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28
导语:在自然环境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黑龙江;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易受教学环境的影响,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随机抽取了黑龙江省部分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黑龙江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并根据黑龙江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发展策略。
1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1.1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
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中提出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各种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地和设备、自然环境等。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
1.2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现状
1.2.1体育场地现状
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必备的物质条件,通过随机抽取黑龙江省部分中小学,在对其体育场地情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表1):体育场地普遍用地紧张,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建设全部种类场地的条件和规模。总体来看,篮球场地建设相对较多,每所学校基本具备一个及一个以上篮球场地,而其他的一些种类场地设施,只有一些省市级重点中小学才具有,均不能满足学生课中和课外所需。很多学校只有一块操场,学校的体育竞赛、体育教学活动都在这里进行。课堂内外在体育场地活动的人群密度较大,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小,各项体育技能的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2.2 体育器材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研究发现(表2),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类型比较齐全,但是数量有限,特别是一些易于开展的学生较喜欢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器材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一些中小学采取学生自己带球上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问题。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学校体育器材管理不当、整修不及时、装备不完善等,比较常见的是篮球球框不牢固、地面破损、足球场地不够平整等,这些问题为体育教学埋下安全隐患。为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体育学习环境,管理人员应加强体育器材的采购、管理和维修。
1.2.3体育设施布局和配置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体育环境布局比较科学,但也有一些学校体育设施布局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和校园整体格局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和教学楼之间距离过于紧密,体育器材之间相互干扰,个别体育器材配置过于成人化,不太符合中小学生的身体特点。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基本都是水泥地,过于坚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骨骼肌肉并未发育成形,并且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体育器材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性。而学校也没有对体育运动过程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在体育活动中易发生安全事故。
1.2.4 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现状
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环境的影响,体育教学又是在相对开放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走访发现,部分学校地处较繁华的市中心地带,校园绿化面积较少,受到噪音、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易受影响,同时噪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体育教学效果。此外,黑龙江地处东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对一些没有体育馆的学校的体育教学会产生不利影响,妨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3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现状
1.3.1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体育活动开展的多少,决定了全校师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意识。据调查,校运动会是每所学校每年必须举办的大型年度体育活动,其次是组织和训练校运动队(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最常见),参加一些省市体育比赛,还有一些没有列为常规性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比赛等。
学校对体育的宣传力度,直接影响全校体育氛围的形成。走访调查发现,学校对体育宣传的形式多样,大多数学校设立学校体育宣传栏,体育塑像、班级体育主题黑板报、学校体育网页、学校体育获奖表彰等,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兴趣。
1.3.3 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现状
体育教学因其通常在户外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目前,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无法达成预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体育课程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体质、体能、运动技能以及心理健康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2.1加大体育场馆、器材经费的投入
体育器材的配备,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部门要根据中小学教学规模和学生人数需要,按照教育部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相关要求,尽可能增加体育经费投入,提供充足、优良的场地器材条件保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2.2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
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是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团队合作的机会,形成和谐融洽的体育教学集体和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
2.3增强对体育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应增强对体育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学校应尽量在户外体育场地周围种植各类草木,增大绿化面积,这样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污染的强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合理规划体育场馆建设布局,使场馆空气流通、光线明亮,各类体育器材的摆放要科学合理,器材规格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为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自然环境。
2.4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办学特色
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改善。一些空间狭小的城市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建设应考虑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空间,建设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和设施。针对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的气候特点,没有室内体育场馆的学校,应以冰雪为主题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创设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若谷.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福建体育科技,2012,(2).
[2]欧佩.天津市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3).
关键词旅游资源;竞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乡
南窖乡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山区,乡中心距108国道8 km。总面积40 km2,全乡所辖8个行政村,现有耕地521.33 hm2,粮食总产量130 t。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时还有果树、旅游、山场和牧草等资源。有各种果树40万株,主要品种有良乡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鲜果品历史最高产量达2 440 t。南窖乡东南部为石灰系岩石山地,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地。土质以山地褐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 m,大部分地区处在203~700 m,适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树生长。其中板栗是名特优品种,是“良乡板栗”的主产地。现有板栗树10.7万株,种植面积185 hm2,年产量220 t,市场销售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现对南窖乡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1竞合分析
南窖乡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竞争对象为南窖乡周边、房山区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遗址等,竞争的主要方面是对客源的争夺,因此首先明确客源至关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为北京和河北的双休日旅游或小长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团、家庭自驾游、学生或同事的团体出游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为从日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换心情,主要游玩活动为欣赏京郊山区的美景以及体验以景色为依托开发的一些游乐项目,观看一些文化历史的遗址,体验农家乐和采摘活动等[2]。
南窖乡主要竞争对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观,如十渡镇——主要以优美景色为主,有漂流、蹦极等活动,竞争力强;周口店镇——周口店遗址,历史悠久;琉璃河镇——琉璃河大桥和琉璃河遗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遗址资源等。周边旅游的优势:起步较早,名气较大,文物资源有些历史悠久,交通可达性强;劣势:有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同一个地方旅游资源指向单一,难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兴趣。
南窖乡优势以及建设方向:特色资源丰富,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古建资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吸引游客;生态环境保存好,遭受破坏小;由于去过的人少,对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乡的遗址可以让游人进行体验式旅游,不只是观光;发展生态农村[3],体验更高级别的农家乐;南窖乡现状资源丰富,涵盖了各色旅游资源,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同时应做好重点景观的突出,使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并将其整合起来,形成南窖乡的京郊农村旅游链。要充分发挥并扩大每个村的资源和优势,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将几个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整体。并且在每个村现有的范围上扩大其影响范围,例如可将村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乐项目等,将相邻的村资源整合联系起来。为提高与周边的竞争力,整个南窖乡要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充分发展“体验式旅游”,并建立生态村。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并起到保护环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乡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着劣势,如知名度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乡旅游资源分析与定位
明确南窖乡的总体定位,以生态农村为主的体验式旅游,突出各个村自身的特色,从而让游人体验到多种活动,并可以加强其合作关系,减弱村之间的竞争[4]。
2.1花港村—生态门户
现状:在建设一条方便出入的道路;盛产桃子。
建设方向:作为进入南窖乡的门户,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和门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态观光园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加大桃种植的规模和品种,每年春季举办桃花节,夏季举办采桃节,并以一些独特的活动增加氛围,扩大突出桃子的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一系列的产业链。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现状:曾产煤矿,但现已勒令停产;栗子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进行采矿区的生态恢复和改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景观,并可以介绍采矿的历史、流程,以此作为一个吸引游人的项目;充分打造栗子产业链,举办栗子节,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栗子产业链,形成栗子相关制品,带动旅游的同时推进自身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2.3大西沟——果林飘香
现状:水果、山羊、坚果、石材等资源丰富。
建设方向:充分恢复利用采石坑,形成独特景观,并且发扬页岩的历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态园采摘水果节,丰富种植的水果种类和面积,形成一定规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策略。此处不仅可以进行生态采摘,同时也可依傍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加大农家乐和采摘园对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韵犹存
现状:自然环境优美,被评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队、碾子等。
建设方向:由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气息,水峪村是南窖乡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村之一。以古建为重
(下转第394页)
(上接第389页)
点,依托美丽的自然环境,并适当调整水系。对比周边的资源,水峪村古建的优势在于可以作为开发为住宿的客栈,可以让游客们进行体验式旅游,旅馆和餐厅都可以参照古代的客栈和小店的样式,并提供与之匹配的餐饮和服务,以此来作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发挥此地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优质,建设相关的游乐项目,扩大水峪村的影响范围,将周边一定面积的山水都划入规划范围。与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环境保留较好,只要扩大知名度,其竞争力很有可能超过十渡。
2.5三合村——生态之村
现状:小型水库;小煤窑。
建设方向:对小煤窑进行生态恢复,可适当保留几个作为遗址,结合明清时期能源供应的问题,向游客讲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扩建水坝,以三合村为例建立生态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统,增加村内绿地面积,将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坝集合成一条系统,建成房山区第1个生态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风
现状:南窖乡最大村落;拥有遗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设方向:主打京西古道这个历史文化,将古集市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现昔日古道丰富繁华的场面,参考北京烟袋斜街的做法,将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区的烟袋斜街;修复部分受损的有藏传佛教意义的古桥,加大对游人的宣传普及力度。
3结语
京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直是京城人短途出游的首选。因此,京郊旅游业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其中旅游资源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和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对南窖乡旅游资源及其竞合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要明确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由客源、地域、资源特征等方面明确竞合关系,从而更合理的进行规划来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开发特色资源。当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建设的同时还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古建筑的修复留存,实现可持续发展[5]。
4参考文献
[1]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9):86-89.
[2] 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的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0(2):54-58.
[3] 王冰一.大都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自然补水系统;水环境;水环境治理;应用效果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建造和人类生存的必要保障。无论何时,当人类在索取自然水资源时,都会着重思考各种活动会对自然水资源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影响。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水资源不但给予了人类的生存繁衍的资格,还为人类社会不断繁衍发展来的种植农作物、城市道路建设、发电、国防要素等众多角度的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给出了希望。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不断被研发应用,使得人类对自然水资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和使用方式越来越多,过度的水资源使用使得大自然的再生能力赶不上人类的使用速度和污染速度,大自然中可使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恶劣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便,甚至是严重的江河水位下降、地下水源不足、水体污浊、频发洪涝等等自然灾害问题,以往发生的各种严峻问题都在警示着人类,使人类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
1自然补水系统现状概述
1.1我国水环境现状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进步,而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也使人们将水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得以实现,但人类繁衍过快使得地球人口过多、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水资源越来越多,导致地球上的水资源出现不足,并且人类的过度生产、开采使得自然水资源不断被污染,给人类社会同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只有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人类可以持续繁衍下去。
1.2生态补水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社会学者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生态补水进行深度研究,并且成果显著。20世纪末期,俄罗斯在国家的领导下修建了伏尔加格勒大坝,并且国家规定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大坝情况,要以每年的俄罗斯国民经济趋势和汛期坝内水量相结合来模拟每年春汛时大坝开闸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提前防护措施,保证产卵鱼塘和新耕种的农作物不被大水冲毁。田纳西河某地区的管理部门对其管理水库的放水量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放水量来增加下方河流的水量,改善下游地区水位低的局面。在澳洲地区,政府对自然环境中的水环境要求格外严格,境内所有区域都要按时检查上报所处地区的水资源环境质量,并且澳洲政府出台了多种有效的自然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环境治理的方法。相比于国外,我国由于国情原因,对水资源治理的研究时期要远远落后于国外,21世纪我国才逐渐开始了水资源治理的研究。环境研究专家张丽[1]以蔷薇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并得出了“垂直流水平流”的水环境修补策略,该策略的提出一经试验即产生了很高的效果,对于环境治理和经济收益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四川工学教授罗红兵[2]将景观水法和一维水量水质模型进行融合,从中计算出河道的水量情况和需要补水的水量。赵世付[3]将安徽省作为自然水资源研究的目标,对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城市生态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做出了详细分析,提出用河水补充城市内部水源的方法。同时,他提出使用因地制宜的补水方案,要根据不同年份的农业需求进行计划补水。卓俊玲[4]和同组研究人员对黄河的河口处湿地进行了虚拟建模,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建立了适合黄河的河口处湿地的自然补水体系,并且搭建了河口湿地自然用水的模拟体制和批准补水的管理制度。冯亚辉[5]协同组研究人员深度调查了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剩余水量补进白洋淀地区的可行性,并通过调查研究,设计出了多种线路预算,最终选取了最优线路,提交给当地政府。在社会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我国吸取了大量的有效建议,并实际展开了大量的生态补水工程,如远距离调水进行补水的庞大工程,从而对远离自然水源的地区进行有效补水,达到养护当地生态的效果。
2我国执行的补水思路
我国当前国情倡导我国社会应构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水资源使用方式,要构建和谐的人水协调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和自然水环境可以共同良性发展。在城市中使用污水资源再利用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城市地区水环境,并且城市中的污水在处理过后可以将水质调整到可用范围,而且净水成本低廉。面对我国当前水资源匮乏,各地区河流出现干枯现象,自然水环境日益恶劣的局面,采用生态补水工程可以有效利用工程施工调水补足水资源匮乏地区的需求量,使受补地区水资源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通过养护使其重新生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污水资源再利用和生态补水均是符合我国持续发展道路的补水方式。
3自然环境中水资源评价特点
3.1使用的多样性
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用途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可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供水,而且还可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保。在各用水户中,有的是消耗性用水,有的是非消耗性用水,只要合理安排,就能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3.2水资源补给循环性
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在开采取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不断补给,然后被开采和消耗,再得到补给和恢复,这种循环不止的规律,是水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但从水量平均的观点来看,多年平均取用量一般不能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否则将给自然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在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时,尤应注意。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但年取用水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并合理地利用水资源。3.3不可替代性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资源,是任何一种资源都无可代替的物质。
4补水系统中的污水资源再利用和生态补水的作用
在当前人类社会活动不断丰富的时代,在无节制的水资源消耗中,自然水资源已不再富足,持续的水环境恶化导致人类与水资源环境的矛盾迅速加剧,水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当前,世界各地的水域河流均有断流、枯竭现象出现,生态水体质量日益变差,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愈加恶劣。文章研究的补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水环境的质量。在补水系统中有着很多补水途径,最常用的就是污水资源再利用和生态补水[6]。
4.1污水资源再利用的现状及作用
污水资源的再利用就是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使处理过后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使用的水质量指标,重新投入生活使用。在当代自然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方式对当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具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可以阻止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是城市水环境得到改善,这对自然生态中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着重要作用,这项技术也被社会专业人士广泛钻研。当前,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可以做到将处理过的废水对城市内的绿植、公园、人工湖、河流等方面进行补水,并且经过处理后水质达标的水资源还可以用于洗车、清洁路面、浇灌路边植被。但我国对于废水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究的大方向一直放在生活废水和工厂废水的回收处理上,而对于大环境方面的生态补水的研究却没有较大进步,技术还不成熟。
4.2生态补水的现状及作用
补水系统中的另一种生态补水方式是利用工程施工将富足地区水资源跨远距离输向需要补水的地区,补足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态用水,遏制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通过养护使其重新生成自然调节的能力,养成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种方式对于自然生态中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显著的战略性作用[7]。我国当前研究开发出的生态补水手段有污水资源再利用、河流跨距离调水、人工水库引水、利用降雨等方式。
作者:秦晓洲 杨晓然 杨德模 易平 何建新 单位: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重庆市环境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可靠性、可信性等方面考虑,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实验室认证认可,如美国ATLAS耐候试验服务集团对其建立的世界性试验网络,统一要求进行相关资质认证,其入网的站点环境典型、硬件功能较全、管理规范。3)注重军民结合、资源共享。国外自然环境试验站在严格保密制度下,大都实现了军民结合和共享。如美军三大自然环境试验中心,以军为主,同时兼顾民用。俄罗斯、日本等国试验站也有着军民两用的浓重色彩。发达国家热衷于在全球或区域建立试验站,将成本降至最低,而使得试验收效最好。4)注重市场化运作,兼顾公益性。美、日等国以世界一流的自然环境试验能力,先进的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的商业,充分享受自然环境试验带来的效益增值。以美国ATLAS耐候试验服务集团为代表,其不仅拥有全球暴露网、各种自然环境试验加速装置,而且还研制各种环境试验设备。通过长期自然环境和实验室环境的独立研究、相关性研究,已可基本对全球气候环境严酷等级定位,而且在设备研制、标准制订和修订等方面具有公认的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极大地增强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了良性循环。世界知名组织和机构,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ASTM材料试验协会等,经常组织跨国试验或制定标准,市场化运作倾向明显,同时兼顾公益性。国内站网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站网管理起步较晚,但目前处于良好的建设、发展阶段。1)成立国家级站网,注重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21世纪初,国防站网和国家站网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自然环境试验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近年来装备环境工程的深入推广,军、民口均加大了投资力度,进行旧站改造、新站论证和建设。重点在布局,并特别强调规范和统一各试验站的资源配置,极大地增加了数据的可比性,我国自然环境试验管理已转向注重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2)注重管理技术研究、站网内部管理。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十五”和“十一五”专业规划中,都逐步加强了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内容,并力求针对性强、逐步深入,提高国防站网管理水平,引导自然环境试验更好地为型号科研服务。民口方面,国家站网设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下设站网综合管理部、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部、环境试验指导部和环境试验标准部,协调管理28个台站的试验指导、标准制定、数据共享服务等工作。工作领域扩展,模式趋向多样化,我国自然环境试验工作正在整体和纵深地步入注重能力研究、能力提升和规范管理的良性轨道。3)资源共享受到重视,开始市场化运作。21世纪以来,资源共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自然环境试验资源具有的共性特征使其倍受重视。例如,国家科技部通过初评、复审遴选的28个大气、(海)水、土壤试验站组成的国家站网就是对全国自然环境试验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其中包括国防站网)。市场化运作方面,国家站网广州站和琼海站做得较好,利用其进入美国ATLAS耐候试验服务集团全球测试网的知名招牌和影响,已成功进入汽车等市场。
国内外站网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国防站网“军民结合”的特征,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国防站网运行、管理的基本体系应该如图1所示。有一个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专家指导下,由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协助管理站网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包括政策支持、运行机制、站网管理、共享机制、服务模式、站网评价、工作质量监督、例会制度、讲座、培训和宣传等方面要素的管理系统。政策国防站网大多地处边疆、环境艰苦,其运行、理离不开政策支持,包括运行机制、奖惩机制、激励机制等,应由主管部门、上级单位、依托单位制定,支撑站网健康运行。运行机制从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看,站网实际上带有开放性、公益性。因此,国防站网应尽快建立“开放、稳定、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加速站网走向高效、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开放、稳定、联合、竞争”是保证国防站网长期健康运行,发挥潜在作用,实现站网“以军为主”、“寓军于民”、“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目标的关键,其基本框架如(图略)通过开放,可以减少重复建站,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现有站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数据可靠性、可比性,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然而,在某些现场信息和数据方面,开放应有一定条件,在国家安全保密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站网管理站网管理重点包括站网布局、结构层次、建立站网更新机制、现场管理和基本工作模式等,目的是提高和发挥站网能力,更好地满足型号研制的需求。站网布局国防站网目前的布局已覆盖了7个气候带、三大海域,其环境典型性在国内首屈一指,基本满足国防科研需求。对于一些有地域和海域验证要求的简易试验,根据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和评价的需要,可以借助资源共享,引入有条件的民用自然环境试验站有限制性地开展试验与研究,例如挂片试验、环境的研究等。结构层次可在国防站网内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能力大小,对试验站进行分级。建议分为中心站、试验站和试验点,促进具备优势的站点快速发展。1)中心站:环境典型,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规模和能力;能牵头承担跨行业重点试验研究项目,能进行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任务;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示范作用;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国防工业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保密资格认证,相关专业管理制度健全。2)试验站:环境典型,具有较强的水平、规模和能力;能承担一般研究任务,参与跨行业重点项目攻关并承担相应任务;通过相关认证;专业管理制度健全。3)试验点:环境典型,具有一定规模和能力;能承担试验任务。建议对于不同级别的站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对中心站给予重点经费扶持、对试验站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试验点根据承担的任务给予相应经费。建立站网更新机制,提高站网活力和适应能力国防站网应建立更新机制,激励站网成员不断创新。需制定一套站网评价标准,规定站网成员需要达到的能力及标准,设立专门机构,使站网更新常态化,增加站网活力。需要强调的是,更新必须保证现有环境的覆盖面,保证站网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新环境一律放行。站网现场管理1)建立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规定站网现场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2)建立现场管理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3)加强试验站技术带头人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共享机制随着自然环境试验趋向集约化、信息化、共享化、站网全球化发展,军民试验站实际存在着互补关系。近年来,国防站网不仅承担了较重的军品任务,还承担了大量的民品任务,在863,973等项目上,军民合作、沟通和协调越来越多。因此,为适应工作需要,有必要建立共享机制,重点在组织机构、技术体系、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实施主体5个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成立由主管部门领导,包括国家站网、中心、型号、重点民品项目等参加的专家管理机构,由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通过该专家管理机构,及早纳入需求信息,沟通存在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兼顾、共建共享,指导共享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1)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在“以军为主”的前提下,兼顾民用特点,做到试验场地军民分区、基础建设方面考虑到民口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材料试验和检测方面的现场配置。2)站网全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数据可靠性、可比性,满足各方需求,同时兼顾军民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尽快和国际接轨。3)加强共享数据库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现有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整合、完善和提高,充分发挥数据对产品研制、生产的指导作用。完善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包括现场管理、检测、照相、样品处理、接待、安全保密、应急处理、监督、例会等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为共享提供一种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将共享纳入良性运行轨道。人才保障要实现共享,必须有人才作保障。应面向军民口重点行业,培养一批熟悉相应专业和相关标准的技术人才。调整专业技术队伍结构,有计划地培养为国防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服务的人才队伍。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共享机制的实施单位为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和国防站网各试验站,责任人为中心主任和各站站长。服务模式共享机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力求使参与各方实现共赢。运行上,可采取多种服务模式,如纵向共享、横向共享、联合立项、站网共享、定点挂牌、数据共享,数据工程化应用、咨询与服务、装备环境工程服务、腐蚀调查与评价、委托及合作等。国防站网能力评价国防站网能力评价是站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站网吐故纳新的重要依据,使得站网管理更具系统性、配套性,可操作性、推动站网更具时代活力和创新能力。设立评价机构为了公正地对试验站进行评价,应设立独立评价机构,赋予其职能。该评价机构应由相关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成,进入数据库管理,需要时调取。评价方法以能力为核心基础制定评价方法,规范相关工作。评价方法应包括国防试验站具备的条件、评价程序、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不同能力试验站分级管理等。评价内容应包括重要性、典型性、基本能力、承担项目及成果、管理水平、资质等6个项目及21项指标,全面反映试验站的价值、自身能力以及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率。为了确保国防站网“少而精”的特点和“以军为主”的性质,应坚持站网试验站“环境典型”的特色,不搞重复环境。同时,应继承国防站网整合成立的国情事实,在相同评价内容上,分“入网申请站”和“在网站”,分别设置不同阶段的权重进行能力评价,对申请入网的试验站在关键指标上实施一票否决制度,而对于连续2次评分较差的试验站则原则上劝其退出站网,以确保站网整体布局和能力,激发站网活力。
国防站网成立以来,站网管理一直受到国防科技工业局的高度重视,在其支持下,已形成上述一整套迄今为止较为系统的站网管理体系。近期研究完成的运行机制、站网管理、共享机制、服务模式、站网评价等是该管理体系的核心,对国防站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该套管理体系的完善、相关方法的实施和不断改进,必将为新时期国防站网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尽快将站网打造成为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和研究的高水平基地,推动国防站网实现跨越发展,为产品研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教育;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26-02
人类总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社会经济生产的高速发展,却最终引发严峻的生态问题从而制约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因此,提高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全世界应共同培养的道德观与世界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应树立牢固的、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通过科学严谨的生态教育激励大学生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与义务,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一、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培养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面对大量的资源紧缺、环境破坏严重且生态开始面临退化我国对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日趋重视。尽快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成为我国当务之急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所有民众的投入和力量,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所以教育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保障与平台[1]。众多人才领域中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程度的高低,能直接作用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因此,高校教育尽快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不只是环境对时代的要求,更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要依据教育培养自身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打造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二)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教育所传达的既是自然环境知识也是生态保护意识,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教育可以培养其科学、低碳以及环保的生活形式、思维角度以及价值理念,同时也可使其道德及素养有一定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向前发展,最终促使各阶层各领域群体树立尊重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的结果将会影响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甚至会作用于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的好坏。可见,高校开展生态教育对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
(三)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清晰地认识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培养科学的发展观,了解现有自然资源不合理使用产生的后果。生态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自身职业目标相融合,建立符合学生特有的知识理论与技能,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及生态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在道德和价值观上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所以,在大学开展生态教育不能认为是单一的课程内容,而应成为促使大学生发掘当下环境的严峻性,形成科学的生态世界观,最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生态教育在大学开展的路径
(一)增设关于生态教育的课程
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不只是将固有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更应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因此,大学应多增设生态教育课程,可将生态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及教学评价系统中,以保证生态教学切实展开,真正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意识传达给学生。如可增设专门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以及文明行为的建设等课程,在学生间围绕生态环境的重点问题组织有关的课题讨论及研究,其涵盖的内容可以从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理论、国情现状、法律法规、现有的文明建设情况以及面对的问题等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增设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然中的生态环境系统,清楚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意义。学生也可通过反复认真地学习掌握全球生态系统的原则、组织形式、调节规律,例如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依存性、丰富多样性以及稳固性等。通过对内容系统的学习使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同时大学生经过相应的原理与知识的汲取,可以构建出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正确掌握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二)将生态环境意识“渗透”到教育中
为最大程度激发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创造力,从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价值观、道德意识以及科学行为,高校可在教育课程中加入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动。生态环境普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价值取向的错误影响到个人行为的缺失。因此,高等院校可依据现今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大学生思想意识觉醒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等作为生态教育的前提,以经济效益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选择的条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方式方法用以保护生态环境。
运用渗透形式进行生态教育时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使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明确人类在自然中并不是处于唯一的主体地位,其他生态物种所处的位置与人类相同,进而对人类的行动与意识重新调整,使其行为最终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与规律。生态教育课程的渗透形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树立优异的生态意识,拓展正确的行为能力。
(三)开设专门的生态化课程
在全世界倡导低碳节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生态教育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切合了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不妨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多样化学习为条件,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开放式生态课程体系。在大学开设生态课程其基本原则是让学生走出书本与课堂,走进自然和生活,以实际的观察与感受来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高校旨在培养全方位人才,因此应对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用最合理的组合形式将多样性的生态课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及思想意识进行自主的选择,最终达到促使其多方位发展的目的。同时生态课程的设立可鼓励学生多与自然环境亲近,进而发掘学生的各项潜能,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该课程开设后其重要性应与政治等基础学科一致,同时结合现有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例如针对生物多样性的衰减、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等课题进行开课、讨论和研究。
(四)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我国大学开展生态教育的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因而无法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中,不能使学生将其融入到个人生活习惯里。所以,高校教师要尽快开发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拓展全方位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培养生态文明及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态教育课堂中讲述的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仅巩固了知识内容,增强了个人动手能力,同时有效地加深生态环保意识。教师可辅助学生组织开展关于生态、自然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调研、讨论以及活动等,学生既在过程里享受到实践学习的乐趣,又能以亲看、亲听、亲感受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建立相关社团。高校应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关于生态环保的社团,不仅能在校内开展各类活动用以推广生态文明和自然保护意识,还可以与校外的环保组织进行联合活动,这样既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也能唤起社会群众的环保意识。
3.针对环保日开展校内活动。在专门的环保日,学校可积极组织各类演讲、摄影、辩论以及讲座等活动,如在每年定期的地球日各社团可针对生态环境的知识点、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演讲或讨论,从而使更多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自然环境、动植物以及各类资源的恶化和保护情况,我国针对生态环境所颁布的各项法律政策执行与管理情况,并学习一定的治理改善环境污染的技术方法,营造良好的生态学习校园氛围。
(五)引导学生过低碳生活
高校开展生态教育课程不光要教导学生科学知识和理论观点,更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主要是消费形式的低碳,不单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还包含对自然环境的消费,大学生应做到节约和理性购买,以个人健康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进而做到健康消费。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少购买衣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具、不购买毛皮制品、节水节电、不随地扔废物等,养成不浪费、爱节约、重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必不可少,其具有的前瞻性特点能有效地使大学生对人类、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处理。高校实施生态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生态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带动社会群众培养积极的生态环境意识与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文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鹏宇.大学生生态教育路径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
[2]李国华.大学生态教育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1).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前言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旅游业的兴起,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携带家人去外地旅游,不仅放松了心情,充实了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希望,而且对于旅游地来说,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扩大了当地的声誉,实现了社会的整体效益。然而,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不规范,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旅游中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当地人们的生活,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符合可续发展观的理念。旅游业发展的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旅游中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和谐的自然环境。
2.旅游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中的环境概念指的是在旅游活动区域内存在的各种地理自然因素的总合。旅游环境包括旅游目的地区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包括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大自然赐予人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供人们享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不仅是人们的物质源泉,也是人们的观赏旅游对象。古往今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去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关,把它作为消遣娱乐的一种最佳方式。人们或是流连忘返于清溪碧流之间,亦或是陶醉于奇山异峰中,亦或是在滨海沙滩独步旅行。大自然的幽静和鸟语花香吸引了人们不由自主的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出去走走,感受自然的神圣。正是良好的自然环境保证了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设想人们如果生活在一个垃圾满天飞、烟雾笼罩的自然环境下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形。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是自私一味从自然索取,特别是商业运作的旅游产业,把旅游作为经济活动,不断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自然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旅游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名胜古迹的污染和损坏、动物资源的灭绝、人文景观的破坏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导游对游客的引导不够,更主要的是游客自身的环保意识单薄,大量游客的涌入,造成旅游地区资源的紧张,高密度的集中人群影响了当地人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外商投资旅游地区,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开发中不尊重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文化风俗,造成当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如何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业界乃至全民思考的问题。旅游中的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投入和帮助,需要发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中。
3.旅游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设计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旅游业关系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发展。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开发商为了快速实现经济效益,在开发中没有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急功近利,对资源的浪费严重,停留在低层次的资源开采,而不是高层次的文化发掘,因此使得保存上百年的自然景观破坏。开发商对旅游业的开发以沉重的环境为代价,没能充分考虑开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表现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例如乱扔垃圾、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花等。大批次的游客进入导致当地的资源紧张,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公共设施的破坏等。
4.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4.1健全我国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旅游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首先要立法,从法律上来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确定旅游业的法律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通过法律的制定约束旅游产业,规范旅游产业的开发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不断补充调整。另外,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专门负责解决旅游业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4.2对旅游地区综合治理
旅游业要发展,势必会造成旅游地区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如果无法避免破坏的发生,我们就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危害。对于旅游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主要采取的治理措施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汽车尾部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对于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要求搬迁甚至是关闭。对于旅游地区的噪音污染,和施工队协商保证在人们的正常休息时间停止作业。对于河流的污染采用生物手段解决。。’
4.3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要保证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就要求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昂增加科技投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开发为现代的高科技开发。让现代化的技术和通讯手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事还要求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强化环保意识,提倡环保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行绿色产品的消费。通过综合治理手段,保证旅游业发展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城市;园林规划;生活环境需求
国家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
一、园林城市的发展变化进程
城市自产生之日起就是处于发展状态,直到目前并未结束。它正伴随时代而演进。古代、近代、现代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化进程。现代城市着眼于城市的环境。城市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若从广义方面理解是一回事,若从专业分工来讲也是建设事业不可分割的几个环节。建筑学家认为环境是建筑创作之源。园林学家也认为“景以境出”。城市规划学是否也应该把自然环境视为城市之本呢?这是要探索的。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建设城市就必然要破坏自然环境。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城市规划来不及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农村的面貌完全看不见了,还有县变市的情况,可以说来不及周密规划就大干起来。一句“三通一平”这就不知道要破坏多少自然的山水资源和树林。本来颇有起伏的自然地面一律用堆土机推平了。甚至个别有识的负责人想要保留点自然地形也没有来得及。作为我们从事风景园林这一行的看了就很不是滋味,心疼这些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城市并不注定就是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城市化的进程也不等于是人工建筑化的进程。城市的概念和追求都将循时代而演进,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高水平的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
二、保护城市用地内的自然环境资源
无论是旧城改造或新建城市,既然城市概念演进了,就应当切实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城市化进程就不是百废而后重兴了。自然环境资源主要指自然山水和森林、树林等,对历史人文资源当然也要保护。水、土、空气是三个主要的生态因子,而且与山水树木息息相关。而城市病和城市爆炸都是由于破坏了自然环境所致,并非自然灾害,实乃人灾。回顾我国的城市建设,除了像杭州、桂林这样的风景城市经过争取或斗争从而基本保护完好外,一般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就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了。首先是开山,破坏山林。因填海、修路或开采石料,可以把几座山毁掉,这就取决于如何看待城市了。当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资源产生矛盾时我们如何处理。如果真正出于不可解决的矛盾不得不局部地破坏一点自然环境那倒也无可非议,日后再以人造自然环境来弥补。但大多是未经周密统筹就随意把山林给处决了。有的即使不完全搬掉,但把山体之观瞻面开得既秃而又乱。天然或人工的水资源也面临破坏。城市用地上有江南水乡的现状,本来可以保留、利用甚至加以发展成为该市一特色的,也面临用平直纵横相贯的城市道路将水道网覆盖或干脆填掉。其实城市化的进程也应包括一定用地比例的城市绿地。这些绿地为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而设,而地面的自然景象全在地形之自然起伏。山、峦、谷、壑、坡、坝各具其自然地形之特征而且也是绿地竖向设计很好的地形基础。基于自然地形而稍加人力便可获很好效果。绿地得以地形骨架、地面水可利用自然地面排除,园林建筑有了附生的地形而具高低变化、植物也才有小气候环境的变化、园林也才有些峰迥路转的变化。
三、探讨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种方法
1、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2、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
3、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
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四、建设城市大园林创造物质条件
在创建城市大园林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水平。
1、引进新优品种,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素材,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是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新优品种要有个观察适应过程,栽种数量不宜过大。
2、要选育优良品种,选育优良品系的绿化树种,对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会有很大作用。
3、要研究树木生态,减少应用植物的盲目性与损失。
4、生长要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栽植地的面积有限,土壤不良,这都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现在按规范规定挖的坑是树木栽植的规格。这是不科学的,应按该树种可能生长的大小挖坑换土,并要有好的种植土壤,仅仅渣土过筛是不行的。有的还需要换客士。
5、城市绿化树种应丰富,要有特色。
一个城市和谐美好的环境要得以长久保持,自然离不开长效管理,只有管理到位,常抓不懈,才能让城市美丽常驻。把城市管理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遵循以民为上、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查找和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的综合型管理转变。
关键词:长兴岛;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城市色彩是指人们视觉上对于城市实体的整体风貌、综合性等所做出来的视觉效应。也是植被、建筑、环境等色彩的综合性特性体现。因此,城市色彩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是将人文环境反映的色彩、自然环境反应的色彩和人工加工后的色彩综合起来所共同体现的一种城市精神面貌。而城市色彩的专项规划,是基于色相、名都、纯度三个蒙赛尔体系而划定,这种划定方式,有利于对于现状进行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比通常所说的建筑色彩卡的点缀、主色、辅色等色彩推荐的优势明显。
一、规划范围与方法
(一)规划范围
长兴岛在瓦房店西南方向,渤海东岸。由长兴岛、西中岛、凤鸣岛、交流岛、骆驼岛五个岛屿组成,是中国第五大岛。总范围598平方公里,本次色彩专项规划是对2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内的城市色彩风格分层级控制。
(二)技术路线
国内外案例借鉴,分析建筑色彩风格特征,总结可借鉴的设计方法,指导长兴岛色彩规划;现状色彩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工环境三个层面着手。基于案例研究和梳理现状色彩环境进行评价,并从城市总体、分区、分类三个层级进行控制。
二、长兴岛现状色彩概述
(一)自然环境概况
长兴岛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的湿润气候,四季区分比较明显,空气温和,阳光较充足,属于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对于一个海岛类的城市,基于自然的山青水绿、浅滩阳光的自然环境都比较满足,结合其综合特点,其定位应该是清爽、简洁、淡雅、生动的温暖色调。
(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色彩是指一个城市经历岁月的沉淀后所展现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特点,从一些民俗、诗词、饮食等角度,寻找其特点的色彩组合,并通过一定的加工还原了城市文化环境色彩面貌。
(三)人工环境概况
现状调研从局部风貌、沿街风貌、整体风貌三方面色谱化、风格化梳理现状人工环境。
梳理现状城市色彩,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部分建筑色彩纯度较高稳定性差;2. 建筑主体色彩种类过多秩序性较弱;3. 相邻地块建筑风格差异化明显;4. 少数单体建筑色彩突兀与周边环境色彩不协调;5. 整体建筑色彩明度较低过于厚重;6. 第五立面色彩整体性较弱;7. 街道空间连续性不强导致色彩跳跃;8. 大幅广告与建筑色彩相冲,破坏街道的色彩协调;9. 施工过程对城市色彩不定期影响;10. 纵横交错的架空电线影响城市色彩的整体感知。
对于长兴岛的现状城市色彩,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一部分的建筑色彩稳定性较低,色彩的纯度比较高;2. 色彩的色品类纷繁复杂,缺少秩序组合;3. 临近地块色彩及建筑的风格差别性大,过于跳跃;4. 一些建筑单体的设计构思与周边的环境协调性太差;5. 综合的建筑色彩的明度太过厚重;6. 建筑色彩的第五立面整体性不强;7. 街道的色彩跳跃性大,整体的连续性差;8. 主要街道的不规则广告牌色彩过于浓烈,与建筑风格不符,破坏了街道的色彩感;9. 偶尔的施工现象影响了建筑色彩的展现;10. 一些市政类的明线布置如电线等,破坏了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
三、色彩层级控制
(一)城市总体控制
长兴岛整体形象定位是打造“山海相融、今昔呼应、风貌统一”的城镇空间。在整体形象塑造方面,城市主调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气候条件,城市主色调应该是“明快典雅的浅暖色系”,主体色彩确定为暖黄、黄红。
现状研究以人工环境色彩为主,综合自然环境色彩与人文环境色彩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色等方法,在对各类色彩环境色谱整体推演的基础上,整理出城市色彩概念总谱。在城市总体色谱的基础上,提出各分区的推荐主辅色和点缀色,以便于城市色彩在获得整体倾向的同时又具有各分区的差异与个性。
(二)城市分区控制
上位规划《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总体规划(2010-2030)》划定十大园区分布,基于园区功能定位和色彩分布特点,将园区分为生活区、生产区,从这两方面进行色彩控制指引。
以生活为主的园区包括:北部综合服务区、南部行政中心区、交流岛商务区、凤鸣岛旅游度假区。从整体和滨水两方面,推荐主辅色。整体控制导则:1. 同一地块内,建筑主调色只限一种,且面积占75%及以上,辅调色和点缀色用色不超过五种;2. 毗邻地块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应保持一致性,不破坏街区的整体上的统一和协调;3. 沿街低层建筑与同一地块建筑用色应呼应;4. 墙体面砖用色尽量用一种,避免用色跳跃,且拼贴时有规律可循;5. 现代建筑风格应体现线脚分明、造型简洁的特点;6. 待建地块应遵循分区色彩推荐用色,协调已建地块色彩。
滨水生活区控制导则:1. 滨水色彩应活跃温馨,与绿化景观、水体相辉映;2. 滨水两岸色彩相协调,体现韵律变化的滨水空间;3. 滨水建筑高度层次变化,打造亲水空间,色彩丰富赋予变化。
以生产为主的园区包括: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西部产业园区、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从整体和近山两方面,推荐主辅色。整体控制导则:1. 工业建筑应是亮灰色系,适当采用高彩度的点缀色;2. 科研办公建筑、商业区建筑应采用暖黄色、砖红色,灵活运用点缀色突出功能特征;3. 沿街商铺色调与地块主调色相近;4. 公共建筑应区别于工业办公建筑,削弱工区沉稳的氛围,突出活跃休闲气息
近山工业区色彩控制导则:1. 利用山、植被、建筑构建景观通廊,应该丰富工业区色彩层次;2. 承接自然色彩,融于青山碧海之中,局部高彩度点缀,色彩丰富层次鲜明。
(三)分类控制
依据功能构成与色彩风格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类区别控制:1. 明朗温馨的居住建筑,运用高明度、低纯度的黄色、黄红色系,建筑空间布局应形成高低、进退变化,塑造丰富的城市轮廓线;2. 活跃动感的商业金融建筑,烘托热烈的商业氛围,应采用一些简单明快的颜色组合方式,通过对一些明度和饱和度等颜色方面的控制调整,如亮灰和暖黄等,于蓝色、红色等饱和度高的颜色搭配,而实现一种轻松、简洁、醒目的视觉效应。同时对于商业的一些广告牌子、招商牌子的风格、长宽高等进行模板化的规格设定,避免风格繁杂影响整体的效果;3. 优雅温和的商务办公建筑,主调色多采用蓝灰、亮灰、暖黄色,使得商务办公环境的文化气原得到突出。高层商务办公建筑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元素,建筑色彩应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4. 厚重动感的工业建筑,最大限度满足功能需求。主调色以亮灰、蓝绿色系为主,配以较高纯度、饱和度的色彩体现动感,注重局部点缀色的应用;5. 精致含蓄的科教文化建筑,主调色以高明度、低饱和度的亮灰、砖红色为主,通过生动的建筑色彩烘托人文建筑。
同时,对重点色彩控制界面也进行控制引导。1. 完善街道空间的连续性,街道属于一种连续性的空间,空间的布置过于跳跃则有断点的感觉,因此,相邻的一些建筑风格和色彩要有一些相似的或者近似的色彩方案,以便形成一种连续的色彩空g感;2. 滨水空间要有丰富的变化及韵律。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打造界面,因此,建筑风格色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尤为重要。滨水的岸边风格在色彩、纯度等方面,都要有一些相近的关系,风格上也要协调,并注意一些变化,满足其丰富性;3. 优化整合的第五立面,和城市建筑立面一样,追求一种色彩倾向。整体色彩统一协调,坡屋顶以砖红、蓝灰为主,平屋顶建筑力争屋顶绿化,以明度较高的灰色系为主,全局统筹整合城市第五立面;4. 要主副明显,对于一些交通设施、市政类的工程设施,要有一种朴素质感,尽量展现本色,而对于一些品牌类的产业,如门面、办公等,可以展现其本身的标志色彩,如麦当劳的M等。除了以上城市色彩控制所涉及的方面,还有一些因素也对城市色彩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城市绿化、建筑风格、外立面、公共设施(广告牌匾、空调等)对城市色彩也产生重要影响。
1. 指标体系
利用CiteSpace对以往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与课堂学习环境共现的关键词有“教师支持”、“合作学习”、“课堂参与”、“生生互动”、“信息化环境”、“多媒体”等。鉴于此,本文将课堂学习环境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其中主观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客观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如表1所示。
2. 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了封闭式问卷,共18道题。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中学生物理课堂学习环境的现状,以及不同年级、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笔者分别选取了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北京市第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九中学4所中学,兼顾初、高中,示范校、非示范校,完成有效问卷309份。最后,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了检测问卷的信度,我们将三级指标平均分输人到SPSS中,发现Cronhach's Alpha值为0.793 ,说明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细分为6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应3道题。为精确量化结果,采用五点法依沙对“不符合”、“不太符合”、“不大确定”、“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按1-5分赋值进行统计分析。将杉验值设定为4,对三级指标进行单个样本t检验,得到表2。
由表2可知,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纤环境、时空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各个学校在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中的H;空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相较而言,设施环境还有待改善。可见,当前课堂设施质量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环境的一大因素.
3. 北京市初、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环境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