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时间:2023-08-31 16:37:27

导语:在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第1篇

[关键词]煤矿;风险;管理;控制;调度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608-01

由于煤矿开采大多属于地下作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受到瓦斯、煤尘、水灾、火灾和冒顶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致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难解决。当前的煤矿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安全工作的实时性和动态性不足、静态孤立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等诸多问题,都属于煤矿生产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研究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辨识和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潜伏的危险因素,从而消除或减轻事故的风险,防止其可能造成的灾害。

1 风险及煤矿事故风险

风险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条件,包括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后果的组合。不但涉及人身及社会财产的安危,昭示着事故、灾害等坏兆头的存在,还特别表征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通常用风险率来表示风险的大小。其风险率的定义如下:

R=P・C(1)

式中R-风险率;P-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用事故的频率来代替;C-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是人身伤害,如死亡、损失工作日等,也可以是财产损失,如损失金额等。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风险是系统危险影响因素的函数,即风险可表达为如下的形式:

R=f(R1,R2,R3,R4,R5)(2)

其中,R1-人的因素,R2-物质、设备因素,R3-环境因素,R4-管理因素,R5-其它因素。

这一风险函数是对风险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由此可知,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主动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人、物、环境和管理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2 煤矿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特点

煤矿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辨识,判别危险源和事故隐患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和控制风险,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

2.1 煤矿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

2.1.1 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各生产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

2.1.2 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识别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灾风险因子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风险,并将所有风险作为管理对象。

2.1.3 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的对策措施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设备、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1.4 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

与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相关联的主体部门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煤矿的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将风险管理作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

2.2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

(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包括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损失前避免或减少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引发损失的几率,损失后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2)风险分析是指分析企业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煤矿企业的风险分析是对煤矿企业各部门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识别对系统目标有危害或威胁的潜在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其等级、数量、规模及其潜在的后果,从而确定是否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的程度。

(3)风险控制就是选择以及优化组合风险管理技术,防止风险发生以及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以达到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决策两个步骤。风险管理决策就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选择投资少,安全保障大的方案的过程。

(4)风险处理是指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和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重大风险的控制、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情况,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是否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资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计划是否有效并得到实施。将成功的部分保留下来予以发扬,形成后续安全生产活动的准则;将出现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进,对煤矿企业风险进行全系统、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确保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动态、完善、循环的风险管理流程。

3 煤矿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煤矿风险管理的上述特点和葛亭煤矿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煤矿风险管理的整套方法体系,并应用在葛亭煤矿的日常事故预防工作中。煤矿风险管理主要从日常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两方面来展开,同时结合配套软件系统--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来进行。

3.1 日常风险管理

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检查信息管理、危险源管理、事故隐患管理和带班人员管理等四个方面。煤矿生产过程中风险信息的采集主要利用人工采集的方式,由专职安全工作人员、安全监察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利用安全检查表来完成风险信息的发现和收集工作;同时,有条件时可以利用专用设备或监测系统,自动采集风险信息。对发现的风险信息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同时将每天的风险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自动上传到煤矿局域网(服务器),在局域网上实现风险管理和预警控制。

3.2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主要指每天的安全生产调度会议的召开、记录和指令传达等工作。调度会议主要包括矿安全办公会,圆班会和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安全办公会和圆班会都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班前班后会则每班次都要举行。

在安全生产调度会议上,利用煤矿风险管理和预警控制系统,将所发现的日常风险信息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由参加会议的矿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所存在的重大风险信息进行逐一分析、讨论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将安全调度会议内容、决策指令等信息在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的网站上,便于各有关单位按要求开展安全工作,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3.3 信息化、网络化风险管理

如上所述,煤矿风险管理工作在其配套软件系统(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软件系统在计算机局域网上运行。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煤矿风险信息,实现日常的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调度。

4 结论

在煤矿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煤矿安全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有益尝试,对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的煤矿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科学实用、配套齐全,适于在煤矿企业应用,并可望在其推广应用中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技术 风险管理 合同

一、技术合同的特性

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合同,包括技术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和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四种合同,简称“四技”合同。与普通合同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标的是无形资产

技术合同的标的是技术或与技术相关的行为,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不同于一般的财产或劳务,属于无形资产。但它载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有形的,通常表现为技术资料、文档报告、图纸、样机等。

2.技术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技术合同是科研人员与县级以下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合同。双方存在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技术一方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经验、信息为委托方完成项目研发任务或通过提供给委托方专利等特定技术成果的许可、使用、转让,而另一方为此支付相应的科研报酬。

3.项目风险高

科研合作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风险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发失败的风险:因出现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条件下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研究开发失败或部分失败的风险。(2)研发落后风险:竞争对手率先研发成功,而自己的研究尚未开展或进展了一部分。[1](3)研发无效风险:在技术合同履行中,因作为研究开发标的技术已经由他人公开(包括以专利权方式公开),使我方研究失去意义。(4)不可抗力的风险。所谓不可抗力,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三种情形。在合作过程中若碰到自然灾害或者因国家政策或行业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而导致已进行的研究工作不符合新的规定,无法通过审批,致使本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风险。

4.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技术合同是知识形态的商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的法律形式。[2]签订技术合同的根本目的是将已有和待开发的技术从理论研究领域投入应用领域,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高校通过获得企业的物资支持,建立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人才与学科优势,提高科技开发的实效,提高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更有利于从市场上中了解技术需求,进而创造更多的利益。

二、技术合同的风险成因

1.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高校科研人员普遍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合同签订,认为只要与对方口头谈判好就行,合同只是表面形式而已。更有甚者为争取到项目,认为与对方过于较真合同内容有伤和气,对方提出的条件科研人员往往是一味地迁就、妥协。因此科研人员不仔细斟酌合同条款,随意书写合同,造成不按格式文本填写、随意删减合同条款、合同文字表述不严谨、该约定的条款不做约定或约定过于笼统不具操作性等合同缺陷,所有这些都可能埋下合同纠纷的种种隐患,造成不良后果。

2.高校管理方式粗放

目前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看重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计划项目,看成果能否鉴定、获奖。看的数量和质量。横向项目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人才培养几乎不起作用。正因为此,教师对横向课题积极性不高,为完成科研工作量随意忽弄,即便有参与横向合作的教师也有把横向科研看成是自己创收的途径,认为它是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这些定位的错误,认识的偏差与学校对横向课题不重视、粗放式地管理无不关系。大多数高校由于没有系统规范的横向课题的管理办法、管理流程,放任自流地管理方式导致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出现或大或小的纠纷,损害科研人员及学校的利益。

三、技术合同法律风险的规避措施

1.规范化书写合同条款

规范书写合同是减少合同风险的首要环节。现对合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版的技术开发合同为例)重点条款的注意事项做简要分析: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应尽可能体现技术特征,与技术合同类别相适应。技术合同四种类型的法律关系都是不同的,选择合同时不能张冠李戴,比如技术开发合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强调未知的技术,不能与技术服务,咨询合同相混淆,否则不利于在技术市场认定登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合同金额。合同金额必须确保大小写都填写。合同支付方式通常有一次总付和分期支付两种。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在分期付款里经常发现很多合同都写“提交XX之后付款”,这里之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止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由于语句表述的不精准造成的歧义就会使自身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特别要精确付款日期的填写。

保密条款。保密条款目的是保护高校的技术秘密和企业的商业秘密。因为一旦信息泄露出去被竞争对手使用,双方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合作创新的本质将会被破坏。因此双方要公平理性地商定保密内容、保密人员、保密期限、泄密责任等内容。

成果归属及成果后续改进权利归属。一般情况下成果归完成方所有,由于技术成果的完成方一般都是学校,学校拥有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但是很多科研人员为了拿到项目向对方妥协而放弃了成果的所有权,这样做无疑会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因此为了保护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共享技术成果,而不是一味地放弃,同时也要明确利益分配方法以及使用权、转让权。在整个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双方都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对某项技术改进,由此产生的具有实质性或创造性技术进步特征的新的技术成果及其权利归属也要事先做出约定,防止出现后期纠纷。

违约条款。损害赔偿与支付违约金是技术合同责任的主要方式。审查合同发现此条款常被很多科研人员忽略,有些是出于对合作方的充分信任或者想当然认为违约是小概率事件而不填写违约条款,有些则笼统地填写“X方违反本合同第X条规定,应当无条件支付违约金”或者“X方违反本合同第X条规定,应当赔偿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如果高校一旦违约,这样填写对高校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合同中无违约条款,此时赔偿的损失是因违约给对方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如项目研发投入金额)和可得利益损失(如企业利润),远远大于科研报酬。因此科研人员必须重视此条款的填写。违约金额度及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要根据合同中甲乙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技术风险因素及实际承担能力加以确定,防止巨额赔偿的出现,一般都不应超过合同金额。

风险责任条款。由于开发类合同受环境条件,科研人员知识水平等限制,其研究各阶段都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呈现高风险性。笔者认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的风险应由当事人共同承担,由于委托方或受托方单方原因造成的风险责任由过错方承担。

合同签署。技术合同必须加盖法人单位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盖章才能生效。 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很多科研人员因不懂法律知识或者为了减少繁琐的程序以二级学院的名义签订合同,由于二级学院不具备法人资格,这些无效合同一旦引发纠纷,学校将作为上级法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合同的签章单位必须为独立的法人,若为二级法人,需要授权。

解决争议条款。解决争议的方式有仲裁和诉讼两种方式。在选择争议处理地点时,从维护高校利益角度要积极争取选择高校住所地,这样一方面可以诉讼减少成本,另一方面能有效规避外地企业地方保护主义对判决结果的偏倚。[3]

2.提高对横向课题的重视 强化流程管理

学校要改变“重纵向轻横向”的现象,在职称评定、人才培养、职务晋升的考核标准中提高对横向合作项目的比重,将科研人员的专利数量、与成果转化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作为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从政策上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研氛围。同时要建立健全合同审查体系和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二级学院主管领导、校科技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担其职。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合作方资信情况判断、项目可行性、技术方案,双方权责利等协商。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对项目负责人履约能力、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完成情况跟踪检查,校科技部门管理人员对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对等、成果归属、财产权归属、风险责任、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合同文本进行实质性审核,并对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的认定登记、减免税事宜予以指导。这样实行分级审批才能有效避免技术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3.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素养

高校应该给与科研人员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专立法》等知识产权法,可以在学校科技处网站上增设横向科技项目技术合同专栏,对合同签订有关事宜进行答疑。[4]每年定期开展对技术合同文本的书写规范讲解指导,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对科研合作中经典的合同纠纷案例进行宣传,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法律素养,使得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免税等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和严肃的态度。

总之,校企合作是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展开的,但更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高校对技术合同只有从规范合同的书写着手,建立健全合同审查体系,分级审核合同,把好“技术关”和“法律关”,从合同的签订、履行、项目验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技术合同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才能顺利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有效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高波.对企业技术合同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127.

[2][3]徐拯,朱杰,张从昕,凌刚.高校科研合作中的法律风险防范[J].中国高校科技2013(1):51-53.

[4]卜洪震,邹东云,苏洲.高校农业院校横向技术合同管理现状与对策 [J].科技管理研究,2009(6):236-237.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高风险以及高收益属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通常情况下,创新程度越高,则风险就会越大[1]。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一项技术创新研发并成功,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历经若干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会存在失败的几率。所以,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对相关的影响创新成功的风险因素实施科学化识别,然后制定合理化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对于提升创新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识别

1.1企业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属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期间最基础的风险活动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开发环节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技术创新可不可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使每项技术指标或者是性能指标都可以达到预定要求,是不能完全保证的;第二,技术应用层面的可行性因素分析,工艺技术条件可不可以顺利达到产品化要求是创新成果向产品化转化的主要风险;第三,产品周期存在不稳定性[2]。从某种程度上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也会出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技术层面的突变因素会使相关技术产品被市场淘汰,风险极大。

1.2企业市场风险

市场因素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其终点,所以说,市场风险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市场风险主要是因创新出来的相关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需要或者是市场变化,从而难以被市场所接受,最终引发的风险,而且不同性质的产品在市场风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说,市场风险因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不能够被明确的市场接受力。新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被推出的时候,往往会因难以及时了解其具体性能情况与产品质量等,使市场上的客户源心存疑虑,进而保持观望。此外,因惯性消费因素,人们往往会对新产品产生本能排斥。所以说,企业在评估市场接受力的时候,难度很大[3];其二,产品市场容量难以确定。新产品因其所具有的先进性以及创新性特点,使其在产品需求规模层面很难预测,若是不具备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得对新产品需求规模的预测通常不准确,如果没足够大的营销市场,则会使企业很难获得利润,最终陷入亏损境地,不能够确定产品实际竞争力;其三,目标市场在实际选择上的不合理性风险。实质上,新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工作直接关系到创新工作的成功与否,若是目标市场相对较大,则市场针对性就会相对缺乏,相反,若是目标市场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则会出现成本高而收益小的现象;其四,企业营销策略不科学。产品推出时机、营销队伍构建以及宣传方式等都会影响市场竞争力,若是有非常强劲的对手出现,则企业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1.3企业财务风险

技术创新工作中的财务风险一般是指因资金供应问题而导致的技术创新某个环节中断,最终引发财务风险[4]。通常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大的,而且创新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中断,必须长时间保持供应,才能保持创新活动的生命力。

1.4企业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整个技术创新期间因管理失误,引发的创新失败。例如,创新工作中相关组织之间的协调力不够,再加上高层领导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在调研工作上不充分,市场定位不准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术创新风险。

1.5企业政策风险

技术创新所存在的政策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因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法律法规因素等的改变,而对技术创新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创新活动失败。例如,产品创新难以满足环保政策与能源政策等的要求。

2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策略

2.1市场风险防范

就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防范而言,企业必须要从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实施市场调查预测,强化市场营销创新,重视产品定位,进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从根本上加强市场风险控制。此外,相关人员要积极挖掘市场信息,然后采取合理化措施,强化情报信息搜集,借助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紧抓市场机遇,注意创新选题的合理选择。技术创新人员应注重市场部门以及研发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更好地迎接挑战。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防控环节,借助风险共担,从根本上降低风险,进而创造有利环境,确保企业创新技术可以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创造最大效益。

2.2健全创新环境法律体系

现阶段,健全技术创新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会对企业权益保护,相关人员创新热情的激发以及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从国情出发,制定出相关的反对垄断,实现公平交易以及保护公平竞争的系统化法律体系,有效控制行政性壁垒,避免多种形式的部门垄断、地区封锁以及城乡分割等[5]。此外,相关人员应促进市场主体在契约意识以及信用意识上的增强,依法打击各种走私贩私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保证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实现企业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创新效率。

2.3强化财政政策管理

因研究以及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源,而且具备一定的溢出功能效应,所以,各国政府都必须要对研究、发展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财政激励政策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发展补贴;而另一种则是税收优惠。而且,一般情况下,补贴是指对特定企业的支持,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支持,而税收优惠则往往是针对从事创新活动的相关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的减免优惠,属于一项优惠性资助形式,同时也是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的资助形式。目前,我国必须要强化这两个方面的政策支持,首先,加大创新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市场功能失效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或者是战略性项目资金投入;其次,转变传统补贴做法,将现在比较常见的承担单位提供资金转变为政府补贴企业的相关创新项目;再次,增加研究投入企业、新技术开发应用企业以及产学研项目的税收优惠,给予高技术企业减收增值税的优惠;最后,针对企业技术转化收入,当企业自有资金或者是银行贷款购置完全符合国家政策项目改造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有效抵免部分企业所得税;此外,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或者是产业关联度相对较大的出口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出口退税率以及进口环节税额等。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风险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完成,还会引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是所有风险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当风险真正形成的时候,其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是完全不可估量的。所以,为了降低人才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增强研发队伍人员稳定性,人才流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技术研发的间断性与低效率,甚至造成研发停滞不前,所以,企业必须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人才激励,不断增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认同感,确保研发队伍稳定性;第二,增强研发队伍高效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与效率对市场占有率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要取得先机,从而获取足够的垄断利润;第三,增强队伍先进性,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活力以及凝聚力的提升,积极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活动是一项不确定性活动,其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然而,企业不能够为了规避风险而不开展创新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要在追求技术创新期间,高度重视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借助多种手段,加强风险防范,从而促进风险的日益降低、分散以及转移,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昕欣,叶惠,康永博.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8-11+17.

[2]冯晓青.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04):205-208.

[3]芮利翔.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3(17):112-113.

[4]陈伟.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非资本增值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09):87-96.

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风险;风险管理;策略,索尼

一、高新技术企业及其面临的风险的特征

1.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即便同一时代,国际上对于该类企业也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笔者认为,2l世纪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含互联网、电子通信、生命、新能源、新材料、空间科技和海洋科技等等。

相比于传统企业而言,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高收益是基于产品本身具有极高的利润率和增长速度,高风险则源自技术、市场和组织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有数据显示,风险投资涉及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存活下来的不到10%。

(2)人力资本更加重要。相比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人的知识、研发和创新等能力,人力资本是这类企业成败的关键,是最稀缺的资源,因而是风险管理中最关键的因素。

(3)产品更新换代快。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该类企业通常引入期较长,成长期和成熟期相对较短,因此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以一代产品替代另一代产品以避免被消费者遗忘,被市场淘汰。

2.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风险的特征。首先明确风险是事情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因此风险管理不仅是规避风险,降低损失,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的价值。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面I临的具体风I硷不同,同一类型的企业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也主要应对不同的风险。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它们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管理风险和泄密风险。

(1)技术风险。新产品技术落后于市场上同类主流产品,或技术欠完善而导致产品失败造成的损失。高新技术产品,顾名思义,技术含量是衡量产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技术的更新进步更是一日千里,因此再先进的技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相对落后。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其在研发探索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失败概率。再者,即便技术甚至产品研发成功,也存在着市场推广失败的概率。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由十新产品开发时市场情况的不确定而导致的损失。它可能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技术的高低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不确定引起,此外还有营销策略的是否迎合市场需求,是否在适当的时机推出等等都会体现出高新技术的风险特点。

(3)融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大要素指标是投入密集度。但由于其高技术风险和高市场风险,该类企业往往难以筹集到所需资金,尤其是创业资本。

(4)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在投资和运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投资失败和经营失败所带来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通任何企业一样面临着资源配置和运营不善从而影响企业投资和经营效果,同时,如前所述,该类企业最关键的因子之一便是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不当同样可能给企业造成投资和经营失败。因此管理风险又包括有泄密风险和人员风险。其中,泄密风险是指高新技术被其它企业以非正当手段获取从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泄密通常产生于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也可能由于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不足。所以,归根结底,泄密风险是一种管理风险。

相比于传统企业而言,高新企业面临的风险除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客观性,风险放大性,相互关联性和损失递增型。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衡量――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和连续地发现企业面临的财产、责任和人身损失风险。实际上,风险识别就是收集有关风险事故、风险因素、损失暴露危害等方面信息的过程。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的评估。风险衡量主要包括前述两项流程。

1.风险识别及其方法。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潜在的障碍威胁。企业通过正式的检查程序来全面分析风险和损失是风险管理的起点。这种分先审查允许企业评估真正的成本驱动因素,以便设计适当的损失控制和预防计划,来减少高风险的活动和高成本的损失事件。

风险识别要求采用一种有计划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法,来识别业务的每个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识别可能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影响每项业务的较为重大的风险。此外,风险识别应在企业内的多个层级得到执行,包括整个业务面临的较大或重大风险和每个项目或较小的业务单位关联的不太主要的风险。因此,从这个起点开始,风险管理者就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得思想意识。

风险识别的方法之一是集体讨论可能的风险领域,另一个就是找出列明属于企业层面的重要设施及经营单位的高层级的组织结构图。根据各个层级的任务分别识别可能面临的风险。

2.风险评估及其方法。风险通常址柏互依存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风险评估是发生在风险识别之后,针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对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相对重火程度进行评估。可用于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情景设计、敏感性分析、决策树、计算机模拟、软件包和对现有数据的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都是新兴企业,因此历史数据并不丰富,基于历史数据的计算机模拟适用性相对较差。而基于现有数据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是更多的是利用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而如前所述,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在环境变化一日千里,基于现在做出的估计对未来的模拟程度也被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情境设计、决策树和软件包将是不错的辅助工具。

另外,我还要在这里提到一个在金融领域备受推崇的测定金融产品市场风险的计量工具一VaR(Value at Risk)。VaR可以这样定义:在某一概率情况下,某一特定期间内,预期发生的最大亏损额。例如,

“一天的VAR为5万元人民币的概率为95%”则表示在以后的一天时间内,发生大于5万元人民币亏损的可能性为5%。在使用VaR时,我们把风险定义为概率分布的标准差,许多情况下,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价格等的波动概率。利用VaR模型,我们可以分别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融资风险和管理风险定价。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高技术企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管理人员需要从超越

单个公司的、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公司管理:一方面,高新技术对与创新的强烈依赖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彻底的破坏力,所以企业应当建立更加灵活的组织机构以应对机构失调的风险;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公司的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单个公司的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战略联盟群;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对于该类企业的重要性要求公司充分尊重每一个员工的同时。也要控制员工流失、泄密的风险。

1.设计弹性的学习型组织和灵活的工作时间、地点。学习型组织是指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是高技术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源于高技术企业对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技术企业对持续竞争力的获得源于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学习型组织的不断自我突破和知识共享。

实践表明虚拟组织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组织,它是指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围绕着一个核心目的,凭借先进的信息沟通技术将彼此连接起来共同开展工作。这种组织非常的灵活,组员们可以是服务于不同组织从而实现组织间的配合。组织维系的时间也很灵活,可以使暂时的,也可以长期甚至永久。核心目的也是可大可小,因为组织的规模和性质都可以随时根据企业或者项目的需要灵活变动。虚拟组织相比于传统组织除了灵活以外还能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既能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还能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无拘无束的为组织贡献自己的智慧。

2.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战略联盟就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该项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势体现在:

(1)每个企业自身保持了产权的相对独立,整个企业的管理风险并不会因此上升。

(2)由于两个企业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则企业的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的严重程度和概率都降低了。战略联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运营,包括:虚拟制造,虚拟开发,虚拟销售,虚拟管理及虚拟服务等等。

3.以人为本和知识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将使组织和个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并做出更好地决策。然而,在我国现今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仍然存在着知识工作者的业绩没能得到公正有效的评价,从而影响知识工作者之间的人际沟通,并进而影响知识工作者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整个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愿景的实现。这样,企业面临着失去优秀的知识工作者的风险,为此,在规避人力资本相关的风险时,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鉴于知识管理是西方舶来品,我们在学习这个管理方式时,要与中国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以更好的服务于组织的使命。

(2)在技术开发的领导方式上,我们要掌握好责任分配到人和全员贡献智慧的平衡,既要有一个专家权威作为核心,又要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形成小组的整体的激励机制。

(3)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金字塔而言,有用的信息是上少下多,因此,企业应当建立特殊的沟通体制以有效利用这些内部信息。

四、案例

日本索尼公司是全球公认的杰出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从1945年5月,由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建以来,索尼一直以“自由豁达、开拓创新”作为公司的企业经营理念,在世界上率先开发出了众多创新的电子产品,积极地为改变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而努力。目前,索尼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民用电子、工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及娱乐业等领域的先导之一。

作为一家历时60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索尼之所以能够“基业长青”,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该公司异常出色的风险管理。笔者在此将紧密结合前文介绍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索尼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出色之处。

1.学习型组织的设计和建立。索尼内部经常举行各种技术学术交流活动,从董事长到一般员工再到外部学者,从子公司和分公司到总公司,索尼的技术交流活动就是一个全公司总动员,在这里员工们能接触世界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动态,吸收各种知识的营养,在这里思维自由撞击,不断有新的灵感产生,也常常能够让索尼的创新栏目又写下新的一项。

2.致力于同行业内的其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发展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要注意和重视外部的技术资源,引进外部技术资源不仅能降低研发成本,同时能降低技术风险。索尼在其发展历程中分别同IBM、飞利浦、微软和苹果等在各个领域合作过。

3.基于知识的管理,维持其创新能力。索尼公司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及其具有危机意识的在这一代产品尚颇受市场认可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研发出下一代产品。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得索尼公司仅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就成功地开发了5个日本首创,16个世界首创的产品。

可见,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外界环境随时保持警惕,并时刻准备着改变应对环境的变化,永远不停止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是其应对风险的最好筹码。

第5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项目技术;卷烟厂;安全评价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烟草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逐渐达到白热化状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烟草行业更是受到世界知名品牌的挑战。这就逼迫我国的烟草产业要不断实施以提高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目标的较大规模技术升级改造项目。

项目技术安全是影响卷烟厂项目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项目安全技术的风险管理其目的就是把不利威胁的负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把有利于项目实施的的积极效应尽量扩到最大。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要求卷烟厂必须采用正式的风险管理过程。只有采用正式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划分风险类别,进而辨识风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找出关键风险,找到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法。

2.卷烟厂的工程特点和项目特点

卷烟工艺的一般流程为:烟叶初烤打叶复烤烟叶发酵卷烟配方卷烟制丝烟支卷制卷烟包装

工程特点总结如下:

2.1机械设备投资大,成本较高。设备一般是内部专用,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损失严重。

2.2生产计划性强。由于国家政策限制,烟草企业只能按计划批量生产。

2.3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现代化的卷烟厂一般都采用大规模一体化的机械生产,生产设备相对比较成熟,生产过程基本全程自动化。

2.4工艺设备和工艺技术更新快。在卷烟行业,一般的工艺设备和技术使用时间都不长,不及时更新换代就很容易落后。同时,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今天,时代与社会对卷烟与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工艺生产模式大同小异。烟草行业生产品种基本一样,生产过程也差不多,工艺模式也相对比较固定,流程和模式都趋同。

项目特点有以下几点:

(1)单个项目实施起来时间长,周期长。(2)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明显,社会影响大。(3)施工组织复杂、难度大,生产规模大,资金投入大。(4)项目包含范围广,子项目多。(5)工程技术风险多,技术问题复杂,潜在威胁和影响因素难以精确预料。

3.项目风险分析

3.1技术风险

一是系统研发风险。新项目技术,复杂程度较高,项目系统研发的好坏直接决定零售终端质量与整个卷烟厂的利益。二是信息采集风险。信息沟通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思想能否正确传达,项目所需的材料、技术、机械设备等也是需要经过讨论、收集意见之后才能完善信息的。同时,信息采集也影响着终端建设,受系统影响、操作影响、人员素质影响,各项目上的数据采集水平可能存在差异。

3.2投资风险

一是硬件投资风险,项目所需设备,人力、物力等。二是软件投资风险,项目所需技术、系统运行的等。由于各项目人员的素质、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培训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3.3政策风险

一是国家政策风险。由于烟草行业新的工作重点,政策、方法、要求均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无法确定未来终端建设政策的变化趋势。二是投诉风险。由于烟草生产过程中如果稍有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其它安全健康问题。

4.风险管理的原则

风险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4.1主动管理原则。

4.2经济效益和满意度并重的原则。

4.3客观透明化管理原则。

4.4实时监控跟踪原则。

5.如何加强卷烟厂项目技术安全的风险管理

5.1总方针

5.1.1守法自律,增强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5.1.2预防事故,实现八无两控清洁生产。

5.1.3强化管理,开展源头过程终端控制

5.1.4持续改进,创造安全绿色卷烟工厂

5.2具体措施

5.2.1不断改造技术,注重项目产品的环保和健康。面对技术项目的安全问题,卷烟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有利于人类健康的产品。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保护和改善,对于项目产品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等污染物,要进行处理达标后再予以排放。要以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

5.2.2及时做好项目记录控制。卷烟机、包装机等各种机械装置在安装、维修、运行状态,风险管理人员应随时记录控制程序,及时对控制管理做出规定。另外,记录应保存一至三年,满足其可追溯性需要。

5.2.3注意管理细节,避免不必要的项目风险。对消防报警、灭火系统、安防系统、“两烟”仓库的设施和管理、隐蔽场所的设施设备、特种设备、生产设施设备、电气类设施设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相关方及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安全评估。

5.2.4建立环境、质量、职业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策划。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规划、识别、应对、监控、估计、评价等环节组成的。通过协调、控制、计划、组织等过程,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风险,要及时对管理体系策划的输出进行系统的评价,确保卷烟厂项目过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当企业的组织结构、职业健康、环境、过程、资源、安全目标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对管理体系进行变更和进行新的策划,尽量保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6.结束语

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涉及到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风险管理人员应尽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以最少的成本将各种不利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网络企业 信息技术 风险 管理

网络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它向人们揭示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方向。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资源基础,同时改变着经济系统的结构,有史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知识和经验被信息技术广泛地开发出来,这一过程又使人类文明得到了新的超越。

一、信息技术风险对网络企业的影响

1.网络企业的界定

网络企业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一类新型经济主体,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运作方式。根据互联网公司经营领域的不同,网络企业可以分成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网络应用服务、网络接入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四种类型。

(1)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即网络硬件业务,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设备制造业、网络服务器制造业、网络安全设备和光传输设备制造业。

(2)网络应用,即网络软件业务,包括网上开展各种活动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如Web开发软件、Web服务软件、搜索引擎多媒体软件等。

(3)网络接入服务,即ISP业务,包括利用公共电话网(PSTN)和有线网络(Cablenet)为用户上网提供接入服务的公司。

(4)网络信息服务,即ICP业务,主要指为提高互联网效率和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而开展的各种中介服务。

2.信息技术的风险效应

网络企业具有全球化、速度化、虚拟化、数字化等特征,信息技术是网络经济的支柱,也是网络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给网络企业带来巨大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信息技术运用中所产生的风险,不仅仅是安全性和一些单纯的信息技术本身的风险,还包括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运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它相关的风险,包括网络企业自身业务产生的风险以及遭遇外部攻击的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主要影响以下方面:

(1)经济损失。信息技术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给网络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信息资产的丢失或毁损,而有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始资料的丢失,其损失甚至超越了经济价值的衡量限度,就如同遭受火灾的人家,损失最为重大的往往不是财物,而是珍贵的纪念照片一样。

(2)客户流失。由于网络的互联性,使得网络企业的信息技术风险常常会波及客户,如果客户在网上交易、网上拍卖、股票操作等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风险造成网络服务中断,即使在短时间内恢复,也会使客户的利益遭受损失。风险的频繁发生会让客户对企业的安全性失去信心,从而造成客户流失。

(3)竞争失利。网络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竞争非常激烈,信息技术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害,常常会导致业务中断,而恢复运营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与此同时,正常经营的竞争对手就会占据领先的地位。

二、网络企业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网络企业来说,信息技术风险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问题显得犹为突出。但是,企业在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各项标准、措施难以发挥最佳效果。

1.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

高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是影响信息技术风险体系难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一般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由于对信息技术风险缺乏了解而导致对其不够重视,而网络企业的情形有时与之相反,网络企业是信息技术要素非常集中的行业,其高层管理者通常都有着足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会由于自信心较足而轻视信息技术风险的危害性。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这使得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风险管理方面的投资态度并不明朗。加之风险危害的发生很难准确预计,高层管理者便会报有一种侥幸心理,有意无意地忽视风险管理。

2.不良的风险文化

隐藏风险是人类的本性,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维护企业形象、营造乐观气氛而有意回避风险问题,而企业中重视风险隐患的人反而被视为保守和怯懦。一方面是风险技术管理人员小心翼翼地为风险担忧,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管理层对风险讳疾忌医,这种回避风险的氛围使企业的风险管理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在风险危机发生时,企业却往往忽略首先预警风险的人,而是更推崇那些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英雄”。

这种不良的风险文化极易波及整个企业,员工会对细微的风险隐患会采取隐瞒或忽略的态度,而往往一些看似无害的行为最终却酿成巨大的风险灾难。曾有100万个信用卡账号在40多个电子银行和电子商务站点被窃,尽管这40个网站都部署了防火墙及其他安全基础设施,仍无济于事,造成此次大型灾害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使得外部攻击得以轻松成功。

3.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中,多数企业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认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主要是技术人员的任务,使得风险管理常常出现脱节现象。风险技术管理人员所发现的风险隐患,经常不能顺畅地传达到有效管理层,造成风险预警的延迟。当风险造成危害时,只好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并常常因未能及早预防风险危害的发生而问责于相关技术人员。这正是一些网络企业建立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体系,但并不能发挥其最优效果的原因。

目前,虽然有一些成型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但是具体应用到某个企业时,还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其加以改造,照搬来的风险管理体系常常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要想将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改造,为我所用,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困扰一些企业的难题。

三、完善网络企业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普及风险管理知识

网络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信息技术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在网络企业中,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非常重要。这样做绝非杞人忧天,虽然风险防范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但高度的风险警惕性有助于网络企业及早发现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风险扩散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然而,在企业中,并非所有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有些情况下,尽管有些人具备了风险意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技能,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全体员工,特别是非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普及性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全体员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程度,理解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风险管理知识。这样,各位员工就会主动配合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由于个人疏忽而造成的风险危机,当风险隐患出现时,准确做出判断,能够采取基本的处理措施,并将情况及时而准确地报告风险管理部门。

2.营造良好风险文化,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当风险隐患被发现时,信息能够及时而顺畅地自下而上到达管理层,而管理层对此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企业中营造一种良性的风险管理文化,大家对于风险不再采取回避的态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的行为应当得到肯定。

信息技术风险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有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风险文化,才能保障风险管理体系顺利实施,及早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周朝民:网络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英)Ernie Jordan:Luke Silcock.IT风险――基于IT治理的风险管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慧勤: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第7篇

关键词: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风险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35-02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如软件、半导体、航空航天、汽车、医药等开始与同行竞争对手结成技术联盟(简称竞争性技术联盟),整合各自不同的技术、知识和资源优势,进行跨组织边界的水平式合作创新。这种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企业的知识储备、技术路线、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等的差异,竞争企业间知识共享活动成为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系统工程。在系统文献检索基础上,风险管理专家杨海曾提出风险控制问题可沿着“事前防范-事中治理-事后应急”的系统风险管理流程视角进行研究,使风险控制做到有的放矢。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影响因素基础上,从风险管理流程视角探寻知识共享风险控制策略,并综合形成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框架,以期为竞争企业参与技术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综述

(一)竞争性技术联盟的内涵

许多学者认为竞争对手是知识、能力、关键性互补资源的重要来源,与之合作将有利于获取资源倍增效应、激发知识的潜在价值并拓宽市场机会(Jorde & Teece,19891。学术界基于“竞合”视角对技术联盟的研究,其代表性观点有: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本文将竞争性技术联盟定义为:同属于一个行业的几家企业为实现某一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利用知识外溢和学习机制结成资源共享、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致力于R&D领域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多见于高新技术企业。

(二)知识共享风险的内涵

风险是不确定性给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知识共享风险则是知识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被不恰当的共享给主体带来的损失。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对知识共享风险内涵的探讨,其研究视角大致可分为普适性和情境性两类。

普适性视角:Smimoni和Loebbecke(20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模糊性是影响知识有效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识模糊性程度越深,越能导致合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在联盟合作中实际知识共享范围和程度与合约规定的发生偏离,存在机会主义动机的合作伙伴利用这种偏离过度吸收伙伴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私有利益。Hamel,Doz & Prahalad(1989)研究发现,企业间知识共享可以提高联盟组织整体绩效和单个成员附加价值,但单个成员知识被过度共享会使其核心能力丧失,导致竞争优势削弱。

情境性视角:汤建影(2008)研究研发联盟,发现企业间知识共享受到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联盟关系不稳定,引发绩效风险。李世清(2010认为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多是规模型竞争性联盟企业所特有的,具有较强的企业情境嵌入性,对这些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过程中,由于企业间在资源基础、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技术、管理不兼容问题,引发矛盾冲突、不信任等关系风险,进而导致联盟破裂,绩效受损。

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具有普适性和情境性的双重特点。综合两类研究,可将之归纳为绩效风险(Brandenburg & Nalebuff、汤建影、Zineldin);关系风险(smimoni、Claudia、李薇、李世清)和核心能力丧失风险(Hamel,Doz & Prahalad)。

二、竞争性技术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风险影响因素

(一)知识特性

知识的模糊性:联盟成员之间被转移的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蕴含于个人头脑或组织体系中,难以直接转移和共享。这就严重影响着知识在结盟企业之间的转移、对接、吸收和消化,进而出现处于“高位势”的企业知识吸收过快(很可能导致机会主义),相对弱势的企业核心能力丧失的现象,对合作的成败产生持续性影响。

知识的技术性:一般而言,与传统大规模定制产品相比,竞争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生产的产品内嵌的技术众多且系统集成对软件应用水平要求极高,其中的许多零部件和子系统由于用户需求单一,需要定向研发和生产。这可能发生两类情况,一是知识的可分割性一定程度上加快知识的传输;二是企业间技术知识的不兼容很可能导致合作失败,绩效受损。

(二)主体特性

竞合关系:竞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同时合作和竞争的交互过程,有高吸收能力和掌控类似资源的竞争对手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和应用在知识交流中被显性化的知识(Lou et al.,2007),这可能导致关键知识泄漏、不信任和机会主义行为(Kim and Parkhe,2000),为了预防这些风险,企业主体会采取措施保护自有知识。对知识保护程度越高,联盟内部的学习效果就越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共享障碍。

主体间学习能力不对等:联盟企业,尤其是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学习能力取决于已有的知识存量和努力程度。原有的知识积累是企业进一步吸收新知识的基础,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则与学习能力成正比。当双方都具备彼此互补的知识资源和匹配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对等的学习能力时,知识共享才能够平等。如果联盟企业在学习能力上相差悬殊,则相对弱势一方面临能力丧失风险,知识共享难以顺利进行。

(三)情境嵌入性

由于联盟内企业属于强联结网络结构,竞争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平台、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将对联盟成功产生重大影响。每个竞争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战略路线,在合作过程中会形成融合“gap”,这些“gap”越大,知识的相融性就越差,合作效果也越差。同时Jiang(2010)研究发现成员多样性的提高会提升复杂性和引发冲突,从而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竞争性技术联盟的多主体参与决定了管理上的难题将持续存在。

为了更直观的呈现上述,本文将之归纳总结如下:

三、竞争性技术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基于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策略

1.事前防范

(1)寻找匹配的合作伙伴。在选择联盟伙伴之前,竞争企业应该首先要尽量选择有相似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或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其次考虑那些在行业内有良好信誉、彼此熟悉的企业,形成知己知彼、充分沟通的氛围。

(2)拟定详细的合约,从制度上保障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竞争企业在结盟初期就要认真谈判。首先,确定知识交换的边界,既要确保自己在联盟中能接触到所需要的知识,又要避免核心知识的过量外流;其次,进行合作风险评估;再次,在协议中加入相关保护条款,约束为了私利而阻碍知识共享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

2.事中治理

(1)持续学习。持续学习能提高竞争企业对知识的接收、解码、消化、吸收和应用,缩短技术差距,更容易地进行交流和创新,实现企业自有能力的螺旋式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间合作的不确定性。持续学习还有助于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减少知识模糊性的干扰。

(2)建立信誉机制。能够维系联盟合作关系的,除了各成员对外在知识的渴求外,最重要的是高度的相互信任。竞争性技术联盟竞合的复杂性,更要求竞争主体建立起一种高度信任、强强联合的网络化组织: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档案,增强合作满意度,这样即使合作中出现技术能力不对等,竞争企业也愿意帮助对方,从而自觉产生知识共享活动。

(3)不断完善知识共享平台。投入必要的人、财、物资源引进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和设计、管理软件,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规律化,实现设计、管理和支援的数字化协同,实现高动态性、高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数字化研发创新,提高共享效率和效果。

3.事后应急

(1)尝试针对竞争性技术联盟的定位和战略目标,建立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数据及分析模型,每半年一次诊断联盟知识共享是否存在过度或不足,诊断战略目标是否在既定轨道。

(2)危机管理思维。建立高层风险应对小组,应对市场政策变化和成员企业的人才变动;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应对未来技术投放在产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制裁违规行为并进行经济利益惩罚。同时,中断当前合作并降低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二)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框架的构建

本文在剖析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影响因素基础上,从系统风险管理流程视角探寻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知识共享风险控制策略。笔者将综合这些分析,从“风险要素一风险生成一风险控制”角度构建出基于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框架,以期为竞争企业在技术合作中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其中,风险要素涉及知识、主体和情境因素;风险生成包括绩效风险、关系风险和核心能力丧失风险。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久期;凸度;利率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范围内金融创新活动的加强,利率水平变动愈加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率风险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水平变动,引起金融机构的资产或负债市值变化,进而导致其净资产和投资者投资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银行而言,通过变动利率敏感性资产的收益水平和相应负债的成本水平,利率波动会对银行净利息产生影响。

在银行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管理中,通过调整其期限和时间因素,可有效地管理不同期限内利率水平变动所引起的风险。久期(Duration)便是这样一种有效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投资管理者可以通过调节久期的大小来改变投资组合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从而确定在给定的利率水平发生变动时,投资组合总价值受到的影响。

一、久期原理

1.麦考利久期(Macaulay Duration)

1938年,麦考利创造并运用了久期这一术语作为对债券投资余额平均期限结构的近似估计指标。久期不仅衡量了金融工具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还引入了时间价值概念,将未来的不确定性纳入其中。它假设各资产的利率变化幅度相同,收益率曲线水平,且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的折现率相同。公式如下:

D为麦考利久期;N为到期前的期限数;t为收到现金的时期;Ct为t时期的现金流;Y为到期收益率;P为债券当前价格。

久期是所衡量的金融工具的平均期限,或理解成现金流收入的加权平均时间,即各期现金收入的时间乘上该次现金流占金融工具现值总值的比例。

2.修正久期(Modified Duration)

对麦考利久期做进一步的修正可得到修正久期,修正久期兼具时间和利率概念,成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义修正久期为Dmod,推导如下:

修正久期可看作是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久期越大,单位利率变动带来的债券价格变动越大,相应的利率风险越大。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小时,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近似地等于利率变动百分比与修正久期的乘积,且呈现负相关关系。

3.投资组合的久期

久期具有可加性,一个投资组合的久期为投资组合中各种债券久期的加权平均。其中,各债权的权重等于各种债券的价值在组合总价值中所占比重。投资组合管理者可以从债券对投资组合久期的贡献度的角度,考察特定债券的利率风险,即:

对投资组合久期的贡献度=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债券的久期

久期的可加性使得债券组合管理者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复杂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

二、久期局限性及优化

1.久期适用范围局限与有效久期(Efficitive Duration)

麦考利久期假设了现金流不受利率波动影响,这使得久期不适用分析于具有隐含期权性质的且未来现金流随利率波动而变动的资产。久期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就在于此,例如久期对抵押支持证券,可赎回债券等就不适用。

将资产组合隐含期权性质加以考虑,引入有效久期的概念。有效久期指的是在利率水平发生特定变化的条件下,债券价格相应变动的百分比。有效久期直接运用了反映隐含期权价值的变动的债券价格进行计算,且这些价格是以不同收益率变动为基础的。定义如下:

P-P+分别表示利率下降和上升时的债券价格;P0表示债券初始价格;Y表示利率变动。

2.久期精确性局限与凸度(Convexity)

久期公式所反映的是利率变动与债券价格变动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假设价格―收益率曲线为线性曲线。现实中,二者并非线性关系,即便是修正久期也仅适用于利率变化微小时的情况。当利率变动较大幅度时,由久期公式估计的债券价格变动值就会出现较大误差,影响久期精确性。

针对利率大幅变化的情况,可引入凸度这一概念来确保精确性。凸度衡量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即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值(久期为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一阶导数,即价格―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推导如下:

利用泰勒系列关系式(Taylor series)来估计债券价格变动的估计值:

三、久期缺口与凸度缺口

久期缺口(Duration Gap)定义:

DGap=DA-μDL

DGap表示久缺口;DA表示总资产久期;μ表示资产负债率;DL表示总资产久期。

凸度缺口(Convexity Gap)定义:

CGap=CA-μCL

CGap表示凸度缺口;CA表示总资产凸度;μ表示资产负债率;CL表示总负债凸度。

四、久期技术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净资产价值变动幅度与久期缺口绝对值,与凸度缺口绝对值,与资产规模,与市场利率变化幅度成正相关关系。变动幅度越大,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

2.利率变化微小时,可忽略凸度的影响而只考虑久期缺口。当久期缺口为负时,银行净资产价值变动方向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同,且任何利率的相同变化都会引起负债价值变动大于资产价值变动。当缺口为正时,变动相反。

3.利率较大幅度变动时,不能忽略凸度的影响。此时要主要考虑凸度缺口正负情况。正(负)的凸度缺口将对银行净资产的价值变动产生正(负)向推动作用。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务分析中,综合考虑久期缺口规模,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以及利率变动三个因素,以达到准确判断利率变动对银行净资产的影响之效果。

久期技术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中扮演着主流技术的角色。尽管存在诸如适应范围和精确性等局限,但在分析银行利率风险时,久期技术能兼顾净资产变动的因素,全面地反映利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仍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久期技术的合理利用必将有效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J・法博兹,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杰,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李弦,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研究.天府新论.2007.

第9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风险 阶段性反馈

本论文为教育部课题(12YJA790203)、辽宁省科技厅课题(2011401017)、沈阳市科技局课题(F11-263-5-26)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缔结的技术联盟,其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路径因各国产业实际状况而不同。国外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产业基础、产业组织、科研体制等不同,国外模式无法完全移植。联盟成员紧密合作关系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形成本国特色发展路径和模式需要以本国联盟的实践为基础。目前,在我国大力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背景下,在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及跨产业、跨区域层面,联盟蓬勃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观察素材。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国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定位于产业层次的共性问题,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宗旨。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体系中面向产业共性需求的子创新体系,属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范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但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战略联盟,国内研究主要着眼于传统产学研。前者一般是企业基于直接的商业利益和具体的市场机会进行的合作,而后者在规模、资源聚合的程度等方面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明显区别。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组织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如何凝聚产业创新资源等需要不断的探索。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的实践

第一,联盟组织实施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首先,联盟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制订。联盟调研成员企业技术需求,形成一致意见,将其反馈给科技部门,影响项目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与需求的对接;另一方面为联盟进一步组织成员申报承担课题做铺垫。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联盟在项目进展、阶段验收、难题协调解决、终期验收等环节承担管理监督和保障工作。

第二,形成联盟科研创新计划储备机制。科研创新充分体现成员的技术难题与需求,通过总结凝练到联盟的近中期科研创新任务中。充分梳理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储备和需求是联盟协调产业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基础工作。

第三,建设联盟公共研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是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的硬件载体,是联盟落实共性技术研发的实体依托。研发平台建设涉及资金投入、组织模式、人员配备、运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国家支持依托联盟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研发平台的制度创新最能体现其组织创新性,是推动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联合实验室”的做法不失为制度创新之举。

第四,联盟推进标准及品牌工作。大多数联盟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实质性的进行标准和联盟品牌建设工作。但在众多联盟发展规划中,都将标准工作做为中长期任务进行

部署。联盟具备推进标准工作的组织优势,可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做为支撑,在成员间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制度,形成技术规范,进而推动标准的市场化。

第五,探索联盟组织管理机制。联盟成立初期,存在诸多问题,如与外部科研体制协调对接存在一定的障碍,政府引导支持联盟发展的机制不健全,联盟的合作收益不明显,成员间合作关系的紧密度和战略协同不够等。这些均需要联盟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提高联盟凝聚力,为产业提供持续的创新源和技术支撑。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践中的风险因素

运作初期是联盟组织机制从无到有,最不健全、最脆弱的时期。此时,完善运行机制的思路,一是可以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相应补救措施的方法来进行;二是可以在事前通过分析联盟运行中的风险点,把风险控制作为组织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后一种方法需要联盟管理者对联盟风险种类、产生机理、风险后果及其不同因素间的关联等有系统、细致的认识。之前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的研究大多存在碎片化特征,不利于管理者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对联盟的风险产生整体性的认识。本部分结合联盟管理实践过程,从事前、事中、事后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考察反馈传导机制,以期为联盟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系统性、过程性的视角。

(一)事前风险因素

这些因素影响联盟结构及成员合作或竞争倾向选择。事前风险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包括企业间竞争程度、成员间互补性、对惩罚的预期等。第二类是指影响联盟成员协同一致的因素。联盟中的成员具有独立性,因此契约签订是成员间合作的内在需求。文化不兼容、成员内部决策的差异,以及问题等导致联盟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联盟成员的合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