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时间:2023-08-31 16:37:26

导语:在农业经济发展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资企业;有利条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22-02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物质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农业的发展状况势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提供则无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化与现代化更是进一步发展农业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性因素之一。河南省作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持社会的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农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势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显而易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既是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基本发展的背景,也是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原经济区战略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也包含着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成果与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于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做出必要的分析。

一、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指出:“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这里的“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就是河南省作为一个我国人口密度极大、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而非工业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由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由于河南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由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总体来说,河南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还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河南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河南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有利的政策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河南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金融、市场、人才等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河南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如就“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言,这种转变显然是一种质的转变,因而也就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再如,就“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而言,这里显然不仅会因为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而大量需要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其“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也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活动的实现;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则显然直接就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

(四)相关研究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 的战略而言,“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显然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原经济区”战略中“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但是,对于整个国内学界而言,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资企业”的相关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无疑有利于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就比较直接的研究而言,朱朝华的《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一文则“以国内外种业的动态发展、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河南典型企业的资料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抽样分析、典型分析、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河南玉米种子产业现状,总结了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问题”并参照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这些无疑对于河南省的种子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指导意义,对于相关企业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战略所强调的不仅在同时性的方面体现为一种对于其他地区的全面比较,体现为一种各种发展因素的合理共进,而且在历时性方面体现为一种永续发展的潜力,更由于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且,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已经具备进行工业化的条件,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河南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必然地推动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出版社出版,2006.

[2]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 陈李宏.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 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打牢欠发达地区发展根基的现实路径。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增产有限,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经过多年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是非常薄弱;加上农业发展周期长、投入大,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非农项目上,导致农业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农业外部扩展空间有限。可耕地的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已是不可扭转,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外力、靠扩大面积、靠扩大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已经不现实。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某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单一经济“唱独角戏”的现象,其脆弱性显而易见,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就会形成面临灭顶之灾的经济压力,还有的地区发展农业,过量消耗农业资源,也为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隐患。四是农业科技含量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大多处于粗放型生产经营状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产品的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农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的生产多数还是以零星生产为主,仍处于一种低水平小生产的状态,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集中优势,提高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在农户、企业、市场、政府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进而按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有利于规模经营,打造优势产业。通过农民专业台作社的引导和带动,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扩大生产和营销规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做大做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有利于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农民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自主开展技术和信息服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收集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使产业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使产品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四是有利于优势互补,“民”企共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引导农户走向市场,架起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对双方都有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双赢。

三、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欠发达地区建设和发展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要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舆论宣传、举办培训班,加大对于部群众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自愿参与合作社。要根据不同产业类型、服务领域选择合作的切入点,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社的工作流程、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等各方面的知识,唤起和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各地大力发展合作社和农民主动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影响。

第3篇

1、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中国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平均用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农产品高产的国家,但粮食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却比不上这些高产国家。农业化学品的普遍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了我国的赤潮问题、水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使用生态农业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较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全省有明显侵蚀的土壤面积为7.32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1.6%。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这样发展生态农业就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贵州省的省情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便利。首先,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三废的排放量少,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小,这位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次,贵州省保存了较好的自然和生态文化,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此同时,贵州省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和复杂多样的噶斯特地貌,同时具有气候、生物的多样性、低纬度、高海拔的农业生态特点,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了便利[1]。

近年来,贵州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过分依赖传统技术、封闭经营、规模狭小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较大的市场需求,是发展生态农业最适宜的区域,而且黔中经济区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的建设来实现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有助于为全省农业发展树立榜样,有助于黔中经济区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应该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大力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率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贵州省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植物区地理成分汇聚地,北方植物、南亚热带植物、中亚热带植物、北亚热带植物,暖温带植物等在贵州省内均有生长。贵州南部接广西,东部接湖南,北部接四川,西部接云南,因而多种植被交叉汇集于贵州。贵州所拥有的植物种类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三省,在国内居前列。除热带作物外,全国的农作物、果树、蔬菜、畜禽的种类在贵州均适宜种植和养殖。这一切均说明了贵州气候对农畜生物具有多宜性,农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大,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极具潜力。在各类生物资源中贵州中草药资源尤其丰富,贵州拥有4294种中草药资源,仅次于云南的5050种和四川的4354种,但如果按平均国土面积上药用植物种类的数量来排队,贵州省则居全国第一位[2]。

贵州省除了生物资源丰富外,其农村生态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贵州省岩溶地貌区占73%,造就了贵州省优美的喀斯特风光和茂密的森林,使贵州省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宜人的气候是南方炎热夏季中的凉岛,因而被誉为全国的“公园省”。

尽管贵州省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风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但是却给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黔中经济区凭借其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条件,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完全可以成为拉动贵州省和黔中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3、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农村复合生态系统,涉及到农业生产与二、二产业的联合,由此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时要考虑与本地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使本地区的三次产业能够实现有机融合,通过产业化链条的延伸来拉动农业本身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4篇

一、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

(三)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我们国家粮食的制造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产品卖出的价格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经济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农村资源、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收入。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潜力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一是调整城镇及郊区农村经济结构要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城镇及郊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信息、人才资源丰富兴办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要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服务实体等多种途径实现以場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二是调整边远贫困山村经济结构要突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当前来说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好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达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果园、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针对农村经济“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理财水平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对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按照“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自己的”分配原则把该收的钱收起来。第二要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好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制度、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使用制度等。合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实行“以收促养、以收促建”增强农民积累集体资产的意识。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管理制度。全市的村级财务管理大多比较规范相应制度比较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实行了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但必须进一步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等工作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信任和支持促其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也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月的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农业产品的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的投入还不是很够,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2010.

[2]钟甫宁.农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第5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实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种植业,应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强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发展,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其次,要进行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改革,也就是对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内部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结构与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切实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二、创新农业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支持与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

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其经营与服务的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市场化。

三是完善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尤其重视县级与乡级服务组织的建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服务能力,促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

四是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渐形成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与农业以及农户互补、合作的机制,促进三方面共同发展,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推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深开发与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还要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逐渐形成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中心的,贸易、工业以及农业实现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计算机视觉

在农业中大力发展机械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建设,采取更多的机械新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通过农业机械新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农村劳动力。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计算机视觉技术

因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农业经济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质量好坏,优质等级的农产品价格会更高。但是如果以人工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而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是依靠图像处理、视觉模拟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依据来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分级检验。现如今,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在农业机械收割、播种等领域有所涉及,但目前还无法有效处理快速获取动态图形信息,为收割、播种这一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继续进行研发[1]。

1.2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当前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之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农业中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如美国农业已经开始使用激光拖拉机,实现了人工智能操控拖拉机的方向、所在位置和工作动态,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操作精准度,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舒适省力,尤其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1.3自动控制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还有很大的应用与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产领域,依然还属于机械新技术。例如,在蔬菜大棚的农业生产中,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就可以自动对大棚内部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的实时调节,不但使调节后的温度湿度更加科学精准,更适宜蔬菜的生长,也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工作量。

1.4联合耕作机械技术

所谓联合耕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械一起使用进行农业耕作。通过联合耕作,可以缩短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农业耕作效率。通过采取联合耕作机械技术,可以一边耕地一边播种,也可以一边采收农作物一边打碎秸秆。这样的耕作要比传统耕作更加高效省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液压机械技术

采取液压机械技术,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其他因素影响其工作效果。这是因为与其他的农业机械相比,液压机械采取静液压转动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转速,不但对机械本身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益处,也提高了农业机械生产的稳定性。另外,采取液压机械技术,最显著的优势除了节能环保以外,还在于其不会发生任何泄漏,所以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也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很关键的一点。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此形势下,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实践运用水平的提升[2]。

2.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农业机械新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缩短城乡差距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当大力扶持新型高效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为农民负担一部分的购置机械费用,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机械新技术在研发应用时往往只是先在一部分发达地区实施。而在偏远地区,人依然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新的农业机械无法普及到这些地区,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新时期下还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使更多的地区实现高科技的现代化机械生产。

2.3注重机械化生产的节能性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与人工生产之间存在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工生产时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机械化生产有时则会造成生产原材料的浪费。例如在玉米的采收中,人工采收基本可以实现颗粒归仓。但是机械收割则有可能无法将倒在地面的玉米采收起来。这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使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时,应该要注意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实现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双赢[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还有很多的可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积极研发更多更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同时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做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将人工劳动力解放出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芬.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16(11):22+28.

[2]李锦图.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探索[J].农业工程,2016(6):13-14.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

第8篇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就要全面的利用农业资源,并且对我国显存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宄,通过对农业经济现存状况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之后可以知道今后我国需要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想要整体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循环经济为其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所以要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重视起来,并且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保证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使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数量多,耕地存量却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那么为了缓解这些现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并且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有效回收期间所产生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明显优势,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自然环境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不但会加剧环境恶化,同时还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这些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地进行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在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农业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以及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料、沼气池原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但在农村大多数秸秆被直接焚烧处理;畜禽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沼气池原料、燃料等,但在农村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3.2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品通过后期加工,才能获统粗放生产模式,产品外向化积极性不高,加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深加工程度低,销售渠道狭窄,大多数农副产品未经加工或只经初级简单加工就进行销售,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层次、多元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方能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4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对策

 

4.1转变传统观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集中各方力量,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培训及产业政策引导,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切实稳步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稳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政府考核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世界银行推出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促进各级政府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农科频道、农业电台、宣传画册等进一步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益处,让农民朋友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忠实践行者和拥护者,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4.2完善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和健全的市场体系。从财政角度,一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二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结构,三要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鼓励并引导私人资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此外,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避免农业循环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时,不能忽视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如水、电资源的价格机制,通过建立公共物品的使用付费制度,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4.3强化各级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作用

 

一要提高引导与规划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区域定位与功能拓展,不断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区域循环农业经济,不断提供各种保障支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强化立法、资金扶助、成立专项发展基金、农业保险公司等措施,在区域内构建支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区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体系,从而提高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生产主体、高效的信贷支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中下游企业及市场主体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要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需要提供中长期低息信贷支持,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政策保障。

 

4.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未来,我国要充分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运用产业带动、村企互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以及外向牵动等多种不同方式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1)要运用改革来创新农业产业化的不同形式,通过发挥农民合作互助组织的作用,实施企业+协会+农户的利益发展模式,健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相对稳定的运行体系,提升农户和龙头企业在抗击市场中的抵抗力。(2)要积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带动功能。要积极建设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打造一流的农业品牌。(3)要加快现代经营形式和传统农业的相互结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水平,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地引入农业循环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让其能够成为农村与农业发展的强大创新源,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

 

4.5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民的素质

 

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这些技术的成熟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虽然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这需要不断完善。同时,要促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成熟,待其成熟后,在试点基础上进行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有了较为成熟的科技环境,再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农民的实践经验,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4.6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

 

调整原有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向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倾斜力度,投资该领域的项目,得到更多的专项基金。并通过政策鼓励、融资渠道的拓宽等手段,来吸引民间资本向该领域转移。还可以实行税收减半、免税等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在政府、农民及社会的通力合作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结束语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以拉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要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宄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要有着持续创新、探索精神,运用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整合资源的利用率,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层欠两方面进行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隆.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丁强.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 提高效益 土地流转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7-01

武川县位于中部,阴山北麓,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北38公里处。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4万人,占总人口数84。农业是武川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具有武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武川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武川县农业发展现状

1.粗放经营的小农经营模式

武川县作为农业大县,仍然是粗放经营的小农经营模式,农民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产品的产量仍不稳定,受气候的影响也很大,而且又是十年九旱,目前农民的生产种植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增加产量,抗灾能力也极差,往往就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产量就好,收入也就相对得高,灾年也就相对得低。所以农民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化肥、农药等的投入以后,最终能落入自己口袋中的钱很少。

2.城镇化加快使土地荒芜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武川县进城务工、因子女上学举家迁徙、外出打工人员剧增,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大片土地闲置荒芜,村里多为五十至六十岁的老人留守。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武川县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和增长,所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结合当前武川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改进农业发展理念

要在农业发展理念上有新的改进和突破,一是在思想上由简单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的方向转变,农业经营逐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程度;二是加快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三是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薯种苗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薯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四是充分发挥武川县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优势,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扩大生产试管苗、微型薯推广和原种生产基地、一级种薯生产基地规模建设,打造立足全市、面向全国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基地。推广康尼克食用薯新品种,全面提高产量与效益;拓展精深加工、销售、储藏各方面能力,实现“武川土豆”品牌效应的全面提升。五是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武川县大豆辅乡圪顶盖村和上秃亥乡三间房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农户发展庭院食用菌生产种植,建设食用菌产品生产线,满足食菌产业发展需要,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企业独资经营等多种模式,参与产业建设经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加强区域合作,走政府引导开发、企业自主建设的路子,开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健全食用菌流通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推进食用菌市场建设,注重地区特色品牌商标注册,打造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

2.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的效益

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链条延伸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被禁锢在“农业=粮食”、“农业=种养业”的传统的观念中,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属性,进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各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注重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从武川县的实际看,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高产、高效种植业;二是要积极建设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逐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强化科学技术服务,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强化农业科学枝术的服务,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的选育,集中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四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

4.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合理流转土地的途径。

搞活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只有合理流转,才能提高使用效益。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武川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但是武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专业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社员和非社员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品牌不够响亮,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武川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二是扶持力度不够大;扶持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扶持重点主要放在少数示范专业合作社上。在扶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发展与提高、发展与规模的关系。三是经济实力薄弱,兴办收贮服务配套设施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的收购季节,需要大量收购农产品的流动资金。但由于专业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流转土地的有效途径:一是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以规范促发展。专业合作社建设要由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升。在内部运作上,要规范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三是在服务水平上,要强化统一服务。首先要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引导专业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其次是要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引导专业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定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要积极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再者是抓好教育培训,提高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工作,是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和健康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迫切要求,更是合作社的一项日常工作和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步入制度化轨道;二是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条件、有实力、有信誉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转。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提高土地管理和使用效益。四是围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基础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

5.打造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