2kg,平均体重为(68.5±3.1)kg;40例实验组中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有4例,颅脑手术的有7例,急诊手术的有12例,恶性肿瘤的有6例,重度感染的有11例。
1.2方法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支持治疗方式,在对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方式方法。40例对照组采取的是常规性的血液净化治疗,透析液选择的是碳酸氢盐;按照我国的相关标准,250ml/min的透析血流量,450ml/min的透析液流量;40例对照组患者每次的治疗时间为3.5h,实施20d左右的治疗。40例实验组采取的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取9.8h或者9.8h以上的血液净化治疗。详细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时间变化以及血尿氮素数值的变化。
1.3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分别采用的是(x±s)、χ2的数据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40例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死亡,死亡率为2.54%;40例对照组出现5例死亡,死亡率为20.8%。根据患者在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的BUN(血尿氮素)、K+(血钾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组在治疗之后情况有很大的改善。在治疗之后与治疗之前的差异比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肾小球过滤突然下降或者持续下降,从而引起氮质废物体内储留,让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导致了各项系统并发症的产生[1,2]。另外,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进展也比较快,病发的时间比较急促。水、电解质失去平衡会让酸碱度失去平衡,肾功能下降也有可能发生在本来没有患肾病的人群里,从而让肾功能急剧恶化。为了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改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3,4]。急性肾功能患者的肾功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在水与电解质都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还伴有毒性代谢产物的相关症状。急性肾功能患者还会出现恶心以及呕吐的症状,严重点会导致水肿以及高血压的发生。本文中的研究观察发现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以期能够提高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本文中的相关研究与结果表明,40例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死亡,死亡率为2.54%;40例对照组出现5例死亡,死亡率为20.8%。实验组患者血尿氮素水平以及血钾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治疗之后没有出现身体机能紊乱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机体之别,清除了机体内的溶质,保持和稳定了血流动力学,清除了急患者体内的水分,纠正了酸碱度失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邓平根.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1):1453-1454.
[2]程炎芳,黄芳芳,戴启凤,等.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141-141.
关键词: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途径;个性化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化学工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影响世界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化学工业正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化工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如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专利产业化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物耗能耗高、安全环保隐患突出等,这对培养化工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化工人才,尤其是在化工生产中能进行绿色工艺改造、技能创新、解决一线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的技能型拔尖人才则是企业活力与效益的核心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化学工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保证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因而,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拔尖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化工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高职化工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内涵
传统的技能型化工人才是指具备化学化工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1],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有别于传统的技能型化工人才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比传统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创造性,更明显的创新成果,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应界定为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特别扎实,综合能力特别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潜力成长为未来化工行业或领域领军人物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基本特征
1.扎实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于技能型拔尖人才而言,必须以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为铺垫,才能从容进行各种技能创新。当今化学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和强大后劲,才能尽快地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现实中,一些技能型人才已具备了高超的技艺,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专业知识相当欠缺,导致创新能力不高,难以成为拔尖人才。可以说,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能型拔尖人才进行技能创新时所到达的高度和速度。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具有的知识应包括化工软件的使用知识、信息收集加工知识、阅读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与时俱进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等。
2.娴熟且高超的技能
化工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敢于实践。动手能力是技能型人才共有的特征,但只有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戴上“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技能型拔尖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技能型创新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创新者必须有娴熟且高超的操作技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性的应用难题,才能实现技能的创新[1]。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应有的技能具体表现为:生产工艺的控制技能,现场分析判断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制备与合成技能,物质的分离纯化技能,化工生产设备的检测、维修、维护技能,原料采购及产品销售技能等。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现代化学工业具有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动作技能逐渐减少,智力成分不断增加。一线化工操作多单调、重复,常规技能型化工人才往往囿于现状,不善思维或多进行常规思维,习惯于常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则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产中找出规律,找出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或提出新方案、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求异性、想象性、灵感性、敏锐性等特点。
4.创造性的人格
创造性的人格是拔尖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任何创新因素都受人格因素的极大制约。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较其它工业部门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务实作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敢于吃苦、淡泊名利、勇于挑战。实践证明化工行业的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曾在化工的第一线工作,都曾在化工行业的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磨练品质、增长才干。[2]
三、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生态环境现状
人是环境的产物,拔尖人才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生态环境。杜业艳等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能够确保人才生存发展、展示才华和实现其价值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总和”。[3]一般而言,根据环境主体的层次,包括宏观人才生态环境和微观人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从宏观人才生态环境视角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利于我国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的问题:(1)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化工的名声比较糟糕,人们普遍认为化工专业就是要从事“3D”工作,即污、难、危的工作,加之工资待遇与其它专业相比不尽人意,职业发展空间不大,造成近年来该类专业第一志愿率不高,录取分数线也是最低的专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难度。(2)化工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培养。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尽管拥有大专学历,多数化工单位仍将他们当作是技术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工人进行使用,使得一些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长期难以发现,难以得到提拔重用。加之社会对技能型拔尖人才的评价有着传统的“错位现象”,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科技,轻技能”。可以说,国内的社会评价体系不利于一线工人持续性的改善工艺,即使他们操作熟练、经验丰富也难以引起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部分企业尚未将对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3)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长空间窄,未获得相应的等级待遇。虽然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比重较小,但现行政策中相应的人才培养激励措施较少。以江苏石化企业为例,燃料油生产工、分析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就有工龄、学历等等限制,获得这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拔尖人才仅给予小幅度的提高待遇,使得一些技能超群的拔尖人才不愿或不屑花费精力去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千方百计地从一线调至科室。
从微观人才生态环境视角(特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生态环境)分析:(1)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的终结性。人才培养的过程过多地强调了就业的导向性、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2)高职化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4]课程体系仍采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形式,使得高职化工教育脱离了生产实际。(3)校企合作的层次及力度不够。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职学生很难深入到化工企业内部关键岗位进行实习,因而难以掌握一些复杂性的关键技术。校企合作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浅层次的状态,部分化工企业的实习或走马观花或流于形式,导致无法实现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4)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力。由于近年来化工行业的景气指数不高,化工类高职生源数目下降较快,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愿将经费投资在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使得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行业的发展差距较大,制约了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5)师资问题。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队伍,教师要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学术视野,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化学工程实践能力,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缺乏化工实践经验,缺少化学工程背景。
四、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个性消费”的时代,化工产品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势必成为潮流,新颖独特、功能齐全、性能优异的化学品将显著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化学品的“个性化”特性需求呼吁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拔尖人才为之服务。因而,高职化工类专业需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拔尖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探析拔尖人才培养的途径。
1.要彰显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要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5]。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对拔尖人才的特殊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对未来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训练。
2.建立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高职化工课程体系,拔尖人才可以实施以课题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模式
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及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工企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经多方论证后,进行相关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法。设置的课程要能够充分反映化工新科技、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内容,要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入到新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范围及比例,鼓励选修部分人文课程和非化学课程。任选课程数目需达到一定数量,保证学生选课有相当的自由度,有利于拔尖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拔尖人才通过每学期安排相应的课题,让他们增长知识和见识。课题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量体裁衣,可质疑、挑剔前人产品设计方案、化学品配方、产品测试方法,亦可对工艺指标、工艺流程缺陷或不足、产品合成方法,进行改进、改造与完善;内容不求深,但求通过实践能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保证他们完成每个课题均有相应的专业收获,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培养他们虚心好学、不满现状、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激励自己,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营造良好的拔尖化工人才生态环境
在宏观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上,要培育适合拔尖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化工企业要靠先进的管理和工程技术,打破种种存于人们心中的认识偏见,让进入化工企业工作成为“有面子”的事情。化工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保证技能型拔尖人才有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及较优的福利待遇。对高职院校教育环境而言,要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如邀请国内外化工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定期举办科技活动、专题研究、技能竞赛、技术服务等系列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研互动,搭建各种化工创新实践平台,让拔尖人才在企业实践中提高实际创新能力
当前,高职化学化工教育的现状是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笔者注意到,在高职学院有较多一线专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就很少甚至不再从事科研活动。这样势必造成对本学科最新成果难以把握,难以知晓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动态,使得拔尖人才很难接触科学前沿问题。因此,实施教研互动、互渗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拔尖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项目设计时,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用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鼓励拔尖化工人才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尽早让他们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否拔尖需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实践是拔尖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化工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复杂多变,各种事故、难题随机而生,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解决各种难题、完成各项任务并积累相关的生产性经验和技能,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学校要尽可能安排教师与拔尖人才同时下企业顶岗锻炼。师生之间通过真实的岗位交流,既可使教师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又能让拔尖人才通过指导形成真能力。在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要舍得投资,要换新思路让化工顶岗实习不再是难题。[6]校企合作能深度融合,才能让拔尖人才的培养高度上一个新台阶。
5.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实践经验、技术应用创新等要求。拔尖的化工师资才能培养出拔尖的化工人才。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个互助协作、锐意创新的团体,内部分工明确,既有精湛技能指导者,又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活动的引路人,采取导师制的运作方式,多途径、多方式发现并培养拔尖人才。学校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有益于创新活动的培训,拓宽教师知识面;要落实“访问工程师”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增强教师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要鼓励和扶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化工科技实际开发能力。
五、结 语
为了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对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需求,高职化工教育必须摒弃原有整齐划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个性化的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体系、育人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形成一切有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长的因素,才能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明耀.论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
[2] 郑秀英,罗伟,姜广峰.彰显行业特色,着力培养大化工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5-17.
[3] 杜业艳,朱华杰.人才资源生态环境建设[J].科教文汇,2006,(4):149-150.
[4] 胡婉莹.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化工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54-155.
人们印象中的美国媒体通常是按照高度市场化模式来运营的,媒介组织或赚钱,或关闭。然而美国媒体中有一类数量巨大但甚少有人研究的类型就是非营利性媒体(nonprofit media),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非营利性杂志。在美国,非营利性杂志的创办机构包括各种专业和贸易协会、教育和文化机构、类似政府机关的机构、工会、慈善团体等。例如《科学》杂志(Science]即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旗舰刊物,《国家地理》杂志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会刊。
一、谁创办了非营利性杂志?
非政府组织或自组织团体在美国社会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专业性较强的是专业协会或学会,这些机构大多会创办一份旗舰杂志或几份杂志。《化学化工新闻》的创办机构是成立于1876年的美国化学协会,该协会16万会员主要来自化学及化学工程等相关领域,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协会以及最权威的科学信息来源之一。
美国化学协会本身是非营利机构,每年举行两次全国性的化学领域年会,该协会设置专门的出版机构以负责出版许多期刊,这些期刊既有学术性期刊,如《美国化学协会学刊》,也包括新闻类刊物,创刊于1923年的《化学化工新闻》即是每周出版的新闻杂志,发行对象是协会所有的会员,这些会员来自188个地区或城市,33个与化学相关的行业或领域。
美国化学协会创办的《化学化工新闻》内容包括:化学及化工领域的新闻和最新研究成果、职业和就业信息、商业和产业新闻、政府和政策新闻、化学和化工领域的基金资助、特别报道等。该刊物每年至少出版51期,全年数百篇文章涵盖了化学化工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科研信息。
二、非营利性杂志的创办目的
非营利性杂志创办伊始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主办机构的使命和愿景,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协会杂志的经济压力。办刊协会通常将会员续缴年费的比例与会员对协会刊物的满意度联系起来,因此投下巨资支持杂志的研究以充实内容,并指派受过良好训练的员工。
这里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主办杂志的协会而言杂志的功能是什么?从《化学化工新闻》的案例来看,杂志的功能体现在帮助协会传递信息、协助会员之间的沟通、最终实现协会的使命和目标。美国化学协会的使命是“化学:为了生活”。《化学化工新闻》每期都会在ACS NEWS栏目刊登该协会的新闻,从而起到了传递协会最新研究发现、实现协会与会员良性沟通等功能。
第二个问题是:对杂志而言主办协会的功能是什么?美国研究学者Miles Maguire认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杂志可以生存维持得益于办刊机构的晕轮效应。在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指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对于个体某一特征的认知受到该个体其他特征认知的影响,例如,人们倾向于认为面孔漂亮的人智力上也更聪明。非营利性杂志常由一个较有声望的专业协会主办,人们对于协会专业和权威的认知常会“泛化”到对其主办杂志的印象当中。
在这一案例中,办刊机构的晕轮效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财务,与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杂志不同,《化学化工新闻》成本收益核算并非完全独立,美国化学协会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杂志运营。2011年美国化学协会共有161.000会员,一般会员(regular membership)交纳146美元的会费,按此推算该协会协会每年来自会员会费的收入大致为2300万美元,协会每年划拨部分会费收入用于补贴杂志的运营。
二是人员共享,除编辑人员外,自1939年开始《化学化工新闻》成立了顾问委员会,这些委员来自学术界、政府、化学化工行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委员本身既是美国化学协会的会员,同时为杂志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协会和杂志之间的人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享。
三是内容,美国化学协会的日常动态、管理层决策等都刊登在杂志上。杂志设立了“美国化学协会新闻”的栏目(ACS Newsl。如2011年9月和10月关于美国化学协会的新闻包括:化学协会在丹佛举行的会议主题“空气、空间和水的化学”、化学协会主席候选人竞选的宣言、化学协会致力于在联邦和州政府层面游说呼吁以便为中小化学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与科研机构及相关组织协作以提升化学界从业人士的职业规划并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四是杂志与协会共享分销系统。与商业化杂志不同,《化学化工新闻》采取的是类似“捆绑式”的销售方法,美国化学协会的会员缴纳年费,同时免费获得该年度共Sl期的《化学化工新闻》杂志,此外,会员还可免费浏览杂志网络版,其内容包括最近新闻、每周印刷版的内容、网络版特别报道、自1998年以来的过刊搜索等。自2009年开始,会员也可选择电子版本的杂志,“《化学化工新闻》电子送达服务”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杂志及时派送给会员。
一方面《化学化工新闻》得益于美国化学协会的晕轮效应,另一方面该杂志自创办以来就形成了编辑独立的传统,美国化学协会旗下出版物的编辑独立方针被写入协会的章程,正是这两点推动了杂志的发展和成功。正如其前任主编Baum在一次访谈中所陈述的“如若没有美国化学协会,我们这个杂志就无法持续下去。我们能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确保杂志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促进协会的利益。”
三、非营利性杂志的广告运营状况
一个要澄清的概念是:非营利性杂志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代表杂志不能刊登广告。事实上,一些十分优秀的协会杂志常能吸引该专业领域的厂商刊登广告。《化学化工新闻》从创刊初的12页篇幅起就开始刊登广告,广告收入一方面降低了杂志的生产和分销成本,另一方面令杂志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提升稿件质量,从而使杂志进入良性循环。
《化学化工新闻》成功从事广告运营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是其读者群和特定的化学化工厂商潜在的消费者之间高度重合。杂志高度权威和专业化的内容吸引了全球化工制造业人士、学术界、分析人士和相关政府机构的专业读者,正是这一读者群吸引了特定的广告商,包括促销化工器械的厂商、在化工/生化/材料等领域寻找雇员的雇主。2009和2010年一项独立调查表明,《化学化工新闻》被视为读者广泛的行业出版物,杂志送达美国和全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从而使得它成为化学和相关科学领域专
业工作者的必读刊物。
第二,杂志对全年每期杂志的主题进行整合和规划,与化工领域相关的内容并非杂乱无章地排列,而是将内容分门别类纳入某一专门领域和系统,一方面便于读者系统阅读,更重要的是相应行业的广告主可以在与自己有关的那一期杂志中刊登广告,由此提高了广告的有效到达率。以2011年的杂志为例,对于某一行业集中一期进行报道的行业包括:制药行业、生物药学、化工工具制造、特种化工、个人护理化学、肥皂和洗涤剂行业、生物科技、电子化学、能源化工、中国药物制造业、生命科学、材料化学等。
第三,该杂志积累了较为完善的、不亚于市场化杂志的广告营销手段。杂志下设的市场营销部门在每年年初的年历中为广告主提供一年的编辑与出版的进度与计划,罗列了每期涉及的主题或主要行业,并标明了每期杂志广告提交给相关部门的时间。例如年历上标明,2011年11月21日这期杂志将涉及材料科学领域,有意刊登广告的厂商需要在11月7日之前将广告拷贝提交给编辑部门。此外,杂志还提前一年刊登某一分类广告的年历,例如2011年化学相关领域的招聘分类广告分别刊登在以下几期:1月24日“学术领域就业机会”、2月14日“制药业就业机会”等。
《化学化工新闻》将化学化工相关领域的内容进行专业化的行业细分,同时对不同类别的广告提前进行规划,从而在读者与广告商之间搭建起一个很好的信息与沟通平台。为开拓杂志广告的全球市场,《化学化工新闻》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地设置了广告和营销总部。
四、美国其他协会杂志及其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化工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教革
1.前言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它强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使学生成为面向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产生并被及时推广应用,化工生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大大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尚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专院校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新办或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尚未真正“脱胎换骨”,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化工技术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践教学不仅传授知识与技术,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经历准备、观察、操作和完成后的总结分析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极为重要的环节,针对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由于忽视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从现状看,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视实践的能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针对性差;试验方法、试验步骤教条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从属于理论课程,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缺乏针对化工职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生产、工艺、综合实验实训。
(3)忽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无法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效果不理想,学生“走马观花”为主,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岗位操作训练。
(4)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实践教学考核难以落实。
(5)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功能单一,设备重复投资、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不高。专业实验内容达不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的。
(6)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水平低,队伍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总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思想认识上落后、管理模式封闭,实验实训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校外实训基地数量缺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对传统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难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化工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教改内容
本项目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为重点,以适应行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合并、重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对相近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效益。
(2)优化专业设置。对现有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科学增减专业,也可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增设特色专业,以满足当地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3)加强与化工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4)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基础,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研究“工学结合”相关机制,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化工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化工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
(5)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学习培训等措施,切实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6)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比如:
该课程以原三门课程的任务为基础,着重以“化学反应工业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先后顺序为思路:反应的特点设备型式的选择设备工艺计算设备运行操作设备保养维护设备的故障诊断及处理。并通过几个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学生选择类似的生产过程,根据课程进度,进行模仿练习。
(7)改革校外生产实训环节。
按化工厂“四班三倒”的工作时间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生产操作技能。生产实训结束后,按照劳动部门的要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4.教改实施方法
本教改项目的实施,采取试点、分析、比较,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坚持“123”方针,即一条主线:以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体系: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并重,两者相辅相承;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改工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专业及地区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2)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教师参与到实践环节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下厂锻炼,提高自身“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取得工程系列资格证书。
(3)从企业引进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或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客座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
(4)由系组织教师对实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讨,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技术性、操作性、综合性实验。
(5)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化工企事业单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6)以学校现有的化工实验实训条件为基础,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有生产任务时,让学生参与化工生产;没有生产任务时,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练习。
(7)以资源有效利用为原则,对实验实训和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由系安排专人全面负责管理,统一安排各类实践教学。
(8)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在线产品进行筛选,精心设计典型化工实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化工实例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因此可提高教学效果。
(9)编写配套教材,针对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内容,突出对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
(10)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实践教学规律。
5.结论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可强化形成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和新机制,构筑适用于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富有校本特色的实验教学、实践训练中心和配套实验教学大纲、教材(教参)体系,为社会培养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06).
[2]彭惠芳,戴远威.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3]马燕.我省两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7.
[4]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关键词: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应用
随着医药、化学化工、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药都的建设,对于以化学化工医药工业为主修特色专业的中职院校,应当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强、技术技能过硬的优秀毕业生。而分析化学是从事医药、化学化工、食品等行业分析测定岗位的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分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通常采用理论讲授法和实验实训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理论与实验实训有效地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分析化学理论与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一些学校实习实验条件较差、缺少实验设备、实习实验室有限、实习实验课时少等原因,导致理论与实训实验课程不能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直观的认识,缺少创新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的应运而生,既缓解了实验实训室与实验实训设备缺少的问题,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实训的课时,使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衔接,提高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增强了职业技术能力,是安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途径。
一、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介绍
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是通过多种计算机语言编程制作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由动画+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文本课件构建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此技术基础上组建出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动画、虚拟仿真、虚拟实训等。
二、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利用分析化学仿真实虚拟实训系统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力
对于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分析仪器及实验知识占的比重较大,而理论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法教学,在实验课时不十分充足或一些学校实验条件较差、缺少实验设备、实习实验室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够硬性地掌握理论知识,对所学知识直观性认识较差,甚至还来不及实验操作就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导致开始实验实训时知识不能有效衔接起来,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降低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的应用,使理论课程中涉及实验实训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在仿真虚拟实训系统中实现虚拟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先讲授后仿真虚拟实训的方式或边讲授边仿真虚拟实训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性理解,提高知识的衔接性;且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具有动画性、艺术性、情景性等,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中包括很多仪器与实验实训的内容,故一些学校实验条件较差、缺少实验设备、实习实验室有限的问题等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
2. 实现不易完成的细节操作、特殊操作、小概率事件的再现操作、安全性高、便于学生学习
在中职院校中,由于设备、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出于对学生安全的保护与考虑,一般只让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分析化学及专业课实验,如酸碱滴定实验、EDTA标准溶液配置等分析测定实验,对于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验溶剂、生成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危险性的实验通常情况下不会开设实验项目;同时在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实习期间,由于医药化工行业的特殊性,有不少的反应工艺比较复杂,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反应伴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不安全因素,分析检测项目中溶液具有腐蚀性或一定毒性等,所以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很少有机会能亲自动手操作,只能以观摩为主,对所见所闻的知识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专业操作技能掌握较少,给学生就业胜任岗位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不存在安全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做一些实验条件不具备或有毒性、危险性的实验,当学生在对实验操作不娴熟的情况下,也不会因为学生的错误操作而损坏仪器,更不会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能亲自动手操作的项目,可以通过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进行操作,学生可以大胆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当操作有误时,系统还会指出错误所在并演示出错误操作所出现的现象及后果,实现危险操作反复模拟训练,避免事故的发生。
3. 解决学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现场实训(工厂实习)脱节问题
由于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时间和次数有限,甚至没有机会到现场实训,且工厂安全条件限制了学生的实习范围,使得学生在实习工厂实训期间不能充分掌握甚至没有机会掌握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以至于学生对现场实训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较少,技能的养成性较差,对就业岗位的认识性和胜任能力较弱,导致职业能力培养与现场实训相脱节。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构建实时三维环境,在虚拟实验中,操纵者置身于三维空间的虚拟实验室中,逼真的环境、角色的扮演,使操纵者可以实时感受运动带来的场景变化、步移景异,有身临其境于现场实训操作的感觉,增强了专业操作技能和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及胜任能力,就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就业岗位,解决了能力培养与现场实训脱节的问题。
总之,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分析化学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并将仿真实训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仿真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同时,随着3D立体显示技术在仿真虚拟实训系统中的应用,构建出全方位的虚拟实训室,会使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在分析化学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海娟,张天波,王汉道,谭才邓.职业院校提高滴定分析教学实
训质量的措施[J].科教导报(上旬刊),2011(10).
[2]陈田.计算机仿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
本期杂志,小编邀请了三位就读于天津大学工学院的同学,为大家现身说法。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王文毅
上了大学之后,每当我和高中同学说起自己专业是化工时,几乎都被误解为化学,这时,我常常会用做菜的例子来解释两者的差别。如果把做菜比作做实验,那么化学专业研究的是什么食材搭配什么食材才好吃,或者说多少食材A搭配多少食材B才好吃,它研究的是“为什么”(Why)。而化工专业研究的是这次做的是这个味道,下次如何能做出相同的味道。这次在家用小锅做两三个人量味道很好,下次在食堂用大锅做几十个人的分量如何能够保持同样的味道。总之,化工研究的是“怎么办”(How)。从一个角度来说,化学是在实验室中用试管做实验探索。化工则是用比一间屋子还大的容器来实验。它研究的是在安全、环保、稳定和节能的条件下得到最大产量。
我们专业课程十分繁重,除了必修的化学类课程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等成了我们的专业课,这些课都是在推导公式,要求数学和物理知识。为实验课打下基础。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化工设计这堂课,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给我们讲解许多实际问题。如今,国内许多化工厂的工艺要么是国外已经淘汰的,要么是花了重金从国外买的新工艺,自己的技术很少。比如,我国每年用于从国外进口芯片的外汇甚至高于石油进口。但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化学工程师的匮乏就是原因之一。
老师提到,我们的化工厂之所以常常伴随着污染,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不注重或者根本就不治理污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就在技术上。这也是我们化工人应当注意的地方,治理污染常常需要花很多钱,我们如果能研发出成本很低的治污技术,或者说研发出整个生产过程中,只产生一点或者根本不产生污染物的生产工艺,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会好很多。化工虽然会产生污染,但处理污染,还是得靠化工。老师的讲课让我情绪高涨,也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国内的化工存在技术落后、污染重的情况,因此我们化工人任重而道远,国内哪儿有不足,我们今后就朝改进它的方向奋斗。
我们的专业最有趣的,是实验课。我们的实验课程很多,能够给同学们提供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趣的化学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对化学的兴趣。学院有许多优秀的导师,我们可以在大二之后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这些都调动了我的积极性。
大三、大四学年,我们分别设计了换热器和精馏塔,之前学习的那些枯燥的公式和规则,此刻突然变得有用起来。同时,理论课也远比前两学年少,我们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在大三学年末,我与同学组队参加了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比赛中,我们要设计从生产到防污的全套工艺流程。设计常见的设备同时考虑它们的布置,同时设计自动化控制方案,还得为工厂选址以及做经济核算。我们不仅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还学习了有趣的三维画图软件。大大丰富了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请到了学校里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做指导老师,并且,我们还得到了国内最好的精馏技术老师的指导。这次比赛收获很大,我们综合运用了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还从老师那儿学到了实际的工程经验。更让人难忘的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历程。同时,可喜的是,这个比赛中我们的指导老师,现在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
现在我们已经大四,我的同学中有的签约了宝洁之类的日化行业,有的选择进石化等企业,还有的选择出国深造,而我保送了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我希望继续深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从老师那儿学得实际经验。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刘芃宏
经历了惊心动魄万分紧张的高考之后,根据估计的分数和我的兴趣爱好,我决定填报工科专业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可是当我拿起填报志愿指导书时,各式各样的专业名称让我眼花缭乱。在基本了解各专业的概要介绍后,我填写了六个志愿专业,最后又因为调剂的原因,我误打误撞成为一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学子。
一踏入校门,系主任和老师们就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专业介绍。广为人知的是,工程科学分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能源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几大下属分支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但严格地讲,它又不能完全归属于传统意义上对工程科学的分支。它是在多个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交叉、融合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分支,也是生产需求牵引、工程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过控专业的前身叫做化工机械,顾名思义,它是化工和机械的结合产物。天津大学等一些化工比较强势的高校将过控专业划归在化工学院,而山东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则将过控专业划归在机械学院,这和学校的定位有关。1998年开始,教育部根据发展要求将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充分考虑到自动化控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而更名的。
至此,过控专业主要研究加工制造流程性材料的由过程单元设备和机泵群通过管路、阀等连成的机电仪监控一体化的连续性复杂系统的定位进一步明确。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专业,这些特点决定了过控专业的课业负担也是比较重的,比如我们要学习基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有专业基础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等,也有专业核心的工程材料、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化工流体机械、化工设备设计、现代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以及许许多多的基础课和专业实验。
刚开始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是比较枯燥的,我也觉得毫无目的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我发现大多数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条件都与基础的数学和物理有关,所以按部就班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学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知识,也要学习化学工程类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独特的知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自觉地学习和应用自动化控制、焊接和防腐等专业的内容。我们的确是走在一条交叉学科的康庄大道上。
学即有所用,正是因为过控专业的同学们掌握了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有很多的用武之地。
许多年前。刚从苏联引进这一专业时,本专业毕业生们被企业戏称为“万金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应用范围之广。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条件的反应,设备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设备的支持,再好的工艺都是纸上谈兵。
近些年来。实现大型炼油设备的设计、制造成为关键。农业是一国之本。而化肥的生产过程与设备也是过控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煤化工,新兴的生物质能、核能都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泛的应用领域决定了过控专业的良好就业情况。在最新出炉的《麦可思2012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我们过控专业的就业率高居前列。常见的石油、化工、冶金、重工、发电(火力发电/核电)、制药、食品、橡胶制品等企业,自然是一部分同学的好去处。而一些地区的特种设备检验所,管道运输部门,设计院也需要过控专业的学生。在一些航天、海船等方面的科研院所也有我们过控学长学姐们的身影。就这样,一批批的过控学子们斗志昂扬。去拥抱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过控专业的美好未来。
制药工程专业 谭清杰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我们的人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我想,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后,大家会纷纷对报什么专业,哪个专业好和学的专业毕业后如何就业等问题感到迷茫。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才得知自己被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录取。我当时对制药工程这个专业完全不知道。非常担心以后学了这个专业怎么就业,我自己能学会这些东西吗。就这样怀揣着这些疑问我上了大学。
我现在是一名大四学生。经过这三年专业课的培养,我从一个门外汉到变得非常喜爱我的专业,以身为一名制药人而骄傲。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型交叉学科,作为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我们专业偏向于工程,它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业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样研究药物的药理药效,而是致力于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刚开始步入大学,我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里很随意,学习完全靠自己,我对要学习的专业也是一头雾水,由于我们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双语教学。我们所上的物理化学、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工程、药物化学等课程都是双语教学,老师的PPT都是英文,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课下多花时间复习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我们经常是既买中文教材又买英文教材。两份教材同时看有助于我们理解。
对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我在开始的时候也很头疼,特别是高等数学,它里面的概念和高中时所接触的概念大相径庭。我记得当时我除了上课认真听老师所讲的课,记好笔记,课下还经常和老师、同学探讨问题。总之,对于大学的学习我们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去问老师、同学,不要像高中那样指望着老师主动给你讲,毕竟大学里的老师都比较忙,还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大一、大二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学习了许多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大三的时候我们开始涉及专业课。我们是一个以工程为主的专业。制药工程设立在化工学院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在于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而是要研究如何将药品生产实现工业化,因此我们接触到的专业课程是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这些课程都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而我们知道实际药厂的生产都是由一个个化工单元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制药工程是在传统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的学科。
我们学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并不区分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以及药物制剂方向。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很乐观。对于本科生而言,可以从事药品检测与分析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医药代表的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以至于制药专业在本科就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都选择读研继续深造,还有少部分人选择出国深造。以我们系为例,全系一共58人,每年大约能保研11人,而这58人中大约有4-5名同学选择出国,工作同学大约有10个左右,剩下的同学就是考研。研究生毕业后是可以进入药物研发部门、进入工程设计公司、从事药品质量保证等工作。
从茫然不知到投身制药工程专业,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从对制药专业的一无所知到爱上这个专业,我以身为一名制药人而自豪!
问题1:报考化工类专业对身体有没有要求?
答案:化工类专业对眼睛有一定的要求,色弱和色盲不能报考。因为化学做实验时要经常分辨试剂的颜色,以鉴定成分和纯度。
问题2:化工类专业是否适合女生报考?
回答:一般的化工院系,男女比例差不多在2:1。当然,在就业的时候,由于某些岗位的特殊要求,使男生的需求量要远远要高于女生,导致女生在就业中产生一定的压力,但也并不是太大的难题。
问题3:化工行业的就业环境据说比较差。而且不安全?
回答:近几年化工行业的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是国家对企业的严格要求,凡是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另外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从经营的角度选择新工艺,严格管理与控制。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听到的化工厂的危险事故,往往是由于违章操作导致的,如果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实施,事故发生的几率很小。
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教材;实施方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本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化工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技术,是从上世纪30年代初萌生到50年代末形成的一门由过程控制、传递工程、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催化剂等相关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而演变成的一门边缘学科[1]。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化学反应工程是大学课程中最难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过程中发现理论计算公式复杂,反应器种类繁多,课程学习结束后感到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因此,面对这样一门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形象生动,从更本上改变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现状是我们目前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不同种类高等学校选用教材的特点和差异,并根据我校化工专业的特色,提出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从多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改革实施方案。
1《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在化工专业中的作用
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内的反应规律和传递现象,使化学反应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一门技术科学,是提高化工生产技术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理论。化学反应工程在化学化工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种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无不借助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20世纪40年代,一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开发到真正的工业生产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三到五年。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试试验的规模不断缩小,试验的次数也不断减少,大大加快了化工厂建设的步伐,降低了投资建设的成本[2]。因此,作为一门理论教学课程,将化学反应工程这门课程作为化工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优秀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济南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直是本学校的特色学科,学校对化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一直是培养应用型高技术的人才,每年为我国的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输送大约240名高水平人才,对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化工实际生产的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反应工程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把课程、教材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提升《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效果。
2不同类型高校选用教材的特点和差异
直到20世纪70年代,化学反应工程的相关研究成果才开始被大量地介绍到国内,其中华东理工大学的陈敏恒教授,天津大学的李绍芬教授,浙江大学的陈甘棠教授,四川大学的王建华教授等是国内最早从事反应工程教学的学者。到了80年代以后,国内从事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教学研究的队伍迅速壮大,并且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逐渐渗透到各种化工领域,与世界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不断缩小,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和各种各样的专著也相继出版。反应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目前国内已有120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培养化工类相关专业的人才,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济南大学等。目前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正在蓬勃发展,由于国内高校地区和专业特色的不同,不同高校在化学反应工程教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就不同高校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工程》教材进行了汇总和分析。首先介绍一下陈甘棠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这本教材是国内许多化工类高校选用的主要教材之一,随着我国在化学反应工程这一重要学科的教育方面日渐普及,该部教材自198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经出版到了第三版,受到广大化工类专业师生的好评[3]。该部教材的特点是着重基础,本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均相反应过程,包括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均相反应器、非理想流动:非均相反应过程,包括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非催化两流体相反应过程、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聚合反应过程,包括聚合过程的化学与动力学基础;生化反应过程,包括生化动力学基础、生化反应器。该部教材注重反应工程研究方法的介绍,在不同的章节内容中论述了反应工程学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朱炳辰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也受到国内很多工科类高校化工专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本部教材的第一版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截至目前本部教材已经出版到第四版,其中第三版累计发行量高达32000册。《化学反应工程》第四版主要吸收了一些关于现代化学反应工程发展方向方面的知识,本部教材的主线是围绕化学反应与动量、质量、热量传递交互作用的共性归纳综合的宏观反应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反应装置的工程分析和设计。该书对近年来出现的化学反应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做了大量阐述。另外,对于国内一些偏工科的化工类高等院校,选用的教材大多数以郭锴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为主,本部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复合反应和反应器选型、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固定床反应器、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气液相反应过程与反应器、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本部教材的特点是主要突出了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除了一些与教学大纲联系不是十分密切相关的内容,并着重讲解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罗康碧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教材结合了理科和工科的综合优势,吸收了国内外相关教材的许多内容和好的经验,增添了一些反应工程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另外,本部教材在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上更注意删繁就简,将重点放在化工专业领域内共性的基本问题上,并且同时体现了其教学性。本部教材先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结合实际生产,详细论述各种常用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并列出详细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用于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反应工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近年来,梁斌等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也受到国内许多化工类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在本部教材中,主要内容是以《化学反应工程》、《反应器理论分析》及国内外相关优秀教材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知识储备,减少了教材内容在模型分析上的过程描述,加强学生在建立模型方面的训练。另外,本部教材还增加了工业应用背景的实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在分析解答这些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使教学内容尽量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同步。
3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和教学侧重点
济南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理论性和应用性兼顾的一门特色化工学科,本专业始建于1992年,前身为山东建材学院精细化工专业,1993年招生,是济南大学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被学校授予校级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现为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专业之一。其中化学反应工程这门课是本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另外,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本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理论指导和基础知识培养的作用。另外,从学校每年安排的工程实习学时就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学校每年组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三学生去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参观和学习2-甲氧羰基甲氧亚胺基-4-氯-3-氧代丁酸生产车间的反应器设计和工艺装置流程图。通过调研每年的学生生产实习效果发现:学生在学习完实际工业生产装置后,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的更加透彻。根据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在《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教学上,我们选择的教材是郭锴老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反应工程理论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优化设计反应器、或者改善化学反应场所、改进现有的化工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为进入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由化学动力学特性建立动力学方程、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和设计反应器及改进化工工艺的理论;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知识,能够进行基本化工反应装置反应器的设计。
4拟采用或已经实施的教学方法
化学反应工程具有跨接多种学科的特点,结合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1)结合我校特点济南大学在医药中间体工业化生产、氟化学材料合成、精细化学品制备和环境催化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以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设计、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精细化工和化工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校化工专业的特色,着重讲解气固相催化反应和气液相反应过程,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工程的知识进行基本化工反应装置或反应器的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化学化工(医药中间体、氟化学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相关人才。(2)阐述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主动讲,学生盲目听,导致课堂利用率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已经普遍使用,虽然这样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导致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大大增加,学生并不能高效率的吸收每节课中所有的知识点,导致在学期末时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4]。例如,我在第一次讲授《化学反应工程》这门课程时,由于讲课经验和技巧都很欠缺,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多媒体上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生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因此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盲目听从,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缺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加以引导[5]。笔者认为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要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措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探索过程如下:在阐述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的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讲解,在这过程中并进行充分讨论,最后老师做总结,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这种“查阅资料-主题讨论-问题反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填鸭式教学的不足。(3)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但也不能作为唯一的使用工具,教科书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这样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教材,既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在讲清楚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每一章的讲述过程中,把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实际工业应用相互关联,并阐明其主要的热量传递、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及化学反应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应用的,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还要注意结合科研成果,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目前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动向,例如在讲解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时,可以引入最新发表的经典文献,通过对文献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气固相反应本征动力学的理解,知道如何来研究一个催化剂的本征反应活性。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后,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转变和提高,对化工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涌,程易,颜彬行.化学反应工程的前世、今生和未来[J].化工学报,2013,64(1):34-43.
[2]王安杰,周裕之,赵蓓.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3]陈甘棠.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3.
[4]吴元欣,朱圣东,吴迎.以多尺度理念构建新的化学反应工程体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3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