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8-31 16:37:29

导语: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3-03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莘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聊城市辐射中原经济区“桥头堡”的前沿阵地。莘县农业人口88.8万,耕地面积128.5万亩,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莘县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契机,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粮食总产20.2亿斤,蔬菜总产320万吨,小肉食鸡出栏6亿只,生猪出栏110万头。全县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农业产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

(一)农业产业规模偏小

目前莘县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等多个行业,产业涵盖面较广,但都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手工作坊式的产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产品少,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效益不明显。从全县农业发展整体来看,莘县的主导产业近十几年来还保持原有的几个,并未增加,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莘县目前的主导产业及围绕主导产业的衍生产业还太少,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也太小。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首先,企业规模偏小。与发达县市相比,莘县龙头企业的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有41.3%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最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有100亿元左右。而莘县龙头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过2亿元的只有12家,连接基地800万亩,辐射连农户100万户,辐射、带动率只有37%。

其次,质量品牌建设落后。目前有些企业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没有对产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造成农产品残留农药、兽药超标。莘县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较为普遍,还没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样超大型的、足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大量农产品仍以初级原料销售,并且农产品还未真正做出品质和环保品牌。

再次,营运资金不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逐渐转化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导致龙头企业运作资金不足,龙头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无力更新厂房、设备等,从而制约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自身竞争力。

(三)“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县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首先,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农村,由于农民缺乏联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单个农户很难与龙头企业抗衡,在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龙头企业往往凭借自身的主导地位和自身优势,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占位了己有,龙头企业总是尽可能的压低农产品价格,甚至个别企业拖欠农户资金。

(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产前服务满足不了。比如,农民对当前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进蔬菜瓜果品种的趋势找不到方向;对农药和化肥的选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确选择适合的农药和化肥。二是产后服务跟不上。目前莘县某些农产品还存在卖难的问题。三是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也存在严重不足。如在二三产业的投资效益和投资机会激增的情况下,农用资金被大量挪用挤占,收购农产品不能兑现,出现拖欠现象。四是农民进入市场后,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生产干预减少,农民对“种什么”“怎么种”等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大,而农业产业化服务在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农民在调整种植结构时的无措。

二、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

做大产业基地,构建规模优势。充分利用莘县农业基础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通过指导规划、配套技术、资金扶持、基地龙头带动、奖励先进企业等手段,形成莘县自己的乡镇区域布局、打造绿色生态、集中规模的发展结构。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集中精力做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规划,建基地,助推莘县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积极自筹资金、多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及时对路、渠、电等设施进行规划和修整。大力发展园区。着力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大棚种植区、露天种植区,明确各产区功能,细化育苗区、种植区、储藏保鲜区和销售运输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莘县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推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创品牌,努力提高主导产业品质。不断改良作物品种。通过技术传播,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摒弃产量低、效益差的品种,引进优良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为主要品种,打破了过去地方品种为主的格局。加强技术培训。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

再次,建网络,优环境,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建设经纪人队伍,莘县各乡镇专业合作社应大力组织村组干部和经纪人先到广州、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为农户跑信息、找市场、引客商,解决“卖难”的问题。同时,应多召开农村经纪人座谈会,了解市场信息,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奖励。鼓励莘县广大农户参加与企业或农作物市场的对接活动,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户与莘县本县及莘县周围城市企业或超市达成农作物供应协议。

最后,提升莘县现有的农业等级,提高莘县农业档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目前莘县蔬菜瓜果基地大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农户自身要求,新上设施农作物,增加亩产收益,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等设施蔬菜。改良种植品种,真正提升莘县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档次,增加农民收益。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首先,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加工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加工转化优势。要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扩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龙威肉鸽厂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改造和扩建,真正做到规模化生产,增加企业效益。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还要鼓励兴建新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以肉食加工业为重点,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或兴办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要和兴办企业同步进行,为新建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证其后期发展。

其次,做优名牌产品,并建立质量上的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应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产品的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一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器材装备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生产高科技含量、长保值、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二是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帮助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机构以及推广机构合作,吸引科技人员以自己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到企业入股。三是积极开发高品质的产品,并将其发展为国内甚至国际品牌。莘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并积极支持企业将标准化的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质新产品。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大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网络,采用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将莘县的农业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五是根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确定重点企业,优先扶持。

(三)以市场化管理为标准,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首先,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总结各地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龙头企业群,使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企业成片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明确权利责任,规范合同内容,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再次,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扩大品种和范围,重点支持企业的原料产地基地,帮助农民很好的参加和利用农业保险,使农民在灾情发生时能得到保险赔偿。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降低龙头企业破产风险。引导出口型龙头企业使用信用保险,在国(下转176页)(上接34页)际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给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减少的同时缩减龙头企业参保费用。同时,给予龙头企业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监督约束机制。要加强对莘县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了解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带动农户的等情况,在政策依据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还要加强监测力度,保障及时发现生产不合格的企业,并坚决取缔不合格企业,以保障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秀企业的发展。可以设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自觉提社会责任意识。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要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务职能,要按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恰当、有效的扶持政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行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各种形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县乡政府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服务。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43.205

1 引 言

农业产业化,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以一个产业为核心,农户与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利益方为取得规模效益自愿结合在一起,以特定的组织形式将各方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大阻碍,金融行业的逐利性驱使资金往往流向资金回报率更大的产业,而农业作为一个回报小、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经常会遇到缺乏资金的困境,尤其是当农业生产上缺乏资金时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落后,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重视农业产业化的融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农业大省江西省来说,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尤其重要。把农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小生产、大市场”矛盾,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与转化;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加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但农业产业化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大都处于初创和成长期,规模有限、治理结构不完善、赢利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再加上资金需求具有“少、频、快”且季节性强特点,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还是农业产业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江西省现实的状况来看,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农业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软弱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很难得到满足,从而影响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因此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环境,构建有效完善的融资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家在推进农村金融全面深入发展方面配套了很多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但仍然无法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农户提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微观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之间,仍然无法达到交融的状态。长期以来以小农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与落后的农业融资制度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和利益的权衡而倾向于从农村撤走资金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资金问题尤显突出。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生产风险较高、随机性较大、生产周期长并且收益较低,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融资方面的不利性。江西农业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的决策层及其高层缺乏熟悉资本运作、融资等方面的行家里手;二是部分龙头企业的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三是农业加工企业项目立项不够准确,项目发展的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企业还款能力差,还款意识也不强;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盲目扩大规模,缺乏战略眼光,导致企业后续资金无法跟上,企业经营运转困难等;五是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殖业、种植业一般以猪、鱼等养殖生物和苗木水果等种植附属物作抵押。这些抵押物价格波动大、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

3 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对策

(1)加强财政性融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改革现有的农业税费制度,综合利用国、省、县级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手段,尝试发行省、市政府债券,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筹备资本。

(2)发展政策性融资,发挥行业扶持作用。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性融资活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考虑政府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降低利息;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进行担保,提高农业企业的资信度,帮助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还可作为中间担保人帮助农业企业吸收社会投资;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为农业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帮助农业企业开拓新的新的融资来源。

(3)提高政策性银行信贷融资支持力度。由于政策性金融在设计中未能充分地考虑商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优惠信贷的作用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其不合理的贷款政策突出地表现在:政策性贷款的期限和利率不合理,现行的政策性贷款执行还不到位。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的来源应该坚持以政策性贷款为主,即主要通过利用贴息或低息的贷款,支持农业企业、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包括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等。

(4)建立农业产业化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可调动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融资的积极性。可考虑采取两种方式:省、市、县政府组建,农业经济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出资为主,农业经济市场筹资为辅组建信用担保机构,突出农业产业化导向,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但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维持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或者考虑政府与其他组织混合组建,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是以政府和其他专业性组织为共同出资人,吸收其他市场主体投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这种担保机构拥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征,实行合作经营。这种担保机构运行方式是政府根据市场原则与政策标准推荐担保对象,然后是商业担保公司按市场化要求进行担保。这种的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担保机构在讲究社会效益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同时,也追求自身效益。使担保机构达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解决出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效发挥金融担保机构的作用,使更多农业企业受益。

(5)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业解决此问题。基金资金来源包括国际援助、政府财政拨款等。基金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运用投资资金,投资方向侧重于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根据项目的性质采取低息贷款或利息补偿等资金使用方式。

(6)改革商业性融资,发挥金融市场的配置作用。建立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善于加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改进对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借鉴国外“绿色银行”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建立农业金融担保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担保市场,为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担保;大力发展农业资本市场,放开直接融资,主要是从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股票市场等方面进行融资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使社会资本转化为农业资本。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得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以财政性金融支持体系、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构成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农业产业化资本形成及其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为基点构造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机制与路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核心演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模式的基本框架。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有效发挥财政与金融手段,充分对接,各取所长,综合政府与市场的配置资源功能,从机制上精心安排,才能缓解直至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这也正是农业融资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融资的特殊之所在。在财政性、政策性和商业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从各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可选择和采用财政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等的组合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关联性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310-314.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7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116-02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6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以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目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如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已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首先由山东潍坊市于1993年提出,是指农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从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出发,在保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以系统化服务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对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原则,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结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系列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组织模式[1]。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想的实际运作。

2.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农业经营运作新机制,顺应了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城乡利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道路通讯、仓储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从而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农业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通过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使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克服了家庭经营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提高了市场供应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兼顾了农民和从事不同生产的经营者的利益,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的素质和收入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内容到机制都在不断的进步,形势也日益多样化。但是与其他产业比较,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是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最大挑战的产业。要认真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有的放矢,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动机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经营者必然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重要手段便是加快农业内部的分工过程,增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协作,从而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很缓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发达,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市场发展不充分,且带有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农民生产带有很强的自给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市场机制基本无法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近年来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多,能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更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目仍相对较少,且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龙头企业71691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4779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6.67%),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主要从事农产品粗加工[3]。此外,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起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总体上看,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产品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居多,品种单一,真正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高的骨干龙头企业少,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难以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完成产加销生产环节的一体化过程。

3.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低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每个农民平均生产的粮食仅能养几个人,而发达国家能养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这是因为我国从事农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员有限,没有技术传播和创新,农产品的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如果不尽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同发达国家进行较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只有依靠农民,产业化经营才能蓬勃发展,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缺乏科学种田的传统习惯,熟练劳动力少,管理人员更是缺乏。同时,由于受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容易满足于温饱,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此外,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农民都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留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农村务农,他们虽熟悉传统的耕作技术,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差,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城市就业,从事基层科技工作的寥寥无几。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运用,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4.低值性高风险的农业特点,导致农业的投资动力不足

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农业对自然的高度依赖性直接导致投资农业的高风险性。农产品的低值性直接导致投资农业的低效性。低值性是指由于农产品的低附加值、低供求弹性、非商品性所带来的低效用价值的属性。农产品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明显不足,导致其附加值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下,投资农业极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同时,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粮油棉产品的市场开放度低而且供求弹性小。如果产量大幅度增长,现实中其产量增长的幅度往往赶不上其价格下降的幅度,这也就是我国近些年来农民常常遇到的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农产品供不应求,其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可能又赶不上产量下降的幅度,因为最主要农产品具有非商品属性,它们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稳固,从而国家必然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政策。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今后农业、农村、农业工作中的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为此,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围绕加工抓调整,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及产业群。

2.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强弱对整个产业化链条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做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可通过政府和中介机构等的引导、搭桥,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多种所有制、多形式的联合组织,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目标。规模的扩大、产业链条的延伸将有利于“龙头企业”的资本积聚,并尽快发展壮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将更多的农户带人市场经济,让农民的劳动通过市场实现价值置换,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3.加强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政府在科技立项上,优先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筛选一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重点在良种的培育、标准化的种养技术,以及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企业,开展科技下乡和技术服务。要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4.实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搞好产销衔接,这就要求将“龙头企业”和众多小农户的利益合理地结合起来。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要考虑采取灵活的、多样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的联结方式。二者的利益要兼顾、要分配合理。“龙头企业”也是以盈利为目的,否则就难以发展壮大;农户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极为有限,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保证其应该获得的起码利益。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应该考虑承担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部分风险,而不应该将风险全部留给农户。企业应开展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活动,探讨通过“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相互约束的契约。以保证各方利益,特别是保证农户的利益。尝试实施“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和联产、联营、合股等合作方式,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扶助并鼓励农民参与,使得政府、公司、特别是农户三方受益[4]。

5.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 实际上是个推动农业市场化的过程,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此,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必涉及生产,流通、消费、金融、保险、外贸和科技推广等各个领域。因此,必须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各类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的地位,规范各方的经济行为,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③

参考文献:

[1] 马骥.农业产业化问题初探[J].辽宁经济,2008(1).

[2] 迟铁.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时代经贸:中下旬,2007(12).

[3] 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4).

[4] 刘遵峰,杜丽娟,李瑛.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导刊,2007(10)

Probe into the question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Yaoyao

第4篇

1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 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 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 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农户的努力,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宫银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还要积极创造内部条件,实施五“跨越”、五“加强”。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有相当规模的流通组织批发市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为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对灵乡镇、陈贵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究。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近几年来,在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大力指导和政策扶持下,在“龙头带动战略”的实施下,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通过调查发现,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一是大多数龙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手段原始,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明显。如灵溪公司年销售额不足一千万,虽然产品畅销省内外,但生产量不足,常常出现断货现象。二是几家较大的龙头企业消耗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外地,很难带动本地农产品的生产。

(2)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等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另外,企业的品牌效应不强,无公害农产品牌很少。

(3)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因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常常成为废纸,从而会出现价高时农民直接向市场出售和价低时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用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畅通和完善。一是思想观念落伍。长期以来,由于受矿铁资源型经济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农业视为一项弱势低利产业,投入很少。据调查显示,人们对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占了很大比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且年龄趋向老龄化,大部分农民还经营着“生活农业”,仅满足于饱肚子。从龙头企业的角度看,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中,还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经营机制落后、开拓市场意识差、不注重人才和科技的开发等问题。

二是资源配置效率低。由于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品种和质量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另外,企业加工能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存在粗加工企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问题。

三是企业发展存在制度缺憾。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如“公司+农户”的原始组织形式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农户和公司各自的违约事件也频频发生。同时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龙头企业在产权上划分不清、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等因素,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是企业发展缺乏畅通融资渠道。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要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短缺,而事实上中小型龙头企业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难度非常大。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弱、企业获取资金渠道少、金融系统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都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影响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五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目前农产品加工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都很少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较高要求,认证率较低,品牌效应不好,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销售市场竞争力。

(2)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从政治环境来看,涉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涉农部门虽然为农业基地提供了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但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要求农民种什么、弄什么的多,而指导农民怎样加工、怎样进入市场的却少。另外,缺乏切身的指导,真正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生产实践的并不多。从经济环境上看,企业发展缺乏优良的市场环境,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省、市、区都在大搞农业产业化,国内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市场环境壁垒重。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对一些龙头企业出口产品有利,但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除固有的高关税壁垒外,技术壁垒、反倾销“舆论壁垒”等新型“绿色”壁垒都呈上升趋势,这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从社会环境上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发展相对滞后。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也要积极创造外部环境。

1、从内部发展机制上,实施五个“跨越”

(1)创新发展理念,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跨越。一般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需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发展龙头企业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而且各有关部门也要把支持产业化经营作为自己的责任。根据灵乡镇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考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二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鼓励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把基地浓缩成园区。要在主导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科技园区。四是用工业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逐步完成以原材料产品结构为主导向以加工产品为主导的过渡,实现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控。

(2)强化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重点倾斜,提供财政金融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国债资金和财政补给等其他涉农专项资金的支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金融系统关系,为龙头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低息贷款或正常贷款;龙头企业自身应该积极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另外,加快建立推进农业专业化的投资融资新机制,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收外项资金。

(3)采取多种对策,盘大盘活盘强龙头企业上的跨越。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应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对策。对有影响的企业要一企一策;对有基础的企业要进行改造,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手段,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对有潜力的项目要招商引资;对现在有基础、无龙头企业,要围绕产业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延伸进行项目创新,延长产业链,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把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吸引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转(4)处理好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是一个利益机制分配问题,要处理好利益关系需建立三个有效机制。即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真正实现利益共享,农户与企业连体又连心;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产业化组织要建立风险基金,以补偿市场所造成的农户减收和企业亏损;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以保证合同顺利履行。

(5)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上的跨越。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的跨越,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积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造就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的、有技术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农副产品,推进产业化的科技进步。

2、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搞好五个“加强”

(1)加强改进农业领导方式和工作。建立一个相应明确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负责规划、指挥、监督、管理和服务。对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需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助抓,形成上下抓龙头企业的合力。镇党委、镇政府对龙头企业建设情况应每年定期组织专项检查进行总结评比。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探索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途径。

(2)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市场网络建设,规划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加强农技部门搞好科技服务。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良产品,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为保证原料来源,不仅要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各种设施,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还要安排农业产业化建设专用资金,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

(5)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需继续加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梁荣:农业产业化的顺应和推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大冶市灵乡政府信息网

[4]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政府;寿光市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和Roy A.Goldberg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并让农民参与,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本文通过对寿光市自198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过程的分析,试图厘清寿光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的展创新进程中取得积极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今后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寿光市是山东省潍坊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道,97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寿光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中南部土壤肥沃,人均占有耕地较少,但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总储量31.15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2.3亿立方米,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是寿光粮食、蔬菜、水果主产区,温室蔬菜大棚就发源于这里。

寿光交通发达,是胶东半岛入京、去省城济南的必经之路,济青高速公路,潍高、新海公路横贯东西,昌大、羊临、羊田公路和羊益铁路纵贯南北,其他国道、省道、环城路、县级、乡镇公路四通八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路通车总里程2700千米,较为发达的交通优势使得寿光的农产品更好的接近市场,为寿光蔬菜的面向市场化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健全了市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技术研发方面就成立了12处研究所和技术中心。民办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尤其专业技术协会达228个,会员8700多人,成为集科研、科普、开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普实体,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寿光农业树起了品牌形象,文家等5处被农业部和省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三、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实践

寿光市是国家、省确定的蔬菜、果品、水产等综合商品基地,著名的蔬菜之乡。改革开放后,寿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1991年是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寿光市根据当地蔬菜生产传统,开始发展商品生产,蔬菜面积迅速增加,1982年达16.8万亩,为1980年的近两倍。随之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等矛盾暴露出来,1983年秋菜因流通不畅而烂掉5000万公斤。全县由此重视流通,逐步建设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1989年为提高蔬菜效益,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该村当年建17个大棚,每棚收入2万多元,引发了全国的“白色革命”。

1992年~1996年是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阶段。1992年寿光市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全市先后建设大型专业市场30多处,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40家,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1996年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6:4,蔬菜总产225万吨,水果17.9万吨,菜果发展为支柱产业。

1997年后为农业产业化深化阶段。1997年寿光市制定农业现代化方案,把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有机结合。一是科技示范园建设。全市实施5大示范园建设,包括稻田镇两个国家级示范同。至2000年各乡镇共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85处,带动全市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二是优化农业结构,2000年粮经种植面积比例4:6,瓜菜种植78.4万亩,总产35亿公斤。三是科技兴农。开展与国内外的合资合作,投资2.5亿元,建成7.5万亩的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借此引进生物液肥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推广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引进外资建成以色列海泽拉实验农场等现代化农场,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达58.6%。四是标准化生产,解决产品安全卫生问题。进行产品产地环境治理,推广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均建立蔬菜质量检测室。五是开展现代化营销,组织蔬菜基地或龙头企业,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服务。

回顾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政府在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创新历程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总体规划,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给予农业发展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为农民的自主创新搭建了一个完善的创新平台。具体地说来:

1、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推进。在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之后,政府立即介入,大力推广,积极扶持,认真规划。这是后来该市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2、农业产业化需要政府构筑一个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发挥创造性的交易平台、创新平台。寿光市政府出资修建大型蔬菜交易市场,为农民卖菜提供了保障;每年举办蔬菜博览会,加大同国内外市场的交流。掌握市场动态,做好市场定位,推广寿光蔬菜走向世界等措施;政府积极宣传指导,鼓励支持农户自主创新搞生产,尊重农民的创新成果;大力宣传推进民间融资,解决农户生产融资难问题,同时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动体系,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农民。政府出资建立各类新型农民学校,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倡导科学种田。寿光市是我国拥有高等院校的少有的几个县级市之一。

四、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政府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农户难以有效的获得最新的市场价格信息。寿光的蔬菜产业化主要为市场导向型,有时价格难以控制,“谷贱伤农”现象依然存在,农民难以把握市场需求,生产的盲目性问题突出。

2、政府长期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而寿光市农产品多为直接销售,深加工链条不够,没有经过加工的直接原材料式的农产品销售,效益比较低下。大型龙头企业少,难以满足农产品深加工的需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较少,出口创汇少。而且,龙头企业少也导致了难以形成有效地规模经营,市场竞争力大为下降。

3、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观念比较落后,难以有效抵御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大多数农民是由普通的传统的农业中直接转化而来,没有经过较为专业的现代产业化经营培训,在经营过程中多数靠自己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摸索,发展的成本较高而且进步缓慢。

4、蔬菜质量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新品种,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传统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突出,导致蔬菜质量水平不够,与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要求有一定差距。

6、相关的维护农民利益的法规不够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不够到位,受自然影响较大。农民一遇上自然灾害就无能为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寿光市198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创新历程和政府引导政策的分析,试图厘清阐发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历程和寿光市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认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高,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寿光市已形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熟,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缺位和政策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无法有效促进利民政策快速落地实施,创新乏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也有待完善。

(二)政策建议

1、建立服务性政府。在坚持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鼓励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模式;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引导促进民间融资,维护好民间融资市场秩序,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推动龙头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设立自然灾害应急专项资金,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抗灾体系,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

第7篇

关键词: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原因;策略

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农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即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变化万千的市场和农业小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彻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能否转变成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不过,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产业化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苗族自治区具有极大的优势条件。如果苗族自治区能够合理配置本地区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有助于苗族自治区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助于提高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速度,同时有助于城乡经济差距、农业和工业经济差距的缩短。要想实现大生产、大市场的局面,使农业发展变得更为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则必须要实行农业产业化经济。不过,当前苗族自治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不成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户经营比较分散,苗族自治区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内部运行机制。基于此,本文对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偏低

因受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苗族自治区农民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大部分农民仍然存有较为严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苗族自治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苗族自治区农民还存有较为严重的重农轻商意识,对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商品流通等有关概念的意识并不深入,进而大大增加了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无法真正发挥出苗族自治区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仍存有缺陷

第一,单家独户小生产是大部分苗族自治区农户的生产模式,因为这种生产模式比较细小、分散、组织程度偏低,使得农民交易模式受到一定的约束;第二,在苗族自治区中,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有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因此,苗族自治区农产品流通存在很多外界影响因素,农民收入也受到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出农村物流的效应,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成本。

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过于落后

通过分析上表可知,因为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的影响,苗族自治区农产品物流行业并不发达,且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例如,苗族自治区中很多仓库都比较老旧,使用年限长达约50年,很多企业的物流技术水平偏低,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农村人均用电量不到50度,通汽车农村比例约为84%,通电话农村比例约为80%。总而言之,苗族自治区的仓库保鲜技术过于落后,储存库布设位置过于分散,机械化程度偏低。

4.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到目前为止,苗族自治区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来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农业信息,该地区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为全部的下属部门设置现代化的农业信息设备。自我国在1990年提出工程以来,尽管当前已完成很多行业的信息网络,但是苗族自治区的信息网络却仍未实现彻底的联通。由于当前苗族自治区仍未普及运用网络技术,因而苗族自治区要想跟上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速度,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5.农业产品链条偏短,农产品加工深度偏低

通过横向分析,苗族自治区在农产品研发方面的能力并不高,很少会开发新型农业产品,农产品品质根本达不到农产品加工深度的要求。通过纵向分析,苗族自治区农产品加工深度偏低,在初级产品中,原料型产品比重偏多,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偏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国际市场中,苗族自治区农产品的竞争力偏低,特优农产品是很少的,苗族自治区农业品品牌建设是比较落后的。

二、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偏低

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苗族自治区农民素质是偏低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苗族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250万人,其中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约为19.6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比重约为44.12%,初中文化程度比重约为25.6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比重约为8.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比重约为1.94%。同时,苗族自治区严重缺乏农技推广人才。因为苗族自治区中国的农民素质偏低,进而严重影响了苗族自治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观念过于传统

在苗族自治区中,农民存在着极为深入的小农经济意识,整个农业经济活动过于狭窄,农业耕作主要用于实物的索取,对农业在横向、纵向发展的意识是淡薄的。苗族自治区农民没有较为深入的市场意识,在市场参与方面的积极性比较低,自产自销意识过于深入,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先进科技技术含量,主要生产粗加工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是非常少的。

3.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到目前为止,苗族自治区中的一些乡镇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偏远的,交通条件是非常差的,而这些乡镇中种植着大片的柑橘,因而这些乡镇地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交通运输问题,在柑橘采收以后,农民只能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将柑橘运输到山下,之后又选用拖拉机、农用车辆等交通工具,将柑橘运至较远地方,然后再换用卡车,因而柑橘运输耗费了极多的时间,增加了交通运输成本。

4.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环境比较差

第一,管理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苗族自治区中,当地政府却没有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苗族自治区市场领域中,市场管理呈现政府家长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二,政策环境方面。到目前为止,苗族自治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的引导政策并不完善。在农产品企业靠拢主导性产业过程中,政府不能进行较好的引导。第三,市场环境方面。农业市场信用偏小,农业经济资源不能够顺畅的流传,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链的形成,要想实现大市场的局面,其难度就更大了。

5.农业生产组织者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规范化

第一,由于苗族自治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过于细小、分散,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交易模式,在整个市场中,农民地位是比较被动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实力,削弱了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了农民对各大社会有关利益集团的侵蚀力。第二,苗族自治区农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整个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虚假广告、掺杂使假等现象,使农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受到严重干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法规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三、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推进速度

(1)充分发挥基地示范的作用

根据“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2)充分发挥网络通道的作用

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机构,成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开通农业信息网,构建完善的互联农业信息网络,使乡镇、农单位、农业厅、农业局实现互通,以便于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实现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交流,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绿色发展通道。

(3)充分发挥协会带动的作用

将农业流通协会作为主要依托,不断发展会员,共享农业信息,以便流通农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速度。

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1)构建农村中介组织

在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生产协调、农产品价格控制等方面,农村中介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苗族自治区只有构建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才能将苗族自治区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解决,提高苗族自治区对农产品风险的抵抗能力。因此,苗族自治区应加快速度建立农村中介组织,提高对农业产品的管理强度,进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创造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发展环境

第一,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专业性,使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变得更为规范,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市场发展体系,包括专业和综合、外运和内销、零销和批发等,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组织水平。第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使其服务形式、服务功能变得更为多样化,有效避免市场不良现象,包括乱罚款、乱收费、乱集资等,使农民切身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提高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的建设速度,不断对农村中介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对农业现代化流通模式进行发展,对农产品流通网络进行完善,进而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速度,有效解决苗族自治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加强苗族自治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第二,根据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布局,科学规划苗族自治区路网建设,对苗族自治区农村公路筹资建设体制、公路养护机制不断进行完善,使农民生产成本、企业经营成本得以降低;第三,加强对苗族自治区电网的建设强度和改造力度,以便使农村照明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得以满足,对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进行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第四,完善苗族自治区通讯网络基础设施,有效扩大通讯容量,以便使农民获得更为优质的通讯信息服务。

4.寻求新型农业信息化建设方式

(1)充分发挥出苗族自治区农村免费上网服务站的功能。苗族自治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将来5年中,将信息网络全部覆盖到全部的乡镇村,在每一个农村免费上网服务站中设置3台电脑,以便于村民的上网,使得农民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效促进乡镇务、村务的公开,不断增强村民对农业信息的获取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大力开发应用管理软件。苗族自治区应全力实行电子政务,大力开发应用管理软件,并不断进行推广,建立企业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等,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相关农业产业化业务,提升苗族自治区的农业服务水平,彻底落实网上办事,通过利用软件,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

(3)加强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组织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下乡活动。大力在农村宣传、推广农业信息化先进经验,开展农业信息化成果的宣传推广活动。同时组织农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演讲,向村民展示农业信息化产品,以便提高村民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

5.提高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深度

(1)提高龙头企业对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

第一,将和苗族自治区相符合的农副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设施设备进行积极引进;第二,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研发出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等;第三,龙头企业应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投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构建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第四,苗族自治区政府应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给予更多的鼓励;第五,构建企业生产技术调控体制。农业企业在未来进行农产品加工项目时,苗族自治区在审批立项时,应全面考虑农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等。如果农产品加工中投入较多的科技含量、加工规模较大时,本地政府应对其优先立项,同时在其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土地方面、政策方面、融资方面等。如果新开发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偏低,则对其给予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2)打造企业品牌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树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龙头企业必须要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开展企业名牌战略。目前苗族自治区已经成立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并不大,分布较为零散,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生产技术都是比较相似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企业品牌意识。同时,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市场外拓能力,再加上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严重影响了苗族自治区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建议苗族自治区企业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苗族自治区农业企业之间应增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同类企业的集中化程度;第二,加强小型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企业集团,使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协调工作,一同树立企业品牌;第三,企业集团应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管理规范等,充分发挥本地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的优势,从多个环节中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包括包装环节、生产环节、储存环节等,努力打造自身企业的产品品牌,有效提高企业集团的品牌竞争能力。

四、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苗族自治区应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苗族自治区应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达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财税政策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6).

[2]张聪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障碍与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05).

[3]谢明霞.农业产业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甘肃农业,2015(08).

[4]韦小鸿.外向型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04).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湖南,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各种生产要素,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农村信贷发展尚不完善、前景广阔。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农贷业务不失为一个拓宽信贷领域、调整信贷结构的有益思路和补充,但在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探讨并加以解决。

1、湖南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资金支持不足,融资渠道与环境亟待改善

目前,湖南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较快发展的时期,资金需求量较大,然而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却难以满足需要。一是湖南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就更少。虽然国有经济基本建设投资在农业领域的资金虽然每年呈上升趋势,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招商引资政策与沿海省相比不够优惠,缺乏更大的吸引力。沿海省份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提供了更优惠的招商引资的政策,从而使得我省招商引资难度更大。三是信贷投入不仅少而且不合理,导致农业项目贷款难,从而导致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四是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担保机制不完善,还款意识淡薄、信用观念差,信息不完全,财务制度不健全。

1.2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弱

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还处于发展的初级。全省龙头企业收购省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0%,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以湖南卫红米业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市值1.29亿的大米加工厂,作为湖南省大米加工的龙头企业之一,仍然难以与北方的国有粮仓竞争。虽然卫红米业从10年前30万元起家至今,已经有着稳定的客户群和自己的粮食来源。但是作为家族式民营企业,不仅政策给予它的支持难以与国有企业想抗衡,贷款难度也大于国有粮仓。在国家政策的扶植和帮助下,卫红米业等民营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正茁壮成长,但是在于国有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大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比较少。根据湖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统计,到2008年底止,全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214个,行业协会5191个。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还是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实现规模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1.4 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拉动作用不明显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从农业初级产品与农业制品的产值比,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农业制品的产值比达到1:3~5,我国仅为1:0.8,我省仅1:0.69。全省部分农产品表面上看来供过于求,实际上是加工能力水平太低,制约了产品的储运销售和转化增值。

1.5 信息不对称和产能过剩问题

农村地区信息相对滞后,市场信息和农民手中信息不一致等信息问题最容易导致的后果是菜贱伤农和销路难筹。比如湘西柑橘就出现过一边是柑橘满山烂却无人采摘,一边是加工柑橘的工厂停工的状况。如何统筹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路,农业产量和工厂产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6 农民年龄偏大,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利用少

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的主体。据统计,2005年,湖南农村劳动力3000多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200多万人,在家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劳动力相对来说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术能力水平也较低;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就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人力资源基础,其整体素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作状态,这极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对科技依赖少,同样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金融支持的问题浅析

2.1农业产业化自身制约着金融支持的发展

2.1.1 融资具有弱质性

全省的龙头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等方面具有弱质性。一是企业的决策层及其高层缺乏熟悉资本运作、融资等方面的专家。二是部分龙头企业的内部信用又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

2.1.2 企业自身问题较多

一是龙头企业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利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度。二是部分龙头企业不仅还款能力差,而且还款意识也不强。三是项目发展的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项目立项不够准确。四是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导致企业后续资金无法跟上,企业运转困难等。

2.1.3 抵押担保风险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缺乏足额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尤其是种植、养殖业,一般以种苗等附着物作抵押,这些抵押物不仅价格波动大,而且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另外部分企业和贷款农户自身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较低,融资渠道少,抵押担保难以落实。

2.2 金融自身缺陷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发展

2.2.1 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存在缺陷

一是农业银行支农职能在逐渐弱化。近年来,农业银行从农村调整性退出,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农业银行资金管理权限上收,并加快了农村市场的信贷收缩,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上出现了“断档”。二是农村金融制度虽安排赋予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职责,但由于其自身实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信贷风险难控、管理理念不新、服务水平不高等自身原因和责权不对等的信贷管理体制,使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支持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支持也较为谨慎。

2.2.2 金融机构自身效益要求制约着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

一是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与国家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立项存在偏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按“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来进行,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质上也是以效益为中心的完全商业性的经营过程,但农业是基础产业,国家对其社会效益的关注高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二是金融机构的规模集约经营与农业企业和项目的“小、散”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目前信贷资金的规模集约经营已成为各个金融机构的内在要求;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项目集约化程度和效益较低。

2.2.3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农业企业的单笔贷款均额较小、且笔数较多,金融机构监管难度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一是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业务主要是针对农户,且都是小额贷款,对农业发展更高层次的、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产业化项目所需的贷款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农业企业交易大部分以现金进行,回收的现金主要是直接坐支,不是及时存入银行,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监督其资金的回笼情况和资金的去向,从而使得银行降低贷款意愿。

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探讨

3.1 金融机构支持的措施

3.1.1 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信贷支持对象扩大到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要优先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龙头企业的市场、规模、技术优势产生的效益优势,将为农村金融部门形成一批重合同、守信用、低风险的客户群体。因而广大金融部门应转变其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增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责任感,实现农村金融部门和农业产业化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3.1.2 完善农业信贷投入机制

首先是培育农业信贷载体,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寻求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次是改善信贷投放模式,确定合理的信贷结构和贷款期限,准确把握贷款投入和回收时机,提高贷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贷款的不良率,改善农业信贷管理,强化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功能。

3.1.3发挥农业银行的支农优势

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和中小城镇,通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提供优质的多种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3.1.4加快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制改革步伐,使其尽快适应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信贷需求。要尽快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其适应目前市场的能力;同时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不动摇,创新支农服务机制,扩大支农领域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3.2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为信贷资金投入提供保障

3.2.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其自身实力改变观念

农业企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是市场行为,农户、企业、各种中介组织才是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组织与金融机构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利、互助的经济伙伴,应该在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促进双方经济效益的提高。

龙头企业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要从规模、水平和外向型经济方面入手,做大做强,提高其自身实力。鼓励发展农业配套产业,带动基地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大力发展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协作,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对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3.2.2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运行机制

针对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加大其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

3.3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

3.3.1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方式,构建新型的财政支农体系

依据市场经济原则,把农户和农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内外市场对农业生产、流通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公共财政准则和WTO规则确定财政支农方向和方式。要对农民和产业化主体实行直接补贴,夯实农业的生产力基础;加强制定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等领域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一定限期内的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政策,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

3.3.2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发展

要逐步提高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补贴力度,引导和鼓励涉农保险机构丰富农村保险险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保险机制,加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索赔意识,有效降低种养业等的经营风险。

3.3.3建立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的法律机制;二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竞争的法律机制;三是改革现行利率统一、单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适应二元经济结构的金融制度;四是建立风险共担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洪必刚.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湖南实证[J].区域金融研究,2010,(3):67-71

[2]罗 霞.对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娄底个案[J].金融经济,2011,(7):103-105

[3]朱雅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赵泉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J].上海农村经济,2005,(5):19-23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南驻马店;驿城区

中图分类号 S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05-01

近年来,驻马店市驿城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狠抓项目建设,培植产业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驿城区始终重点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增加项目、政策改革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具体措施为:一是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将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发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以上。十三香、大程粮油集团、正大饲料、雪花啤酒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在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业加工骨干企业。众信、大华被确定为驻马店市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水果达20万t,猪牛羊鱼肉1.5万t,年交易额达到8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地市和相邻省份,带动周边农村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辐射带动农户逾4.5万户。

1.2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产业基地

近年来,驿城区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林果、畜牧养殖、优质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蔬菜园区10个,菜田1 666.67 hm2,日光温室400座,大中小棚6 200个,蔬菜年产量达15万t。已建成3.27万hm2优质小麦、3.93万hm2优质高蛋白玉米,老街、香山办事处及水屯镇蔬菜种植,顺河办事处生猪饲养,胡庙乡白桃和蔡酥梨、菜用豌豆角、红香椿,诸市乡小杂果,宿鸭湖万亩湿地速生林等27个基地,带动农户近4万户,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1.3 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市场

驿城区强力打造知名品牌,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大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区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 333.33 hm2,已培育出12个名牌产品,如邓瓦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程勤生面粉、十三香等;天中面粉、十三香等5家企业已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其中荣盛养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金元乳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家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和全脂乳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充分利用全国农洽会宣传平台,积极组织驻马店市驿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参展;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农博会,进一步提高了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在全国农洽会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评奖中该区获得了2个国家级金奖。

1.4 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多年来,驿城区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的原则。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生产,营造了全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同时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重点从税收、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供电、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农业产业化,使其能够迅速发展[2]。在强化合力上,区、乡、办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年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农业局、农办、发改委、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使各部门落实责任。目前,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3]。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区的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合作观念差,主要是以单独发展为主,合作发展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部门协调不力,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横跨三大产业,牵扯诸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缺乏资金投入、新技术引进少、项目少、政府扶持不够等问题造成企业融资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不健全,利益机制不规范。

3 对策

3.1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

快速发展无公害白桃、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畜产品、无公害粮食等优势农作物产业和特色产品[4],在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其产量、经济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

3.2 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公司、个人投资,同时政府要制订、落实优惠政策。三是紧抓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紧密将企业和农户结合,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健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二者共赢,共同促进驿城区的经济发展[3]。

3.3 开展考核评审工作,落实扶持政策

对8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驿城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5 整合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驿城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对各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围绕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基地建设,进行捆绑使用;通过政策引导和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紧紧抓住中部开发的机遇,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引进资金和技术。

4 参考文献

[1] 邱美.驿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N].驻马店日报,2011-10-09.

[2] 苏亚丽.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9.