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26
导语:在辩论的规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诡辩;合作原则;语用
诡辩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见。诡辩(sophism)-词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起初仪作为一种论辩手段,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有人刻意利用这种论辩方法混淆是非,歪曲事实,诡辩也因此逐渐遭到人们的厌弃,渐渐脱离人们的视野。
1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国外学者对诡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方面,其中黑格尔的说法比较有代表陛。他认为,诡辩是一个很不好的字眼,尤其受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反对。诡辩通常是指论辩一方通过故意歪曲话语含义或事实依据,或通过一些貌似正确的论证来对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或事实进行质疑和否定,并由此确立新的观点。
国内学者也从逻辑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对诡辩进行了考察。其中,张浩认为诡辩者在进行诡辩时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诸如利用谐音、偷换语词含义、调整话语顺序以及故意改变词语约定俗成的意义等,达到诡辩的目的。他认为这其实是违反了同一律,即交际双方对活语的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了诡辩的产生。此类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者解决了为什么可以通过运用语言手段引起诡辩,但并未解释清楚诡辩者为何要使用这些手段对语言进行约束和调整,对论辩进行调控,这些语言手段使用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机制在起作用。文章旨在通过运用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对诡辩的产生进行剖析,探究诡辩背后的语用机制。
2违反合作原则的诡辩
确切的说,诡辩不仅仅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一种论辩方式。诡辩者旨在通过运用诡辩使论辩的另一方放弃其原有的观点和立场,转而相信他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诡辩者进行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性的交际,而是一种带有明显目的的辩论;诡辩也因此区别于其他的交际策略,成为一种极具论辩色彩的语用策略。诡辩者不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反而时常违反甚至是故意利用合作原则进行辩论,因而也就导致了生活中诸多诡辩现象的产生。
合作原则是指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的。他认为在日常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为了能够相互理解对方,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lire Principle),即说话人应确保其所说的话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可以被听话人准确理解或其内容和方式应与正在进行的会话相符,而同时听话人也应按照类似的规范对话语进行解码准确理解其含义,而不能刻意背离13常语言的理解方式,歪曲话语含义。合作原则具体包括4个准则: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避免哕嗦);井井有条。
在具体的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只要违反上述任何一个准则即是对合作原则的偏离。日常会话中,人们偏离合作原则的情况主要包括交际者故意以公开或不公开的方式背离合作原则,下文将要探讨的诡辩多属了:这种情况,即诡辩者明日张脾的对话语的本来意思重新进行解释和界定,以便于实现诡辩的目的;交际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形成的偏离,例如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在对某些事项进行解释时,常常不自觉的使用一些术语,因而也就不小心偏离了方式准则中“避免晦涩”这个次准则;再有一种情况是说话人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遵守合作原则,而不得不背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准则,例如,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孩子家里谁干活多,孩子在回答之前先问了妈妈一句话“妈妈,好孩子是不说谎的,对吗?”这里,从表面上看,孩子违背了关联准则,但事实上她遵守了合作原则,并且表达了更多的意思。最后一种情况是在遵守合作原则的过程中,说话者无法同时遵守所有的准则。即在特定的语境中,几个准则之间可能相互冲突,说活人只有在遵守某个准则而背离其他准则,才能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例如,网络聊天当中,有时会出现双话轮并行的情况,交际双方为了使两个话题都延续下去,只有通过使用简短的语句来进行应答,另外,这些应答活语由于受多个话轮的影响,从日常交际的角度看其顺序可能混乱的,这就违背了方式准则。
在日常会话中,偏离合作原则可能会产生多种后果,本文只对违反合作原则而引起的诡辩进行探讨。诡辩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主要集中在前两方面,即交际者以公开的方式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歪曲话语含义,达到诡辩的目的,和交际者故意的、偷偷的偏离合作原则,对交际另一方进行误导。另外,诡辩者进行诡辩时有可能一次只违反一个准则,有时候会同时违反几个准则。
3违反量的准则产生的诡辩
在实际的会话过程中,交际者有时会出于经济的考虑适当减少提供一些信息,如果在正常的交际中,交际双方都会根据当时的具体语境对话语进行理解,补足不足的部分,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但是,有时候诡辩者会利用这些自然语言中经济的信息,适当减少信息量提供,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一次准则,从而形成的诡辩。例如,耶米利的儿子死了。他说:“我从前没有儿子,我没有不开心;现在,我儿子死了,我又没有儿子了。那么,我为什么要伤心呢?”本例中,耶米利在解释他在儿子去世之后仍然不悲伤的原因时,刻意略去了他曾经有过儿子并且一同快乐生活过这一中间信息。显然,前后两种状态中,耶米利都没有儿子存活在世上,但是,前面的一种情况是他以前从未有过儿子,所以不了解失去的痛苦;而后一种情况是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孩子,即从有到无,正是这种失去构成了痛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耶米利在这里刻意回避失去儿子,而单从有无子女的角度来辩解,其实是在诡辩。
量的准则的第二个次准则表现为会话人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如果交际者的话语包含的信息超出了话题所必需的内容,冗余的信息可能改变会话原有的方向;在辩论中,
诡辩者常常利用由这些附加信息来迷惑对方,达到诡辩的目的。例如:
欧迪姆斯(欧):你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你知道的知识还是学习你不知道的知识。
学生:我来这儿当然是为了学习我不知道的知识。
欧:那么,你认识字母么?
学生:是的,认识。
欧:所有的字母都认识么?
学生:认识。
欧:上课时教的就是这些字母,对吗?
学生:是这样的。
欧:如果这些字母你都认识,那么老师就是在教你知道的了‘,不是吗?
学生:对。
欧:这么说来,要么是你不在学习,要么就是那些不认识字母的人在学习了?
学生:不,我也在学习。
欧:好,如果你认识这些字母,那么你就知道你学习的内容了?
学生:是这样。
欧:那么,你刚才的答案就错了。
本例中,欧迪姆斯所说的字母包含两层含义,即构成词汇的字母和由字母组成词汇或知识内容。欧迪姆斯在这里用字母取代由字母按特定顺序组成的知识内容,诱导学生进人他的诡辩圈套。换句话说,欧迪姆斯其实利用了超出话题的信息,偷换了未知知识的概念,从而实现了诡辩。
4违反质的准则产生的诡辩
合作原则的第二个准则是质的准则,即要求会话人①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会话人如果违反了上述两个次准则,会给整个交际带来多种影响,有时会形成诡辩。下面的例子中甲违反了第一次准则,进行了诡辩。
甲:我最近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男的。
乙:不对,不明明还存在妇女半边天么?
甲: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就是说,天下的人都是兄弟,而所有的兄弟都是男的,所以天下的人都是男的。
本例中,甲通过诡辩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即“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男的”。很明,甲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原因在于他对“四海之内皆兄弟”进行了错误的解释,并把这一虚假的解释拿来进行诡辩。
质的准则其实是要求会话人说真实的话,既不能说假话,也不能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即话语在逻辑推理上应是正确的。如果违反了这一准则,也会导致诡辩。
例如:妻子和丈夫吵架,妻子骂道:“我从来没有见过世上有像你的脸皮这样厚的。”
而丈夫却嘿嘿一笑说:“不,你错了,我的脸厚,但胡子还是长出来了,而你的脸皮厚得居然连世界上最尖锐的胡子都长不出来。”
本例中,脸皮厚与脸上是否长胡子在逻辑上没有任何关联。因为“脸皮厚”说的是人的面子问题,即某人缺乏一般的自尊等品质,而“长胡子”则纯粹是生理问题,与“脸皮”厚不厚没关系。例子中,丈夫通过错误的论证对妻子的话进行了反驳,其实是在诡辩。
5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诡辩
关系准则要求会话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应本着合作原则,从最佳关联的角度理解话语的内容。但是如果会活人放弃最佳关联,故意根据自己的意图对话语进行解释,有时会形成诡辩。例如,某工厂办公大楼的水槽上方写着“此处不准倒剩茶叶”几个大字。对此,几个青年人展开了一场争论。
甲:此处不准倒剩茶叶,就是说,可以倒好茶叶。
乙:你这理解略嫌片面,应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剩茶叶以外,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边倒。
这里,甲和乙都没有从最佳关联的角度对话语进行理解,而是断章取义,刻意歪曲标语的本意,依照个人的意图对话语进行诡辩。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主教去纽约访问,下飞机时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主教“您想去彼总会吗?”,主教为了避免麻烦反问一句“纽约有夜总会吗?”。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报纸上的标题是“主教走下飞机的第一个问题是‘纽约有夜总会吗?”’。这里,媒体也是利用了话语的多重关联特性,造成了上述效果。
在这两个例子中,话语本身的确有多重含义,但在当时当地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却是唯一的。甲乙两人还有报社进行的诡辩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话语的原始语境而进入到新的语境之中,并在新的语境中根据自身需要选取合适的释义,而正是由于话语含义的变化使得诡辩得以成立。
6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诡辩
由于违反方式准则而形成的诡辩主要是偏离了避免歧义和井井有条这两个次准则。方式准则要求会话人在交际时应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要出现歧义,说话有条理。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是日大还是月大?”。如果交际一方没有考虑清楚就匆忙下结论的话,往往会上当。因为“日”和“月”这两个字在这里是有歧义的,很难说清楚它们究竟是指太阳和月亮,还是指一天和一个月。另外由于词语组合或语序的变换也会产生诡辩。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可以有下面4种理解,即: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类似的例子还有“父在母先亡”。这句话同样也包含了下面两种可能,即:(1)父亲活着,母亲先亡故。(2)父亲先于母亲亡故。上述两例中,诡辩者可根据自己的意图,对词序、语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诡辩的目的。
关键词: 篮球 篮球规则 篮球战术 篮球技术
1.引言
为了对历年来篮球规则的修改修订史资料的收集,通过了解篮球规则原始十三条及其后每四年更改一次的篮球规则,特别是近十几年的篮球规则,主要对比赛原始规则、比赛开局、比赛时间等规则对技战术的影响和抢球攻防战术、犯规战术对篮球规则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旨在为更深入地认识篮球的本质,了解规则的修改与技战术点之间的关系,从篮球运动规则的修改与技战术的联系中探索篮球规则修改的规律,为我国研究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历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世界青年男子篮球锦标赛资料;篮球规则从产生到现在的全部条文;研究最新篮球规则和国际篮联对规则的解释录像教材。
2.2对比分析法
通过每一次规则改变前后对比,分析规则改变对于篮球技战术所产生的影响。
2.3综合分析法
通过分析研究文献及自篮球运动产生以来规则中发生变化的条例,对比赛形式、场地、比赛开局、罚则修订几个方面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
2.4观察法
通过播放历届奥运会篮球比赛的一些录像,观察比赛双方的技战术的运用情况,分析由于规则的修改对于技战术产生的影响。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篮球规则的修改对技战术的影响
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给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带来的不同程度变革和影响,每次规则的重新修订,无疑对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规则使用后将对篮球运动的技战术产生哪些影响?了解和熟悉篮球规则的修改对技战术的影响,以更快地领会和掌握新规则,提高篮球教学与训练效率。
3.1.1充分利用新规则,发展端线掷界外球快攻
1990年篮球规则第六十四条在边线掷界外球规定:无论何时,将球判给球队在边线掷界外球时,裁判员必须将球直接递交给掷球队员或将球放置在他可处理的地点。新规则又对掷界外球做了补充,掷界外球队员要站在裁判员指定的、距离违犯或停止比赛地点最近的界外,但直接位于篮板后面的地方除外。实际上,这与规则规定球从何处出界即从何处,边线或端线,掷界外球是相同的从形式上看,这条规定使篮球比赛的节奏加快了,减少了比赛中断的时间。同时,使比赛秩序更规范化,更合理和准确。从内容上讲,对篮球技战术产生了质的影响。国际上认为后场边线或端线掷界外球时裁判员递交球,限制了后场边线或端线球的快攻,而规则的修改反过来促进了技、战术的改变和发展。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新规则,对“端线掷界外球”有新的认识,充分利用投中或最末一次罚球成功后,掷界外球队可以以最快速度采用端线界外掷球快攻反击,致使防守在攻转守退防过程中打对方立足未稳。
3.1.2充分利用新规则发展攻击性的防守战术
后场边线或端线掷界外球时,裁判员的递交球规定,限制了后场边线或端线球的快攻,有利于防守方,尤其有利于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发展。这条新规定增加了攻守双方有准备的对抗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大了进攻的难度和攻守双方的对抗强度。从防守角度看,新规则为其由攻转守提供了宝贵的转换时间。采用全场人盯人紧逼防守需要时间找人,采用全场区域紧逼防守需要更多时间落位布防。防守战术刺激,制约进攻战术,反过来进攻战术也得到相应提高。进攻战术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全场的攻守争夺、全场的攻守争夺、中场的争夺将更频繁和激烈。
3.2篮球规则的演变对持球移动技术变化的影响
3.2.1对运球技术变化的影响
1898年以前规则规定只能一只手运球,1898年以后改为可以换手运球,促进了运球突破技术的产生,如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背后运球等。1908年规则取消了运球队员不能投篮的规定,人们开始利用这一规定进行运球上篮,使跑投、行进间投篮、运球急停跳投技术产生并发展,同时使运球、传球、持球突破、投篮等动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持球进攻更有效。在运球技术发展的同时为改变站立式进攻战术向移动式进攻战术发展打下了基础。1983年取消了空中运球违例的规定,使球在队员手中时可以采用任何的持球动作,带来的变化是运球技术更具变换性和突然性,加速了各种运球突破技术的组合。
3.2.2对防守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
二十世纪,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各种粗野动作的出现,经常使比赛中断,甚至出现双方斗殴事件。为防止粗野动作、不文明行为和斗殴事件的发生,规则通过不断地修改增订,确立了队员技术犯规、教练技术犯规及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并加重了对此类犯规判罚。这一系列规则的变化,规范了运动员行为,限制了不规范的防守技术,为比赛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规则也鼓励对抗,1940年取消了面对面防守犯规的规定,使平步防守、迎上防守得到了发展。正面防守技术得以使用,增强了篮球比赛的对抗性。1980年把“什么叫合法防守位置”、“防守控制球的队员和防守没有控球的队员”、“垂直原则”、“正当掩护和不正当掩护”、“腾空队员”、“谁先到达某处谁就有权通过”、“队员的位置与球的关系”、“用手触及对方队员”等处理身体接触的原则正式列入规则中,促进了攻击性防守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如利用攻击步防守运球队员,抢截步追防、夹击运球突破队员等。
3.2.3对远投技、战术的影响
1984年以前无三分球的规定,使篮下显得过于拥挤,1984年增加了“三分”的规定,有效地解决了篮下过于拥挤的情况,使远投技、战术快速地发展起来,针对远投制定的一些进攻战术也相继产生,远投得分比重迅速增加。“三分”规则执行以后,篮下有了一定的空间可让进攻队员发挥突破、穿插、策应等技、战术,加强了内线与外线的结合,发挥丰富了进攻技、战术,使比赛更精彩,这对防守技术和防守的伸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防守技、战术迅速得到了发展,如对付远投的半场扩大人盯人、3―2联防等防守战术,其产生与运用无不与此有紧密关系。
3.3抢球攻、战术的发展促进篮球规则的修改与演变
3.3.1得分过分依赖高个队员现象促使规则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高大队员缺乏训练,身体素质差,灵活性也差,使比赛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中锋队员只是凭借身高在篮下挤扛投技术动作单一、呆板、缺乏生气。防守战术从紧逼盯人变为死守篮下的区域联防,大大妨碍了技术的发展。规则的修改,将原来限制区的长方形扩大为梯形。三分投篮的增加,增大了限制区的面积,促使高中锋必须远离篮下,改变了中锋的固定站位,活动范围狭小的局面,迫使中锋必须加强在快速中完成动作的能力,技战术也要全面,既要求篮下强攻战术,又要求从进行突破的能力,主攻得分,善于灵活运用,掌握时机与同伴配合,使中锋真正起到全队的枢纽作用。另外,中锋活动域空隙加大,为后卫和前锋创造了更多传切、背插、掩护、策应、突分的机会,使进攻战术更机动和灵活、变化多端。总之,随着新技术、战术的出现,如果旧的规则阻碍篮球运动的发展,新技术、战术必然要求修改规则,而规则的修改又必将带来技术、战术更新、更大的变化,促进篮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3.2犯规战术的出现导致篮球规则修改
高度与速度的激烈争夺使比赛不可避免地出现犯规,但若把犯规作为一种战术采用将会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而减少犯规、防止粗野行为的出现,则使比赛顺利、精彩,避免出现“犯规战术”一直是修改规则的主要思想。对此国际篮联围绕限制犯规对规则做了一系列修改:1973年增加了比赛间可判技术犯规的规定;1974年增加关于全场每半时十次犯规的规则;1975年增加控制球队犯规规则;1977年增加“追加罚球”和“三代二”罚球规则1980年将“十次犯规”改为“八次犯规”区分投篮前和投篮后的犯规,1984年增加“一加一”罚则,并将“八次犯规”改为“七次犯规”;1998年将“一加一”罚则改为“二次罚球”,并把故意犯规改为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2000年新规则又把比赛修改分为四节,每一节全队犯规超过四次就要罚二次球。规则的修改大大制约了队员防守和进攻的犯规,对运动员文明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制止粗野行为的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了篮球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技、战术的提高,自然关键时刻利用犯规战术来节省比赛的时间和机会,也是现在篮球赛中经常应用的,而规则的修改对犯规战术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总结
篮球竞赛中的规则和技、战术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战术的发展和演变,促使规则发展和演变,而规则的改进反过来促进技战术改变和发展。从篮球规则的发展历史看,篮球规则的发展与篮球技、战术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当篮球规则的条款影响篮球运动的发展时,篮球规则必然随之进行修订、修改,以新的规则限制不良技、战术的运用,修正篮球技、战术的发展方向,使之向良性方向发展,使比赛更为激烈,更具观赏性。综上所述规则的不断修改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每一次的改动都意味着使篮球比赛更激烈、更具有魅力和更趋于合理,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相应的技术革新和战术配合。同时技战术的更新带动篮球规则的修改、与修订,向更完整与完善的方向发展。
4.2建议
我国篮球运动,必须全面理解规则精神,正确执行规则,合理使用规则,充分利用规则,关注规则的变化,以适应世界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篮球强队。教练员必须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按照日益变化的规则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和技战术,必须抓好攻防队员技术的训练,提高个人攻防意识和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教练员时刻注意规则的变化,加强研究,进行技、战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军.从篮球规则的演变看篮球技、战术的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6(01).
[2]尹铁军.对2004年FIBA篮球规则修改部分的分析与研究[J].零陵学院学报,2005(03).
[3]赵映辉,丁丽萍.篮球规则的修改对技成术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报,1996(01).
[4]唐强山.篮球规则的演变和修改对技战术发展影响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5]谭建忠.篮球规则修改的主要内容对技战术发展影响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03).
关键词:学龄前;辩论;组织;策略
一、组织辩论活动的意义
(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锻炼平台
在辩论活动中,幼儿互为对话的双方,彼此熟悉,经验相当,心理放松。无论是大胆积极,还是胆怯被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成为辩论的发动者和参与者,成为言语的中心。与此同时,由于观点的对立,辩论双方在言语上的互相碰撞、争锋,还能不断催生新的思想,使话题迅速往来、转换,此起彼伏、延绵不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运用语言的机会。
(二)提高幼儿语言思维敏捷性
在故事、散文、诗歌类Z言活动中,幼儿大多以输入式、接受式的语言学习为主,而在辩论活动中,需要幼儿根据现场变化的语境,不断重新组织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快速、高效地产出语言,提升对语言思维的敏捷性。
(三)提升幼儿口语表达质量
为了在辩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说服对方,幼儿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辩论性”。不仅在用词造句上要有所选择,以使表述清晰准确,更要使用一定的逻辑思维使语言严密有序,能够给对方以压力。这对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感染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幼儿评判性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观。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表面看来是语言上的交锋,然而每一句辩论语言的产生都是分析、推论、解释、说明、评估等一系列内部思维活动的结果。这也恰恰是评判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幼儿辩论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评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幼儿辩论活动的组织技巧
幼儿辩论经验的增长和辩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练习和积累的过程,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铺垫,为辩论活动做好准备
辩论前准备:教师可组织幼儿欣赏中学生辩论会的录像,感受辩论场上的气氛,让幼儿了解辩论的基本常识,知道辩论应该以理服人。如果想战胜对方,就要集中注意力,倾听对方的言谈,快速反应,然后才可以驳倒对方。辩论初始阶段:幼儿的辩论经验是本能的、自然的和零散的,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上,敢于参与辩论,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幼儿在这一阶段需要获得的核心经验。教师在初始阶段的教育重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辩论活动;二是及时梳理和肯定幼儿已有的、能运用的辩论语言,帮助幼儿理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想法;三是总结幼儿无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辩论策略,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二)选好辩题,让幼儿有话可说
好的辩题是进行有效辩论的基础。辩题的选择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辩题。在辩论活动开展初期,宜选择能激起幼儿浓厚兴趣且矛盾冲突明显的生活话题作为辩题,如“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男孩好还是女孩好?”等。对于这些话题,幼儿通常有着直接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为幼儿大胆参与辩论提供充分的话语基础,使他们在辩论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又如对动画片或图书中角色喜好的评判、对区域活动规则适宜性的论证、对主题活动引发的是非问题的探讨等,都是幼儿这一阶段感兴趣的辩题。
随着幼儿辩论经验的日渐丰富及辩论有意性的逐步提高,拓展阶段的辩题要强调其多样化的功能,便于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辩论水平的提高。如可以选择合适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或人文价值方面的话题,增加幼儿对平时少接触的辩题的言语经验;可以选择角色或观点鲜明的辩题;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曲折变化因素的辩题,促进幼儿使用一定的辩论方法,从而提高言语能力。
(三)创设环境,让辩论富有形式感
辩论是一种特点鲜明的活动,教师应通过合理创设辩论环境的方式,使幼儿对辩论的形式产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作为辩手的角色产生更真实、更独特的体验,进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投入到辩论活动中。比如,布置好辩论的场地;准备辩论双方不同颜色的座位;准备计时器,用于提醒孩子们注意发言的时间;准备分别表示支持(“√”)和反对(“×”)的纸牌,让幼儿手持纸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四)及时引导,提升幼儿的言语质量
辩论的过程是一个高度开放、变化频出的动态过程,幼儿在辩论过程中思维活跃、无所拘束。一方面,新奇的语言、智慧的火花在不断闪现;另一方面,受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使用的言语还不能完全与思维节奏相匹配,常词不达意或语法错误。教师如不及时做出引导,宝贵的教育契机转瞬即逝。这也是组织辩论活动对教师能力的最大挑战。教师要善于抓住辩论语言的精彩或错误之处,及时加以引导或提升,在活动中“顺水推舟”般促进幼儿学习辩论技巧及丰富语言词汇,对提高语言质量与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根据实践经验,在不同的背景下,教师可采用以下不同策略:一是示范模仿学习。对幼儿言语中具有示范意义的词句进行重复、剖析等,给予肯定并让其他幼儿模仿使用。二是补充修改学习。对幼儿言语中出现的意义不明、关键信息遗漏和语法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或修正,使之清晰、完整和正确。三是引发质疑思考。针对幼儿言语中有失准确的结论提出质疑,引导幼儿改进或深入思考。四是帮助提炼关键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迅速概括提炼幼儿言语的核心,增强幼儿对核心词汇、语义的意识及敏感性。五是擅用评价。对幼儿在言语、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点、潜能、问题等给予积极评价,赏识、激励幼儿的优点,给出问题改进的方法。
(五)建立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建立并遵守适度的辩论规则是保证辩论活动有序、有质开展的必要条件,其中有序辩论规则、言语指向规则、倾听对方规则是核心。
1.有序辩论规则
在辩论的初始阶段,为了激励、调动幼儿参与辩论的兴趣,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辩论的机会,轮流发言应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规则。幼儿应在教师的示意或自我调节下,按一定的顺序发言,以自辩为主。当辩论进入稳定及拓展阶段后,自辩减少,对辩逐渐增加,两个人或多个人同时想发言的情况会时有发生。在此情境下,举手示意、快速抢答的规则通常会应运而生,即幼儿必须通过举手示意或快速抢答,才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有序辩论的规则是辩论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
2.言语指向规则
在辩论活动中,幼儿发言时应面向对方辩友,由于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习惯于看着老师发言,所以在辩论活动初期,幼儿往往把教师当作对方辩友,习惯看着教师说,甚至还会自说自话,不管其他。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引导:“你在和谁进行辩论?眼睛要看着谁?”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言语指向。
3.认真倾听规则
无论辩论的哪一方,只有听清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语义,才能作出有效的回辩,所以,倾听是使辩论得以持续和发展的前提。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其他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以此逐步帮助幼儿确立倾听规则。
参考文献: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 要:BP制英语辩论模式2010年引入中国,因其科学的比赛规则和专业化的裁判培训程序而受到全国参赛选手和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对于青年英语教师来说,BP制辩论提供了科研的入手点和创新点、拓宽了教学思路和模式,同时能促进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BP制辩论对于青年英语教师未来发展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BP制英语辩论;青年英语教师;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54-02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关宁(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教师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A201300001)
2010年5月,“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英国议会制(TheBritishParliamentaryFormat,以下简称BP制)辩论模式,并由此拉开了国内学习和研究BP制辩论的热潮。作为一名BP制辩论赛的指导教师、多次参与BP制辩论赛的评委,以及高校一名普通的青年英语教师,笔者切身感受到BP制辩论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一、BP制辩论赛简介
BP制辩论赛,顾名思义,是模仿英国议会议事模式设计的一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辩论规则。我国目前颇具影响力的BP制辩论赛主要有:一年一度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和国际辩论教育学会与高校合办的中国辩论公开赛,以及每年每个地区举办三次、由中国辩论教育网络与高校合办的区域性辩论赛。
(一)BP制辩论赛的规则
BP制辩论赛的规则可以用六个字来简单概括:两方,四队,八人。具体说来,根据对辩题的支持与反对分为正反两个方阵,每方由两支队伍组成,每支队伍由两人组队,共计四支队伍八人参与比赛。前两组发言的队伍即上议院“负责将辩论引入正确的方向,并且挖掘辩题中包含的争议点”[1],后两组辩手即下议院与处于同一方阵的上议院之间是一种“竞争而又合作”的关系,即下议院一方面要维护上议院,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扩展性辩论,突出己方观点。除了第一位发言者以外,所有辩手都要对前一位辩手的观点进行驳斥。
每位辩手发言七分钟,其中第二至六分钟内允许对方辩手进行质询,由发言的辩手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质询,质询时间不超过十五秒并且一并计入辩手发言的七分钟内。辩论结束后,裁判组经过商议,按照第一到第四名给四支队伍排名,同时还要根据每个选手的个人表现给出相应的个人分数。多数比赛中,还要求主裁判综合所有裁判的反馈,对全场辩论的情况加以评述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二)BP辩论赛中的裁判
目前国内的比赛中,除了少数专门从事BP辩论的专家和主办方邀请的经验丰富的裁判以外,大部分的裁判是来自于各校带队参加比赛的教师。每次正式比赛开始之前,所有裁判教师要参加一次系统的培训,以确保对赛事规则和评分标准有所了解。培训之后还会进行一次裁判水平测试,由此将裁判分成不同的等级,如主裁、边裁和实习评委等。一场比赛中通常裁判数量不少于三人,其中包括一名主裁、不少于两名的边裁和若干实习裁判。
由于教师的背景不同,裁判评判的水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国内正在发展中的BP辩论不可避免的,也是当前逐步在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针对裁判的评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如很多比赛后都有选手对裁判的打分和裁判之间的互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裁判质量的提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来,中国辩论教育网络每年还举办了专门针对辩论教师的培训,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裁判,由此带动国内BP制辩论赛的整体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BP制英语辩论赛对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影响
如前所述,在BP制英语辩论赛中担任裁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外研社杯”的前主裁判和首席培训师约翰逊(StevenL.Johnson)教授曾指出评判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2],这种主观性往往会导致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最终评判结果,所以往往比较精彩的辩论之后还会出现裁判之间对于评判结果的辩论。这样艰巨的评判任务自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BP制辩论赛给青年英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对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启发
青年教师刚刚开始参加工作,对科研问题往往表现很迷茫,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等标准对科研的量化要求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专业性不强,又缺乏具体的学科定位,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以及获取科研资源更是难上加难。杨忠等人的调查研究数据亦表明,“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领域中差距明显”[3]。因此,虽然刚刚参加工作时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英语专业教师相差无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学科的性质使两者渐渐有了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BP制辩论赛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可持续性的科研角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BP制辩论”,或“英国议会制辩论”等关键词,已经能搜索到几十篇与大学英语教育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包括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几个方面。此外,笔者认为,对BP制英语辩论本身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如语言学方面的、哲学层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掘创新空间。
另外,目前国内研究BP制辩论方面的专著,还比较罕见,除了《英语演讲与辩论文库》丛书系列的几本论著外,这方面的专门论述几乎是空白的。BP辩论的学习和研究者们通常只能参考国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和翻译上的误区通常会给读者带来困扰。这种现状无疑为研究BP辩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契机:认真研读国外著作,结合BP制辩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写出专门适用于中国广大读者的专著,将能够为BP制辩论在国内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对青年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除了科研能力匮乏外,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需要不断地积累。如何合理而又有效地组织一堂大学英语课程是很多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
BP制辩论本身已有一套成熟的规则,这种规则稍加改变即可借鉴到大学英语课堂中去。例如,在讨论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以BP制辩论赛的模式进行:上课前提前布置好辩题,确定分组以及每组的主要发言者,并且给每组安排好发言顺序,按照诸如正方上议院、反方上议院等的顺序依次排序,每组内部的发言顺序则由学生自行决定。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等资源查询相关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有力的论点和论据,并整理成发言大纲以备课上辅助发言,这个过程中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授课教师担任裁判的角色,也可根据情况邀请程度较好的学生担任边裁,共同给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在学生发言期间,裁判维持秩序的同时记录学生发言,最终根据学生论证的质量和表达情况进行排序,并当场给出评价和反馈。
较之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BP式英语教学模式有更大的优势。首先:这种模式对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赢得比赛,学生愿意下力气去搜集整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并合理使用,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课堂上教师反馈信息具有及时性与针对性,这种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目前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BP制英语辩论必修或选修课,这种课程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储备竞赛种子选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全国性的BP辩论培训会、研讨会等方式,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与互动,并相互比较各自在开展BP制英语辩论课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使得这种教学体系愈加完善。
(三)对青年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考试,而是使学生通过掌握了英语这门工具之后,对其他国家的人民生活、文化、历史等有所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现今多数学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通常固定使用一套教材十几年不改变;由于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多数学校只在前两个学年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主要目标也是通过英语四六级等。课程的重复性、基础性往往让许多青年英语教师逐渐产生懒惰、倦怠的心理,其结果就是青年教师开始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这种情况的产生与课程内容的本身有一定的联系。
与传统教学内容不同的是,BP制辩论中讨论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经济、教育、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医疗、法律、性别和种族问题、婚恋关系……举例说来,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精英赛”中,讨论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助学金、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缅甸制裁、台湾太阳花运动、养老金等。一切有争议性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可能被拿来讨论。作为BP制辩论赛的裁判兼所在学校选手的指导教师,英语教师比起辩手来说,对于辩题更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平日里加大阅读量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辩论所要求的思辨性与逻辑性对于大多数文科出身的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通过在BP制英语辩论赛中的历练,青年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增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促进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教学方面,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BP制英语辩论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14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精英邀请赛章程:手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9.
[2]Johnson,StevenL..WinningDebat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10:232.
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博学雄辩
二.活动背景:
本次辩论赛主要是为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促进班级之间的友好关系,开拓同学思路,体现中专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提高同学辩论水平,发掘培养辩论人才。以“郑安学子,追求进步,锻炼口才、发展自我”为宗旨,开展活动传播科学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展现学子风范。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活动宗旨:
郑安学子,追求进步,锻炼口才,发展自我
四.主办部门:
院团委
五.承办部门:
琼林学习社
六.活动日程:
为确保辩论赛顺利展开,赛前做好辩论赛的宣传,动员,报名名单整理,辩题搜集,评委嘉宾邀请等基础工作。
1. 充分发挥宣传部的作用,利用展板为主要宣传形式,在整个学院展开宣传工作。由学习部成员及时联系到各班,要求各部成员积极动员班级同学参加。
2. 辩题搜集。辩题的搜集要紧紧围绕大学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要让每个年级的同学都有话可说,有理可循,另外可同时搜集一些比较新颖的辩题。
3. 评委嘉宾的邀请。评委嘉宾要以的学长为主,可以邀请老师和书记等作为评委。
七.参赛要求:
1.各参赛队领队、队员仔细阅读本次辩论赛流程,熟悉有关赛程安排。
2.各参赛队于每场比赛开始前20分钟到达比赛现场,以利于组委会对赛事的统筹安排及比赛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3.各参赛队应遵守赛事各项时间安排,如遇特别情况,请各参赛队伍提前3天与组委会联系,以便协调,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
4.请在每场比赛之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辩手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5.遵守比赛纪律及比赛规则,服从大会工作人员安排,尊重评委评判,如有不同意见,请赛后与组委会联系。
6.在观众提问阶段,观众要遵守比赛规则,所提问题要与辩题相关,不得故意刁难辩手。
八.活动具体安排情况:
活动筹备:(11月22号到11月30号)
1、此次活动共分为个组,即院报每个部门为一个参赛组,每组由四名选手组成;
2、活动评委由社长及其社内骨干担任
3、办公室提前准备辩论赛的辩题;
4、每组参赛队派队长随机抽签选择对手,并随机抽取辩题及辩题的正反方;
5、活动前两天由办公室通知各参赛队选手比赛时间及地点。
第一: 抽签事宜
1.初赛:11月22号抽签分组,确定分组情况及在组序号。此次比赛共分为七个组,即a1 a2 b1 b2 c1 c2 d1组,d1组为第一轮抽空组,直接进入下一轮比赛,其他组两两对决,获胜方进入下一轮比赛。
2.抽签分组确定后由各领队抽签决定每场比赛的正反方。
3.每场比赛的辩题由该场比赛的正方领队抽取。
4. 各参赛队务必按时到场抽签,迟到或未到者按弃抽签权处理,其赛程由筹办方随机制定。5.进入复赛后根据初赛规则抽取下一轮比赛的辩题及正反方。
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2篇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2篇
第二:比赛过程
a阶段
陈辞立论:首先是正方一辩陈辞两分三十秒,然后是反方一辩陈辞两分三十秒。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b 阶段
攻辩环节:首先由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的二辩向对方的二辩或三辩提问;正方三辩向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的三辩向对方的二辩或三辩提问。之后由正方、反方的一辩分别做攻辩总结。
c阶段
自由辩论:首先由正方提问,双方累计时间为十分钟。一问一答,以对方辩手的落座计算另一方的#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com end#累计时间。在自由辩论结束之后,由观众向双方各提两个问题。观众问题由评委团决定是否可以向场上辩论双方提问。
d 阶段
总结陈辞:首先由反方四辩总结,然后由正方四辩总结,双方各三分钟。
九、评分标准:
可以综合仪表举止、辩论逻辑、辩论技巧、辩论深度、辩论语言和整体配合等加权分阶段评分,最后综合分数。
(一)团体分,共100分
1.按辩论阶段评分(计80分)
陈词:10分;攻辩:15分;自由辩论:35分;总结陈词:20分;
2.综合印象分(计20分 )
语言风度:5分;团体配合、临场反应:15分
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2篇文章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2篇出自.com/article/142847597146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3.扣分标准,幅度为0—10分。凡在辩论赛过程中出现违反比赛规则的情况,按下列幅度适当扣分。 陈词:0—5分;攻辩0—10分
扣分情况
1、 当主评宣布时间已到时,辩手仍继续发言超过5秒钟
2、 攻辩与自由辩时重复提问或回避问题,打断对方说话,阻止对方回答或长时间回答问题; 3、 攻辩时,辩方反问攻方问题,攻方回答辩方问题;
4、 一辩或四辩在做攻辩小结或总结陈词时脱离实际或背稿;
5、 攻辩与自由辩时任意更换发言队员;
6、 自由辩时一方队员连续发言;
7、 自由辩论时对重要问题回避两次以上或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不放;
8、 观众提问后未经评判审定和主席示意辩手擅自回答问题;
(二)辩手个人得分,每场总计100分
每场比赛的优秀辩手由得分最高者获得。
语言表达:20分 整体意识:20分
逻辑推理:20分 辩驳能力:20分
综合印象:20分
胜负判断
1.团体得分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辩手个人得分只作为个人奖项的评审依据。
2.每场比赛的胜方由3位评委所打团体分之和高者获得。
3.奖项设置: a.最佳团体 b.最佳辩手1人,优秀辩手若干
比赛流程:
参赛选手及评委入场——主持人宣布本次辩论赛的辩题——宣布比赛规则——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介绍参赛队员 ——介绍评委及嘉宾 ——比赛开始——观众自由提问——评委团评分后退席评议(辩手观众休息时间)——评委团入席,由点评嘉宾评析赛事——宣布比赛结果——辩论赛结束
比赛收尾工作由媒体事业部、办公室共同负责,包括整理会场、做活动总结等。
紧急情况处理方案:
1、为确保比赛公平性,双方选手必须是四人为一组,如遇突发事件其中一方不能凑足四人,应从该部门或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人员进行参赛;
2、活动前一天媒体事业部应负责核查比赛所涉及物品是否准备齐全,如有漏缺及时填补。
十.活动预算:
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2篇策划书 策划方案
1.奖品 50元
2.打印费 10元
3.其他费用 40元 总计:100元
十一.活动时间:20XX年11月
十二.活动地点:一号楼
附1: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要吸取办其他活动的经验教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要制订严格的辩论程序,维持好辩论会场的秩序
3,由于本次活动分为初赛,复赛,决赛,过程有点复杂,时间上也长,所以,要做好合理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争取为参赛者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激情飞扬的竞论气氛
4,社内成员特别是骨干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力争把本次活动做好,做精彩,让参赛选手在活动的最后都能有所感,有所获 。
5,找好合适的评委,在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让选手知道他们的优势与不足。
一、赛制
(1)四对四团体辩论赛,每个所选出四名选手参加比赛,在事前进行分工,分为四个辩手,分工如下:1、一辩:在攻辩阶段结束后做小结,攻辩共分为四轮;也可进行陈词和结辩;
2、二辩、三辩:参加攻辩和自由辩论
3、四辩:参加自由辩论,也可进行陈词和结辩。
(2)辩论题目:
正方:文明服务应该提倡委屈服务
反方:文明服务不应该提倡委屈服务
二、辩论赛程序(由辩论会主席执行)
1、辩论开始
2、宣布辩题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参赛队员
5、介绍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6、辩论比赛
7、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8、评委、嘉宾点评、评析发言
9、宣布比赛结果
10、辩论赛结束
三、辩论程序(见附表)
四、辩论赛细则
1、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其他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
提倡即兴陈,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
高速公路需要文明服务,但是文明服务是不是就是委屈服务?当一味的委屈服务时,是否不利于员工心态和企业文化的发展?但是顾客就是上帝,面对冲突,我们是否应该保持理智,委屈一下?文明服务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交通行业的文明服务究竟应该做到哪些方面?文明服务的来历是什么?结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观、价值观、结合我们身处合安路使命和责任,关于文明服务和委屈服务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深入展开。各队题材准备既要有事例、又要有理论支撑;既要雄辨,又力争不乏幽默;观点既新颖、又要充满说服力。
开篇立论,力求简结明了,切入正题迅速准备,鲜明而中要害。
4、攻辩
(1)攻辨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单独完成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有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正反方选手站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辨,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进,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正反方各回答2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进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
7、结辩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五、评判
(一)组委会将聘请5位固定的规则评委对本次比赛进行全程评议。每场比赛的点评嘉宾不参与比赛主分。
(二)评分标准
1、团体分、共300分
(1)按辩论阶段评论,计200分
陈词:30分
攻辩:40分
攻辩小结:20分
自由辩论:60分
回答观众提问:20分
总结陈词:30分
(2)综合印象分,计100分
语言风度:50分
团体配合,临场反应:50分
2、辩手个人得分,总计50分。最佳辩论员得分最高者获得:
语言表达:10分
整体意识:10分
辩驳能力:10分
美感风度:10分
综合印象:10分
(三)胜负判断
比赛的胜负判断,依据5位规则评委所打团体(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总和来判断。
比赛程序及用时规定
序号
程序
时间
备注
1
正方一辩发言
2分30秒
2
反方一辩发言
2分30秒
3
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
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每个提问不超过30秒
4
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
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每个提问不超过30秒
5
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
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6
反方三辩选正方二辩或三辩
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7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8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9
自由辩论(正方先开始)
8分钟
双方各4分钟
10
观众向反方提问一个问题
回答不超过1分钟
除四辩外任意辩手回答
11
观众向正方提问一个问题
回答不超过1分钟
同上
12
观众向反方提问一个问题
回答不超过1分钟
同上
13
观众向正方提问一个问题
回答不超过1分钟
同上
1 4
反方四辩总结经验陈词
3分钟
15
正方四辩总结经验陈词
1876年,美国工兵准将亨利・罗伯特根据美国草根社团的合作实践,以及英国四百多年的议会程序,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编纂成《议事规则》,被广泛接纳为各类会议的议事准则,而议事规则也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此,编者特摘录其中有关“会议程序”部分,以飨读者。
宣布开会与会议的一般程序
一次会议得以合规召开,其必要条件就是,出席会议的人数必须达到规定的法定人数。根据通用议事规则,对于一般性组织,其参会人数是“全体成员的过半数”。
会议最少需要两名会议官员,一个是“主持人”,负责主持会议,维持秩序,秉持规则;另一个是“秘书”,负责形成会议的书面记录。
在指定的开会时间,主持人等待会场肃静,或示意会场肃静,然后起立并大声宣布“会议现在开始”或者“现在进入会议程序”。
组织可以制订自己的会议程序。《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推荐了作为普通社团组织的“标准会议程序”:
1.宣读并批准《会议纪要》。
2.宣读报告:组织领导者报告,董事会报告,常设工作班子报告。
3.特别议程:事先指定的、需优先处理的事务。
4.未完事务和普通议程:指上一次会议或者前面一段会议中引入但没得到解决的问题。
5.新事项:本次会议新引入的事务。
主持人依照会议程序适时宣布进入下一项程序。
将事务提交会议考虑的方法
动议
任何事务都可以由任何成员以动议(提议)的形式“提交会议考虑”。动议是正式的建议与主张,会议必须给予回应。动议的主题可以是主张某种实质性的行动,也可以是表达某种看法,或者要求进行某种调查并将结果向会议报告,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从报告或文件中衍生的动议
附属报告或资料文件当中的问题或建议也可以作为动议提交会议考虑。譬如,在工作人员、董事会或者指定发言者做出报告之后,一个或者若干动议可以将该报告中的建议分别引入会议,即“提交会议考虑”。
无需动议即可直接处理的遗留问题
如果在以前的会议中,某动议已将某项事务引入会议,但被推迟到另外的指定时间处理,那么届时无需新的动议,主持人即刻宣布会议现在继续讨论该事务。
取得和分配发言权
参会成员在每次动议或辩论之前必须先取得发言权,即经主持人准许后发言。
申请发言的步骤:
1.申请发言要在没有其他成员发言或拥有发言权的前提下进行。
2.申请发言的成员可以在座位上起立,或者走到会场的话筒处,面对主持人。如果按照规则该成员可以发言,主持人则宣布该成员的头衔或名字,或者该成员所代表的部门、单位等,此时,该成员取得了发言权,可以继续进行动议或辩论。
3.如果会议规模不大,在场成员彼此认识,主持人可以对其点头示意准许发言;相反,如果会议规模较大,并出现若干成员同时申请发言的情况,则主持人要使用正式的措辞――“请XX先生/女士发言。”主持人可能不知道申请发言者的名字,申请发言权的成员应该在主持人面向自己时自报姓名和身份,主持人就可以重复这些信息,把发言权分配给该成员。成员发言结束后要示意主持人,以示交回发言权。
多人同时申请发言权
对于多人同时要求发言权的情况,一般的规则是,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最先起立或举手者就取得优先发言权。
将动议提交会议考虑的步骤
提出动议
想要提出一个动议,必须先取得发言权。一位成员想要提出动议,可以说“我提议XX议题”。议题的措辞应该正式,最好能够不用修改就直接放在组织的书面文件里。提出动议之后,动议人就座。
成员“附议”
在某人提出一个动议之后,除此人之外的其他成员,只要认为该议题值得在会议上考虑,那么不用取得发言权(在小型会议中也不用起立)就可以直接说,“我附议”;在大型会议中,特别是可能有非会议成员列席的情况,附议人应该起立,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信息,然后说,“主持人,我附议刚才的动议。”附议仅表示动议有考虑的必要,并不一定表示赞成。
主持人应确保所有成员都已经听清该动议,所以要询问,“对此动议,是否有人附议?”如果仍没有人附议,就可转入下一项议程。
主持人“陈述议题”
动议经提出并得到附议后,主持人通过陈述议题,将其正式提交会议考虑。只有在主持人陈述议题之后,会议才能正式考虑该议题,辩论才可以开始。
经过上述步骤,动议正式提交到会议上进行考虑。会议“对动议的考虑”还要经过三个步骤:(1)各成员就议题展开辩论。(2)主持人把议题提请表决。(3)主持人宣布表决结果。在小董事会、委员会或小型会议中,通常可以采用举手表决。 责编/张晓莉
罗伯特议事规则“简化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中文译者袁天鹏曾在安徽阜阳南塘村为农民进行培训,让村民们学会民主辩论与表决。为了便于记忆,他将《罗伯特议事规则》高度凝练后,形成简约明晰的“南塘13条”:
第1条 动议中心原则
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动议者,行动的提议也。”会议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第2条 主持中立原则
会议主持人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主持人在主持期间不得发表意见,不得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3条 机会均等原则
任何人发言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允许后方可发言。先举手者优先;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言者,优先于已发言者。
第4条 正反轮流原则
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5条 立场明确原则
发言人应首先表明对当前待决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再进一步说明理由。
第6条 发言完整原则
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其他人拥有发言权的时候起立或举手是不合规,发言无效。
第7条 面对主持原则
发言要面对主持人,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譬如国会辩论时,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只能向主持会议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不能向对手直接“叫板”。
第8条 限时限次原则
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不得超过约定时间;每人对同一动议的发言不得超过约定次数。
第9条 一时一件原则
发言不得偏离当前待决的问题。只有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动议。主持人对跑题行为应予制止。
第10条 遵守裁判原则
主持人应制止违反议事规则的行为,违规者应立即接受主持人的裁判。
第11条 文明表达原则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绝不可指责对方说假话。
第12条 充分辩论原则
表决须在讨论充分或者没有人想再发言之后方可进行。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最后表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积极说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辩论活动正是在培养幼儿的雄辩意识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了语言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培养大班幼儿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逻辑性、以及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就晴天和雨天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
尝试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活动准备;
课前与幼儿共同搜集多种反映晴天和雨天特征的图片,并布置在活动室;
能够反映晴天和雨天的音乐;
录制散文《秋天的雨》;
“晴天好”、“雨天好”的标志牌;
竞赛用的表格
红队(晴天好) 蓝队(雨天好)
发言积极
注意倾听
反驳有理
合计
可粘贴的小红旗若干个。
活动过程:
请幼儿倾听晴天和雨天的音乐。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天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探讨晴天和雨天的特点。
你认为晴天是什么样子的?雨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认为晴天或者雨天有什么好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好的?
引入论题,分组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晴天还是雨天?为什么?
请幼儿按观点的不同分成两个组,各组幼儿自由交流观点及理由。
讲解规则,展开辩论。
辩论规则:
两组幼儿轮流发言。
一次理由充足的发言可以为本队赢得一面小红旗。
一方发言之后,另一方可以反驳,理由充足的,同样可以赢得小红旗。
关键词: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42-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具有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本学期,我执教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适当的变序
就一课教材或一组教材而言,在许多时候若其内容呈现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更加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所陈述的道德理念更容易被儿童接受。
看我变:第三单元第十三课“我想要,我能要”教材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哪些东西我最想要”、“星星逛商场时”……教学时我改变了前两个环节的顺序,首先安排了师生即兴合演“星星逛商场”,通过换位思考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满足星星的要求。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东西自己特别想要,其中哪些东西能要,哪些东西不能要,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自然地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然后组织“准备一顿午餐”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一次消费实践,大多数学生经过慎重考虑,其午餐安排都是合理而经济实惠的。
二、合理的补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合理的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进一步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主动性。
看我变:教授第二单元第七课“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身边的危险,健康安全地成长,我除了通过教材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外,还针对学生校园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情景再现,组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有危险的可能,必须改掉这些不良行为。
又如教授第二单元第二课“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教材设计的“升国旗时”、“上下楼梯时”、“考试时”三个情境之外,又补充了“午餐时”、“值日时”、“上课时”、“下课时”、“课间活动时”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讨论要遵守哪些规则,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则处处有,时时要遵守”。
三、切实的替换
尽管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但是这些事件对于不同的学生还是会产生不同的距离,假如教师把教材中那些学生不太熟悉的案例,替换成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作为范例进行教学,便会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
看我变: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中第一部分“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这个环节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操劳,学会感激父母。这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教材提供的四张照片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于是,我另外拍了一组更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了替换,有卖蔬菜的小贩,有校园食堂的师傅,有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有商店超市的营业员。通过这些场景的再现,学生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辛苦操劳的身影,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四、大胆的删选
针对学生的不同背景、班级的社会构成,教师在再次分析教材时必须拿捏各教学内容的轻重,可以对教材作大胆的删选,甚至干脆安排一次活动、一次对话来替代相关的教材内容。
看我变:第一单元第五课“我不耍赖皮”,教材设计了五个部分:“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规则的发现”、“学校中的规则”、“小小辩论赛”和“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民主参与规则制定的意识。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校中的规则”是个重点,“制定班级‘宪法’”对于我们班很有现实意义,而对于“要不要遵守规则”展开辩论已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要遵守规则。于是在教学中我删去了“辩论”的部分,又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宪法”,在试行一个月后又一起修订了“班级宪法”。通过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我们更好地让生活走进了课堂,从课堂走向了生活。
五、巧妙的应变
书本上的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偶然、随机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不拘泥于对教学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生成资源,产生超出预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